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脾不调证与肝胃不和证鉴别

合集下载

肝胃不和证辩证要点

肝胃不和证辩证要点

肝胃不和证辩证要点
肝胃不和是中医中常见的病症之一,主要表现为脘腹胀满、食
欲不振、恶心呕吐、口苦、口干、大便干燥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胃主受纳,肝胃不和主要是指肝气郁结,犯克胃气,导
致脘腹不适。

在辩证施治时,需要从以下几个要点来进行辩证:
1. 辨证要点一,肝郁气滞。

肝气郁结是导致肝胃不和的主要原因之一。

肝郁气滞时,常见
脘腹胀满、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舌质偏红,苔薄腻。

2. 辨证要点二,脾胃虚弱。

脾胃虚弱也是肝胃不和的常见证型之一。

脾胃虚弱时,常表现
为食欲不振、脘腹胀闷、大便稀溏或干燥、舌质淡红或淡白、苔薄
白等症状。

3. 辨证要点三,肝胃湿热。

肝胃湿热是肝胃不和的另一重要证型。

湿热蕴结于肝胃,常见
脘腹胀闷、口苦口干、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腻等症状。

综上所述,肝胃不和的辩证要点主要包括肝郁气滞、脾胃虚弱和肝胃湿热三个方面。

在辩证施治时,需根据患者具体症状,综合分析,对症下药,调理肝胃功能,达到平肝理气、健脾和胃、清热化湿的治疗目的。

同时,饮食起居方面也需有所调整,避免暴饮暴食,保持情绪稳定,有助于恢复肝胃的健康平衡。

肝胃不和的症状有哪些

肝胃不和的症状有哪些

肝胃不和的症状有哪些我们常听说中医上讲的脾胃不和,却不怎么听到肝胃不和这个概念。

肝胃不和指的瘀滞的肝气使得胃功能失调,从而导致胃酸、胃痛等胃部种种不适及情绪上的抑郁,肝胃不和包括肝气犯胃和肝胃郁热两种。

肝胃不和的人往往存在手脚冰凉、消化不良、两胁窜痛等现象,有的人还常常莫明发火,极其容易被激怒。

一、什么是肝胃不和肝气瘀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以胃脘、胁肋胀满疼痛,嗳气、呃逆、吞酸,情绪抑郁,不欲食,苔薄黄,脉弦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包括肝气犯胃和肝胃郁热。

二、病因病机情志不遂,气郁化火。

寒邪入侵肝胃,肝失疏泄而引起胃失和降的证候。

本证属实,病位在肝、胃。

三、临床表现嗳气、呃逆,手脚冰凉,吞酸嘈杂,食入不化,胃脘饱胀疼痛,引及两胁窜痛,喜怒无常,烦躁易怒,弦脉胀痛。

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四、鉴别诊断本证的肝气犯胃型当与脾胃湿热证相辨别,两者均可出现胃院胀痛,暧气吞酸,呃逆呕吐等症,但肝气犯胃常因情志不畅诱发,而脾胃湿热则没有情志诱因,并且脾胃湿热腹痛不明显,而表现为脘腹痞闷,胀满不适,纳呆厌食等证。

舌脉上,肝气犯胃多偏弦脉,舌淡,苔薄白;而脾胃湿热多表现为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五、施治要点1.本证系肝胃同病,气机失常,故本证治疗的关键是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2.由于情志异常是本证发生的重要诱因,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情志调理。

3.在本证的治疗中要注意兼顾脾,但应与肝气乘脾证相鉴别。

4.若呕吐甚者,津液耗损,要注意顾护胃阴。

六、辨证施治1.内治法治则:疏肝解郁,理气和胃。

主方:柴胡疏肝散合平胃散。

2.外治法(1)外敷生姜、胡椒适量研末,酒调,外敷脐、腹部,适用于胃脘痛甚者。

(2)针灸疗法①针刺取内关、期门、中脘、太冲等穴,泻法,留针15~20分钟,每日1次。

②耳针取胃、肝、皮质下,中等刺激,留针20~30分钟。

3.饮食疗法1.橘皮粥:橘皮切碎,同米煮粥食用。

2.薤白粥:薤白10克、大米50克,如常法煮粥食之。

肝胃不和的症状

肝胃不和的症状

肝胃不和的症状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肝胃不和和肝郁脾虚健脾丸要作用主健:益脾,气胃和止泻。

重偏于脾健除。

湿归脾主丸作要:用气益补,血脾养健心偏重于气。

双血补。

健脾丸治主脾衰胃弱起的饮引食化不恶,心呕吐,痛腹便,溏思饮不,体弱疲倦食。

归丸主脾心脾治两虚,气血敷不致所心悸的,失踪忘眠,食掉少体倦面,色萎所致黄便血的崩漏、带、下诸症“体舌胖,大气少言;难懒以睡,睡眠入梦;多体较形瘦。

”独看单去,就那乎首先似得选健脾用丸来健脾除--湿---先-脾祛之邪经。

邪气气先除去,不经难以脾安逸也。

经脾旦难以安逸,归脾丸的一益补气血健脾,养心就无从到位。

乃中此治医人祛先气邪养后气之正大道。

理其一。

此中医主治人--张---治周身的-脉经以达至到调步一至同、心力协各经之病,就必无愈疑;而不是张主病-治-----哪-里了病治只哪,树欲静而风不里止也。

同期到见体形较“瘦、以入睡难睡,多梦”,眠证实前目不脾仅虚而,有中且医“肝郁”。

的肝血藏血,百主脉所以!郁肝是你脾虚内因。

欲的脾祛湿,健当舒肝必------平-肝经息火气矣之否则,亦能达到健脾不之的目。

由此之观,要服先逍遥丸》来《平息肝经虚之;火服健脾丸再除湿;去肝脾、两无经邪之后再服归脾内去丸益气血,健补脾养心。

而“难以从入,睡睡多眠;体梦较瘦形;少懒气言之”症并一同愈哉!脾的消虚法解脾虚影最响肠胃消的化能,吃完饭就功肚,胀点喝也水停胃里在不,大便总是无动力下。

行这样的,人上的身赘肉得像软团一棉,两腿沉花重不愿迈步,大白天总也睡觉想。

脾可用食补虚最,的食好就物是山药米芡实薏了。

粥胃可寒去薏;米热可去胃实、芡山,换药绿豆成,豆薏米粥绿最,祛热湿对,肝于脾虚,舌苔黄旺腻人,最为对症的如果。

寒胃怕冷、脾又的虚,人子附理丸当为中选首此药祛,寒湿而胃养扶中气,而脾健如果。

吃点一西马上就饱胀难东,那是心消脏功能弱,供给虚用于胃消的化气不足,此时补血就心是脾健柏子养心,丸最堪任。

从“肝脾相关”与“肝胃不和”探析张仲景肝病证治思想

从“肝脾相关”与“肝胃不和”探析张仲景肝病证治思想

从“肝脾相关”与“肝胃不和”探析张仲景肝病证治思想陈佳慧;马重阳;徐甜;厉赢;王雪茜;程发峰;王庆国
【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年(卷),期】2024(34)3
【摘要】《黄帝内经》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位中央以灌四傍,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源,脾胃的生理功能体现在主司水谷运化和调节气机升降两方面,既为生命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又为脏腑间物质信息交换增添了动力,对于维持生命系统的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张仲景继承并发展了《内经》重视脾胃的思想,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中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又强调“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将“治肝实脾”的理论指导临床遣药处方。

【总页数】3页(P262-264)
【作者】陈佳慧;马重阳;徐甜;厉赢;王雪茜;程发峰;王庆国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
【相关文献】
1.基于冲脉理论探析张仲景平冲证治思想
2.张仲景"肝病传脾"之脏腑辨证论治思维探析
3.试论张仲景“肝病实脾”的学术思想及其临床意义
4.肝脾CT比值评价脂肝
丸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疗效及其与中医证候疗效相关性研究5.张仲景桂枝汤证治思想对虞山医派治未病研究中心建设的启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脏腑兼证:肝脾不和、肝胃不和与肝火犯肺

脏腑兼证:肝脾不和、肝胃不和与肝火犯肺

脏腑兼证:肝脾不和、肝胃不和与肝火犯肺凡同时出现两个以上脏腑病证的称为脏腑兼证。

人体是一个整体,脏腑之间在生理上有着互相资生、制约的有机联系。

病理上也同样,当某一脏或某一腑发生病变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影响另一脏或另一腑,从而导致病证。

脏腑病证之间的相互传变,取决于两脏腑之间的关系。

具有表里、生克、乘侮关系的脏腑容易发生传变,反之则较少。

1)肝脾不和证是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两脏关系失调,功能紊乱所致的病症。

多由情志不遂,久郁伤肝,或饮食失调,劳倦伤脾等引起。

两者可相互影响,如肝失疏泄导致脾失健运者,称木横侮土,若脾失健运,气滞湿阻,而影响肝气疏泄者,则称为土壅侮木。

主要临床表现:胸胁胀满或窜痛,时欲大息,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食欲不振,腹胀便溏,或发作性腹痛腹泻,舌苔白或腻,脉弦。

病机分析:本证以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为特征。

肝气条达有助于脾的运化功能,脾气健运也有助于肝的疏泄。

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故胸胁胀满或窜痛;气机郁滞,肝失条达,则时欲大息,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牌失健运,运化失司,湿邪中阻测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肝气横逆犯脾,气机阻滞,健运失职,则发作性腹痛腹泻,证情之发作与轻重,每与情绪有关。

舌苔白或腻为湿阻中焦之象,脉弦为肝脉。

相似证候的辨别:本证当与单纯的肝气郁结证与脾虚湿困证相辨别。

单纯的肝气郁结证与脾虚湿因证有各自脏器的定位症状。

本证既有肝病又有脾病的见症,但早期可先见一脏的临床表现,然后累及他脏而出现另一脏的病证,两脏可互相影响。

辨证注意点:肝气郁结见症与脾失健运表现同时出现。

2)肝胃不和证是肝失疏泄,胃失和降,脏腑功能不协调所致的病证。

多由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影响胃的功能;或寒邪侵袭肝胃,导致肝胃功能异常等引起。

主要临床表现:胃脘胁肋胀问疼痛,暧气吞酸,呃逆呕吐,烦躁易怒,舌红苔薄黄,脉弦。

或巅顶疼痛,呕吐涎沫,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弦。

病机分析:本证可分为肝气犯胃和寒邪侵袭肝胃二种类型。

医学知识之肝胃不和

医学知识之肝胃不和

肝胃不和【病因】①情志不遂,气郁化火②寒邪入侵肝胃是指因情志不舒,肝失疏泄而引起胃失和降的证候。

又称肝气犯胃证,肝胃气滞证。

以上原因均可导致扰乱肝胃正常功能,形成肝胃不和证.本证多因情志不舒,肝失疏泄而引起,特殊情况下因寒邪入侵肝胃,扰乱肝胃正常功能所致。

以胸胁、胃脘胀痛或窜痛,呃逆、嗳气为审证要点【症状】①胸胁胃脘胀痛或窜痛--肝失疏泄,肝胃气滞。

②呃逆嗳气,吞酸嘈杂──肝胃气滞,气郁化火,胃失和降。

③烦躁易怒--气郁化火,肝失柔顺。

④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带数--气郁化火之征。

⑤或巅顶疼痛,遇寒则甚,得温痛减--寒邪内犯肝胃,阴寒之气循经上逆。

⑥或形寒肢冷--寒邪入侵肝胃,损伤阳气。

⑦或呕吐涎沫--寒邪内犯肝胃,损伤中阳,水津不化,气机上逆。

⑧或舌淡苔白滑,脉沉弦紧--寒邪内盛之象。

【诊断要点】(1)有情志不舒,肝失疏泄或因寒邪入侵肝胃,扰乱肝胃正常功能之病理基础。

(2)若情志不舒,肝失疏泄所致以胸胁、胃脘胀痛或窜痛,呃逆、嗳气为审证要点。

(3)若因寒邪入侵肝胃所致可见形寒肢冷、巅顶疼痛、呕吐涎沫等症状。

本证可分为肝气犯胃和寒邪侵袭肝胃二种类型。

肝气犯胃者,肝郁化火,横逆犯胃,肝胃气机不畅,则胃脘胁肋胀问疼痛;气郁化火,胃失和降,则暧气吞酸,呃逆呕吐;肝失条达,心神不宁,则烦躁易怒;舌红苔薄黄,脉弦为肝气郁而化火之象。

寒邪侵袭肝胃者,阴寒之邪循肝经上行,则巅顶疼痛;寒邪犯胃,中阳不足,胃失和降,则呕吐涎沫;阴寒之邪内盛,阳气受损,则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弦为阴寒之象。

【饮食保健】适宜食物:马铃薯(洋芋、土豆、山药蛋),红薯(甘薯、地瓜、番薯),香菇,山药,栗子,红枣(大枣),鸡肉,兔肉,猪肚(猪胃),牛肚(牛百叶),羊肚(羊胃),牛肉,桂鱼,泥鳅,糯米,扁豆,豇豆,蜂蜜。

不适宜食物:酒,腥,膻,腻,辛辣,生冷,生发类。

食疗方:【陈皮油淋鸡】配方:公鸡1只(约1500克),陈皮20克。

制法:清水1000~1500毫升,加入一半陈皮及姜、葱、花椒、盐少量,把洗净的鸡放入煮至六成熟,捞出。

中医辨证施治的经验之肝脾不和的调理

中医辨证施治的经验之肝脾不和的调理

中医辨证施治的经验之肝脾不和的调理肝脾不和,是中医辨证中常见的一种情况。

肝与脾是人体五脏之中非常重要的两个脏器,肝主疏泄,脾主运化。

当肝脾功能失调时,会导致身体出现一系列的不适症状。

本文将介绍中医辨证施治肝脾不和的经验之道。

一、肝脾不和的病因与症状肝脾不和,是指肝气郁结,影响了脾气运化功能。

肝脾不和的病因常见有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等。

其主要症状包括腹胀、纳差、食欲不振、便溏、疲乏无力、失眠等。

在舌苔方面,常常出现舌质淡红、舌体胖大、苔薄白等表现。

二、中医辨证施治肝脾不和的原则中医辨证施治肝脾不和的原则是疏肝和脾。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调理情志、调整饮食结构、适当休息等方式来改善肝脾不和的症状。

1. 调理情志情志紧张、郁结是导致肝脾不和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应该学会放松心情,调理情志。

可以通过运动、听音乐、读书、瑜伽等方式缓解压力,舒缓情绪。

此外,良好的人际关系、合理的心态对于调理情志也是至关重要的。

2. 调整饮食结构饮食不节是肝脾不和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为了改善肝脾不和的症状,应该注意饮食的调整。

一方面,应该少吃辛辣、油腻食物,以免刺激肝火上升。

另一方面,应该适当多食用一些温和健脾的食材,如山药、糯米、薏苡仁等。

此外,要保证饮食有规律,避免过度饥饱。

3. 适当休息过度劳累是导致肝脾不和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了改善肝脾不和的症状,应该适当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

睡眠时间不仅要足够,还要保证质量。

可以通过调整睡前的环境、放松身心等方式来促进睡眠。

三、常用中药调理肝脾不和的配方中医辨证施治肝脾不和的常用中药包括柴胡、白术、党参、茯苓、山药、薏苡仁等。

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选用适合的方剂。

1. 柴胡益肝汤组成:柴胡、白术、茯苓、黄芩、当归等。

功效:疏肝解郁,健脾祛湿。

使用方法:水煎服。

2. 四君子汤组成:白术、党参、茯苓、甘草。

功效:健脾益气,健脾养胃。

使用方法:水煎服。

3. 六君子丸组成:山药、白术、茯苓、甘草、人参、大枣。

浅议肝脾失调与肝胃不和的辨证治疗

浅议肝脾失调与肝胃不和的辨证治疗

浅议肝脾失调与肝胃不和的辨证治疗
蒲朝晖;杨国栋
【期刊名称】《西部中医药》
【年(卷),期】2002(015)001
【摘要】@@ 肝脾失调与肝胃不和两证皆由工作紧张,生活不规律,情志抑郁或恼怒引起脾胃病证所致.患者多以胸胁胀满,脘腹作痛,食纳不佳等症前来求诊.
【总页数】3页(P42-44)
【作者】蒲朝晖;杨国栋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第二人民医院,741020;甘肃省天水市第二人民医
院,7410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1.6
【相关文献】
1.治心肾而调肝脾——浅议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治疗 [J], 陈文娟
2.浅议从肝脾肾论治月经失调 [J], 郑玮琳;梁雪芳;陈延
3.中医宏观辨证结合微观辨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不和证)临床观察 [J], 李枝锦;李静;吴平财
4.浅议肝脾失调与早期类风湿关节炎 [J], 周丽宁;姜萍
5.类风湿关节炎肝脾失调内生风湿的病证特点及辨证标准构建 [J], 岳晓莉;秦林;彭欣;姜萍;刘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脾不调证与肝胃不和证鉴别
肝脾不调证:因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脾失健运所表现的肝经经气不利的胸胁胀痛和脾运化不利,气机阻滞的腹胀、便溏等症。

肝胃不和证:因肝气郁结,久郁化火,肝胃郁热所致的肝失疏泄,胃失和降证候。

主要表现有脘胁胀痛,嘈杂吞酸等症。

病因
肝脾不调证:情志抑郁,所求不遂,则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则肝脾不调,正如《辨证录》所说:“夫胁虽为肝位,而肝必克脾,脾受肝克,则脾亦能随肝而作痛。

”若饮食饥饱不调,劳倦内伤,亦能导致脾虚,运化失职,清浊不分,气滞湿阻,壅遏肝木,使肝失疏泄,即“土壅木郁”。

肝胃不和证:情志不畅,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横逆克犯脾胃,“脏气不平,胜乘相因为病,如怒伤肝,肝克脾,脾气不正;必胀于胃,名曰胜克。

”若肝郁日久化火,则肝胃蕴热。

病机
肝脾不调证:肝属木,主升发,主疏泄;脾属土,主运化。

木能疏土,土能营木,故二者在生理上互相影响,密不可分,主要体现在肝的疏泄和脾的运化方面。

因脾司运化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肝气的疏泄作用,只有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脾的运化功能方能正常进行。

而脾气的健运和滋养肝木,能使肝体充实,行使正常的疏泄功能。

若肝失疏泄,则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出现脾失健运的肝郁脾虚证,此即张仲景所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若肝气郁结,气病及血,气滞血瘀,肝郁乘脾,脾不制水,水湿泛滥,则土败木贼,肝脾血瘀,气滞湿阻,气、血、水互结,停留体内,遂成鼓胀的病理转归。

因此,《沈氏尊生书》说;“鼓胀……或由怒气伤肝,渐蚀其脾,脾虚之极,故阴阳不交,清浊相混,隧道不通。

郁而为热,热留为湿,湿热相生,故其腹胀大。

”肝气不舒,克犯脾土,气机阻遏,血运涩滞,脾不运津血,日久渐积而成积块,正如《景岳全书》所云:“瘀血留滞作症,惟妇人有之……或恚怒伤肝,气逆而血留,或忧思伤脾,气虚而血滞,……总由动血之时,余血未净,而一有所逆则留滞,日积
而渐以成症矣。

”若因脾虚不运,湿浊停聚中焦,壅遏肝木,则肝气失于条达,气机郁滞,血瘀内停,为气滞、水停、血瘀,停聚腹中而形成鼓胀证。

肝胃不和证:肝主疏泄,主升发,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下降,肝升胃降,调节气机的升降平衡。

肝木的条达疏泄,有助于胃受纳功能的正常进行,若肝失疏泄,郁而化火,横逆犯胃,则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若肝胃蕴热,热伤血络,则有吐血、出血之虞,总由肝火犯胃,灼伤胃络使然。

“呕血,每呕一口全是血者,是此血出自肝,多带青色,由火载血上,错经妄行,因怒而得,〈经〉云:怒则气逆,甚则吐血,法宜引血归肝”(《国医宗旨》)。

因此,肝火盛,灼伤胃络,易形成吐血、呕血的病理转归。

鉴别要点
1.肝脾不调证:胸胁、乳房、少腹胀闷窜痛,善太息,情志抑郁或易怒,遇
怒则诸证加重,腹胀,便溏不爽,泻必腹痛,泻后痛减,食欲不振,肠鸣矢气,舌苔白,或苔腻,脉弦。

以胁肋胀痛的肝郁证和腹胀、腹泻、纳呆的脾虚证共见为临床特征。

2.肝胃不和证:胸胁、乳房、少腹胀痛,胃脘攻撑作痛,急躁易怒,泛吐酸
水,嘈杂纳呆,呃逆嗳气,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略数。

以脘胁胀痛,嘈杂泛酸,易怒,舌红苔黄为临床特征。

鉴别分析
肝脾不调证:肝脉布胁肋,上贯膈,循少腹,故肝气郁结,经气不利,则胸胁、乳房、少腹胀闷作痛;《医学入门·丹台玉案》论述肝郁胁痛的病因病机时,认为“肝藏于内,外应乎胁,胁之所在,肝之所在也。

所藏者血,所属者怒气。

……或有外触恼怒,欲振而不得伸,郁结不行,藏于肝部,则虽无瘀血而亦痛矣。

”关于气结腹痛,《症因脉治》认为:“气结腹痛之症,胸腹胀满,痛应心背,矢气则痛减,气闭则痛甚,服破气之药稍减,服补气之药则愈痛,此气结腹痛之症也。

”叹息则肝郁得解,胀闷得舒,故善叹息;肝郁不得条达,故情志抑郁;失其柔顺之性则易怒,此即《黄帝内经·素问》所谓的“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

”怒则气郁更甚,故诸症加重;肝郁乘脾,脾虚不运,清浊不分,升降失职,气机阻滞,食浊、湿邪内困,则腹胀,腹痛即泻,便溏不爽,肠鸣矢气,
故张景岳认为:“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挟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言。

”《证治要诀》则认为“气泻肠鸣,气走胸膈,痞闷腹急而痛,泻则腹下须臾又急,亦有腹急气塞而不通者。

此由中脘停滞,气不流转,水谷不分所致。

”排便后气滞得通,故泻后痛减;脾虚及胃,胃纳不佳,故食欲不振;苔白,无明显热象,苔腻为脾虚湿阻,脉弦主肝病。

肝胃不和证:恼怒伤肝,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横逆犯胃,胃气失和,不通则痛,故胃脘部攻撑胀痛,此即《沈氏尊生书》所云的:“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

《类证治裁》亦认为:“气郁脘痛,必攻刺胀满。

”肝郁失于条达,故急躁易怒;肝胃郁热,气火内盛,故泛吐酸水、嘈杂;肝气犯胃,胃失和降,受纳不及,故纳呆;正如《石室秘录》所云:“人病胃气痛,或脾气不好,不能饮食,或能饮食而不能化,非痛非满,上吐下泻者,此乃肝经来克土也。

平其肝木,则脾胃之土得养,而前症俱愈矣。

”若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嗳气;胃气上逆动膈,则呃逆,《冯氏锦囊秘录》认为:“嗳气者,多因胃虚,壅塞气不升降,过极则展舒而浊气上出胃也……有因胃中滞气不舒,而无酸臭者,治宜行气调胃和中。

”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略数,均为肝胃郁热之征。

肝脾不调证与肝胃不和证,就其临床症状而言,均具有胸胁、乳房、少腹胀痛,易怒,食欲不振,脉弦的共同症状,缘由肝气郁结,经气不利,升泄太过,阳气升腾。

肝脾不调证,还伴有脾失健运,气滞湿阻的临床表现:腹胀,便溏不爽,泻必腹痛,泻后痛减,肠鸣矢气。

肝胃不和证,还兼有胃失和降,胃气失和的胃脘攻撑作痛和胃气上逆的呃逆嗳气及肝胃郁热的急躁,泛吐酸水,嘈杂,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略数,其中,胃脘痛,呃逆嗳气和肝胃郁热的症状为肝脾不调证所不具,亦属有别于肝脾不调证的临床表现,而肝脾不调证,临床无明显的热象和胃脘痛症状,仅以腹胀、腹痛的腹部症状为主。

肝脾不调证和肝胃不和证,就其病机病势而言,二者均具备肝气郁结,经气不利的病机特点,所不同的是,前者还有脾失健运,后者还有胃失和降和气郁化火证,具体而言,肝脾不调证是: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木失条达,脾失健运,水谷不化,气滞湿阻,清浊不分,升降失职,纳运失司。

肝胃不和证是: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气郁化火,肝胃蕴热,肝胃气滞,受纳失司。

二者病位均在肝,前者在肝和脾,后者在肝和胃,均属气滞证,前者因肝郁
而致脾虚,乃肝实脾虚,正如吴鹤皋说:“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

”肝胃不和证,为肝胃气滞郁热证。

肝脾不调证,常可因气滞、水停、血瘀而形成肝脾血瘀、土败木贼的鼓胀、积症。

肝胃不和证,常可因气郁化火,灼伤胃络而致吐血、呕血的病理转归。

肝脾不调证和肝胃不和证,就其病因病史而言,二者具备情志不遂,肝气易郁的共同病因,前者常可有饮食劳倦伤脾的病史,后者可有气郁化热的病程病史。

肝脾不调证,临床治疗宜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方用痛泻要方(《景岳全书》),“气郁者,疏肝健脾为主,理其气而痛自止也”(《医统正脉全书·活人书》);肝胃不和证,治疗宜清热理气,泻肝和胃,方用化肝煎(《景岳全书》)合左金丸(《丹溪心法》),《类证治裁》认为:“……因肝乘胃而脘痛者,气冲胁胀,当辛酸制木,吴萸、白芍、青皮、木瓜、厚朴、延胡、金橘;……火郁致痛,发则连日,脉必弦数,当苦辛泄热,姜汁炒黄连、山栀,泻火为君,香附、川芎、陈皮、枳壳,开郁为臣,反佐炮姜从治为使。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