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能力训练:第1单元《论语》选读1-7(附答案)

合集下载

第一单元 《论语》选读 单元测验7(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第一单元 《论语》选读 单元测验7(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第一单元《论语》选读单元测验7(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C)A.绥.之斯来(suí)喟.然(kuì)B.莞.尔而笑(wǎn) 一箪.食(dān)C.千乘.之国(chénɡ) 饥馑.(jǐn)D.以俟.君子(sì) 夫子哂.之(shěn)解析“乘”应读“shènɡ”。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B)A.以.吾一日长乎尔以:因为B.舍.瑟而作舍:舍弃C.为.国以礼为:治理D.其言不让.让:谦让解析“舍”应解释为“放下”。

3.下列与“不吾知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B)A.邻之厚,君之薄也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非曰能之,愿学焉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解析同为宾语前置。

4.下列语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D)①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②夫子矢之曰③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④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⑤如或知尔,则何以哉⑥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⑦莫春者⑧唯求则非邦也与⑨斯人也而有斯疾也A.①②⑤B.③④⑥C.⑦⑧⑨D.③⑤⑨解析①“知”通“智”;②“矢”通“誓”;④“以”通“已”;⑥“希”通“稀”;⑦“莫”通“暮”;⑧“与”通“欤”。

5.下列两组加点的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B)(1)⎩⎪⎨⎪⎧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以吾一日长乎.尔 (2)⎩⎪⎨⎪⎧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 A .(1)中“乎”的意义不同,(2)中“尔”的意义相同B .(1)中“乎”的意义不同,(2)中“尔”的意义也不同C .(1)中“乎”的意义相同,(2)中“尔”的意义不同D .(1)中“乎”的意义相同,(2)中“尔”的意义也相同解析 前“乎”为句末语气词;后“乎”为介词,于。

前“尔”为第二人称代词,你;后“尔”为音节助词。

6.下列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B )A .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B .博.我以文 C .如会同,端.章甫 D .风.乎舞雩 解析 B 项为使动用法,使……广博。

第一单元 《论语》选读 单元测试1(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第一单元 《论语》选读 单元测试1(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第一单元《论语》选读单元测试1(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A.是鲁孔丘与?B.而谁以易之?C.使子路反见之D.长幼之节,不可废也解析A项“与”通“欤”,B项“而”通“尔”,C项“反”通“返”。

答案 D2.对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二三子何患于丧.乎丧:去世。

B.夫.执舆者为谁夫:那,那个。

C.而谁以易.之易:改变。

D.往者不可谏.谏:匡正,挽回。

解析A项,“丧”应解释为“失去官位”。

答案 A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小人之过.也必文B.何以伐.为自伐.者无功C.见.其二子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D.吾与.点也吾非斯人之徙与而谁与.解析A项中“过”都是“犯过错”的意思。

B项“讨伐”/“矜伐”。

C项“使……见”/“看见”。

D项“赞成”/“跟”。

答案 A4.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冉有、季路见于.孔子子贡贤于.仲尼B.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子路行以.告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天下之无道.也久矣D.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解析D项,“而”全表转折。

A项,介词,引介对象/比,介词。

B项,介词,用/介词,把。

C项,名词,风尚/名词,德政。

答案 D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活用方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耰.而不辍A.止.子路宿B.子路从而后.C.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D.欲洁.其身,而乱大伦解析例句和C项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

A项动词的使动用法,B项形容词活用为动词,D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答案 C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和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子见夫子..后..乎B.子路从而C.鸟兽不可..与同群D.遇丈人..,以杖荷蓧解析A项“夫子”在句中指“老师”,B项“从而”在句中指“跟随而”,D项“丈人”在句中指“老年男子”。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一单元 《论语》选读 一、 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一单元 《论语》选读 一、 Word版含答案

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批评家。

孔丘的思想言行见于他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整理的《论语》一书。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

传世的《论语》共有《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等20篇。

《论语》与《大学》《孟子》《中庸》合称“四书”。

)孔子曾任鲁国大司寇,后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晚年致力于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孔子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整理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自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我国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

背景扫描春秋时期,教育开始普及,这时候产生了一个新的阶层,叫新士人。

他们能文能武,博学多才,多给大夫做家臣。

这个阶层还包括大批受过教育的最终被抛进平民阶层的没落奴隶主贵族。

新士人有独立的人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

由此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他们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财富。

孔子就生活在那样的一个时代,他确立了自己“仁”“礼”的学术思想,并把这种思想在开办教育的过程中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后来他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这些记录下来,就形成了流传至今的经典名著——《论语》。

单元导读本单元的内容共有七节,每一节基本围绕一个主题来选编《论语》中的材料,所选材料均为学习古代汉语的经典篇章,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学习这些文章,对于认知孔子思想、感悟现实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主要内容是传达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当仁,不让于师》主要阐述孔子与弟子的关系,如孔子如何对待弟子,弟子如何看待老师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谈的是孔子的生存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要论述孔子“仁”的学说,亦即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主要内容是孔子对“义”的坚守;《有教无类》主要阐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则向我们阐明了孔子对于“学”这一概念的特殊认识。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练习(一)(含答案和解析)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练习(一)(含答案和解析)

《先秦诸子选读》练习(一)1.阅读下面一小段文字,完成小题。

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户不完,桑枢而瓮牖;上漏下湿,匡坐而弦。

子贡乘大马,轩车不容巷,往见原宪。

子贡曰:“嘻!先生何病?”原宪应之曰:“宪闻之,无财谓之贫,学而不能行谓之病。

今宪贫也,非病也。

”子贡逡巡而有愧色。

(选自《庄子·让王)根据选文,选出最适合形容原宪品德修养的一项A.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

B.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C.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

D.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不超过15个字。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①____:“学”即多闻多见,兼有“知”“行”之义,既要懂得道理,又要注重实践:“习”即练习、复习,也有“行”或“实践”的意思。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孔子②____。

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意思是:“如果一个人熟读《诗经》三百篇,把处理政务的工作交给他,他做不到通达:让他出使外国,他不能独立地处理外事。

这样即使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其实,在后人看来,③_____。

南宋的朱熹就说过:“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3.阅读下面《论语》有关选段的内容,回答问题。

①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选自《论语•里仁》)②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选自《论语•里仁》)③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选自《论语•子张》)(1)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君子有髙尚的道德,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大事,小人考虑的只是个人和家庭的小事。

B.孔子认为君子在任何的时候都是不能违背仁德的,不论是在最紧迫的时候还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

C.孔子认为君子也有犯错误的时候,但是君子的错误如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他。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能力训练:第1单元《论语》选读1-4(附答案)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能力训练:第1单元《论语》选读1-4(附答案)

延伸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吏道邓牧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

内九卿、百执事,外刺史、县令,其次为佐,为史,为胥徒。

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

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

唐、虞建官,厥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

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

是以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

故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赐。

后世所以害民者牧.民。

而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大小之.吏布于天下。

取民愈广,害民愈深,才且贤者愈不肯至,天下愈不可为矣。

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数万,小者虽无禄养,则亦并缘为食以代其耕,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者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乱与危,何也?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

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

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

二帝三王平天下之道,若是然乎?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

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盗贼害民,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

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

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使与虎狼蛇虺均为民害邪?然则如之何?曰:得才且贤者用之;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乎?(选自《伯牙琴》)1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厥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 稽:查考 B .后世所以害民者牧.民 牧:治理C .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 不肖:不孝顺 D .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息:繁殖 解析:不肖:不成才、不正派。

答案:C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B .⎩⎪⎨⎪⎧ 然后大小之.吏布于天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C .⎩⎪⎨⎪⎧ 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 .⎩⎪⎨⎪⎧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解析:C 项“而”,都是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第一单元 《论语》选读 单元学力测评1(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第一单元 《论语》选读 单元学力测评1(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第一单元《论语》选读单元学力测评1(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一、基础巩固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去仁,恶.乎成名恶:哪B.见利思义,见危授命授:付出C.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平生:一辈子D.无莫也,义之与比.比:并列解析C.平生:向来。

答案 C2.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①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B.①见利思义,见危.授命②正襟危.坐C.①无莫也,义之与比.②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D.①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②不如因而善.遇之解析A.讨厌/满足;B.危险/端正;C.并列,紧靠;D.好处/好好地。

答案 C3.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②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B.①富而.可求也②不义而.富且贵C.①不以.其道得之②文之以.礼乐D.①曲肱而枕之.②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解析A.即使/虽然;B.表递进/表转折;C.用;D.代词/助词。

答案 C4.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中国历史文人视为至宝的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它们虽然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但殊途同归。

它们在艺术创作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神韵,记录了岁月的斗转星移,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

今天他们并没有因为现在高科技手段的甚嚣尘上而销声匿迹,而是继续在书画艺术中展示着华夏民族的质朴和灵动。

A.殊途同归 B .斗转星移C.甚嚣尘上D.销声匿迹解析A.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道路,达到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得到相同的结果。

B.斗转星移:北斗转向,众星移位。

表示时序变迁,岁月流逝。

C.甚嚣尘上:原意是楚王说敌方晋军喧哗纷乱得很厉害,而且尘土也飞扬起来了。

形容忙乱喧哗的情状。

后以“甚嚣尘上”比喻对某人某事议论纷纷。

现多指反动或错误的言论十分嚣张。

甚嚣尘上,用错对象。

而且,褒贬也失当。

高科技手段是新事物,对旧事物之冲击本为正常。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1单元论语+第7课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练习+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1单元论语+第7课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练习+Word版含解析.doc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一、夯实双基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C )A .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B .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C .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D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解析】 A 女—汝,B 亡—无,D 出则弟—悌2.下列加点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 46924099( C )A .困.(困窘,困难)而不学 敏.(灵敏)以求之 六言六蔽.(不能通明而滞于一域) B .其蔽也愚.(愚蠢) 其蔽也荡.(放浪而无所持守) 其蔽也贼.(奸贼) C .则葸.(畏惧) 笃.(厚道)于亲 则民不偷.(不厚道) D .就.(接近)有道 不贰.(第二次)过 远(疏远)其子【解析】 A 敏:勤勉,B 贼:害,D 贰:重复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导学号 46924100( A )例: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A .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B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C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D .足兵,足食,民信.之矣 【解析】 例句和A 都是诚实,诚信,B 实在,C 信用,D 信任4.下列句子中的“言”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导学号 46924101( BC )A .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B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C .不学《诗》,无以言.。

D .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解析】 BC 都是“说话”之意,A 字,D 记载5.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导学号 46924102( D )A .⎩⎪⎨⎪⎧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 .⎩⎪⎨⎪⎧ 恭而无礼则劳.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C .⎩⎪⎨⎪⎧ 不迁怒,不贰.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D .⎩⎪⎨⎪⎧ 民斯.为下矣闻斯.行诸【解析】 两个“斯”字都当“就”讲6.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BD )A .就有道..而正焉。

语文人教版 先秦诸子选读 答案

语文人教版 先秦诸子选读 答案

答案全解全析第一单元《论语》选读第一单元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阅读理解1.答案(1)名正言顺(或“名不正,则言不顺”) (2)名词动词解析解题之前,应先明确选文的大意。

第(1)题关于出自第二则中的成语,“名正言顺”“名不正,则言不顺”大家比较熟悉,不难做。

第(2)题关于“君”“臣”“父”“子”的词性,从后文“君不君”“臣不臣”等可以推断。

[参考译文]齐景公问孔子如何处理国家政事。

孔子回答说:“君主要像个君主,臣子要像个臣子,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

” 齐景公说:“讲得好啊,如果君主不像个君主,臣子不像个臣子,父亲不像个父亲,儿子不像个儿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到吗?”[《论语·颜渊(12·11)》] 子路说:“卫君等待您去治理国政,您打算先从哪儿入手呢?”孔子说:“必须辨正名称!”子路说:“有这个必要吗?您太不合时宜了吧!辨正它们干什么呢?”孔子说:“你真鲁莽啊!君子对于自己所不知道的,就不发表意见。

名称不辨正,说话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事情就做不成;事情做不成,礼乐就得不到实施;礼乐得不到实施,刑罚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民众就无所适从。

因此,君子定名的东西必定有理由可说,说了就必定能施行。

君子对于自己的说话,是一点都不马虎的。

”[《论语·子路(13·3)》] 2.答案赞同,如“学生”有以下几种含义:①学习养生之道;②在校学习的人;③借指向人家学习某种知识或经验、技能等的人;④晚辈;⑤明清读书人或官场中自称的谦辞。

所以,学生就应该谦虚、笃志、思齐、勤学、苦练。

解析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冯友兰先生说“每一个名字都包含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任何人有其名,就应当完成其责任和义务”,解答问题时,应重点从名称所代表的责任和义务的角度着手分析。

3.答案(1)A (2)D (3)B(4)①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

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

”孔子曰:“有是言也。

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

与闻国政三月,粥①羔豚者弗饰贾②;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

盍致地焉?”黎曰:“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

季桓子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

孔子遂行。

桓子喟然叹曰:“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
(五年后)季桓子病,辇而见鲁城,喟然叹曰:“昔此国几兴矣,以.吾获罪于孔子,故不兴也。

”顾谓其嗣康子曰:“我即死,若必相鲁;相鲁,必召仲尼。

”后数日,桓子卒,康子代立。

已葬,欲召仲尼。

公之鱼曰:“昔吾先君用之不终,终为诸侯笑。

今又用之,不能终,是再为诸侯笑。

”康子曰:“则谁召而可?”曰:“必召冉求③。

”于是使使召冉求。

冉求将行,孔子曰:“鲁人召求,非小用之,将大用之也。

”是日,孔子曰:“归乎!归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吾不知所以裁之.。

”子赣知孔子思归,送冉求,因诫.曰“即用,以孔子为招”云。

(选自《孔子世家》,有删节) 注:①粥:通“鬻”,卖。

②贾:同“价”,价格。

③冉求:与后面的子赣同为孔子的学生。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由大司寇行摄.
相事 摄:代理。

B .不曰“乐其以贵下.
人”乎 下:谦虚地对待。

C .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
者八十人 好:美丽。

D .送冉求,因诫.
曰 诫:勉励。

解析:D 项,这里的“诫”是“叮嘱”的意思。

“勉励”与“以孔子为招”意思不符。

答案:D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我之为.先并矣且君尝为.
晋君赐矣 B.⎩⎪⎨⎪⎧ 季桓子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
出 C.⎩⎪⎨⎪⎧ 以.吾获罪于孔子犹不能不以.
之兴怀 D.⎩⎪⎨⎪⎧
吾不知所以裁之.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解析:A 项,表被动/动词,给予;B 项,于是/才;D 项,代词/结构助词,的。

答案:C
1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为政有方,鲁国上下知礼守序,齐人闻风恐惧。

B .齐人献女乐文马迷惑鲁国君臣,终致孔子离开鲁国。

C .桓子在病重将死时承认当初没有重用孔子是个错误。

D .康子未遵“必召仲尼”的遗训,舍孔子而改召冉求。

解析:C项,不是“没有重用”,而是“用之不终”。

答案:C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昔吾先君用之不终,终为诸侯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需要注意的重点词语有:涂,路;遗,掉在路上的东西。

答案:在路上出行的男人和女人各走一边,掉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捡拾。

(2)解析:此句为反问句,翻译时注意句式。

需要注意的重点词语有:致,献送。

答案:如果没法阻止孔子当政再献送土地,难道算晚吗?
(3)解析:此句为被动句,翻译时应翻译出被动句式。

需要注意的重点词语有:笑,耻笑。

答案:从前我们先君任用他没有善始善终,最后被诸侯耻笑。

参考译文: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岁,由大司寇代理国相事务,面有喜色。

门人说:“听说君子祸患降临不恐惧,福运到来不喜悦。

”孔子说:“是有这样的话。

但不是还有‘身居高位礼贤下士而自得其乐’的话吗?”于是诛杀鲁国扰乱政事的大夫少正卯。

参与治理国政三个月,卖羊羔猪豚的不随意抬价;在路上出行的男人和女人各走一边,掉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捡拾;从四方来到城邑的客人不必向官吏请求,全都给予接待,如同回到了家。

齐国人闻悉鲁国的情况后感到恐惧,说:“孔子当政的话,鲁国必然称霸;鲁国称霸而我齐国土地挨近它,我齐国的土地就会最先被兼并了。

何不赶紧献送土地呢?”大夫黎说:“请先尝试设法阻止孔子当政;如果没法阻止孔子当政再献送土地,难道算晚吗?”于是挑选齐国国中漂亮的女子八十人,连同有花纹的马一百二十匹,馈赠给鲁国国君,齐人将盛装女乐、有纹骏马陈列在鲁国都城南面的高门外。

季桓子就告诉鲁定公要外出巡回周游,终日前往观看,懒于处理政事。

孔子于是上路。

季桓子喟然长叹说:“夫子因为那群女乐的缘故怪罪我啊!”
(五年后,)季桓子病重,坐在辇车上望见鲁都的城墙,深深地叹息道:“昔日这个国家将要振兴了,因为我得罪了孔子,所以不兴旺了。

”回头对他的继承人季康子说:“我如果死了,你必定为鲁国之相;你担任鲁国之相的话,必须召请仲尼。

”几天后,季桓子去世,季康子继位。

季桓子安葬完毕,季康子打算召请孔子。

大夫公之鱼说:“从前我们先君任用他没有善始善终,最后被诸侯耻笑。

如今又要起用他,不能有始有终,这就会再次被诸侯所耻笑。

”季康子说:“那召请谁可以呢?”公之鱼说:“一定要召请冉求。

”于是派出使者召请冉求。

冉求将要上路,孔子说:“鲁人来召冉求,不是小用你,将要大用你啊。

”这一天,孔子说:“回去吧!回去吧!我家乡的小子志向远大,文采斐然而有章法,我不知道调教他们的办法了。

”子赣知道孔子心想回去,他去送冉求起程,趁机告诫说“倘若任用你,就一定要招聘孔子”。

语言表达
16.(2013·福建省)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1:校门建筑是校园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交
通和安保。

它与校园内的教学楼、实验楼等一样,重要的是实用价值。

因此,校门建筑首先应当注重实用。

材料2:校门建筑是一所学校的“门面”,是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它应当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并努力体现该校的办学理念。

因此,校门建筑首先应当彰显校园文化。

你对校门建筑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

(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校门建筑的设计应秉持实用、简约、大方的原则。

校门建筑是校园交通的门户,是校园安全的锁钥,实现这两大功能是校门建筑的基本要求。

在此前提下,再讲求造型美观。

因此,校门建筑要实用、简约、大方,而不应盲目攀比。

那种一味追求高大、奢华,耗巨资建造校门的做法,不仅造成很大的浪费,还会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

(共146字)
示例2:校门在建筑造型和风格上应该具有鲜明的特点。

它不仅要实用美观,还应该与学校的办学理念相吻合。

校门建筑是学校文化内涵的体现,是对该校历史文化积淀和办学特色的诠释。

因此,它应该是校园建筑的点睛之笔,和学校的其他建筑相协调。

这就要求我们,在校门设计上要讲究个性,不能千篇一律,应注重体现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共149字)(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