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 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日本侵略政策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日本侵略政策中国抗日战争,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的战争。
这场战争对中国、亚洲乃至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日本对中国实施的侵略政策是导致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探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日本侵略政策。
1. 日本的侵略态势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开始实施侵略扩张政策,对中国展开侵略。
日本的侵略态势日趋明显,首先,日本对中国进行军事侵略,通过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北部中国一些城市和地区,如辽宁、热河和察哈尔等,进一步扩大其在中国的影响力。
其次,日本实施了经济侵略政策,通过抢夺中国的资源和市场,剥削中国人民,加剧中国的贫困和落后。
此外,日本还积极进行宣传侵略,透过宣传机构,宣传其侵略行为的合法性,加强对中国的控制。
2. 日本对华政策的特点日本对中国实施的侵略政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对中国民众进行残暴镇压。
日本军队对中国民众实行非人道的军事手段,比如“三光政策”(即抢劫、杀戮、纵火),对中国城市进行毁灭性轰炸,导致大量无辜人民的伤亡。
其次,对中国文化进行破坏和侮辱。
日本对中国的文物遗产进行抢劫和破坏,严重损害了中国的文化传承。
再次,对中国经济进行掠夺。
日本通过不合理的贸易政策和强制搜刮中国资源,抢夺了中国的财富,严重削弱了中国的经济实力。
最后,建立傀儡政权和进行分裂活动。
日本在中国占领区域内建立傀儡政权,试图在中国实现其霸权统治的目标。
3. 中国人民的抗击面对日本的侵略政策,中国人民坚决抵抗,展开了英勇的抗战。
中国人民通过民族团结与抗战,积极应对日本的侵略行为。
中国军队和民兵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战斗,顽强地捍卫着祖国的疆土。
同时,中国人民积极组织游击战、抗日根据地等,向日本侵略者施加压力。
中国人民的抵抗与牺牲为全世界争取了抗击法西斯侵略的宝贵时间,也催生了全民族抗战的火种,并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4. 中国抗战的胜利在中国抗战中,尽管日本侵略者实施了残暴的侵略政策,但终究无法摧垮中国人民的意志。
日本侵华战争的战略意图及步骤

近代日本侵华的战略意图与主要步骤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在中国侵占大片国土,实施“以华治华”的毒计,扶植汉奸傀儡卖国政权,残酷奴役、杀害中国人民,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和财产,严重地侵犯、破坏了中国的主权,严重地分裂了中国,使中国国家的统一程度在抗日战争时期受到了严重地削弱。
1. 侵略传统日本基于传统的侵略政策,不断向外扩张势力。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国势骤强,积极向外扩张。
自甲午之役、日俄战争,以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均在中国掠夺利益。
且日本因地少人多,故一向主张贯彻“大陆政策”,认为“如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可见日本军国主义是以侵华为基本国策的野心。
2. 经济危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席卷资本主义国家,日本亦深受困扰,致海外市场锐减,经济严重萎缩,失业人数剧增。
因而日本亟谋对外扩张,争取海外资源和市场,并以对华战争来转移其国人的视线。
3. 妄图称霸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即实施军国主义教育,培养年青一代的民族优越感,民族主义抬头。
而日本军阀又先后与德、意缔结盟约,形成“罗马、柏林、东京轴心”,狼狈为奸,以图东西方分别称霸。
4. 利用内战日本所惧即中国的强大,故曾乘北伐军克复济南时,杀害中国官兵及外交人员蔡公时,制造“五三惨案”,阻挠中国的统一。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服从中央政府,实现和平,中国即从事各种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建设,使日本侵略政策大受打击。
而且中国内战停止,国共再度合作,准备联手抗日,日本急欲趁中国实力未强之时予以鲸吞。
二、侵略步骤日本对中国的掠夺与侵略是在周密规划下进行的。
日本殖民中国,迁都大陆的设想早在丰臣秀吉时代即已构思,只是那时无力实现。
从1868年明治维新的富国强兵、殖产兴业的政策开始,到1927年《田中奏折》的征服世界的五步计划,日本把征服中国大陆作为实现其野心的先决条件。
日本对中国的掠夺先是通过武装侵略,勒索巨额赔款,以为其进一步工业化获得原始资本,同时达到使中国经济崩溃、内乱四起的目的。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事变ppt课件

3. 国民党内部:抗日反蒋。
13
福建事变
上海一二八事变后,蒋光鼐、蔡廷锴率领的十 九路军因在事变中坚持抗战而被蒋介石驱赶到 闽赣前线“剿共”在与红军连战失利后,十九 路军内部 许多人逐渐认识到内战没有出路, 决心走抗日反蒋的道路,并采取联合共产党的 步骤。1933年10月26日,十九路军代表与中共 代表在瑞金签订了《反日反蒋对的初步协定》 11月24日以李济深为主席的“中华共和国人民 革命政府”在福州成立,史称“福建事变”
中村事件:1931 年6月下旬,日军 参谋本部上尉中村 震太郎等在兴安岭 索伦山一带进行非 法军事地理调查, 被中国驻军查获并 秘密处死,此事件 为“中村事件”。
5
爆发:九一八事变
时间:1931年9月18日
6
九一八事变[1](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是 日本在中国东北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 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1931年9月18日夜, 在日本关东军安排下,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 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栽赃嫁 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 营,是为“九一八事变”。次日,日军侵占沈阳, 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1932年2月,东北全境 沦陷。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 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 和殖民统治。“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 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的结果,也 是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重要 步骤。它同时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 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
11
日本侵略中国相关资料PPT

日本侵略者残害中国人民
日本侵略者将手无寸铁 的中国人捆绑起来集体 屠杀
历史反思
祖用中们的该回永日 国于汲对同仅顾远本 更现取历时是历不对 加代教史更憎史会中 美社训的多恨,随国 好会,反的,我时人 的中更思应勿们间民 未,好,该忘有而的 来期地并是国的变杀 。待运从我耻不化戮 。
七七事变 (或卢沟桥事变 ) 1937年7月7日,驻华日军在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 宛平县城搜查。其无理要求遭到中国守军严词拒绝,日军遂悍然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 炮轰宛平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这是日本军国 主义蓄谋已久的战争,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此后,日本军国主义侵占我 华北大片领土,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了中国内陆腹地。中华民族陷入了空前的灾难之中, 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七七事变标志着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队奋起反 抗,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开始!
日本侵略者用大炮轰炸中国士兵
卢沟桥战斗要图
1937年12月13日,日军进占南京城,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 师团长谷寿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挥下,对我手无寸铁的同胞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 大规模屠杀。日军占领上海后,直逼南京。国民党军队在南京外围与日军多次进行激 战,但未能阻挡日军的多路攻击。1937年12月13日,南京在一片混乱中被日军占领。 日军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指挥下,在南京地区烧杀淫掠无所不为。 据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日军集体大屠杀28案,19万人零散屠杀 858案,15万人。日军在南京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屠杀,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 达30多万人。
日本侵略中国相关资料PPT
商本1班 张笑笑 学号:1227050107
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性质与后果

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性质与后果九一八事变,即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中国东北的事件,这一事件不仅对中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也对整个亚洲乃至世界产生了重大的后果。
本文将探讨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性质以及其所造成的后果。
一、九一八事变的性质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行径的集中体现,其性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帝国主义野心的攫取: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为了追求领土扩张和资源掠夺,逐渐发展成为亚洲霸权的背景下,对中国东北地区进行的军事侵略。
日本觊觎中国丰富的资源和战略地理位置,以及追求建立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从而实现自身的帝国主义野心。
2.破坏中国领土完整:九一八事变是日本通过武力占领中国东北三省,进而割占中国领土,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这一行径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领土的不尊重,也为后来的侵略行为奠定了基础。
3.侵犯中国主权: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全面展开,其行动涉及到了中国的国家主权。
日本以此为契机,迅速建立了伪满洲国,对中国东北进行残暴统治,使中国的主权受到了严重损害。
4.破坏国际秩序:九一八事变不仅对中国造成了巨大冲击,也对国际秩序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日本的侵略行径严重违背了国际法以及国际社会所共同遵循的原则,打破了原本相对稳定的亚洲局势,导致了后续的更大规模战争爆发。
二、九一八事变的后果九一八事变作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起点,其所造成的后果深远而且持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日战争爆发:九一八事变后不久,中日战争正式爆发。
日本趁机继续扩大侵略,进一步占领中国领土,对中国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进攻。
这场战争给中国以及亚洲其他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灾难。
2.中国人民的抵抗:九一八事变的严重性和残暴性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和反抗情绪。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展开了坚决的抵抗,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反对侵略的决心。
3.东北沦陷和日本殖民统治:九一八事变导致中国东北三省被日本占领,形成了伪满洲国。
中国近代史上日本侵华的过程

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八一宣言》, 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并就此同国民 党进行了多次谈判。1937年9月,国共两党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正式宣告成立。
第一阶段: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 广州、武汉失守,是战略防御阶段。 卢沟桥事变揭 开了全国抗战的序幕。 第二阶段:从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是战略相 持阶段。 第三阶段:从1944年1月解放区战场局部反攻至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是战略反攻阶段。 1945年9月9日,中国陆军司令何应钦在南京陆军司 令部礼堂接受日本侵略军参谋长小林浅三递交的投 降书
► 日俄战争 ► 1904-1905年间,日本与沙皇俄国为了侵占中国东北
和朝鲜,进而争夺亚洲及整个太平洋地区的霸权,在中 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了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野心更大了, 疯狂推行其侵略中国、吞并朝鲜的“大陆政策”。这样, 就同沙皇俄国推行的侵略中国、吞并朝鲜、独占亚洲、 称霸太平洋的“远东政策”发生了尖锐矛盾。《马关条 约》规定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引起了沙俄的不满,沙 俄为获得不冻港旅顺,控制我国东北地区,联合法、德 对日施压,最后中国给日本白银3000万两作为“赎辽费” 赎回辽东半岛,史称“三国干涉还辽”。对此,日本怀 恨在心,伺机报复。逼日还辽不久,沙皇俄国便以“还 辽有功”为借口,攫取了在中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及其 支线等特权,后来,又强行向中国政府租借旅顺和大连。 而日本经过10年备战,实力大增,决心在东北地区卷土 重来,建立霸权,取代俄国在东北的地位。 至此日俄 战争的开打迫在眉睫!
中日战争的导火索——朝鲜东学党 农民起义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在短短7年的时间里
论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论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一、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及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1874年,日本政府以台湾居民于1871年杀害琉球渔民为借口,发动侵台战争。
5月初,派遣陆军中将西乡从道率领3600余日军开始向台湾进犯。
最终在英、法等列强的调解下,签订了《北京专约》。
专约中声称琉球是日本属国,日本侵台是“保民义举”,清政府以“抚恤”名义赔偿日本50万两白。
1879年4月4日,日本以武力吞并了琉球,改为冲绳省。
1894年7月25日凌晨,当清政府海军护送清军入朝的“济远”“广乙”“操江”三艘军舰行至牙山口外的丰岛海面时,日本海军突然发动袭击。
日军先后侵占中国山东威海,辽宁鞍山,澎湖、台湾台北、台南等地,迫使清朝政府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和《辽南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后来,在俄、法、德三国干涉下,日本事后被迫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但又勒索了3000万两白银的“赎辽费”。
1900年6月,西方列强以清政府“镇压义和团不力”为借口出兵中国。
日本出兵2万余人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随后,日本又伙同西方列强逼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1904-1905年间,日本与沙皇俄国为了侵占中国东北和朝鲜,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了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中国东北成了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的战场,给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1905年9月,日俄两国签订《朴次茅斯和约》,规定俄国把攫取中国的旅顺、大连的租借权,以及长春至旅顺间的铁路及其支线的权利转让给日本,并承认日本在朝鲜的统治权。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利用欧洲各国无暇东顾之机,极力扩大对华侵略,占领青岛和胶州湾。
在此之前,日军已于10月6日占领济南,遂控制了青岛至济南的胶济铁路全线。
与侵略中国山东的作战相呼应,日本海军于10月上旬占领了赤道以北的德属南洋各岛。
1928年4月17日,日本政府决定再次出兵山东。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日本侵略行为与战争罪行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日本侵略行为与战争罪行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伟大抗争,也是二战期间亚洲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侵略者和侵略战争的发起者,日本在中国领土上犯下了大量的侵略行为和战争罪行。
本文将具体分析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日本侵略行为和战争罪行,以期铭记历史,警醒后人。
一、侵略行为日本侵略行为在中国抗日战争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和残暴。
首先,日本对中国领土实施了侵略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战争进攻。
1931年,日军对中国东北地区发起了“九一八事变”,并建立了伪满洲国,这标志着中国领土遭受了日本的严重侵略。
随后,1937年,日本发动了一系列的全面侵华战争,大举进攻中国,这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其次,日本实施了大规模的屠杀和暴行。
在战争中,日本军队采取了种种残忍手段,对中国平民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强奸和虐杀。
例如,南京大屠杀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最严重的战争罪行之一,仅在几天内,日本军队就在南京杀害了大量的无辜平民,妇女和儿童在这场暴行中遭受了无法形容的苦难。
另外,日本还对中国文化遗产进行了严重破坏。
在中国的许多地方,包括故宫、颐和园等著名文化古迹都被日军摧毁殆尽。
这不仅是对中国人民的侮辱,也是对人类文明的破坏和蔑视。
二、战争罪行日本军队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还犯下了多起战争罪行。
首先,日军对中国战俘和平民实施了非人道的虐待和杀害。
许多中国战俘被关押在集中营里,遭受了酷刑和饥饿折磨,甚至被当做活体实验对象。
平民也经历了残暴的对待,包括强迫劳动、饥饿和生活财产的被掠夺等。
其次,日本军队还制造了大量的化学武器,并在中国使用。
例如,曾经在中国化学武器实验基地的日军对中国平民进行了化学武器的试验,并造成了人员伤亡和环境破坏。
再次,日本对中国城市实施了大规模的轰炸行动。
许多中国的大城市,如上海、重庆等都遭受了日本军队的无差别轰炸,导致了大量的平民死亡和建筑物的毁坏。
三、铭记历史,警醒后人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日本侵略行为和战争罪行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悲剧,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讲日帝对中国的侵略和日本对华不认罪一、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战略图谋与步骤。
二日本全面侵略中国。
三、日本为什么认罪这么难?日本概况:日本位于亚洲东部,是太平洋西北部的一个弧形列岛,由九州、四国、本州和北海道四大岛及数以千计的小岛组成。
与中国、朝鲜、俄罗斯仅一水之隔。
总面积37万余平方公里。
相当于中国东北地区的1/3。
日本国,古称“大和”。
七世纪后半期起以“日本”为国号,19世纪末叶起称“大日本帝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改用现称。
到1928年,其人口约6210万人,相当于当时中国人口的1/8强(截至2005年10月1日,人口达1.2776亿)。
基本居民为大和族,北海道地区约有2.4万阿伊努族人。
盛行佛教和民族宗教神道。
通用日语,首都东京。
1972年9月29日与我国建交。
它是一个资源小国,作为近代经济发展和战争所需的铁、煤、棉等主要物产均不能自给。
一、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战略图谋与步骤。
1、日本军国主义发轫1)军国主义:极端崇尚武力,将扩充军备和对外侵略扩张作为国家的最高目的,而使国家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一切领域的政策都服从于这一最高目的。
这种治国的指导思想和体制就是军国主义。
2)军国主义发轫的三个显著标志:第一、陆军缔造者山县有朋积极阐述“强兵为富国之本”,明治天皇将这一理论钦定为最高国策。
第二、军阀形成,确立了统帅部独立于政府之外而左右国政的国家体制。
第三、陆军首脑炮制以封建武士道“忠君爱国”为核心的军国主义的意识形态,驱使军人、国民为对外侵略扩张政策效命。
2、日本大陆政策形成1).“经略大陆”的战略:吞并朝鲜,征服中国,称霸东亚乃至世界的“大陆政策”。
2).大陆政策的历史渊源:16世纪末,丰臣秀吉拟订大陆扩张的构想:占据朝鲜,攻入宁波,占领并迁都北京。
德川幕府末期,思想家左藤信渊倡导的“征服支那”论:万国中地大物博者当属“支那国”,“皇国开辟他邦必先吞并支那”。
19世纪50年代,维新运动先驱吉田松阴的“海外扩张补偿论”:征服易取之朝鲜、满州、中国,在贸易上失之于俄美者,应由朝鲜、满州之土地以为补偿。
“经略大陆”战略由酝酿到形成的四步骤1.维新初期,参议木户孝允提出“征韩论”,将朝鲜定为日本对外扩张的第一个战略目标。
2.1873年,参议、萨摩藩军阀西乡隆盛策划武力“征韩”的阴谋。
3.1875年,日本藩阀专制政府以武力制造“江华岛事件”,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继而又在朝鲜发生“壬午兵变”之后,逼签不平等的《济物浦条约》,获得在朝鲜驻兵等一系列特权。
4.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拟订《清国征讨策案》,日本陆军将“征服中国”列上议事日程。
山县有朋提出“利益线论”1889年山县有朋就任首相,将“经略大陆”的战略定为国策,列为明治政府的首要任务。
1890年3月,山县有朋将其对外政策的基本理论《外交政略论》《军事意见书》提交内阁,提出“利益线论”。
1890年12月,山县有朋在帝国议会上作施政方针的演说,公开阐述了“利益线论”,标志着近代大陆政策作为日本的国策正式形成。
“国家独立自卫之道有二:一曰防守主权线,不容他人之侵害。
二曰保卫利益线,经常立足于形胜之地位。
所谓主权线,乃国家之疆土;所谓利益线,则势与邻国接触而同我主权线之安危紧密攸关之地域。
”“方今处于列国之间仅只防守主权线已不足以维护国家之独立,必须同时保卫利益线不可。
”“我国利益线之焦点实在朝鲜。
”日本近代历史的一条主线:牺牲中国,脱亚入欧。
1874年占琉球(冲绳);1894-95甲午战争(朝、中国台湾与东三省);1904――05年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打);一战期间占领山东。
3、日本田中(右三)内阁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1921年),制定侵华政策《田中奏折》。
东方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所谓“满蒙政策”。
田中在1921年7月7日的会议上,以“训示”的形式提出了明确的侵华方针《对华政策纲领》。
《纲领》确定了把“满蒙”同“中国本土”分离开来的方针,在公开发表的“纲领”中,一开头就公然将中国领土区分为“中国本土和满蒙”,妄图把中国东北分割出去,变为日本的殖民地。
他宣称:“关于满蒙尤其是东三省”,是一个“在国防上及国民生存上有重大利害关系”的特殊地区,有“特殊的考虑”的“责任”。
1921年7月25日,田中义一向日本天皇呈奏一份题为《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的秘密文件,这就是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
奏折极其露骨提出了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总战略:“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支那完全被我国征服,其它为小亚细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民族,必畏我而降于我,使世界知东亚为日本之东亚,永不敢向我侵犯,此乃明治大帝之遗策,是亦我帝国存亡上必要之事也。
”“此所谓满蒙者,依历史非支那之领土,亦非支那特殊区域”。
奏折还明确提出了侵略步骤:“寓明治大帝之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既已实现,惟第三期灭亡满蒙,以及征服支那领土,使异服之南洋及亚细亚全带,无不畏我仰我鼻息之云云大业。
尚未实现,此皆臣等之罪也。
”田中义一还主张对中国东北和内蒙采取“铁血主义”——武力征服的手段。
《田中奏折》及其侵略计划于1929年12月被南京出版的《事实月报》杂志揭露,立即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
英、美、苏等国报纸也相继予以披露。
日本当权人物则矢口否认。
然而,事实证明,《田中奏折》勾画了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奉为基本国策的“大陆扩张政策”的一个总蓝图,以后日本对外侵略战争的发展,正是按照这一轨道而运行的。
日本发动新的侵华战争的背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各国垄断资产阶级不惜通过发动侵略战争以转嫁危机。
此时日本军界的法西斯势力正式登上政治舞台。
1930年,日本军队内最大的法西斯组织——樱会成立,并控制了日本军部。
日本帝国主义就是在上述背景下,于1931年九·一八起,发动了新的侵华战争,并使其不断扩大和升级。
4、“九一八”以来日本对华政策日军在沈阳城墙上向中国军队进攻伪满洲国成立。
1931年9月,策动汉奸宣布“独立”,拼凑东三省伪省政府。
11月,把溥仪从天津弄到东北。
1932年9月,日本正式承认“满洲国”。
《日满议定书》以条约形式确定日本军国主义囊括中国东北的军事、政治的控制权,中国东北从此沦为日本的新型殖民地。
1934年3月1日,伪满洲国更名为“满洲帝国”,溥仪由执政变成皇帝。
1933年“华北分离”为核心的对华政策1933年“华北分离”为核心的对华政策具体事件•2)标志——1933年5月30日《塘沽协定》,标志入侵华北的开始河北省东部、长城一线南侧划出一个“停战区”,中国丧失大片土地统治权。
规定中国军队不得超越“停战线”,事实上使国民政府承认“满洲国”的“境界线”。
为进一步侵略华北埋下伏笔。
《塘沽协定》是日本军国主义将其“利益线”推进到华北地区的第一步;大陆政策开始实行“华北分离”。
『塘沽协定』日本外相广田弘毅提出对华政策三原则一,中国方面彻底取缔排日,并应抛弃依赖欧美的政策,采取亲日政策。
二,中国方面正式承认“满洲国”,暂时可对“满洲国”之独立作事实上的默认。
反满政策应自动罢弃,华北与满洲接触之地区,应实行经济的文化的融通和提携。
三,中国在与外蒙接壤地区,应依日方的希望就排除威胁各种措施进行合作。
4)发展:1935年夏秋“华北自治运动”华北自治运动旨在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中央政府的统治,而成为“满洲国”化的特殊地区,变成日本军需资源的供应地和反共壁垒。
5)疯狂:对华北的经济扩张在政治上分裂华北的同时,日本着着推进对华北的经济扩张:一,频频觊觎和掠夺华北国防资源;二,冀东走私。
1935年12月27日《开发华北产业纲要》提出所谓“开放”方针。
1936年8月11日《第二次华北处理纲要》,确定了攫取华北“国防资源”的方针。
规定华北经济开发的目的在于“扩大我方利益”。
卢沟桥事变2、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7月底,北京、天津沦陷。
3、八一三淞沪会战、华北会战。
11月12日,上海沦陷。
4、1937年12月,攻占南京,南京大屠杀5、1937年12月炮制傀儡政权,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北平成立。
第二阶段•1、1938年后政治诱降,东亚新秩序占领广州后,日军已经无力在中国战场进一步开展进攻(进攻作战能力已达到极限;战线过长,兵员分散;战争持续一年多,日本财力物力遭到极大消耗,难以负担)。
战时,日本街头出现了战争狂热1940年前后的国际背景英美不满日本“建立东亚新秩序”,日本行为触及英美利益。
美国反日高涨,英国对日抗议。
美日开始走向对立,华盛顿提出“援华制日”政策。
日本寻求与德国、意大利结盟1939年9月1日,希特勒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欧洲战争爆发。
希特勒叫嚣“建立欧洲新秩序”大大刺激日本重新瓜分世界的扩张欲望。
1940年7月日本新内阁《基本国策纲要》:“迅速结束中国事变”,“抓紧时机,使用武力”,“解决南方”。
加快缔结德意日三国同盟。
1941年2月,冈村宁次就任华北方面军司令,要求彻底“消灭”在华北的共产党。
《治安强化运动计划》,扫荡。
1941年4月,开始推行“南进”政策(目的:获取中国南方及东南亚的战略物资,切断美国援助蒋介石的通道)。
1941年夏,国际反法西斯战线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形成轴心国家对联合国家,法西斯主义对民主主义的两大阵营。
1942年,建设大东亚共荣圈太平洋战争初期节节胜利,日本军国主义者冲昏头脑1942年1月21日,东条英机在日本帝国议会发表演讲,对“建设大东亚共荣圈”的构想具体阐述。
“大东亚共荣圈”的提出标志着日本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将“利益线”一下子推到了除西伯利亚、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之外的整个东亚、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地区。
意味着日本大陆政策跨进又一个新阶段。
4、疯狂殖民统治大规模掠夺“共荣圈”内各占领地的重要国防资源,实行经济榨取。
三井、三菱、住友、古河等新老财阀把触角从中国伸到东南亚。
1942年在东南亚发行“军票”,进行搜刮,引起恶性通货膨胀和物价飞涨。
不但没有共荣,反而将这些地区人民推入水深火热之中。
大肆掠夺“战略物资”和粮食。
东南亚地区的橡胶、砂糖、烟草勒令供日本占领军使用。
东南亚地区所产稻米,几乎全部被日军征用为军粮,造成当地农民严重饥荒。
在东南亚各地进行大屠杀。
1942年2月18日下令凡“敌性华侨”都予以“剔出处断”。
处死当地华侨数万人。
第三阶段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国广播了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的诏书(《终战诏书》),二战结束。
1945年美国密苏里号上的投降仪式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在南京举行,小林浅三郎向中国代表何应钦呈递降书日本甲级战犯日本甲级战犯共28人,最后接受审判的有25人,(其他死的死疯的疯):1,东条英机;2,一心灭亡中国的头号间谍土肥原贤二;3,杀人魔头木村兵太郎;4、5,南京大屠杀主犯松井石根、武藤章;6,策划“九一八事变”的板垣征四郎;7,推动构建法西斯同盟的广田弘毅;8,细菌战魔头梅津美治郎;9,公开鼓励烧杀抢掠的畑俊六;10,法西斯狂徒桥本欣五郎;11,“满洲国”闹剧的策划者南次郎;12,“法西斯教父”平沼骐一郎;13,天皇智囊木户幸一;14、15,榨取中国人血汗的星野直树和贺屋兴宣;16、17、18,法西斯外交先锋:白鸟敏夫、东乡茂德、重光葵;19,策划侵略中国的罪魁祸首小矶国昭;20,“少壮派”核心荒木贞夫;21、22,23,侵略干将:岛田繁太郎、冈敬纯和佐藤贤了;24,法西斯轴心”的推动者大岛浩;25,战争“规划者”铃木贞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