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建筑的艺术特色
中国古建筑艺术与赏析

中国古建筑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历史和文化的价值,也具有艺术和审美的价值。
以下是对中国古建筑艺术与赏析的一些介绍:一、古建筑的艺术特点1.整体性:中国古建筑注重整体布局,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层次分明。
这种布局方式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传统。
2.实用性:中国古建筑注重实用性,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例如,宫殿、寺庙、民居等建筑都体现了这种实用性。
3.多样性:中国古建筑具有多样性,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建筑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4.装饰性:中国古建筑注重装饰性,通过雕刻、绘画、彩绘等方式来增强建筑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
二、古建筑的赏析1.故宫:故宫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代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之一。
它占地广阔,建筑精美,体现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雄伟壮观和富丽堂皇。
2.颐和园: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
它以山水为背景,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精髓。
3.寺庙:中国寺庙建筑是中国古代宗教建筑的代表,其中以佛教寺庙最为突出。
寺庙建筑风格独特,雕刻精美,体现了中国古代宗教建筑的神秘和庄重。
三、古建筑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中国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和历史文化传统。
通过对古建筑的欣赏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总之,中国古建筑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历史和文化的价值,也具有艺术和审美的价值。
通过对古建筑的欣赏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点一、注重建筑与自然的融合二、重视大观小设计中国古代建筑追求整体与局部相统一的设计理念。
整体上,中国古代建筑注重整体布局的协调、对称和谐,以及建筑群的统一性;在局部上,古代建筑注重细节的精致和装饰的华丽,常常运用雕刻、彩画等技法,使建筑更富表现力。
三、讲究结构的悬空和平衡四、飞檐翘角、重檐歇山中国古代建筑着重强调飞檐翘角和重檐歇山的造型特点。
飞檐翘角指建筑物的檐口向上翘挑,形成独特的拱形造型,既美化了建筑物的外观,也有实际的作用,能够遮阳、防雨。
重檐歇山指建筑物的檐口呈双层设计,既实用又富有装饰性,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大特色。
五、注重黄金分割和对称美中国古代建筑注重黄金分割和对称美的原则。
中国古代建筑的布局和设计常常采用数学上的黄金分割比例,保持整体的和谐和平衡。
古代建筑的对称美也是中国建筑的一大特色,无论是建筑物的整体布局,还是细部的装饰,都强调左右对称,以体现秩序和谐的美感。
六、强调空间的层次感中国古代建筑注重空间的层次感。
古代建筑常常通过建筑布局、厅堂室内的划分、空间的连贯性等手法,形成层次分明的空间结构。
人们从一个空间进入另一个空间,弯弯曲曲,层层深入,以及空间的转折和变化等,使整个建筑空间更具韵律感和变化。
七、追求意境和寓意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与自然的融合、大观数细设计、结构的悬空与平衡、飞檐翘角、重檐歇山、黄金分割和对称美、空间层次感以及意境和寓意的特点。
这些特点使中国古代建筑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建筑艺术之一,并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古代中国的特
有文化气质。
它以精粹的雕刻、精致的画面、精美的花窗、雄伟的大观园
等著称,具有精致、纪念性、高雅的艺术特色,是中国民族传统建筑文化
的经典代表。
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色在于将小搭配大,协调统一、结构合理、精
致华丽。
精致雕刻的工艺,精美图案的装饰,精细镶嵌的外观,精美镜梁、精致的栏杆,都是古代建筑的标志。
古建筑中有大量出众的雕塑作品,往
往占据建筑物的重要位置,不仅凸显建筑的视觉效果,而且还体现出审美
观念和审美文化。
古代中国建筑的设计往往虚实结合,艺术质量较高,长期以来一直居
于世界建筑艺术发展的领先地位,许多建筑充满神秘感,引人入胜。
特别
是中国古代的宫殿建筑,以其集自然、社会、文化、艺术于一体的特点,
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感受,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建筑风格。
可以说,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体现了渊博的中国文化,其特色也在持续
发展,从古至今一直深入人心。
它把审美品质融入建筑物的细节中,不仅
赋予它们独特的文化气息,也赋予了历史承载以及文化责任,成为古代建
筑物的魅力和灵魂所在。
总之。
简述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简述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是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其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重视对称和平衡:中国古建筑注重对称和平衡,建筑物的左右、前后、上下都要保持平衡,体现出中国人追求和谐的思想。
2. 建筑材料丰富:中国古建筑采用的材料包括木、石、砖、瓦、泥等,这些材料都是当地自然资源的产物,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3. 重视装饰和细节:中国古建筑注重装饰和细节,建筑物的门窗、梁柱、屋顶等都会进行精美的雕刻和装饰,体现出中国人对美的追求。
4. 依山傍水:中国古建筑往往建在山水之间,利用自然环境的优势,使建筑物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景观。
5. 重视空间布局:中国古建筑的空间布局非常讲究,建筑物的内部空间分隔清晰,各个房间之间相互独立,同时又相互联系,体现出中国人对空间的精细处理。
中国古建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美学追求。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赏析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赏析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了丰富的哲学、艺术和工程技术。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赏析和特点:
1. 传统建筑结构:中国古代建筑常采用木质结构,特点是梁柱交叉、斗拱飞檐、重檐歇山等,以及屋顶独特的瓦片覆盖。
建筑结构追求平衡、稳固和谐调。
2. 气韵生动:古代建筑注重“气韵生动”,强调自然与建筑的融合。
通过布局、色彩、雕刻等手法表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营造出和谐宁静的氛围。
3. 风水理念:古代建筑常受风水思想影响,选址、布局、建筑朝向等都考虑到了风水的影响,以追求吉祥和平衡。
4. 雕刻和装饰:古代建筑的雕刻工艺精湛,常以石头、木材等为材料,雕刻出精美的装饰图案、神兽、花鸟等,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
5. 园林建筑:中国古代的园林建筑也是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山水、植物和建筑的有机结合,营造出雅致的环境和景致。
6. 代表性建筑:代表性建筑包括故宫、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黄鹤楼等,它们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的建筑风格和特色。
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美学理念、建筑工艺和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于世界建筑艺术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和贡献。
简述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设计特点

我国古代建筑历经千年,积淀了丰富的艺术设计特点。
这些特点不仅体现在建筑的外观,还包括建筑的结构、装饰和布局等方面。
下面我们就来简述一下我国古代建筑的艺术设计特点。
一、均衡和谐我国古代建筑的艺术设计追求均衡和谐,建筑的整体结构和各个部分之间都要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
建筑的屋顶呈斜面,屋檐下垂,檐角向上翘等设计都是为了体现均衡和谐的美感。
另外,在建筑的布局上,也讲究均衡和谐,建筑的主体和辅助部分要协调搭配,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二、融合天地人我国古代建筑把天地人三者融合在一起,体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
建筑的屋顶设计上常常采用斗拱结构,同时在檐口处加入飞檐和翘角等装饰,这些设计既可以加固屋顶结构,又能使建筑更加美观,同时也代表了对自然的崇拜和对天地的融合。
三、注重装饰我国古代建筑的装饰十分讲究,不仅在建筑的外观上有精美的雕刻和彩绘,就连墙壁、门窗以及地面都有精美的装饰。
这些装饰以花鸟、人物和传统纹样为主题,栩栩如生,富有浓厚的文化内涵。
另外,在建筑的结构部分,也常常加入一些装饰性的构件,比如斗拱的雕刻和建筑梁柱的彩绘等,使建筑更加华丽和美观。
四、注重空间的利用我国古代建筑对空间的利用非常注重,建筑的布局和结构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建筑内外的景观和布局都能体现空间的层次感和深远感,形成了一种开阔、宁静的空间氛围。
建筑内部的装饰和摆设也是考究的,通过巧妙的空间利用,使人在建筑中游走时能感受到空间的美感和变化。
五、注重传统文化的体现我国古代建筑在艺术设计中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内涵,比如通过建筑的构件、装饰和图案等来传达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
建筑上常常可以看到关于孔子、孟子、老子等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图案和雕刻,同时也会运用传统的典故和神话故事来进行装饰,使建筑更具有历史和文化的价值。
我国古代建筑的艺术设计特点体现在均衡和谐、天地人融合、装饰注重、空间利用和传统文化体现等方面。
这些特点不仅丰富了建筑的艺术内涵,也反映了古代我国人民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和追求,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及其文化意义

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及其文化意义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这种建筑艺术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技巧,传承至今并影响着现代建筑。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以及其对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追求自然、和谐、均衡的原则,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其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木结构和石构结合:古代中国建筑以木构为主,但也善于利用石材构建基础和装饰。
这种结合使得建筑更加稳定耐久,并保留了其原始美感。
2.严谨的规划和布局:中国古代建筑在规划和布局上非常注重对称和均衡。
从整体到细节,都展现着严格而有序的美感。
3.独特的屋顶形式: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多为斗拱形状,呈曲线状弯折,充满了变化和动感。
这种特殊的屋顶形式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寓意着对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4.精美的装饰和雕刻:中国古代建筑注重装饰和雕刻,常常以壁画、瓷砖和雕刻等形式表现。
这些细致而精湛的装饰赋予了建筑美感和文化内涵。
二、中国古代建筑对文化的意义中国古代建筑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其文化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宗教和哲学信仰的表达:古代中国建筑中融入了佛教、道教和儒家的思想,通过建筑形式和装饰来表达教义和哲学观念。
比如,寺庙通常都会有巍峨的塔楼,象征着追求精神境界的升华。
2.社会阶层和地位的象征:古代中国建筑往往与社会地位和权力密切相关。
皇宫、官府和贵族的府邸都是巍峨宏大的,代表着社会地位和尊贵。
而普通百姓的住宅则更加朴素和实用。
3.文化传统和历史意义的保护: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并且起到了保护和传承的作用。
古代建筑的保存和修复不仅能够延续文化传统,也能够让后人了解古代社会和历史发展。
4.空间布局和生活方式的体现:古代中国建筑在空间布局上注重尊重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需求。
比如,庭院的运用使得建筑空间更加开阔,通风透光,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营造出一种和谐的居住环境。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特点
1.依山就势,合理利用自然环境:中国古代建筑以依山傍水为原则,
讲究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建筑物的位置和朝向都需要与周围的山水相
协调,同时利用地势和树木等自然元素来起到遮阳、保护等作用。
2.注重均衡和谐的布局:中国古代建筑以中轴线为主,采用对称布局
的方式。
自古以来,中国人崇尚均衡和谐的思想,建筑中的对称体现了这
种思想。
建筑物的主要部分从整体到局部都需要满足统一、协调的原则。
3.重视雕刻和绘画: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物的门、窗、柱子、斗拱等
部分都进行雕刻,以及在墙面上进行绘画,这些都是以文化、历史、宗教
等为题材的。
雕刻和绘画既是美化建筑的手段,也体现了古代建筑的文化
内涵。
4.承袭传统工艺和建筑材料:中国古代建筑倡导精工细作,对建筑材
料的选择和加工要求十分严格。
建筑材料以木石为主,如悬山、建筑梁柱、屋檐等都采用木材,而地基、地板、墙体等则常用石料。
并且,中国古代
建筑在施工中注重手工的使用,如斗拱的砌筑、榫卯的木结构等,都需要
经过精细的手工制作。
5.强调建筑的气势和尊贵感: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建筑的气势和尊贵感,通过建筑物的高大、宏伟、雄伟等特点来体现。
建筑的形式和结构都以增
加建筑的威严感为目标,如四合院的大门都会设置高台阶,庙宇的屋顶则
通常采用斗拱形式来增加高度。
6.融入宗教和哲学思想:中国古代建筑融合了佛教、道教、儒家等各
种宗教和哲学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宇宙和人生的认识和追求。
建
筑与宗教相关的庙宇、寺庙等建筑物,以及与哲学相关的园林等,都通过建筑的形式和氛围来传达思想和信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艺术特色
【摘要】在建筑领域中,古建筑的相关艺术特色越来越受到关注,不仅是因为建筑风格,同时也是其中的文化韵味。
本论文从中国古建筑的建筑思想、材料、结构、装饰艺术等方面分析了传统建筑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古建筑建筑思想材料结构装饰
一、概述
文化支配着建筑,建筑体现着文化。
与古代中国灿烂的思想文化一样,中国古建筑有着自己独立的建筑思想体系和艺术特色,在世界建筑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
中国古建筑历史悠久,经过数千年的不断改进与完善,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并对东亚、东南亚地区的建筑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革,新的建筑技术、材料、装饰的出现,以及建筑功能需求的变化,曾一度使我国对古建筑的探索中断。
如今随着改革开放的加深,外来先进的建筑文化对本土传统建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此情形下,我们更应该加强对古建筑的认识与了解,为保留与传承古建筑文化和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做出努力。
二、中国古建筑的艺术特色
1.中国古建筑的建筑思想
与西方人笃信基督教不同,中国人一直以来都没有形成绝对的统一的宗教,中国的宗教也从来没出现过像西方那样教权高于皇权的局面。
西方宗教中追求永恒,否定现世、追求来世的思想作用于建筑中,
便产生了大量石质的永久性建筑物——供神使用的教堂。
在欧洲古典园林的营造中,人被认为是与自然对立的存在,处处体现着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思想。
长久以来,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观念形态都同时受到儒、释、道三家的影响,形成了“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宇宙自然观。
在城市规划与住宅建筑中受儒家影响较大,建筑的体量、材料、制式处处都要符合“礼”,在空间布局形式显现出主次分明、长幼有序的秩序感,例如北京的故宫和四合院;而在圆林营造中,则受道家影响较大,显现出人与自然和谐一致,建筑隐匿于自然环境中,像苏州各园林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另外,传统建筑中还特别重视建筑与当地气候环境相结合以及改善建筑内部小气候。
2.中国古建筑的材料
中国古建筑是世界上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与世界上其它建筑体系中采用石、砖、混凝土等建筑材料不同,中国古建筑更偏向于木材。
据考古发掘,在距今已有6900多年历史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考古人员就已经发现了带有榫卯结构的干阑建筑构件,可见古人对木材的应用上一开始就显示出了超强的智慧。
其选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大致可归为以下几点:1.木材是古人最早掌握的建筑材料,当砖石拱券结构在东汉后期逐渐发展起来时,木结构和土木结构已有千年的历史。
一旦材料与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理性模式,并能满足绝大多数建筑需求时,人们就会在思想上产生惰性,理性模式进而成为文化上的非理性选择。
2. 先秦时期,先贤对于国君的赞
美与否,首先着眼于其宫室是否简朴,一时间中原地区形成了一种“卑宫室”的思想,宫殿不求华丽,一切从简。
木材的易取材加工、建筑的建造周期短、耗资少等特点使其从其它建筑材料中脱颖而出。
3.在中国古人的传统哲学里,个体生命只有在族群里面才有意义,个体是短暂的,群体才是永恒的,追求片面的永恒是荒谬的,建筑作为人的一种居住器物,也是没必要使它永存于世的,而陵墓作为逝者永恒的居所,自然而然就需采用永久性建筑材料。
3.中国古建筑的结构
中国古建筑形式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从原始穴居到地面建筑,从夏商时期的木骨泥墙、茅茨土阶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台榭建筑,至东汉佛教的传入,进一步丰富了建筑的形式,及至明清时期古建筑的类型及构造形式已多种多样,各地区建筑形式更是风格迥异、姿态万千。
几千年来传统文化上的一脉相承,使得古建筑一直保持着以土木结构为主体,不断发展和完善,最后达到了高度成熟的阶段。
中国古建筑在结构体系中主要有穿斗式与抬梁式两种。
穿斗式是用纵向的穿枋和横向的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檩条直接落在柱子上,由此形成一个整体框架,这种构架形式用料少、整体性强,但柱子与柱子之间排列紧密,无法获得一个比较开阔的室内空间,其主要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
抬梁式是在柱顶搁置梁头,梁头上置檩条,梁上再置瓜柱用以支撑较短的梁,由此叠置而上,这种构架形式室内的柱子数量少,可以获得较大的室内空间,若再用“移柱”、“减柱”等手段,则可获得更大的空间,但也因为梁架的跨度非常大,
整体框架因此用料粗大,外观浑厚凝重,是官式建筑的常用构架。
有些地方还采用抬梁穿斗混合式,即建筑四面采用穿斗式,而内部结构却采用抬梁式。
此外还有井干式和干阑式两种构架。
中国古建筑中结构承重与空间围合分工明确,以柱、梁、枋、檩、斗栱等大木作通过榫卯结构的连接,共同构成一个整体框架关系,檩上架椽子,上面铺设瓦面,四周再用墙面或隔扇进行围合遮挡。
由于整个屋架的重量是靠柱网层传至地基的,墙面和门窗的设置因此变得自由灵活,在南方地区有些建筑甚至四面都采用隔扇,以改善室内的通风和采光。
以榫卯搭接的木框架结构由于部件之间并不完全固定,所以能极大地消减地震力的破坏。
斗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中特有的结构部件,它是由水平放置的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
在大斗上纵横交错放置栱,栱上置斗,斗上再置栱,如此层层叠置,其间再穿插斜昂,以增强承重能力。
其在结构上起到承托出檐、传递屋架荷载的作用。
斗栱的最早形象见于周代铜器,之后经过长期探索,在唐宋时期达到成熟状态,同时在建筑中也建立起了以中栱截面为基本模数的“材分制”,加强了建筑营造的标准化与程序化,之后斗栱尺寸逐渐减小,加之真昂已近不再使用,到清代更有溜金斗栱折杆用料的不合理做法,斗栱的结构机能已被大大弱化,逐渐成为房屋立面装饰和社会等级制度的象征。
由于各时期斗栱的样式略有不同,所以其也成为古建专家鉴定建筑年代的重要依据。
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也有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它的形式丰富多
彩,其形态是木构屋架的直接外在反映。
有别于西方教堂重视屋身的艺术表现,中国古建筑则更重视屋顶的表现。
其优美的曲线、深邃的出檐、翘起的檐角总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屋顶形式的使用受到官方的严格规定,重檐、庑殿顶、歇山顶用于官式建筑群中的主要建筑,悬山顶、硬山顶用于次要建筑,民居则通常采用硬山顶。
除此之外,屋顶形式还有攢尖顶、盔顶、盝顶、扇面等,若再将各式屋顶进行组合拼装,则其形式就更加丰富。
在一些大型市政工程和园林建筑中,建筑的屋顶形式表现出灵活、自由、随宜的品格。
屋顶的飞檐翘角也是中国古建筑屋顶之特色。
汉代建筑中由于其屋檐转角铺作尚未成熟,垂脊、檐口平直,但从大多数汉阙、明器、画像砖中可以看到,屋顶垂脊尾端出现有意地翘起,显示出了古人最早追求屋角起翘的意图。
唐代之后,房屋外檐转角铺作已经得到完善,再配以檐柱的逐间生起,即可出现优美的檐口曲线。
总的来说,我国北方建筑屋角起翘平缓,外观混厚凝重;南方建筑屋角起翘较陡,外观活泼轻快。
4.中国古建筑中的装饰
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包括对大木、小木、砖、瓦、石、油诸作的艺术处理,和为创造艺术环境而设置的建筑小品。
大木作装饰主要是构件的卷杀和端部的艺术处理,如柱端卷杀形成梭柱和梁枋端头做成霸王拳、蚂蚱头等。
小木作装饰是对门窗、廊檐、天花及室内分隔构件的艺术处理,如重要建筑中的大门会装有铜铺首、门钉,隔扇门下
部的裙板、绦环板作雕花处理,屋架上施以天花藻井等。
砖瓦石作装饰主要对房屋瓦件、墙面、台基、地面铺装的处理,如屋脊的正吻、仙人走兽,屋檐的滴水,墙面的砖浮雕。
油漆彩画是对木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的重要手段,既起到保护木材的作用,本身又具有很好的装饰效果。
建筑小品主要是对重要建筑起到衬托和渲染气氛的作用,如北京故宫内的华表、日晷、嘉量、铜龟鹤等。
建筑装饰的特征主要有:1.它们是显示建筑社会价值的重要手段,建筑装饰严格服从建筑的社会功用。
2.它们中大多数都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并非是可有可无附加物。
陶瓦上釉是为了增加瓦面的抗水性,天花的设置是为遮住房顶屋架、遮挡灰尘的作用。
3.它们大都趋于程式化、规格化,各自都有严格的做法规范,能极大地加快设计和施工的速度。
综上所述,中国古建筑在建筑思想、材料、结构、装饰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征,它是中国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体现。
传承和发扬古建文化还需要一代代建筑师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潘谷金主编. 中国建筑史[M]. 第六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2] 侯幼彬, 李婉贞.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3] 方拥. 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