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治肝胃不和证

合集下载

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证临床观察

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证临床观察

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证临床观察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证临床观察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主要表现为胃黏膜炎症反应,并常伴有上腹痛、胃胀、食欲不振等症状。

根据中医医学理论,慢性浅表性胃炎可归属于肝胃不和证,即情志不畅、气机郁滞导致胃脘气滞,病因环境使得气机不畅,引起胃气不和而导致炎症反应。

常规治疗主要以抑制炎症反应为主,但仅仅只是控制症状,并没有真正解决肝胃不和的本质问题。

因此,本研究通过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证,来观察其疗效及机制。

本次研究采用了前瞻性、随机对照、双盲的研究设计方法,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使用柴胡疏肝散加味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

观察指标主要包括胃炎症状评分、胃镜检查以及心理测量等。

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到了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

并且,治疗组的症状评分和胃镜检查结果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

在心理测量方面,治疗组的焦虑、抑郁和生活质量得分均较对照组有所提高。

在分析疗效的机制方面,我们进一步探讨了柴胡疏肝散加味对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证的影响。

首先,柴胡具有疏肝解郁、调和气机的作用,能够缓解因情志不畅引起的胃脘气滞。

此外,加入其他药材如黄芩、黄连等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抗菌的作用,可以缓解胃黏膜的炎症反应。

此外,柴胡疏肝散加味还可以增加胃部血液循环,促进胃黏膜的愈合和修复。

通过本次观察研究,我们发现柴胡疏肝散加味对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证具有显著的疗效。

其通过调和气机、缓解胃脘气滞、消炎抗菌等多种途径来改善胃黏膜的炎症反应。

然而,本次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样本量较小、研究周期较短等。

因此,需要进一步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以验证本次观察研究的结果。

总之,柴胡疏肝散加味是一种有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证的中药方剂。

它能够改善患者的症状、减轻胃脘气滞和胃黏膜炎症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肝胃不和证辩证要点

肝胃不和证辩证要点

肝胃不和证辩证要点
肝胃不和是中医中常见的病症之一,主要表现为脘腹胀满、食
欲不振、恶心呕吐、口苦、口干、大便干燥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胃主受纳,肝胃不和主要是指肝气郁结,犯克胃气,导
致脘腹不适。

在辩证施治时,需要从以下几个要点来进行辩证:
1. 辨证要点一,肝郁气滞。

肝气郁结是导致肝胃不和的主要原因之一。

肝郁气滞时,常见
脘腹胀满、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舌质偏红,苔薄腻。

2. 辨证要点二,脾胃虚弱。

脾胃虚弱也是肝胃不和的常见证型之一。

脾胃虚弱时,常表现
为食欲不振、脘腹胀闷、大便稀溏或干燥、舌质淡红或淡白、苔薄
白等症状。

3. 辨证要点三,肝胃湿热。

肝胃湿热是肝胃不和的另一重要证型。

湿热蕴结于肝胃,常见
脘腹胀闷、口苦口干、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腻等症状。

综上所述,肝胃不和的辩证要点主要包括肝郁气滞、脾胃虚弱和肝胃湿热三个方面。

在辩证施治时,需根据患者具体症状,综合分析,对症下药,调理肝胃功能,达到平肝理气、健脾和胃、清热化湿的治疗目的。

同时,饮食起居方面也需有所调整,避免暴饮暴食,保持情绪稳定,有助于恢复肝胃的健康平衡。

分析中医柴胡疏肝散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证的效果

分析中医柴胡疏肝散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证的效果

b e t t e r t h a n t h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 P < O . 0 5 ) : T C M s y n d r o me s c o r e b e f o r e t r e a t me n t h a d n 0 s t a t i s t i c a l l y s i g n i i f c a n t( P > O . 0 5) ," a f t e r t r e a t me n t ,o b s e r v a t i o n
1 4
内蒙 古 中医药
分析 中医柴胡疏肝散治疗慢性浅表性 胃炎肝 胃不和证的效果
王桂 添
( 广东省龙 门县 中医医院 龙门 5 1 6 8 0 0 )
摘 要: 目的 : 研 讨 中 医柴胡 疏肝 散 治 疗慢 性 浅表 性 胃炎肝 胃不和 证 的 效果 。 方法: 慢 性 浅表性 胃 炎肝 胃不和 证 惠者 6 4 例, 随机 分 为观 察组 与 对 照组 各3 2 9 ] , , 对 照组 行 常规 西 医治疗 方案 , 观 察组 在 此基 础上 实施 中 医柴胡 疏肝 散 治疗 , 观 察 比较 两 组 治 疗效 果 、 临床 症 状 改善 情 况 、 中医证 候 积 分 以及 患 者的 满 意度 。结 果 : 观察 组 治疗 效 果 、 临床 症 状 改善 情 况均 好 于 对照 组 ( P < 0 . 0 5 ) ; 中 医证 候 积 分 情 况在 治 疗前 比较 差 异 无统 计 学 意 义( P > 0 . 0 5 ) , 治疗 后观 察组 好 于 对照 组 ( O . 0 5 ) ; 患 者满 意度 观 察组好 于对 照组 ( 心O . 0 5 ) , 差异 存在 统计 学 意 义。 结 论 : 中医 柴 胡疏 肝散 治疗 慢性 浅表性 胃 炎肝 胃不和 证 的效 果显 著 , 患者 的满 意度 较 高 , 值 得 临床 推广 。

和胃汤加减治疗肝胃不和证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和胃汤加减治疗肝胃不和证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和胃汤加减治疗肝胃不和证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发布时间:2022-12-29T15:00:50.387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27期作者:蔺莉霞[导读] 目的观察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患者接受和胃汤加减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蔺莉霞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鹅湖分院江苏无锡 214000【摘要】目的观察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患者接受和胃汤加减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在我院诊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患者中截取52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纳入时间为2020年7月~2022年7月,利用随机、单盲法分为常规组(26例患者接受西药治疗的方式)和观察组(26例患者接受和胃汤加减治疗的方式)。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6.1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69%,常规组的有效率为73.08%、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使用和胃汤加减的方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患者的时候,发现该方式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表明该方式具有极大的安全性,可以更好地维护患者生命安全,具备临床推广的意义。

【关键词】治疗效果;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安全性;和胃汤加减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中常见的功能性疾病的一种,但是经常和其他疾病重叠存在,具有反复发作性,病程较长,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要重视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工作的开展,以此减少对患者生活的影响。

一般以西药治疗为主,但是长期的服用会致毒副作用出现,降低患者的治疗效果[1]。

所以,要重视中医治疗观念的应用,为患者应用和胃汤加减的方式,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维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本实验对和胃汤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进行研究。

现总结如下:1 资料和方法 1.1资料在我院诊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患者中截取52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纳入时间为2020年7月~2022年7月,利用随机、单盲法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各26例。

肝胃不和是什么病呢?

肝胃不和是什么病呢?

肝胃不和是什么病呢?
有些人常常会感觉自己有一段时间会因为情绪不畅,脾气非常的坏,常常有无名火的时候,还会感觉到自己的胃部胀痛,这时候如果看中医的话,中医会告诉患者是肝胃不和的原因导致的,那么,什么是肝胃不和呢?这种疾病具体都有什么症状呢?一般是因为什么来诊断出这种疾病的呢?
【概念】肝胃不和证是指由于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而表现以脘胁胀痛为主的证候。

又称肝气犯胃证、肝胃气滞证。

多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所致。

本证以胸胁、胃脘胀痛,或窜痛,呃逆嗳气为审证要点。

肝胃不和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①胸胁胃脘胀痛或窜痛--肝失疏泄,肝胃气滞。

②呃逆嗳气,吞酸嘈杂──肝胃气滞,气郁化火,胃失和降。

③烦躁易怒--气郁化火,肝失柔顺。

④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带数--气郁化火之征。

⑤或巅顶疼痛,遇寒则甚,得温痛减--寒邪内犯肝胃,阴寒之气循经上逆。

⑥或形寒肢冷--寒邪入侵肝胃,损伤阳气。

⑦或呕吐涎沫--寒邪内犯肝胃,损伤中阳,水津不化,气机上逆。

⑧或舌淡苔白滑,脉沉弦紧--寒邪内盛之象。

【诊断要点】
(1)有情志不舒,肝失疏泄或因寒邪入侵肝胃,扰乱肝胃正常功能之病理基础。

(2)若情志不舒,肝失疏泄所致以胸胁、胃脘胀痛或窜痛,呃逆、嗳气为审证要点。

(3)若因寒邪入侵肝胃所致可见形寒肢冷、巅顶疼痛、呕吐涎沫等症状。

肝胃不和是一种中医上的疾病的名称,当胃酸过多、胃胀气、嗳气、反酸水的时候,在西医上是慢性胃炎,在中医上就是肝胃不和。

患有这种疾病后,首先要注意心情的畅快,然后就是要注意饮食,多吃一些清淡、好消化的食物。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观察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观察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究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9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与观察组(50例)。

给予对照组常规内科综合治疗,给予观察组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总有效率,比较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1)治疗后,观察患者的胃痛、胃脘饱胀、烧心反酸、嗳气以及以及次要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证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证;柴胡疏肝散慢性浅表性胃炎属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一种,指的是致病因素下胃黏膜出现慢性非萎缩性的炎症性病变,胃黏膜以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为主,可能伴有胆汁反流、糜烂的慢性炎症[1]。

慢性浅表性胃炎属于中医“痞满”、“嘈杂”、“胃痛”等病症范畴,肝胃不和证是其中的一个中医证候,为肝失疏泄、胃失和降表现的证候。

本次研究主要探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9月-2019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与观察组(5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24-68岁、平均年龄(57.46 5.54)岁;对照组患者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21-69岁、平均年龄(57.52 5.63)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P>0.05。

1.2 方法给予对照组常规内科治疗,治疗方法参考文献[2]中的方法。

给予观察组患者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基本组方:厚朴、陈皮、香附、柴胡、枳壳、川穹各10g,半夏、白芍各6g,甘草5g。

段洪光治疗肝胃不和型噎膈经验总结

段洪光治疗肝胃不和型噎膈经验总结

光明中医2020年12月第35卷第23期CJGMCM December2020.Vol35.23•3706•按:《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载:“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英建中汤主之。

”清•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云:“里急者,里虚脉急,腹中当引痛也。

”患者胃痛隐隐十多年,少腹隐痛,纳少,大便失调,舌淡胖,苔白多津,此为气虚里寒之胃痛。

病程迁延日久,久病致虚;舌象淡胖多津,阳不化气,故为脾胃虚寒无疑。

方用黄英建中汤加味,方中黄英补益脾胃,建立中气,益气生血;桂枝温阳化气,辛散升举;倍芍药养血补血,缓急止痛;饴糖补益脾胃,生化气血,缓急止痛;生姜温暖脾胃;大枣、甘草补益脾胃,和合中气。

另加乌贝散以制酸止痛,陈皮理气健脾。

全方甘以缓之,温以补之,中土得健而肝木不克,气血渐荣而胃痛可愈。

6总结综上所述,胃痛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在治疗时,应注重抓主症、守病机的原则,在抓主症方面,孙教授常抓胃痛的特点、伴随症状及二便情况等主症;在守病机方面,孙教授辨其病机先分虚实,次分寒热。

孙教授辨治胃痛,不拘泥于经方,不偏执于时方,随症加减,灵活用药。

若寒邪客胃、气机凝滞,以延年半夏汤主之,随症可酌情加郁金、黄连、陈皮、厚朴等药;若胃气郁滞、郁而化热,以郁达汤主之,随症可酌情加陈皮、半夏、茯苓、延胡索、川楝子、郁金等药;若气虚里寒、胃皖拘急,以黄罠建中汤主之,随症可酌情加半夏、董香;若胃阴亏虚、胃络失养,以养胃汤主之,随症可酌情加百合、丹参、厚朴花。

案例一患者的临床分证属于寒邪客胃、气机凝滞,故以延年半夏汤为主,吴茱萸汤辅之,随症加减用药,即可收散寒温中、理气止痛之效。

案例二患者的临床分证属于气虚里寒、胃胶拘急,故以黄萇建中汤为主,随症加减用药,即可甘以缓之,温以补之。

孙玉信教授治疗胃痛的经验丰富,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1]冉海侠,张学文,李军.国医大师张学文辨治胃痛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4):1492-1495.[2]陈凯,朱莹.袁长津治疗胃痛经验[J].湖南中医杂志,2019,35(1):19-20.[3]张丽娜,赫姮.赫炬教授治疗寒凝气滞型胃胶痛的经验[J].光明中医,2018,33(24):3641-3643.〔4]王琼霞,孔文霞.孔文霞治疗胃痛的经验撷菁[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98):268,270.[5]周海艳,丁佳媛,刘绍能•从脏腑论治胃痛的思路与方法[J].环球中医药,2018,11(11)J786-1789.[6]高雅,王彤•尉中民调和肝脾治疗胃皖痛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4):1287-1289.[7]李鲜,胡茜茜.毛德西治疗胃痛经验[J].河南中医,2018.38(9):1329-1332.[8]陈俊,张莞然,颜勤•徐学义教授辨治胃院痛经验[J].光明中医,2017,32(21):3076-3078.(本文校对:袁利梅收稿日期:2020-05-20)段洪光治疗肝胃不和型噎膈经验总结程韵洲段明段洪光*摘要:噎膈是指吞咽食物哽噎不顺,饮食难下,或纳而复出的疾患。

肝胃百合汤治疗胃溃疡肝胃不和证的效果观察

肝胃百合汤治疗胃溃疡肝胃不和证的效果观察

肝胃百合汤治疗胃溃疡肝胃不和证的效果观察何婉婷何婉婷,,宗亮无锡明慈心血管病医院消化科,江苏无锡 214024摘要 目的 探究肝胃百合汤对胃溃疡肝胃不和证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对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不良反应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2年1—12月无锡明慈心血管病医院消化科治疗的80例胃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属中医肝胃不和证型。

按照信封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硫糖铝片+兰索拉唑治疗,观察组予以肝胃百合汤+兰索拉唑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统计两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1,P <0.05);观察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2.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中出血(0.23±0.07)分、反酸(0.47±0.10)分、嗳气(0.26±0.05)分、腹痛(0.23±0.03)分低于对照组相关证候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肝胃百合汤对胃溃疡肝胃不和证患者的临床治疗意义重大,不仅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还可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强整体临床治疗效果,是理想的临床保守治疗方案。

关键词 肝胃百合汤;胃溃疡;肝胃不和证;中医证候积分;不良反应;总有效率中图分类号 R 4 文献标志码 Adoi10.11966/j.issn.2095-994X.2023.09.10.34Observation on the Effect of Ganwei Baihe Decoction in Treating Liver and Stomach Disharmony Syndrome of Gastric UlcerHE Wanting, ZONG Liang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Wuxi Mingci Cardiovascular Disease Hospital, Wuxi, Jiangsu Province, 214024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Ganwei Baihe Decoction on liver and stomach disharmony syndrome of gastric ulcer and its influence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score and adverse reactions of patients. Methods 80 patients with gastric ul⁃cer treated by the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of Wuxi Mingci Cardiovascular Disease Hospital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22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objects, all of which wer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score liver and stomach disharmony syndrome. They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envelope method, with 4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sulcoaluminum tablet+Lansoprazol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Ganwei Baihe Decoction and Lanso⁃prazol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scor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evaluated, and the adverse reactions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medication were counted, and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was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100.00%) was statistical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90.00%),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4.211, P <0.05).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2.50%) was statistical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20.00%),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score of bleeding (0.23±0.07) points, acid reflux (0.47±0.10) points, belching (0.26±0.05) points and abdominal pain (0.23±0.03) poi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Conclusion Ganwei Baihe Decoction is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liver and stomach disharmony syndrome of gastric ulcer. It can not only improve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patients, but also reduce the rate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nd enhance the overall clinical treatment effect. It is an* 中西医结合研究 *收稿日期:2023-08-05;修回日期:2023-08-25作者简介:何婉婷(1993-),女,硕士,主治中医师,主要从事消化道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诊治肝胃不和证
发表时间:2010-08-26T17:27:23.3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16期供稿作者:李昭
[导读] 肝胃不和证是指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气机上逆,胃失和降,主症肝气郁结证候:胸胁胀满或胀痛,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李昭(黑龙江省伊春林业中心医院 153000)
【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16-0289-02 肝胃不和证是指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气机上逆,胃失和降,主症肝气郁结证候:胸胁胀满或胀痛,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

胃失和降证候:胃脘胀闷或胀痛,嗳气,呃逆,恶心,呕吐,吞酸,舌质淡红,舌苔薄黄,脉弦。

次症胸胁走窜疼痛无定处,乳房胀痛,面色发青,多疑善虑,善太息,胃中嘈杂,呕吐黄绿苦水,干呕,不欲饮食,口苦,口臭。

或舌红舌苔薄白,或舌边红舌苔薄白或薄黄。

脉沉弦,或弦滑,或弦数临床上以脘胁胀痛,食少嗳气,吞酸嘈杂等为主症的证候。

脉沉弦。

脘胁胀痛,嗳气呃逆,吞酸嘈杂,苔薄黄,脉沉弦等,为本证的诊断要点。

(一)胃脘痛病中出现肝胃不和证
1.临床表现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嗳气频频,每因情志因素而作痛,舌苔薄白,脉弦。

2.病因病机情志不舒、肝失疏泄,气失条达,肝郁气结,横逆犯胃,气机阻滞所致。

3.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4.方剂柴胡疏肝汤。

(1)方剂组成柴胡10g、陈皮10g、川芎12 g、赤芍12 g、枳壳10g、香附12 g、甘草9 g。

(2)方解柴胡、香附,疏肝理气止痛;陈皮、枳壳,理气和胃;川芎,调理气血;芍药、甘草缓急止痛。

(3)随证加减疼痛甚,加川楝子、延胡索、木香以增强疏肝理气止痛。

嗳气呕恶较甚,加法半夏、苏梗降逆和胃。

痛而纳呆,兼食滞,加神曲、麦芽、莱菔子消食顺气。

若病情反复不止,恐理气香燥之品伤阴耗气,可用佛手、绿萼梅、玫瑰花、厚朴花等理气而不伤阴。

(二)呕吐病中出现肝胃不和证
1.临床表现恶心,呕吐时作,吞酸,嘈杂、嗳气频频,胸胁满痛,若情绪波动时,则呕吐症状加重,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2.病因病机情志不舒、肝失疏泄,气失条达,肝郁气结,横逆犯胃,胃气上逆所致。

《证治要诀·卷之六·呕吐》:“食呕多因七情而得。

”及“气呕因盛怒中饮食而然。


3.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呕。

4.方剂四七汤。

(1)方剂组成苏叶15 g、制半夏12 g、厚朴10g、茯苓15 g、生姜10g、大枣10g。

(2)方解苏叶、厚朴,理气宽中;制半夏、茯苓、生姜、大枣,和胃降逆止呕。

(3)随证加减胸胁胀闷疼痛较甚,加川楝子、郁金、香附、柴胡以疏肝解郁。

心烦口渴,吐酸,加青皮、郁金、黄连、山栀。

(三)呃逆病中出现肝胃不和证
1.临床表现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胸胁满闷,脘腹胀满,嗳气,舌苔薄白,脉弦。

2.情志不舒、肝失疏泄,气失条达,肝郁气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逆气动膈而致。

3.治法疏肝顺气,和胃降逆。

4.方剂五磨饮子。

(1)方剂组成乌药15 g、沉香10g、槟榔15 g、枳实12 g、木香10g。

(2)方解乌药、木香,解郁顺气;沉香、槟榔、枳实宽中降气。

(3)随证加减可加丁香、代赭石降逆止呃。

川楝子、郁金疏肝解郁。

若心烦口渴,气郁化热者,加山栀、黄连清肝和胃。

(四)血证吐血病中出现肝胃不和证
1.临床表现吐血色红或紫暗,胁脘疼痛,心烦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

2.病因病机情志不舒、肝失疏泄,气失条达,肝郁气结化火,横逆犯胃,损伤脉络而致。

3.治法泻肝清胃,凉血止血。

4.方剂龙胆泻肝汤。

(1)方剂组成龙胆草15 g、木通12 g、泽泻15 g、柴胡12 g、车前子15 g、生地黄12 g、当归10g、黄芩15 g、山栀15 g、甘草6 g。

(2)方解龙胆草、黄芩、山栀,清肝泻火;木通、泽泻、车前子,清利湿热;柴胡、甘草,疏肝调中;生地黄、当归,滋阴养血。

全方泻中有补,清中有养,为清泻肝经实火常用方。

(3)随证加减可加白茅根、藕节、旱莲草、茜草以凉血止血,或合用十灰散(大蓟、小蓟、侧柏叶、荷叶、茜草根、山栀、白茅根、大黄、牡丹皮、棕榈皮)。

胁痛甚,加郁金、香附理气活络定痛。

体会胃脘痛病中出现肝胃不和证肝胃不和证的胃脘痛临床常见,多见于西医学的急、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以及胃神经官能症等。

用柴胡疏肝汤加上救必应、延胡索效果较好。

如细菌性炎症配合敏感抗生素;若胃酸分泌过多配合制酸药如雷尼替丁或法莫替丁或胃舒平等,会收到更快更好疗效。

肝胃不和证的胃脘痛每因情志因素发病,因此,调整情绪,保持心情愉快,也是治疗手段之一。

呕吐病中出现肝胃不和证本病证可见于神经性呕吐、胃炎、幽门痉挛等。

笔者经验是辨证使用中药的同时,配合辨病用药,如若为神经性呕吐者,加以心理治疗并配合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的药物如谷维素。

若为胃炎者,配合使用敏感抗生素。

若为幽门痉挛者使用解痉药等,效果更好。

呃逆病中出现肝胃不和证本病证可见于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尿毒症等。

笔者经验是辨证使用中药的同时,配合辨病用药,如若神经性呕吐者,加以心理治疗并配合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的药物如谷维素。

若为胃炎者,配合使用敏感抗生素。

若为尿毒症,应配合透析治疗。

血证吐血病中出现肝胃不和证本病证常见于上消化,道出血,以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肝硬化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最多见。

笔者经验是临证时区分本病轻重缓急,如吐血量少病情轻,可辨证使用中药治疗。

如吐血量多病情急重,则应手术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