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
古典文学单选题及答案

选择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勾选选项后,正确答案会出现在题目后的括号中。
先秦文学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这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B】A .105 篇B .305 篇C .160 篇D .300 篇2.风雅颂是【D】A .《诗经》的表现手法B .《楚辞》的表现手法C .《楚辞》按音乐性质的分类D .《诗经》按音乐性质的分类3.《尚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A】A .历史散文集B .诗歌总集C .历史故事集D .小说集4、《尚书》包括【B】A.《虞书》、《夏书》、《商书》、《盘庚》B.《虞书》、《夏书》、《商书》、《周书》C.《盘庚》、《夏书》、《虞书》、《周书》D.《秦誓》、《无逸》、《多士》、《盘庚》5.《春秋》是【C】A .传记体史书B .国别体史书C .编年体史书D .记事本末体史书6.《春秋》三传是指【A】A.《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左氏春秋》B.《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虞氏春秋》C.《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严氏春秋》D.《左氏春秋》、《虞氏春秋》、《严氏春秋》7.《左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密的【B】A .国别体史书B .编年体史书C .纪传体史书D .纪事本末体史书8.《战国策》的最后编校定名者是【A】A .汉代的刘向B .汉代的刘歆C .汉代的贾谊D .汉代的王逸9.《战国策》是【B】A .传记体史书B .国别体史书C .编年体史书D .记事本末体史书10.《论语》的文体形式是【B】A .对话体B .语录体C .传记体D .诗歌体11.提出“民为贵, 社稷次之 , 君为轻”的是【B】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庄子12.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一般认为,他的作品主要有【B】A.《离骚》《九歌》《九章》《天问》《九辩》B.《离骚》《九歌》《九章》《天问》《招魂》C.《离骚》《九歌》《九章》《天问》《九叹》D.《离骚》《九歌》《九章》《天问》《七发》13. 《九歌》是一组祭神的乐歌,共包括十一篇作品,具体是【B】A.《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河伯》《山鬼》《国殇》《桔颂》B.《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河伯》《山鬼》《国殇》《礼魂》C.《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河伯》《山鬼》《国殇》《哀郢》D.《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河伯》《山鬼》《国殇》《招魂》14. 宋玉的代表作是【B】A .《九歌》B .《九辩》C .《九章》D .《七发》15.《楚辞》文学史上所说的“屈宋”是指【B】A .屈原和宋之问B .屈原和宋玉C .屈原和宋郊D .屈原和宋祁秦汉文学1 .李斯是楚国人, 后来到了秦国。
高考复习文学常识1

古体诗(古风)
绝句
五言
诗 歌
旧诗 近体诗 七言 (古典 排律 (格律诗) 诗歌)
五言
七言
词曲
新诗(现代诗歌)
律诗
诗人小传
王维(701—761),字 摩诘 ,盛唐时代著 名的诗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 右丞,世称王右丞。安史之乱,身陷叛军,接 受伪职。受降官处分。其名字取自维摩诘居士, 心向佛门。虽为朝廷命官, 40岁后却常隐居蓝 田辋川别业,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诗与 孟浩然 王孟 齐名,称为“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 山水田园诗 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 ,他不仅写下 诸多绝妙的诗句,还善于属文、作画,同时对 音乐也十分精通。苏轼曾赞:“味摩诘之 诗中有画 诗, ,品摩诘之画, 。” 《王右丞集》 著 有画中有诗 。
杜甫生平
杜甫(712—770),字 子美 ,曾居长安 城南少陵以西,自称 少陵野老 ,世 称 杜少陵 。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留下了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一 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 称 杜工部 。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 人,代表作:“ 三吏 ”、“三别”。其诗显 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诗圣 明清文人推崇他为“ ”。以古体、律诗见 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 有《杜工部集》 。
作者简介
秦观(1049—1100) 北宋词人。 字 少游 ,又字太虚,号 淮海居士 , 高邮(今属江苏)人。神宗元丰八年 (1085年)进士及第。其文辞为苏轼所 赏识,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其余三 学士是黄庭坚、晁补之、张耒)。词属 婉约派,多写男女情爱,也颇有感伤 身世之作。有 《淮海集》 。
《诗经》的表现手法
• 《诗经》的艺术特点以写实为主,大多数作 品是作者以自己的生活为素材,进行具体逼 真的表现,很少有幻想、夸张的内容,即所 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其基本表 现手法为“ 赋、比、兴 ”。
《诗经两首》(杨文仪)

以我贿迁。
(介:把) (财产)
登上那堵破土墙, 面朝复关凝神望。 复关遥远不得见, 心里忧伤泪千行。 情郎忽从复关来, 又说又笑喜洋洋。 你去卜卦问吉祥, 卦象吉祥心欢畅。 赶着你的车子来, 把我财礼往上装。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人物:
( 对 比 )
(憨厚老实) 女:秋以为期 载笑载言
(热情纯真)
(毅然坚决)
结构总结:
第一章:求婚、许婚(赋) 第二章:相思、结婚(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比、兴)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 (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苦楚、处 境 (赋 )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感受和 决心(赋)
文本知识把握
第一章分析
采 薇 采 薇 ,薇 亦 作 止 。 语气词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经发新芽。 曰 归 曰 归 ,岁 亦 莫 止 。 语气词 同暮 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 靡 室 靡 家 , 玁狁xiănyŭn之故。 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 ,春秋称狄,战秦汉称匈奴 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 Mĭ无 不遑huáng启居 , 玁 狁 之 故 。 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闲暇
《致橡树》赏析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 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 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 的象征形象。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阳刚的男性之美,而有 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 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 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 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 表里。
诗 经 两 首
第12课《诗经二首》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翻译:
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主题: 这首诗歌抒写了对意中人 的倾慕之情,以及欲见而不可得的惆 怅之情。
大胆说出你的读后的感受
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给人的美感 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概括它的美?
1、文字简约:没有直接抒写主人公对心上人的 思念之情,只写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 动,但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 痛苦都含蓄地表现出来。
第二章:诗歌以眼前景物 为比喻,以时而向左时而 向右采摘荇菜的动作,隐 喻君子对淑女锲而不舍的 追求。
通过对君子求之不得的 具体情态的细致描写,极其 逼真地表现了这位君子对心 目中恋人的痴情和执着。
第二章:写自己的追慕之心和相思之苦
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 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使 他日夜相思,已到了长夜 不眠的程度。
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参差荇菜, 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 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
友:亲近。 芼:择取。 乐:使……快乐。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长短不齐荇菜鲜,采了左边采右边。 窈宨淑女,琴瑟友之。 文静美丽好姑娘,弹琴奏瑟亲无间。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长短不齐荇菜鲜,左边采来右边拣。 窈宨淑女,钟鼓乐之。 文静美丽好姑娘,敲钟击鼓使她欢。
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
《诗经》分为哪三部分

《诗经》分为哪三部分《诗经》分为哪三部分《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经》分为哪三部分,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十五《国风》,诗一百六十篇;《雅》包括《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颂》包括《周颂》三十一篇,《商颂》五篇,《鲁颂》四篇。
这些诗篇,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
《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
《史记孔子世家》又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这些说法虽或尚可探究,但《诗经》在古代与音乐和舞蹈关系密切,是无疑的。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就是依据音乐的不同。
《风》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
其地域,除《周南》、《召南》产生于江、汉、汝水一带外,均产生于从陕西到山东的黄河流域。
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
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
《大雅》、《小雅》之分,众说不同,大约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都有些区别。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
语文必备文学常识

语文必备文学常识一、中国文学作品及作者简介二、文学常识汇总中国文学作品及作者简介一、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2)在先秦,《诗经》统称为《诗》或《诗三百》直到汉武帝时期,儒学者将起奉为经典,才名为《诗经》。
(3)《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形式上以四言为主,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4)《诗经》的名篇有:《硕鼠》、《伐檀》、《关雎》等。
(5)《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基础。
(6)《诗经》名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二、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届原(1)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出身贵族。
他“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政治上主张修明法度,联齐抗秦,遭保守派反对,先后两次被放逐(前——汉北;后——江南洞庭)。
公元前278年夏历5月5日投汨罗江而死。
(2)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诗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不得伸展抱负的愤遗。
名篇有:《离骚》《天间》《九章》《九歌》等。
(3)《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首不朽的浪漫主义杰作,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首抒情诗(第一首叙事诗是汉代的《孔雀东南飞》)。
诗中的名句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它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浪漫主义基础。
(4)我国诗歌史上常有“风骚”井称。
“风”指的是诗经国风,“骚”指的是《离骚》,二者又代表了文学。
三、我国第二部诗歌总集——《楚辞》(1)“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首的楚国人在本国民歌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新的诗体。
(2)《楚辞》是汉人刘向将楚国屈原、宋玉以及汉代的东方朔、淮南小山和他自己的诗歌编为一个集子。
它是维《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有诗歌17篇,其中屈原的作品占绝大多数。
,四、先秦历史散文(1)《尚书》:上古之书,记言古史,上自唐虞,下到尚周。
诗经全文目录

诗经全文目录诗经全文目录《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
《诗经》原本叫《诗》,又称“诗三百”。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诗经全文目录,欢迎阅读。
诗经·国风诗经·国风·周南·关雎诗经·国风·周南·葛覃诗经·国风·周南·卷耳诗经·国风·周南·樛木诗经·国风·周南·螽斯诗经·国风·周南·桃夭诗经·国风·周南·兔罝诗经·国风·周南·芣苢诗经·国风·周南·汉广诗经·国风·周南·汝坟诗经·国风·周南·麟之趾诗经·国风·召南·鹊巢诗经·国风·召南·采蘩诗经·国风·召南·草虫诗经·国风·召南·采苹诗经·国风·召南·甘棠诗经·国风·召南·行露诗经·国风·召南·羔羊诗经·国风·召南·殷其靁诗经·国风·召南·摽有梅诗经·国风·召南·小星诗经·国风·召南·江有汜诗经·国风·召南·野有死麕诗经·国风·召南·何彼襛矣诗经·国风·召南·驺虞诗经·国风·邶风·柏舟诗经·国风·邶风·绿衣诗经·国风·邶风·燕燕诗经·国风·邶风·日月诗经·国风·邶风·终风诗经·国风·邶风·击鼓诗经·国风·邶风·凯风诗经·国风·邶风·雄雉诗经·国风·邶风·匏有苦叶诗经·国风·邶风·谷风诗经·国风·邶风·式微诗经·国风·邶风·旄丘诗经·国风·邶风·简兮诗经·国风·邶风·泉水诗经·国风·邶风·北门诗经·国风·邶风·北风诗经·国风·邶风·静女诗经·国风·邶风·新台诗经·国风·邶风·二子乘舟诗经·国风·墉风·柏舟诗经·国风·墉风·墙有茨诗经·国风·墉风·君子偕老诗经·国风·墉风·桑中诗经·国风·墉风·鹑之奔奔诗经·国风·墉风·定之方中诗经·国风·墉风·蝃蝀诗经·国风·墉风·相鼠诗经·国风·墉风·干旄诗经·国风·墉风·载驰诗经·国风·卫风·淇奥诗经·国风·卫风·考盘诗经·国风·卫风·硕人诗经·国风·卫风·氓诗经·国风·卫风·竹竿诗经·国风·卫风·芄兰诗经·国风·卫风·河广诗经·国风·卫风·伯兮诗经·国风·卫风·有狐诗经·国风·卫风·木瓜诗经·国风·王风·黍离诗经·国风·王风·君子于役诗经·国风·王风·君子阳阳诗经·国风·王风·扬之水诗经·国风·王风·中谷有蓷诗经·国风·王风·兔爰诗经·国风·王风·葛藟诗经·国风·王风·采葛诗经·国风·王风·大车诗经·国风·王风·丘中有麻诗经·国风·郑风·缁衣诗经·国风·郑风·将仲子诗经·国风·郑风·叔于田诗经·国风·郑风·大叔于田诗经·国风·郑风·清人诗经·国风·郑风·羔裘诗经·国风·郑风·遵大路诗经·国风·郑风·女曰鸡鸣诗经·国风·郑风·有女同车诗经·国风·郑风·山有扶苏诗经·国风·郑风·蘀兮诗经·国风·郑风·狡童诗经·国风·郑风·褰裳诗经·国风·郑风·丰诗经·国风·郑风·东门之墠诗经·国风·郑风·风雨诗经·国风·郑风·子衿诗经·国风·郑风·扬之水诗经·国风·郑风·出其东门诗经·国风·郑风·野有蔓草诗经·国风·郑风·溱洧诗经·国风·齐风·鸡鸣诗经·国风·齐风·还诗经·国风·齐风·著诗经·国风·齐风·东方之日诗经·国风·齐风·东方未明诗经·国风·齐风·南山诗经·国风·齐风·甫田诗经·国风·齐风·卢令诗经·国风·齐风·敝笱诗经·国风·齐风·载驱诗经·国风·齐风·猗嗟诗经·国风·魏风·葛屦诗经·国风·魏风·汾沮洳诗经·国风·魏风·园有桃诗经·国风·魏风·陟岵诗经·国风·魏风·十亩之间诗经·国风·魏风·伐檀诗经·国风·唐风·蟋蟀诗经·国风·唐风·山有枢诗经·国风·唐风·扬之水诗经·国风·唐风·椒聊诗经·国风·唐风·绸缪诗经·国风·唐风·杕杜诗经·国风·唐风·羔裘诗经·国风·唐风·鸨羽诗经·国风·唐风·无衣诗经·国风·唐风·有杕之杜诗经·国风·唐风·葛生诗经·国风·唐风·采苓诗经·国风·秦风·车邻诗经·国风·秦风·驷驖诗经·国风·秦风·小戎诗经·国风·秦风·蒹葭诗经·国风·秦风·终南诗经·国风·秦风·黄鸟诗经·国风·秦风·晨风诗经·国风·秦风·无衣诗经·国风·秦风·渭阳诗经·国风·秦风·权舆诗经·国风·陈风·宛丘诗经·国风·陈风·东门之枌诗经·国风·陈风·衡门诗经·国风·陈风·东门之池诗经·国风·陈风·东门之杨诗经·国风·陈风·墓门诗经·国风·陈风·防有鹊巢诗经·国风·陈风·株林诗经·国风·陈风·泽陂诗经·国风·桧风·羔裘诗经·国风·桧风·素冠诗经·国风·桧风·隰有苌楚诗经·国风·桧风·匪风诗经·国风·曹风·蜉蝣诗经·国风·曹风·候人诗经·国风·曹风·鸤鸠诗经·国风·曹风·下泉诗经·国风·豳风·七月诗经·国风·豳风·鸱鸮诗经·国风·豳风·东山诗经·国风·豳风·破斧诗经·国风·豳风·伐柯诗经·国风·豳风·九罭诗经·国风·豳风·狼跋诗经·小雅诗经·小雅·鹿鸣之什·鹿鸣诗经·小雅·鹿鸣之什·四牡诗经·小雅·鹿鸣之什·皇皇者华诗经·小雅·鹿鸣之什·常棣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伐木诗经·小雅·鹿鸣之什·天保诗经·小雅·鹿鸣之什·采薇诗经·小雅·鹿鸣之什·出车诗经·小雅·鹿鸣之什·杕杜诗经·小雅·白华之什·鱼丽诗经·小雅·白华之什·南有嘉鱼诗经·小雅·白华之什·南山有台诗经·小雅·白华之什·蓼萧诗经·小雅·白华之什·湛露诗经·小雅·彤弓之什·彤弓诗经·小雅·彤弓之什·菁菁者莪诗经·小雅·彤弓之什·六月诗经·小雅·彤弓之什·采芑诗经·小雅·彤弓之什·车攻诗经·小雅·彤弓之什·吉日诗经·小雅·彤弓之什·鸿雁诗经·小雅·彤弓之什·庭燎诗经·小雅·彤弓之什·沔水诗经·小雅·彤弓之什·鹤鸣诗经·小雅·祈父之什·祈父诗经·小雅·祈父之什·白驹诗经·小雅·祈父之什·黄鸟诗经·小雅·祈父之什·我行其野诗经·小雅·祈父之什·斯干诗经·小雅·祈父之什·无羊诗经·小雅·祈父之什·节南山诗经·小雅·祈父之什·正月诗经·小雅·祈父之什·十月之交诗经·小雅·祈父之什·雨无正诗经·小雅·小旻之什·小旻诗经·小雅·小旻之什·小宛诗经·小雅·小旻之什·小弁诗经·小雅·小旻之什·巧言诗经·小雅·小旻之什·何人斯诗经·小雅·小旻之什·巷伯诗经·小雅·小旻之什·谷风诗经·小雅·小旻之什·蓼莪诗经·小雅·小旻之什·大东诗经·小雅·小旻之什·四月诗经·小雅·北山之什·北山诗经·小雅·北山之什·无将大车诗经·小雅·北山之什·小明诗经·小雅·北山之什·鼓钟诗经·小雅·北山之什·楚茨诗经·小雅·北山之什·信南山诗经·小雅·北山之什·甫田诗经·小雅·北山之什·大田诗经·小雅·北山之什·瞻彼洛矣诗经·小雅·北山之什·裳裳者华诗经·小雅·桑扈之什·桑扈诗经·小雅·桑扈之什·鸳鸯诗经·小雅·桑扈之什·頍弁诗经·小雅·桑扈之什·车舝诗经·小雅·桑扈之什·青蝇诗经·小雅·桑扈之什·宾之初筵诗经·小雅·桑扈之什·鱼藻诗经·小雅·桑扈之什·采菽诗经·小雅·桑扈之什·角弓诗经·小雅·桑扈之什·菀柳诗经·小雅·都人士之什·都人士诗经·小雅·都人士之什·采绿诗经·小雅·都人士之什·黍苗诗经·小雅·都人士之什·隰桑诗经·小雅·都人士之什·白华诗经·小雅·都人士之什·绵蛮诗经·小雅·都人士之什·瓠叶诗经·小雅·都人士之什·渐渐之石诗经·小雅·都人士之什·苕之华诗经·小雅·都人士之什·何草不黄诗经·大雅诗经·大雅·文王之什·文王诗经·大雅·文王之什·大明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緜诗经·大雅·文王之什·棫朴诗经·大雅·文王之什·早麓诗经·大雅·文王之什·思齐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皇矣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灵台诗经·大雅·文王之什·下武诗经·大雅·文王之什·文王有声诗经·大雅·生民之什·生民诗经·大雅·生民之什·行苇诗经·大雅·生民之什·既醉诗经·大雅·生民之什·凫鷖诗经·大雅·生民之什·假乐诗经·大雅·生民之什·公刘诗经·大雅·生民之什·泂酌诗经·大雅·生民之什·卷阿诗经·大雅·生民之什·民劳诗经·大雅·生民之什·板诗经·大雅·荡之什·荡诗经·大雅·荡之什·抑诗经·大雅·荡之什·桑柔诗经·大雅·荡之什·云汉诗经·大雅·荡之什·崧高诗经·大雅·荡之什·烝民诗经·大雅·荡之什·韩奕诗经·大雅·荡之什·江汉诗经·大雅·荡之什·常武诗经·大雅·荡之什·瞻卬诗经·大雅·荡之什·召旻诗经·颂诗经·颂·周颂·清庙之什诗经·颂·周颂·臣工之什诗经·颂·周颂·闵予小子之什诗经·颂·鲁颂·駉诗经·颂·鲁颂·有駜诗经·颂·鲁颂·泮水诗经·颂·鲁颂·閟宫诗经·颂·商颂·那诗经·颂·商颂·烈祖诗经·颂·商颂·玄鸟诗经·颂·商颂·长发诗经·颂·商颂·殷武。
《诗经》

——执著追求
诗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
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下求索, 不怕艰难险阻,矢志不渝的青年。
主题:
这首诗歌抒写了对意中人的倾慕 之情,以及欲见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
( 歌者思念的对象可能在遥远的地方,只能怀想而无法见面,
因而心情惆怅,无法抑制。时间越久,阻隔越远,感情越深。)
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难解难分 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 浑然一体。 3、主人公的执着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 界相互映衬。 4、“伊人”高洁而有魅力的气质被蒹葭露白、秋 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金秋之际,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 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 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蔼迷蒙,弯曲的河道, 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此时,一位痴情的 恋者,踯躅水畔,他热切而急切地追寻着心 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 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 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 状。
二、重章叠句: 强化感情,深化意境,增强节奏感、 音乐美。
三、均为四言,题目取自首句,采用一些 双声、叠韵字。
蒹 葭
《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的 《秦风》 , 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
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
怀人诗作。 “荻苇、芦苇”,生于水边。 蒹葭的意思是
1、文字简约:没有直接抒写主人公对心上人的 思念之情,只写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 动,但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 痛苦都含蓄地表现出来。
2、形象可感:虽未刻画双方形象,但主人公的 执着、“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3、余音饶梁:只写追求之难,伊人“宛在”,结 果如何,给读者留下想象余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语文复习题《神话六则》一、文学常识1、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2、上古神话起源的时间大约为(旧石器时代的晚期),最初是(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
文字了同现后,散见在后世的(山海经)(淮南子)等文献典籍中。
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源头。
3、《山海经》大约成书于(战国后期),是最古老的带有巫术色彩的地理书。
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内容。
它受儒家的思想影响较小,因此保留了较多的神话。
最有代表性的神话故事有:(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
作者(不详)。
4、《淮南子》是(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思想接近道家,是(淮南王刘安)主持编撰的。
它常通过一些神灵怪异故事阐发某种哲理,书中保存了较多神话。
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就保留在《淮南子》中。
二、理解归类1、神话的产生:当人类可以凭借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表达对自然和社会的领悟的时候,神话才有可能产生。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面对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界,人们不由自主地会产生一种神秘和敬畏的感情,而一些特殊的灾害性的自然现象,如地震、洪水,还有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等等,尤其能引起惊奇和恐慌。
人们由此幻想出世界上存在着种种超自然的神灵和魔力,并对之加以膜拜,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被神化了。
2、神话的作用:神话对于原始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人们讲述神话,为的是保持社会习俗及社会制度的意义和合理性。
神话在维系人们的社会性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其次,由于生产力低下,尤其是面临着令人敬畏的自然界,个人必须把自己溶入氏族之中才能生存。
神话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一条强有力的精神纽带。
再次,先民们在神秘而悲喜莫测的日常劳动和生活中,积聚了相当多而强烈的情绪体验,神话故事可以使难以理解的现实呈现出来,人们在对世界假想性的把握中宣泄了种种令人不安的情绪。
3、神话的分类:创世神话:盘古故事。
卵生神话,对中国的阴阳太极观念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始祖神话:女娲补天。
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反映了人们对女性延续种族作用的肯定,也是对女性社会地位的认可。
部族始祖神话反映部族成员对自己祖先的追念,表现民族自豪。
洪水神话:鲧禹治水。
把洪水看作一种自然灾害,与洪水抗争、拯救生民,看重人的智慧及斗争精神。
集中反映了先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表现出的智慧。
战争神话:炎黄之战。
实际是对一次历史事件的记录和解释。
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夸父、燧人氏等。
神话进入英雄时代。
4、神话的主题(解读各则神话)《精卫填海》是一则远古先民与自然抗争的悲剧神话,表现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和持之以恒、艰苦奋斗的精神。
《黄帝大战蚩尤》战争神话写了部落联盟时期我们先祖的融合,并赋与我们的先祖各种异能。
《鲧禹治水》反映了远古人民征服水患的强烈愿望以及为此而献出生命的大无畏的斗争精神。
《女娲补天》是我国原始社会流传下来的关于开天辟地的神话故事。
这则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劣和我们祖先敢于与天地奋战的雄伟气魄。
《后羿射日》是我国氏族社会后期为民除害的英雄神话。
这则神话反映了远古人民对太阳奥秘的理解及战胜旱灾的迫切愿望。
大约是人民与旱灾斗争的过程中,幻想出一位善射的神弓手后羿(羿字又作弓,像弓箭形)射杀九日解除旱灾,这里含有歌颂劳动英雄的意义,也有赞扬优良的劳动工具和巧妙的劳动技术的意义。
《姮娥飞天》反映了远古人民幻想征服月球的愿望及重生(幻想长生不老)的精神。
5、分析上古神话中女娲的人物形象:远古时自然界发生了一场特大灾害,天塌地陷,猛禽恶兽都出来残害百姓,女娲熔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又杀死恶兽猛禽。
从中可表现出女娲神通广大、化生万物,她慈祥地创造了人类,又勇敢地照顾他们免受天灾,是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心系百姓、乐于奉献的创世神和始祖神。
6、从鲧窃息壤、死后尸体3年不烂中能看出什么?鲧不计生死,为了拯救人民而窃息壤、触犯天庭,有一种大无畏精神;鲧后尸体3年不烂,不是因为顾及自己的生死,而是因为惦念自己的理想未能实现,治水还未成功,而人民仍旧生活在苦难之中。
表现了远古先民对自然的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7、试分析《精卫填海》神话故事的悲剧精神。
《精卫填海》是一则远古先民与自然抗争的悲剧神话,表现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和持之以恒、艰苦奋斗的精神。
后来人们常用“精卫填海”这句成语,比喻按既定的目标坚毅不拔地奋斗到底的人。
世人常因炎帝小女儿被东海波涛吞噬化成精卫鸟而叹息,更为精卫鸟衔运西山木石以填东海的顽强执著精神而抛洒热泪。
晋陶渊明在他的《读山海经》中将精卫一弱女子与顶天立地的巨人刑天相提并论,凸显出悲壮之美,千百年来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邶风·击鼓》《郑风·子衿》一、文学常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又称(《诗三百》)。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其中的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其中的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其中直陈其事叫赋;譬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
《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二、背诵1、背诵邶风·击鼓2、背诵郑风·子衿三、古诗欣赏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①补充文中括号内的诗句。
②“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种古老而坚定的承诺,是浪漫而美丽的传说,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③概述这首诗所描述的主题。
④把这首诗改写成现代诗。
⑤解释下列词语镗:鼓声。
契阔:聚散,离合。
成说:立下誓约。
活:相会,借为“佸”。
《李将军列传》一、文学常识1.司马迁,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与(司马光)并称为“史界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
2.(《史记》)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3.《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史记》一书,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恢弘先河,分为本纪、(列传)、(世家)、(书)、(表),共一百三十篇,记载了从(皇帝)至(汉武帝)约三千年间史事。
5.《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6.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二、选择题1.“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语出( B )A.司马光 B.司马迁 C.王安石 D.李广2.《李将军列传》一文中不与李广构成对比关系的人是( D )A.匈奴射雕者 B.卫青 C.程不识 D.李信3..《李将军列传》中,李广和李蔡的对比描写,主要是为了表现李广的( B )A.骁勇善战B.不幸遭遇C.负能使气D.爱护士卒4.《李将军列传》中引用文帝的话"惜乎子不遇时" 所暗示的一条行文线索是( C )A. 李广骁勇善战的英雄本色B. 李广爱护士卒的治军作风C. 李广遭遇不平的悲剧人生D. 李广负能使气的性格弱点5.《李将军列传》中,作者通过“上郡遭遇战”的描述,主要表现李广的(A )A. 处变不惊B. 骁勇善战C. 负能使性D. 爱护士卒三、理解归类1.简述李广的人物形象答案:射技高超,英勇善战,爱护士兵,不贪钱财,为人简易,号令不烦,在抗击匈奴的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形象。
(意近即可)2.你是如何看待李广斩杀霸陵尉这一事件的?答案:在司马迁笔下,李广是一个具有卓越才干和优秀品质的一代名将形象。
但也有自己的缺点,家居时,曾因违犯夜禁,被霸陵尉拘留,后来被召为右北平太守时,“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的小肚鸡肠,公报私仇。
这正体现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直书、实录”的述史精神。
四、阅读《李将军列传》压缩选段,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广家世世受射。
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
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
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
”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夜半时,引兵而去。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
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
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
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遂引刀自刭。
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
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1.作者对李广的态度怎样?你是从哪些语句了解的?答案:肯定、赞赏。
例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自不正,虽令不行,其李将军之谓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最早出自哪里?是什么意思?答案:《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是说: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是(D)①解鞍,令士皆纵马卧②得赏赐辄分其麾下③专以射为戏④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⑤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⑥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⑥D、②④⑤4.下列对《李将军列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李广为行伍出身,家中世世传授射箭之法,因而骑射精熟,骁勇善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