从军行教案

合集下载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经典教案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经典教案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经典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第四单元《边塞古诗》,详细内容为《从军行》。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将士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表达了他们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家乡的眷恋。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从军行》的诗意,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边塞将士的豪情壮志。

2. 学习古诗的朗读和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了解边塞古诗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重点:朗读和鉴赏古诗,了解边塞古诗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边塞故事,激发学生对边塞古诗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从军行》,理解诗意,体会将士的豪情壮志。

3. 课堂讲解:a. 解析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b.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夸张等。

c.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边塞将士的赞美之情。

4. 朗读指导:教学生正确朗读古诗,感受诗的韵律美。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意,进行课堂检测。

6. 例题讲解:分析一首类似的边塞古诗,让学生学会鉴赏古诗。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从军行》2. 板书内容:a. 诗句解析b. 修辞手法c. 诗意体会d. 边塞古诗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抄写《从军行》并背诵。

b. 选取一首边塞古诗,进行分析和鉴赏。

2. 答案:a. 抄写和背诵:《从军行》原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以便改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边塞古诗,提高文学素养。

组织一次边塞古诗朗诵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理解诗意,体会将士的豪情壮志。

2. 朗读和鉴赏古诗的方法。

3. 边塞古诗的特点。

4. 课堂讲解的深度和广度。

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

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解析和诗歌主题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生僻字词和深层次的意义,我会通过举例和图解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从军行》中的一个诗句,分析其艺术特色和表达的情感。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创作实践,尝试以《从军行》为灵感创作现代诗,体验诗歌创作的乐趣。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一起学习了《从军行》,这首诗歌以其独特的边塞风光和深刻的爱国主义精神,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方面的问题和亮点。
首先,通过提问导入新课的方式,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英雄主义的主题非常感兴趣,他们能够迅速地被诗歌中的壮丽场景所吸引。这种兴趣成为了他们学习这首诗的强大动力。然而,我也注意到,对于一些生僻字词和诗句的理解,学生们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细致地讲解和解释,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
-诗句理解: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诗句背后的深层意义,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需要通过图解、情境再现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诗歌鉴赏:对于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意象的运用,学生可能缺乏鉴赏能力,教师需要提供多个示例,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创作难点:学生在创作现代诗时可能存在创意匮乏、表达不清晰等问题,需要教师提供创作框架、词汇库等资源,并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反馈。
-主题理解:深入阐述《从军行》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理解作者对边塞将士的敬佩和赞美。
-艺术特色:分析诗歌的对仗、用典等修辞手法,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手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创作实践:指导学生尝试创作以《从军行》为灵感的现代诗,强调创意思维和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经典精品教案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经典精品教案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经典精品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从军行》这首古典诗歌。

这首诗选自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具体内容为诗中描述边塞军人艰苦生活和对国家忠诚。

我们将详细解读诗中每一句,深入理解作者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正确朗读、默写《从军行》,理解诗中重点词语,解古诗背景。

2.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诗句,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他们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边塞军人敬意,培养他们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深层含义,体会作者情感。

2. 教学重点:掌握诗中重点词语,正确朗读和默写诗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练习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导学生解边塞军人生活环境,激发他们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让学生跟读、自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

3. 讲解诗句:分析诗中重点词语,如“大漠”、“孤烟”等,解释诗句含义,体会作者情感。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设想自己是边塞军人,描述在边塞生活场景。

5. 例题讲解:分析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讲解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6.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类似诗句,展示并点评。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从军行》2. 板书内容:a. 作者:王昌龄b. 诗中重点词语:大漠、孤烟、穿金甲、楼兰c. 诗句分析: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默写《从军行》b. 仿写一首描绘边塞生活诗歌2. 答案:a. 学生自行完成,教师检查b. 示例:边塞风沙起,壮士戍楼前。

英勇无畏战,报国敢为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如王之涣《登鹳雀楼》,加深对边塞文化解。

《从军行》教案通用

《从军行》教案通用

《从军行》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从军行》。

教学内容包括诗歌的朗读、理解、赏析以及作者王昌龄的背景介绍。

具体章节内容为:1. 诗歌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从军行》。

2. 诗歌理解:了解《从军行》的背景,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3. 诗歌赏析:分析《从军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表现手法等。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从军行》。

2. 理解《从军行》的背景和主题思想,体会作者王昌龄的爱国情怀。

3. 掌握《从军行》的艺术特色,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如韵律、意象、表现手法等。

2. 教学重点:朗读、理解、赏析《从军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电视剧《康熙王朝》主题曲《向天再借五百年》,让学生感受边塞风光,引入本课。

2. 朗读:学生自由朗读《从军行》,注意字音、停顿、语气等。

3. 背景介绍:介绍作者王昌龄及其创作背景。

4. 理解: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把握诗歌主题。

5. 赏析:教师引导学生从韵律、意象、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从军行》的艺术特色。

6. 例题讲解:分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中的意象。

7. 随堂练习: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其他诗句的意象。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从军行》2. 作者:王昌龄3. 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4. 理解:背景、主题5. 赏析:韵律、意象、表现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从军行》中的意象,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答案示例: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描绘了一幅边塞风光,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

2. 课后拓展:查找其他边塞诗人及其作品,了解边塞诗的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朗读、理解和赏析能力的培养,提高课堂效果。

古诗三首《从军行》

古诗三首《从军行》

《从军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从军行》,并背诵全诗。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学习并掌握诗中的重点词汇,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1.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和艰苦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通过对古诗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理解《从军行》的诗意,感受诗中描绘的边疆风光和将士情怀。

•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2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诗人通过诗句所表达的爱国情感和英雄气概。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古代戍边将士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戍边是什么意思吗?你们知道戍边将士的生活是怎样的吗?3.2 朗读古诗•教师示范朗读《从军行》,学生跟读,注意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3.3 理解诗意•教师逐句讲解古诗,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结合图片或短视频,展示边疆的风光和将士的生活,帮助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

3.4 感悟情感•引导学生讨论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如豪情壮志、思乡之情等。

•通过角色扮演或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戍边将士的内心感受。

3.5 拓展延伸•介绍诗人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

•引导学生搜集并欣赏其他描写边塞生活的古诗,进行比较学习。

3.6 课堂小结•总结《从军行》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强调古诗中所体现的爱国情感和英雄气概,鼓励学生学习并发扬这种精神。

四、作业布置•背诵并默写《从军行》这首诗。

•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对戍边将士生活的想象和感受。

•收集其他描写边塞生活的古诗或故事,准备下节课的分享交流。

五、课堂总结本节课通过学习《从军行》,学生们不仅理解了诗意,还感受到了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和艰苦生活。

通过朗读、理解和感悟等环节,学生们对古诗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作业布置也为学生们提供了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机会。

边塞诗《从军行》教案设计

边塞诗《从军行》教案设计

边塞诗《从军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从军行》的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

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领悟边塞诗的特点。

学会通过朗读、背诵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通过讨论、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

2.教学难点:诗歌意象的解读。

诗歌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边塞诗的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边塞诗,如《凉州词》等。

2.作者简介(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王昌龄。

(2)引导学生了解王昌龄的生平事迹及其在边塞诗创作中的地位。

3.诗歌解析(1)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读《从军行》。

(2)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手法。

(3)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青海长云”、“孤城遥望”等。

4.诗歌朗读(1)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

(2)学生分组练习朗读,互相交流心得。

(3)全班展示朗读,评选最佳朗读者。

5.诗歌背诵(1)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诗歌。

(2)学生自主练习背诵。

(3)全班检查背诵情况。

6.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探讨边塞诗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边塞诗。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四、课后作业1.背诵《从军行》。

2.收集其他边塞诗,进行比较阅读。

3.结合本节课所学,写一篇关于边塞诗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导入、作者简介、诗歌解析、朗读、背诵等环节,让学生全面了解《从军行》这首边塞诗。

2.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3.在诗歌解析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语,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意境。

4.课后作业的布置旨在巩固所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第七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从军行》,诗人王昌龄以边塞军人为题材,描绘了壮丽的边塞风光和士兵们保家卫国的英勇形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诗中重点词汇,了解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2. 能力目标: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边塞风光和士兵们的英勇形象。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保家卫国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描绘的边塞风光和士兵们的英勇形象。

2.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边塞美景,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古诗,理解诗意,了解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3. 课堂讲解(1)解析诗中重点词汇,如“青海”、“雪山”、“孤城”等。

(2)分析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讲解诗中描绘的边塞风光和士兵们的英勇形象。

4. 实践情景引入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自己是边塞士兵,保卫家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5. 例题讲解(1)诗中描绘的边塞风光有哪些特点?(2)士兵们的英勇形象是如何表现的?6. 随堂练习(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诗意的理解。

(2)仿写一首以边塞风光或士兵英勇形象为主题的古诗。

强调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从军行》2. 重点词汇:青海、雪山、孤城、烽火、百战、黄金甲3. 板书内容: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雪山、孤城烽火、百战、黄金甲保家卫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仿写一首以边塞风光或士兵英勇形象为主题的古诗。

2. 答案示例:边塞风光风吹草地见牛羊,马上相逢无纸笔。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第9课《从军行》教案

第9课《从军行》教案
举例说明:
-在讲解“青海长云暗雪山”时,教师可通过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边塞的自然风光,帮助学生理解诗句中的意象。
-对于“黄沙百战穿金甲”的比喻,教师可以结合历史背景,讲述士兵们英勇战斗的事迹,让学生感受到诗句中的英雄气概。
-在朗读环节,教师可示范正确朗读,指出重音、停顿等关键点,让学生模仿并体会诗的韵律美。
然而,今天的课堂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部分学生在分析诗句时,仍然难以把握诗的意境。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古诗文阅读的方法还不够熟悉。为此,我打算在下一节课中,着重讲解一些古诗文阅读的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勇敢坚强的品质,感受边塞将士为国家、民族奋斗的精神风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唐代边塞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尊重多元文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句理解与赏析:《从军行》中具体的诗句含义、修辞手法及表达的情感,如“青海长云暗雪山”中的意象和“黄沙百战穿金甲”中的比喻,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体会。
4.通过学习本诗,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勇敢坚强的品质。
5.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从军行》,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景象,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二、核心素养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从军行》,让学生掌握古诗文阅读的基本方法,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理解并运用诗歌手法表达情感。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高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课堂上,我尝试运用了情境创设和讨论交流的方法,让学生们更深入地感受诗中的情感。从教学效果来看,这种方法是比较成功的。学生们在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对诗句的理解也更加透彻。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对于一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学生们仍然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耐心地引导他们,通过更多的实例分析,帮助他们掌握这些技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①,孤城遥望玉门关②。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③。

注释: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县西。

楼兰:汉西域国名,在今新疆蜡羌县及罗布泊一带,此地代指唐西边境少数民族政权。

赏析战士们有思家之绪,这很自然,因为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

但战士的根本价值却在于他们是祖国安全的捍卫者。

现在是这样,古代也是这样。

王昌龄的边塞诗有不少篇章就是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的。

上面这首便是有代表性的一篇。

首句写边疆地理位置和环境。

一个“暗”字,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

次句写形势的险恶,他们征戍在边疆前沿,回望祖国只见玉门关一座孤城。

第三句写战斗的紧张激烈,语言概括而形象鲜明如见。

末句代战士们立誓,正面地讴歌他们的忠勇。

有了前三句的铺垫,战士们的誓词分量才显得更重。

应该指出,这并不是一首写实之作。

从所涉及的地名看,相距不下千百里。

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宁市西,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县西,而唐朝的西域根本没有一个楼兰国,汉代的楼兰国在今新疆鄯善县东南。

但是诗人为了表现守边战士的英勇无畏和爱国热忱,却把它们写到了一首诗里。

这在诗歌创作中不但允许,而且是常见的,人们感兴趣的是诗中表现的思想和情趣,倘若非要胶柱鼓瑟地进行考证,那就未免多事了李白《塞下曲》赏析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1]。

注释[1]斩楼兰:据《汉书·傅介子传》:“汉代地处西域的楼兰国经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使西域,楼兰王贪他所献金帛,被他诱至帐中杀死,遂持王首而还”。

赏析现存李白诗集中有《塞下曲》六首,都是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的。

其中第四首写思妇怀念远行的征人,当属闺怨之类。

另外五首都表述诗人“横行负勇气,一战静妖氛”的慷慨从戎的理想。

疏宕放逸,豪气充溢,为盛唐边塞诗中的奇葩之一。

这首诗是组诗的第一首。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

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

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

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

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

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

“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

《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

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当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

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

沈德潜评论《塞下曲》前四句说:“四语直下,从前未具此格。

”又说:“一气直下,不就羁缚。

”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第二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李白却就首联顺势而下,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语淡而雄浑为其特色了。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古代出征要敲击钲、鼓,用来节制士卒进退,五、六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情况。

语意转折,已由苍凉变为雄壮。

诗人设想:自己来到边塞,就在天山脚下,整日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

白天在钲、鼓声中行军作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打盹儿。

这里,“晓战”与“宵眠”相对应,当是作者有意在概括军中一日的生活,其军情之紧张急迫,跃然纸上。

“随”字,摹状士卒的令行禁止。

“抱”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

二句写的是士卒的生活场景,而他们守边备战,人人奋勇,争为功先的心态则亦尽情流露出来。

尾联“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

“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柳中庸《征人怨》赏析岁岁金河复玉关[1],朝朝马策与刀环[2]。

三春白雪归青冢[3],万里黄河绕黑山[4]。

[1]金河:又称黑河,流经内蒙中部,入黄河。

唐时有金河县。

故址在今内蒙呼和浩特市南。

玉关,即玉门关。

在今甘肃敦煌西北,阳关在其东南,均为古时通西域要道。

[2]策:马鞭。

[3]青冢:王昭君墓。

传说塞外草白。

昭君墓常见草色青青,故称。

[4]黑山:又名杀虎山。

在今内蒙呼和浩特附近。

【赏析】柳中庸,名淡,以字行。

中唐河东人,宗元同族。

御史并之弟。

与弟中行,皆有文名。

今存诗十三首。

边塞诗盛于唐代,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有的表现戎马征戍,有的描绘异域风光。

有的为征夫写恨,也有的代思妇拟言。

边塞的好题材,在盛唐差不多已经写完。

盛唐以后,写边塞诗是不能不费一点心思了。

柳中庸这首《征人怨》,乍看题目。

觉得有些熟烂。

然而。

诗人却不落窠臼。

此诗虽亦写怨,却非关征人回首、佳人断肠之类。

首句并列两个地名“金河”、“玉关”,二者用“复”字关联,次句出以“马策”、“刀环”,中间用“与”字连接,各有一个时间副词,一说“岁岁”,一日“朝朝”。

“金河”、“玉关”都是征战之地,在此意念上,二者绝无分别。

“马策”、“刀环”虽为两个事物,却是共同说明马不歇鞍,人不解甲的内涵。

“金河”和“玉关”、“马策”与“刀环”相比并。

以其重复表现生活的单调,“复”字和“与”字流露一种无可奈何的厌倦之感,换成今天的说法,即:不是金河就是玉关,整天价手不离马策与刀环。

而“岁岁”则把这种厌倦之感以时间的无限延伸极大地加重了,就是说,这种生涯无休无止。

“朝朝”又把令人烦厌的重复行为的频率推到极致。

教人难以忍受。

诗人巧妙地利用诗句的蝉联偶对的特点,使此种情绪得到最充分的表达。

“马策与刀环”对应“金河复玉关”,“朝朝”对应“岁岁”,音节增加一倍,意蕴上则产生相生互补的效果。

从而诗的构思更显得细密周匝。

三、四两句是诗意的加深和扩展。

“三春白雪”对塞外的环境特点稍作烘托,颇含悲凉之意;全句着重点则是落脚的三个字:“归青冢”。

“青冢”所在,其时虽属唐辖境,但毕竟为胡域,诗人说“归青冢”(大约唐军无事时在这一带休整),由这个“归”字,即可知征人无还乡之期。

“青冢”在这里似也有一种象征意味;难道说我们这些征人也如王昭君一样,将长留塞外么?结句说行军、转战。

如果说前二句从时间写征人的感受、情绪,那么,后两句则从空间张大视角,青冢——黄河——黑山,给人以山高水长的距离感。

诗人既以“万里黄河”展示地域之广阔,复以“绕黑山”状征途之回转曲折。

“绕”是绕来绕去,不同于单线征程,走过不再回头。

这个字,同前面的“金河”、“玉关”、“马策”、“刀环”的重复,单调感一脉相承。

诗的前半写征戍无止期,后半则写征途无尽头,结构上也恰好对称,而于字句间透着“欲归无计”的渺茫。

此诗似乎从总体上暗示给读者这样一个问题:难道这是人的生活么?远在一千年前的西周时期,就有过这一类哀怨:“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哀我征夫,独为匪民!”(《诗经·小雅·何草不黄》)汉末古诗中所谓“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其怨甚深。

前者是对戕害人性的统治者的反抗的呼声,后者则是血泪的控诉。

这首诗妙在:写怨而不著一字怨语,毫无迹象可求。

诗人布局之巧妙,手法之高明,气象之开阔,格调之雄浑。

足以同王昌龄的作品相匹敌。

陇西行作者:陈陶体载:七绝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注解】:1、陇西行:古代歌曲名。

2、貂锦:这里指战士。

3、无定河:在陕西北部。

4、深闺:这里指战死者的妻子。

【简析】:这首诗是对战争所造成的不幸的控诉,人人读了都感到沉痛!【评析】:《陇西行》共四首,这是第二首。

首二句写将士忠勇,丧亡甚众;末二句写牺牲者是春闺少妇日夜盼望归来团聚的情人。

全诗反映了唐代长期征战带给人民的痛苦和灾难,表达了非战情绪。

三、四两句,以“无定河边骨”与“春闺梦里人”比照,虚实相对,宛若电影中的蒙太奇,用意工妙。

诗情凄楚,吟来潸然泪下。

《陇西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内容写边塞战争。

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

陈陶的《陇西行》共四首,此其二。

诗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首二句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

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

“誓扫”、“不顾”,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

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

部队如此精良,战死者达五千之众,足见战斗之激烈和伤亡之惨重。

接着,笔锋一转,逼出正意:“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这里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把“河边骨”和“春闺梦”联系起来,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

知道亲人死去,固然会引起悲伤,但确知亲人的下落,毕竟是一种告慰。

而这里,长年音讯杳然,人早已变成无定河边的枯骨,妻子却还在梦境之中盼他早日归来团聚。

灾难和不幸降临到身上,不但毫不觉察,反而满怀着热切美好的希望,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认为,此诗化用了汉代贾捐之《议罢珠崖疏》“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亭鄣,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妻饮泣巷哭,遥设虚祭,想魂乎万里之外”的文意,称它“一变而妙,真夺胎换骨矣”。

贾文着力渲染孤儿寡母遥祭追魂,痛哭于道的悲哀气氛,写得沉痛而富有情致。

文中写家人“设祭”、“想魂”,显然已知征人战死。

而陈陶诗中的少妇则深信丈夫还活着,丝毫不疑其已经死去,几番梦中相逢。

诗意更深挚,情景更凄惨,因而也更能使人一洒同情之泪。

这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两句。

“可怜”句紧承前句,本题中之义;“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

“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赞赏此诗后二句“用意工妙”,但指责前二句“筋骨毕露”,后二句为其所累。

其实,首句写唐军将士奋不顾身“誓扫匈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次句写五千精良之兵,一旦之间丧身于“胡尘”,确实令人痛惜。

征人战死得悲壮,少妇的命运就更值得同情。

所以这些描写正是为后二句表现少妇思念征人张本。

可以说,若无前二句明白畅达的叙述描写作铺垫,想亦难见后二句“用意”之“工妙”。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弹不尽,高高秋月下长城。

赏析写守边者的乡思,既可以象前篇那样,突出宁静氛围下主人公内心活动的复杂与激烈,也可以象本篇那样,用热烈喧闹的场面来反衬人物难以排遣的悲怆沉闷的心境。

你看,这里是军中彻夜狂欢作乐的场面,开始时是清秋的明月俯照着大地,终场时那月亮已落到了巍峨的长城后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