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选择题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方法与技巧

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方法与技巧高考历史选择题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题型,它要求考生根据所给材料和选项,选择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下面是一些历史选择题的答题方法和技巧:一、审题方法1、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确定时间和空间范围。
2、认真分析选项,注意选项中的关键词和句子,确定选项的内容和含义。
3、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是否符合史实和逻辑。
4、对于一些不太确定的选项,可以暂时放下,先做其他题目。
二、答题技巧1、排除法:对于一些明显不符合史实的选项,可以排除掉。
2、重点法:对于一些需要重点记忆的史实,可以在选项中加以突出,以便更好地记忆。
3、对比法:对于一些需要比较的题目,可以通过对比不同选项中的内容,来确定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4、推理法:对于一些需要进行推理的题目,可以通过推理来确定最符合逻辑的答案。
三、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1、时间限制类题目:这类题目通常会给出一段历史时期或事件的时间范围,要求考生根据时间范围选择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解答这类题目时,考生需要明确时间范围,并注意一些时间上的限制条件。
2、原因分析类题目:这类题目通常会要求考生分析某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或影响,并选择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解答这类题目时,考生需要明确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并注意一些因果关系和逻辑关系上的限制条件。
3、人物评价类题目:这类题目通常会要求考生评价某一历史人物或事件的价值或影响,并选择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解答这类题目时,考生需要明确人物或事件的价值或影响,并注意一些评价标准和逻辑关系上的限制条件。
4、史实辨析类题目:这类题目通常会给出几个史实或观点,要求考生辨析它们的真伪或关系,并选择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解答这类题目时,考生需要明确史实或观点的真伪或关系,并注意一些逻辑关系和证据上的限制条件。
5、特点概括类题目:这类题目通常会要求考生概括某一历史时期或事件的特点或趋势,并选择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解答这类题目时,考生需要明确特点或趋势的内容和含义,并注意一些概括准确性和逻辑关系上的限制条件。
高考文史选择题答题技巧(完整版)

高考文史选择题答题技巧1.文字材料型解题技法:(1)一般采用信息推断法:读懂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结合教材知识迁移分析。
对四个选项进行分析比较,排除与材料明显不符的选项或结论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的选项。
(2)注意细节:有时材料太长,观点隐藏在后半部分,需要完整阅读,抓住材料核心思想;有时设问为否定式,需要标记设问关键词;常见的名词在材料中有特定含义;注意材料中的时空限制和材料出处。
2.图表类材料型解题技法:第一步,要仔细读表格,对表格要“三看”:一看表格所反映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表格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三看表格的关键信息尤其是一些关键的数字信息,明确内涵和外延。
第二步,要高度关注提示语,提示语是指题干中的限定词和答题要求等,表格类题目中的提示语是解题的关键,很大程度上也是最终答案的组成部分。
第三步,捕捉表格中潜在的动态信息,即读出表格中所蕴含的变化、态势等。
第四步,联系所学知识,利用阶段特征,分析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最后综合判断,得出答案。
3.地图、图片类解题技法:(1)地图类材料选择题应观察地图材料信息判断历史事件所指;审题弄清题目要求;最后结合所学知识再认再现基础知识准确做出选择。
(2)解答图片类材料选择题,要注意分析图片反映的事件、寓意,从图片反映的信息中判断选项,找出正确答案。
4.程度类解题技法:(1)排除法:即排除表述存在错误的选项、表述不够严密的选项和与题干没有必然联系的选项。
(2)比较分析法:即分析比较选项与题干的关系,选取对于题干来说更直接、更具体、更全面或更具根本性的选项。
注意不能入选的选项常有以下的毛病,“以偏概全”“范围过大”“过于间接”等。
5.因果类解题技法:(1)根据时间顺序判断因果关系,时间在前的一定是因。
(2)运用基本原理判断,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因,社会意识是果)、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
历史选择题类型及其答题技巧

历史选择题类型及其答题技巧类型一图片史料类选择题1、题型特点图片史料包括历史文物、图书刊物、生产工具、历史照片、宣传标语、票据、证件等,图片史料类选择题通常以一图或多图的形式呈现,通常以历史文物、人物、照片等图片为载体,综合考察观察分析图片、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答题技巧①审图片:一审反映的时间和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审图片反映的历史事物的实质和特征,明确答题方向;三审图片蕴含的关键信息,明确内涵和外延;四审多幅图片之间的变化和联系及反映主题。
②判选项:一是判断各项是否符合图片反映的实质;二是判断各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三是判断各项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联系。
③定答案:注意图片标题和图片中的“提示性文字”,找出图中历史事物(现象)的特征,并通过排除法排除明显不符合选项,结合所学及前两项,锁定最终答案。
类型二漫画素材类选择题1、题型特点漫画素材类选择题一般由漫画和文字两部分组成。
漫画部分常由图片、标题或注释组成,图片是漫画的主体,通常是特色鲜明的人和物。
有些图片无法表达的内容,就需要用文字作适当补充。
2、答题技巧①定时空:a从漫画的标题入手,理解漫画的意思;b根据漫画上的文字判断相关的历史事件;c通过漫画风格推敲历史时间;d通过其中的人物、事物判断历史归属;e通过漫画场景理解相关历史背景等等。
②定主题:结合题目,看漫画,提炼漫画主题。
③抓关键:结合漫画主题,明确解答方向。
④析选项:根据题干的指向,结合漫画的内涵或寓意,对选项进行逐一分析,进而决定取舍。
类型三数据表格类选择题1、题型特点数据表格类选择题一般以统计表、柱状图、折线图、饼状图、坐标曲线图等为载体,给出材料的出处、注释及提示语,借助具体数字信息考查学生对图表信息的处理能力及灵活迁移所学知识的能力。
多用于考察经济领域的相关知识点。
2、答题技巧①定时空:抓住题干中的有效信息、表头或图标所反映的时间与空间,界定答题范围;②定方向:找出图表所反映的中心问题,确定答题方向。
高中历史选择题满分八大技巧

高中历史选择题满分八大技巧
高中历史选择题的满分八大技巧如下:
1.审清题意: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题目要求,避免因为理解错误而选错答案。
2.分析选项:对于每一个选项,都要认真分析,看其是否与题目相关,是否符合史实。
3.联系教材:尽量联系教材中的内容,尤其是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这有助于确定正确的答案。
4.排除法:如果能够排除一些明显错误的选项,那么剩下的选项就是正确答案的可能性就很大。
5.比较法:对于一些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通过比较其与题目要求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来确定答案。
6.联系上下文:注意题目中的上下文语境,这有助于理解题意,从而确定正确答案。
7.反复练习:通过大量的练习,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
8.保持冷静:在考试中保持冷静,不要因为紧张而影响判断,相信自己的能力和知识储备。
以上技巧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高考选择题答题指导(共两种方法)

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指导一、材料中心意思选择法【方法指导】“把材料的中心意思读懂,选择与中心意思最接近的那个选项。
”中心意思法:把材料的中心意思读懂,选择与中心意思最接近的那个选项正负态度法:材料对某个人某件事是正态度还是负态度,哪个选项与之匹配核心意思法【真题讲解】1.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读懂材料:前边说商朝产生了多少王,继承方式是兄终弟及,然后后面用一个分号隔开,说西周产生了多少王,这反映出?你有没有发现分号后面那一句话有没有少点什么?把材料结构简单变一下: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西周产生的王要比商朝产生的王要少,说明后面的东西发生了变化,这就是材料的核心意思,哪个跟继承方式有关你就选哪个就行。
所以闭眼选B。
2.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读懂材料:朝廷制作了这种皮币,价格很高,诸侯王来献礼「必须」买这种币,但是诸侯王收入很少。
在材料中一旦出现了“必须”“一定”等这种表示情感态度的词,那么一定是解题的关键。
一句话总结材料的核心意思:朝廷让本不富裕的诸侯雪上加霜。
用这个中心意思去选一个和它最接近的选项,闭眼选C,至于ABD完全和中心意思无关。
3.福建各地族谱中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材料的核心意思就是:在乾隆年间,有很多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
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及套路

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及套路做历史选择题的时候可以运用一些答题技巧,提高准确率。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及套路,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选择题的分类选择题试题组成一般由题干(主干语、中心词语、条件限定语)和备选项组成。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常考题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文字材料型、图画型、表格数据型、概念型、因果型、结论型、比较型、探究型、逆向型、组合型、程度型。
不同类型的题目有相对独特的特征,同时,可以采用相对不同的解题技法来作答。
但做题的第一步是审好题。
如何审题?(1)审题干:要做到“四审”,有的放矢。
第一,要明确题目结构,找出关键词语,确定答题方向;第二,要界定题目涉及的时空范围,以明晰答题范围;第三,要弄清题目的基本类型,结合相应的答题方法进行思考和把握;第四,要明确涉题概念、理论和观念的内涵和外延。
(2)审备选项:要“四推敲”备选项,对症下药。
第一,推敲备选项是否符合史实、基本常识;第二,推敲备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第三,推敲备选项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第四,推敲备选项之间是否存在并列、从属、对立、因果关系。
二.高考历史六类选择题技巧组合类选择题考查能力:考查考生对多个历史事件的甄别、判断、解读能力。
命题特点:容量大、考查的知识点多,可以是知识归类,可以是评价分析,也可以是异同比较。
叙述型选择题叙述型是从历史的角度归纳和综合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过程(原因、经过、结果)或历史人物主要的活动。
设问往往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或者是直接从材料中提炼论点回答。
题目中一般含有“简述”、“叙述”、“概述”、“试述”等提示语,回答时要紧紧围绕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动,把散见于教材中的内容根据要求进行整理,注重考查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归纳总结。
说明型选择题说明型非选择题是对事物的本质或者对事物(事件)进行分析说明。
设问中往往包含有“试分析、试说明、表明、体现了、反映出”等词语。
新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带答案)

图7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2、18世纪前半期的法国,先前往来于凡尔赛宫的思想家、文学家、戏剧家们,开始热衷于参加沙龙聚会,讨论的话题广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仰和礼仪,思想极为活跃,上流社会不少人也乐于资助他们。
这表明A.启蒙思想逐渐流行B.宫廷文化普及到民间C.专制主义已经衰落D.贵族与平民趋于平等3、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一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答、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持,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已决定是否减相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4、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A.贵族的特权被消除B.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C.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D.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5、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B.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C.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6、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这场争论()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件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7、图5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商周贝币春秋战国布币汉五铢钱图5A.铸铁技术的进步B.商品交易的需要C.审美观念的不同D.国家统一的推动A.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战争B.开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C.建立广泛革命统一战线D.动员社会各界进行抗战37、1957年,国家统计局《工人阶级队伍情况的调查报告》中有1950年及其后参加工作的职工社会出身情况,如表2所示。
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及方法【三篇】

【导语】寒窗苦读⼗余载,今朝考试展锋芒;思维冷静不慌乱,下笔如神才华展;⼼平⽓和信⼼⾜,过关斩将如流⽔;细⼼⽤⼼加耐⼼,努⼒备考,定会考⼊理想院校。
以下是⽆忧考为⼤家整理的《⾼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及⽅法【三篇】》供您查阅。
【篇⼀:⾼中历史选择题有什么答题技巧】 1、因果关系型选择题 (1)两种表现形式: ⼀是题⼲列出了某⼀历史结果,备选项列出的是原因,常出现 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是”“⽬的” “是为了”等,⽽在考查原因时⼜多进⾏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
另⼀种是题⼲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
(2)审题⽅法: ⼀是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如原因⽅⾯要区别客观原因和主 观原因、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 直接原因及间接原因、历史原因及根本原因等。
⼆是要注意 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全⾯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
三是在做题时要准确 把握题⼲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
(3)解答⽅法: ①采取时间顺序的⽅法判断因果关系,时间在前者⼀定是因。
②运 ⽤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 识是果。
③类似的还有⽣产⼒决定⽣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同学们利⽤这 些基本理论就⽐较容易作出判断。
1、根本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诸多原因中起关健作⽤、决定作⽤的最重要的本 质原因。
根本原因⼀般是⽣产⼒、经济基础、社会存在、阶级本质、客观规律或是事物的 内因等。
2、主要原因:是指在事物发展变化的各种原因中占⽀配地位,起主导作⽤的原因。
⽽在⼈ 为和⾃然因素、内因和外因中,⼈为因素和内因是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不⼀定是根本原因, 通常主要原因⼀般不与根本原因并列于题中。
另,命题中“最主要的原因”实践中等同于 “根本原因”。
【篇⼆:⾼中历史选择题的答题⽅法是什么】 因果型历史选择题 此类题⽬,旨在考查综合分析、运⽤知识的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选择题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梳理选择题具有客观性公正性等特点,是当前高考不可或缺的重要题型。
在高考历史中,选择题的分值比重占到全卷总分近半(如2010以后广东卷选择题占总分48%)。
从选择题在整个试卷中所占的比重来看,选择题解答的准确性,决定了整份试卷的总成绩,选择题的位置一般处在试卷的前半部分,选择题解答是否顺利且时间耗费多寡,直接影响了考生解答后续题目情绪与考试总体时间分配。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选择题的成败直接关系历史考试的成败。
可见,提高选择题的解答技巧对提高整个试卷的考试成绩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高考历史来讲,选择题的解答技巧,除了平时多练以外,还必须分析、把握其题型的特点,研究其内在规律,做到胸有成竹。
虽然选择题数量较多且考查非常灵活,但选择题有其特点和规律可循。
下面结合全国各地高考历史真题,对历史高考选择题的题型进行总结归类,并对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进行梳理,基本囊括了选择题的所有类型,希望能对学生备考有益。
1.表述型表述型选择题是选择题中容易设计且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种题型,它要求考生按照题中提供的选项选出应该肯定的一项。
此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再认识能力。
按照题干的表述类型可分为三种。
(1)表现型关键词有“表现在”,“体现”;(2)评价型关键词有“表明”、反映了;(3)概念型关键词有“标志是”“内容是”“性(本)质是”“特点有”。
解答此类题目可以采用比较法,即辨析比较选项的词语含义与句意,辨析其与题意的合适程度。
例1.1:(2010江苏15)安妮女王没有子嗣,她去世后王位就要复归詹姆士二世及其世系,“光荣革命"的成果将要功亏一篑。
因此,1701年英国通过法律规定,安妮去世后王位将转入詹姆士二世的德意志表亲索菲亚手中。
此举体现了英国政体的本质特点是A.以和平方式过渡政权B.完善王位继承制度C.深受欧洲大陆王室影响D.议会权力高于王权【解析】:本题所给材料完整。
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以后,英国就确立了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国家的权利中心在议会,议会至上,即议会权高于王权。
以上是本题目考查的基本史实。
所以按照时间推断在1701年时英国已经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通过比较四个选项,只有最后一个适合。
【答案】:D此类选择题题目所给的四个备选项一般会采用偷梁换柱或以偏概全,鱼目混珠或以本代末因果倒置等方式呈现,只要仔细分辨不难作答。
2.因果型因果型选择题着重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中存在的因果关系的描述和解释能力。
因果型选择题常用标志性词语为“原因是”“目的是”“是为了”“结果是”“影响是”“背景是”等,其考查原因时原因又分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主客观原因等多种。
大多是题干为果,选项为因,可以是一因一果,也可以是多因一果,也可以是一因多果等。
这种题型多变且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解答此类型题要把题干与题肢结合起来分析,题干为果,题肢就因该为因,反之亦然。
时间久远的一般为因,出现时间于今较近的一般为果。
例2.1:(2010天津4)“17世纪末科学革命的胜利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
这是因为A.科学革命为启蒙运动奠定了理性主义思想基础B.科学革命为启蒙运动奠定了人文主义思想基础C.有些启蒙思想家本身就是科学家D.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都反对封建统治和天主教会【解析】:17到18世纪自然科学飞速发展为思想领域发展提供了根据和方法,理性学说成为启蒙运动的理论基础。
理性学说是对中世纪以后文艺复兴所宣传的人文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本题考查的是“17世纪末科学革命的胜利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这一论断的原因,所以,不难选出答案。
【答案】;A需要注意的情况:答非所问者不选;与题干重复者不选;因果倒置者不选。
3.材料型材料型选择题是把材料解析题放在选择题中进行考查,即在题干中引入一些材料创造新的问题情境,结合材料设计选项,一考查阅读、分析、概括材料的能力。
它可分为观点材料题和事实材料题等。
目前这类型题在高考选择题中所占比例较重,而且多提供新情景、新材料。
解答材料型选择题,关键你是提取材料中的有用信息,如时间概念、地点、人物等,抠字眼。
关键词有材料表明、体现、反映等,选项也可以是材料主体,材料形式也多样,可以是图片、地图、表格、文字等。
例3.1:(2010广东卷20)1873年,法国某报纸刊登的一封读者来信写到:“我们是工业家和土地所有者,需要秩序,并不喜欢共和政体。
但是,如果‘联合派’(属于君主派)获得胜利,那些现在还留在我们方面的大部分人将投入极端共和派的怀抱去了。
”这段话反映出当时在法国A. 政治局面错综复杂B. 无产阶级建立了共和政体C. “联合派”能带来社会安定D. 共和派已获得政治上的绝对优势【解析】:观察材料可以得出如下几个重要历史信息:1873年、法国、共和政体-君主派-极端共和派,本题实质考查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
从材料所给的信息可以应证。
【答案】:A对于此类题目解题对策的关键是:读懂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比较并筛选选项→选择。
4.逆向型逆向选择题要求选出与事实不符或错误的选项。
关键词有: 不正确的是、不包括、不属于、错误的是等等。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意,正向和逆向思维并用。
具体讲:首先根据题意正向思维,找出符合事实的选项,然后再逆向思维,把符合事实的选项删除,剩余的选项就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选出答案以后要再复核一下,以防止未按照逆向选择要求答题。
例4.1:(2010山东16)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继承与发展关系的是A.智者学派思想——人文主义思潮B.牛顿经典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C.君权神授说——社会契约论D.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调整【解析】:智者学派思想属于古希腊哲学派别,智者学派的出现标志着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故A符合题意;爱因斯坦相对论是关于时空和引力的基本理论,也可看得出是对牛顿经典力学的继承和发展,B 也符合题意;“君权神授”是说皇权是上帝授予的,不是人民授予的,人民不得反抗,而“社会签约论”是说国家是按社会契约形成了,谁违背民意,阻碍国家的发展,侵犯人民的权力,人民就有权推翻他,由此可以看出二者观点相反,不具有继承和发展关系,符合题意。
故C为正确答案。
【答案】:C5.目的型此类题一般会问“主要目的是”、“目的是”等。
材料往往是过程,选项是目的,过程与目的也可倒置。
解答此类题的关键就是对题干叙述的史实非常全面了解,一般情况下,“目的”可能很多,但是要选对答案还需要抓住选项的特点与问题指向。
例5.1:(2010全国1-21)有人称俾斯麦是“德意志革命”的主要发起人,恩格斯则称其为是“非出本心的革命者”。
这次“革命”的主要目的是A.打破欧洲力量的均衡B.结束长期的政治分裂C.改变德意志落后状态D.调整德国与法国关系【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俾斯麦“德意志革命”的主要目的,即革命达到的主要结果。
通过对史实的回顾,不难作出判断。
根据所学知识,俾斯麦结束了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局面,故选B。
其他与题干无关。
【答案】:B6.组合型组合型选择题一般有三个组成部分:表述某种关系的题干;带序号的事件;由不同序号组合的选项。
此类选择题考查的知识点密、范围大、角度广、层次多,综合性较强。
解题对策:解决此类题目可选择排除法。
例6.1:(2010江苏19)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相继问世。
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①在欧洲经济一体化加快的背景下建立②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③成员国具有相同的社会政治制度④美国是这两个经济组织的重要成员国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本题可以直接使用排除法在所给的四个带序号的叙述中,可以明显排除③。
【答案】:C7.探究型探究型选择题是伴随新课改而流行的一类选择题。
此类题目以“研究性学习”为依托,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怀疑、批判、探究以及价值判断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性能力。
例7.1:(2010江苏13)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下列对右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是A.工业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政策C.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生产贷款D.手工业者以人股形式参加生产合作社【解析】:图片显示时间是“1964年12月10日”,名称是“股金证”,从时间上就可以排除A、B两项,从名称上可以排除C项。
【答案】:D探究型选择题的特点是通过创设探究问题的情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解题的关键是:先阅读材料,在结合探究情景挖掘有效信息,把最后握主题找出答案。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探究型的题目又增加的趋势,但是新材料只是依托,或者说是一种形式,历史学科知识点与能力的考察才是本质与核心,所以这类新题目关键在于抓住本质与核心的东西。
8.综合型综合型选择题是多种类型选择题的复合。
有的是材料型与因果型的结合、有的是目的型与表述型的结合等等,结局此类选择题的方法可谓不拘一格,比较灵活。
例8.1:(2010天津8)《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A.甲午战争爆发 B. 中华民国建立C. 抗日战争爆发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解析】:本题是材料型与因果型的综合。
材料主体是来自《大公报》的引文,要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和信息提取能力,问题则问的是背景原因,即思考材料叙述史实出现的原因。
《大公报》于1902在天津法租界创刊,是迄今中国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也是49年以前影响力最大的报纸之一,所以A项可以排除。
从“天下”“家族”与“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相比较可以看出,前者指的是封建君主专制社会狭隘的国家民主观,抛开这些旧观念开始觉悟当属辛亥革命及中华民国成立。
【答案】:B选择题的类型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实践的深入、学习的推进不断出新,要在选择题上取胜,通过多练习,善于学习总结把握其特点和掌握一定的技巧是非常有必要的。
但是也不能一味的依赖应试方法技巧,只有不断增强自身知识功底,以不变应万变才是所有考查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