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田庄人口的基本构成
东汉画像石历史高考题田庄经济

东汉画像石历史高考题田庄经济东汉时期,田庄经济规模庞大,占有大片土地、山林川泽,种植粮食、经济作物,经营手工、渔牧业;田庄拥有大量依附农民,向庄主交租、服徭役;田庄还拥有私人武装。
据此能够得出东汉田庄经济的影响
在规模巨大的田庄中,一般以农业为主,兼营林、牧、渔各业,还从事某些手工业,或进行一定的商业和高利贷活动。
这种进行多种经营的地主田庄,生产生活资料都能自给自足,可以“闭门为市”,不需要外界供给。
聚族而居,宾客相附。
东汉地主田庄往往以宗族为核心聚族而居,这里有宗族聚居的因素和社会动乱宗族互保的原因。
田庄主既是占有整个庄园的大地主,又是宗族长。
宗族、宾客、徒附、部曲、奴婢,虽然在庄园里所处的地位不同,但都对庄园主有极强的依附关系,有严格的长幼尊卑之序
带有浓厚的宗族宗法色彩。
在宗法笼罩下的地主田庄里,阶级矛盾与对抗相对比较缓和,从而显示了较强的凝聚力。
拥有私人武装。
东汉豪强地主武装的形成,与刘秀削弱地方军权有关。
豪强为了田庄的治安,组建了田庄武装。
这支田庄内的地主私人武装,多由徒附和宾客组成,逐渐扩大规模,按军队的编制组织“部曲”。
汉代田庄依附人口社会地位辨析

汉代田庄依附人口社会地位辨析杜庆余【摘要】汉代田庄主以雇佣劳动或收取地租为手段控制的宗族、宾客、徒附、部曲、奴婢等众多依附人口,除奴婢外,他们不仅在法律上是国家的编户齐民,而且在社会现实中,其绝大多数也处在国家掌控之中,承担国家的义务.即使是在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的非正常社会状态下,田庄中的依附人口即便不在中央政府的控制之下,也在地方割据政权的控制之下.否则,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权都将无法正常运转.【期刊名称】《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08(000)003【总页数】5页(P100-104)【关键词】汉代田庄;依附人口;编户齐民;汉代政策【作者】杜庆余【作者单位】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山东,济南,2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社会科学汉代田庄依附人口社会地位辨析杜庆余摘要: 汉代田庄主以雇佣劳动或收取地租为手段控制的宗族、宾客、徒附、部曲、奴婢等众多依附人口,除奴婢外,他们不仅在法律上是国家的编户齐民,而且在社会现实中,其绝大多数也处在国家掌控之中,承担国家的义务。
即使是在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的非正常社会状态下,田庄中的依附人口即便不在中央政府的控制之下,也在地方割据政权的控制之下。
否则,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权都将无法正常运转。
关键词: 汉代田庄; 依附人口; 编户齐民; 汉代政策田庄是汉代地主经营地产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占有大量土地的地主以雇佣劳动或收取地租为手段控制着众多依附人口,如田庄主的宗族、宾客、徒附、部曲、奴婢等。
汉代的奴婢不属于国家的“编户齐民” ,而是主人的私有财产,没有登记在主人户籍簿上的资格,只能如同牛马一般登记于主人的财产簿上,不必承担国家的义务。
这一点学者们基本认同。
但是,田庄中除奴婢外的其他依附人口的地位,特别是在国家中的地位,尚存在不小的分歧。
很多学者认为田庄中的依附人口已经脱离了国家的户籍,不再承担国家的各种义务。
汉代田庄经济知识点总结

汉代田庄经济知识点总结一、汉代田庄经济的内容1.土地制度汉代土地制度主要是实行公田制,即国家占有一部分土地直接进行农业生产,其余土地分配给农民,由农民承包和耕种。
公田制的实行使国家对农业生产有了更大的控制权,使土地的利用率得到了提高。
2.田庄组织田庄是汉代时期的一种特殊经济组织形式,是国家或者富绅等地主在一定地区内集中耕种。
田庄通常由一定数量的土地和农民组成,这种组织形式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及对农产品的管理和销售。
3.水利工程汉代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包括修筑水利渠道、水库、引水灌溉等。
这些水利工程的建设提高了农田的灌溉面积,增加了粮食产量,使农田得到了更好的利用。
4.农具改良汉代对农具进行了改良,新发明了犁、磨、胎等工具,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减轻了农民的体力劳动。
5.农业生产专业化在田庄经济时期,由于土地的集约化和规模化,农业生产逐渐呈现出专业化的特点,农民开始专门从事种植、养殖等特定的农业生产活动。
以上就是汉代田庄经济的主要内容,下面将对其特点和作用进行总结。
二、汉代田庄经济的特点1.农田集约化汉代田庄经济使农田的利用率得到了提高,农田的规模化和集约化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并且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2.农业生产规模化在田庄经济时期,农业生产逐渐呈现出规模化的特点,农田和农民的数量都逐渐增加,形成了一种以大规模生产为主的经济组织形式。
3.农业生产专业化田庄经济时期,土地的集约化和规模化使农业生产逐渐呈现出专业化的特点,农民开始专门从事特定的农业生产活动,比如种植、养殖等。
4.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田庄经济时期,由于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粮食产量大幅增加,这对于解决粮食问题、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上就是汉代田庄经济的主要特点,下面将对其作用进行总结。
三、汉代田庄经济的作用1.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汉代田庄经济使农田的利用率得到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粮食产量大幅增加,为国家提供了丰富的粮食资源。
【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古代农业经济》复习

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呈现出以小农经济为核心,手工 业、商业有所发展但受经济政策制约的特征。可按以下四条 线索进行整理。
线索一:古代农业 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 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 单位、精耕细作是其突出特征。 线索二:古代手工业 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 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 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3)租调制: 东汉末年,曹操进驻冀州后试行户调制,对土地所有者(包 括自耕农和地主),每亩土地征收田租谷四升,每户征收户调绢 二匹、绵二斤。户调取代汉代沉重的人头税,对农民有好处,也 有利于大族豪强庇荫佃客。北魏均田制规定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 交租(即土地税,征粮)和调(即户税,征布帛),还要服兵役和徭 役。北魏租调制规定: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 粟二石、调帛或布一匹,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
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1中国是世界上农业的发祥地之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 耕,随着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日益完善和水利工程的不 断兴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在中国形成并日臻成熟。
2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 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村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 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3)均田制(北魏到唐朝前期): 在长期战乱之后,大批人民死丧逃亡,土地荒芜,国家赋税 收入受到严重影响。为恢复生产,保证赋税来源,北魏到唐朝前 期的封建政府曾颁布均田制。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原私有土地的基 础上,把国家掌握的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农民 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的一种土地管理制度。均田制的推行是 以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为前提的,并没有取消土地私有制,更 没有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 了国家兵役、徭役的征发和国家的财政收入;但农民被束缚在土 地上,成为国家的佃农,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加强。唐德 宗建中元年(780年),实行两税法,均田制被废止。
我国汉代的田庄经济

我国汉代的田庄经济传统观点一般认为,汉代田庄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单位,很少与外界有商品往来,即使有商业活动,也是在田庄内部进行,即“闭门成市”。
如邱汉生先生认为,东汉“田庄是一个经济上完全自给自足的单位,从吃的、穿的、生产工具、武器,以至疾病医药所需,都不必外求”。
朱绍侯先生认为,汉代田庄“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单位”,“可以…闭门成市?”。
何天明先生认为,汉代庄园“内部基本自给自足,闭门成市,很少对外交换”。
萧放先生认为,东汉贵族的“一个庄园就是一个内聚的、自足的经济社会单位”。
然而,通过考察汉代田庄的经营方式和汉代的政策,可以证实汉代田庄无论内部的商品交换,还是田庄同外部的商品贸易往来,都相当活跃,存在着田庄内部市场和外部市场两个关系紧密的市场,并非传统观点所认为的只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
近年来已经有些学者开始认识到汉代田庄不是一个封闭式的经济状态。
如樊树志先生认为,汉代田庄是“一个基本自给自足的半封闭式经济单位”,“剩余产品也进入商品流通之中”。
马新先生认为,汉代田庄“在汉代商品经济的运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田庄既是商品市场的重要供应者,又是商品经济的重要经营者”。
王彦辉先生认为:“…闭门成市?一句,不过是形容田庄生产的各种产品达到了很高的自给程度,而非田庄不需要同外部市场联系,也绝非仅把内部消费之余才拿到市场出卖。
”虽然这些学者都已认识到汉代田庄不是一个封闭式的经济状态,其在汉代商品市场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从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方面对其原因进行了一些说明,但却未对其商业经营的根源做更深一步的分析。
为此,本文拟对汉代田庄的商业经营及其根源加以探析,以求对其有一更全面的认识。
汉代田庄的商业经营活动十分活跃,存在着田庄内部市场和外部市场两个并行的、关系紧密的市场。
这两个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参与流通的商品、对田庄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
田庄内部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是田庄内的广大农民,包括与田庄主属于同一宗族的农民和外来的依附于田庄主的佃农、雇农等其他依附农民,田庄主有时候也参与其中。
简述东汉豪强地主田庄的特点

简述东汉豪强地主田庄的特点
东汉时期豪强地主田庄是当时社会最具有影响力和统治地位的
势力,它们以其特定的发展模式和特殊的角色在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因此,本文将简要介绍东汉豪强地主田庄的特点。
首先,东汉豪强地主田庄的特点之一是垄断土地。
当时,豪强地主拥有大片的土地,几乎占据了社会的土地资源。
此外,他们利用自身的多样性,不断侵占新的地方,使自己的地盘更加巩固。
豪强地主不仅控制着众多封建士绅和农民的命脉,而且控制着军队、税收和钱财,几乎把一切政治、经济和军事活动都牢牢控制在手中。
其次,东汉豪强地主田庄的特点之二是大孝。
这些地主家族为了获得民心,不惜出资建设道路、修复水利设施、投资文化教育等,并且在宗庙中供奉祖先,表达对家族和古制度的尊重。
此外,他们还会到社区帮助贫苦百姓,发放救济物资,对受损害的村民施行救济。
最后,东汉豪强地主田庄的另一个特点是“护国”。
豪强地主家
族不仅能够发动人民参与民间战争,而且能够向政府提供大量的材料,以支持政府的行政活动和军事行动。
当政府有困难时,他们还能够提供资金支持,不仅可以帮助政府渡过难关,而且能够获得政府的认可和恩惠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东汉豪强地主田庄有多种特点。
它们控制住了大片的土地,维护社会稳定,为政府提供帮助,以及大孝施恩等。
它们的出现和发展,为东汉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使东汉的社会具有了更加稳健的基础。
汉朝的地主阶级性质的转变,与东汉时期的“田庄”

汉朝的地主阶级性质的转变,与东汉时期的“田庄”自战国时代的变法大潮掀起,封建制度逐步形成,新兴的地主阶级亦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经过时代的发展,东汉时期的地主阶级,对比西汉时期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西汉时的地主,大多是因其爵位世袭而获得田地,这是身份性的;到了东汉,靠土地买卖而跻身地主阶级的,占了一大部分。
东汉的地主,往往还兼有商人、官僚的角色,是社会的上层阶级,我们今天就试着来说说这段时间的地主有哪些特点。
↑东汉地主的田庄画像(局部)西汉时期的地主与商人秦统一后,政府确定了地主阶级统治的主导地位。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
——《史记·商君列传》按照地位等级尊卑,来决定其所拥有土地的数量。
这种带有身份性质的地主,是地主阶级刚诞生时的模样。
汉承秦制,西汉建立时,地主阶级的组成并没有发生什么巨大的改变,汉高祖刘邦“以有功劳行田宅”,这些人就成为了军功地主;再加上大封的同姓诸侯王,一部分人因为血缘关系而成为了地主阶级,这两种便是西汉初期地主阶级的主要成分。
此时的地主,主要是靠皇帝的封赏来占有大量土地的。
西汉成立之时,还是按照秦朝“重农抑商”的政策施行于天下的。
按《史记·平淮书》记载,“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此为刘邦对待商人的态度。
而随着无为的政策修养民生,西汉国力慢慢恢复,工商业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崛起,所以在孝惠、高后时“复弛商贾之律”,开始放宽对商人的管制;到后来文景之治开创,商人的势力有了很大的发展,我们从晁错给汉文帝的上疏中可以就可以发现:“(商人)因其富厚,交通王侯,为过吏势,以利相倾”。
↑晁错影视形象商业的崛起,触动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结构。
在封建社会中,土地便象征着一个人的经济与势力,而大商人们凭借其财富甚至可以插手国家政治,他们自然要挤进地主这个阶级,与平民们划分开来。
而且,异姓诸侯王遭受到了刘邦的屠戮,汉武帝时期又大力的削藩,受分封而成为地主的那群人势力减弱;且匈奴被击退后,西汉再无需面对大的战役,军功地主们也没有了发展的前程。
田庄经济名词解释

田庄经济名词解释田庄经营:西汉末年,豪强地主已经用田庄的形式剥削农民。
东汉王朝建立后,由于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盛行,土地兼并的迅速发展和西汉末年的战乱等原因,豪强地主建立了一个个封建地主田庄。
田庄,是汉代社会的地主阶级地主生产经营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
田庄的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故称作田庄经济。
田庄经济以大土地所有制(就是一个地主、领主或贵族掌握大量土地,并以此来剥削农民的制度)为基础,以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来作为剥削劳动人民的方式,有着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
它是能够自给自足进行生产、生活的经济实体。
中国古代的经营方式:春秋战国以前是集体耕作,春秋战国以后农业耕作方式是个体农耕,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宋朝以后,租仙关系普遍化,它与自耕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农业主要的经营方式。
中国古代的经营方式特点:以种植业为主,以畜牧业和家庭手工业为辅,通过改变生产工具以提高产量。
西汉末年,豪强地主已经用田庄的形式剥削农民。
东汉王朝建立后,由于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盛行,士地兼并的迅速发展和西汉末年的战乱等原因,豪强地主建立了一个个封建地主田庄。
地主田庄的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它占有大片土地和山林川泽,种植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还经营手工业、渔牧业。
四川出土的一些画像砖,刻画着地主宅院外面的大片稻田、池塘、山林和盐井;山东滕州出土的画像石,则表现了地主田庄中冶铁的情景。
《四民月令》还记述了地主田庄进行各类粮食及农副产品买卖的情况。
地主田庄的多种经营,保证了各类生活资料基本上都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依赖外界供应。
在田庄里,剥削者和劳动者每每是聚族而居,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
豪强地主利用宗族血缘关系作为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手段。
豪强地主的贫困的宗族亲戚,大多成为地主田庄的劳动者。
田庄的主要劳动者还有宾客,徒附和奴隶。
他们对豪强地主有极强的依附性。
田庄的依附农民除了向田庄主交纳实物地租外,还要为田庄主服各种劳役。
地主田庄还拥有私家武装,称“部曲,“家兵”,由依附农民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代田庄人口的基本构成
汉代田庄人口的基本构成
摘要:汉代田庄的形于西汉中后期,到东汉时期达到繁荣。
其人口构成主要有田庄主、宗族、宾客、附徒、部曲,他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汉代的田庄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个闭门成市的小社会,对汉代的政治、经济造成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基础、人口、影响
田庄是汉代地主经营地产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以大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以雇佣劳动或收取地租为剥削形态,以超经济的手段控制着众多依附人口,有着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是能够自给自足地进行生产、生活的带有一定政治色彩的经济实体。
(1)汉代田庄的形成与发展及影响是研究田庄不可回避的问题。
许多学者在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表了不少文章,如朱绍侯先生的《汉代的田庄经济》、何天明先生的《试论东汉时期的封建庄园》、李锦山先生的《略论汉代地主庄园经济》杜庆余的《汉代田庄研究》等。
汉代田庄人口是在不断发展的,这与田庄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现象加重,中央政权的逐步松动是分不开的。
如东汉时期樊宏的田庄已经发展成一个包括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的封建经济单位,田庄经济在这个封建经济单位中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
有史料可证“(樊重)能治田,殖至三百项,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软,鱼赢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
兵弩器械,贾至百万。
其兴工造作,为无穷之功,巧不可言,富拟封君。
”
这一时期的土地买卖的风气也愈演愈烈。
如萧何当了丞相后,就“贱强买民田宅数千万”(4)膘骑将军霍去病在河东平阳为其父霍中孺大“买田宅奴婢而去”(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在成都“买田宅,为富人”。
(5)汉武帝时著名的酷吏内史宁成在获罪归家之后,也曾声称:“‘仕不至二千石,贾不至千万,安可比人乎!’乃贯贷买阪田千余顷,假贫民,役使数千家。
”。
(6)西汉成帝时曾任丞相的张禹也是(7)“内殖货财,家以田为业。
及富贵,多买田至四百顷,皆径、渭溉灌,极膏腴上贾”。
东汉时期,土地买卖依然盛行。
东汉光武帝大将吴汉出征,(8)他的“妻子在后买田业”。
东汉明帝时的外戚马防“兄弟贵盛……资产巨亿,皆买京师膏腴美田”。
(9)许多商人也采取了“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的方法,通过兼并土地来增加财富。
西汉中后期后国家的政权就已经开始松动,东汉时期刘秀的政权就是在许多大地主大豪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各个豪强地主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加紧发展田庄。
同时,东汉王朝建立后,东汉的统治者就对豪强地主采取保护政策,通过“察举”和“征辟”等任官制度,使豪强田庄主控制各级政权。
在经济上,豪强庄园主占有大量的土地,利用宗族成员、奴婢、“客”进行生产。
在东汉政权的保护下,田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田庄主既然有了大量的土地,就毕竟需要经营土地的劳动力,这样田庄才能够运营。
汉代田庄主要人口种类包括:宗族、奴婢、宾客、附徒、部曲。
一、宗族
宗族是汉代田庄最初的主要人口构成,中国古代人们保留着强烈的宗族观念,同时受自然和历史条件的制约人们不可能大规模的迁移移民,于是有血缘关系的人往往生活在一个地区,构成一个族群。
按汉人的宗族观念,宗族以九族为限,超出九族,就不再视为同一宗族。
聚族而居是“九族”与“乡里”、“乡党”的合一,如《汉书·循吏·朱邑传》称“禄赐以共九族乡党”;王莽“王田令”规定“其男口不满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与九族乡党”。
都是指这种情况。
在《后汉书》诸“列传”中,也有不少关于“九族”的记载,如:《后汉书·循吏·童恢传》称其父“遭世凶荒,倾家赈恤,九族乡里赖全者以百数”;《后汉书·宋弘传》载“宋弘……建武二年,代王梁为大司空,封拘邑侯。
所得租奉分赡九族”。
随着宗族成员间贫富差距的拉大,族中富有的族人掌握了经济的主动权把自己提升到显贵的地位,使得其他宗族成员听命于他,其他宗族成员变成了依附于宗主的农民。
于是在宗族内部形成了一套严明的等级关系,田庄中的各种活动、礼节往来,都要严格遵守这种关系,不论“室家尊卑,无大无小”,都要对身为宗法家长的田庄主尽最大的礼敬,服从他的指挥,每当逢年过节,要向他“称觞举寿”,平时也要“朝夕礼敬,常若公家”。
田庄中宗族成员战乱时期要为田庄主冲锋陷阵,保卫田庄,平时要为田庄主从事各种劳动。
租种田庄主土地的宗族要向田庄主缴纳地租。
因此,田庄主与同宗族的人既是宗族关系,又是主仆或主佃关系。
田庄主要承担保护宗族的责任,对贫困的宗族成员进行赈济,如《后汉书·樊宏传》载樊重“赈赡宗族,恩加乡闾”等。
这类定期的、例行的赈济活动,对于解决贫苦家庭困难、保持田庄安宁、稳定社会秩序,有一定积极作用。
二、奴婢
两汉的奴婢数量十分惊人。
张良有家僮三百人,陆贾奴婢百人,金王孙女奴婢三百人,卓王孙僮客八百人,程郑亦数百人,杨仆家僮七百人,栾大童千人,张安世僮七百人,霍光奴婢百七十人,史丹僮奴以百数,王氏五侯僮奴以千百数。
东汉时,窦融祖孙奴婢以千数,马防兄弟奴婢各千人以上,清河孝王刘庆奴婢三百人,东平宪王刘苍奴婢五百人,济南安王刘康奴婢多至千四百人,折国家僮八百人,而梁冀奴婢数千人。
大量的奴婢表明了两汉时期,奴婢地位的地下。
奴婢主要分为官奴和私奴。
其中官奴的主要来源是籍没罪犯的家属。
这从两汉颁布的赦免官奴婢的诏令可以得到证明。
《汉书》卷四《文帝纪》后四年诏“免官奴婢为庶人”。
同书卷六《武帝纪》建元元年诏“赦吴楚七国帑输在官者,”应劭曰:“吴楚七国反时,其首事者妻子没入为官奴婢,武帝哀焉,皆赦遣之也。
”同书卷十一《哀帝纪》绥和二年诏“官奴婢五十以上免为庶人”。
私奴则主要是来自因为饥寒而自卖或被人掠卖的贫穷人民的子女。
在历史文献中记载着不少
自己的军队营地一来可以防止农民的反抗,二来可以抵御外来侵袭,这样,田庄就成为称霸一方的割据势力。
部曲是东汉庄园主依附人口的一部分,但与同为依附人口的奴婢、佃客相比,其身份地位又有所不同。
与奴婢相比,部曲在身份等级上显然要高得多。
尽管奴婢、部曲同样是“身系于主”的依附者,但是奴裨被视为田庄主的私产,而部曲则不同,他们不是田庄主的“畜产”或“资财”,对奴婢田庄主可以自由买卖,对部曲只能“转将事人”。
(17)部曲和佃客的来源基本相同,都是由无地或少地的农业劳动者转化而来的,但部曲首先以私人武装的身份出现的,它除了和佃客一样要从事劳动生产,还要从事训练及各种军事活动。
《三国志·魏书李典传》载:“太祖与袁绍相距官渡,典率宗族部曲输谷帛供军”。
由此可见,在时间上,部曲的军事活动往往多于生产活动,而佃客则主要从事耕种,所谓“强者为兵,弱者补户”,即反映除这种差别。
小结
汉代田庄人口的发展,从数量上讲是不断增多的。
如西汉时期,如《汉书·灌夫传》记载:“(灌)夫不好学,喜任侠,己然诺。
诸所与交通,无非豪杰大猾。
家累数千万,食客日数十百人。
破池田园,又有宗族宾客为之权利。
”到了东汉时期,李典有“宗族及部曲三千余家居乘氏”,谁国许褚“聚少年及宗族数千家,共坚壁以御寇”.。
都可以证明这点。
其次,田庄人口在功能上,由最初的宗族逐渐发展为奴婢、宾客、附徒、部曲等多种功能的人口。
田庄内,不仅有进行农业劳动的附徒、宾客,也有从事手工业劳动的奴婢,还有随时准备待命作战的部曲。
田庄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闭门成市功能齐全的微型国家。
最后,田庄内劳动人口对田庄的依附关系逐渐加强。
如宗族之间虽然有血缘关系,但由于不同家庭经济实力和家庭成员社会地位的不同,各个家庭在宗族内的地位也高低不同。
贫困的宗族随着封建依附关系的加强,往往沦为田庄中的依附农民,他们对田庄主不仅存在经济上的依赖关系,也存在政治上的依赖关系。
他们不但要受到役使,种的土地还要缴纳租金,有了战争还要冲锋陷阵,如“如王莽末年,矩鹿大姓耿纯举族追随刘秀,‘率宗族宾客二千余人,老病者皆载木自随”,其余邓晨、寇询、刘植等无不率宗族宾客为刘秀冲锋陷阵。
宾客亦然,西汉后期随着封建大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宾客的地位发生了变化,逐渐具有了依附农民的含义,除少数人是作为田庄主幕僚爪牙的食客外,大部分是不同宗姓的佣客,几乎成为依附农民的同义语。
从王莽末年田庄主把大批宾客武装起来这个事实,也可以说明宾客对主人已有了很强的依附关系。
宾客地位下降,转而发展成为田庄主的部曲佃客的一个典型的例证就是马援役使宾客从事“田牧”事。
西汉末马援“亡命北地。
遇赦,因留牧畜,宾客多归附者,遂役属数百家”。
后又“转游陇汉间”,使宾客“田牧,至有牛马羊数千头,谷数
万斛”。
东汉初,马援“以三辅地旷土沃,而所将宾客很多,乃上书求屯田上林苑中,(光武)帝许之”。
马援与宾客的关系,按《水经注·河水》的记载:“马援请与田户中分以自给也”,已完全转化为地主与佃农的关系。
总之,汉代田庄人口的发展是以田庄的发展为基础的,田庄的发展又促进了田庄人口的发展,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