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综合诊疗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综合治疗研究的进展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综合治疗研究的进展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综合治疗研究的进展作者:权明哲等来源:《中外医疗》2014年第19期[摘要] 该研究对手术时机和术前辅助化疗等术前准备工作做出论述,并总结了目前在临床上应用较多的射频消融治疗、射频消融治疗、全身化疗及基因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并就其优缺点进行讨论。

[关键词] 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中图分类号] R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7(a)-0195-02结直肠癌的发生与人们的生活饮食习惯有着极大的关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患病人数也有逐年提升的趋势。

由于转移至肝肺或复发,常导致治疗效果并不显著,20%左右的患者,肝转移发现于确诊时期,而35%左右的患者则会在术后3年内出现肝转移,多学科合作综合治疗模式的提出取得了不错的临床治疗效果。

下面对综合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研究进展作出综述。

1 手术切除1.1 手术时机直肠癌肝转移在临床上可被分为同时性肝转移和异时性肝转移两大类,同时性肝转移出现在确诊结直肠癌后6个月内或切除结直肠癌原发灶后,异实性肝转移出现在结直肠癌进行根治切除术6个月后。

经长时间及对大量临床数据分析后得出,能否进行手术切除与多种因素有关:是否有盆腔转移结节出现、是否有形成、浸润部位及肿瘤浸润程度等[1]。

随着肝血流阻断技术、影像学分析及外科手术操作技术的不断进步,已经能够较为安全地进行肝切除手术,且能有效控制死亡率[2]。

目前对合适的手术时间仍有争议。

有关资料表明,手术切缘为阳性的患者在五年内的存活率并不高,有专家指出,只有同时保证残肝能代偿功能正常和切缘为阴性,才能成为最佳手术时机。

目前,手术时机的选择有分期手术和同期手术之分,各自有不同的优点与缺陷[3]。

对于分期手术而言,间隔切除能够更加全面仔细地将极小的肝转移瘤清除,同时保证存活率;而对于通气手术而言,也不用担心存活率会有所降低,因为目前的医疗技术水平及围手术期的干预工作已经有了较大的进展,通过B超可较为准确地帮助切除微小肝转移瘤。

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治现状及最新进展

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治现状及最新进展

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治现状及最新进展结直肠癌(CRC)为世界第三大癌症类型,每年约有120万新发病例, 60万死亡病例,癌症预后与转移相关,转移性结直肠癌中,肝脏为最常见转移部位,,约有50%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出现肝脏转移且肝脏为唯一转移部位。

未行治疗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是6~12个月,5年存活率低于10%。

因此,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治疗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本文就目前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治疗和化疗方面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目前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治疗包括:手术、化疗、分子靶向治疗、肝动脉灌注治疗、门静脉栓塞治疗、射频消融、高强度聚焦超声、微波治疗等。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患者分为可切除和不可切除两类,而可切除又包括了潜在可切除和初始可切除。

对于可切除患者手术仍然是唯一的治愈性治疗。

目前公认的可切除标准为:在维持足够残余肝脏体积的前提下,完全切除所有转移病灶(R0切除)。

对于不可切除的同时性肝转移癌患者,鉴于最新于ASCO报道的CAIRO-3卡培他滨+贝伐单抗维持治疗获益最大的群体是同时性mCRC并进行原发瘤切除的患者,该组患者维持治疗后OS从18个月延长到25月。

该结果是否会改变转移瘤不可切除的mCRC切除原发瘤的指征仍未知。

化疗包括了新辅助化疗和术后的辅助化疗及不可切除患者的化疗。

对于初诊可切除的肝转移患者,EPOC研究显示围手术期FOLFOX4治疗组与单纯手术组比较,3年PFS有获益趋势(36.2%vs.28.1%,HR=0.77,P=0.041),总生存(OS)率无显著差异(61个月对54个月,P=0.34),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所上升(25%vs.16%,P=O.04),该研究奠定了化疗在可切除或潜在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治疗中的价值。

而对于不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Ⅲ期GONO试验已证实高强度的三药联合化疗方案显著优于FOLFIRI[5-氟尿嘧啶(5-Fu)+亚叶酸钙+伊立替康]方案。

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进展

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进展
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进展
2020.7.14
概况
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逐年上升(每年以3.9%) 发病率随年龄增加上升,40-60岁达到高峰 肝脏是结直肠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 死亡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中,2/3与肝转移
相关。 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对于改善结直肠癌患者预
后极为关键。
概况
高发。有15%~25%的结直肠癌患者初诊时已发生肝 脏转移(同时性肝转移),而另有50%的患者在结直 肠癌病情进展过程中会发生肝转移(异时性肝转移)。
6个周期以内的术前化疗一般不会增加术后肝 衰风险
手术联合射频
手术切除联合射频消融:对于同时累计左右半 肝的多发转移灶,可以手术切除较大病灶,同 时再应用射频消融治疗小病灶
对于体积较大的肝转移灶,射频消融还可扮演 手术器械的作用,辅助肝脏切除术。 以Habib为代表的专用射频消融电极可以将手 术预切线消融成一个凝固性坏死带,既可以减 少术中出血,又提供了理想的无瘤切缘。
建议常规使用术中B超指导术中操作,有利于完 整切除肝内病灶,达到R0切除目的。
肝切除手术----可切除标准
传统观点,手术禁忌: 1、肝内转移灶≥4个 2、单个转移灶直径>5cm 3、肝左右叶均有转移 4、转移灶距大血管<1cm 5、伴有肝外转移灶
肝切除手术----可切除标准
新的标准: 1、无肝外不可切除转移灶(包括原发灶) 2、肝切除量小于75%或至少保留2个相邻肝段
值得强调的是: 1、肿瘤在影像学上的消失不等于病理上的缓解,
仍需进一步手术切除。 2、加强复查监测、及时外科评估(6-8周) 3、原则上化疗不超过6个周期,一般建议2~3个
月内完成并进行手术 4、术后继续辅助化疗,手术前后的化疗时间总
长不超过6个月。

结直肠癌肝转移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

结直肠癌肝转移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

结直肠癌肝转移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摘要:结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而其发生肝脏转移往往则是结直肠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研究数据统计发现,本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有近一半患者会进展为肝转移,并且致死率非常高,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目前,手术切除仍是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主要治疗手段,也是唯一具有潜在治愈性可能的方法。

随着结直肠癌肝转移外科手术经验的不断积累、相关学科的迅速发展以及手术切除标准的不断完善,其外科治疗方法有了长足的进步。

相关学科专家的参与也使患者能够获得最佳的治疗策略,并保证了外科治疗的效果。

本文通过对结直肠癌伴肝脏转移的研究概况、诊断以及治疗方法进行研究探讨,以便为其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结直肠癌肝转移外科治疗【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041-02结直肠癌是全球高发性的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于各种恶性肿瘤前列,呈逐年上升趋势,并易发生肝脏转移。

临床数据显示,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es,clm)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其生存率会大大减小,甚至发生突发性死亡[1-3]。

因此,对于其治疗方法的研究探讨尤为重要。

本文现就对结直肠癌肝转移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如下。

1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研究概况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因而患病的概率也因此越来越高。

根据过去的人口调查情况发现,我国结直肠癌患者的发病率每年以3.19%的速度递增,远高于世界水平。

另外,即使患者被确诊为结直肠癌伴有肝转移,其中也只有大概20%的患者适合进行手术切除。

一般情况下,对于这些有手术切除适应症的患者来说,手术切除依然是其治疗的首要选择,而一个合适的手术策略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远期预后又是尤为重要的[4,5]。

近年来,肝胆外科、肛肠外科以及新辅助化疗等技术飞速发展,使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治更加精准,围绕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comp 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关于结直肠肿瘤的临床实践指南,肝转移癌早切除的临床疗效逐渐受到了各界的认可。

转移性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研究

转移性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研究

・ 4 8 7 5 ・
2 年、 3年的生存率 。同时性肝转移 的患者 。 如果转移灶与原 发灶 同期 切除 , 生存 时间以手术至死 亡时 间 ; 分期 切除 的患
本次 临床 观察 结果 显示 . 结直肠癌肝转移 的患者 1年生 存率为 6 6 . 7 %, 2年生存率 为 3 8 . 3 %. 3年生存率 为 1 8 . 3 %。肝 转移灶 多发者较单 发者预后差 . 结直肠癌肝转移 患者远期生
移。 患者 的生存率同时会降低。有学者报 道_ 3 ] , 2 4 0 例结直肠 癌合并可切除肝转移患者 I 期手术 围手术期病死率为 2 . 2 %. Ⅱ 期 手术 围手术期病死率为 2 . 8 %( mo . 0 5 ) 。亦有报道 1 2 3
[ 3 ] 陆
文, 吴盼盼, 钱 国军 , 等. 结直 肠癌肝转移 的微波 消融治疗 [ J ] .
后情况。而在正常组与升高组的数据对 比中. 正常组患者人 院2 4 h . 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和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评分结 果均低于升高组 。综合两组数据对 比来看 。 腹 内压水平直接
影响到患者病情 的严重情况 如果能够有效的控制腹 内压 的
报道 , 但是还不是很多。经研究表明. 膀胱内压间接测量法是
测量腹内压的最有效标准
腹腔 与其 他器官较 大的区别是 . 腹 腔的腔 隙是封 闭型 . 腹腔 中器官体积增 大就会引起腹内压力 升高 腹 内压力过高 会引起多种并发症 . 进 而影 响多脏器的正常功能。国外医学
工作者对危重症患者进行研究分析 . 其结果显示腹 内压是影 响危重症患者 的重要生理因素之一 , 。因此 . 对危重症患者进
行腹 内压监测是及其重要的一项护理工作 腹腔间室综合征是临床综合表现 的一种病征 . 其病例机 制为腹腔 内压急剧升高 . 导致器 官组织 和内脏血 流不能维持

2022年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进展(全文)

2022年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进展(全文)

2022年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进展(全文)结直肠癌肝转移诊疗路径:结直肠癌肝转移(CRLM)是结直肠癌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初诊时合并有肝转移的结肠癌和直肠癌患者的中位OS分别为10个月和13个月[3],肝转移患者的预后次于肺转移,但好于其他部位转移[4],详见图1。

对于肝转移病灶无法切除的患者,5年生存率<5%,而肝转移灶完全切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35个月,5年生存率为30%~57%[5]。

以上生存结果提示,为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提供正确的诊疗路径,能使患者获得更好的生存获益。

图1.比较结直肠癌单个部位转移病变的OS分析[4]ESMO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策略建议治疗目标应达到“无疾病证据(NED)”状态,治疗原则推荐为全身治疗联合局部治疗[6]。

COLLISION研究组专家共识针对结直肠癌单纯合并有肝转移的患者提出了明确的诊疗路径:①从患者特征出发[7],易于切除/消融的IVa期CRLM以及部分难以切除/消融的IVb期CRLM,推荐根治性切除和/或消融且不需要接受辅助化疗;而对于部分IVb期、全部的IVc期和IVd期CRLM患者,需依据化疗是否获益、早期异时性、肝脏转移病灶数量和大小、残余肝体积以及是否适合肝移植等角度综合判断,选择根治性切除和/或消融,或全身姑息治疗,详见图2。

②从肿瘤特征出发[7],依据肿瘤大小、解剖学位置、手术/消融禁忌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详见图3。

图2.结直肠癌肝转移可切除性和消融性标准——患者特征[7]图3.结直肠癌肝转移可切除性和消融性标准——肿瘤特征[7]《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2020)》[8]建议依据结直肠癌确诊时合并肝转移病灶是否可切除,选择不同治疗方式:①肝转移病灶可切除时,在同步或分阶段切除肝转移病灶的同时,选择对晚期结直肠癌肝转移有效的化疗方案、或肝动脉灌注治疗±全身化疗。

②肝转移病灶不可切除时,通过全身治疗尝试进行转化治疗,当仍不可切除时考虑全身系统治疗。

2022结直肠癌肝转移灶消失的临床研究进展(全文)

2022结直肠癌肝转移灶消失的临床研究进展(全文)

2022结直肠癌肝转移灶消失的临床研究进展(全文)摘要结直肠癌是目前最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之一,而肝脏是结直肠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

近年来,随着结直肠癌患者多学科诊疗模式的不断发展,接受术前化疗(或联合靶向药物治疗)后出现肝转移灶消失(DLM)者不在少数,而DLM的诊断及治疗在当前仍然是一个颇具挑战及争议的话题。

本文对近年来关于DLM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1)与DLM出现的相关因素,包括肝转移灶大小及数量、化疗方案和周期及靶向治疗药物、肝转移发生的模式、Ras/Braf状态及原发灶部位。

(2)DLM与真正完全缓解(病理完全缓解和持续性临床完全缓解)的关系,以及与病理完全缓解发生的相关预测因素。

(3)DLM的临床评估:术前评估包括超声、CT、MRI、PET,术中评估则包括术中探查、术中超声和增强现实。

(4)DLM的治疗策略,包括手术治疗、局部治疗和非手术治疗及个体化治疗。

部分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在非手术治疗过程中会在影像学上出现肝转移灶消失(disappearing liver metastases,DLM)[1]。

本文拟对DLM出现相关的因素、DLM与真正完全缓解的关系、DLM的临床评估以及DLM 的治疗策略这4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展开论述,以期对该类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一、DLM出现的相关因素1.肝转移灶大小及数量:现有的临床研究发现,较小的肝转移灶(通常<2 cm)与DLM的发生密切相关[2,3]。

在对化疗敏感的情况下,对比大病灶,病灶越小,相同时间内更容易达到DLM状态。

3个或更多肝转移灶的存在也与DLM出现的高概率有关[3]。

其可能原因是较多肝转移灶的存在,使得在病灶中出现小病灶的概率更高,而小病灶更容易达到DLM状态。

因此,对于存在较多且较小肝转移灶的患者,在进行术前化疗时,应对其进行合理的评估以及密切的影像学随访,以及时发现DLM。

2.化疗方案、周期及靶向治疗药物:一方面,化疗对DLM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肝转移灶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术前化疗周期的延长与DLM的发生密切相关[2,3]。

结直肠癌伴肝脏转移的治疗进展

结直肠癌伴肝脏转移的治疗进展

生国塞旦医药垫!!生兰旦箜!鲞筮垒塑g!i塑堡些丛鲤:塑b垫!Q,Y!!:!:№:垒结直肠癌伴肝脏转移的治疗进展韦之见孟翔凌【关键词】结直肠癌;肝脏转移;治疗;进展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

近年来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有40%一50%的患者死于肿瘤转移,肝脏是其最常见的转移器官。

25%的结直肠癌患者确诊时即伴有肝转移,另有25%患者在根治术后出现肝转移…,肝转移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生存率的主要原因。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治疗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对结直肠癌伴肝脏转移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1手术治疗手术切除原发灶及肝转移灶是首选疗法,是目前唯一能达到治愈的治疗手段,多项研究表明其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34%~38%,中位生存期28—46个月,疗效明显优于其他非手术治疗‘2引。

1.1适应证目前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手术适应证:①患者心肺功能等一般情况允许,能够耐受手术;②原发病灶获得根治性切除;③肝转移病灶应完全切除(RO);④手术后保留足够的残肝量维持肝脏功能;⑤无其他部位转移或能够完全切除肝脏外病变。

通过合理掌握手术适应证,肝切除术的围手术期死亡率接近1%”jJ。

既往认为,肝转移灶的数目、大小、分布部位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肝转移灶>4个者预后较差。

最新的临床研究认为其已不再是影响判断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是否适宜手术的决定因素。

可手术的肝外转移病灶(包括肺、腹腔等)也不再是手术绝对禁忌证。

周志伟等旧1发现术后1,3,5年的生存率,转移灶直径<5cm者分别为65.61%,21.66%,14.58%,而直径>5cm者分别为41.77%,5.57%,2.78%。

MalikHZ等…报道在484例接受肝切除术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中有136例患者的转移瘤数目超过4个,其中36例转移瘤数目超过8个,4—7个转移瘤的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38.4%,超过8个转移瘤的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24.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 后 可 以准 确地 从 解剖 学 角度评 估 1 8 F . F D G在 腹部 的 正 常和异 常浓聚 , 且能准 确定位 。 A R T I K O等 [ 6 ] 报道 1 8 F . F D G
P E T . C T可以早期 、 灵敏 地发 现远 处转 移 灶 , 一 方 面 可 省 去
物 理 检 查 上 进 行 了 大 量 的 研 究
术、 过 度手术 或 医疗资 源浪 费有 更高的效益 . 另一方面 又可 早 期发现肝 、 肺 等 器官的孤 立转移 灶 。 使 患者 获得 二次 手术 的机会 。另有研 究[ 7 1 发现 。 1 8 F . F D G对肝 转移灶 的灵敏度 为
动 受限程度 明显增加 . D W. MR I中转移瘤信 号将高 于周 围肝 脏 实质 ,所 以联 合 D W. MR I 检 出肝脏 转 移 瘤 的敏 感 度达 9 O . 5 %一9 7 %, 特异度达 9 5 % 一1 0 0 %, 即便针 对直径 <1 0 m m 的 转移 瘤 ,该 方 法诊 断特 异度 同样 可 高达 1 0 0 。 因此
癌 的发 病率逐年 升 高, 居 男性 恶性 肿瘤发病 率第 3位 , 女性 发病 率第 2位 【 。其 中有 2 0 % 一3 0 %的结直肠 癌 患者在发 现 时就 已经伴有远 处转移 ,而且 一旦 伴有远 处转移 5年生 存率 只有 6 % 一8 0  ̄ 0 t 2 ] 。肝 脏是 结直肠癌 血行转移 最主要 的 靶器官, 1 5 % ~2 5 % 的结 直肠癌 患者在 原 发肿 瘤确诊 时即 有肝 转移 , 大约 2 O %的 患者在肠 癌手术后 出现肝 转移 目
全 切除 的比例。
前 手 术治疗仍 是公认 的唯 一有 效的 治愈 手段 , 但C R L M患 者在确诊 时仅 l 5 % ~2 0 %适合手 术治疗[ 3 1 。 所以 , 结直肠癌 发 生肝转移 的早期诊 断和治疗就显得 尤为重要 。有研 究表
明,一部分 最初肝 转移 灶无法切除者 经新辅助 治疗后 可 以 变为可切 除病 灶。 因此 , 通过 多 学科 合作 团队对 C R L M 患
实用 医学杂 志 2 0 1 6年第 3 2卷第 19期
3 1 3 3

临 床 新 进 展 ・
结直肠癌肝转移 的综合诊疗研 究进展
李军 卢 列盛 宋振 顺
直肠癌 肝转 移 ( c o l o r e t a l c a n c e r l i v e r me t a s t a s e s 。 C R L M) 1 . 2 B超 大 多数 结直 肠 癌 早 期 肝 转 移 灶 直径 多较 小 . 且 以
分辨 率较 高。 另外 , 术 中 B超 探 头具有体 积 小、 高频 、 高分
辨率等 特点 ,与术前肝脏 B超 、 C T及 剖腹触诊 相 比有 更 高
的敏感性 和特异性 。 因此 建议将 术 中超声检 查常规应 用于
C R L M 的手术 中 , 可以 最大程度 的减 少病 灶 的残 留。 提 高 完
MR I平 扫 结 合 D W. M R I 对 肝 脏 微 小 转 移 瘤 的 诊 断 敏 感 性
模式, 个性化地 制定 治疗 目标 , 开展 采 用新辅助 化疗 、 全身
化 疗、分子靶 向治疗和 肝转移 灶局 部治 疗 ( 射 频 消融、 放
疗) 等综合 治疗手段探 索 出最佳的模 式组合 , 以提 高肝 转移
9 1 % 一1 0 0 %, 与 M R I 相似。 但 对盆腔 转 移灶 的灵敏 度 则 高
于 MR I 。 因此 , 应用 1 8 F . F D G P E T — C T进 行 结 直 肠 癌 术 后 监 测, 可早 期 发 现 结 直 肠 癌 的 复 发 和 转 移 , 使 某 些 复发 转 移 患
者 进 行 全 面 评 估 .根 据 不 同 的肝 转 移 分 型 选择 不 同的 治 疗
1 . 3 M砒
扩散加权磁 共振影像 ( D W. MR I ) 是 以检 测 水 分
子 在细胞及 组织 间隙 内运动速度 为成像基 础 肝 脏转移 瘤 的细胞 密集度 显著 高于周 围正常肝脏 实质 。因此水分 子运
灶手 术切 除率 , 改善 生活质量和延 长生存期 。
高于 c T或 MR I 平扫 。是 排除早 期肝脏 转移 的首选影 像 学
检 查 方法。 1 . 4 P E T - C T 1 8 F . F D G P E T . C T是 以 1 8 F . F D P作 为 示 踪
1 C I M 的 早期 诊 断
按 照 国 际 通 用 惯 例 分 类 . 同 时性 肝 转 移 是 指 结 直 肠 癌
剂 以 评 价 细 胞 的 代 谢 显 像 的 一种 成 像 检 查 方 法 该 图像 融
确诊 时发现 或结直肠癌 原发病灶根 治性切 除 术后 6个 月 内
发 生 的 肝 转 移 .而 结 直 肠 癌 根 治 术 6个 月 后 发 生 的 肝 转 移
是影 响结直肠 癌患者预后的 重要 因素之一 . 近年来 , 结 直肠
左肝 转移机会较 多 , 常规 术前 B超 、 C T甚至剖腹探查 亦难以
发现 小的转 移灶.而术 中 B超能探查到直径 0 . 4~0 . 6 c m大 小的深部病 灶, 尤其对肝膈顶部 、 左肝 外叶 上段及 肝脏 深部
称 为异 时性肝 转移。结 直肠 癌微转移 灶是指 常规 的影像 学
检 查不 能发 现的 小于 2 mm的位 于前哨淋 巴结 或肝 组织 中
其 他 不 必要 的检 查 , 能 评 估 二 次 手 术 的 可行 性 , 对 于避 免 手
的转移灶 。肝 转移灶早期鲜 有明显临床 症状 , 诊 断困难 , 直 到 晚期才有 明显症状和体征 ,故早期诊 断是治 疗关键 。如 何提 高 C R L M 的早 期诊 断 , 国 内外 学者对 此在化 学检验 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