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滇池污染调查报告

滇池污染调查报告

滇池污染调查报告滇池是中国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泊,也是中国四大淡水湖之一、然而,近年来滇池面临着严重的水污染问题。

本文将对滇池的水污染问题进行调查,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案。

首先,滇池面临的主要污染源是农业和工业活动。

农业活动中的化肥和农药进入湖泊,增加了湖水中的营养物质含量,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同时,工业废水不经过处理直接排入滇池,造成污水中的化学物质和重金属超标。

其次,滇池的水质持续下降已经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滇池的水质已经无法满足居民的生活用水需求,很多居民被迫购买瓶装水。

此外,滇池的水生生物数量大幅减少,严重威胁到湖泊的生态平衡。

为了解决滇池的水污染问题,政府和社会各界应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建立和完善湖泊水污染监测系统,定期对滇池的水质进行检测和评估。

只有通过科学监测,才能及时了解水体的污染情况,为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其次,加强农业和工业污染的管理。

对于农业活动,政府应该鼓励农民采用有机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

对于工业企业,要求其建立废水处理系统,并定期检查和维护设施,确保废水排放符合相关标准。

此外,加大投入,加强滇池水环境治理力度。

政府应该增加资金投入,用于修复湖泊的生态系统和提高水质。

开展湖泊植物治理和湿地修复工程,改善滇池的自净能力。

最后,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水污染问题的认识,鼓励大家从自身做起,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总之,滇池的水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只有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才能改善滇池的水质,保护滇池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

滇池调研报告范文

滇池调研报告范文

滇池调研报告范文调研对象:滇池(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调研目的:了解滇池的水质状况、生态环境现状和保护措施,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一、水质状况调研1.1 调研方法通过采集滇池不同区域的水样,并送至相关实验室进行分析检测。

包括pH值、溶解氧含量、浑浊度、氨氮含量等指标。

1.2 调研结果根据实验室的检测结果显示,滇池的整体水质状况较差。

滇池水体pH值普遍偏低,平均为6.8左右,溶解氧含量低于国家水质标准要求,浑浊度较高。

其中,滇池南岸水域的氨氮含量超出标准限值较多。

二、生态环境现状调研2.1 调研方法通过实地考察和相关统计数据的收集,了解滇池周边地区的植被状况、鸟类数量和变化等信息。

2.2 调研结果据调研结果显示,滇池周边的湿地植被种类逐渐减少,植被覆盖率下降。

鸟类数量和种类也有所减少,迁徙鸟类的数量明显减少。

此外,调研发现滇池周边存在乱捕乱杀野生动物的现象。

三、保护措施调研3.1 调研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采访专家学者和相关人员,了解滇池目前已实施的保护措施和规划。

3.2 调研结果根据调研结果显示,目前滇池已实施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如设立滇池生态保护区、控制周边工业废水排放等。

同时,滇池保护工作也得到了一定的政府支持和专家团队的参与。

四、建议4.1 加强水质治理希望相关部门能加大投入,提高滇池的水质,通过处理污水、增加水面氧气供应等措施改善滇池的环境状况。

4.2 增加湿地保护力度在滇池周边建立更多的湿地保护区,加强对滇池周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

4.3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通过举办环保宣传活动、开展学校教育和社区宣传等方式,增强公众对滇池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4.4 治理野生动物乱捕乱杀行为加大执法力度,整合相关部门资源,依法严厉打击乱捕乱杀野生动物的行为。

综上所述,滇池的水质状况较差,生态环境现状不容乐观。

为了保护滇池,我们建议加强水质治理、增加湿地保护力度、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以及治理野生动物乱捕乱杀行为。

昆明滇池调研报告

昆明滇池调研报告

昆明滇池调研报告一、背景和目的滇池作为昆明市的天然水源和重要旅游景点,近年来受到了严重的水质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的影响。

为了保护滇池的生态环境,提高水质,改善滇池的整体生态系统,我们进行了调研,旨在了解滇池目前的水质状况、水污染的来源以及现有的治理措施。

二、调研方法我们通过实地考察、文献调研和专家访谈的方式,结合现有的数据和信息进行了滇池的调研。

三、调研结果1. 水质状况:根据我们的调研数据显示,滇池的水质状况较差。

主要污染指标包括水体富营养化、挥发性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超标。

2. 水污染的来源:我们发现,滇池的水污染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城市污水的直接排放,包括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二是农业活动引起的农药和化肥的非点源污染。

3. 现有的治理措施:目前,针对滇池的水污染问题,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包括建设污水处理厂、加强农业非点源污染防治等。

然而,这些措施还不够完善,治理效果有限。

四、建议基于我们的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1. 强化城市污水处理:加大对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改造投入,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减少城市污水对滇池的直接排放。

2. 加强农业非点源污染防治:鼓励农民采用科学的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并推广有机农业。

3.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加强环保教育,提高公众对滇池保护的重视和参与度。

4. 建立生态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生态环境长效管理机制,确保滇池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论滇池的水质状况严重受到污染,治理工作亟待加强。

通过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强化污水处理、农业非点源污染防治以及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滇池的水质状况有望得到改善,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滇池特色资源调查报告

滇池特色资源调查报告

滇池特色资源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滇池特色资源一、引言滇池作为中国最大的高原淡水湖泊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

本报告旨在调查和分析滇池特色资源,为相关部门和旅游业者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自然资源1. 水域资源:滇池水域面积广阔,湖水清澈。

湖中的养殖资源丰富,有多种淡水鱼类,如鲤鱼、鳖、鲫鱼等。

此外,湖岸边也有大量的湿地生态系统,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可以进一步提升滇池的生态价值。

2. 生物资源:滇池周边山区和湿地生态系统,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这里生活着多种珍稀濒危动物,包括滇池鲶鱼、金线莲花螺等。

这些物种是滇池独特的生物资源,对于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人文资源1. 文化遗产:滇池周边地区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如滇池船家文化、苗族和傣族的传统文化等。

滇池船家文化是滇池特有的渔民文化,记录了当地人民对滇池的依赖和敬畏之情。

苗族和傣族的传统文化则丰富了滇池周边地区的多元文化景观。

2. 历史遗迹:滇池周边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如古代城市的遗址、古建筑和古代文化遗址等。

这些历史遗迹体现了滇池地区千年来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四、旅游资源1. 水上旅游:滇池的水域面积广阔,是进行水上旅游的绝佳地点。

游客可以选择乘坐游船游览湖面,欣赏湖水的清澈和湖岸的美景。

同时,水上运动项目如划船、钓鱼等也深受游客喜爱。

2. 自然景观:滇池周围的山区和湿地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

游客可以在山区进行徒步、登山等户外活动,欣赏到山间的美景和自然风光。

湿地区域则提供了独特的湿地生态景观,吸引了众多生态爱好者和摄影师。

3. 人文景观:滇池周边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也成为旅游资源。

游客可以参观滇池船家文化展览馆,了解当地的渔民文化;还可以游览古代城市遗址,亲身感受丰富的历史文化氛围。

五、发展建议1. 加强生态保护:要保护滇池的水环境和生态系统,加强生态监测和管理,控制污染源和养殖活动对湖水的影响,提高滇池的水质和生态价值。

滇池污染调查报告

滇池污染调查报告

滇池污染调查报告1、调查目的和背景1.1 调查目的本次调查旨在全面了解滇池污染的状况,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以改善滇池的水质和环境。

1.2 调查背景滇池是云南省的重要淡水湖泊,长期以来扮演着供水、灌溉和生态保护等多重角色。

然而,近年来滇池的水质状况日益恶化,出现了大量的富营养化现象以及水体富集了大量的有害物质。

2、调查范围和方法2.1 调查范围本次调查涉及整个滇池的水域范围,包括滇池周边的城市、农田和工业区。

2.2 调查方法采用了多种调查方法,包括水样采集、底泥采样、环境监测设备安装等,以全面了解滇池的污染来源和水质状况。

3、调查结果和分析3.1 污染物种类和浓度分析通过对滇池水样和底泥样品的分析,发现滇池水体中存在大量的氮、磷等富营养化指标物质,并且超过了相关的水质标准。

此外,还检测到了多种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农药等。

3.2 污染源分析经过调查和数据分析,发现滇池的污染主要来自农业面源污染、城市雨水径流以及工业废水排放等多方面原因。

3.3 水生态环境状况分析滇池由于水质恶化,导致水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影响,包括湖泊生态系统的崩溃、湿地生态退化等问题。

4、解决方案和建议4.1 加强源头治理通过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城市雨水管网建设和管理、严格监管工业废水排放等措施,实现污染物源头减量控制。

4.2 提高水处理技术和设备完善滇池周边的水处理设施,引入先进的水处理技术,提高水质的处理效果。

4.3 生态修复措施开展湖泊生态修复工程,恢复滇池的湿地生态系统,增加自然的净化功能。

5、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调查报告原始数据、调查过程中的照片和视频等。

6、法律名词及注释1、环境保护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污染物:指对水体、大气、土壤等环境介质造成直接或间接污染的物质或能量。

3、滇池:指位于云南省的一处重要淡水湖泊,也是中国四大淡水湖之一。

滇池生态调研报告

滇池生态调研报告

滇池生态调研报告滇池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大型淡水湖泊,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和晋宁县境内,是中国第八大淡水湖。

滇池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拥有多种物种的鱼类、鸟类和植物,生态系统多样性很高。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和污染,滇池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威胁。

为了了解滇池的生态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生态调研。

在我们的调研中,我们发现滇池的水质与以前相比明显下降,出现了大量富营养化现象。

这主要是由于农业和城市化进程中过度使用化肥和排放废水所致。

大量的营养物质进入湖水中,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蓝藻暴发。

蓝藻生长会消耗大量的氧气,造成湖水缺氧,影响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

同时,蓝藻产生的毒素也会危害人类健康,使得滇池的水资源失去了原本的价值。

除了水质问题,滇池的湿地资源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湿地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栖息地,但是在滇池周边,大量湿地被填埋和开发为农田和城市建设用地。

这导致了湿地面积减少,湿地植物和生物减少,湿地生态系统失去了平衡。

湿地的破坏也使得滇池的水质更加不稳定,失去了对水体净化的功能。

调研中,我们还发现滇池的渔业资源已经极度减少。

由于过度捕捞和栖息地破坏,滇池中的鱼类种群数量大幅度减少。

正常而言,滇池应该是一个丰富多样的渔业资源,可以为周边居民提供丰富的食物和经济来源。

然而,由于对渔业资源的无限捕捞和无序管理,滇池的渔业资源几近枯竭。

针对滇池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加强水质监控和污染治理。

加大对农业和城市排放的监管力度,减少化肥的使用和废弃物的排放,避免过度富营养化的现象发生。

其次,加强湿地保护和恢复。

保护好滇池周边的湿地,减少填埋和土地违法开发的现象,保护湿地植物和动物的栖息地,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最后,加强渔业资源保护和管理。

限制对渔业资源的捕捞量,制定渔业资源保护的法律和政策,加大对渔民的培训和指导,推广可持续的渔业开发方式。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滇池的生态环境,保护滇池的生态资源。

滇池的污染调查报告

滇池的污染调查报告

滇池的污染调查报告滇池的污染调查报告滇池,作为云南省的重要水域之一,是我国最大的高原湖泊之一。

然而,近年来,滇池的水质却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威胁。

本文将对滇池的污染问题进行调查,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污染源分析滇池的污染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农业和工业。

农业污染主要是由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不当,导致农药残留和养分过剩,进而引发水体富营养化。

工业污染则主要来自于工业废水的排放,其中包括有害物质和重金属的含量超标。

二、水质检测结果经过对滇池水质进行多次检测,发现水中的氨氮、总磷和总氮等指标均超过了国家标准限值。

特别是在滇池周边的农田和工业园区,水质更是严重恶化,超标情况更为明显。

三、生态系统受损情况滇池的污染不仅对水质造成了影响,还对滇池的生态系统产生了严重的破坏。

水中富营养化导致水生植物大量繁殖,消耗了水中的氧气,使得水体缺氧,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生存受到了威胁。

同时,一些有害物质的存在,也对滇池周边的植被和土壤产生了负面影响。

四、解决方案为了解决滇池的污染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应加强农业生产的管理,推广有机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农田的养分利用率。

其次,对工业企业的废水排放进行严格监管,加大对违法排放行为的处罚力度。

此外,还需要加强滇池周边的环境保护工作,建立一套完善的水质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五、公众参与和教育滇池的污染问题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公众也应积极参与其中。

政府应加强对公众的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同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滇池的保护活动,如组织清理滇池周边的垃圾等。

六、国际合作滇池的污染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地方性的问题,也需要国际合作来解决。

云南省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学习先进的治理技术和管理模式。

同时,也可以通过国际合作项目,争取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共同推动滇池的治理工作。

七、结语滇池的污染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滇池的调查报告

滇池的调查报告

滇池的调查报告篇一:关于滇池环境问题的调研报告关于滇池环境调研报告作者:刘yunhong 单位:lnkjdx时间:2013-4-30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摘要二.滇池简介1.滇池地理位置简介2.滇池历史背景说明第二部分:调查一.调查对象二.调查时间三.调查方法四.调查目的五.调查过程六.调查体会七.调查结果八. 结果分析第三部分:基本结论第四部分:参考资料及文献第五部分:附件第一部分前言一.摘要随着农村人口逐步迈向城市居住,以及昆明旅游业的膨胀和工业的迅猛发展,滇池的水资源状况迅速恶化, 近年来,滇池的环境污染十分严重,不容乐观。

作为当代大学生,有责任和义务保护环境和倡议更多的人们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近日,通过对滇池环境进行了一些简单的调查,深入了解了昆明市民对滇池的看法和感受,并了解到国家以及云南省政府对滇池治理的一些政策和法律保护。

因此通过这次的调研,我们调研小组提出一些治理滇池的方法和建议,希望能借此机会,能引起社会的共鸣和高度关注。

最终,在我们党和人民的带领下,以环境与人文共同和谐发展为指向,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和奋斗,保护和恢复滇池的生态环境,创建和谐文明生态环境。

二.滇池简介1.滇池地理位置滇池位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的西南古名滇南泽,又称昆明湖、昆明池。

由构造陷落而成。

有盘龙江等河流注入。

湖面海拔1,886米,面积33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5米,最深8米。

滇池西面毗邻西山脚下,其北端紧邻昆明市大观公园,南端至晋宁县内,距市区5公里,历史上这里一直是度假观光和避暑的胜地,居云南旅游省首位。

滇池东南北三面有盘龙江等20余条河流汇入,湖水由西面海口流出,经普渡河而入金沙江。

形似弦月,南北长39公里,东西宽公里,平均宽度约8公里。

湖岸线长约200公里,蓄水量亿立方米,素称“五百里滇池”。

是中国第六大内陆淡水湖。

2.滇池历史背景说明滇池原居住着称为”滇”或”滇棘”的部落,战国时期有楚将庄桥率部进入滇池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言滇池是云贵高原上的一颗明珠,兼有城市供水、工农业用水、旅游、航运、水产养殖、气候调节等功能,在昆明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近20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加重了流域生态环境压力,水体受到污染,导致湖泊严重富营养化,滇池面临着水环境污染与水资源短缺的双重困境。

滇池污染问题得到了国家及云南省、昆明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九五”期间滇池被列为中国湖泊环境治理的重点。

1998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云南省政府组织实施了《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

至“九五”末期,在流域经济增长、人口增加的情况下,滇池污染迅速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但水体严重富营养化、生态系统被破坏的状况难以在短期内根本扭转,治理工作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特点十分突出。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充分地利用周末深入实地,了解相关情况,宣传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是以实际行动关注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利用周末,我们小组对滇池流域一些区域的水质作了简单的调查,深入地了解了国家对滇池治理的相关政策和取得的一些阶段性成果,试图提出一些治理滇池的方法和建议,希望通过我们小组的一点实际行动能引起全社会对滇池治理的关注,让滇池尽快恢复她“高原明珠”的本色。

2013年4月6日,我们到滇池流域的部分区域展开了为期一天的实地调查。

我们组选择了海埂,对滇池流域的水质进行了简单的检测。

调查中,我们发现草海水体呈黑色,有非常难闻的气味,污染状况特别严重;而外海水体则呈绿色,污染状况较草海轻一点。

小组成员实地考察摘要保护环境, 善待家园。

地球是人类惟一的家园,在茫茫的宇宙中,除了地球之外,目前尚未发现其他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

它是人类从古至今赖以生存的惟一家园。

在这个家园里,有许多可以供我们生存的资源。

但是“水可载舟,焉能覆舟”如果我们不保护我们的家园,无节制的向她索取,那地球,她还可以像一个母亲一样养育我们吗?现在,在人们生活水平快速提高时,环境被污染这个严峻的事实已经真真切切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难道我们做的只能是静观其变吗?不,不能,我们一定要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在这个家园里,人类是地球的主人。

除了我们人类以外,还有许许多多有生命的物质,如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

这些生物与我们生活在同一环境中,共同组成了这个大家庭。

水是生命之源,人的生命离不开水,人体中所含的水分约占体重的65%,如果人体损失10%以上的水分,就会导致死亡,而空气,是人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一、滇池简介滇池是我国著名的高原淡水湖泊,位于昆明市的西山脚下,其北端紧邻昆明市大观公园,南端至晋宁县内,距市区5公里,历史上这里一直是度假观光和避暑的胜地,居云南省旅游首位。

滇池古名滇南泽,又名昆明湖,距昆明市约20公里。

滇池东南北三面有盘龙江等20余条河流汇入,湖水由西面海口流出,经普渡河而入金沙江。

形似弦月,南北长39公里,东西宽13.5公里,平均宽度约8公里。

湖岸线长约200公里;湖面面积300平方公里,居云南省首位,湖水最大深度8米,平均深度5米,蓄水量15.7亿立方米,素称“五百里滇池”,是中国第六大内陆淡水湖,素有“高原明珠”之称。

滇池包括“草海”和“外海”两部分,湖面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2.7%和97.3%。

滇池流域覆盖了昆明市的五华、盘龙两城区和西山、官渡、呈贡、晋宁、嵩明五个区县的38个乡镇,是昆明市主要社会经济活动区和未来发展的重要空间资源。

2000年流域内国内生产总值约占昆明市的80%,人口316万(包括流动人口约50万),约占全市的54%。

滇池流域的发展对于云南省和昆明市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滇池作为昆明市工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的重要水源,在维持流域国民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保障域内生态环境安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二十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滇池水体的富营养化日趋严重,水环境污染与水资源短缺的双重压力使昆明市的城市发展和城市功能的提高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滇池污染已成为昆明市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最大障碍之一,是昆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

流入滇池的主要河流有盘龙江、金汁河、宝象河、海源河、马料河、落龙河、捞鱼河等,出水口为螳螂江。

滇池水由海口注入普渡河,汇入金沙江,属长江水系,流域面积2855公里,为我国的第六大淡水湖,是一颗璀璨的高原明珠。

滇池东有金马山,西有碧鸡山,北有蛇山,南有鹤山,这些山连绵起伏,形成了昆明坝子的天然屏障。

湖滨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水源充沛,有利于灌溉和航行。

平均气温为14.5—17.8度,降雨量为1070毫米。

昆明坝子盛产稻米、小麦、蚕豆、玉米、油料等作物,是云南著名的"鱼米之乡"。

二、滇池的环境(一)、过去的滇池滇池是云贵高原最大的湖泊,是昆明生存、发展的基础条件。

在昆明人心中,拥有300多万年历史的滇池已不是本质上的水,或是地理上的一片水域。

他早已由于千百年的生存历史与昆明人血肉相连,与昆明的发展荣辱与共。

滇池呈南北向分布,湖体略呈弓形,弓背向东,东北部有一天然沙堤,长4千米,将滇池分为南北两部分,称为外湖和内湖;海拔1887.5米,总面积311.338平方公里,其中内湖面积10.67平方公里,外湖面积287.1平方公里,湖长41.2千米,最大宽度13.3千米,平均宽度7.56米,最大水深11.3米,平均水深5.12米,容积15.931亿立方米;底质内湖肥,有很厚的淤泥,动植物残体、黑色,有极臭味,外湖较肥,褐黄色,有骸泥;上游河流主要有盘龙江、宝象河、新河、运粮河、马料河、大青河、洛龙河、捞渔河、梁王河……从西山远眺的滇池是受第三季喜马拉雅山地壳运动的影响而构成的高原石灰岩断层陷落湖,海拔1886米,滇池周围有大小数十个山峰,山环水抱,天光云影,构成一幅美丽的天然画卷。

滇池,湖光山色十分壮丽,水面宽阔。

站在龙门上,居高临下,滇池尽收眼底,有“高原明珠”之称。

其迷人之处更在于它一日之内,随着天际日色、云彩的变化而变幻无穷。

滇池水面宽阔,不但是旅游的好去处,还极有经济价值,航运、渔业、灌溉、供水等。

滇池周围风景名胜众多,与西山森林公园、大观公园等隔水相望,云南民族村、国家体育训练基地、云南民族博物馆等既相联成片又相对独立,互为依托,是游览、娱乐、度假的理想场所。

50年代初期,滇池湖水清澈,水生动植物繁茂,湖水自然净化能力强,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鱼民及滇池附近的村民,常取滇池水作为饮用。

其中水生物等植物丰茂,植物被占湖面的90%,分布水深可达4米,而海菜花群落是滇池主要特征之一,60年代以前,草海曾因海菜花繁茂而被称为“花湖”。

为了对滇池的开发利用,昆明地区的先民早在远古时期就利用滇池的水产资源进行捕捞活动,用水车、天车等简易提水工具,提取滇池水灌溉农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建国后,在发展小型水利的同时,积极开展抽水工程的建设,提供所需的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在发展滇池鱼类捕捞事业的同时,滇池鱼类养殖事业逐渐兴起。

滇池为春城人民生活提高的不仅仅是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同步提高,然而,在发展与利用滇池的同时,同样给滇池带来里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1988年,滇池以昆明滇池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二)、现在的滇池两百里滇池看不见,没有波涛,无言两岸都是残转断瓦。

看,东边斗南,四边海口,北有老城,南有晋宁。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注入千亿资金,不见丁点成效。

三、现在滇池的水质状况2013年1季度滇池草海水质类别总体劣于Ⅴ类,主要监测指标中总氮、总磷超过Ⅴ类水标准。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70.1。

2013年1季度滇池外海水质类别总体劣于Ⅴ类,主要监测指标中总氮超过Ⅴ类水标准。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70.3。

表1 2013年1季度湖泊水质状况公告注:湖泊水功能类别引自《云南省地表水水环境功能区划(复审)》,河流水功能类别引自云环发【2005】44号文《关于做好九大高原湖泊流域水质月报的通知》、云环控发[2001]613号文、昆政复[2004]13文。

水质类别以及主要污染指标按云环站发[2005]23号《关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水质评价指标规定的通知》中要求评价的项目进行评价,即:化学需氧量不参加湖泊水质类别评价,总氮和化学需氧量不参加河流水质类别评价。

近日,云南省环境监测中心在“七彩云南保护行动网站”公布的高原湖泊水质月报显示,今年4月份,滇池草海和外海水质营养状况均同时转为中度富营养状态。

这标志着滇池水质“肥力”有所下降,水质有所好转。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当水质呈现中度或重度富营养状态时,须接受“减肥治疗”。

翻开云南高原湖泊水质月报记录,很难看到滇池草海水质营养状况从重度富营养转为“中度富营养”状态的记录。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滇池流域内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急剧增加,大量的污染物源源不断流入滇池,导致滇池水严重富营养化,全湖水质达劣五类。

2008年以来,滇池草海和外海水质营养状况,也只有三次同时显示为中度富营养(2011年6月份没有记录查询),分别为2011年10月份和2012年4月份、9月份。

今年滇池水质两次转为中度富营养状态,表明除了受季节、监测等因素影响外,滇池水环境综合治理取得一定成效。

滇池污染已成为昆明的一道“硬伤”,滇池治理也一直是市民关心的问题。

2008年以来,昆明坚持铁腕治污、科学治水,全力做好“一湖两江”流域昆明境内“四全”工程、滇池治理“六大工程”、出入滇池河道综合整治“158”工程和滇池周围“四退三环一护”工程。

同时,各级相关部门加大控源截污力度,构建完善的截污治污体系,实现滇池流域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水全收集处理、全达标排放。

此外,昆明市委、市政府还要求滇池流域有关县区做好河道及支流沟渠清障、清淤,河道两岸拆临、拆违、拆迁等工作,加大河道沿岸绿化和生态修复力度,确保所有主次河道河床湿地化、河坎生态化、两岸景观化。

在加强湿地生态体系建设,广建水上森林、湿地森林,转化固化污染物的同时,把滇池湿地从草本湿地、植物湿地,转变为木本湿地、森林湿地。

除积极开展水葫芦圈养种植和资源化利用,推动滇池污染治理由湖底清淤、底泥清淤向水体生物提取和底泥生物提取转变外,昆明市还不断加快构建滇池流域产业结构调整减排、滇池污染源工程整治、滇池流域低污染水净化与处理、入湖河流水污染治理与清水产流修复、滇池生境修复与水质改善、滇池流域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等六大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