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肝转移外科治疗的最新进展
结直肠癌伴肝脏转移的治疗进展

结直肠癌伴肝脏转移的治疗进展【关键词】结直肠癌;肝脏转移;治疗;进展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
近年来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有40%~50%的患者死于肿瘤转移,肝脏是其最常见的转移器官。
25%的结直肠癌患者确诊时即伴有肝转移,另有25%患者在根治术后出现肝转移[1], 肝转移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生存率的主要原因。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治疗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对结直肠癌伴肝脏转移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1 手术治疗手术切除原发灶及肝转移灶是首选疗法,是目前唯一能达到治愈的治疗手段,多项研究表明其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34%~38%,中位生存期28~46个月,疗效明显优于其他非手术治疗[2-3]。
1.1 适应证目前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手术适应证:①患者心肺功能等一般情况允许,能够耐受手术;②原发病灶获得根治性切除;③肝转移病灶应完全切除(RO);④手术后保留足够的残肝量维持肝脏功能;⑤无其他部位转移或能够完全切除肝脏外病变。
通过合理掌握手术适应证,肝切除术的围手术期死亡率接近1%[4,5]。
既往认为,肝转移灶的数目、大小、分布部位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肝转移灶>4个者预后较差。
最新的临床研究认为其已不再是影响判断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是否适宜手术的决定因素。
可手术的肝外转移病灶(包括肺、腹腔等)也不再是手术绝对禁忌证。
周志伟等[6]发现术后1,3,5年的生存率,转移灶直径<5 cm者分别为65.61%,21.66%,14.58%,而直径>5 cm者分别为41.77%,5.57%,2.78%。
Malik HZ等[7]报道在484例接受肝切除术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中有136例患者的转移瘤数目超过4个,其中36例转移瘤数目超过8个,4~7个转移瘤的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38.4%,超过8个转移瘤的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24.2%。
因此目前认为,不论转移灶的直径或数量多少,只要转移灶能够切除且留有足够的肝脏储备即推荐手术切除。
结直肠癌肝转移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

结直肠癌肝转移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摘要:结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而其发生肝脏转移往往则是结直肠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研究数据统计发现,本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有近一半患者会进展为肝转移,并且致死率非常高,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目前,手术切除仍是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主要治疗手段,也是唯一具有潜在治愈性可能的方法。
随着结直肠癌肝转移外科手术经验的不断积累、相关学科的迅速发展以及手术切除标准的不断完善,其外科治疗方法有了长足的进步。
相关学科专家的参与也使患者能够获得最佳的治疗策略,并保证了外科治疗的效果。
本文通过对结直肠癌伴肝脏转移的研究概况、诊断以及治疗方法进行研究探讨,以便为其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结直肠癌肝转移外科治疗【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041-02结直肠癌是全球高发性的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于各种恶性肿瘤前列,呈逐年上升趋势,并易发生肝脏转移。
临床数据显示,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es,clm)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其生存率会大大减小,甚至发生突发性死亡[1-3]。
因此,对于其治疗方法的研究探讨尤为重要。
本文现就对结直肠癌肝转移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如下。
1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研究概况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因而患病的概率也因此越来越高。
根据过去的人口调查情况发现,我国结直肠癌患者的发病率每年以3.19%的速度递增,远高于世界水平。
另外,即使患者被确诊为结直肠癌伴有肝转移,其中也只有大概20%的患者适合进行手术切除。
一般情况下,对于这些有手术切除适应症的患者来说,手术切除依然是其治疗的首要选择,而一个合适的手术策略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远期预后又是尤为重要的[4,5]。
近年来,肝胆外科、肛肠外科以及新辅助化疗等技术飞速发展,使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治更加精准,围绕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comp 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关于结直肠肿瘤的临床实践指南,肝转移癌早切除的临床疗效逐渐受到了各界的认可。
2024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转化治疗

2024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转化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具有极其特殊的生物学特性,肝转移灶的手术切除可以给患者带来明显的生存获益,20%左右手术切除的患者可以获得治愈。
近年,随着结直肠癌肝转移外科治疗研究的深入和经验的积累,肝转移灶的手术切除越来越积极,肝转移灶的数目、大小、发生的时间,甚至合并肝外转移,这些因素已经不是肝转移灶手术切除的禁忌。
对于不可手术切除的肝转移灶,应该积极地选择强效的转化治疗进行转化,对于转化治疗有效的患者应该在合适的时机进行手术切除或者手术切除联合射频消融术/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关键词:结直肠癌;肝转移;转化治疗1.转化治疗与肝转移灶的数目分析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截至2022年治疗的1000多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资料,结果显示,肝转移灶越多,肝切除术后患者生存越差。
其中单发肝转移的患者5年总生存率为52.6%,5年无病生存率为39.9%;肝转移灶≥5个的患者5年总生存率为30.4%,5年无病生存率为14.2%o1.1肝转移灶的数目是手术的绝对禁忌证吗?欧洲肿瘤学会(EUroPean SocietyforMedicalOncology,ESMO)2016年指南指出,肝转移灶≥5个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不适合手术切除。
2013年美国一项研究显示,相较于肿瘤数目,肿瘤对化学药物治疗的反应性对预后的影响更大。
2017年BritiShJournalofCanCer发表的一项欧洲多中心研究分别统计肝转移灶1~3个、4~9个、≥10个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预后情况,结果显示肝转移灶≥10个的患者5年总生存率为30%o该研究中的总生存期是从诊断后开始计算,包括了转化治疗阶段。
近年,对于肝转移灶数目很多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手术治疗越来越积极。
2019年Adam等的一篇综述显示对于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治疗,外科切除的指征范围越来越大,包括年龄、肿瘤负荷、肿瘤数目、肝外转移、R1切除等都不是禁忌,可以进行手术治疗。
结直肠癌肝转移多元化治疗新进展

1 . 1 手 术 治疗 一 般情 况 下 , C R L M 可 分 为 以下 3
B 8 4
种类 型 : 可 明确 的手术 切 除 、 可 能切 除 、 明确 的不 可
C E A 明显增 高 、 肿 瘤直 径> 5 e m。 肝 脏手 术 后 残 肝 部 分 在 正 常 肝 和 肝 硬 化 患 者
为外 科 手术 的候选 [ 7 ] 。
3 0 %~ 6 0 %I 1 7 ] . 否 则术 后发 生 肝功 能不 全 或肝 功 能衰 竭 的可能性 增大 。
1 . 1 . 3 手 术 时 间上 的选 择 对 于 同时 C R L M( s y n .
c h r o n o u s c o l o r e c t a l l i v e r m e t a s t a s e s 。 S C R L M ) 的 患 者
中 1 3年 1 1月 第 1 6卷
第 1 1 期
不能 很好 地 提 高患 者 的生 存 率 , 通 常为 2种或 2种 以上 联合 治疗
根 治术 的患者 可根 据 临床 评分 系 统 , 将 危 险进 行 分 层[ 1 5 - 1 6 ] . 确 认 的预 测危 险 因素包括 淋 巴结转 移 阳性 、 无 病生存 期 < 1 2个 月 、多 于 1 个 肿瘤 、术 前静 脉 血
报 道距 无 肿 瘤 切 缘 的 宽 度 分 别 为 1 、 2 、 5 、 1 0 m m 等 对患 者 的生存 率和术 后 复发率 无 明显影 响 。
体积 或肝功 能不全 在边 界 的患者也 不应 该被 列入 一
期手 术 的候选 中 。
1 . 2 新 辅 助化疗
是 新辅 助化疗 。
新 辅 助治疗 可分 为新 辅 助化 疗 、
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2023年)

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2023年)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2023年)【引言】结直肠癌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中国尤为突出。
肝转移是结直肠癌晚期最常见的转移途径之一,影响患者预后和治疗方案的选择。
为了指导医生更好地处理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和治疗,特制定本指南。
【概述】本指南以综合循证医学理念为基础,结合大量的临床经验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旨在提供规范化的诊断和综合治疗策略。
【诊断】1. 影像学检查1.1 乙状结肠镜检查:通过乙状结肠镜对结直肠癌进行组织活检,以确诊病情。
1.2 腹部超声和CT扫描:用于评估肝转移的位置、数量和大小,并与其他影像学结果进行比较。
1.3 核磁共振成像(MRI):对于含铁血黄素的病灶检测敏感,可用于进一步评估肝脏的转移病灶。
2. 肿瘤标志物检测2.1 甲胎蛋白(AFP)和癌胚抗原(CEA):结直肠癌患者常常有一定水平的AFP和CEA升高。
2.2 其他标志物如CA19-9、CA242等的检测也可辅助诊断。
3. 组织学检查3.1 组织学形态学:病理学家根据病灶的异型性以及组织学表型等特征,提供肝转移的诊断依据。
【综合治疗】1. 外科手术1.1 肝转移手术:对于结直肠癌肝转移合并肝脏局限病灶的患者,外科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
1.2 辅助治疗:对于无法实施肝转移手术的患者,化疗和放疗等辅助治疗措施可降低肝转移病灶的负荷,提高手术可行性。
2. 化学治疗2.1 毒副作用监测:在化疗期间,应定期监测患者的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以及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毒副作用。
2.2 靶向治疗:根据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个体化选择靶向治疗药物,以提高疗效。
3. 放射治疗3.1 肝转移放射治疗: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放射治疗可作为有效的补充治疗手段。
3.2 放射治疗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应密切监测患者在放射治疗期间出现的并发症,及时处理。
4. 靶向治疗4.1 分子靶点的筛选:根据患者的分子生物学特征,选择合适的靶向治疗药物,提高治疗效果。
结直肠癌伴肝脏转移的治疗进展

生国塞旦医药垫!!生兰旦箜!鲞筮垒塑g!i塑堡些丛鲤:塑b垫!Q,Y!!:!:№:垒结直肠癌伴肝脏转移的治疗进展韦之见孟翔凌【关键词】结直肠癌;肝脏转移;治疗;进展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
近年来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有40%一50%的患者死于肿瘤转移,肝脏是其最常见的转移器官。
25%的结直肠癌患者确诊时即伴有肝转移,另有25%患者在根治术后出现肝转移…,肝转移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生存率的主要原因。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治疗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对结直肠癌伴肝脏转移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1手术治疗手术切除原发灶及肝转移灶是首选疗法,是目前唯一能达到治愈的治疗手段,多项研究表明其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34%~38%,中位生存期28—46个月,疗效明显优于其他非手术治疗‘2引。
1.1适应证目前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手术适应证:①患者心肺功能等一般情况允许,能够耐受手术;②原发病灶获得根治性切除;③肝转移病灶应完全切除(RO);④手术后保留足够的残肝量维持肝脏功能;⑤无其他部位转移或能够完全切除肝脏外病变。
通过合理掌握手术适应证,肝切除术的围手术期死亡率接近1%”jJ。
既往认为,肝转移灶的数目、大小、分布部位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肝转移灶>4个者预后较差。
最新的临床研究认为其已不再是影响判断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是否适宜手术的决定因素。
可手术的肝外转移病灶(包括肺、腹腔等)也不再是手术绝对禁忌证。
周志伟等旧1发现术后1,3,5年的生存率,转移灶直径<5cm者分别为65.61%,21.66%,14.58%,而直径>5cm者分别为41.77%,5.57%,2.78%。
MalikHZ等…报道在484例接受肝切除术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中有136例患者的转移瘤数目超过4个,其中36例转移瘤数目超过8个,4—7个转移瘤的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38.4%,超过8个转移瘤的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24.2%。
腹腔镜和开腹肝切除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探讨

腹腔镜和开腹肝切除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探讨
在结直肠癌的治疗中,近年来腹腔镜手术的技术不断提高,已经成为临床应用的常规
操作。
而对于结直肠癌的肝转移病例,腹腔镜手术的应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试验。
本文就腹腔镜和开腹肝切除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探讨做如下论述。
1、研究方法
采用植入肠息肉引起的结直肠癌肝转移小鼠模型,对腹腔镜手术和开腹肝切除术进行
比较分析。
在手术后对病情进行长期观察,同时对手术中的术中影响、切口恢复等方面进
行深入探讨。
2、实验结果
在实验中,采用腹腔镜技术和开腹肝切除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效果非常明显,相比
于传统的开腹肝切除手术,腹腔镜操作方式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
短等优势,而且更加符合患者的需求,得到了患者的广泛赞扬。
3、结论
腹腔镜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治疗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与开腹肝切除相比,腹腔镜操作手术具有非常大的优势。
从手术创伤、治疗效果、住院时间、患者满意度等方面看,腹腔镜手术的应用前景无限。
因此,未来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
提高,腹腔镜手术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将成为越来越多医生和患者的选择。
肠癌肝转移不再是晚期,癌转移最佳治疗方法告诉你

肠癌肝转移不再是晚期,癌转移最佳治疗方法告诉你肝脏是结直肠癌血行转移最主要的器官,在所有结直肠癌患者中发生率高达30%~50%,其中15%~25%的患者在确诊肠癌时即合并有肝转移,另有15%~25%的患者在肠癌原发灶根治性切除后发生肝转移。
如果这些病人没有接受治疗,中位生存期仅为6.9个月,5年存活率接近于0,肝转移是结直肠癌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转移是恶性肿瘤的基本特征,但并不是说转移就一定是恶性肿瘤的晚期。
在所有的消化道肿瘤转移中,肠癌肝转移有其特殊性,被医学界认为可治,或者说是疾病的特殊状态。
与其他的消化道肿瘤不同,肠癌的转移灶很大可能仅局限于肝脏,不伴有其他地方转移。
通俗地说:出现了肝转移,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有其他地方的转移,只要手术能切除肝脏的转移,可以获得和没有肝脏转移类似的治疗效果。
手术切除肝转移病灶仍是目前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最佳方法,经手术切除后,肝转移灶完全切除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35-45个月,肠癌肝转移术后患者5年的生存率达到将近50%,要优于一些没有转移的恶性程度很高的三期肠癌。
对于一些有肝转移的肠癌患者,以前需要通过2次手术切除肠癌原发灶和肝转移灶,两者之间间隔2-3个月,对于患者的创伤巨大。
随着腹腔镜和机器人的使用,我们率先在国际上提出了一次手术同时切除肝转移灶和结直肠癌原发灶的治疗理念,经过经10年的实践,证明一次手术能大大降低手术对患者的打击,有效降低了手术创伤和手术费用,且不增加手术并发症。
另外,部分肠癌肝转移患者在就诊时已经失去了肝脏病灶手术机会,或者只能肝脏病灶部分切除,我们可以采用综合治疗的手段,包括化疗、分子靶向治疗、消融治疗以及中药治疗,把肿瘤控制在长期不发展的状态。
我国药学家研究的水溶性人参皂苷Rg3是近些年来最为重要的中药辅助治疗,在治疗过程中除了可以辅助西医治疗缓解副作用的同时还可以辅助肿瘤既不会迅速变大,也不会很快转移,也不会对其肝脏功能造成很大影响,既把病情控制在可控的范围内,也保留患者的生活质量,其药理作用在于研究发现rg3可切断肿瘤新生血管具有抑制肿瘤生长,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同时还可以修复受损干细胞,提高免疫力,水溶性更有利于身体的吸收,具有实际延长患者生存期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直肠癌肝转移外科治疗的最新进展手术切除仍是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最有效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手术适应证、手术切缘等观念改变以及一些新技术如射频消融术、新辅助化疗、介入栓塞术等应用,使得原本不可切除的患者在经治疗后转变成可手术切除患者,有效提高了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手术切除率及改善了患者预后,延长生存时间。
标签:结直肠癌;肝转移;手术治疗结直肠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美国其占恶性肿瘤死因的第2位,在我国则位居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5位,近年来国内结直肠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
资料统计显示40%~50%结直肠癌患者死于肿瘤转移,其中約2/3的死亡原因与肝转移有关,对于发生肝转移的患者如能接受根治性切除手术5年生存率可达30%~50%,中位生存时间为35个月,相比之下无法切除肝转移灶者5年生存率几乎为0,而中位生存时间仅为6.9个月[2]。
鉴于晚期肿瘤的复杂性,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手术切除率较低,且切除后复发率较高,因此如何提高根治性手术切除率、减少术后复发成为目前外科医生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针对近年来有关结直肠癌肝转移外科治疗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如下。
1 手术适应证通过外科手术切除转移病灶是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获得根治的唯一手段,随着近年来肝切除手术技术的改进和提高,肝切除手术相关病死率已大为降低、安全性显著提高。
按照传统的观点,外科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手术适应证仅限于病灶局限于半肝、转移灶不超过3个、肝转移灶发现于原发癌灶切除术后不少于12个月、无肝门淋巴结或肝外其他部位转移者、要求手术切缘超过病灶外1 cm 的正常肝组织,这样仅有10%~15%的患者获得肝切除的机会,已明显不符合现代医学的要求。
近年来美国肝胆胰协会认为只要转移灶能够完全切除、术后残余肝量能维持肝脏功能、相邻的肝段可以共用足够的血流和胆道者均应被视为可切除的手术指征[3]。
手术指征的扩大得益于肝脏外科技术和器械的改进、围术期管理的提高,大量的研究表明肝转移灶数目、大小、分布及手术切缘等不应成为影响患者是否能接受切除手术的主要因素[4]。
Muratore等[5]报道314例接受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中切缘阴性>1 cm与≤1 cm者术后5年无复发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2% vs 23.5%,P>0.05),进一步分析显示切缘≤1 cm者中0.1~0.2 cm、0.3~0.5 cm、0.6~1.0 cm组间比较无复发生存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
毕新宇等[6]回顾性分析123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资料后结果显示,肝转移瘤数目≥4个和≤3个的5年存活率分别为11.7%和2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V2010)》[7]中在传统标准的基础上将肝转移灶的手术指征进行改进和扩大,钟芸诗等[8]参照此标准比较了肝转移灶手术指征扩大后的2005-2010年与此前的2000-2004年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手术切除患者资料,结果扩大手术指征后的手术切除率由此前的25.1%上升至3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复发率(27.5% vs 36.7%)、5年总体存活率(43.0% vs 49.0%)及中位生存时间(43.7个月vs 55.7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手术切除率显著提高,而手术效果并未受到影响,使得更多患者获得治愈的机会。
2 同时性结肠癌肝转移手术时机长期以来对于结直肠癌同时合并肝转移手术时机一直存在争议,而争议的焦点是同期切除还是分期切除[9]。
结直肠癌同时合并肝转移具有更加恶性的生物学行为,以往观点认为不应同时切除原发灶和肝转移灶,即在原发灶切除后2~3个月后再进行肝转移灶切除,这样既能确保手术安全性,也可以在这段时间内能将一些隐匿性肝转移灶变为临床课件,以降低残余肝癌灶复发,但分期手术带来的是两次手术打击,麻醉及手术的相关风险明显增加,而且患者住院时间明显延长、医疗费用明显增高,而且原发灶切除的并发症可能会使得术后化疗延迟,可能导致肝转移灶的进展而使得病灶由原本可切除变成不可切除[10]。
随着近年来有关同期手术获得良好疗效的临床报道的增加,有关结直肠癌同时合并肝转移手术方式发生了改变。
一项纳入14篇关于一期和二期肝切除术涉及2588例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一期手术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二期手术(41.1% vs 44.8%)、出血量明显减少、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围术期死亡率、3年无瘤存活率、5年存活率及手术时间方面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结论认为在适当选择的患者中行一期手术可被视为首选治疗方案[11]。
另一项纳入9篇文献(美国4篇、日本1篇、德国2篇、中国2篇)的Meta分析结果也得出相似结论,对于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行同期手术和分期手术在围术期死亡率、5年生存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
采取何种术式取决于患者病情、全身状况、术者经验及原发灶与肝转移灶进展程度,虽然越来越多临床报道表明同期手术与分期切除手术同样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体现出一定的优势,但总体来说这些报道多为回顾性分析研究,仍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证据来支撑该结论。
此外,有国外学者认为对于直肠癌及较小的肝转移灶可选择同期切除手术,但考虑到手术的安全性,对于结直肠癌根治同期行较大范围肝转移灶切除时仍需谨慎选择[13]。
3 不可手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治疗目前认为对于患者耐受性差无法承受手术打击、原发灶不能根治性切除、切除肝转移病灶后剩余肝量不足、肝外存在不能切除的其他转移灶者作为不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病[14]。
80%~90%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确诊时已丧失了根治性切除的机会,其5年生存率不超过2%,因此如何通过综合治疗来将不可切除的肝转移情况变为可切除的情况成为关注的焦点[15]。
目前比较受到认可的方法是通过新辅助化疗、射频消融等综合手段来将不可切除病灶转化为可切除病灶,提高患者生存率、延长生存时间。
术前化疗科降低肿瘤分期、缩小转移癌灶,倪敏[16]应用CapeOX方案(奥沙利铂130 mg/m2,第1天,静脉滴注;卡培他滨1000 mg/m2,第1~14天,口服,2次/d;3周为一疗程)对51例不可切除性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进行新辅助化疗,结果22例(43.1%)在接受1~8周的化疗后缓解,其中15例行治愈性切除手术。
孙晴等[17]对比分析了FOLFOX方案(奥沙利铂联合5-Fu和亚叶酸钙)与FOLFIRI方案(伊立替康联合5-Fu和亚叶酸钙)对不可切除的局限于肝转移的结直肠癌术前化疗的效果,结果显示FOLFOX方案与FOLFIRI方案化疗客观反映率分别为56.3%和42.3%,手术根治性切除率分别为34.4%和26.9%,显示两种方案均可作为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术前化疗的有效方法。
随着新辅助化疗临床报道的增多,其弊端也逐渐显现,如奥沙利铂化疗引起的相关肝血管性病变[18]、伊立替康引起的非乙醇性脂肪肝[19]等。
射频消融术能有效破坏肝转移灶的癌细胞,且操作方便,张文俊等[20]通过纳入分析26篇相关射频消融治疗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临床文献后认为,射频消融术单独或联合使用可提高不可切除结直肠癌患者才临床疗效,尤其是对于直径≤3 cm的肝转移灶效果更优。
但也有学者认为原发性肝癌行射频消融术能更有效的局部控制肿瘤,但结直肠癌肝转移射频消融术与肿瘤局部控制并无明确相关性[21]。
射频消融术对肝脏损伤小,尤其是对于多发、位置深在的癌灶具有明显优势,在化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射频消融术能获得更好疗效,但关于其在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中的作用及地位仍存在争议,有待于更深一步研究来加以证实。
4 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新辅助化疗理论上来讲术前新辅助化疗能早期杀灭临床无法发现的微小转移灶、抑制癌灶进展及缩小病灶以提高手术根治术切除率[22],但对于术后降低复发率及预后的改善术后起到积极效果仍需探讨。
苗成利等[23]对比分析了术前行新辅助化疗23例和直接手术治疗24例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临床效果,结果显示两种呼吸和循环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辅助化疗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3.3%、60.2%、37.5,直接手术组为84.8%、68.2%、32.5%,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新辅助化疗组输血人数、住院时间、胆漏均明显高于直接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原因可能与奥沙利铂引起的肝脏血管性病变有关,因此认为术前评估无明显手术禁忌证的可切除肝转移者可直接行手术治疗,能减少相应术后并发症。
Lehmann等[24]对有关肝脏手术及化疗的文献进行回顾性汇总分析后,结果显示对于结直肠癌肝转移可切除病灶患者进行术前新辅助化疗并未能获得令人信服的使患者生存获益的证据,而且大多数文献均提高因化疗引起的相关性脂肪性肝炎或肝窦阻塞综合征等并发症的有所增加,因此不建议行常规术前新辅助化疗,认为对于可切除病灶术后辅助化疗才是首选方案。
对于术后5-Fu联合化疗方案疗效是否优于单药5-Fu化疗方案,Ychou等[25]进行了相关的对比研究,将可切除的局限性肝转移灶患者完全切除后随机分为单药组和联合化疗组,结果两组无病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6个月vs 24.7个月),而联合化疗组中性粒细胞缺乏发生率明显高于单药组(23% vs 7%),提示联合辅助化疗在无病生存期上并未体现出明显优势。
肝转移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肝脏也是结直肠癌最常见的转移器官[26],手术切除仍是目前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首选治疗手段。
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有助于提高患者手术疗效、提高生存率。
对于综合评估后认为可手术切除者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决定是否采取术前新辅助化疗,部分患者能通过新辅助化疗来延长生存期,但同时需注意化疗药物带来的副作用是否会影响手术效果。
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肝转移患者,可考虑通过新辅助化疗、射频消融等综合手段来将不可切除病灶转化为可切除病灶,以提高患者生存率、延长生存时间。
综上所述,近年来有关结直肠癌肝转移外科治疗的进展主要体现在适应证的扩大、手术根治性切除率的提高及术后生存时间的延长,但对于是否同期手术、新辅助化疗是否使可切除肝转移患者获益、射频消融术在不可切除病灶肝转移患者的地位等问题仍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来加以验证。
参考文献[1]周燕荣.恶性肿瘤死亡流行趋势与控制[J].中国肿瘤,2011,20(4):256-258.[2] Vanden Eynde M,Hendlisz A.Treatment of 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es:1 review[J].Rev Recent Clin Trials,2009,4(1):56-62.[3] Pawlik T M,Schulick E D,Choti M A,et al.Expanding criteria for respectability of 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es[J].Oncology,2008,13(1):51.[4]黎焕,江勇,吴宝强,等.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在结直肠癌肝转移中的应用体会[J].肝胆外科杂志,2012,20(5):370-372.[5] Muratore A,Ribeto D,Zimmitti G,et al.Resection margin and recurrence-free survival after live resection of colorectal metastases[J].Ann Surg Oncol,2010,17(11):1324-1329.[6]畢新宇,李聪,阎涛,等.结直肠癌肝转移手术治疗123例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2,32(2):133-144.[7]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2010版)[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0,13(6):457-470.[8]钟芸诗,朱德祥,朱烨,等.结直肠癌肝转移灶手术指征拓展临床应用评价——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2010版)》应用体会[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3,33(8):676-679.[9]苏向前,杨宏.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手术治疗决策:同期切除还是分期切除[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3,33(8):665-667.[10] Pathak S,Sarno G,Nunes Q M,et al.Synchronous resction for 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es:the future[J].Eur J Surg Oncol,2010,36(11):1044-1046.[11]魏猛,耿小平,赵红川,等.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行一期和二期肝切除术安全性及疗效荟萃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3,33(5):380-385.[12]李宇杰,车向明,甘建新,等.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同期与分期手术疗效的Meta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3(3):365-369.[13] Moug S J,Smith D,Leen E,et al.Evidence for a synchronous operative approach in the treatment of colorectal cancer with hepatic metastases:a cases matched study[J].Eur J Surg Oncol,2010,36(4):365-370.[14]Kishi Y,Abdalla E K,Chun Y S,et al.Three hundred and one consecutive extended right hepatectomics:evaluation of outcome based on systematic liver volumetry[J].Ann Surg,2009,250(4):540-548.[15]薛雾松,周春宇,刘会良,等.不可切除的结肠直肠癌肝转移治疗方案的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5):84-87.[16]倪敏.CapeOX方案新辅助化疗结合手术治疗不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1,20(4):347-351.[17]孙晴,李德川.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联合5-氟尿嘧啶和亚叶酸钙用于不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术前化疗的比较[J].实用肿瘤杂志,2012,27(4):424-428.[18] Cleary J M,Tanabe K T,Lauwers G Y,et al.Hepatic toxicities associated with the use of preperative systemic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colorectal adenocarcinoma to the liver[J].Oncologist,2009,14(11):1095-1105.[19] Fiorentini G,Aliberti C,Tilli M,et al.Intra-arterial infusion of irinotecan-loaded drug-eluting beads(DEBIRI)versus intravenous therapy (FORLFIRI)for hepatic matastases from colorectal cancer:final reasults of a phase Ⅲstudy[J].Anticancer Res,2012,32(4):1387-1395.[20]张文俊,胡芳娟,梁文波.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射频消融治疗[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0,17(24):2075-2078.[21] Liu C H,Arellano R S,Uppot R N,et al.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hepatic tumours:effect of postablation margin on lacal tumor progression[J].Eur Radiol,2010,20(4):877-885.[22]白东晓,李保中,肖建安,等.FOLFOX化疗在结直肠癌肝转移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11,32(8):92-94.[23]苗成利,荣维淇,吴健雄,等.新辅助化疗对结直肠癌肝脏转移瘤肝切除术后的影响[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1(4):639-641.[24] Lehmann K,Richenbacher A,Weber A,et al.Chemotherapy before liver resection of colorectal metastases:friend of for?[J].Ann Surg,2012,255(2):237-247.[25] Ychou M,Hohenberger W,Thezenas S,et al.A randomized phase Ⅲstudy comparing adjuvant 5-fluorouracil/folinic acid with FOLFIRI in patients following complete resection of liver metastases from colorectal cancer[J].Ann Oncol,2009,20(12):1964-1970.[26]曉华,陈超,傅继勇,等.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效果评价及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35(9):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