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实验报告
我的毕业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设计并实施一个简单的电路系统,加深对电子电路基本原理的理解,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实验验证理论知识,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原理本次实验主要涉及以下基本原理:1. 基尔霍夫定律:基尔霍夫定律包括电流定律和电压定律,是电路分析的基本工具,用于求解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2. 欧姆定律:欧姆定律描述了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是电路分析的基础。
3. 串并联电路:串并联电路是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了解它们的特性和分析方法对于电路设计至关重要。
4. 放大器原理:放大器是电子电路中常用的元件,通过放大信号,实现对信号的传输和处理的增强。
三、实验器材1. 实验板:包含电源、电阻、电容、二极管、三极管、运放等元件。
2. 示波器:用于观察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波形。
3. 万用表:用于测量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和电阻。
4. 连接线:用于连接电路元件。
四、实验步骤1. 搭建电路:根据实验要求,将电阻、电容、二极管、三极管、运放等元件按照电路图连接到实验板上。
2. 调试电路:检查电路连接是否正确,确保电路能够正常工作。
3. 测试电路:使用示波器和万用表观察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波形,记录数据。
4. 数据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和理论知识,分析电路的工作原理和性能。
5. 撰写报告:整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电阻电路:通过实验验证了欧姆定律的正确性,即在电阻电路中,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2. 电容电路:通过实验验证了电容的充放电特性,即在电容电路中,电流与电压变化率成正比,与电容成反比。
3. 放大器电路:通过实验验证了放大器的基本原理,即通过放大器可以增强信号的幅度,实现对信号的传输和处理的增强。
4. 串并联电路:通过实验验证了串并联电路的特性,即在串并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个电阻的等效电阻,总电流等于各个分支电流之和。
毕业实验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实验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作为大学生,我们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一定的实验技能。
为了提高我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本学期我们进行了毕业实验。
本次实验以《XXX实验》为主题,旨在让我们深入了解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技巧以及实验报告的撰写等。
二、实验目的1. 熟悉实验原理,掌握实验方法;2. 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3. 学会分析实验数据,提高数据处理能力;4.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能力;5. 学会撰写实验报告,提高写作能力。
三、实验内容1. 实验原理本次实验主要研究XXX,通过XXX实验,了解XXX在XXX领域的应用。
实验原理如下:XXX原理:XXX2. 实验方法本次实验采用XXX方法,具体步骤如下:(1)准备实验器材:XXX(2)实验操作:XXX(3)数据记录:XXX3. 实验步骤(1)实验前准备①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②熟悉实验器材,确保实验顺利进行;③预习实验报告格式,提前构思实验报告内容。
(2)实验操作①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注意观察实验现象;②详细记录实验数据,包括实验时间、温度、压力等;③分析实验现象,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3)数据处理①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剔除异常值;②根据实验原理,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③利用图表展示实验结果。
(4)实验报告撰写①按照实验报告格式,撰写实验报告;②总结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③提出实验改进意见。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XXX2. 结果分析(1)分析实验结果,与理论值进行对比;(2)分析实验误差,找出误差来源;(3)总结实验现象,探讨实验原理在XXX领域的应用。
五、实验结论1. 实验达到了预期目的,掌握了XXX实验原理和方法;2. 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3. 学会了分析实验数据,提高了数据处理能力;4. 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了沟通能力;5. 学会了撰写实验报告,提高了写作能力。
论文实验报告范例

实验名称:植物生长激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一、实验目的1. 探究植物生长激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2. 分析不同浓度植物生长激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差异;3. 为植物生长激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原理植物生长激素是植物体内的一类具有调节作用的物质,能够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本实验主要研究植物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等生长激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1)植物材料:选取生长状况良好、无病虫害的玉米种子;(2)生长激素:植物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3)其他材料:蒸馏水、玻璃瓶、标签纸、剪刀、尺子等。
2. 实验方法(1)种子处理:将玉米种子用蒸馏水浸泡24小时,去除浮种和损伤种子;(2)分组:将处理好的种子分为5组,每组20粒;(3)激素处理:将生长激素分别配制成不同浓度(0.1mg/L、0.5mg/L、1.0mg/L、5.0mg/L、10.0mg/L)的溶液,每组分别用相应浓度的激素溶液浸泡24小时;(4)播种:将处理后的种子均匀播种于装有土壤的玻璃瓶中,每瓶20粒;(5)生长条件:将玻璃瓶放置于光照充足、温度适宜的环境中,定期浇水;(6)测量:每隔5天测量植物的生长高度、叶面积等指标。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1)生长高度: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加,植物的生长高度逐渐增加,但超过一定浓度后,生长高度反而下降;(2)叶面积: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加,叶面积逐渐增大,但超过一定浓度后,叶面积反而减小。
2. 赤霉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1)生长高度:随着赤霉素浓度的增加,植物的生长高度逐渐增加;(2)叶面积:随着赤霉素浓度的增加,叶面积逐渐增大。
3. 细胞分裂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1)生长高度:随着细胞分裂素浓度的增加,植物的生长高度逐渐增加;(2)叶面积:随着细胞分裂素浓度的增加,叶面积逐渐增大。
五、结论1. 植物生长激素对植物生长具有显著影响,其中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均能促进植物生长;2. 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激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存在差异,过高或过低的浓度均不利于植物生长;3. 本实验为植物生长激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论文初步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与目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视觉技术在图像处理、目标识别、自动驾驶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为了研究计算机视觉技术在特定场景下的应用效果,本实验旨在探究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识别方法在特定场景下的识别性能。
二、实验设计1. 实验对象:选取1000张包含不同场景、不同物体、不同光照条件的图像作为实验数据集。
2. 实验方法:采用卷积神经网络(CNN)作为图像识别模型,对实验数据集进行训练和测试。
3. 实验步骤:(1)数据预处理:对图像进行归一化处理,将图像的像素值缩放到[0,1]范围内;(2)模型构建:设计卷积神经网络结构,包括输入层、卷积层、池化层、全连接层和输出层;(3)模型训练:使用实验数据集对模型进行训练,调整网络参数,提高模型识别性能;(4)模型测试:使用测试数据集对模型进行测试,评估模型识别性能。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模型训练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采用Adam优化器和交叉熵损失函数进行模型训练。
经过多次调整网络参数和训练过程,最终模型在训练集上的准确率达到95.6%,在测试集上的准确率达到93.2%。
2. 模型测试结果为评估模型在特定场景下的识别性能,我们对实验数据集中的100张图像进行了测试。
测试结果显示,模型在以下场景下的识别性能较好:(1)白天场景:模型在白天场景下的识别准确率达到92.5%,能够有效识别出图像中的物体;(2)夜晚场景:模型在夜晚场景下的识别准确率达到85.3%,虽然识别效果略低于白天场景,但仍具有较好的识别性能;(3)光照变化场景:模型在光照变化场景下的识别准确率达到88.6%,能够适应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图像识别。
四、实验结论本实验采用卷积神经网络对图像进行识别,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特定场景下具有较高的识别性能。
以下为实验结论:1. 卷积神经网络在图像识别任务中具有较好的性能;2. 模型在白天场景下的识别效果优于夜晚场景;3. 模型在光照变化场景下的识别性能尚可。
论文科学实验报告(3篇)

第1篇实验名称: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实验目的:探究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分析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具体作用。
实验时间:2023年3月15日-2023年4月15日实验地点:XX大学植物园实验材料:1. 实验植物:黄瓜苗(品种:XX)2. 生长素: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0.1mg/L、0.5mg/L、1.0mg/L、2.0mg/L)3. 实验工具:培养皿、喷雾器、尺子、剪刀、天平等实验方法:1. 将黄瓜苗分为五组,每组20株,分别编号为A、B、C、D、E。
2. A组为对照组,不施加任何生长素。
3. B组至E组分别施加0.1mg/L、0.5mg/L、1.0mg/L、2.0mg/L的生长素溶液。
4. 将生长素溶液均匀喷洒在植物叶片上,每天喷洒一次,持续30天。
5. 每隔5天测量植物的生长高度,记录数据。
6. 实验结束后,对植物进行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状况。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将黄瓜苗分成五组。
2. 对黄瓜苗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病虫害。
3. 按照实验要求,将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分别喷洒在植物叶片上。
4. 每天观察植物的生长状况,记录数据。
5. 每隔5天测量植物的生长高度,记录数据。
6. 实验结束后,对植物进行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状况。
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施加生长素的植物生长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
2. 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0.5mg/L的生长素溶液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
3. 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加,促进作用逐渐减弱,当浓度达到2.0mg/L时,促进作用明显下降。
4. 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高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了抑制作用,表现为植物生长缓慢,叶片发黄。
结论:1.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具有促进作用,浓度适中时效果显著。
2.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0.5mg/L的生长素溶液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
3. 高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对植物生长产生了抑制作用。
论文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XXX现象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实验验证相关理论,为XXX领域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二、实验背景XXX现象在XXX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然而,关于XXX现象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尚不充分。
为了深入理解XXX现象,本研究通过实验方法对其进行探究。
三、实验原理XXX现象的成因与XXX因素密切相关。
根据XXX理论,XXX现象的产生与XXX过程有关。
本实验将验证XXX理论,并探究XXX因素对XXX现象的影响。
四、实验材料与设备1. 实验材料:XXX材料、XXX试剂、XXX溶液等。
2. 实验设备:XXX仪器、XXX装置、XXX反应器等。
五、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实验分为若干组,每组实验条件如下:(1)组1:XXX条件(2)组2:XXX条件(3)组3:XXX条件...(n)组n:XXX条件2. 实验步骤:(1)按照实验分组,将实验材料分别放入相应的实验装置中。
(2)按照实验条件,调整实验装置的参数。
(3)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4)重复实验,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组1:XXX现象发生,XXX指标为XXX。
(2)组2:XXX现象发生,XXX指标为XXX。
(3)组3:XXX现象发生,XXX指标为XXX。
...(n)组n:XXX现象发生,XXX指标为XXX。
2. 实验结果分析:(1)组1与组2、组3的对比:在XXX条件下,XXX现象发生,XXX指标存在显著差异。
这表明XXX因素对XXX现象具有显著影响。
(2)组2与组3的对比:在XXX条件下,XXX现象发生,XXX指标存在显著差异。
这进一步证实了XXX因素对XXX现象的影响。
(3)...(n)七、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验证了XXX理论,并得出以下结论:1. XXX因素对XXX现象具有显著影响。
2. XXX现象的产生与XXX过程密切相关。
3. XXX理论在XXX领域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八、实验讨论1. 本实验验证了XXX理论,为XXX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毕业论文实验实习报告

毕业论文实验实习报告一、实验实习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实验研究在各个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我选择了进行毕业论文实验实习,以便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为今后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验实习目的本次实验实习的主要目的是:1. 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技能,提高实验动手能力。
2. 深入了解实验原理,培养科学研究素养。
3. 学会使用相关实验仪器设备,提高实验数据处理能力。
4. 探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为今后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积累经验。
三、实验实习内容1. 实验原理及方法:本次实验涉及到的原理和方法主要包括XXX、XXX和XXX等方面,通过学习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实验材料与仪器:根据实验需求,准备相应的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3. 实验步骤及数据处理:按照实验方案,逐步完成实验操作,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准确记录和处理。
4. 实验结果与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探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四、实验实习过程1. 实验前期准备:在实验开始前,认真阅读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为实验操作做好充分准备。
2. 实验操作:按照实验方案,逐步完成实验操作,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数据记录。
3. 实验数据处理: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运用相关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4. 实验结果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与预期目标进行对比,探讨实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5. 撰写实验报告:根据实验过程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类似实验提供参考。
五、实验实习收获通过本次实验实习,我收获颇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掌握了相关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
2. 加深了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培养了自己的科学研究素养。
3. 学会了实验数据处理方法,提高了数据分析能力。
毕业论文实验实践实习报告

毕业论文实验实践实习报告一、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我国高校纷纷加强了实验实践实习环节。
本文将结合本人的实习经历,对毕业论文实验实践实习进行总结和反思。
二、实习单位与实习内容本人实习单位为某知名企业研发部门,实习期间主要参与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工作:1. 熟悉企业研发流程和项目管理。
2. 参与产品设计,进行电路仿真和系统调试。
3. 协助导师完成毕业论文实验部分。
4. 学习相关技术和软件,提高个人专业素养。
三、实习收获与反思1. 实习期间,我深入了解了企业研发流程和项目管理,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力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这使我更加明确了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为毕业后就业奠定了基础。
2. 在产品设计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运用电路仿真软件进行系统分析和优化,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通过与团队成员的沟通交流,我学会了协作和团队精神,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3. 在协助导师完成毕业论文实验部分的过程中,我掌握了实验操作技巧,提高了实验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
同时,我也认识到了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为今后从事科研工作提供了经验。
4. 实习期间,我自觉学习相关技术和软件,不断提高个人专业素养。
这使我更加明白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总结通过本次实习,我收获颇丰。
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还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综合素质。
同时,我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如在时间管理、沟通协调等方面还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将继续努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不断提高自己,为实现人生目标而努力拼搏。
最后,感谢实习单位给予我的机会和导师的悉心指导。
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将铭记这段宝贵的实习经历,不断进步,为我国科技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实验报告学生姓名:石书鹏学号:20080357 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08 生物工程 2 班论文题目:木瓜多糖的提取工艺研究指导教师:吴耀辉副教授评阅教师:王卫讲师2012 年4 月20 日本课题要研究或解决的问题和拟采用的研究手段(途径)本实验对木瓜中水溶性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多糖类化合物具有强亲水性,极易溶于水,和在亲水性比较强的乙醇中也难于溶解的性质,确定采用水提醇沉(水作为溶剂,乙醇来沉淀多糖)的方法提取多糖。
分析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固液比、提取次数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确定其最佳工艺条件。
并且对多糖的抗氧活性进行探讨,为木瓜的综合利用提供依据。
1 材料与仪器1.1 原料新鲜木瓜1.2 试剂95 %乙醇,无水乙醇(分析纯),苯酚(分析纯),浓硫酸(分析纯),蒸馏水,葡萄糖(分析纯)等1.3 仪器电子天平,粉碎机,鼓风干燥机,布氏漏斗,高速离心机,旋转蒸发仪,恒温水浴锅,752C紫外分光光度计,滴管,移液管,漏斗,烧杯,滴定管,锥形瓶等。
2 实验方法2.1 粗多糖提取及纯化步骤2.1.1 木瓜处理新鲜木瓜,洗净后,在温度50 ℃下烘干,经粉碎机粉碎后过60 目筛,收集粉末。
2.1.2 浸提称取一定量的木瓜粉加入适量蒸馏水,在设定条件下恒温浸提,并不断搅拌。
2.1.3 过滤离心将提取液用滤纸进行抽滤,弃掉滤渣,得澄清浸提液。
浸提液用台式高速离心机进行离心 5 min ,转速3500 r/min 。
2.1.4 浓缩将离心后的浸提液放入旋转蒸发仪中浓缩到原体积的1/5 。
2.1.5 醇沉将浓缩后的提取液加入 4 倍体积的95 % 的乙醇溶液中,静置24 h 以上。
2.1.6 离心将用醇沉淀的多糖液离心,并用无水乙醇洗涤 2 次~ 3 次,再次离心(转速3500r/min ,时间 5 min ),收集沉淀物。
2.2 粗多糖的含量测定方法2.2.1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精确取称110 ℃干燥至恒重的无水葡萄糖标准品25 mg,置于250 ml 容量瓶中,制得浓度为0.10 mg/ml 的葡萄糖标准溶液,准确移取标准溶液0.00 ml、0.20 ml、0.40 ml、0.60 ml 、0.80 ml 、1.00 ml 、1.20 ml 、1.40 ml 、1.60 ml 、 1.80 ml 、2.00 ml 浓度为0.10 mg/ml 的葡萄糖溶液,分置于试管中,各加蒸馏水补足至每管 2.00 ml 。
在各管中加入 5.00ml 显色液,然后振荡混匀,置于沸水浴中加热30 -35min ,流水冷却,于波长490 nm 处测定吸光度值。
以吸光值 A 为纵坐标溶液浓度(mg/ml)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2.2.2 粗多糖含量的测定将纯化后的木瓜多糖粗品溶解,定容到100 ml 。
用移液管移取 1.00 ml 样液置于试管中,再用移液管加入显色液5ml,于沸水浴中加热30-35 min 后于波长为490 nm的分光光度计中测量吸光度。
根据标准曲线、回归方程计算粗多糖含量,再由含量求出木瓜竹叶中多糖的含量。
3 实验结果C×V×n木瓜多糖提取率=× 100%m式中: C —提取液中木瓜多糖的浓度(g/ml )m —称取的木瓜质量(g)n —稀释倍数V —粗多糖(m1)1)计算公式为:3.1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根据表 1 的数据, 以葡萄糖浓度为横坐标, 吸光度为纵坐标, 绘制葡萄糖标准曲线, 如图 1。
y = 11.172x - 0.0043R 2 = 0.9905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葡萄糖浓度 mg/ml图 1 葡萄糖标准曲线由图 1 可知,葡萄糖与吸光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回归方程: y=11.172x-0.0043式( 3)相关系数:R2=0.9905式中 x 为葡萄糖浓度, y 为吸光度。
3.2 不同单因素条件对木瓜多糖得率影响的研究本试验首先主要考察几种对水浸提法提取木瓜多糖得率影响比较大的因素 [44] ,包 括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浸提时的液固比。
从而找出这些因素影响木瓜多糖得率的大小 和作用范围,为响应面实验的设计提供依据。
3.2.1 浸提时间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以 1 g 木瓜粉末为基准,各加入 50ml 蒸馏水,在 80。
C 下提取,分别考察提取时9 8 7 6 5 4 3 20 0 0 0 0 0 0 0 A/度光吸0.09间 1.0 h ,2.0 h ,3.0 h ,4.0 h ,4.5h ,5.5h 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再用苯酚- 硫酸法测定其多糖的含量,最后分析结果。
见表2与图2:图2不同浸提时间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由表2和图 2 可知:随着浸提时间的增加,多糖得率也增加,但当浸提时间达到 4.5 以后,多糖得率反而下降,故再增加提取时间对多糖得率增加不明显,说明多糖已经基本析出。
3.2.2 温度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准确称取 5 份木瓜粉,每份 1 g ,各加入50 ml 蒸馏水,分别在温度50。
C、60。
C、70。
C 、80。
C 、90。
C、95。
C下提取 4.5h ,再用苯酚-硫酸法测定其多糖的含量,分析不同温度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见表3与图3:340 50 60 70 80 90 100浸提温度 ℃图 3 不同浸提温度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由表 3和图 3可知:随着浸提温度的增加, 多糖得率也增加, 但当温度达到 80℃以后, 多糖被破坏,得率反而下降,故再增加浸提温度对多糖得率增加不明显,说明多糖已经 基本析出 .3.2.3 浸提比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在温度为 80℃ ,提取时间为 4.5h 条件下 ,考察了浸提比 20:1,30:1 ,40:1 ,50:1 ,60:1 ml/mg 情况下多糖的得率,浸提比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见表 4与图 4。
浸提比 ml/mg 20 : 1 30:1 40:1 50:1 60:1 提取率5.266.416.586.446.08由表 4和图4可知:随着浸提比的增加,多糖得率也增加,但当浸提比达到 40:1 以后, 多糖被破坏,得率反而下降,故再增加浸提比对多糖得率增加不明显,说明多糖已经基本析出。
7 6 5%率取提图 4 不同浸提比对多糖得率的影响3.3 响应面试验3.3.1 响应面设计为了找到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我们在单因子试验的基础上进行响应面试验, 优化提取工艺。
选择浸提时间,浸提温度,浸提比 3 个对多糖提取影响较大的因素, 按表 6 设计三因素, 三水平实验,结果见表7 。
表 6 响应面分析因素与水平因素水平-101浸提时间/h 4.0 4.5 5.0浸提温度/ ℃708090浸提比/ ml/mg30:140:150:1利用Design Expert 软件进行多元回归拟合分析,得出多糖得率与浸提处理各因素变量的二次方程模型为:多糖得率=27.75+0.31A+0.10B+2.13C+0.17AB-0.96AC+0.22BC-2.63A 2-3.34B 2-4.47C 式中:A- 为浸提时间h ;B- 为浸提温度℃ ;C- 为浸提比ml/mg 对表7 数据进行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及显著性见表8.表7 响应面分析方案及试验结果Std RunFactor 1A:浸提时间hFactor 2B:浸提温度℃Factor 3C:浸提比ml/mgResponse 1 多糖得率%11 4.070.0040.0021.8 92 4.570.0030.0018.381 73 4.080.0050.0023.47 134 4.080.0040.0024.2 35 4.090.0040.0021.5 176 4.580.0040.0027.81 107 4.590.0030.0018.281 168 4.580.0040.0027.8 49 5.090.0040.0021.8 610 5.080.0030.0020.3 1411 4.580.0040.0028.8 512 4.080.0030.0017.4 813 5.080.0050.0022.55 1214 4.590.0050.0022.2099 215 5.070.0040.0021.4 1516 4.580.0030.0019.4 1117 4.570.0030.0021.4099表8 方差分析及其显著性检验平方和自由度均方F值p值显著性方差来源模型172.29919.1421.370.0003significant A0.8510.850.940.3637B0.08010.0800.0860.7737C39.78139.7844.410.0003AB0.1210.120.140.7225AC 3.651 3.65 4.070.0834BC0.2010.200.230.6489A^228.04128.0431.310.0008B^246.43146.4351.830.0002C^280.90180.9090.32< 0.0001残差6.2770.90失拟差5.615 1.12 3.400.2428Not significant纯误差0.6620.33总和178.5616从表8中可以看出,本实验的模型极显著( p<0.01), 失拟相不显著,( p=0.2428) ,因而该模型拟合程度比较好,实验误差小,可以用此模型对提取木瓜多糖得率进行分析和预测。
3.3.2 响应面分析三个因素的相互作用_____ —艸B:没提温度75加、<i2n尢浸提时何A) In 4 DU图5浸提时间与浸提温度交互作用对多糖得率影响的响应面立体分析图和相应等高线图图7 浸提比与浸提时间交互作用对多糖得率影响的响应面立体分析图和相应等高线图图5- 图7 是利用响应面工具Design Expert (version 8.0.6) 得到的多元回归方程绘制的应面立体分析图和相应等高线图,所拟合的响应曲面和等高线图能够比较直观地反应各因素和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和因素与响应值(木瓜多糖得率)之间的作用,图5-图7 表明,三个响应曲面均为开口向下的凸形曲面,同时等高线最小椭圆的中心在所选的-1~1 范围内,说明响应值(木瓜多糖得率)在所选择的三个因子设计的范围内存在极大值。
三个图中的图7 的等高线成椭圆形状,同时低编码值的A和高编码值的A时,响应值随着B的变化,变化趋势不同。
说明A(浸提时间)和C(浸提比)有一定的交互作用,这与方差分析的结果相吻合。
分析图5和图6,这种交互的关系不明显,说明A和B,B 和C 间交互效应不显著,比较几个图可以看出C(浸提比)对响应值木瓜多糖得率的影响比较大,响应值的变化也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