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散文选读》第一单元第三课《论语》之《知之..

《论语》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篇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第1、7、8、9、11、12、13则选文,引导学生领会孔子与弟子和平相处的精神。
2、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夫子矢之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领会孔子与弟子和平相处的精神,领会孔子对弟子的关爱之情。
2、理解句式“予所否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平等、友爱的师生之情,感受圣人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习和掌握重点字汇:矢之……难点:鉴赏9、13则选文【教学时数】二课时课型:选修课专题【教学方法】1、吟咏法,反复诵读;导读法 2、启发探究式【课前准备】1、课前完成导学学案2、教师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使用一些内涵丰富、盔炙人口的成语,比如“欲速则不达”“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小不忍则乱大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道不同,不相为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等。
可是,你是否知道这些成语就出自孔子之口呢?你是否意识到仅仅是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就足以说明孔子的智慧之光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闪耀呢?二、语段解读:(1)第一则:结合文章的内容,我们应该如何来对等自己的“无知”呢?(2)第二则:根据文章的内容,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来看等自己的过错呢?(3)第三则:孔子在这一句话中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4)第四则:(第六则、第七则)同学们在读了“无欲速,无则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之后,联系自己的实际,能够得到哪些启示呢?(5)第五则:第八则:(第11、12、13则)孔子善于从平常的事物和现象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一到两处,简单谈谈自己的理解。
三、体悟探究:联系课后课后两则材料,孔子提倡“诚信”的重要性,其前提是什么?谈谈孔子所说的“信”的原则。
四、课堂小结:孔子的智慧最终落实为一种行动着的生动的精神,贯穿在立身处世的各个方面。
它常常由平凡甚或平淡发端,渐渐至于伟大或神奇。
高中语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课重点:学习表现孔子生计智慧的选文,议论并领悟孔子的生计智慧。
1、重点:学习相关语言知识,除第 6、10、11、12 则选文之外,其余选文都应精讲。
2、难点:联合学生的生命体验和相关情境,努力使学生领悟孔子的生计智慧。
一、导入新课在平时生活中,我们常常使用一些内涵丰富、交口称赞的成语,比方“欲速则不达”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小不忍则乱大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道不一样,不相为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等。
这些成语,其实都出自孔子之口,都包括了孔子的人生智慧。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几则表现孔子人生智慧的语录。
二、疏导 12 则语录(1)指明学生集体朗诵 12 则语录,纠正读音错误。
(2)商讨重点字词。
学生提出问题,互动解决,教师加以点拨。
翻译重点:①诲:教育;②女通汝(rǔ)你;③为 :表判断 ,相当于"是"④知 1:理解 ;知 2:知道 ;知 3:通智 ,智慧 ,理智 .⑤是:指示代词,"这".弘:扩大、弘扬躬:自己宰:城邑的长官无:通毋,不要而:连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表示“假如”或“却” ,这里能够理解为“却”兵:武器岁:季节舍:停止(3)翻译 12 则语录。
学生翻译,互动解决,教师点拨。
不懂装懂的吃菱人有个人学问很浅,却又喜爱不懂装懂。
一次,他去人家那边做客,主人端上一盘菱角。
他不认识这东西,更不知道怎么吃,就顺手拿一只连壳一同塞进嘴里嚼起来。
主人忙教他:“别忙,得剥了壳再吃。
”他不想认可自己的无知,就说:“这谁不知道!我可是是想连壳吃清清火而已!”主人又问:“这么说,你老家也种菱角?”此人很神气地回答:“自然啦,我们家乡前山后山种的都是菱角树呢!”沈括上山看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绽放” ,当读到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中的这两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何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绽放呢?” ,为认识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观察一番。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一单元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3Word版含解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学设计【知识目标】熟读课文,背诵第1、3、6、7、8 9、11、12则,提升古典文化修养。
【能力目标】1、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感受人生和生存的大智慧。
【情感目标】联系自身实际和有关情境,体悟孔子思想,感受孔子智慧的光芒。
【教学重点】1•分析文中内涵丰富、脍炙人口的成语的主要思想内涵。
2 •重点欣赏文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懂得如何立身处世。
【教学难点】结合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努力使学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颁奖词他没有万卷著作,万余字的语录是他一生思想的浓缩,他没有什么惊天事迹,极平凡的言行却给后人树立了万世楷模;九州四海因他而统一,寰球世界也将因他而和谐;华夏文明因他而灿烂,未来明天也必将因他而美好;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他,一个老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很明显,这段颁奖词写的是哪个历史人物(孔子),的确,孔子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但他那平凡的语录却给后人留下万世的楷模,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论语》第三课,欣赏孔子及其弟子有关人生的格言,一起感受孔子家人格的伟大,领悟先哲的智慧!二预习检测检查字音、重要实词的解释、通假字。
三整体感知1、朗读:让我们在诵读中感悟孔子的人生智慧。
2、分类:自我阅读,结合课后相关链接,给十二则论语分类,说说它们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孔子的人生智慧。
①求学:1、2则②为政:8、10则③为人处世:3、4、5、6、7、9、11、12则【读《论语》方法】方法一:联系与整理《论语》语录零散,各章节涉及内容和主题丰富多样。
因此,阅读时我们要对相关材料进行联系和整理。
当然角度不同归类的结果会有所出入,比如本文第9、10则可以从讲诚信的角度归为一类,又可以从为政的角度把第 & 10则归为一类等。
但这都不影响我们从《论语》中感受孔子的智慧。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先秦诸子选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文本说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选自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之《<论语>选读》单元。
本单元内容共有七节,本设计为第二节,讲孔子的生存智慧。
【学情分析】对于孔子和《论语》,学生比较熟悉,他们在初中学过《<论语>十则》,高中必修一的“名著导读”部分,把《论语》列为必读的内容。
所以,学习本单元,学生不仅有基础,而且有需要。
但是,《论语》内容言简意丰,博大精深,学生理解存在一定困难,需要老师有效地指导。
【教学设想】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加强名句名段诵读,重视文化知识积累。
2.通过学习文中出现的有关人生格言,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行,发掘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阐发经典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社会、思考人生。
3.结合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理解、运用文中相关的名言警句,从孔子的思想和思考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运用文中相关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结合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使学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提高阅读国学的认识方法。
过程与方法:1.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中学习和领会他们的智慧与精神。
2.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谈阅读感受或启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圣人智慧,感受圣人情怀,领会圣人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文中出现的有关人生格言,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懂得如何立身处世。
难点:结合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联系实际,浅谈感受和启发。
【教学课时】 2课时【教学方法】1.诵读法 2.启发探究式【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请同学集体朗读引入话题部分第一段。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一起学习并领悟孔子及其弟子带给我们的人生智慧。
板书:人生智慧二、走进文本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积极主张“入世”的人生态度和追求“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为后人所信奉和追求。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3课《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优秀课件(共25张PPT)

们道出了“知错能改”这一对待错误的唯一正确态度。
角度:求知方面----知错能改
选文4、5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 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与流动,温暖地浸润着千古人群。儒家思想里有“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说齐家、治国
、平天下离你还有些遥远的话,学习《论语》用
以修身,对于新一代学子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今天我们就再次走进孔子,学习他的立身行事,
领会他的生存智慧。
课前检测:
• 1.为下列词语注音: • 莒父 jǔfǔ 輗 ní 軏 yuè 彫diāo • 2.为下列加线词语释义: (1)诲女知之乎 (2)是知也 (3)更也 (4)小人之过也必文 (5)人能弘道 (6)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7)子在川上曰 (8)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角度: 求知方面… …正视自己
选文2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
如之何也已矣!”
重点:①如之何:古代汉语中的凝固形式,意为"怎么办" 或"怎么";
②末如之何:作无如之何;末:指没有办法;(总) 拿他没有办法;
③已矣:常放在句末,表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 于"了". 【译文】 :孔子说:“遇到问题不说‘怎么办,怎么办’ 的人,我也拿他没有办法!”
厚:多而严; 而:连词,表并列,不译; 薄:少而宽;于:对于;则:就 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避免.
【译文】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 别人,这样做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
——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各种矛盾与纠纷。 那么,为人处世应该多替别人考虑,从别 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若一旦发生了矛盾, 人应该多作自我批评,而不能一味指责别 人的不是。所以,“严于律己,宽恕待人” 是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不能缺少的 原则。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第一课时课标要求.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阅读和分析文本,体会诸子言论以及文章的妙处,感受他们的深刻思想和智慧。
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讨论和交流,充分挖掘先秦诸子那些具有艺术魅力的要素,把先秦诸子的学习和语文必修课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维目标1.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感受人生和生存的大智慧。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材分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选修课《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第三课,学习选文,应引导学生领会孔子与弟子和平相处的精神,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引导学生领会孔子与弟子和平相处的精神,领会孔子对弟子的关爱之情,领会平等、友爱的师生之情,感受圣人情怀。
重难点。
1、教学重点:分析文中内涵丰富、脍炙人口的成语的主要思想内涵。
2、教学难点:深层理解文章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过程【温故知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一些内涵丰富、脍炙人口的成语,比如“欲速则不达”、“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小不忍则乱大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道不同,不相为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等。
这些成语,其实都出自孔子之口,都包含了孔子的人生智慧。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几则表现孔子人生智慧的语录。
【自主学习】疏通1-5则语录(1)指明学生集体朗读1-5则语录,纠正读音错误。
(2)探讨重点字词。
学生提出问题,互动解决,教师加以点拨。
明确:知:通智末:无食:通蚀文:掩饰(文过饰非)弘:扩大、发扬躬:自己宰:城邑的长官无:通毋,不要而:连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表示“如果”或“却”,这里可以理解为“却”兵:武器岁:时令舍:停止【合作探究】探究研讨选文1-5则语录的思想内容。
学生分组讨论阅读体会,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发言,组内其它同学可以给予补充。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课件)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地区以夜郎这个国家最大,从没离开过国家的夜郎国国王就以为自己统
治的国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天,夜郎国国王与部下巡视国境的时候,他指着前方问说:
“这里哪个国家最大呀?”部下们为了迎合国王的心意,于是就说:
“当然是夜郎国最大啰!”走着走着,国王又抬起头来、望着前方的高
山问说:“天底下还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吗?”部下们回答说:“天底
15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 死,民无信不立。”
子贡问政。孔子说:“确保丰衣足食、军事强大、人民信 任。”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 去掉那一项呢”“军事。”“如果还不行,剩下二项中哪 项可以去掉?”“衣食。自古皆有死,缺少人民的信任, 国家就要灭亡。”
7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说:“人能够弘扬道,而不是道能够使人显扬。”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这样做就可以避 免别人的怨恨了。”
8
第7则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说理角度是什么?对你有何启发?
明确:做人重要的是要严格地要求、多责备自己,而对人则采 取宽容的态度,这样,就自然不会招致怨恨了。 角度:与人相处方面------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启发:人与人相处一旦发生了矛盾,人应该多作自我批评,而 不能一味指责别人的不是。所以,“严于律己,宽恕待人”是 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不能缺少的原则。
下没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了。”,后来,他们来到河边,国王又问:“我
认为这可是世界上最长的河川了。”部下们仍然异口同声回答说:“大
王说得一点都没错。”从此以后,无知的国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
2020高中语文最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材:第一单元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教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选修课本《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的第三课,为《论语》的条目选读。
该课主要是孔子及弟子有关人生的格言,从文言方面来看,难度不大,难在对孔子智慧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学生经过较多古文篇目的学习,已经具备基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借助课下注释和资料解决简单的文言字词,并且初步翻译文意。
所以在教学本课时,在文言方面问题应该不大。
他们的薄弱点应该是在对格言的理解和运用方面。
三、教学目标1、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结合自身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四、教学重点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五、教学难点结合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六、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启发探究法七、教学用具多媒体PPT八、教学时数1课时九、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语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它记录的不仅是孔子的言行,更是先圣的智慧。
书中处处闪耀着思想的光辉,它告诉我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它教会我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而今天,我有幸能够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论语》。
接下来,就让我们进入文本,去领略孔子的风采,去感受先圣的智慧。
【《论语》选读的题目是编者所加,并不能代表本课的中心,我根据选文的内容,把这一节命名为“孔子的智慧”】二、检查学生导学案完成情况,针对问题进行解答。
1、为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莒父____________ 輗____________軏 ____________ 彫____________2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诲女知之乎 ______ 通______。
(2)如日月之食焉_______通________。
(3)无欲速 ______ 通_______(4)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______通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时
先秦 诸子散文选读
一、 检查预习: (名句默写)
不知为不知 1、知之为知之,_____,是知也。 过而不改 2、_____,是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矣。 非道弘人 3、人能弘道,____。
4、 _________,则远怨矣! 躬子厚而薄责于人
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 5、无欲速,无见小利。______,__ ______。 则大事不成
( 4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 矣." 重点翻译:①厚,薄:多,少;②而:连 词,表并列,不译;③远:形容词作动词, 避免.
翻译: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 这样做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
(5)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 车无輗,小车无軏 ,其何以行之哉?" 重点翻译:①其:副词,怎么;②何以行: 宾语前置,以何行,靠什么行走.
启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关键不在
于过,而在于能否改过,保证今后不再重犯同样 的错误。也就是说,有了过错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加改正。文中孔子以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简炼语言,向人 们道出了“知错能改”这一对待错误的唯一 正确态度。
3、子曰:“躬子厚而薄责于人,则远矣!” 角度: 与人相处方面 --------- 责己严,待人 宽 启发: 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各种矛盾与纠 纷。那么,为人处世应该多替别人考虑, 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若一旦发生了矛 盾,人应该多作自我批评,而不能一味
6、①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 也。”;②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角度: 为人处事-------要有骨气、远大志向 及惜时奋干 启发:文中孔子认为:人应松柏一样,要 有骨气、有远大志向且要经受得起各种严 峻的考验,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同时, 孔子还认为时间如流水,奔流不息、一去 不返。借此劝戒后人要珍惜时间,用有限 的时间投入到无限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 去。
都要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否则, “欲速则不达”。
1、5、子曰: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也”;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角度:为人治国---------讲究诚信 启发: 孔子认为,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
之一,也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所以无论 在工作、学习、生活、交往等方面都要讲 诚信,人无信而不立。在《论语》中信的 含义有两种:一、是信任,即取得别人的 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
翻译: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 本不可以的.就像大车没輗 ,小车没有 軏一样,那它靠什么行走呢?”
(6)自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 先?" 重点翻译:①必不得已:隐含假设关系,可 译为: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②于斯:于, 介词,在,对;斯:指代词,这.③何先: 宾语前置,先何,去掉那一项. 翻译:自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 么在三项中先去掉那一项呢?"
布置作业:
1、熟读并 翻译全文
2 、 思考:课文节选孔子与三位弟子的对话, 分别从几方面反映孔子为人处世之道?这对 我们将有怎样的深远启发?
第二课时
A、 探讨 :文中节选孔子与三位弟子的对 话,分别从那几方面折射孔子为人处世的 大智慧?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
提示: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信息的检索能
小结:本文节选孔子与三位弟子的对话,分
别从“求知、为人、从政、治国、处世”等 方面给予我们后人深远的启示: 1、 求知-----实事求是、知错能改 2、 处世-------责人严,待人宽 3、从政-----切记“欲速则不达”
4、 治国处事-----“民(人)无信而不 立” 5、 为人处事-------要有骨气和远大志向 且要惜时奋干
力,解答本题,需要将本文中的句子进行筛选, 如下:
1、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请学生尝试翻译该语句,自由讨论,后各抒己见)
角度:求知方面-------实事求是
启发: 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
我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地 多加以掌握。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 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2 、①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 者,无末如之何也已矣。”;②子曰: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角度:对待错误-------知错能改
翻译:孔子说:"不说'怎么办,怎么 办'的人,我对他也不知怎么办了." (我拿他也没有办法)
(3)、自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重点翻译:①之1:结构助词,译为“的”; ②之2:表修饰,无义不译;③食通“蚀”; ④之3:代词,他。⑤更:改正(变) 翻译: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 人们都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 着他。
首先,请同学们尝试把文中的部分句子进行翻译,熟知文意。
翻译:孔子说:"仲由,我教你的知识明 白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 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2)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 ‘者,无末如之何也已矣!"
翻译重点:①如之何:古代汉语中的凝固 形式,意为"怎么办"或"怎么";②末如 之何:也作无如之何;末:指没有办法; (总)拿他没有办法;③已矣:常放在句末, 表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了".
布置作业:
1、翻译课文中的名句(书面、 按时上交)
2、布置学生课后归纳整理以前曾 学 过的虚词“则”的有关句子。 3、完成课后练习三
指责别人的不是。所以,“严于律己,宽 恕待人”是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不 能缺少的原则。
4、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 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角度:从政方面 --------欲速则不达
启发: “欲速则不达”,贯穿着辩证法思
想,即对对立着的事物可以相互转化。所 以文中孔子强烈要求子夏从政不要急功近 利,否则就无法达到目的;不要贪求小利, 否则就做不成大事。由此可知,干任何事 物
人无而信 不知其可也 6、______,______。大车无輗 , 小车无軏 ,_________。 其可以行之哉?
7、 岁寒,___________。 然后知松柏之后 8、 逝者如斯夫,______! 不舍昼夜
二、翻译课文 (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 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重点:①诲:教导;②女通汝(rǔ)你;③为: 表判断,相当于"是"④知1:明白;知2:知道;知3:通 智,智慧,明智.⑤是:指示代词,"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