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课下注释(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0课)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课唐雎不辱使命 复习要点

10 唐雎不辱使命复习要点一、重点字词唐雎(jū):人名。
谓……曰:对……说。
易:交换。
其: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
加慧:给予恩惠。
虽然:即使这样。
弗敢:不敢。
使:(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第一个使指排遣,第二个使是出使。
以:凭借。
存:幸存。
以君为长者:(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
错意:置意。
错,通“措”。
广:扩充。
逆:违背。
与:疑问语气助词。
若是:像这样。
若,像。
是,这样。
直:只,仅仅。
怫(fú)然:盛怒的样子。
尝:曾经。
布衣:平民。
古代没有官职的人穿布衣服,后以此指代平民。
免冠徒跣(xiǎn):摘掉帽子,光着脚。
以头抢(qiāng)地:把头往地上撞。
抢,撞。
庸夫:平庸无能的人。
士: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休祲(jìn):吉凶的征兆。
休,吉祥。
祲,不祥。
缟(gǎo)素: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
色挠:变了脸色。
挠,屈服。
谢:道歉。
谕(yù):明白,懂得。
徒:只。
以:因为。
二、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战国策》,作者刘向。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
全书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共三十三篇。
记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事件,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的策略和言论。
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影响重大。
刘向,西汉末年经济学家、文学家、目录学家。
三、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形象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四、知识点1、通假字(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
(2)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
2、古今异义(1)安许:陵君其许寡人古义:答应。
今义:允许。
(2)虽然: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即使这样。
今义:连词,与“可是、但是”等连用,表转折。
(3)是:非若是也古义:这样。
今义:表判断。
(4)直:岂直五百里哉古义:只,仅仅。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说课稿1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唐雎不辱使命》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0课的一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唐雎在秦国担任使者期间,成功完成了一项艰巨的使命,为齐国避免了战争的灾难。
文章通过唐雎的智勇双全,展示了一个真正的大国使者的形象。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文章的阅读理解、分析评价唐雎的形象以及理解使者的职责和使命。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对于古代文学作品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本文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理解。
同时,本文中的一些词汇和句式比较古老,需要学生进行适当的翻译和解释。
三. 说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唐雎的形象和品质。
2.能够理解使者的职责和使命,认识到使者的重要性。
3.能够通过阅读和分析,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能够通过讨论和思考,提高自己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文章的基本内容的理解,唐雎的形象和品质的分析。
2.难点:使者的职责和使命的理解,古代词汇和句式的翻译和解释。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教师对文章的基本内容进行讲解,对唐雎的形象和品质进行分析。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唐雎的形象和品质的理解,对使者的职责和使命的思考。
3.情景模拟法:学生扮演使者,进行情景模拟,体验使者的职责和使命。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使者的职责和使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阅读理解:学生自读文章,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对学生的理解进行引导和补充。
3.分析唐雎形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唐雎的形象和品质,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
4.理解使者职责:教师讲解使者的职责和使命,学生进行情景模拟,体验使者的职责和使命。
5.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学生进行思考和表达。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文章的标题《唐雎不辱使命》和唐雎的形象和品质。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优秀课件(共34张PPT)

新知讲解
分析第三自然
1.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即进行残酷的战争。 2.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以武力威胁,想施以恐吓而让唐雎臣服。 3.唐雎举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用他们干出的震惊天地的事件来表明自己跟他们这些有胆有识的勇士 一样,为畏强暴,敢于献身,并为以后的行动作了铺垫。 4.“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 善于抓住斗争时机,视死如归,英气逼人,表现出他跟秦王拼命的决 心。 5.你认为唐雎的“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正确吗?
给予恩惠
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
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 使 唐雎使 于秦。
出使 到 不
虽然这样
从
于是
派
新知讲解
翻 译 课 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国的国君说:“我打算用方圆五 百里的土地来交换安陵,希望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 ”安陵君说:“承蒙大王给予恩惠,拿大地方来换小 地方,很好;即使这样,然而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 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拿它来交换。”秦王不高 兴,安陵君于是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课堂练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B.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徒以有先生也 D.天子之怒,伏尸百万 聂政之刺韩傀也 答案:D(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项,介词,到 / 介词,从; B项,语气词,表陈述/语气词,表判断; C项,介词,用 / 连词,因为)
新知讲解
学习目标
1.识记《战国策》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3.了解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学习作者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平民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
碰,撞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摘下帽子,光着脚。徒,裸露。 跣,赤脚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译文:
唐雎说:“大王曾听说过平民发怒吗?” 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下帽子光着 脚,用头撞地罢了。”
平庸、才能低下的人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
这里指有胆识有才能的人
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
同“苍”,灰白色
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典故轶事
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专诸刺杀吴王僚时, 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专诸,春秋时吴国人。公子光 (即后来的吴王阖闾)想杀僚自立,假意宴请,让专诸 借献鱼之机刺杀了僚。“彗星袭月”和下文的“白虹 贯日”“仓鹰击于殿上”等自然现象,古人认为是发 生灾变的征兆。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10 唐雎不辱使命
选自《战国策》
学习目标
1.能熟练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识记文 学常识。
2.理解文章内容,弄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3.学习唐雎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大无畏 的英雄气概。
必备知识 走近作者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国别体史书,由西 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共33篇,分国 编次。它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 和策略,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 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连词,假如 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白色丧服。这里用作动词,指穿白色丧服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 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译文: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胆识有才能的人,心 里的愤怒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现在,专 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变成四个人了。假如有 胆识有才能的人一定要发怒,(那么就)横尸两人, 血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白色丧服,今天就是这 样。”(于是)拔出宝剑站起来。
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课件(共37张PPT)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作者简介
• 刘向(约公元前77—公元前6) 原名更生,字子政,祖籍沛郡(今属 江苏徐州)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 家、文学家。刘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 和校雠[chóu]古书的“叙录”,较有 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 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 易是其主要特色。刘向是中国目录学 的鼻祖。
文学常识
《论语》中说:“出使四方,不辱君命。” 上面所列举的只是我国历史上许多杰出的外交使 节中的代表,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敢出色地完 成了自己肩负的使命,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国家的 利益和尊严。今天,我们再来结识一位我国历史 上另一位杰出的外交家,他就是唐雎。
学习目标
一、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积累古汉语 词汇。 二、识记字词的解释,了解课文的内容。 三、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说话技巧
2、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理由是“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安陵 君识破秦王的骗局而婉言拒绝。不卑不亢中透着坚定, 预示着将会有一场大风雨。
3、概括段意。
交待唐雎使秦的原因,是故事的开端 (秦王企图吞并安陵遭到拒绝而不悦。)
用
的
听从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
面露胆怯之色 直身跪着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
道歉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
明白,懂得因为
凭借
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只,仅仅
1、秦王有什么样的神态和动作? 神态:色挠 动作:长跪而谢
2、写出了秦王的什么心态? 欺软怕硬、内心怯懦(外强中干、色厉内荏、卑躬屈膝)
况且
凭借
……的原因 把
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文言文课下注释(最新教材全册)

部编版语文九下全册古文课下注释整理说明:整理的这些资料,严格对照部编版新教材,自己使用,也方便大家使用。
目录:第三单元9、鱼我所欲也/《孟子》10、*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11、送东阳马生序/宋漾第六单元20、曹列论战/《左传》21、*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22、出师表/诸葛亮第三单元第九课《鱼我所欲也》①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②【苟得】苟且取得。
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③【恶】讨厌,憎恨。
④【患】祸患,灾难。
⑤【辟】同“避”,躲避。
⑥【如使】假如,假使。
⑦【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以用呢?⑧【非独】不仅,不只是。
⑨【是心】这种心。
⑩【丧】丧失。
⑪【箪】古代盛饭用的一种圆形竹器。
⑫【豆】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
⑬【羹】用肉(或肉菜相杂)调和五味做的有浓汁的食物。
⑭【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尔,用作后缀。
⑮【蹴】踩踏。
⑯【不屑】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⑰【万钟】优厚的俸禄。
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⑱【辩】同“辨”,辨别。
⑲【何加】有什么益处。
①【奉】侍奉。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得,同“德”,感恩、感激。
与,同“欤”,语气词。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乡,同“向”,先前、从前。
④【已】停止,放弃。
⑤【本心】指人固有的羞恶之心。
第十课《唐雎不辱使命》①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战国策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题目是后人加的。
唐雎,战国末期人。
不辱使命,意思是没有辜负出使任务。
辱,辱没、辜负。
《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33篇,分国编次。
②【秦王】指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
③【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
安陵是一个小国,在今河南鄢陵西北,原是魏国的附属国,魏襄王封其弟为安陵君。
④【易】交换。
⑤【其】表示祈使语气。
⑥【加惠】给予恩惠。
九下古文、古诗课下注释整理(最新部编版语文九下全册)

部编版语文九下全册古文、古诗注释整理第三单元9、鱼我所欲也/《孟子》10、*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11、送东阳马生序/宋漾12、词四首一、渔家傲·秋思/范仲淹二、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四、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课外古诗词诵读一、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二、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三、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族四、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第六单元20、曹列论战/《左传》21、*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22、出师表/诸葛亮23、诗词曲五首一、十五从军征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四、过零丁洋/文天祥五、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课外诗词诵读一、南安军/文天祥二、别云间/夏完淳三、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四、朝天子·咏喇叭/王磐部编版语文九下全册古文、古诗注释整理第三单元第九课《鱼我所欲也》①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②【苟得】苟且取得。
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③【恶】讨厌,憎恨。
④【患】祸患,灾难。
⑤【辟】同“避”,躲避。
⑥【如使】假如,假使。
⑦【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以用呢?⑧【非独】不仅,不只是。
⑨【是心】这种心。
⑩【丧】丧失。
⑪【箪】古代盛饭用的一种圆形竹器。
⑫【豆】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
⑬【羹】用肉(或肉菜相杂)调和五味做的有浓汁的食物。
⑭【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尔,用作后缀。
⑮【蹴】踩踏。
⑯【不屑】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⑰【万钟】优厚的俸禄。
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⑱【辩】同“辨”,辨别。
⑲【何加】有什么益处。
①【奉】侍奉。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得,同“德”,感恩、感激。
与,同“欤”,语气词。
九年级《唐雎不辱使命》重要知识点整理(精选13篇)

九年级《唐雎不辱使命》重要知识点整理(精选13篇)九班级《唐雎不辱使命》重要学问点整理篇1【生字注音】唐睢不辱(jū)使命秦王怫(fú)然怒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休祲(jìn)降于每天下缟(gǎo)素秦王色挠(nóo)【重点字词句义】1、通假字:①秦王不说(说:通“悦”,兴奋)②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施行,置办)③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2、古今异义词:长跪而谢之(古义:赔礼今义:感谢)3、词类活用:①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认为……轻”,小看)②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扩充”)③天下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丧服)4、一词多义:①徒免冠徒跣(空,本文可以解释成光着)徒以有先生也(仅仅,只)②惠大王加惠(恩惠)汝之不惠(聪慧)③若非若是也(像)若士必怒(假如)5、其他重点词语解释:⑴不辱使命(辱没、辜负)⑵易安陵(交换)⑶其许寡人(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答应)⑷大王加惠(赐予恩惠)⑸故不错意也(所以)⑹因使唐雎使于秦(于是)(派)(出访)⑺逆寡人者(违反)⑻非若是也(这样)⑼虽千里不敢易(即使)⑽岂直五百里哉(莫非)(只,仅仅)⑾秦王怫然怒(盛怒的样子)⑿布衣之怒(平民)⒀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先生)(曾经)⒁以头抢地耳:撞;罢了⒂庸夫之怒(平凡无能的人)⒃非士之怒(有才能有胆识的人)⒄休祲:吉凶的征兆⒅秦王色挠(屈服)⒆寡人谕矣(明白,懂得)⒇免冠徒跣(脚)6、重点语句翻译: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呀!②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承蒙大王赐予恩惠,用(贵国的)大面积的土地来换(敝国)小面积的土地,非常好;即使如此,但是我是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情愿始终守护它,不敢(任凭)交换。
虽然:既便如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雎不辱使命》课下注释(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0课)
说明:整理的这些资料,严格对照部编版新教材,自己使用,也方便大家使用。
①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战国策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题目是后人加的。
唐雎,战国末期人。
不辱使命,意思是没有辜负出使任务。
辱,辱没、辜负。
《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33篇,分国编次。
②【秦王】指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
③【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
安陵是一个小国,在今河南鄢陵西北,原是魏国的附属国,魏襄王封其弟为安陵君。
④【易】交换。
⑤【其】表示祈使语气。
⑥【加惠】给予恩惠。
⑦【错意】在意。
错,同“措”。
⑧【请广于君】意思是让安陵君扩大领土。
广,增广、扩充。
⑨【岂直】何况只是。
⑩【怫然】愤怒的样子。
⑪【公】对人的敬称。
⑫【伏尸】横尸在地。
①【布衣】平民。
古代没有官职的人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②【免冠徒跣】摘下帽子,光着脚。
徒,裸露。
跣,赤脚。
③【抢】碰,撞。
④【士】这里指有胆识有才能的人。
⑤【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专诸刺杀吴王僚时,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
专
诸,春秋时吴国人。
公子光(即后来的吴王阖闾)想杀僚自立,假意宴请,让专诸借献鱼之机刺杀了僚。
“彗星袭月”和下文的“白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等自然现象,古人认为是发生灾变的征兆。
⑥【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聂政刺杀韩傀时,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
聂政,战国时韩国人。
韩傀是韩国的相。
韩国大夫严仲子同韩愧有仇,请聂政去刺杀了韩傀。
⑦【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要离刺杀庆忌时,苍鹰扑到宫殿上。
庆忌是吴王僚的儿子,在僚被杀后,逃到卫国,吴王圈间派要离去把他杀了。
仓,同“苍”。
⑧【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心里的愤怒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
休祲,吉凶的征兆。
这里偏指凶兆。
休,吉祥。
祲,不祥。
⑨【与臣而将四矣】加上我,将变成四个人了。
唐雎暗示秦王,自己将效法专诸、聂政、要离三人行刺。
⑩【缟素】白色丧服。
这里用作动词,指穿白色丧服。
缟、素,都是白色的绢。
⑪【挺】拔。
⑫【色挠】神色变得沮丧。
挠,屈服。
⑬【长脆而谢之】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
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落在脚跟上。
长脆则是把腰挺直,以表示敬意。
⑭【谕】明白,懂得。
⑮【徒】只,仅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