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 第7单元第2课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第七单元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高中语文第七单元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韩非散文的特点是锋芒锐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这 种风格来源于他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洞察,表现了他对社会的冷峻 思考以及对人性弱点的无情拷问。子圉因一己之私使孔子见弃,边 候贪生畏罪使伍子胥施巧计远逃吴地,庆封为乱于齐难以容身而不 自知……在此,处世的艰难、人性的弱点、生存的智慧,无不毕现。 精准剖析的背后,展示的是韩非的大智慧。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1.注字音
加点字
读音
加点字
子圉.

簋.
寐.
mèi
跣.
诰.
ɡào
缁.衣
2.释词义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介绍、引见。
子虽工.自树于王 擅长、善于。
假.人于越而救溺子 借。
越人被.发 披散。
读音 ɡuǐ xiǎn zī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3.解多义 人不能自止于足,而亡.其富之涯乎 今我已亡.之矣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点评韩非散文的一大特点就是政论散文向骈文过渡。排偶句在 其著作诸篇中约占全部句子的百分之八十,即便以叙事为主的《说 林》,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一特点。排偶的形式有句内对、句 与句对、句群与句群对、段落与段落相对。譬如“象箸必不盛羹 于土簋,则必将犀玉之杯”“玉杯象箸必不盛菽藿,则必旄、象、豹 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舍茅茨之下,则必锦衣九重、高台 广室也”。在此,作者借助于对偶,层层递进,将“象箸”的变化将要导 致的危害一点点类比推出,让人一目了然。这就是排偶的力量,即 使单纯地从语言形式上看,言辞也给人以盛气凌人之感,在一定程 度上弥补了逻辑推理不够严密的缺陷,这也是韩文具有劲急特色的 一个原因。
亡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馁不得食,亦终必亡.而已 燕虽小国而后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百家”(课件PPT)第七单元《韩非子》选读-—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共49张)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百家”(课件PPT)第七单元《韩非子》选读-—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共49张)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第七单元 二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第七单元 二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为乱:作乱。 于:在。奚:
六、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 2.“彝酒”者,常酒也 3.曾从子,善相剑者也 4.子之为是也,非缘义也,为利也 5.水之以涯,其无水者也 (“……者,……也”表判断) (“……者,……也”表判断) (“……者也”表判断) (“也”表判断) (“……者也”表判断)
(二)省略句 1.居(于)晋而可 2.因(之)为君刺之 (三)状语后置句 1.假人于越而求溺子 2.子虽工自树于王 (“于越”作状语,后置) (“于王”作状语后置) (“居”后省略“于”) (“因”后省略“之”)
才授爵 ①更延英俊,因 . 为君刺之 3.因②因 . ③立新家,不因民不能去旧 .
根据,按照
趁机 依靠
失去 ①今我已亡 之矣 . ②今亡 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 逃亡 出外 也而往拜之 ③孔子时其亡 . 4.亡 死亡 而已 ④馁不得食,亦终必亡 . ⑤燕虽小国而后亡 消亡 . 其富之涯乎 ⑥人不能自止于足,而亡 . 通“忘”,忘记
3.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于不用之国”作状语,后置)
4.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 5.失火而取水于海 6.庆封为乱于齐而欲走越 7.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8.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 (四)宾语前置句 1.讼者奚说 2.焉往而不美 3.若又奚患
(“于晋”作状语,后置) (“于海”作状语,后置) (“于齐”作状语,后置) (“于商太宰”作状语,后置) (“于君”作状语,后置)
四、一词多义 剑者也 ①曾从子,善相 . 尧二十有八载 1.相②舜相 . ③长短大小美恶形相,岂论也哉 .
察看 辅助 外貌
借 人于越而救溺子 . ①假 ②假 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借助 . 2.假 吸收 人之长以补其短 ③假 . 临时的,代理的 王 ④乃以吴叔为假 .

高中第七单元《韩非子》选读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课件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语文)

高中第七单元《韩非子》选读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课件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语文)

②相 舜相尧二十有八载:______ 辅助
外貌 长短大小美恶形相,岂论也哉:______ 借 假人于越而救溺子:____ ③假 借助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_____ 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吸收 ____
乃以吴叔为假王:临时的,代理的 _____________
躯体 首身离兮心不惩:______ ④身 鲁人身善织屦:_______ 自己
身体力行:亲自,亲身 __________
(3)古今异义 ①子胥出走,边候得之 出逃。 古义:______ 今义:因故不声张地离开家庭或当地。 ②拔而示之,因为君刺之 因,趁机;为,替。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介词,表示接在后面的部分是原因;连词,常跟 “ 所以 ” 搭配 使用,表示因果关系。
依靠 立新家,不因民不能去旧:______
2.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穿,住 (1)衣短褐而舍茅茨之下: __________________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生 (2)则毋生杨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词作动词,得人敬重,被人看轻 (3)其恶者贵,美者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以……为恶 (4)美者自美……恶者自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吾不知其美也:形容词作名词,漂亮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作动词,下雨 (6)天雨:__________________
语言积累
1.词语理解 (1)通假字 鳝 ”,______ 黄鳝 ①鳣似蛇 通“___ 返”,_____ 回来 ②衣缁衣而反 通“__ 汝 ”,你的 ③曩者使女狗白而往 通“_____ _____ 忘 ”,______ 忘记 ④而亡其富之涯乎 通“_____

高中语文第七单元韩非子蚜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

高中语文第七单元韩非子蚜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

更延英俊,因才授爵:_根__据__,__按__照__ ②因 因为君刺之:_趁__机___
立新家,不因民不能去旧:__依__靠__
2.词类活用 (1)衣短褐而舍茅茨之下:名__词__作__动__词__,__穿__,__住__ (2)则毋生杨矣:_动__词__的__使__动__用__法__,__使__…__…__生___ (3)其恶者贵,美者贱:_形__容__词__作__动__词__,__得__人__敬__重__,__被__人__看__轻___ (4)美者自美……恶者自恶:_形__容__词__的__意__动__用__法_,__以__…__…__为__美__,__以__…__…__为__恶__ (5)吾不知其美也:形__容__词__作__名__词__,__漂__亮__的__地__方___ (6)天雨:_名__词__作__动__词__,__下__雨___
(4)人不能自止于足,而亡其富之涯乎! 译文:_富__裕__的__尽__头__是__知__足__,__人__如__果__不__能__停__于__知___足__,__求__富__无__厌__,__那__就____ _是__忘__记__了__富__裕__的__边__际__了__。__
(5)若亦不患腊之至而茅之燥耳,若又奚患! 译文:_你__们__不__担__忧__腊__祭___到__来__时__点__燃__茅__草__烤__猪__的___燥__热__,__你__们__还__担__忧__什___ 么!
4.语句翻译 (1)吾已见孔子,则视子犹蚤虱之细者也。 译文:_我__见__了__孔__子__,__那__么__再__看__你__就__感__觉__像__跳__蚤__虱__子__一__样__微__小__了__。__ (2)绍绩昧醉寐而亡其裘。 译文:_绍__绩__昧__因__喝__醉__酒__睡__觉__而__丢__失__了__他__的__皮__衣__。_ (3)子之为是也,非缘义也,为利也。 译文:_你__做__这__事__,__不__是__因__为__义__,__而__是__为__了__利__。__

高中语文 第七单元 第2课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

高中语文 第七单元 第2课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

• (2)如果木鸢机件、枢纽完全具备,和木车马相同,就一直飞翔不会落下
来。 • (3)鲁般为他们砍断(木人)一只手,那天吴中就下了大雨。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 B 级。翻译句子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字 字落实, 做到“信、 达、 雅”。 同时要掌握“留”(专有名词等)、 “删”(不译的虚词)、 “补”(省略成分)、 “换”(古词换今词)、 “调”(词序)、“选 ”(词义)、“固”(结构)、“意”(意译)等 翻译方法。
•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子圉把孔子引见给宋国的太宰,子圉后来问孔子这人怎么样,太宰 给孔子很高的评价,希望把孔子引见给国君。子圉怕孔子得到国君的重 用而忽视了自己的地位,就劝告太宰别把孔子引见给国君。这则故事说 明为国家选材是来不得半点私心杂念的。 • B.狗认不认识杨布是凭着杨布出门穿过的衣服,这暗示了做任何事情 都不能以貌取人,仅靠容貌判断会闹出许多笑话,判断一件事情要抓住 事情的核心,不能犯形式主义错误。
寓言故事 鲁人徙越 陈轸贵于魏王 杨子过逆旅 渔者持鳣,妇人拾蚕 杨布打狗 富之以涯 三虱食彘
道理与启示 合适环境方显其长 处世之艰难 行贤而不自贤 利之所在皆为勇夫 不能以自我为中心 知足之足方为满足 共同利益为个人利益之前提
• 2.第一个故事说明什么问题? • 选文1的第一个故事:“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商太宰”指宋国的 相国;宋国为商人的后裔,所以常常被称为商。“孔子出,子圉入,请 问客。”“请问客”,意思是说请问那客人孔子怎么样。太宰是这样回 答的:“吾已见孔子,则视子犹蚤虱之细者也。吾今见之于君。”这句 话意思是,我已见了孔子,那么再看你就感觉你像跳蚤虱子一样渺小 了。我现在要把他引见给国君。太宰的话很妙,对孔子来说可能十分切 当,对子圉来说则未免有点儿贬损。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 第七单元二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 第七单元二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N m o age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 N a o ge
Image
寓言故事
道理与启示
子圉见孔子
取舍决于私利
子胥出走
机智脱险
庆封走越
“心”为命运症结
绍绩昧醉亡其裘
No
Image
No No Image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No Image No
No Image
No
Image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Image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第7单元 2、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第7单元 2、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2. “子胥出走”一则故事,表达了人性的哪一面?请分析。
【答案】
狡诈或机智。伍子胥出逃,一句谎言轻松出关。看着他远去的
背影,我们不由怜悯起那愚诚的守边官吏。面对困境时,每个人都会灵机一闪, 有所反应,很难分辨狡诈与机智的界限,就像伍子胥和守边官吏,从这一角度 看是狡诈,而从那一角度看便是机智。合乎法律道义则为机智,反之则是狡诈。
人于越而救溺子(借,动词) 假 . 于物也(借助、利用,动词) (2)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借用,动词) .
越(逃跑,动词) 庆封为乱于齐而欲走 .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走向,动词) . 也(使之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 . 逃跑,动词) 燕(奔向、趋附,动词) (3)走窃计欲亡赵走 . ,安能辨我是雄雌(古代指疾行, . 双兔傍地走 跑,动词) 司马迁再拜言(仆人,名词) 太史公牛马走 . 舸,系于其尾(快,形容词) 豫备走 .
释 之。 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判断句,由“„„者, 就把他放了。 „„也”构成。亡之:丢失了它。子:你,通常 见于先秦 文献中。
庆封为 乱于 齐而 欲走越。其 族人 曰: 庆封在齐国作乱而想逃跑到越国去。他同族的人对他说: “晋 近,奚不 之晋?”庆封曰:“越 远,利以 避难。”族 人 “晋国近,何不到晋国去呢?”庆封说:“越国远,有利于避难。”他同族 曰: “变 是心 也,居 晋 而 可;不 的人对他说:“改变这作乱的心思,居住在晋国就可以了;不改 变是 心 也,虽 远 越,其可以安 乎?” 变这作乱的心思,即使居住在遥远的越国,难道就可以安宁了吗?”
[文脉· 梳理] 寓言故事 子圉见孔子 子胥出走 庆封走越 绍绩昧醉寐亡其裘 鲁穆公使公子宦于晋、荆 卫公点破曾从子 纣为象箸而箕子怖 道理与启示 取舍决于私利 机智脱险 “心”为命运症结 警示帝王不可荒醉 远水不救近火 为利而非为义 见微而知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第一则故事说明什么道理? 【答案】 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只有洗心革面,才是得到安宁的根 本,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10.第二则故事说明什么道理? 【答案】 这个故事说明远水不解近渴、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对于一个 国家来说,搞好与邻国的关系非常重要。
学业质量标准测评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进入课堂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1.本文共选取了十四则小故事,请概括各蕴涵的道理。
寓言故事 子圉见孔子 子胥出走 庆封走越 绍绩昧醉亡其裘 鲁穆公使众公子宦于晋、荆 卫公点破曾从子
道理与启示 ①取舍决于私利 ②机智脱险 ③“心”为命运症结 ④警示帝王不可荒醉 ⑤远水不救近火 ⑥为利而非为义
“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因谓太宰曰:‘君已见孔子,亦将视子犹蚤虱也。’ 太宰因弗复见也。”“贵于君”,指得到国君的尊贵。“弗复见”,指不再荐 举孔子。子圉的反应也很妙。他说国君已经见过孔子之后,再来看太宰你,也 会感觉你像跳蚤虱子一样渺小。这一方面反击了太宰的贬损,另一方面又使得 孔子得不到国君的尊贵(表面上看又似乎全是为太宰考量)。子圉和太宰都认识到 孔子了不起,也都阻止孔子得到国君的赏识和任用。其不顾公义,如此。
纣为象箸而箕子怖 鲁人徙越 陈轸贵于魏王 杨子过逆旅 渔者持鳣,妇人拾蚕
杨布打狗
富之以涯
三虱食彘
寓言故事
⑦见微以知萌 ⑧合适环境方显其长 ⑨处世之艰难 ⑩行贤而不自贤 ⑪利之所在皆为勇夫
⑫不能以自我为中心
⑬知足之足方为满足
⑭共同利益为个人利益之前提
道理与启示
2.第一个故事说明什么问题? 答:选文1的第一个故事:“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商太宰”指宋国的 相国;宋国为商人的后裔,所以常常被称为商。“孔子出,子圉入,请问 客。”“请问客”,意思是说请问那客人孔子怎么样。太宰是这样回答的: “吾已见孔子,则视子犹蚤虱之细者也。吾今见之于君。”这句话意思是,我 已见了孔子,那么再看你就感觉你像跳蚤虱子一样渺小了。我现在要把他引见 给国君。太宰的话很妙,对孔子来说可能十分切当,对子圉来说则未免有点儿 贬损。
(2)彘臞,人乃弗杀。 译文:_猪__消__瘦__下__来__,__人__们__就__不__杀__它__了__。_____
阅读下面两则故事,回答9~10题。 (1)庆封为乱于齐而欲走越。其族人曰:“晋近,奚不之晋?”庆封曰: “越远,利以避难。”族人曰:“变是心也,居晋而可;不变是心也,虽远 越,其可以安乎?” (2)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犁锄曰:“假人于越而救溺子, 越人虽善游,子必不生矣。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远水不 救近火也。今晋与荆虽强,而齐近,鲁患其不救乎!”
3.宋东逆旅之父说:“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 也。”那么,美到底有没有标准呢?
答:有人认为,美是一种感觉,是一种心态,美的东西到处都有,需要人 们去发现,去认识。不同时代的人、同一时代的不同的人,对于美都会有不同 的认识和理解。浩瀚无边、气势磅礴的大海美,晶莹剔透的露珠也美;高山的 险峻美,石子的光滑也美;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繁华都市美,茅草屋、篱笆 墙、牧童樵夫的恬静山村也美。
和《庄子》中奇幻玄虚、怪诞神奇的寓言故事,风格截然不同。韩非寓言形象 化地体现了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他也像庄子一样,取材 于历史,让历史人物说话,改变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使之反映自己的思想观 点。比如孔子,在《庄子》和《韩非子》中都一反其儒者面目。《庄子·人间 世》和《大宗师》中论心斋和坐忘的孔子,是一个醉心于道学的形象;《韩非 子·内储说上》主张释赏行罚的孔子,则是冷峻的法家形象。而取材于现实社会 和民间故事的寓言,更是韩非对社会现象深入仔细观察后提炼出的,如“郑人 买履”“郢书燕说”(《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等具有的讽刺力量 ,“矛与 盾”(《韩非子·难一》)等表现出的哲学智慧,都是韩非寓言思想深度的反映。
3.《韩非子》中的故事用来说理,其主要手法是什么? 善于利用比喻说理。如犁锄简洁清晰的救人救火的比喻,把鲁国身处列国 间的当务之急说得明明白白。杨布跟狗生气,狗跟杨布生气,其道理是一样 的。诸如此类。
本课所录两则选文共14个寓言故事,从不同的方面将韩非子对社会人生的 洞察和思考曲折地反映出来了。宋太宰最终没有举荐孔子的故事,表明决定人 们取舍的往往不是是非判断,而是对私利的算计;伍子胥的机智,顷刻间使自 己摆脱危险的境地,让人们懂得什么叫“急中生智”;庆封的族人寥寥数语, 告诉庆封及世人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绍绩昧借醉酒丢皮袄的琐事,传达出 对酗酒帝王的响亮警示;犁锄的比喻形象生动,让我们懂得了“远水救不了近 火,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子圉把孔子引见给宋国的太宰,子圉后来问孔子这人怎么样,太宰给孔 子很高的评价,希望把孔子引见给国君。子圉怕孔子得到国君的重用而忽视了 自己的地位,就劝告太宰别把孔子引见给国君。这则故事说明为国家选材是来 不得半点私心杂念的。 B.狗认不认识杨布是凭着杨布出门穿过的衣服,这暗示了做任何事情都不 能以貌取人,仅靠容貌判断会闹出许多笑话,判断一件事情要抓住事情的核 心,不能犯形式主义错误。
第七单元
《韩非子》选读
第二课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1
学习目标
2
课前预习
3
进入课堂
4
学业质量标准测评
学习目标
1.了解韩非子及其代表作品;积累本文所涉及的重要实词、虚词、文言句 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翻译重点文段;理解作者思想;体会韩非子故事的特色。 3.领悟韩非子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洞察和卓越智慧,并思考其思想的现实意 义。
卫出公的故事,告诉人们不能被利益所迷惑,看人要冷静、理智,要以“义” 为标准;箕子的“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让我们懂得要防微杜渐;鲁夫妇 的故事告诉人们只有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人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惠子 的言论表明“人和”至关重要,也让我们知道处世的艰难;杨子的感叹道出了 有才德而不以其自居多么重要;渔民持鳣,妇人拾蚕的故事说明了对利益的追 逐可以改变人的本性;杨布的故事提醒我们要学会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管仲 告诫我们要知足常乐;“三虱食彘”的故事,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没有集体 利益,就没有个人利益,要以集体利益为重。
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明人性恶的句子是( A ) ①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太宰因弗复见也
②今我已亡之矣。我且曰子取吞之
③越远,利以避难
④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
⑤纣为象箸而箕子怖
⑥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⑥
课前预习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韩非子其人其书评说(二) 《韩非子》说理散文,最具文学意味的还是数量居先秦散文之首的寓言故 事。寓言在《战国策》《孟子》中还只是偶一用之,在《庄子》中虽连篇累 牍,但都为阐明一个中心思想,寓言仍只是议论说理文的一部分,而非独立的 文学体裁。韩非子开始有意识地系统收集、整理、创作寓言,分门别类,辑为 各 种 形 式 的 寓 言 故 事 集 。 像 《 内 储 说 》《 外 储 说 》《 说 林 》《 喻 老 》《 十 过》,都是寓言专集。《韩非子》的寓言故事主要取材于历史事迹和现实,很 少拟人化的动物故事和神话幻想故事,没有超越现实的虚幻境界和人物。
A
No Image
【解析】 过:经过。
B
No Image
【解析】 A组,于是,就/趁机;B组,均为“因为”;C组,到/代词,他 (孔子);D组,变为/为了。
3.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D ) A.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 B.假人于越而救溺子 C.陈轸贵于魏王 D.焉往而不美 【解析】 D是宾语前置,其他的是状语后置。
也有人认为美是一种客观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美能在形象中 显出,不管是自然界当中的“江南可采莲”的美,社会里舍身救人的美,还是 文学艺术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美,都有种种具体形 态,而这正是美的形象性所在。
(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
1.“三虱食彘”的故事有何深刻含义和现实意义? “三虱”的愚蠢之处在于,它们只从个人利益出发,鼠目寸光,为争“肥 饶之地”而互相争斗,没有看到它们的个人利益是建立在共同利益之上的,一 味进行毫无意义的争执,很可能因“腊之至”而全被烧死。如果想每人都享得 美味而且保全自身,必须先保住它们赖以生存的母体。
C.鲁穆公为了跟晋国、楚国搞好关系,以便在患难的时候能找到盟军,不 惜派儿子们去他国掌管兵权。犁锄一席话击中了要害,这样做是远水解不了近 渴,所做的对鲁国潜在的危急于事无补。
D.三只虱子为了在猪身上争夺最佳地盘吵吵嚷嚷,最后这些虱子不在争吵 一起叮咬猪,猪不胜其纷扰,消瘦了下去。这则寓言表明了人们常常为眼前利 益而忙乎,不能为长远利益而筹划。
【解析】 “不惜派儿子们去他国掌握兵权”错。
No Image
D
No Image
【解析】 足:满足。
7.下列各项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D ) A.衣缁衣而反 B.天雨,解素衣 C.然使十人树之而一人拔之 D.彘臞,人乃弗杀 【解析】 A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作动动词,种。
8.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水之以涯,其无水者也;富之以涯,其富已足者也。 译 文 : _水__用__来__做__边__际__的__,__是__没__了__水__的__地__方__;__富__裕__用__来__做__边__际__的__,__是__人___感__到_ _满__足__的__地__方__。__
“三虱食彘”的寓言,其实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缩影。人们往往也像这三个 愚蠢的虱子一样,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互相倾轧、尔虞我诈,不去共同维护集 体利益。而集体利益不存在,哪有个人利益可言!大到一个国家、民族、人类 社会乃至整个大自然都是同样的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