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知识点梳理
《渔父》知识点梳理

《渔父》知识点梳理一、字音渔父( f ǔ)??枯槁( gǎo)?呆滞( zhì)?莞尔( wǎn)?餔( bū)其糟而歠( chuò)其醨( l í??)汶汶 ?(mén)淈( gǔ)泥??鼓枻( yì)?濯( zhuó)缨???二、通假字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子非三闾医生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三、古今异义词1、颜色憔倅,形容枯槁....古义:神色,面色 ??今义:颜料或染料古义:形体面貌 ??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绘。
??2、子非三闾医生与?何故至于斯?..古义:到。
??今义:表示另提一件事情。
3、何故沉思高举..古义:行为超出生俗?今义:把东西举高四、要点实词、屈原既放,游于江潭此后1.、颜色憔倅,形容枯槁枯瘦2..3、举.世皆浊我独清是以见...放举:全是以:所以4、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搅浑.、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餔:吃。
糟:酒糟。
歠:饮。
5....6、何故沉思高举,自令放为高举:指行为超出于世俗。
...见:表被动,被醨:薄酒。
为:句末语气词,不译。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沐:洗头。
浴:洗身。
7..8、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察察:洁白的样子。
....、渔父莞尔而笑,鼓而去莞尔:浅笑的样子。
枻:桨。
9..10、沧浪之水清兮,能够濯.吾缨洗。
汶汶:玷污。
五、词类活用鼓枻而去,乃歌曰名词活用作动词鼓:敲打。
歌:唱歌..六、一词多义1.举(1)举世皆浊我独清(2)何故沉思高举全行为2.之(1)渔父见而问之代词,代屈原。
(2) 安能以身之察察助词,定语后置的标记。
(3) 沧浪之水浊兮,能够濯吾足助词,的。
3.于(1) 贤人不呆滞于物介词,被。
(2)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介词,在。
(3) 何故至于斯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4.而(1) 渔父见而问之连词,表承接。
(2) 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
(3) 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
《渔父》知识点梳理

《渔父》知识点梳理一、字音渔父()枯槁()凝滞()莞尔()餔()其糟而歠()其醨()汶汶()淈()泥鼓枻()濯()缨二、通假字渔父 ( )子非三闾大夫与( )三、古今异义词1、颜色..枯槁..憔悴,形容(古义:今义: )(古义:今义: )2、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古义:今义: )3、何故深思高举..(古义:今义: )四、重点词语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 )2、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 )3、举.世皆浊我独清……是以见...放 ( 举:是以:见: )4、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 )5、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 ( 餔:糟:歠:醨: )6、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 高举:为: )7、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沐:浴: )8、安能以身之察察..者乎 ( 察察:汶汶: ) ..,受物之汶汶9、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 莞尔:枻: )10、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 )五、词类活用鼓.枻而去,乃歌.曰 ( )六、一词多义1.举(1)举世皆浊我独清 ( )(2)何故深思高举 ( )2.之(1) 渔父见而问之 ( )(2) 安能以身之察察 ( )(3)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 ) 3.于(1) 圣人不凝滞于物 ( )(2)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3) 何故至于斯 ( )4.而(1) 渔父见而问之 ( )(2) 而能与世推移 ( )(3) 渔父莞尔而笑 ( )七、古汉语句式1.子非三闾大夫与 ( )2.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3.行吟泽畔( )4.遂去,不复与言( )5.屈原既放 ( )6.是以见放 ( )八、重点语句翻译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3、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4、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挣揣一个状元回来.()再休似此处栖迟。
《渔父》文言文整理

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lǘ)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ɡǔ)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bǔ)其糟而歠(chuò)其醨(lí)?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mén)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⑾而笑,鼓枻(yì)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文学常识:选自《楚辞》。
实词解释:1.既:已经,引申为“(在)……之后”。
2.颜色:脸色。
形容:形体容貌。
3.三闾(lǘ)大夫:掌管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事务的官。
屈原曾任此职。
4.是以见放,是:因此。
以:能够。
5.淈(gǔ):搅浑。
6.哺(bū):吃,一作“哺”(bū)。
糟:酒糟。
歠(chuò):饮。
醨(lí):薄酒。
成语:哺糟歠醨7.高举:高出世俗的行为。
在文中与"深思"都是渔父对屈原的批评,有贬意,故译为(在行为上)自命清高。
举,举动。
8.沐:洗头。
9.浴:洗身,洗澡。
10.察察:皎洁的样子。
11.汶(wén)汶:污浊。
12.皓皓:洁白的或高洁的样子。
13.莞尔:微笑的样子。
14.鼓枻:摇摆着船桨。
.鼓:拍打。
枻(yì):船桨。
15.沧浪:水名,汉水的支流,在湖北境内。
或谓沧浪为水清澈的样子。
"沧浪之水清兮"四句:这首《沧浪歌》也见于《孟子·离娄上》,二"吾"字皆作"我"字。
16.濯:洗。
17.缨:系帽的带子,在颔下打结。
18.遂去,遂:于是。
渔父

• 渔父 (南唐后主李煜)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 一楫春风一叶舟,一纶丝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 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唐张志和)
问题探讨
• 有人说:读《渔父》,知屈原之择死。你 同意吗?如果不,请你为屈原设计一条道 路。 • 屈原为什么就不能如司马迁择生以践志? • 为什么就不能如渔父超然而自由?
责的态度。
· 积 累 ·
通假字 渔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子非三闾大夫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 积 累 ·
古今异义
1、颜色憔悴
2、形容枯槁 脸色 形体容貌 拘泥,执著 行为高出世俗
3、圣人不凝滞于物 4、何故深思高举
· 积 累 ·
文言句式
1、行吟泽畔。 (省略句) 2、游于江潭。 (状语后置句)
永恒的屈原
两千年前的湘江水畔, 一位诗人在踽踽独行, 憔悴的脸上写满孤独的悲愤。 心被忧虑撕裂的时刻, 他纵身一跃的姿势, 定格成永远的风景。 其热血化作滔滔波浪, 随着江水悠悠流淌千年, 滋润了整个民族的灵魂!
《渔 父》
--心灵的选择
课文学习重点
①积累重点文言词和句式。
②探讨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态度。 ③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
坚持理想 忧国忧民 宁为玉碎
洁身自好 坚贞不屈 不为瓦全
对
比
渔
父
坐看云起时的隐者
自由旷达 与世推移 无拘无束
随遇而安 乐天知命 超然物外
跨越千年,追思那一刻的灵魂!
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 ——司马迁《史记》
痛苦挣扎:苟活?隐遁?去国?捐躯!
高二语文《渔父》知识点复习

高二语文《渔父》知识点复习【原文欣赏】《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翻译: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
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
渔父见了向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么,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说:"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
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
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鱼腹中。
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渔父听了,微微一笑,摇起船桨动身离去。
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
"便远去了,不再同屈原说话。
简介:《渔父》出自《楚辞》。
作者屈原(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人。
背景:按司马迁本传和东汉文学家王逸的说法,大约是在楚顷襄王执政时期,屈原遭到流放,政治上遭到重大打击,个人和楚国面临着厄运的情况下,诗人心情忧愤苦闷,来到汨罗江畔,边行边吟而成的。
《渔父》知识点整理学生版

《渔父》知识点整理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屈原既.放(既:)2.是以.见放(以:)3.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而:)4.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而:)5.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淈:)6.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餔:;歠:)7.新沐.者必弹冠(沐:)8.新浴.者必振衣(浴:)9.受物之汶汶..者乎(汶汶:)10.渔父莞尔..而笑(莞尔:)11.鼓枻.而去.(枻:;去:)12.可以濯.吾缨.(濯:;缨:)二、一词多义1.游:⑴屈原既放,游.于江潭()⑵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⑶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⑷游.刃有余()2.举:⑴举.世皆浊我独清()⑵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⑶戍卒叫,函谷举.()⑷举.大计亦死()⑸举.以予人,如弃草芥()⑹杀人如不能举.()⑺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3.与:⑴子非三闾大夫与.()⑵与.嬴而不助五国也()⑶恐年岁之不吾与.()⑷苏子与.客泛舟()⑸则与.斗卮酒()4.于:⑴圣人不凝滞于.物()⑵何故至于.斯()⑶葬于.江鱼之腹中()⑷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⑸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⑹故燕王欲结于.君()三、体会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鼓.枻而去(鼓:)2.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歌:)3.安能以皓皓之白.(白:)四、古今异义(解释古义)1.颜色..憔悴古义: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2.形容..枯槁。
古义: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3.何故至于..斯古义:今义:a.表示达到某种程度;b.表示另提一事。
4.圣人不凝滞..于物古义:今义:a.停止流动,不灵活;b.凝聚5.何故深思高举..古义:今义:高高地举起五、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特点。
1.子非三闾大夫与?2.屈原既放3.是以见放。
4.圣人不凝滞于物。
5.令自放为?6.游于江潭7.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8.行吟泽畔。
(完整版)《渔父》文言文翻译及知识点整理

2游 ①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游荡,徘徊
②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交往
③ 二十而南游江淮
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
3于
① 圣人不凝滞于物
介词,被。
②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介词,在。
③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介词,到
④ 何故至于斯?
介词,到
4见
① 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被
② 慈父见背
放在动词前面,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为“我”
颜色,古义:脸色
2 形容枯槁
形容,古义:形体容貌
3 何故至于斯?
至于,古义:到。
4 何故深思高举
高举,古义:行为高出世俗
5 圣人不凝滞于物 凝滞,古义:拘泥,执著。
五 一词多义
1举
1
The shortest way to do many thin
① 举世皆浊我独清
全
② 何故深思高举
行为
③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尽,完
餔(bū)其糟而歠(chuò)其醨(lí) 汶汶 (mén) 淈(gǔ)泥
二 通假字
渔父
“父” 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子非三闾大夫与 “与”通“欤” 句末语气词
三 词类活用
安能以皓皓之白
形容词用作名词 洁白的身体。
鼓枻而去,乃歌曰 名词活用作动词 鼓:敲打;歌,唱歌。
四 古今异义
1 颜色憔悴
7、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沐:洗头。浴:洗身。 振:抖动。
2
The shortest way to do many thin
8、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察察:皎洁的样子。 汶汶:玷辱。
《渔父》知识点梳理

《渔父》知识点梳理《渔父》是一篇著名的古文课文,讲述了一个普通渔夫追求精神自由和追求内在满足的故事。
通过渔夫的经历,作者表达了对物质财富和虚荣名利的批判,强调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内心满足才是人生真正的价值所在。
在这篇文章中,有几个重要的知识点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梳理。
一、课文背景《渔父》是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创作的一篇小品散文。
文章发表于《警世通言》中,通过渔夫这个角色,展示了社会底层人物的智慧和追求,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二、主要人物1. 渔父:渔父是一位普通的渔民,他放弃了追求财富和地位的机会,选择守住自己的小渔村,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了简朴而幸福的生活。
2. 渔父的儿子:渔父的儿子破釜沉舟,勇敢地扬帆出海,希望通过打渔来改变家庭的命运。
三、主题思想1. 探讨生活追求:《渔父》通过渔父的故事,让人们反思生活的本质,追求精神自由和内心的满足才是人生真正的价值所在。
2. 批判虚荣名利:通过渔父的拒绝,作者批判了社会上追求物质财富和虚荣名利的现象,强调了追求内心宁静的重要性。
四、描写手法1. 夸张手法:文章采用夸张手法来突出渔父拒绝权臣官位和追求内心满足的决心和机智。
例如,渔父扔掉的曾国藩的官帽被风吹到百丈之高,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渔父对官位的态度。
2. 对比手法:文章通过渔父和权臣的对比,凸显了渔父追求精神自由和内心满足的崇高品质。
渔父宁愿过着简朴的生活,也不愿追求虚荣的荣华富贵。
五、情感色彩1. 崇高情感:文章通过渔父的选择,表达了对精神自由和内心满足的向往和追求,唤起读者对崇高情感的共鸣和思考。
2. 幽默情趣:文章中穿插了一些幽默的细节,如渔父将曾国藩的官帽用草绳吊在房梁上,形象夸张地展示了渔父机智幽默的一面。
六、启示与反思1. 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满足:人生不仅仅是追求物质财富和虚荣名利,更重要的是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内心的满足。
只有获得内心的平安和满足,才能真正享受人生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父》知识点梳理
一、字音
渔父(fǔ)枯槁(gǎo)凝滞(zhì)莞尔(wǎn)
餔(bū)其糟而歠(chuò)其醨(lí)汶汶(mén)
淈(gǔ)泥鼓枻(yì)濯(zhuó)缨
二、通假字
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子非三闾大夫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三、古今异义词
-
1、颜色
..枯槁
..憔悴,形容
古义:脸色,面色今义:颜料或染料
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2、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
..斯
古义:到。
今义:表示另提一件事情。
3、何故深思高举
..
古义:行为高出世俗今义:把东西举高
四、重点实词
—
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以后
2、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枯瘦
3、举.世皆浊我独清……是以见
...放举:全是以:因此见:表被动,被
4、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搅浑
5、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餔:吃。
糟:酒糟。
歠:饮。
醨:薄酒。
6、何故深思高举
..,自令放为.高举:指行为高出于世俗。
为:句末语气词,不译。
7、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沐:洗头。
浴:洗身。
;
8、安能以身之察察
..者乎察察:皎洁的样子。
汶汶:玷辱。
..,受物之汶汶
9、渔父莞尔
..而笑,鼓而去莞尔:微笑的样子。
枻:桨。
10、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洗。
五、词类活用
鼓.枻而去,乃歌.曰名词活用作动词鼓:敲打。
歌:唱歌
六、一词多义
1.举
—
(1)举世皆浊我独清全
(2)何故深思高举行为
2.之
(1) 渔父见而问之代词,代屈原。
(2) 安能以身之察察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助词,的。
3.于
…
(1) 圣人不凝滞于物介词,被。
(2)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介词,在。
(3) 何故至于斯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4.而
(1) 渔父见而问之连词,表承接。
(2) 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
(3) 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
》
七、古汉语句式
1.判断句
子非三闾大夫与(“非”表否定判断)
2.定语后置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3.省略句
行吟(于)泽畔(省去介词“于”)
|
(渔父)遂去,不复与(之)言(前省去主语“渔父”,后省去介词宾语“之”)
4.被动句
屈原既放(“放”,被流放之意)
是以见放(“见”表被动,相当于“被”)
八、重点语句翻译
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译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湘江一带游荡。
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瘦。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译文: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3、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译文:为什么要遇事深思行为出众,使自己被放逐呢
4、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译文:怎么能让洁白的身体去蒙受污浊的外物……怎么能让纯洁的品德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