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必修五渔父知识点的总结

合集下载

《渔父》知识点梳理

《渔父》知识点梳理

《渔父》知识点梳理一、字音渔父( f ǔ)??枯槁( gǎo)?呆滞( zhì)?莞尔( wǎn)?餔( bū)其糟而歠( chuò)其醨( l í??)汶汶 ?(mén)淈( gǔ)泥??鼓枻( yì)?濯( zhuó)缨???二、通假字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子非三闾医生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三、古今异义词1、颜色憔倅,形容枯槁....古义:神色,面色 ??今义:颜料或染料古义:形体面貌 ??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绘。

??2、子非三闾医生与?何故至于斯?..古义:到。

??今义:表示另提一件事情。

3、何故沉思高举..古义:行为超出生俗?今义:把东西举高四、要点实词、屈原既放,游于江潭此后1.、颜色憔倅,形容枯槁枯瘦2..3、举.世皆浊我独清是以见...放举:全是以:所以4、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搅浑.、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餔:吃。

糟:酒糟。

歠:饮。

5....6、何故沉思高举,自令放为高举:指行为超出于世俗。

...见:表被动,被醨:薄酒。

为:句末语气词,不译。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沐:洗头。

浴:洗身。

7..8、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察察:洁白的样子。

....、渔父莞尔而笑,鼓而去莞尔:浅笑的样子。

枻:桨。

9..10、沧浪之水清兮,能够濯.吾缨洗。

汶汶:玷污。

五、词类活用鼓枻而去,乃歌曰名词活用作动词鼓:敲打。

歌:唱歌..六、一词多义1.举(1)举世皆浊我独清(2)何故沉思高举全行为2.之(1)渔父见而问之代词,代屈原。

(2) 安能以身之察察助词,定语后置的标记。

(3) 沧浪之水浊兮,能够濯吾足助词,的。

3.于(1) 贤人不呆滞于物介词,被。

(2)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介词,在。

(3) 何故至于斯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4.而(1) 渔父见而问之连词,表承接。

(2) 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

(3) 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

《渔父》知识点梳理

《渔父》知识点梳理

《渔父》知识点梳理《渔父》是一篇经典的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值得探讨的知识点。

下面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

首先,从文学体裁来看,《渔父》属于辞赋一类。

辞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学样式,常常通过华丽的辞藻、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结构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作者方面,一般认为《渔父》的作者是屈原。

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作品充满了对楚国命运的忧虑和对自身理想的坚持。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文章的内容。

《渔父》以屈原被流放后与渔父的对话为主要情节。

屈原在江边徘徊,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到他,询问他为何如此。

屈原回答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这句话充分展现了屈原坚守自己的高尚品德和政治理想,不愿意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而渔父则提出了另一种处世观点:“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渔父认为,圣人应该顺应时势,不固执拘泥,能够灵活变通。

既然整个世界都浑浊不清,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呢?既然众人都沉醉不醒,为什么不跟着一起享受呢?屈原坚决地回应:“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屈原表明自己要保持自身的高洁,不愿意受到世俗的玷污,宁愿投身江流,也不愿同流合污。

从人物形象塑造上来看,屈原的形象高大而坚定,他的坚守和不屈体现了一种伟大的精神追求。

渔父则代表了一种世俗的、随遇而安的处世态度。

在语言表达上,《渔父》简洁而有力,通过对话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的碰撞。

文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屈原的坚守与渔父的变通进行对比,更加突出了屈原精神的可贵。

对于文章的主题,《渔父》不仅仅是关于个人的处世选择,更是对社会现实和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它反映了在混乱的世道中,人们对于道德、理想和现实的不同态度和抉择。

在文学影响方面,《渔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3专题 《渔父》基础字词梳理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3专题 《渔父》基础字词梳理
的脸色或行动
2.形.容.枯槁
古义: 形体容貌
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3.圣人不凝.滞.于物 古义: 拘泥,执著
今义: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4.深思高.举. 古义: 行为高出于世俗
今义:高高地举起
5.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古义: 可以用来
今义:①表示可能或能够;②表示许可
三、一词多义
《渔父》基础字词梳理
精选教育课件
1
1
通假字
2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3
5
文言句式
精选教育课件
2
一、通假字
1.渔父.
同“ 甫 ”,译为“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
2.子非三闾大夫 与.同“ 欤” ,译为“ 吗 ”
二、古今异义
1.颜.色.憔悴
古义: 脸色
今义:①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
的印象;②面貌,容貌;③脸上的表情;④显示给人看的厉害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动词,行走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
1.游
动词,交往,交际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离骚》
纵,放纵
何故深思高举.
名词,举动,行为
吾力足以举.百钧《孟子·梁惠王上》 动词,举起
2.举戍卒叫,函谷举. 《阿房宫赋》 举.世皆浊我独清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陈情表》
葬于.江鱼之腹中
介词,表被动关系,被 介词,引出动作对象,到 介词,在
四、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
1.鼓.枻而去 2.乃歌.曰 五、文言句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敲打 歌唱
(一)判断句
子非三闾大夫与(“非”表示否定判断)

高二语文《渔父》知识点复习

高二语文《渔父》知识点复习

高二语文《渔父》知识点复习【原文欣赏】《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翻译: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

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

渔父见了向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么,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说:"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

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

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鱼腹中。

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渔父听了,微微一笑,摇起船桨动身离去。

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

"便远去了,不再同屈原说话。

简介:《渔父》出自《楚辞》。

作者屈原(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人。

背景:按司马迁本传和东汉文学家王逸的说法,大约是在楚顷襄王执政时期,屈原遭到流放,政治上遭到重大打击,个人和楚国面临着厄运的情况下,诗人心情忧愤苦闷,来到汨罗江畔,边行边吟而成的。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3专题 《渔父》重难点探究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3专题 《渔父》重难点探究

精选教育课件
2
2.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明确:屈原不愿“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不愿“以 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他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 合,不妥协的特立独行者,“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还刻画了一个矢志不渝地坚持理想、保持人格操守的形象; 表现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精选教育课件
3
3.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渔父这一形象,那么渔父
是怎样一个形象?塑造这一形象有何意义?试结合文中的相关
语句回答。
明确:渔父规劝屈原“不凝滞于物”,要“与世推移”。当
“世人皆浊”时,他开导屈原“淈其泥而扬其波”,当“众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皆醉”时,他规劝屈原“饣甫其糟而歠其醨”,不要“深思高
举”,渔父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
精选教育课件
8
司马迁出于公正,为李陵辩护,得罪皇上,当死降临到他的 头上时,他选择一种令肉体与精神、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 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隐忍苟活,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 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 值。因此,《史记》“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 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 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 影响。
生活中“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内心充满
了矛盾。
精选教育课件
6
《渔父》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通过两人的对话,展开思 想交锋,把屈原内心的矛盾斗争外化,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 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
精选教育课件
7
2.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 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 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自己的认识。 明确: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显示其 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 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在他的祖国沦丧后,他“宁赴湘流, 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 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 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完整版)《渔父》文言文翻译及知识点整理

(完整版)《渔父》文言文翻译及知识点整理

2游 ①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游荡,徘徊
②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交往
③ 二十而南游江淮
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
3于
① 圣人不凝滞于物
介词,被。
②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介词,在。
③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介词,到
④ 何故至于斯?
介词,到
4见
① 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② 慈父见背
放在动词前面,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为“我”
颜色,古义:脸色
2 形容枯槁
形容,古义:形体容貌
3 何故至于斯?
至于,古义:到。
4 何故深思高举
高举,古义:行为高出世俗
5 圣人不凝滞于物 凝滞,古义:拘泥,执著。
五 一词多义
1举
1
The shortest way to do many thin
① 举世皆浊我独清

② 何故深思高举
行为
③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尽,完
餔(bū)其糟而歠(chuò)其醨(lí) 汶汶 (mén) 淈(gǔ)泥
二 通假字
渔父
“父” 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子非三闾大夫与 “与”通“欤” 句末语气词
三 词类活用
安能以皓皓之白
形容词用作名词 洁白的身体。
鼓枻而去,乃歌曰 名词活用作动词 鼓:敲打;歌,唱歌。
四 古今异义
1 颜色憔悴
7、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沐:洗头。浴:洗身。 振:抖动。
2
The shortest way to do many thin
8、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察察:皎洁的样子。 汶汶:玷辱。

江苏省新马高级中学学年高二语文必修5第三专题《渔父》知识点梳理

江苏省新马高级中学学年高二语文必修5第三专题《渔父》知识点梳理

《渔父》知识点梳理备课:胡秀霞审核:时珠峰一、通假字。

渔父见而问之曰“父”同“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二、古今异义。

(1)颜色..枯槁。

古义:脸色今义:颜色、色彩..憔悴,形容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事物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2)圣人不凝滞..于物。

古义:拘泥、执着今义:停止流动不灵活;凝聚(3)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古义:行为高出于世俗今义:高高地举起(4)可以..濯吾足古义:可以用来今义:能够..濯吾缨、可以三、词类活用。

(1)乃歌.曰名作动,唱歌(2)鼓.枻而去名作动,敲打(3)安能以皓皓之白.形作名,纯洁的品德四、一词多义。

之:(1)渔父见而问之曰。

代词,代指屈原(2)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后的标志;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结构助词,的(4)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而:(1)渔父莞尔而笑表修饰(2)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表递进(3)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表顺承(表递进)(4)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表并列(5)鼓枻而去表修饰于:(1)圣人不凝滞于物被,表被动(2)何故至于斯到(3)葬于江鱼之腹中在以:(1)是以见放因为(是以:因此)(2)安能以身之察察拿、用(意译为“让”)(3)安能以皓皓之白用(意译为“让”)(4)可以濯吾缨用来举:(1)举世皆浊我独清全,整个(2)何故深思高举行为(3)戍卒叫,函谷举被攻占游:(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走(2)游刃有余自由移动(3)秦时与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交往,交游与:(1)子非三闾大夫与助词,表示疑问语气(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3)咸与维新参与见:(1)是以见放被,表被动(2)未得与项羽相见会见(3)图穷而匕见同“现”,显露五、特殊句式。

(1)子非三闾大夫与(判断)(2)安能以身之察察(定后)(3)自令放为(宾前、被动)(4)游于江潭(状后)(5)是以见放(宾前、被动)(6)屈原既放(被动)(7)圣人不凝滞于物(被动)(8)行吟泽畔(省略)(9)遂去,不复与言(省略)六、译文。

《渔父》知识点梳理

《渔父》知识点梳理

《渔父》知识点梳理《渔父》是一篇著名的古文课文,讲述了一个普通渔夫追求精神自由和追求内在满足的故事。

通过渔夫的经历,作者表达了对物质财富和虚荣名利的批判,强调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内心满足才是人生真正的价值所在。

在这篇文章中,有几个重要的知识点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梳理。

一、课文背景《渔父》是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创作的一篇小品散文。

文章发表于《警世通言》中,通过渔夫这个角色,展示了社会底层人物的智慧和追求,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二、主要人物1. 渔父:渔父是一位普通的渔民,他放弃了追求财富和地位的机会,选择守住自己的小渔村,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了简朴而幸福的生活。

2. 渔父的儿子:渔父的儿子破釜沉舟,勇敢地扬帆出海,希望通过打渔来改变家庭的命运。

三、主题思想1. 探讨生活追求:《渔父》通过渔父的故事,让人们反思生活的本质,追求精神自由和内心的满足才是人生真正的价值所在。

2. 批判虚荣名利:通过渔父的拒绝,作者批判了社会上追求物质财富和虚荣名利的现象,强调了追求内心宁静的重要性。

四、描写手法1. 夸张手法:文章采用夸张手法来突出渔父拒绝权臣官位和追求内心满足的决心和机智。

例如,渔父扔掉的曾国藩的官帽被风吹到百丈之高,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渔父对官位的态度。

2. 对比手法:文章通过渔父和权臣的对比,凸显了渔父追求精神自由和内心满足的崇高品质。

渔父宁愿过着简朴的生活,也不愿追求虚荣的荣华富贵。

五、情感色彩1. 崇高情感:文章通过渔父的选择,表达了对精神自由和内心满足的向往和追求,唤起读者对崇高情感的共鸣和思考。

2. 幽默情趣:文章中穿插了一些幽默的细节,如渔父将曾国藩的官帽用草绳吊在房梁上,形象夸张地展示了渔父机智幽默的一面。

六、启示与反思1. 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满足:人生不仅仅是追求物质财富和虚荣名利,更重要的是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内心的满足。

只有获得内心的平安和满足,才能真正享受人生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必修五渔父知识点的总结
高三语文必修五渔父知识点的总结
一、文言虚词
1.之
(1)代词?渔父见而问之(代屈原)
(2)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安能以身之察察
(3)助词,的`?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2.于
(1)介词,被?圣人不凝滞于物
(2)介词,在?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3)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何故至于斯
3.而
(1)连词,表承接?渔父见而问之
(2)连词,表转折?而能与世推移
(3)连词,表修饰?渔父莞尔而笑
二、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子非三闾大夫与(“非”表否定判断)
2.疑问句
(1)自令放为(疑问语气词“为”,表疑问)
(2)何故至于斯(疑问代词“何”,表疑问)
(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疑问代词“安”与疑问语气词“乎”,表反问)
(4)子非三闾大夫与(“非”与疑问语气词“与”,表反问)
3.省略句
(1)行吟(于)泽畔(省去介词“于”)
(2)(渔父)遂去,不复与(之)言(前省去主语“渔父”,后省去介词宾语“之”)
4.被动句
(1)屈原既放(“放”,被流放之意)
(2)是以见放(“见”表被动,相当于“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