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古代文学常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它有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其中赋是“六义附庸,蔚成大国。
”➢孔子的《论语》是儒家学说的经典,庄子的《南华经》是道教经典之一,它们与佛教学说一起,形成了古代中国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是孟子说的见于《孟子滕文工下》“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是黔娄之妻说的,见于刘向编的《列女传》。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屈原的《离骚》。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出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汉朝班固的《咏史诗》。
以五言诗见长的作家有“曹刘”曹操、刘桢;“陶谢”陶渊明、谢灵运;“王孟韦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等。
汉魏无名氏的五言诗被后人泛称古诗,《昭明文选》收入19首,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龟虽寿》中的名句,作者是曹操。
➢陶渊明是田园派诗人,王国维把他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元好问的诗句“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奉为“无我之境”的范例。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出现了“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诗豪”刘禹锡,“诗鬼”李贺,唐代新乐府运动的领袖人物是白居易和元稹。
➢唐代著名的三大诗人是李白、杜甫、白居易。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朝的韩愈、柳宗元。
宋朝的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杜甫的“三吏”、“三别”指《潼关吏》、《石豪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出于《马说》一文,作者是韩愈。
➢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主要有唐代陈鸿的《长恨歌传》和白居易的《长恨歌》,元代白朴的《梧桐雨》,清代洪升的《长生殿》。
➢“推敲”的典故出自于唐代诗人贾岛的逸事。
陶然亭的命名取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什么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什么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什么《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十五《国风》,诗一百六十篇;《雅》包括《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颂》包括《周颂》三十一篇,《商颂》五篇,《鲁颂》四篇。
这些诗篇,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
《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
《史记·孔子世家》又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这些说法虽或尚可探究,但《诗经》在古代与音乐和舞蹈关系密切,是无疑的。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就是依据音乐的不同。
《风》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
其地域,除《周南》、《召南》产生于江、汉、汝水一带外,均产生于从陕西到山东的黄河流域。
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
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
《大雅》、《小雅》之分,众说不同,大约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都有些区别。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
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
”(《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诗经》的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
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

•溯洄:逆流而上 洄:上水, 逆流
•从:追寻 •阻:艰险 •溯 游:顺流而下 •宛:好像、仿佛
蒹 白 所 在 溯 道 溯 宛
葭 露 谓 水 洄 阻 游 在
萋 未 伊 之 从 且 从 水
萋 晞 人 湄 之 跻 之 中
, 。 , 。 , 。 , 坻 。
•萋萋:茂盛的样子
•晞:干
•湄:岸边,水草交 接的地方 •跻:高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
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 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 兴。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包 括十五国风,大雅、小雅,周、鲁、商颂) 风多是各地民歌;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 饮所用诗歌;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诗经》三种表现手法
朱 熹 的 解 释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
赋就是铺陈直叙。 比就是比喻。 兴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 作铺垫。
现 在 的 解 释
蒹
葭
•蒹 葭 苍 苍 , 白 露 为 霜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一 方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长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央 。 •蒹 葭 凄 凄 , 白 露 未 晞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之 湄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跻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坻 。
•坻:水中高地
蒹 所 溯 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葭 谓 洄 游
采 伊 从 从
采 人 之 之
, , , ,
白 在 道 宛
露 水 阻 在
未 之 且 水
必背文学常识

必背文学常识100 条必背文学常识: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
3.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汉乐府民歌是我国诗歌史上继《诗经》之后的又一次现实主义的高潮。
5.建安七子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6.陶渊明是我国田园诗的开创者。
7.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被称为“初唐四杰”。
8.王维和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
9.高适和岑参是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
10.李白被誉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
11.杜甫被誉为“诗圣”,其诗风沉郁顿挫。
12.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13.李贺被称为“诗鬼”。
14.晚唐诗人李商隐和杜牧被合称为“小李杜”。
15.苏轼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
16.李清照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
17.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奠基人,代表作是《窦娥冤》。
18.马致远的代表作是《汉宫秋》。
19.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的经典之作。
20.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明代传奇的代表作品。
21.施耐庵的《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22.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23.吴承恩的《西游记》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
24.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是我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白话世情小说。
25.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26.桐城派是清代文坛最大的散文流派。
27.鲁迅是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狂人日记》《阿Q 正传》等。
28.郭沫若的代表作有诗集《女神》。
29.茅盾的代表作是《子夜》。
30.巴金的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31.老舍的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
32.曹禺的代表作有《雷雨》《日出》。
33.赵树理是“山药蛋派”的代表作家。
34.孙犁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
语文必备文学常识

语文必备文学常识一、中国文学作品及作者简介二、文学常识汇总中国文学作品及作者简介一、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2)在先秦,《诗经》统称为《诗》或《诗三百》直到汉武帝时期,儒学者将起奉为经典,才名为《诗经》。
(3)《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形式上以四言为主,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4)《诗经》的名篇有:《硕鼠》、《伐檀》、《关雎》等。
(5)《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基础。
(6)《诗经》名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二、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届原(1)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出身贵族。
他“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政治上主张修明法度,联齐抗秦,遭保守派反对,先后两次被放逐(前——汉北;后——江南洞庭)。
公元前278年夏历5月5日投汨罗江而死。
(2)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诗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不得伸展抱负的愤遗。
名篇有:《离骚》《天间》《九章》《九歌》等。
(3)《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首不朽的浪漫主义杰作,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首抒情诗(第一首叙事诗是汉代的《孔雀东南飞》)。
诗中的名句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它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浪漫主义基础。
(4)我国诗歌史上常有“风骚”井称。
“风”指的是诗经国风,“骚”指的是《离骚》,二者又代表了文学。
三、我国第二部诗歌总集——《楚辞》(1)“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首的楚国人在本国民歌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新的诗体。
(2)《楚辞》是汉人刘向将楚国屈原、宋玉以及汉代的东方朔、淮南小山和他自己的诗歌编为一个集子。
它是维《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有诗歌17篇,其中屈原的作品占绝大多数。
,四、先秦历史散文(1)《尚书》:上古之书,记言古史,上自唐虞,下到尚周。
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一):总集

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一):总集1、《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即土风、风谣。
包括“周南”、“召南”、“秦”、“豳”、“魏”等(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湖北北部一带)十五个地方的民歌。
“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
其中又分“大雅”和“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
“颂”是祭祀乐歌,分为周、鲁、商三颂,其中“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三种。
其中“赋”就是铺叙直陈的手法,“比”即是打比方,“比喻”;“兴”即是起兴,“先言它物以引起吟咏之词也”。
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我国西周至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其中有些诗,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有些诗,如《魏风·硕鼠》、《魏风·伐檀》等,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有些诗,如《小雅·何草不黄》、《豳风·东山》、《唐风·鸨羽》、《小雅·采薇》等写征夫思家恋土和对战争的哀怨;《王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等表现了思妇对征人的怀念。
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西周时期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痛苦和灾难。
有些诗,如《周南·芣苢》完整地刻画了妇女们采集车前子的劳动过程;《豳风·七月》记叙了奴隶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小雅·无羊》反映了奴隶们的牧羊生活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如《秦风·兼葭》表现了男女之间梦幻般的追求;《郑风·溱洧》、《邶风·静女》表现了男女之间戏谑的欢会;《王风·采葛》表现了男女之间痛苦的相思;《卫风·木瓜》、《召南·摽有梅》表现了男女相恋时的相互馈赠;《庸风·柏舟》、《郑风·将仲子》则反映了家长的干涉和社会舆论给青年男女带来的痛苦;另如《邶风·谷风》、《卫风·氓》还抒写了弃妇的哀怨,愤怒谴责了男子的忘恩负义,反映了当时妇女的悲惨命运。
《诗经305篇大全集》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305篇大全集》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孔子曾多次提及此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司马迁记载的也是这一名称,如:“《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因为后来传世的版本中共记载有311首,为了叙述方便,就称作“诗三百”。
之所以改称《诗经》,是由于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
产生年代《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为春秋时期,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
产生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到长江北岸,分布在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
它们都得名于音乐。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
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雅”是正的意思。
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
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据年代先后而分的。
“颂”是用于宗庙祭的乐歌。
《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11篇。
其中6篇为笙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现存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编集一、《诗经》作品的搜集《诗经》中的作品,从创作年代说,包括了上下五六百年;从产生地域上说,有的出于周天子的国都,有的出于各诸侯统治下的广大地区;从作者说,既有贵族的创作,更多民间的歌谣,那么,这些作品是如何汇集起来的呢?关于这个问题,古代主要有献诗说、采诗说两种说法。
关于献诗说,先秦古籍有一些记载可以证明周王朝有让公卿列士(也就是贵族官员和文人)献诗的制度,《诗经》中的一些作品也为这种说法提供了内证。
公卿列士献诗的主要目的是运用诗歌进行讽谏或赞颂,表达对政治的评价。
《大雅》、《小雅》、《国风》中的卿士大夫政治美刺诗可能就是通过这个途径搜集起来的。
关于采诗说,虽然先秦古籍中并没有明确记载,但是汉代学者认为周代是有采诗制度的。
《汉书•食货志》载“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春秋公羊传》载“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
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
精选阅读(1):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闪耀着永不泯灭的光辉。
《诗经》本来只叫《诗》,正因选定的诗歌有311篇(6篇有目无诗),因此也叫《诗三百》。
孔子把《诗三百》作为道德教育的教科书,以后的儒家学派就把它奉为经典,于是出现了《诗经》的名称。
《诗经》最早的诗大概写在西周初期,最晚的作品出于春秋中叶,作品时刻大约包含六个世纪。
在西周时代,中国的音乐和诗歌都到达了相当高的水平,周王室和各诸侯国的乐师,透过各种途径,不断地搜集各地区和各阶层的诗歌,并加以整理供演奏用。
进入春秋时代后,虽然社会动荡,兵灾不断,但这项工作没有中断。
《诗经》就是经过这样的长期积累之后,相传再由孔子修改、删定的。
《诗经》按音乐的不一样,把作品分《风》、《雅》、《颂》三大类。
《风》又称《国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且绝大部分是民歌。
《国风》共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共十五个地区和国家的乐歌,如《郑风》是郑国调,《秦风》是的是秦国调。
《雅》是指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声”,意在证明与其他地区的音乐有别。
雅诗又分
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小部分是民歌。
《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祖先及统治者功德的乐曲,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诗经》的精华,主要在《国风》部分,这些作品不少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真实地描绘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反映了人民反对压迫和剥削,追求自由、幸福、理想生活的愿望和要求。
《诗经》基本上是四言诗,是诗歌发展过程中的早期形式。
它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其中比、兴是我国歌谣的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对后世诗歌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精选阅读(2):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先秦时期称《诗》,又称《诗三百》或《三百篇》,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305篇诗歌。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诗经体裁
风、雅、颂,是诗经的体裁,也是诗经作品分类的主要依据。
“风”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首;“雅”主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主要是宗庙乐歌,有四十首。
●诗经表现手法
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也就是此刻所说的修辞。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也就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也就是比喻之意。
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感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能够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资料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关雎和鸣,来引出下文写男女求偶。
●诗经“六义”
资料上的“风”“雅”“颂”和修辞手法“赋”“比”“兴”,合称《诗经》的“六义”。
●诗经名句
1。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译: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人儿在何处?在那河的那一旁。
2。
死生契阔(qìkuò),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
子偕老。
——《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译:生生死死离离合合,(无论如何)我与你说过。
与你的双手交相执握,伴着你一齐垂垂老去。
3。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译:当初离家出征远方,杨柳飘扬春风荡。
如今归来路途中,雪花纷飞漫天扬。
4。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诗经?小雅?鹿鸣》。
译:野鹿呦呦叫着呼唤同伴,在那野外吃艾蒿。
我有许多好的宾客,鼓瑟吹笙邀请他。
精选阅读(3):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诗经》在先秦称为《诗》,有时也举其整数称为“诗三百”。
到了汉代,《诗》被朝廷正式奉为经典之一,才出现《诗经》的名称,并沿用至今。
关于《诗经》编纂成集的过程,有种种说法。
一是周朝廷专门设有采集民间歌谣的官员,他们四处采访,收集民歌,把各诸侯国的民歌得以集中起来。
二是周朝还有“献诗”的制度,公卿士大夫在某种场合要给天子献诗。
《诗经》中的不少“雅”诗,就是这样汇集到一齐来的。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保留着诗歌、音乐、舞蹈三者结合的形式。
其中,“风”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
分为周南、召南、邶、卫、王、郑等15《国风》,共160篇。
“雅”是西周王畿地区的正声雅乐,共105篇,又分“大雅”与“小雅”。
“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共40篇,又分“周颂”、“鲁颂”与“商颂”。
《诗经》中的许多篇章,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2500年前漫长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
关于《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
作为诗歌发展过程中的早期形式,《诗经》基本上是四言诗,比较整齐,但又常常使用二字至八字一句的形式,灵活自由,读来节奏自然。
《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代影响很大。
中国古代诗人都在不一样程度上受到《诗经》的影响。
《诗经》研究之后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