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送别诗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送别诗类型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送别诗类型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送别诗类型
【—之送别诗类型】,好多送别诗,表面上看犹如一幅幅秀美的风景画,没有什么情谊。

但仔细一品味,便可以从中体验到一股浓浓的、深沉的情愫。

谢别
例如:李白的《追赠汪伦》:“桃花潭水浅千尺,不及汪伦送来我情。

”这样的送行,从侧面整体表现出来李白和汪伦同是对仗谓之礼、欢乐民主自由的人。

同时也写下两人之
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恋别
例如:王维的《送来元二并使安西》:“自是更天下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此
诗生动形象地写下了诗人对将要回去荒芜之地的友人深深的憧憬和挂念。

壮别
例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推官归京》:“轮台东门愁回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
路转不见踪影君,雪飞过领马行处。

”这首诗整体表现了诗人的伤感之情,但因友人想去
的地方就是繁盛的京城,因而更多的就是对友人的艳羡。

阔别
例如:王勃的《送来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诗人一改为
以往送行诗黯然销魂的伤感情调,格调高昂,气象壮丽,雄浑洒脱。

把初恋这件事看看得
很超然,唱起了豪放的歌声。

总结:这种意境又是和诗人当时官场失意、萌生归意的心情吻合的,或者说是当时诗
人心情的写照。

由此可以说,该诗看似无情却胜有情。

有关送别的古诗100首

有关送别的古诗100首

有关送别的古诗100首送别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题材之一。

送别古诗是古代文人士人在别离时对亲友或同僚、知己等的怀念和祝福之情的表达。

这些古诗以其优美的词句和真情实感,表达了古人对别离时的深深思念和彼此的情谊。

下面我将为您介绍一些经典的送别古诗。

1.《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是唐代王之涣的名篇,曾经成为中国古代送别诗的经典之作。

诗中通过景物的远近和高低,表达了离别的悲伤和不舍之情。

2.《送元二使安西》——王之涣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是王之涣的另一首名篇,以渭城的朝雨和青柳绿新来表达了他对离别的沮丧和无奈。

3.《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首诗是唐代高适的名篇,通过黄云、雪飞雁等描绘了离别的凄凉和孤独,但也表达了对友谊的珍惜和信心。

4.《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诗是唐代陈子昂的名篇,写了送别时的孤独、思念之情,以及对生命和宇宙的思考。

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之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是王之涣的另一首送别名篇,因其诗情质朴而感人,常常被用来表达思念亲人的情感。

6.《别葛大夫西京道中》——杜牧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这首诗是唐代杜牧的名篇,描绘了别离时的凄凉和渺小感,表达了对幸福的向往和担忧。

7.《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这首诗是唐代王勃的名篇,描绘了送别时的离愁别恨和对未来的期盼。

8.《送别》——孟浩然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这首诗是唐代孟浩然的名篇,以描写青梅和竹马的情景,表达了少男少女离别时的深情和眷念。

以上仅是一些经典的送别古诗,每一首都表达了古人对别离的思念和祝福之情。

古代送别诗知识点

古代送别诗知识点

古代送别诗知识点第一篇:古代送别诗知识点送别诗一、思想内容并不是送别诗表达的思想感情都是千篇一律地抒写惜别伤感之情。

下面对送别诗歌思想内容作一较为具体的概括,大致可分为以下七种情况:1、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如:王勃的《送杜少甫之任蜀州》中第二句“风烟望无津”一句,用“风烟”、“望”两个词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

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雨所遮,间接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2、体贴入微的宽慰还以上面那首诗为例。

诗人在第二句中流露伤感之意后,在后面三联中感情基调立即有了变化,作者宽慰朋友,这次离别只是客中之别,只要彼此心相连,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不就好像近邻一样吗?这首诗极尽宽慰之意,成为温暧孤独的心灵鸡汤。

3、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同样有一般送别的惜别之情,但因朋友“西出阳关”是壮举,所以诗中不见伤感之意,只是在“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想象中包含了诗人的友人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4、前途艰险的担忧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一诗的第三句撇景入情,朋友刚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春江渺茫,征帆一叶该停泊在哪里呢?在依依惜别中表现了诗人对友人艰险前途的担忧。

5、坦陈心志的告白有的送别诗往往借别明心志。

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诗的最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则在送别感伤之外另辟蹊径,表达自己高洁的品格,孤介傲岸的坚强性格,借送别而言心志,可谓一箭双雕。

6、积极奋发的勉励鉴赏诗歌,一定要能知人论世,初盛唐的诗人在诗歌中总是充满一种积极乐观精神。

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一诗写与友人分别于繁华皇都,彼此心里总不免有些怅惘,但这种情绪只是轻轻带过,诗人随即把这种怅惘化为为国效力的责任。

全诗以“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二句作结,作者勉励友人建功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下汉将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

全诗一气呵成,充满积极奋发向上的豪情。

7、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与一般送别诗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

初中语文课件《送别诗中的多种意象》

初中语文课件《送别诗中的多种意象》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 标遥有此寄》
人隔两地,难以相见, 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李白 将自己对迁谪朋友王昌龄的 思怀之情寄与明月带到遥远 的夜郎之西。
杨柳、酒、流水、 月等借以表现别离主 题的意象,在送别诗 中起到了渲染环境、 传达心声、扩大意境、 深化主题的重要作用。 增强了送别诗的艺术 魅力。

此外,中国古典诗歌中 用以表现“漂泊”“游子” 之感的意象还有很多,如 • 浮萍——“身世浮沉雨打萍” 浮云——“浮云游子意” 天空中的一抹浮云, 随风飘浮,好像友人即将 远离,行踪不定,任意西 东。

杨柳,是中国古代送别诗 中描写最多、也最情意缠绵 的一个意象。 • 柳谐音为“留”,常作留 客之意,又因柳丝柔长,风 吹而成缠绵难舍之状,故古 人常折柳送别。 • 人们不但见到“杨柳”会 引起惜别之情,而且连听到 《折杨柳》的曲调,也会触 动离愁。如李白的《春夜洛 城闻笛》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飞蓬”意象和其他意象连用,加重 情感表达。 白居易《望月有感》的颈联“吊影 分为千里雁, 辞根散作九秋蓬”是说离 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同根兄弟 随风飞散,恰似秋蓬。 诗人将“秋蓬”与“孤雁”连用, 来比兄弟因战乱而离散五处,各自飘零, 像分飞千里的孤雁,形影相吊;又像是 秋天里断根的蓬草,流落他方,增强了 孤寂伤感的情绪。
李白的《送友人》一诗中 ,诗 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 此地一分别,友人就要像那随 风飞舞的蓬草,飘到万里之外去 了。离开了家乡也就如同离开了 根,随着生活遭遇之风而飞转, 前路漫漫而迷惘。 李白运用“蓬”的意象,着一 “孤”字,更表达了作者对朋友 飘泊天涯的深切关怀。情意深挚 感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考语文古诗阅读鉴赏知识梳理(1)——古诗基础知识

中考语文古诗阅读鉴赏知识梳理(1)——古诗基础知识

中考语文古诗鉴赏知识梳理(一)第一部分:知识梳理古诗基础知识整理一、诗歌的概念:狭义:仅指唐诗,不包括词、曲。

广义:包括诗、词、曲在内。

二、诗歌的体裁:(诗歌的外在形态)1.广义的诗歌分为:诗、词、曲。

2.诗的体裁分类:(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3.词的体裁分类:(别称诗余、长短句、曲子、曲词、乐府等)(1)按字数分类: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2)按段数分类: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三段为三叠、四段为四叠(3)词牌和题目: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为词牌,赤壁怀古为题目。

识别:《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注意:题目有时可以省略,但是词牌不可省略4.曲的体裁分类:(别称词余、乐府)(1)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套曲)(2)杂剧(3)宫调、曲牌与题目:如《[南吕]四块玉闲适》《[双调]大德歌冬》南吕,双调是宫调,四块玉和大德歌是曲牌,闲适和冬是题目三、诗歌的题裁及常见思想感情:☆1.送别诗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

A.依依不舍的留念。

B.情深意长的勉励。

C.坦陈心志的告白。

常见字眼:折柳、长亭、西楼、南浦、斜阳、酒、劳歌、骊歌等(古人常:①折柳送别②饮酒饯别③唱歌送别)2.思乡怀人羁旅诗总体情感:对家乡及家人的思念之情。

常见思乡缘由: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

常见思想情感精细分类: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常见字眼:月、雁、笛、柳、清秋、黄昏、征蓬、游子、浮萍、浮云3.边塞战争诗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对比、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人教版初中语文送别诗有哪些

人教版初中语文送别诗有哪些

人教版初中语文送别诗有哪些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多首送别诗。

其中一些著名的包括:
1.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送别诗,描写了
他离开千里之外的草原时的感受。

这首诗描绘了自然之美和离别之痛,表达了人对身处于异乡的感慨和对故土之爱。

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送别诗。


人从忆及旧时兄弟交情、感慨时光流逝,到最后深情告别,表达了恋
家之情和对亲友的挚爱。

3. 《别董大》:唐代诗人高适写给好友董大的送别诗。

诗歌深情
抒发了诗人离别之痛和怀念之情,并表达了总有重逢的期待。

以上诗篇经典,通过它们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
大精深,还能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

八下11《送友人》-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考点梳理与实训(含答案)-部编版

八下11《送友人》-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考点梳理与实训(含答案)-部编版

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字词理解】①为别:分别。

②蓬:蓬草,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

这里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友人。

③浮云游子意:浮云飘浮不定,比喻游子行踪不定。

④落日故人情:落日缓缓而下,比喻难舍之情。

⑤自兹去:从此离去。

兹,此。

⑥萧萧:马嘶叫声。

⑦班马:离群的马。

【内容描述】苍山翠岭横卧北城之外,清澈的河水环绕东城流去。

此地一分别,你将如蓬草孤独远行万里。

游子的行踪似天上浮云,落日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马儿也为惜别而声声嘶鸣。

【全诗赏析】这是一首意味深长的送别诗,送别的环境,透着轻快明丽的气息,表达了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意,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

颈联以浮云孤飞,来去不定,来比喻游子飘忽不定的心;以落日徐徐,依恋大地,来比喻与友人难舍难分之情。

【主旨】作者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写作特色】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寓情于景。

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

自然美和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

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

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

考点精练: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送友人黄鹤楼李白崔颢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第一组题目:(1)【内容理解】两首诗都写愁情,《送友人》写送别友人的愁情,《黄鹤楼》的愁情。

(1分)(2)【表达技巧分析】请简要分析《送友人》尾联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3分)第二组题目:(1)【词语理解】《送友人》中,“孤蓬”和“浮云”各比喻什么?(2分)(2)【诗歌赏析】以下对两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万里”“千载”都有悠远之意。

初中语文 文言文 李白《送友人》原文、译文、赏析

初中语文 文言文 李白《送友人》原文、译文、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李白《送友人》原文、译文、赏析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译文】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白亮亮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方。

我们即将在这里分手,你就要像孤飞的蓬草一样踏上万里征程。

空中的白云飘拂不定,仿佛你行无定踪的心绪,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亦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

我们挥手告别,从这里各奔前程,两匹马似乎也懂得主人的心情,不忍离别同伴而萧萧长鸣。

【赏析一】这首李白的《送友人》,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佳作。

诗一开头便展现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山水画卷:“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北城之外,绕城的河水像一条白练汩汩东流。

“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对偶工丽,色彩鲜明;山“横”、水“绕”,一静一动,相映成趣。

就在这秀丽的青山秀水之间,友人将要上路远行了。

诗人与友人策马并辔而行,送了一程又一程,已经到了城外,依然难舍难分。

中间两联,直抒离别的深情。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是说从这里分别之后,友人就将像孤独的蓬草那样随风而转,飘摇万里之外。

怎不叫人牵挂! 这一联是流水对,有如行云流水般流畅自然。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上句想象友人旅途中飘零之感,下句抒写别后故人相思之情。

这一联对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渲染出浓郁的离别氛围,却点到即止,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

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就在这时,两匹马仿佛也善解人意,不愿分离,昂首向天,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

班马,是离别的马。

马犹如此,人何以堪!直到友人走远了,马的悲鸣声,似乎仍在空中回荡,长留在诗人心中,也伴送着友人的万里行程。

李白这首送别诗写得情深意切,却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而自然流畅。

青山、白水、浮云、落日,构成高朗阔远的意境。

【赏析二】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送别诗
导读: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

送别诗抒写离情别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

要把这种情感火花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

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

另外,唐朝的一些送别诗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充满希望和梦想,反映盛唐的精神风貌。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送别诗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有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

诗歌题目通常以“赠、别、送”等字眼。

总结: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友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

所用的手法常常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

其艺术特点,有的格调豪放旷达,有的委婉含蓄,有的词浅情深。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