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运六气学说
五运六气简介

“天符为执法,岁会为行令,太乙天符为贵 人.……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中岁会者其病徐而持; 中贵人者其病暴而死.”
六、运气推演
1.运气推演的主要内容 (1)五运的正常与失常 平气:运太过而被当年司天之气所抑或运不及而得当年 司天之气的资助. 如戊辰年(1988)火运太过而得司天太阳寒水之气的抑制 [乙酉年 (1975) 金运不及但得司天阳明燥金之气的资助(该 年为太乙天符岁会)]又如辛亥年 (1971) 水运不及但得北方 亥水资助;癸巳年(1953)火运不及,但得南方巳火资助. 另外:若岁运不及之年,其交运的日干或时干与运同属,亦 为平气之年.如丁丑年(1997)木运不及,但交运时刻(大寒日 1997年1 月20日壬戌,丁、壬同运,故亦为平气.甲申年(2004) 交运为2004年1月20日己亥. 平气之年气候比较正常,亦较少疾病流行.
3.岁会
岁运与岁支的五行属性相同. 共8年
木运临卯:丁卯 火运临午:戊午 土运临四季:甲辰、 甲戌、己丑、己未 金运临酉:乙酉 水运临子:丙子 4.同岁会 岁运不及之气与客气在泉之气的五行属性相 同 .共 6年 . 癸巳、癸亥 癸卯、癸酉 癸为少徵,巳亥少阳相火在泉, 卯酉少阴君火在泉. 辛丑、辛未 辛为岁水不及,丑未太阳寒水在泉. 5.太乙天符 既是天符,又是岁会.乙酉、戊午、己丑、己未
5.十二支纪气 巳亥 子午 本 风木 君火 标 厥阴 少阴 中气 少阳 太阳
寅申 相火 少阳 厥阴
丑未 湿土 太阴 阳明
卯酉 燥金 阳明 太阴
辰戌 寒水 太阳 少阴
三、五运
1.十干化运和五音建运 甲 己 乙 庚 丙 辛 丁 壬 戊 癸 土 金 水 木 火 宫 商 羽 角 徵 2.岁运(中运、大运)由该年的年干决定. 如:甲子和己酉年都为土运. 岁运有太过、不及之分 太过 不及
五运六气学说

人与自然界是一个动态变化着的整体。中医学认为,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经历着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规律,它对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均有一定的影响。运气运行所形成的正常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备条件。人体各组织器官的生命活动,一刻也不能脱离自然条件。人们只有顺从自然的变化,及时地作出适应性的调节,才能保持健康。
运气对人体疾病发生的影响,主要包括六气的病因作用、疾病的季节倾向、不同地区气候及天气变化对疾病的影响等。从发病的规律看,由于五运变化,六气变化,运气相合的变化,各有不同的气候,所以对人体发病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每年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春风、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这种变化与发病的关系是:春季肝病较多,夏季心病较多,长夏脾病较多,秋季肺病较多,冬季肾病较多。
从六气来说,与五运基本相似。主气的初之气为厥阴风木,·相当于每年的初春,气候变化多风,疾病流行以肝病居多。二之气为少阴君火,相当于每年的暮春初夏,气候逐渐转热,疾病流行以肝心病居多。三之气为少阳相火,相当于每年的夏季,气候炎热,疾病流行以心病、暑病居多。四之气为太阴湿土,相当于每年的暮夏初秋,气候变化以湿气为重,疾病流行以脾病居多。五之气为阳明燥金,相当于每年秋冬之间,气候变化以燥气较重,疾病发生以肺病居多。终之气为太阳寒水,相当于每年的严冬,气候严寒,疾病发生以关节病和感冒居多。
第三篇 五运六气学说

五运六气结合发病特点,是从运气相临的盛衰决定的,归纳为五种情况:
一、司天之气生中运,上生下称为顺化,属正常,如司天为木、中运为火、木火同德,主善。
二、司天与中运同气,上下同为天符,亦主善。
三、中运生司天,下生上为小逆、虽属不正常,但危害不大,故称小逆。
四、中运上克司天,下犯上为不和、属不正常,危害较大。
五、司天下克中运,以上克下为天刑,属反常,其气恶,危害烈。
1957~1979年,其中1957~1961年为天刑年,从手头的资料来看:杭州市1957~1961年平均死亡人数为7612。4人,其它非天刑年份为5495.6人,天刑年比其它非天刑年份死亡人数多39%。从发病情况看:1959年的肝炎,
1961年司天之气太阴湿土,在泉之气太阳寒水,中运少羽,水运不及,称涸流之纪,司天下克中运亦是天刑年,其气亦恶,中运辛与在泉同属水。为同岁会;运气相临寒湿较重,该气平均湿度为18.1毫巴,是1951~1970年中最高年份,该年年降雨量达1451。4毫米,也是20多年里较多之年份。《气交变大论》曰:"民病腹满,身重濡泄,寒疡流水,腰股痛发,腘腨股膝不便,烦冤足痿清厥,脚下痛,甚则跗肿,脏气不致,肾气不衡,上应辰星,其谷秬。上临太阴,则大寒数举,蛰虫早藏,地积坚冰,阳光不治,民病寒疾于下,甚则腹满浮肿。"古人对天、地、人三者的相应变化作了如实记述。与1961年杭州浮肿病症见肢体倦重、脘腹胀痞、懒言思睡,畏寒浮肿等寒湿困阻、脾肾阳虚节节相合;岁会年"病徐而迟。"故不少患者经久不愈,至次年孟夏才得以康复。
中医五运六气(基础知识)

中医五运六气(基础知识)运气学说运气学说是《内经》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素问》七篇大论构建了运气学说完整的理论体系,它以带有浓厚数理哲学内涵的阴阳、五行、干支甲子等为工具,通过独特的运算方法总结一定周期内气候变化规律,再从气候与疾病相关的角度阐明疾病发生及发展变化,对中医临床辨证治疗常见病、流行病及传染病等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五运六气学说基本内容运气学说主要由“五运”和“六气”组成,是运用阴阳、五运、六气等理论,并以天干、地支作为演绎工具符号,来推测气候变化、生物生化及其与疾病流行之间的关系。
其基本内容包括干支甲子、五运、六气和运气同化等方面。
《内经》主要见于《素问》的《六节藏象论》和《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等七篇大论之中。
干支甲子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
甲子,是因天干始于甲,地支始于子,干支相合而得名。
古人用甲子来纪日纪月纪时纪年,并推算四时节气,而运气学说则是以甲子作为演绎工具,来推算运气盛衰和测知气候变化,所以中医运气学研究气运规律和发病规律,都离不开天干地支。
一、天干概念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称十天干或十干,最早是用来纪日的。
阴阳属性干支各具有不同的阴阳属性。
一般而言,天干属阳,地支属阴。
然而在天干、地支中又可再分阴阳,其划分是以奇偶数为依据的,即:天干之中,甲、丙、戊、庚、壬属阳,又称阳干。
乙、丁、己、辛、癸属阴,又称阴干;五行属性甲乙属木,丙丁属火,戊己属土,庚辛属金,壬癸属水。
天干与五行的配属,是以五行之气的性质,结合五方五时生物生长收藏的规律为依据而确立的。
如甲乙属东方,东方为木位,应于春季,春气主生,万物萌发;甲乙为万物初生,破甲乙屈之象,故属木。
余可类推。
二、地支概念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称十二地支或十二支,最早是用来纪月的。
(完整word版)黄帝内经中的五运六气

五运六气概念运气学说的中心内容.以十天干的甲己配为土运,乙庚配为金运,丙辛配为水运,丁壬配为木运,戊癸配为火运,统称五运,以十二地支的巳亥配为厥阴风木,子午配为少阴君火,寅申配为少阳相火,丑未配为太阴湿土,卯酉配为阳明燥金,辰戌配为太阳寒水,叫做六气,从年干推算五运,从年支推算六气,并从运与气之间,观察其生治与承制的关系,以判断该年气候的变化与疾病的发生。
这就是五运六气的基本内容.解读运气学说的中心内容。
以十天干的甲己配为土运,乙庚配为金运,丙辛配为水运,丁壬配为木运,戊癸配为火运,统称五运。
前干属阳,后干属阴,如年干逢甲,便是阳土运年,年干逢己,便是阴土运年,阳年主太过,阴年主不及,依法推算,便知本年属某运。
以十二地支的巳亥配为厥阴风木,子午配为少阴君火,寅申配为少阳相火,丑未配为太阴湿土,卯酉配为阳明燥金,辰戌配为太阳寒水,叫做六气。
按风木、君火、相火、湿土、燥金、寒水顺序,分主于一年的二十四节气,是谓主气。
又按风木、君火、湿土、相火、燥金、寒水的顺序,分为司天、在泉、左右四间气六步,是谓客气.主气分主一年四季,年年不变,客气则以每年的年支推算。
如年支逢辰逢戌,总为寒水司天,湿土在泉;逢卯逢酉,总为燥金司天,君火在泉。
司天管上半年,在泉管下半年,依此类推.从年干推算五运,从年支推算六气,并从运与气之间,观察其生制与承制的关系,以判断该年气候的变化与疾病的发生。
这就是五运六气的基本内容。
从医和述六气到《内经》,都把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因素作为影响健康和疾病的重要因素,称为六气。
在五运六气中,六气间阐述的是地面垂直气候的特征,以地支为符号,可按阴阳论其属性划分为三阴三阳。
如果说,五运是以时间气象因素为特征的话,六气则以空间的垂直气象为主。
但六气在不同的年代有其变化,在一年的六个节段中变化就更大,故六气重视的是客气的司天、在泉。
作为致病因素的六气,在七篇大论纳入《内经》前,己经认识到六气太过可为六淫,六气致病都可引起发热,以六气杂至相合来解释痹证、诸风、泻泄、水肿、疼痛等,而在五运六气中的六气为病,则更具有深刻性、丰富性与系统性。
五运六气

六元正记大论曰: 「辰戍之岁,初之气,民厉温病卯酉之岁,二之气,厉大至,民善暴死。
终之气,其病温。
寅申之岁,初之气,温病乃起。
丑未之岁,二之气,温厉大行,远近咸若。
子午之岁,五之气,其病温。
巳亥之岁,终之气,其病温厉。
」五运六气的推算与应用运气学说,又称五运六气学说,是结合医学探讨气象运动规律的科学。
即将五运(金木水火土五行)六气(太阳寒水、阳明燥金、少阳相火、太阴湿土、少阴君火、厥阴风木)和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配合起来,按干支纪年的顺序和阴阳盛衰、五行生克的关系推断某年的太过、不及,来预测气候的变化、疾病的发生与预后。
关于运气学说的系统记载,首见于唐王冰补入《素问》的七篇大论,即《天元纪》、《五运行》、《六微旨》、《气交变》、《五常政》、《六元正纪》、《至真要》。
唐以前的医学著作除《中藏(注:读cang)场经》和《褚氏遗书》中有所提及外,尚未见到这种学说的记载。
至宋嘉礻右由庞安时、沈括、杨子建等人大力提倡,元符2年刘温舒著《素问论奥》上之于朝,此后这种学说才被重视起来。
王安石变法以后,更把运气学说作为太医局考试学生科目之一,甚至有“不读五运六气,检遍方书何济”的说法。
一、天干、地支和阴阳、五行的配合1.天干、地支和阴阳的配合(1)天干的阴阳:甲丙戊庚壬为阳,乙丁己辛癸为阴。
(2)地支的阴阳:子寅辰午申戍为阳,丑卯巳未酉亥为阴。
不论天干、地支,都是单数为阳,偶数为阴。
因为在序数中,一三五七九为阳,二四六八十为阴。
2.天干、地支与五运六气的配合(1)天干配五行:有两种配法。
①由土开始,按相生次序相配,周而复始。
甲己——土,乙庚——金,丙辛——水,丁壬——木,戊癸——火。
这种配法,是由所谓“五天之气”决定的,即甲己为黅天之气所贯,故属土;乙庚为素天之气所贯,故属金;丙辛为玄天之气所贯,故属水;丁壬为苍天之气所贯,故属木;戊癸为丹天之气所贯,故属火。
(注:天干相合,这是古人观天发现,在甲与己的位置有相贯之气)(注:天干也有相克,即,每七位为相克,如甲木被金(庚)克,古书所言七杀,即指此)②按四时、四方相配:即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中央戊己土,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
时间医学地五运六气

时间医学的五运六气五运六气学说属于古代时间医学范畴,产生于《内经》诞生的年代。
所谓五运描述的是地表的土壤特征,而六气描述的是某个时候的气候特征。
两者结合,可完整的刻画一个生物某个时候的主要生存环境。
人秉天地之气生,也秉承了当时的气候环境,影响着人的脏腑功能的强弱盛衰。
另外,一个生物或植物,在某个环境中长大,当然也得到了这个环境的气息,被人体吸收后,则相应地进入人体的相关区域和经络,所以也可以用五运六气来描述药物的功效以及人体的归经等。
五运:金、木、水、火、土。
六气: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
五运六气与时间的关系:《内经》里记载: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
《内经》还记载: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
古代某医家把《内经》里的上述两段话编成了两段歌诀,很方便记忆。
甲己化土乙庚金,丁壬化木尽成林。
丙辛具是三江水,戊癸南方火炎侵。
子午少阴君火心,丑未太阴湿土临。
寅申少阳相火位,卯酉阳明属燥金。
辰戌太阳寒水是,巳亥厥阴风木寻。
解释:甲己化土乙庚金,即甲己之年属土:甲:土太过,己:土不及乙庚之年属金:乙:金不及,庚:金太过丁壬化木尽成林。
即丁壬之年属木:丁:木不及,壬;木太过;丙辛具是三江水,即丙辛之年属水:丙:水太过,辛:水不及;戊癸南方火炎侵。
即戊癸之年属火:戊:火太过,癸:火不及其中甲(1)、丙(3)、戊(5)、庚(7)、壬(9)为阳天干,故太过,乙(2)、丁(4)、己(6)、辛(8)、癸(10)为阴天干,故不及。
天干对应五运。
在六气中,没有太过不及之分。
是以十二地支来划分。
地支对应六气。
子午:属少阴君火主气,从春分到小满,天气为湿(阴);丑未:属太阴湿土主气,从大暑到秋分,天气为湿(阴);寅申:属少阳相火主气,从小满到大暑,天气为燥(阳);卯酉:属阳明燥金主气,从秋分到小雪,天气为燥(阳);辰戌:属太阳寒水主气,从小雪到大寒,天气为燥(阳);巳亥:属厥阴风木主气,从大寒到春分,天气为湿(阴)。
中医五运六气学说如何指导季节养生

中医五运六气学说如何指导季节养生中医的五运六气学说,是一门古老而深邃的学问,它为我们揭示了自然变化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微妙联系,为季节养生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五运六气学说认为,天地之间的气候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
五运,即木、火、土、金、水五行的运行变化;六气,则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的变化。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影响着一年中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也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产生着重要影响。
春季,是阳气升发的季节。
在五运六气学说中,春季与木运相对应,风气主令。
此时,大自然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万物复苏,草木发芽。
对于人体而言,肝气也在此时开始旺盛。
因此,春季养生的重点在于养肝。
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肝气郁结。
可以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如散步、踏青,以吸收春天的阳气,舒展身体。
饮食上,宜多吃一些具有疏肝理气作用的食物,如韭菜、豆芽、春笋等。
同时,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利于肝气的升发和调达。
夏季,天气炎热,暑气当令。
夏季与火运相应,心火旺。
在这个季节,人体的新陈代谢旺盛,阳气外浮。
养生的关键在于养心。
要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情绪激动和烦躁。
由于出汗较多,要及时补充水分,但不宜过度贪凉饮冷,以免损伤脾胃。
饮食方面,可以多吃一些清热解暑、养心安神的食物,如西瓜、绿豆、莲子等。
同时,要注意防暑降温,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
秋季,气候逐渐干燥,凉气渐生。
秋季与金运相应,燥气主令。
此时,人体的肺气相对旺盛。
养生的重点在于养肺润燥。
要注意适应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着凉。
饮食上,多吃一些润肺生津、滋阴润燥的食物,如梨、百合、银耳等。
同时,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湿润,避免过度干燥对呼吸道造成刺激。
冬季,天寒地冻,阳气潜藏。
冬季与水运相应,寒气主令。
在这个季节,人体的肾气相对旺盛。
养生的重点在于养肾防寒。
要注意保暖,尤其是腰部和足部的保暖。
可以适当食用一些温补肾阳的食物,如羊肉、核桃、栗子等。
同时,要减少户外活动,避免过度消耗阳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 (二)天干地支的应用 ,使运气理论的确立成为事实 干支甲子纪年方法的使用 ,是运气理论发生的基础,也
9
(六)实践贯穿于运气理论全程的各个层面
大量实践知识的积累 ,不仅是运气理论形成的发端 , 也是架构这一理论的基本要素 ,体现于该理论全程的 各个层面,同时也是该理论必然的旨归 。 “实践”是指: 1.天时气候变化的观察 2.物候现象的观察 3.疾病流行的观察 4.临床资料的积累
10
四.运气学说的发展沿革
五运六气学说
1
?第一 运气理论的发生与沿革 ?第二 干支甲子 ?第三 五运 ?第四 六气 ?第五 运气同化 ?第六 运气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
2
?第一 运气理论的发生与沿革
一.概念 二.运气理论发生的时代背景 三.运气理论发生的科学背景 四.运气学说的发展沿革
3
第一 运气理论的发生与沿革
一. 概念 运,即五运。气,即六气 。
运气学说 ,是基于天人相应认识和阴阳五行理论,探 讨自然变化的周期性规律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影 响的一门学问。是中医学在古代探讨 气象运动与人 体健康关系 的知识体系。
二.运气理论发生的时代背景
秦汉时期发生,以《内经》的“七篇大论”为其形 成的标志。
4
三.运气理论发生的科学背景
(一)阴阳五行观是运气理论发生的哲学背景 ? 1、运气理论在“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
? 二十四节气是运气推算时的重要节点 ? 后来又创七十二候,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
为时,四时为岁 。
8
3. 历法知识为运气学说提供了准确的时空区 位和计量推算
? 阴阳历结合
阴历,月亮 29天12时44分3秒(回历)
阳历,地球 365天5时48分46秒
阴历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十二个月 354天, 比阳历少 11天,每隔三年插入一个闰月,十九年七 闰与阳历几乎相等,故 十九年七闰 的方法
运气学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一)唐代王冰发掘并传承运气学说
王冰补录内经运气七篇大论
(二)两宋金元时期,发挥运气学说, 用以指导临证用药
刘完素(六气从火化)、陈无择(运气司天方)
(三)明清时期,运气理论系统化
汪机大司天理论
(四)近几十年来,运气学说的研究趋 于理性化、科学化 (田合禄、顾植山)
11
是其形成的标志 。 ? (四)古代自然科学知识的渗透及影响
1. 天文学:
东方
青龙星座
南方
朱雀星座
西方
白虎星座
北方
玄武星座
角亢氐房心尾箕 井鬼柳星张翼轸 奎娄胃昴毕觜参 斗牛女虚危室壁
6
五气经天化五运图
7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气象学、物候学知识 ?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
?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节气的名称 最早出现在殷商时代,到战国末期二十四节气便 已完备,和阴历相辅而行。以黄河流域中原地区 的气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