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体”的传播特点和接受效果

合集下载

《华尔街日报》新闻范例评析

《华尔街日报》新闻范例评析

《华尔街日报》新闻范例评析第一篇:《华尔街日报》新闻范例评析新闻范例评析: 《华尔街日报》元代的翁郎夫提出,“文似看山不喜平”,新闻写作也是一样:老是一个味,就会觉得没味;老是用一种写作模式,就可能渐渐失去读者。

新闻语言的基本特征在于准确、清晰、生动。

①在我们常见的新闻作品中,准确、清晰是做到了,而“生动”则比较少见。

普利策奖评委会于1978年春天起增设特稿写作奖,其用意也正是要对非虚构或短故事式的流派给予认可,而评奖条件是:“一篇杰出的特稿首先要关注的应该是高度的文学性和创造性。

”②近来,在网络上阅读了中文版《华尔街日报》的几篇专栏文章,顿时有久未谋面的亲切感,新风扑面的清新感。

《华尔街日报》的主要读者对象是商业管理人士,但报上也刊登大量迎合大众兴趣的新闻,它在头版开设的特色专栏叫作“非常之道”,在中文网络版上也能读到。

读今年6月、7月以来的这个栏目,发现其中有不少可读性较强的文章,确实有如网络版栏目介绍的评价:“讲述商界奇闻轶事,文笔诙谐幽默”。

结构:一人一事串起全文《华尔街日报》在非事件性新闻的写作上,有自己相对固定的套路:一般是从一个社会现象入手,然后以一个主人公的具体故事讲述这一现象的种种表现,再把这个人放到社会背景中,进一步揭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或其中的“门道”,最后,文章巧妙地“迂回”到主人公身上,交代此人与新闻主题的深层关系,以这个人的观点或抉择煞尾。

这种以讲故事的方法开头的写法颇有悬念,常能“勾”起读者的好奇心;写景的手法只要写得美,同样引人入胜。

《山林大火,祸兮,福兮?》③是这样开头的:去年冬天就有消息说,春天会给白鱼山脉(the White fish Range)附近的地方带来滚滚财源。

这个消息把全国各地的探索者引到了美国蒙大拿州北部的厄马(Hungry Horse)。

到了5月份,在城外茫茫荒野上,一夜之间兴起了一座帐篷都市。

这些探索者到这里来是为了采摘羊肚菌——一种极受餐馆和美食家欢迎的蘑菇。

什么是华尔街文体

什么是华尔街文体

曾经有那么一阵子老听人谈华尔街体,一说就是华尔街体如何如何,其实华体不过是新闻的一种写作手法,就是时报也有很多稿子用过这种写法,只是没有归纳出来而已,也没有明确说是用这种写法,其实是殊途同归。

华尔街体,主要应用在非事件性新闻的写作中,为了说清楚这一件事,得先从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说起。

非事件性新闻难写,我以为在于:一、状态类的东西很抽象,新闻主体本身没有生动的细节;二、由于多数为可预测,地球人已经都知道大概是怎么回事,新闻主体所能体现的价值大打折扣;三、若干年来年年如此,已经没有与众不同与以住不同之处…… 华尔街体的出现,正是针对以上问题。

“《华尔街日报》式的好处在于,将非事件新闻已经或可能影响到的普通人引入新闻中,通过讲述此人生活发生的变化,使读者的关注点落在与自己一样的普通人的身上,不知不觉地被带入新闻主题,从而增加了新闻的人情味和贴近性。

这种写法使本来面向社会中上层人士、一般以严肃的政治话题为头条新闻的《华尔街日报》,引起了更多读者的共鸣,拥有了更多的普通读者。

”华尔街体最好玩的地方,还不在于开头的写法。

我以为是新闻主体的部份,在华尔街体的写作中,往往变成了背景资料,是一种名副其实的以小见大。

中国记者在总结华尔街体时,说《华尔街日报》有自己一套约定俗成的写作步骤。

第一步:开头:讲述与新闻相关的人物故事第二步:过渡:从人物转到报道的中心问题第三步:阐明主题:深入剖析新闻主题;第四步:结尾:回到开始介绍的人物或总结。

不过,看了几篇华尔街日报的东西以后,感觉这个总结比较简单化,在训练记者写作方面还不够,应该更详细一些才好。

比如这种文体的开头部分很多是这样的一,以一个最典型的人物开头(或者是一个典型的场景,或者是典型人物的一句直接引语),这个典型人物,需要比较精心的挑选,这个人物的经历或者看法,应该是最好的一个例子。

二,进一步说明这个人物的身份,然后很自然的说明背景,这个背景,就应该是常规写法中的导语部分,也就是借交待背景交待清楚新闻要素。

《华尔街日报》新闻范例评析

《华尔街日报》新闻范例评析

新闻范例评析: 《华尔街日报》元代的翁郎夫提出,“文似看山不喜平”,新闻写作也是一样:老是一个味,就会觉得没味;老是用一种写作模式,就可能渐渐失去读者。

新闻语言的基本特征在于准确、清晰、生动。

①在我们常见的新闻作品中,准确、清晰是做到了,而“生动”则比较少见。

普利策奖评委会于1978年春天起增设特稿写作奖,其用意也正是要对非虚构或短故事式的流派给予认可,而评奖条件是:“一篇杰出的特稿首先要关注的应该是高度的文学性和创造性。

”②近来,在网络上阅读了中文版《华尔街日报》的几篇专栏文章,顿时有久未谋面的亲切感,新风扑面的清新感。

《华尔街日报》的主要读者对象是商业管理人士,但报上也刊登大量迎合大众兴趣的新闻,它在头版开设的特色专栏叫作“非常之道”,在中文网络版上也能读到。

读今年6月、7月以来的这个栏目,发现其中有不少可读性较强的文章,确实有如网络版栏目介绍的评价:“讲述商界奇闻轶事,文笔诙谐幽默”。

结构:一人一事串起全文《华尔街日报》在非事件性新闻的写作上,有自己相对固定的套路:一般是从一个社会现象入手,然后以一个主人公的具体故事讲述这一现象的种种表现,再把这个人放到社会背景中,进一步揭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或其中的“门道”,最后,文章巧妙地“迂回”到主人公身上,交代此人与新闻主题的深层关系,以这个人的观点或抉择煞尾。

这种以讲故事的方法开头的写法颇有悬念,常能“勾”起读者的好奇心;写景的手法只要写得美,同样引人入胜。

《山林大火,祸兮,福兮?》③是这样开头的:去年冬天就有消息说,春天会给白鱼山脉(the White fish Range)附近的地方带来滚滚财源。

这个消息把全国各地的探索者引到了美国蒙大拿州北部的厄马(Hungry Horse)。

到了5月份,在城外茫茫荒野上,一夜之间兴起了一座帐篷都市。

这些探索者到这里来是为了采摘羊肚菌——一种极受餐馆和美食家欢迎的蘑菇。

大批采蘑菇的人之所以聚集到这里,是因为去年夏天厄马周围的山火毁了24万多英亩的山林。

华尔街日报范文

华尔街日报范文

华尔街日报体的特点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看,受众阅读除了求知层面的需求外,还有消遣和娱乐的需求。

“华尔街日报体”借鉴了文学写作中的故事描绘手法,能把枯燥、干瘪、索然无味的硬新闻变得生动活泼、通俗有趣。

故事性增强了新闻的趣味性、可读性。

“华体”一般在文章的开头展示涉及到的典型人物或故事,通过气氛的渲染,将人带入新闻,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些人物或现场的描写实际上就像电视新闻的新闻画面一样可视。

美国新闻学家麦尔·曼切尔说:“记者必须学会用孩童般的眼睛观察世界,他把每一件事都看做是新鲜的、各具特点的,同时,他必须用聪明长者的眼光洞察世界,能够区分出有意义的东西和无意义的东西。

”记者只有具备“慧眼”,才能有“神来之笔”。

我们一些报道枯燥干巴的病因就在于记者没有进行现场采访,或采访不深入,缺少细致的现场观察,没有找到典型场景和细节,只能告诉读者大致的轮廓和一般化的概念。

“华尔街日报体”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强调视觉新闻。

新闻要有细节,形象化,立体化,能够再现人物、现场和事件的精彩片断,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渲染气氛,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具有激起读者共鸣的力量。

要采写这样的视觉新闻,关键在于记者要深入现场进行采访,细致观察。

细节不能由记者口里“讲”出而应让读者看到。

如报道某公司董事长,不能简单说他是个严厉、有挑战性的人物,而要提供具体的事例,他是如何对待下属?又是怎样应对挑战?要让读者“看”到他的行为举动,“听”到他的声音言语。

“华尔街日报体”的写作总要从具体的事件或人物展开,由小见大,引出一串数字或某个问题,来表现一个人、一种社会现象或一项政策法规。

这些人或事只是一个引子,报道的中心是由这个人或事引出的主题。

有人曾说“一千万人死亡只是个统计数字,一个人怎样死却可以写成悲剧”,这巧妙表明了集中描绘整体中的个体部分能起的巨大作用。

利用个体切入主题无疑是个好办法,但一种社会现象、一件国内外大事往往涉及众多人物,不能随手选择某个人或某件具体事情作为引子。

华尔街体

华尔街体

华尔街体,主要应用在非事件性新闻的写作中,为了说清楚这一件事,得先从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说起。

西方定义新闻,往往定义为事件与非事件。

什么是事件性新闻,新华社出的一本手册上定义,以报道最新发生的事件为主的新闻。

等于没说,基本上是个循环论证。

不过这种玩意本身定义得太清,除了在学校里有用以外,在实践中用不上,不定义也罢。

事件性新闻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时效性强,简洁明快,现场感强,强调细节的不同,另外,事件性新闻往往是难以预测的,有时事件本身的发生即使可以预测,事件本身的进程也难以预测,可以预测的事件新闻价值一定会打折扣,这样想不知对不对。

举例来讲,本次人代会,地球人都知道胡同志会当选国家主席,这就是一个非事件的东西,如果选举结果出来了,朱同志当选,这就是事件了,可以定义为十一事件。

老外费好大劲区分事件与非事件新闻,我估摸着,除了想贬低我们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搞全盘西化之心不死之外,可能还是想研究新闻的写法,便于对记者进行新闻写作方面的培训。

事件性新闻没什么可说的,倒金字塔应该是最适合的导语写作。

经常看见有人写:“轰”的一声,火光映红了半边天……描述了半天,还不知是哪里轰的一声,是自觉文学水平很高,还是故意卖关子?前者应该去当作家,后者应该开除,总之不应该做记者。

某日某时,某地某物发生剧烈爆炸,若干建筑物严重损坏,伤亡人数不详或截止记者发稿时为止若干,爆炸原因在调查中。

这种写法不高明,但很实用很简练,再高明一点,可以渲染一下紧张气氛,不过大概也就这样子了。

相比之下,非事件性新闻很难写,非事件性新闻包括很多,据定义涉及大多是问题观点、政策法规、机构行业等抽象的东西,往往令人感到枯燥乏味,也有人讲非事件性新闻多数为时效性不强的状态,应该多数也是可以预测的,比如通讯员通知你明天开个会。

我们的编辑大纲里,列了若干种非事件性新闻,比如现象(状态)、个案(无时效性)、维权类、会议活动类、现场特写类(可预测的,如高考第一天),信息类(公交车改线啦),肯定还不全。

华尔街日报体写作示例

华尔街日报体写作示例

“华尔街日报体”是美国《华尔街日报》惯用的一种新闻写作方法,主要适用于非事件类题材的叙述。

其基本特征是,首先以一个具体的事例(小故事、小人物、小场景、小细节)开头,然后再自然过渡,进入新闻主体部分,接下来将所要传递的新闻大主题、大背景和盘托出,集中力量深化主题,结尾再呼应开头,回归到开头的人物身上,进行主题升华,意味深长。

这种写法从小处落笔、向大处扩展,感性、生动,符合读者认识事物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颇受读者青睐。

“华尔街日报体”在结构上一般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人性化的开头,即与新闻主题有关的人物故事;第二部分,过渡,即从人物与新闻主题的交叉点切入,将真正的新闻内容推到读者眼前;第三部分,展开,即集中而有层次地阐述新闻主题;第四部分,回归人物,即重新将人物引入新闻,交代此人与新闻主题的深层关系。

也可总结为DEE:Description描写、Explanation 解释、Evaluation评价。

特点故事化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看,受众阅读除了求知层面的需求外,还有消遣和娱乐的需求。

“华尔街日报体”借鉴了文学写作中的故事描绘手法,能把枯燥、干瘪、索然无味的硬新闻变得生动活泼、通俗有趣。

故事性增强了新闻的趣味性、可读性。

“华体”一般在文章的开头展示涉及到的典型人物或故事,通过气氛的渲染,将人带入新闻,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些人物或现场的描写实际上就像电视新闻的新闻画面一样可视。

人文关怀“华体”叙述路径客观上要求寻找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个案,强调人物故事,个案命运的重要性。

任何一则报道,总要涉及和影响或将影响一些人。

人是构成新闻事件的主体,新闻报道说到底,是报道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的变化。

人和人的生活对读者来说,具有最高的心理上的接近性。

新闻报道里有了人,有了他们的动作、语言和与感情,生活状态的报道,很容易唤起读者的兴趣。

“华尔街日报体”的新闻采写技巧

“华尔街日报体”的新闻采写技巧

“华尔街日报体”的新闻采写技巧
郭水香;蒋志高
【期刊名称】《传媒观察》
【年(卷),期】2003()10
【摘要】《华尔街日报》创刊于1889年,是美国一份侧重财政金融的全国性报纸。

该报读者主要是大资本家、高薪经营管理人员、股票市场投资者。

美国500家最
大企业公司的经理大都订阅这张报纸。

很多教师、学生、家庭主妇、专业人员和政府官员也是《华尔街日报》的读者。

【总页数】3页(P62-64)
【关键词】“华尔街日报体”;新闻写作;经济新闻;新闻结构;新闻采访
【作者】郭水香;蒋志高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2
【相关文献】
1.“华尔街日报体”新闻的特点及采写技巧 [J], 张元斌
2.论深度新闻采写技巧——以南方周末体和华尔街日报体为例 [J], 何宇恒
3.“华尔街日报体”的采写技巧探析 [J], 郭水看;蒋志高
4.采写《华尔街日报》体新闻应具备的五种意识 [J], 赵智敏
5.采写《华尔街日报》体新闻应具备的五种意识 [J], 赵智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读《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有感

读《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有感

读《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有感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是一本书,作者通过对华尔街日报的历史和几大新闻事件的剖析,详细介绍了华尔街日报是如何成为美国社会最具社会影响力的传媒之一,以及华尔街日报与其他传媒相比在报道新闻具有怎样的独特性。

阅读这本书,能够深刻感受到华尔街日报的气势,它的新闻报道模式的独特性,以及与众不同的写作风格。

在新闻事件发生时,华尔街日报比其他传媒更具分析性、更加精准,能够快速将事件从深层次揭示出来,把握其中的社会影响力和内在逻辑,可见其功力之深。

此外,华尔街日报报道新闻时,也有一些自身特色,比如他们在报道经济和新闻时都更加重视背景和逻辑,而不仅仅是事件本身,这让我们更好的把握到新闻背后隐藏的情感,可见华尔街日报的编辑团队对新闻的理解深度已到位,能够把握社会热点,一时间成为美国新闻界的引领者。

总的来说,《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籍,它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华尔街日报,了解它的创作方式和报道策略,受益匪浅。

我相信华尔街日报在经历了这些时间的发展之后,依然会持续成为美国社会媒体的权威和领导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尔街日报体”是美国《华尔街日报》惯用的一种新闻写作方法,主要适用于非事件类题材的叙述。

其基本特征是,首先以一个具体的事例(小故事、小人物、小场景、小细节)开头,然后再自然过渡,进入新闻主体部分,接下来将所要传递的新闻大主题、大背景合盘托出,集中力量深化主题,结尾再呼应开头,回归到开头的人物身上,进行主题升华,意味深长。

①这种写法从小处落笔、向大处扩展,感性、生动,符合读者认识事物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颇受读者青睐。

《南方周末》作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周报,保持着居高不下的发行量,除了舆论监督内容具有品牌性外,其写作技巧的独特性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南方周末》的很多文章都有“华尔街日报体”的风格和特点。

“华尔街日报体”在结构上一般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人性化的开头,即与新闻主题有关的人物故事;第二部分,过渡,即从人物与新闻主题的交叉点切入,将真正的新闻内容推到读者眼前;第三部分,展开,即集中而有层次地阐述新闻主题;第四部分,回归人物,即重新将人物引入新闻,交代此人与新闻主题的深层关系。

如2005年12月8日《南方周末》B13版版刊文《“神山圣湖”守护者》,该文结构与行文特点:开头(启):41岁的仁青桑珠,身穿藏袍,坐在会议室前排,紧盯着北大校长许智宏的脸。

这位来自西藏贡觉县大山里的农民,没有上过一天学,听不懂普通话,但在11月29日,他坚忍地坐在会议室里,紧盯许智宏,希望能从他脸上,猜出他所说的话。

他右耳上塞着手机的耳机,这不是追求时尚,而是在进行一场“实况转播”:电话的那一头,连着西藏贡觉县,几十个农牧民,聚到仁青桑珠的家里,打开电话的免提,屏住呼吸,想知道这位北京大学的校长在说些什么。

与许多来自川、藏、青、滇的生态保护者一样,仁青桑珠很惊异,许智宏这样的大人物,怎么会来到偏远的四川康定,参加基层社会人士居多的神山圣湖与保护地管理研讨会。

文章所要报道说明的是:“北京大学和“保护国际”联合召开会议,有学者提出“神山圣湖”保护所代表的社区共管模式,应在立法上予以鼓励。

”文章开头并没有直入主题,而是大处着眼,小处落笔,从一个农民写起,层层设置悬念:一个西藏大山里的农民,怎么会去听北大教授的讲话,什么会议如此重要,要用电话来听,会议讨论的内容是什么,和北大教授以及农牧民有什么样的关系?一系列的问题不禁调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有了不得不往下读的冲动和欲望。

过渡(承转):而对许智宏来说,这并不奇怪。

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科学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中国委员会主席,他了解西部山地在生态保护方面的重大意义。

这个过渡段虽只有二句简短的话,却不可或缺。

前一句“这并不奇怪”,很自然的把笔锋一转,起承上的作用。

后一句又巧妙地把主题引出来,还为下文作了个铺垫式的悬念,又一次诱使读者往下读。

主体(展开):仁青桑珠的家乡,西藏贡觉县的东巴村,一座名为森格南宗的神山,庇佑着这里的世代藏民。

保护神山的传统,令村民们极为珍视生态环境。

仁青桑珠也听到北大校长许智宏相似的发言:“西部生态的保护,要与当地百姓的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

全国人大环资委法案室副主任蔡微说全国人大正在起草自然保护取法,这部法律的起草,应该借鉴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经验。

这个会议所介绍的社区共管形式,应在法律上予以鼓励。

文章在主体部分里着力写了西藏贡觉县东巴村的环保实践,康定会议上学者们对“神山圣湖”管理模式的探讨,仁青桑珠对学者门的看法又有什么新的想法。

结尾(合):对这个问题的争论没有结论。

但与会的世界著名动物学家、作为外国人第一个获准进入西藏羌塘无人区进行研究的乔治夏勒博士的话,令仁青桑珠印象深刻:“必须保护地球上的每一寸土地,我们所有的土地都是“神山圣湖”。

行文结束时没有像倒金字塔那样嘎然而止,而是回归到开头的故事人物中去,以故事人物的话来点破得升华主题所具有的意义。

“华尔街日报体”的特点:1、故事化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看,受众阅读除了求知层面的需求外,还有消遣和娱乐的需求。

“华尔街日报体”借鉴了文学写作中的故事描绘手法,能把枯燥、干瘪、索然无味的硬新闻变得生动活泼、通俗有趣。

故事性增强了新闻的趣味性、可读性。

“华体”一般在文章的开头展示涉及到的典型人物或故事,通过气氛的渲染,将人带入新闻,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些人物或现场的描写实际上就像电视新闻的新闻画面一样可视。

(2006年8月31日,南方周末,B9,《傻根知识分子募捐事件》)8月23日下午,费冰消走在重庆的人流中,戴着钓鱼人带的斗笠。

斗笠外表面银灰色,内表面藕荷色,像一柄小一号的遮阳伞,用一根线绳系在颌下。

在白花花的熙来攘往的马路上,十个从费冰消身边走过的人,九个对她的打扮侧目,有人还笑出声来。

她的碎发从斗笠下一从一丛地披散开来。

新闻事实变得象故事的情节一样动人。

从上文实例可看出,“华体”用人们最能迅速接受且兴趣不减的故事作由头和引子,在轻松愉快或动人心魄或诙谐幽默中,不知不觉地让读者接受新闻事实,效果往往比生硬的说教和强拉硬推乱塞要好。

从心理学来讲,读者接触新闻媒体,一般情况下是无意注意—并非带着某种专门的目的特意去寻找某个新闻,而是浏览。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消息的开头格外引人注目,他们便会停下目光,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

②“华体”的开头吸引读者,让读者“一见钟情”。

伴随着文章的深入,故事也在继续,故事吸引读者的同时,也协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

2、人文关怀。

“华体”叙述路径客观上要求寻找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个案,强调人物故事,个案命运的重要性。

任何一则报道,总要涉及和影响或将影响一些人。

人是构成新闻事件的主体,新闻报道说到底,是报道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的变化。

人和人的生活对读者来说,具有最高的心理上的接近性。

新闻报道里有了人,有了他们的动作、语言和与感情,生活状态的报道,很容易唤起读者的兴趣。

《南方周末》“华尔街日报体”新闻故事中的大部分主角是普通人。

以普通人的视角切入主题,写他们的感受和变化。

基本上本文列举的每篇文章都是关注事件,关注事件背后的人,人的生存状态,事件对人的影响。

充满人文关怀的报道容易唤起读者的共鸣,建立对报纸的品牌忠诚度。

(2005年12月8日C17 <南方周末>)在深圳奋斗了6年,李大志终于成为深圳一家媒体的中层干部,并拥有近两万的月薪,但他仍然买不起一套理想的房子。

“买得起的只是那些化钱不用数的人。

”这个40岁的男人说。

去年他舍不得掏出140万买下一套香蜜湖熙园的房子。

一年后,他发现那套房子卖到了240万元。

2006年5月25日的南方周末头版《毕业仍陷学债泥潭,就业犹如镜花水月》:“永乐馄饨店”在一块醒目的“用人单位”招牌前,青海师范大学应届毕业生王磊停住了,这家小吃店是他暑假打工端盘子的地方。

老板很热情,“小王,到我这边干吧。

别人一个月350元,我给你400元,包吃包住”王磊没敢应声,拔腿跑了。

“好不容易读了本科,出来竟是端盘子?”王磊看上去很难过。

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他,4年大学的费用几乎拖垮了全家,临到毕业,却不能靠一份满意的薪水还上读大学的“巨债”。

3、贴近性。

新闻价值学说中的“接近性原理”,是指要寻找所报道的事实与读者在时间、地点、心理或者利益上的接近点。

接近的因素越强,读者阅读的愿望也就越大。

从读者关切点上找角度,回答读者普遍关心的问题,解答读者想知而未知的问题,这就是最佳的新闻角度。

贴近性越高,读者对这一消息的关心程度、注意和兴趣就越大。

以普通人的视角来写作,透过普通人这个点来深化有主题的面,一方面赋予了人情味,另一方面又突出了贴近性,极易使读者产生共鸣。

(2006年9月14日B17 《黄克诚:一生洞若观火》)三年级的小学生黄梅恐慌了整整一个暑假,也没见家长来责问她为什么操行评定只得了“中”。

这是1959年夏天,父亲黄克诚参加庐山会议回来,全家人的命运急转直下,9岁的小黄梅对此还浑然不知。

这篇文章是写黄克诚将军在1959年的庐山运动中的遭遇的,以黄克诚将军女儿的疑惑写起,“慌了整整一个暑假,也没见家长来责问她为什么操行评定只得了中。

”读者中的绝大多数恐怕都有这种考试考得不好,怕家长责罚的心理吧,读者立马就回觉得亲切起来,接下来“父亲黄克诚”,原来她是大将军黄克诚的女儿,将军的家庭在对待子女的学习上也和普通家庭一样,读者的心就会紧跟着小女孩黄梅的视角来观察和理解这次运动中的黄克诚。

4、强大的信息释放功能:“华尔街日报体”个性化的开头可以为记者节省大量笔墨,同时受众可以在轻松的阅读状态中获得丰富的信息。

2006年8月31日,A4版,《30年,油城苦斗“火水河”》几天前,43岁的炼油厂工人老王“冒了一次险”。

他蒸了一条鱼,一条亲手从广东茂名小东江里钓上来的鱼。

自从十多年前进入当地人俗称“油厂”的茂名石化公司后,喜欢钓鱼的老王已经习惯了钓了就放。

“你不知道水有多脏,吃了怕是不中毒也得癌。

”他解释说。

然而就在这两年,越来越多人开始把“战利品”带回家。

老王只是众多目睹小东江之变的市民之一。

30年来,从南中国最大的炼油基地穿城而过的这条河由清亮而污浊,又由污浊而清亮。

短短两百字包含了大量的信息:“火水河”改造成功的事实,改造成功给当地百姓带来的便利,改造之前和之后的情况对比。

没有生硬的数据,呆板的说理,深刻的阐述,一个老工人钓鱼习惯的改变折射出油城改造“火水河”对当地的巨大影响。

“华尔街日报体”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比如说故事的真实性问题、新闻的严肃性问题,但是总的来说,这种文体的新闻写作,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三贴近”报道原则是切合一致的,对丰富和改进我们的新闻写作不无裨益。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