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与艺术》教案的范文.doc
《科学与艺术》教案:发现科学与艺术的共通之处

《科学与艺术》教案:发现科学与艺术的共通之处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发现科学与艺术的共通之处,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和艺术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科学和艺术在思维方式、创作过程和表现形式等方面的相似之处,从而提高对科学和艺术的综合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科学和艺术的基本概念及特点;(2)掌握科学和艺术在思维方式、创作过程和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共通之处;(3)学会运用科学和艺术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探讨科学和艺术的共通之处;(2)运用实践操作、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对科学和艺术的理解和认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科学和艺术的热爱和兴趣;(2)树立科学和艺术并重的观念;(3)增强跨学科学习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科学和艺术的基本概念及特点;(2)科学和艺术在思维方式、创作过程和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共通之处;(3)运用科学和艺术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2. 教学难点:(1)科学和艺术在思维方式、创作过程和表现形式等方面的深层次共通之处;(2)如何运用科学和艺术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搜集相关科学和艺术的资料、案例;(2)设计教学活动和方法;(3)制作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2)准备笔记本和文具;(3)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科学和艺术的作品,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和艺术的关系;(2)学生分享对科学和艺术的认识和感受。
2. 探究共通之处(1)教师引导学生从思维方式、创作过程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分析科学和艺术的共通之处;(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方式,深入探讨科学和艺术的共通之处。
3.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科学和艺术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科学和艺术的结合;(2)学生通过分析案例,理解科学和艺术在实际应用中的相互渗透。
关于科学与艺术教案

关于科学与艺术教案第一章:科学与艺术的概述1.1 科学的概念与特征解释科学是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进行系统的观察、实验和理论分析,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活动。
探讨科学的特征,如实证性、逻辑性、系统性等。
1.2 艺术的概念与特征解释艺术是通过创造和表现形式、情感和思想,以达到审美目的的活动。
探讨艺术的特征,如创造性、表现性、审美性等。
第二章:科学与艺术的相互关系2.1 科学对艺术的影响分析科学对艺术创作的启示,如科技的发展对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的影响。
探讨科学家在艺术创作中的参与和贡献。
2.2 艺术对科学的影响分析艺术对科学研究的启示,如艺术家对自然界的美和规律的感知和表现。
探讨艺术家在科学研究中的参与和贡献。
第三章:科学博物馆与艺术展览的教育意义3.1 科学博物馆的教育意义介绍科学博物馆的展示内容和方式,以及其对公众科学教育的贡献。
探讨参观科学博物馆对学生的启发和培养科学兴趣的作用。
3.2 艺术展览的教育意义介绍艺术展览的展示内容和方式,以及其对公众艺术教育的贡献。
探讨参观艺术展览对学生的启发和培养艺术兴趣的作用。
第四章:科学实验与艺术创作的活动设计4.1 科学实验的设计与实施介绍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原则,以及实验教学的目标和意义。
提供一个有趣的科学实验案例,如制作火山爆发模型,以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4.2 艺术创作的设计与实施介绍艺术创作的基本步骤和原则,以及艺术教学的目标和意义。
提供一个有趣的艺术创作案例,如创作一幅以科学为主题的画作,以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
第五章:科学与艺术的评价与反思5.1 科学教育的评价与反思讨论科学教育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科学教学评价。
探讨教师和学生如何进行科学教学的反思,以提高科学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5.2 艺术教育的评价与反思讨论艺术教育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艺术教学评价。
探讨教师和学生如何进行艺术教学的反思,以提高艺术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第六章:科学探究与艺术创作的融合活动6.1 科学探究与艺术创作的结合方法探讨如何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艺术创作相结合,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语文版《科学与艺术》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语文版《科学与艺术》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科学与艺术的概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与艺术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 培养学生对科学与艺术的兴趣和好奇心。
3. 提高学生对科学与艺术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科学与艺术的定义及其相互关系。
2. 科学与艺术的例子和案例。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科学与艺术的定义及其相互关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科学与艺术的例子和案例。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让学生思考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2. 讲解科学与艺术的定义及其相互关系。
3. 分析科学与艺术的例子和案例。
4. 学生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科学与艺术的理解和看法。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学生理解度:评估学生对科学与艺术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科学的艺术表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在艺术中的表现形式。
2. 培养学生对科学艺术的兴趣和好奇心。
3. 提高学生对科学艺术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科学艺术的表现形式:如科学绘画、科学摄影等。
2. 科学艺术的例子和案例。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科学艺术的表现形式。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科学艺术的例子和案例。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让学生思考科学在艺术中的表现形式。
2. 讲解科学艺术的表现形式。
3. 分析科学艺术的例子和案例。
4. 学生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科学艺术的理解和看法。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学生理解度:评估学生对科学艺术的表现形式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科学实验与艺术创作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实验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2. 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与艺术创作的兴趣和好奇心。
3. 提高学生对科学实验与艺术创作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科学实验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2. 科学实验与艺术创作的例子和案例。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科学实验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语文版《科学与艺术》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语文版《科学与艺术》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科学和艺术的关系,认识到两者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欣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科学和艺术的定义及关系2. 科学和艺术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3. 科学和艺术的相互影响和交融4. 著名科学家和艺术家的故事5. 科学和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科学和艺术的定义、关系以及人类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
2. 案例分析法:介绍著名科学家和艺术家的故事,分析科学和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科学和艺术的关系、相互影响和交融展开讨论。
4. 实践活动法:引导学生参与科学实验和艺术创作,培养实践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科学与艺术》2. 参考资料:有关科学和艺术方面的论文、书籍、图片等。
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的质量和完成情况。
3. 实践活动表现: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创新能力。
4. 期末考试:设置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科学和艺术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授课方式: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3. 教学进度:按照教材内容,每周安排2课时,共15周完成教学。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科学和艺术作品,引发学生对科学和艺术的兴趣。
2. 讲解科学和艺术的定义及关系:阐述科学和艺术的内涵,分析两者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分析科学和艺术的相互影响和交融:举例说明科学和艺术在历史和现实中的互动。
4. 介绍著名科学家和艺术家的故事:分享科学家和艺术家的成就和启示。
5. 欣赏和分析科学和艺术作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欣赏和评价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九年级下册《科学与艺术》教案

九年级下册《科学与艺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与艺术的关系,认识到科学和艺术是相辅相成的。
2. 提高学生对科学和艺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
3. 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和艺术的手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科学与艺术的关系2. 科学的特点和艺术的特点3. 科学和艺术的交融4. 科学和艺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5. 如何培养自己的科学和艺术素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科学与艺术的关系,科学和艺术的特点。
难点: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和艺术的手段来解决问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科学与艺术的关系,科学和艺术的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科学和艺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讨论如何培养自己的科学和艺术素养。
4. 实践活动法: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体验科学和艺术的力量。
五、教学准备1. 教材:《科学与艺术》九年级下册。
2. 课件:科学与艺术的关系,科学和艺术的特点,科学和艺术的交融,科学和艺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
3. 教学资源:科学和艺术的案例,实践活动材料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科学与艺术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2. 新课导入:讲解科学与艺术的关系,科学和艺术的特点。
3. 案例分析:分析科学和艺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科学技术博物馆、艺术展览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讨论如何培养自己的科学和艺术素养,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方法。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或艺术创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和艺术的力量。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活动表现: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科学实验的设计和操作,艺术作品的创意和技巧等。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科学技术博物馆或艺术展览,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科学与艺术的魅力。
《科学与艺术》教案:融合科技创造更优美的作品

《科学与艺术》教案:融合科技创造更优美的作品第一章:科学与艺术的概述1.1 科学和艺术的定义与区别1.2 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与影响1.3 科技发展对艺术的影响1.4 艺术对科技发展的启示第二章:科技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2.1 数字艺术与科技2.2 虚拟现实与艺术体验2.3 科技与舞台艺术的融合2.4 科技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影响第三章:艺术与科技的互动关系3.1 艺术对科技产品的审美设计影响3.2 科技对艺术创作工具的创新3.3 艺术与科技的跨界合作案例分析3.4 学生互动讨论:艺术与科技的互动体验第四章:科技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4.1 科技辅助艺术教育的发展4.2 数字艺术教育的优势与挑战4.3 科技艺术教育项目的实践案例4.4 学生互动讨论:科技在艺术教育中的创新应用第五章:融合科技创造更优美的作品5.1 科技与艺术的融合趋势5.2 创新思维与艺术创作的结合5.3 学生创作实践:利用科技工具进行艺术创作5.4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艺术创作成果的展示与评价第六章:数字艺术与科技创新6.1 数字绘画与数位艺术6.2 虚拟艺术与数字媒体的融合6.3 科技创意:互动装置与公共艺术6.4 学生实践:数字艺术作品的创作与展示第七章:音乐与科技的交汇7.1 电子音乐与音乐制作技术7.2 音乐软件与声音设计7.3 科技对音乐表演的影响7.4 学生体验:音乐与科技的互动创作第八章:电影与影视技术的发展8.1 特效技术与视觉冲击8.2 3D技术与虚拟摄影8.3 影视制作中的科技工具8.4 学生项目:短片制作与科技应用第九章:建筑设计中的科技应用9.1 数字建模与参数化设计9.2 可持续建筑与绿色科技9.3 科技在建筑设计中的创新实践9.4 学生设计:运用科技工具的建筑设计方案第十章:科技与艺术的未来展望10.1 科技艺术的趋势与预测10.2 科技艺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10.3 学生讨论:科技艺术的发展与挑战10.4 未来探索:学生提案与科技艺术创新项目第十一章:科技与艺术的伦理与批判11.1 科技在艺术中的伦理问题11.2 数字时代的艺术版权与保护11.3 科技艺术批判与审美标准11.4 学生讨论:科技艺术中的伦理与批判实践第十二章:科技艺术项目的策划与管理12.1 科技艺术项目的构思与策划12.2 项目管理在科技艺术中的应用12.3 科技艺术项目的推广与传播12.4 学生实践:科技艺术项目策划与管理案例第十三章:科技艺术的创新与创业13.1 科技艺术创新的商业模式13.2 科技艺术创业的机会与挑战13.3 科技艺术创新案例分析13.4 学生实践:科技艺术创新与创业计划书第十四章:科技艺术的国际视野14.1 国际科技艺术的发展趋势14.2 跨国科技艺术合作案例14.3 科技艺术节的策划与组织14.4 学生视野:国际科技艺术交流与分享第十五章:总结与反思15.1 科技与艺术的融合成果回顾15.2 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与评价15.3 教学过程中的挑战与反思15.4 未来教学计划的调整与优化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探讨了科技与艺术的融合,涵盖了科技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艺术与科技的互动关系、科技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数字艺术与科技创新、音乐与科技的交汇、电影与影视技术的发展、建筑设计中的科技应用、科技与艺术的未来展望、科技与艺术的伦理与批判、科技艺术项目的策划与管理、科技艺术的创新与创业、科技艺术的国际视野等主题。
语文版《科学与艺术》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语文版《科学与艺术》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科学与艺术的概述1.1 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与艺术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 掌握科学与艺术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1.2 教学内容1. 科学与艺术的定义及特点。
2. 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
3. 科学与艺术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事件。
1.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科学与艺术的基本概念及关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展示科学与艺术相互作用的过程。
1.4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2. 讲解科学与艺术的基本概念:阐述科学与艺术的定义及特点。
3. 分析案例:举例说明科学与艺术相互作用的过程。
4.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科学与艺术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性。
5. 总结与展望:强调科学与艺术在现代社会的作用,激发学生兴趣。
第二章:科学领域的探索2.1 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领域的主要学科及其研究方法。
2. 掌握科学家的重要发现和贡献。
3.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2.2 教学内容1. 科学领域的学科分类及其研究方法。
2. 著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及其重要发现。
3. 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社会的impact。
2.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科学领域的学科分类及其研究方法。
2. 案例分析法:介绍著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及其重要发现。
3. 小组讨论法:探讨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社会的impact。
2.4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科学领域的研究方法。
2. 讲解科学领域的学科分类及其研究方法:阐述不同学科的研究特点。
3. 介绍著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及其重要发现: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
4. 小组讨论:分析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社会的impact。
5. 总结与展望:强调科学领域的重要性和创新精神。
第三章:艺术领域的魅力3.1 教学目标1. 了解艺术领域的主要类型及其表现形式。
关于《科学与艺术》教案的范文

关于《科学与艺术》教案的范文第一章:科学与艺术的概述1.1 科学和艺术的概念解析解释科学的定义和特点,如系统性、客观性、可重复性等。
解释艺术的概念和特点,如创造性、主观性、审美性等。
1.2 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探讨分析科学和艺术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引用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和艺术作品,说明科学和艺术的相互启发。
第二章:科学与艺术的交融2.1 科学技术对艺术的影响探讨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何影响艺术的创作和表现形式。
分析数字艺术、多媒体艺术等新兴艺术形式的出现。
2.2 艺术对科学的启示分析艺术作品中的科学元素和科学主题。
引用艺术家对科学的思考和表达,说明艺术对科学的启示作用。
第三章:科学方法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3.1 观察与实验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实验操作,进行艺术创作。
分析色彩、材料、构图等艺术元素在观察与实验中的应用。
3.2 推理与想象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推理和想象能力,创作出富有创意的艺术作品。
探讨科学概念和原理在艺术创作中的转化和应用。
第四章:艺术表现手法在科学传播中的应用4.1 视觉艺术在科学展示中的应用分析视觉艺术手法如绘画、雕塑等在科学展示中的作用和效果。
引导学生通过视觉艺术手法表达科学知识和概念。
4.2 表演艺术在科学教育中的价值探讨表演艺术如戏剧、舞蹈等在科学教育中的互动性和吸引力。
设计科学教育表演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和体验科学知识。
第五章:科学与艺术的案例分析5.1 著名科学家与艺术家案例分析介绍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和艺术家,分析他们的创作和思考过程。
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汲取灵感和方法,培养自己的科学与艺术素养。
5.2 当代科学与艺术项目案例分析分析当代科学与艺术项目的成功案例,了解其创作背景和实现方式。
引导学生从案例中学习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开展自己的科学与艺术创作。
第六章:科学教育中的艺术教学策略6.1 艺术教学方法在科学课堂中的应用介绍各种艺术教学方法,如绘画、手工制作、音乐、表演等。
探讨艺术教学方法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科学的普遍性根植的范围要大于艺术家所追求的。
明确4: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表现:艺术和科学都需要智慧,而要发挥发展智慧又需要情感因素。
互动3
议一议本文运用的例证法及其作用。
明确:例证法就是一种用个别、典型的具体事例实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本文2至4段中举了李白的《把酒问天》和宋苏轼的《水调歌头》,说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写同一题材——咏月,虽然有相似和不同,却同样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们。
本文第5段举了莎士比亚的例子,说明中外一理。
本文第10段举了“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和“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
”的事例来论证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
互动4
播放歌曲《水调歌头》
4.达标反馈:
科学与艺术
王禹民
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曾邀请李可染、吴作人等画家为物理的前沿学科当题作画。
绘画的主题是“量子引力”、“粒子物理”和“表面物理”等。
李可染先生为表述“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这个当代物理学的主题,画了两头公牛角斗的场面,题为《对撞生新态》,既生动形象,又幽默风趣。
吴作人先生为“二维强关电子联系统”而作的《无尽无极》的画,即像阴阳鱼,又像两颗彗星,且只有两笔,简洁而对称。
我们的老艺术家懂得了当代尖端科学的基本思想,为古老的中国画开拓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景。
这也说明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
自然科学研究本质及其最高使命,是从纷纭杂陈的一团混乱中整理出贯穿于其中的不变规律和井然秩序。
与此相仿佛,艺术创作活动的本质和最高使命也是从万千现象的零乱中整理出秩序和规律。
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科学和艺术“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顶峰汇聚”。
两三百年来,英国水彩画家所关注的是光与暗的关系,是河流、山脉、树丛和海浪的运动,以及云彩的形成和变幻。
康斯太布尔的组画《英格兰风景画》就真实生动地展现出瞬息万变的大自然的景色。
而在透纳和法国画家柯特曼的笔下,海洋呈现出一种永远在作不停的颠簸的运动。
无独有偶。
透纳的同乡和同时代人、植物学家布朗,于1827
年用显微镜观察到浮在水里的菌类孢子在作不停的运动。
孢子越小,运动越剧烈。
后来人们把这种骚动称为布朗运动。
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参与了相关研究,并进而揭示了分子运动的奥秘。
那么,“布朗运动”和“透纳运动”有什么区别呢?又有什么相通之处呢?
可以说布朗所描绘的运动是一幅数理科学的风景画;他们所使用的语言是数学和物理概念。
透纳所描绘的运动则是一幅艺术的风景画;使用的语言是色彩和线条。
本质上布朗和透纳都是究天地之貌而形之于画笔的画家。
布朗运动是大自然深层结构的微观运动;欣赏它的壮丽既要用到心眼,也要用到肉眼。
透纳运动是大自然表层结构的宏观运动;惊叹它的雄伟同样要肉眼心眼并用。
科学风景画是抽象思维的结晶;艺术风景画是形象思维的结晶。
两者各司其职,但又通过神经进行交流、合作和互补。
一个完整和谐、全面的人,应该同时能欣赏、赞叹并创作出这两种类型的风景画。
热爱科学,同时也热爱艺术,才是完美人性的表现。
(选自《中学生阅读》)
1.由李可染、吴作人的事例,引出如下结论,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老艺术家懂得了尖端科学的基本思想,用古老的中国画表达了当代尖端科学的基本概念。
B.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
C.科学和艺术都是为了从纷纭杂陈的现象中整理出秩序和规律。
D.物理学家请著名画家作画,用具体形象把抽象的物理概念表述出来,居然表达得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真是天下奇闻。
2.对福楼拜的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和艺术是两个不同门类,各自发展到顶峰,然后回头相互照应,汇聚在一起。
B.科学和艺术虽属不同类型的思维形式,但它们又是相同的,其活动本质和最高使命是相仿佛的。
C.科学和艺术分别是按照自己的道路向前发展,都能发展到巅峰。
D.科学和艺术最初是不相融的,各司其职,互不干扰,只有发展到终点,结束时,它们才能融为一体。
3.根据文意理解“布朗运动”和“透纳运动”的区别,其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两者描绘的对象不同,一是菌类孢子不停的运动,一是海洋呈现出的不停运动。
孢子运动剧烈,海洋运动只是颠簸。
B.两种“风景画”运用的思维形式不同,因此,一是抽象思维的结晶,一是形象思维的结晶。
C.两者所运用的语言有别,一是数字物理概念,一是色彩和线条。
D.两者所表现的层次结构不同,一是深层结构的微观运动的壮丽的科学风景画,一是表层结构的宏观运动的雄伟的艺术风景画。
4.以下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家用中国画表达当代尖端科学的基本概念,为古老的中国画开拓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景。
B.本质上布朗和透纳都是究天地之貌而形之于画笔的画家。
C.一个完整的和谐、全面的人,应该同时能欣赏、赞叹微观与宏观两幅“风景画”。
D.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要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必须既热爱科学,又热爱艺术。
5.延伸拓展
1)实践探索
学习例证法的写法,先针对一件事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举例论证。
(150-200字)
6.板书设计
科学与艺术
李政道
论点: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议论文三要素论据:李白《把酒问月》苏轼《水调歌头》
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
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
论证: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