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央一号文件网络舆情数据报告

合集下载

基于SCP 范式的互联网金融市场研究报告

基于SCP 范式的互联网金融市场研究报告

基于SCP 范式的互联网金融市场研究报告——以P2P 网贷行业为例P2P 网络这一新的互联网金融业态,自2007 年进入中国并快速发展。

作为信息中介,撮合借贷双方完成交易,能够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难题,是对传统金融的有益补充,受到各界的关注。

由于我国征信体系不健全、监管不严和P2P 网贷平台自身管理不当,导致问题P2P 网贷平台层出不穷,诈骗、跑路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P2P 网贷行业的整体形象。

作为互联网金融的典型代表,其打破地域限制的特点能够有效帮助个人、小微企业获得融资,在对其进行有效监管的同时,应当鼓励创新,造福社会。

因此,深入分析P2P 网贷行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回顾与简评P2P 网贷从产生之日起,在理论和实证方面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极大兴趣。

研究者从P2P 网贷的起源、特点、平台运营模式、监管、借款人行为和投资人行为等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研究体系。

冯慧泽[1]认为,作为一种新兴的互联网借贷模式,P2P 网贷的特点是:平台交易的对象比较广泛,主要是大学生、工薪阶层、小微企业等,平台主要帮助他们实现临时的资金周转或者创业。

在经营模式上,目前P2P 网贷平台的经营模式有三种,纯线上、纯线下和线上线下相结合。

整体来说,P2P 网贷平台由于运营成本高、坏账率高等原因处于亏损或略微盈利的状态,需要一个可持续性发展的商业模式来扩大平台盈利空间[2]。

在实证上,一些学者基于借款人或者投资人的行为视角,探索影响借款人或者投资人的行为因素。

尉丽婷[3]基于拍拍贷平台的数据对借款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建立多元回归分析模型,发现借款人的信用、年借款利率、平台之外的认证数量等对借款能力的正向影响最大。

Emekter et al.[4]认为出借人不具备信息识别能力,发现Lending Club 网贷平台上存在严重的逆向选择问题,虽然投资低信用等级的借款人能够获得高利率,但是考虑到低信用等级的高违约率,实际的出借人收益率反而比较低。

2023年山西省临汾市辅警协警笔试笔试模拟考试(含答案)

2023年山西省临汾市辅警协警笔试笔试模拟考试(含答案)

2023年山西省临汾市辅警协警笔试笔试模拟考试(含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18题)1.下列选项中,党政机关公文成文日期写法正确的是()。

A.2016.5.30B.二〇一六年五月三十日C.2016年5月30日D.二零一六年五月三十日2.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时,对精神病的医学鉴定,应当由()指定的医院进行。

A.县级人民医院B.地市级人民政府C.省级人民政府D.省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3.人民警察在非工作时间,遇有( )紧急情况,应当履行职责。

A.任何B.其职责范围内的C.重大D.经济纠纷4.使用传唤证传唤的违法嫌疑人,在传唤证上填写的到案时间是指()。

A.公安机关传唤违法嫌疑人之时B.公安机关指定违法嫌疑人到达询问地点之时C.违法嫌疑人实际到达询问地点之时D.公安机关开始询问违法嫌疑人之时5.公安机关应当及时将传唤原因和处所通过电话、手机短信、传真等方式通知()。

A.被传唤人B.被传唤人家属C.被传唤人的单位D.被传唤人所在的村(居)民委员会6.下列情形中,不适用治安调解的有()。

A.亲友、邻里、同事之间因琐事发生纠纷的B.在校学生之间因琐事发生纠纷的C.行为人的侵害行为系由被害人事前的过错行为引起纠纷的D.行为人的侵害行为不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民间纠纷7.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网页被404的情况,以搜索引擎为工具,以下不能使用的技巧是()。

A.检查网络是否存在问题B.快照(如百度快照)C.检索相关网民前期搜集积累的“证据”。

如可在《知乎》相关问答、Github 找到热门舆情的关键节点内容D.换个搜索引擎8.公安派出所所长郑某擅自将他人交纳的取保候审保证金20万元出借给朋友甲旅游,借出2个月后郑某将钱如数归还。

出借过程中,郑某未谋取个人利益。

郑某出借保证金的事被媒体曝光后,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郑某的行为构成()。

A.挪用公款罪B.滥用职权罪C.玩忽职守罪D.挪用资金罪9.钱某为牟利,制作了200多张淫秽影碟出售,还组织其4个好友免费观看30余次。

2023年甘肃省庆阳市辅警协警笔试笔试真题(含答案)

2023年甘肃省庆阳市辅警协警笔试笔试真题(含答案)

2023年甘肃省庆阳市辅警协警笔试笔试真题(含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18题)1.对多次作案、结伙作案、流窜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刑事拘留,提请审查批准逮捕的时间可以延长至()。

A.7日B.30日C.1个月D.2个月2.在全部经济活动所创造的产值当中,20世纪70年代主要发达国家的服务业的产值贡献达到或超过全部产值的一半左右,到世纪之交的时候,已经占到将近三分之二的比重。

这段话表明在发达国家()。

A.经济活动的大部分内容是在提供服务B.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C.服务业有可能成为人类经济活动的全部D.工农业产值均在下降3.以下不是法的基本特征的有:A.法具有国家意志性B.法具有国家强制性C.法以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D.法是一种对被统治阶级适用的规范4.张某打着介绍婚姻的幌子,不顾妇女甲的反对,强行将其出卖给男子乙。

对张某应当以()追究刑事责任。

A.拐卖妇女罪B.非法拘禁罪C.诈骗罪D.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5.数字鸿沟指的是由于信息和互联网的影响,人们的信息获取、信息处理和信息传播都是通过数字化技术来实现的,由此造成了不同个体、群体或者国家在思想意识、经济、文化和政治等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涉及数字鸿沟的是?()A.放假回家的小宋和同学用手机聊天,满口网络新词,一旁的奶奶一句也听不懂B.小赵整天痴迷于网络游戏,父母多次苦口婆心地劝说,均没有效果,为此小赵和父母发生了多次争执C.东部某镇种植的水果尚未成熟就已经通过网络平台被订购一空,而西部某乡质优价廉的水果由于无人知晓,只能烂在树上D.一些西方国家利用其技术积累,在大数据处理方面取得了绝对的优势,他们进一步实行技术封锁,使得某些国家在大数据分享方面一筹莫展6.为什么火焰常常会是黄颜色的?这是因为火焰在燃烧时会附带空气中的很多烟尘颗粒,它们会导致火焰不能充分燃烧。

农村基层治理调研报告

农村基层治理调研报告

农村基层治理调研报告农村基层治理调研报告当前,农业乡村工作格局发生了深刻转变。

在新的情势下,如何顺应当前乡村工作情势,努力探究新时期做好乡村基层工作的方法,进一步深化乡村变革,加速乡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坚持乡村社会不变,是摆在我们基层干部面前的一个亟待处理的严重课题。

一、当前乡村基层工作中呈现的积极转变近几年来,随同着乡村变革的深化推进,乡村工作的确呈现了一系列积极、可喜的转变。

首要表现在:1、农民担负大幅度减轻,农民耕田积极性获得高涨。

近年来,随着县政府对“三农”的不时投入和注重,农民担负逐年减轻。

据查询,2002年我镇地盘疏弃面积曾一度到达1906亩,占全镇耕地总面积的12.2%,个中一个最主要的缘由就是农民担负较重,耕田比拟效益较低,招致农民耕田积极性不高。

当前随着农民担负的逐渐减轻和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撂田荒酿成耕田热。

2、惠农政策认真落实,干群关系获得分明改善。

随着中心一号文件的延续出台,广大农民获得了史无前例的实惠。

不只农业税获得作废,并且还发放了粮种补助和种粮等补助资金。

还,作废农业税,对衍生在其上的各类乱收费进行“釜底抽薪”,农民鼓掌称快。

从“取”到“予”,从向农民“催粮、催款”到“补助、鼓舞”农民耕田,农民从党的惠农政策中感触到极大暖和。

目前乡村大家都说党的政策好,党群、干群关系分明改善。

3、工作重心发生转移,工作本能机能呈现可喜转变。

针对乡村变革后的新情势,本镇不等不靠,勇敢创新,在县政府转型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究。

特殊是近年来,本镇的工作重心由过去以征收农业税为主转移到以抓发展、搞服务为主上,自觉地把抓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全镇的第一要务,努力建筑调和乡村。

二、当前乡村基层工作中面对的首要问题在看到积极转变的还,我们也从调研中调查到新情势下乡村基层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无视的问题。

1、乡镇财务进出有所好转,但保运转保发展的压力仍然存在。

随着上级转移付出的力度加大,机构变革后减支效应的展现,当前乡镇财务在向好的方面发展。

2017全国两会热点话题盘点

2017全国两会热点话题盘点

2017全国两会热点话题盘点2017年03月13日11:00 来源:人民网-舆情频道分享到:∙∙∙∙∙早春时节,“两会时间”再度开启。

《网络舆情》杂志对相关专题进行评论解读,“政府工作报告”“部长通道”等成为舆论关注的热题。

政府工作报告催生多个热词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会催生“热词”在互联网舆论场中传播,今年也不例外。

“万众创新”“新官不理旧账”“节用裕民”“僵尸企业”等,在舆论场被援引次数较多。

从舆情热度指数来看,GDP增长目标、改善民生、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发展,成为围绕政府工作报告的三个舆论焦点。

人民日报、中国政府网的微博、微信,在第一时间总结了全国两会的十二大新词,包括“蓝天保卫战”“居住属性”“数字家庭”“数字经济”“全域旅游”“河长制”“海绵城市”“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清单管理制度”“国家公园体制”“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

从传播数据看,“人工智能”“数字经济”“蓝天保卫战”“居住属性”等新词最热,受到各群体关注,成为新晋网红。

另外,“蓝天保卫战”最受20岁以下群体关注,“居住属性”更受女性群体关注。

政府工作报告文本首次印上二维码,“扫一扫”纵览执政数据,网民热赞传播创新彰显治理创新。

此外,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出炉”过程也是舆论焦点所在。

《每日经济新闻》评论,报告收集整理了1270条反馈意见,还广泛开展了网上调查,最大限度凝聚共识。

《新京报》评论,李克强总理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新”“实”“精”“活”等七点要求。

年收入12万元以下不交个税?3月7日,有两位官员谈到个税,引发热议。

一位是财政部部长肖捷,在记者会上提到几点考虑,“适当增加与家庭生计相关的专项开支扣除项目。

比如,有关’二孩‘家庭的教育等支出……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减轻纳税人的负担”。

至于大家关心的提高免征额,肖捷说,将进行综合测算,确定是否提高免征额,该提高就提高。

收入调查报告4篇

收入调查报告4篇

收入调查报告4篇本文是关于收入调查报告4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中国国家统计局10日发布“党中央国务院经济社会发展领域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民意调查报告”,对民众对官方在宏观调控、改革创新、保障民生等多个领域的政策满意度进行评估。

国家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XX年12月起在天津、福建、河南、甘肃等涵盖“东中西部”的四省市开展了本次民意调查。

通过重点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国家统计局共调查了4200个企业样本和4800个居民样本。

报告显示,对于中国高层近一年来出台的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重大决策,65.6%的调查对象表示满意,不满意的为0.4%;对于保障改善民生的政策,57.6%的民众表示满意,2.4%的民众表示不满。

在就业、收入领域,民众的不满意度相对较高。

报告显示,对于当前的就业状况,26.2%的居民表示满意、50.3%的居民表示基本满意,15.3%的居民表示不满意;对于自身收入情况,25.2%的居民表示满意,49.0%的民众基本满意,25.1%的居民不满意。

对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政策落实情况,92.2%的居民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4.4%的居民表示不满意。

在群众安全感方面,7.2%的城镇居民表示不满意,这一比例在农村为5.3%。

城乡居民对于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来所在地空气质量评价的积极度也相对较低。

数据显示,18.7%的民众认为空气质量有改善,53.2%的民众认为空气质量有一定改善,22.8%的居民认为空气质量没有改善或恶化。

对于未来消费情况,21.7%的居民表示很有信心,55.8%的民众表示有一定信心,15.4%的居民表示没有信心。

在企业方面,88.4%的受访企业对官方鼓励电子商务政策落实情况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1.5%的企业不满意,10.2%的企业表示不清楚;92%的企业对小微企业税收减免政策落实感到满意或基本满意,1.6%的企业表示不满意,6.3%的企业表示不清楚。

毕业设计(舆情管控)

毕业设计(舆情管控)

河南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政府在处置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乌坎事件为例院(系):应急管理学院专业名称:公共安全管理年级班级: 2011级一班学生姓名:罗衍铖指导教师:金英淑2015年6月4日河南理工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政府在处置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乌坎事件为例院系:应急管理学院专业:公共安全管理学生姓名:罗衍铖学号: 311119020116指导教师:金英淑当前,我国社会矛盾凸显,群体性事件频发,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严重影响到了社会的稳定。

为了使政府能够正确处置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本论文对政府在处置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研究。

在研究的过程中,分析了政府在处置乌坎事件网络舆情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政府在汶川地震中正确处置网络舆情的方式,并对公众对网络舆情的态度进行问卷调查。

通过分析、对比两个案例,以及结合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发现政府主要在网络舆情萌芽阶段及网络舆情扩散阶段存在对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处置不当的问题,即政府信息公开不及时、政府封锁信息、政府与公众的信息沟通渠道缺乏、政府对网络舆情监管不到位以及政府缺乏专门处置网络舆情的机构。

同时,总结出了提高政府正确处置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对策,即及时公开信息、严格监管网络舆情、扩展与公众进行沟通的途径、构建专门的网络舆情处置机构以及完善网络舆情处置法律法规。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问题;对策At present, the social contradictions in China are prominent, the group incidents are frequent,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of the group events seriously affect the stability of the society. In order to make the government can correctly handle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of mass incidents, this thesis studies the 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 of government in the disposal of the public incident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n the course of the study,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of government existing in the disposal of the Wukan incident network public opinion and government in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in the proper disposal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an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the attitude of the public public opinion on the network. Through the analysis, comparing the two cases, and combined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questionnaire data found government mainly diffusion stage of the embryonic stage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and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n the presence of group event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mproper disposal of problem, namely the government information disclosure is not timely, government blocked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channels of informatio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ublic lacks, the government regulation of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does not reach the designated position and the government lack of specialized disposal mechanism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At the same time, summed up to improve the government to properly deal with the mass event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of countermeasures, namely public information in a timely manner, strict supervision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expansion the public to communicate the way, build specialized network public opinion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perfect the laws of regulations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Keywords: Group event; Network public opinion; Problem; Countermeasure目录1.绪论 (1)1.1选题背景 (1)1.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3)1.3国内外研究现状 (3)1.3.1国外研究现状 (3)1.3.2国内研究现状 (4)1.4研究方法与内容 (5)1.4.1研究方法 (5)1.4.2研究内容 (5)2.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情概述 (7)2.1群体性事件概念 (7)2.2网络舆情概念 (7)2.3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特征 (7)2.3.1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即时性 (7)2.3.2网络媒体信息传递的双向性 (8)2.3.3网民主体的多元性 (8)2.3.4网络舆情主体的隐匿性 (8)2.3.5网络舆情载体的多样性 (8)2.3.6网络舆情传播的爆炸性 (9)2.3.7群体性事件主题的关联性 (9)2.4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情的关系 (9)3.政府在处置乌坎事件网络舆情中存在的问题 (10)3.1乌坎事件概述 (10)3.2乌坎事件中网络舆情的促生因素、行动主体及传播途径 (11)3.2.1乌坎事件中网络舆情的促生因素 (11)3.2.2乌坎事件中网络舆情的行动主体 (12)3.2.3乌坎事件中网络舆情的传播途径 (13)3.3乌坎事件中的网络舆情演变 (14)3.3.1网络舆情萌芽阶段 (14)3.3.2网络舆情扩散阶段 (14)3.3.3网络舆情暂时性衰减阶段 (15)3.3.4网络舆情急速扩散阶段 (15)3.3.5网络舆情衰减阶段 (16)3.3.6网络舆情平息阶段 (16)3.4政府在处置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中存在的问题 (17)3.4.1政府信息公开不及时 (18)3.4.2政府封锁信息 (18)3.4.3政府与公众的信息沟通渠道匮乏 (18)3.4.4政府对网络舆情监管不到位 (19)3.4.5政府缺乏专门引导网络舆情的机构 (19)3.4.6政府在事后的处置不到位 (20)4.政府正确处置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案例分析以及调查问卷分析 (21)4.1政府正确处置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案例分析——以汶川地震为例 (21)4.1.1选择该案例的理由 (21)4.1.2政府在汶川地震中处置网络舆情的方式 (21)4.2调查问卷分析 (22)4.2.1调查的目的 (22)4.2.2调查的方式 (22)4.2.3对调查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 (23)4.2.4根据整理调查问卷得出的主要结论 (28)5.提高政府正确处置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对策 (31)5.1及时公开信息 (31)5.1.1实时对群体性事件的情况进行报道 (31)5.1.2如实报道群体性事件 (31)5.2严格监管网络舆情 (32)5.2.1对报道事件的主要人员实行实名登记策略 (32)5.2.2成立网络舆情监测室 (32)5.3扩展与公众进行沟通的途径 (32)5.3.1通过即时通讯发布信息 (33)5.3.2通过论坛、门户网发布信息 (33)5.4构建专门的网络舆情管理机构 (33)5.5完善网络舆情处置法律法规 (33)6.结论 (35)致谢 (36)参考文献 (37)附录 (38)1.绪论1.1选题背景一、社会矛盾凸显,群体性事件频发1986年,身为德国社会科学家的贝克在《风险社会:向新现代性迈进》书中,首次提到“风险社会”的内涵,并认为人类社会从20世纪后半期开始进入到“风险社会”[1]。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0年7月).PDF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0年7月).PDF

第 26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四)网络娱乐............................................................................................................................ 31 二、网络安全和信任环境 ................................................................................................................ 34
二、网民结构特征 ............................................................................................................................ 13 (一)性别结构............................................................................................................................ 13 (二)年龄结构............................................................................................................................ 13 (三)学历结构............................................................................................................................ 14 (四)职业结构............................................................................................................................ 14 (五)收入结构............................................................................................................................ 15 (六)城乡结构............................................................................................................................ 1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