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钱穆阅读答案
陈益《钱穆的湖与湖上闲思》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钱穆的湖与湖上闲思陈益无锡荡口古镇,是学者钱穆的故乡。
粉墙黛瓦的街区,恰如两片青色衣襟覆盖在河道两侧。
一座座石拱桥、石梁桥似纽襻,把它们紧紧相连。
苍颜斑驳的卖鱼桥,是从前进行鱼鲜交易的地方。
天明时分,渔民们摇着小木船,陆续从湖荡那边进镇,浅舱里水花四溅,银光闪烁。
刚刚在桥堍缆好船,手挽竹篮的主妇就围拢来了。
昔日,年少的钱穆生活在古镇老街,常常到鹅肫荡边玩耍。
号称八千亩水面的鹅肫荡,平时禁捕,到了冬天才开捕。
一时千舟云集,热闹非凡。
钱穆的父母雇了一条船,兴致勃勃带着他下湖。
有人把活蹦乱跳的鱼儿送来,在湖荡里现烧现吃,那情景让钱穆晚年居住在台湾都无以忘怀。
对于他,湖是故乡的意象。
1948年上半年,钱穆花四个月时间,陆续写成三十篇文章,编成一册《湖上闲思录》。
当时他任教于无锡江南大学,临近太湖,距故乡荡口也不远。
“课务轻闲,胃病新愈,体况未佳,又值时局晦昧,光明难睹,时时徜徉湖山胜处,或晨出晚归,或半日在外。
即暂获间隙,亦常徘徊田塍鱼塘之间。
尽抛书册,唯求亲接自然,俯仰逍遥以自遣……”夜灯下,随笔抒写这些出自闲思遐想的文章。
十年后,钱穆在香港新亚书院,再次披阅,决定刊而布之。
他觉得恍如读别人的书,更令人高兴的是生平竟有那一段闲暇的日子,堪作回忆,弥自珍惜。
又过了二十余年,86岁高龄的钱穆应三民书局再版《湖上闲思录》之约,在台北外双溪寓所素书楼再次写下跋文。
那时他已双目失明,无法读报,却仍捉笔写稿。
略谈三十余年对中国文化的思考和撰述后,他怅然写下这段文字:“自惭学问未有进步,而国事世风,每况愈下。
回忆当年太湖边一段心境,亦已有黄鹤一去不复返之状。
抚今追昔,感慨何似”。
学者老矣,萦绕不去的,只是故乡湖荡给自己带来的心境。
这是乡愁,又比乡愁愈加深沉厚重。
荡口古镇,是太湖流域无数古镇中的一个。
清亮的石板、低矮的廊檐、临水的楼阁,还有店铺里的那些糖果小吃,一切都是如此熟稔。
古镇无不依水而生,而荡口的独特之处,在于街巷是笔直的,没有迂回曲折,每户人家都自在地领略水色。
第0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练习题

第0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练习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周公参酌殷礼,制定了田制、官制、禄制、乐制、法制、谥制、谶服制、嫡长子继承制等,称为“周礼”,以此为后人所称道.这反映了西周A.继承了商朝的礼乐制度B.形成了完备的典章制度C.建立了理性的礼制社会D.完善了官僚行政体制2.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3.分封制也叫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
下列选项与西周分封制没有内在联系的是A.“裂都会而为之郡邑”B.“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C.“周公…立七十一国”D.山东素有“齐鲁大地”之称4.周的政治体制中实权下放、虚权保留的模式,在彼此矛盾激化、亲情疏远的情况下,自然不再温情脉脉,春秋时代也便有且只有僭越频发的可能。
材料中评价的政治体制为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礼乐制度5.商朝信仰天帝的权威,《礼记》则有“君天下曰天子”的记载,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对此的注释“是上天之子,又为天所命子养下民”。
由此可见周朝“礼”的文化()A.有效维护了分封制和宗法制B.为周取代商提供了社会基础C.为强化王权提供了理论依据D.使神权王权的结合更为密切6.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7.“人们一说起中国发现的远古人类,没有不首先提到北京人的。
”下列关于北京人的叙述,错误的是A.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B.依然保留着某些猿的特征但能直立行走C.已经会用火烧烤食物和长时间保存火种D.能够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并过群居生活8.能够较典型地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①北京人②元谋人③河姆渡人④半坡人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9.中国农业起源于距今(2021年)10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农业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
《国学大师钱穆》阅读附答案

《国学大师钱穆》阅读附答案国学大师钱穆阅读答案钱穆父亲钱承沛是晚清秀才,体弱多病。
钱穆七岁入私塾,但是在十二岁时,家庭的顶梁柱、四十一岁的父亲离世,孤儿寡母不胜困苦。
所幸母亲节表缩食,坚持让钱穆上学。
钱穆在高中尚未毕业之时,1911年,十六岁的他固家贫不得不辍学去乡间担任三兼小学的国文教师,到1927年成为苏州中学国文教师,前前后后钱穆担任小学、中学教师达十九年之久。
所以这位国学大师的最高学历,是高中肄业。
钱穆“虽居穷乡,未尝敢一日废学”。
经过十几年的日夜苦读苦学,他发现大名鼎鼎的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竟然“其不可通者二十有八端”!1929年,胡适、顾颉剐来苏州中学演讲,作为苏州中学国文教师的三十四岁的钱穆得以与他们相识。
也就在这一年,他写出《刘向歆父子年谱》,指出康有为所力主的刘向歆伪造诸经之说不成立。
这篇论文于1930年发表于《燕京学报》第七期一顿时,钱穆引起了胡适、顾颉刚等北平学术界名流的广泛注意。
当时任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研究员兼历史系教授的顾颉刚,致函钱穆:“君似不宜长在中学中教国文,宜去大学中教历史二”经顾颉刚推荐,钱穆这位江苏乡间教师在1930年一举成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当时燕京大学校长为美国的“中国通”司徒雷登,他设宴招待新来的教师,钱穆应邀出席。
司徒雷登询问新来的教师对燕京大学的印象,钱穆直言道:“初闻燕大乃中国教会大学中之最中国化者,心窃慕之。
及来,乃感大不然。
入校门即见M楼、S楼,未悉何义?此谓中国化者又何在?此宜与以中国名称始是。
”司徒雷登很重视钱穆的意见,号门召集校务会议加以讨论,改“M”楼为“穆”楼,“s”楼为“适”楼,“贝公”楼为“办公”楼。
当时燕京大学的校园,即今日北京大学校园园中有一湖未名,众人提出各种各样的名字都觉得不合适,钱穆建议就叫“未名湖、得到一致赞同。
钱穆来到北平的次年,即1931年,顾颉刚又推荐钱穆到北京大学任教。
1931年3月18日顾颉刚致函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胡适:“……故北大如请他,则较请我为好,以我有流弊,而他无流弊也。
怀新视野有大格局的例子

怀新视野有大格局的例子1、国学大师钱穆曾游览一座古刹,看到一个小沙尼,在一棵历经五百年的古松旁种夹竹桃。
他感慨道:“以前,僧人种松树时,已经想到寺院百年以后的发展了;今天,小沙尼在这里种花,他的眼光仅仅是想到明年啊!”钱穆这番感慨道出了一个道理:大事难成,是因为心中的格局太小。
心中的格局,是指一个人的眼光、胸襟、胆识等心理要素的内在布局。
为人处世,最重要的不是能力的高低,而是格局的大小。
2、商人史瑞乔的生意一直不错。
可有段时间,他发现自己的生意越来越少,而斜对门那家却突然火爆起来。
正当史瑞乔百思不得其解时,一个顾客又上门投诉说,他买的货有质量问题,但史瑞乔的确没给对方发过货。
经过一番调查,史瑞乔终于查明了真相。
原来,电话局里一个接线员得了那家店老板的好处,把史瑞乔的业务全部接到对面去了。
员工们异常愤怒,要求起诉那家老板和那个见利忘义的接线员。
没想到,史瑞乔却没有急于去报复对手,而是在想另外一个问题:“要是能实现电话自动转接就好了。
”随后,在查阅了大量资料,请教了许多专家,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之后,世界上第一台“自动电话交换机”诞生了。
最终,这项发明,让史瑞乔名利双收。
3、西汉时,儿宽在廷尉张汤府上当差。
下班后,府吏们都喜欢喝酒玩牌。
儿宽却不然,他一有时间就埋头读书。
有个文书挖苦他说:“你就玩会吧!你再怎么学,也不过是抄抄写写罢了,'小家雀’还能成'大尾巴鹰’?”儿宽正义凛然道:“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真英雄欲为万世开太平!”任凭别人怎么劝,怎么拉,儿宽就是不肯入酒局饭桌。
这样过了几年,一次,汉武帝对张汤的一个奏折很不满意,吓得张汤诚惶诚恐,回来后就把文书臭骂一顿。
文书愁眉不展,一旁的儿宽拿过奏折一看,指出了问题所在。
文书哀求:“救人救到底,送佛送上天,你就帮着写写吧。
”儿宽文不加点,片刻便写好了。
结果,奏折让汉武帝眼前一亮,得知是儿宽所写,亲自召见了他,先任命他为左内史,后又升任御史大夫。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二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人民版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进步作用,不包括( )A.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B.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C.促进了华夏文明的发展 D.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解析:本题的关键词是进步作用,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专制统治易形成暴政导致腐败,因而容易激化阶级矛盾,故选A。
答案:A2.李白在《古风》中赞叹道:“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秦始皇,这个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一帝,对中华民族的最大贡献是()A.建立了皇帝制度B.实现了祖国统一C.实行三公九卿制D.修筑了万里长城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千古一帝”是秦始皇嬴政,他对中华民族的最大贡献是灭六国、完成统一,并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
故答案为B项。
答案:B3.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一制度形成于()A.西周B.秦朝C.汉朝D.唐朝解析:中央集权制度萌芽于战国时期,形成于秦朝建立后。
故答案为B项。
答案:B4.“‘(某制度)所代表的新型国家之职’,‘正在使人人直属于国’。
”这一制度指的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C.皇帝制 D.郡县制解析:本题考查郡县制。
从材料中“新型国家之职‘正在使人人直属于国’”获取信息,“正在使人人直属于国”说明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
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形成了垂直管理体系,故D项正确。
A、C两项不是加强对地方管理的制度,排除;B项分封制下地方权力过大,不能体现“正在使人人直属于国”,排除。
答案:D5.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解析:A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实行的是君主专制;B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实行的是中央集权体制;C项:皇帝在没有能力掌握朝政的情况下,由他人暂时掌管权力,实质是君主专制的表现;D项:既然是君主专制,也就不存在君主权力受到制约的问题。
2018-2019-钱穆先生阅读答案-精选word文档 (2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钱穆先生阅读答案篇一:201X年云南高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201X年云南高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201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8页,第Ⅱ卷9至10页。
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 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只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
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大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它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
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收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林非子》。
《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木书戍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侠籍大黄出上,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牛长沙马王堆三亏汉基出土的串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比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以抄写于文帝初。
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
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沐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妙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
钱穆一代儒宗最后的大师阅读理解附答案

钱穆一代儒宗最后的大师阅读理解附答案钱穆:一代儒宗,最后的大师钱穆(18951990),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
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
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
1960年,耶鲁大学把人文学名誉博士学位授予了当代大儒钱穆,他们这样评价说:你是一个古老文化的代表者和监护人,你把东方的智慧带出了樊笼,来充实自由世界。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被人称为当代最后一个大儒的人,却没有任何文凭,连中学都没有毕业,完全是靠自学成才的。
钱穆读书常学习古人的治学与为人,及时反省自己。
一次读曾国藩家书,曾说自己每读一书必认真从头读到尾。
钱穆从此要求每本书都必须认真阅读,不遗一字,读完后再换一本。
他从古人身上总结出一条行之有效的经验,便身体力行,规定自己早上读经子,晚上读史,中间读闲书,充分提高读书的效率。
钱穆小时候身体一直很弱,每年秋天都生病,祖父父亲都英年早逝,他一直为自己健康担忧,一次从一本日本书上看到讲究卫生对健康长寿的重要性,便警醒自己,从此每天起居有恒,坚持静坐散步,记,以此督促自己。
晚年他把自己长寿的秘诀都归功于有规律的生活。
从1912年起,在十年半时间内,钱穆辗转四所学校任教,读书之余完成了第一部学术著作《论语文解》,并陆续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渐渐崭露头角。
十年面壁,钱穆终于找到自己的治学门径,专治儒学和史学,自称其得力最深者莫如宋明儒。
(《宋明理学概述序》)钱穆之所以选择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研究对象,有着深层的社会原因。
当时国人包括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对中国历史文化缺乏信心,对儒家文化更是主张全盘否定。
钱穆对此完全有不同的看法,当我幼年,在前清时代,就听有人说,中国不亡,是无天理。
在我幼小的心灵里,不禁起了一番反抗之心。
这种反抗之心便成了他后来治学的动力,莫非因国难之鼓励,爱国之指导。
(《中国文化精神序》)在无锡三师时,钱穆已经完成《国学概论》,并开始撰写其代表作《先秦诸子系年》。
国学大师钱穆阅读答案

2009年8月8日,国学大师钱穆、傅斯年墨宝在香港拍卖。其中钱穆的信札,用行书写就,字体飘逸、秀雅,信中钱穆写道,“今日之国运,吾侪从事学术教育工作者皆不得辞其咎”。短短一句话,可见一代国学大师“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
(摘编自任士英主编《20世纪国学大师档案》)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在20世纪三十年代,钱穆著书立说,主张国人要对国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就是希望国人能够对自己祖先的历史有一种深厚的情感,尊重自己的传统。
b.文章引用钱穆的学生、著名学者余英时的话“好像把你的心都照亮了”,说明钱穆先生是一位善于理解学生、把学生作为知己的好老师。
c.北大复校后,在傅斯年主持校务的情况下,钱穆没有得到聘书,所以他在1949年离开大陆由广州去香港,这也是钱、傅二人观点不同所致。
d.“人文世界”体现出人类对人生价值的体验与反思,因此人文教育在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中都应占有重要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大师钱穆阅读答案
钱穆父亲钱承沛是晚清秀才,体弱多病。
钱穆七岁入私塾,但是在十二岁时,家庭的顶梁柱、四十一岁的父亲离世,孤儿寡母不胜困苦。
所幸母亲节表缩食,坚持让钱穆上学。
钱穆在高中尚未毕业之时,1911年,十六岁的他固家贫不得不辍学去乡间担任三兼小学的国文教师,到1927年成为苏州中学国文教师,前前后后钱穆担任小学、中学教师达十九年之久。
所以这位国学大师的最高学历,是高中肄业。
钱穆“虽居穷乡,未尝敢一日废学”。
经过十几年的日夜苦读苦学,他发现大名鼎鼎的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竟然“其不可通者二十有八端”!1929年,胡适、顾颉剐来苏州中学演讲,作为苏州中学国文教师的三十四岁的钱穆得以与他们相识。
也就在这一年,他写出《刘向歆父子年谱》,指出康有为所力主的刘向歆伪造诸经之说不成立。
这篇论文于1930年发表于《燕京学报》第七期一顿时,钱穆引起了胡适、顾颉刚等北平学术界名流的广泛注意。
当时任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研究员兼历史系教授的顾颉刚,致函钱穆:“君似不宜长在中学中教国文,宜去大学中教历史二”经顾颉刚推荐,钱穆这位江苏乡间教师在1930年一举成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
当时燕京大学校长为美国的“中国通”司徒雷登,他设宴招待新来的教师,钱穆应邀出席。
司徒雷登询问新来的教师对燕京大学的印象,钱穆直言道:“初闻燕大乃中国教会大学中之最中国化者,心窃慕之。
及来,乃感大不然。
入校门即见M楼、S楼,未悉何义?此谓中国化者又何在?此宜与以中国名称始是。
”司徒雷登很重视钱穆的意见,号门召集校务会议加以讨论,改“M”楼为“穆”楼,“s”楼为“适”楼,“贝公”楼为“办公”楼。
当时燕京大学的校园,即今日北京大学校园园中有一湖未名,众人提出各种各样的名字都觉得不合适,钱穆建议就叫“未名湖、得到一致赞同。
钱穆来到北平的次年,即1931年,顾颉刚又推荐钱穆到北京大学任教。
1931年3月18日顾颉刚致函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胡适:“……故北大如请他,则较请我为好,以我有流弊,而他无流弊也。
他所作《诸子系年》已完稿,洋洋三十万言,实近年一大著作,过数日当请他奉览。
”胡适亦看重钱穆。
就这样,钱穆开始在北京大学历史系任教。
顾颉刚致胡适函中提及的钱穆新著《诸子系年》,即《先秦诸子系年》,出版之后受到学术界推崇。
陈寅恪称其“极精湛,得极多,至可佩服”。
顾颉刚则称“作得非常精练,民国以来战国史之第一部著作也”。
胡适对学生说:“有关先秦诸子事,可向宾四(钱穆,字宾四)先生请教,不必再问我。
”从此钱穆进入国学研究精英之列,除在北京大学授课之外,还兼课于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
1937年,高中尚未毕业的钱穆,出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在抗战的动荡岁月,钱穆在云南宜良北山的岩泉下寺,独居小楼一年,写成名著《国史大纲》。
在《国史大纲》开头,钱穆在引论中开宗明义指出: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乏顶点,而将我们自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钱穆正是以这种“对国史具有温情和敬意”,阐扬民族文化史观,《国史大纲》被公推为中国通史最佳著作。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傅斯年主持北京大学校务。
由于傅斯年与钱穆在学术见解上相左,未聘钱穆出任北京大学教授。
1948年春,钱穆应家;江南大学之邀,担任首任文学院院长兼历史系主任。
相关链接:
(节选自叶永烈《我在台湾寻访国学大师钱穆》,有删改)
①虽经乱离困厄,未尝敢一日颓其志。
虽或名利当前,未尝敢动其心。
虽或毁誉横生,未尝敢馁其气。
虽学不足以自成立,未尝或忘先儒之矩,时切其向慕。
虽垂老无以自靖献,未尝不于国家民族世道A。
自任以匹夫之有其责。
(钱穆)
②学者何兆武早年是西南联大学生,曾上过钱穆的课,他在《上学记》中回忆说,“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里面很多见解我不同意,不但现在不同意,当时就不同意。
钱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情太深厚了,总觉得那些东西非常之好,有点像情人眼里出西施,只看到它美士亍的一面.而对它不怎么美好的另一面绝口不谈。
”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暨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学院院长郭齐勇)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钱穆因为家庭贫困辍学工作,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他继续刻苦学习,他通过这段时间为自己一生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B.钱穆在长期的自学和研究中发现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有二十八处是说不通的,这是钱穆国学研究取得成就的开端。
C.钱穆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体现在他的一言一行之中,在他刚到燕京大学时,就对燕京大学如何中国化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D.顾颉刚、胡适、陈寅恪等人对钱穆的欣赏推崇,从侧面体现了钱穆学问深厚和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淡泊名利的优秀品质。
E.钱穆虽出身贫苦但不厄于困顿,他的这种精神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具体体现和生动写照。
(2)钱穆从高中肄业成长为国学大师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6分)
(3)钱穆在国学研究上有哪些主要成绩?对他个人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6分)
(4)钱穆在《国史大纲》一书中表达出对于中国历史“温情与敬意”的态度,对于这种态度,你如何看待?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看法。
(8分)
12.(1)C(2分),E(3分),A(1分)。
BD(不给分)。
A(“他通过这段时间为自己一生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有些武断,下文只说他“虽居穷乡,未尝敢一日废学”。
)B(文中没有说到“这是钱穆国学研究取得成就的开端”。
)D(不是侧面体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淡泊名利的优秀品质”,同时“淡泊名利”的评价错。
)
(2) 几十年如一日地刻苦与勤奋。
‚敢于质疑权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
ƒ名人的大力推荐和提携。
④淡泊名利,无论毁誉,只专注于学问。
⑤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共6分。
)
(3) 写出《刘向歆父子年谱》,引起北平学术界名流的广泛注意,得到燕京大学顾颉刚的致函和推荐,成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
‚《先秦诸子系年》被顾颉刚称为“民国以来战国史之第一部著作”。
国学大师陈寅恪、胡适对其表示认可钦佩,从此钱穆进入国学研究精英之列,同时任教于北大清华等多所大学。
ƒ《国史大纲》被公推为中国通史最佳著作。
1948年春,钱穆担任江南大学首任文学院院长兼历史系主任。
(每点2分,共6分。
)
(4)赞成钱穆的态度。
中国文化延绵五千年,孕育了无数圣贤智者、仁人志士,值得后人骄傲自豪。
‚《国史大纲》作于艰苦的抗战年代,作者对于祖国历史的热爱,可极大地鼓舞人们积极抗战,增强民族凝聚力。
ƒ尊重历史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在此基础上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不赞成钱穆的态度。
历史的呈现最好全面真实,如果呈现的历史是不全面的,会误导人们对历史的错误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