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阴阳平衡健康一生
阴阳平衡百病不生

阴阳平衡百病不生黄帝道:“阴阳是宇宙间的普遍规律,是万事万物的纲领和变化之源,是生长和毁灭的根本,也是一切事物新生、成长、变化、消亡的基本规律。
所以治疗疾病时,必须探求阴阳这个根本。
”用自然界的変化来比喻,阳气上浮,聚积成为天;阴气重浊下降,聚积为地。
阴沉静,、阳焦躁;阳主生发,阴主成长;阳主肃杀,阴主收藏。
阳能产生力量,阴能赋予形体。
寒到了极致就会转化为热,热达到了极致就会转化为寒;寒气能产生浊阴,热气能产生清阳。
清阳之气下降而不能上升,就会发生泻泄症。
浊阴之气上升而不下降,就会引发胀滿症。
这是阴阳的常异变化而导致的疾病的逆顺之别。
阴与阳、逆与从、标与本,作为一种原则,可以让人由小到大地认识疾病,谈一个阴阳标本逆从的道理,就可以知道许多疾病的利害关系;由少可以推多,执简可以驭繁,所以一句话可以概许多事物的道理。
从浅显入手可以推知深微,观察目前的现象可以了解它的过去和未来。
不过讲标本的道理很容易的,运用起来就比较难了。
阴阳的相对协调平衡可保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若因某种因素的侵扰,打破了这种动态的平衡,就会出现阴阳的偏胜偏衰,从而破坏正常生理状态而发病。
如果阳偏盛就会形成阴虚,阴偏胜就会导致阳衰。
阳盛则出现热象,阴虚也出现热象;阴盛出现寒象,阳衰也出现寒象。
即所谓“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至于用阴阳的盛衰来阐明内外寒热的机转,一般来说是“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这些阴阳盛衰的表现就是病理总纲。
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相互转化,阴证可转化为阳证,阳证可转化为阴证,即《内经》中说:“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表现为阴阳在一定条件下可完全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在转化过程中,是由量变到质变,存在着此盛彼衰,此消彼长的变化过程。
讲标本的道理是很容易的,运用起来就比较难了。
背逆病邪而治的为“逆治”,顺应经气而治的为“从治”。
先患某病而后发生气血逆乱的,先治其本;先气血逆乱而后生病的,先治其本。
对人身健康至关重要的“阴阳平衡”规律

对人身健康至关重要的“阴阳平衡”规律转自粒子细胞的研究驱逐阴毒,给阳气足够的存在空间依据太极生命钟的规律,阳气是随着人身体的成熟逐渐的增加。
人年轻时候一直到中年,阳气是增加的过程,阴气比较弱。
到了中年以后,阴气就开始增加了,这叫做“阴长阳消”,这是自然规律,整个宇宙天时、春夏秋冬是如此,人的生命也概莫能外。
《易经》所揭示的这条规律给我们的提示是什么呢?它告诉我们,中老年人一定要注意阴气的增长这个问题。
就是说我们要能够对抗阴气,排除阴气。
阴气,我们叫它阴毒,也叫阴浊。
“浊”就是说它是污浊的,是生命垃圾。
它包括水毒、食毒、脂毒、痰毒、血液里边的瘀毒,还有我们的气毒。
所以,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可谓五毒集全,所以我们就要会排毒,会驱逐这个阴废,让我们的阳气有存在的空间。
水毒在阴毒中,最严重就是水毒。
40岁以上的人要注意,如果早上起来,下眼皮浮肿,脚踝有点浮肿,这很可能就是有水浊了。
如果水毒排不出去,气血运行就会不畅,我们就要考虑是不是运动得不够了,或者太劳累了,或者心脏有毛病了,或者肾脏有毛病了。
水浊如果严重下去,肚子也会肿胀起来,这是因为肾功能出现了问题,排尿不畅,喝下去的水跑到肚子里边了,所以,肚子肿了。
那么,怎么样驱逐水毒呢?首先,您得去看医生,如果你看了以后,肾脏没有病,心脏也没病,那就说明你气血运行不好,你就要多运动,饮食方面呢你就要增加一些,除水湿的丝瓜,冬瓜,还有一些豆类,这样就可以健脾利水。
湿毒另外一种毒就是湿毒。
人体湿气增加跟阴废增加有很大的关系。
阴废增加,则脾气虚,不能够化湿,脾的功能减弱,人就出现湿毒。
有湿毒的浊气以后表现为舌苔绿、恶心、不想吃饭,大便不成型。
为了防止湿毒,我们就要学会化湿。
尤其是天气是三伏天,像外边是下雨,屋里边也是湿漉漉的,那我们很容易脾肾不好,因为你的脾被湿气裹住了,这叫做脾被湿困,湿气把你的脾给包起来了,不能很好的发挥你的功能。
那么,这就需要我们健脾了。
除了去医院,吃医生给我们开的健脾的药,我们自己也要吃一些健脾的东西。
阴阳平衡健康一生

阴阳平衡健康一生阴阳平衡健康一生我觉得阴阳这个平衡是生命活动的根本。
阴阳要是平衡,那么我们人体就能够健康,如果阴阳失衡,那么就会患病,就会早衰,甚至于死亡。
所以养生的宗旨最重要的就是维护生命的阴阳平衡。
那么我们说阴阳平衡它是生命的根本,阴阳失衡了,那就导致疾病,那么我们怎么样维持生命阴阳平衡呢?这就是我今天我要谈的主题。
那么我刚才反复地说阴阳平衡是维护生命的根本,那么阴阳是什么呢?我们看一下阴阳是什么,阴阳是什么?我们先看我们要提到阴阳首先要提到《易经》,《易经》它就是讲阴阳的,表面上《易经》是一部讲算卦的占卜的书,但实际上《易经》里边有非常高深的哲理,那就是阴阳哲理。
《易经》的阴阳哲理奠定了整个中国阴阳文化的基础。
所以,我们要研究养生文化,我们要学养生文化,我们首先要懂得《易经》的阴阳理论。
《易经》我们知道了,它是“易”字本身就是一个“日”字和一个“月”字所组成的。
上边是“日”,就是太阳,下边是“月”就是月亮。
那就是说《易经》表示宇宙阴阳运动,就是日月的运动产生春夏秋冬、寒热温凉,以及白天黑夜的变化,就是说宇宙运动产生阴阳气化。
所以《易经》强调万事万物的运动都是阴阳运动,包括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生命活动也是阴阳的运动。
所以《易经》就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那就是说在那个混沌开始的时候,它是一片氤氲元气,然后逐渐划分为阴阳之气,那么阴阳合德,刚柔有体。
那就是说人体的生命也是由于阴阳运动阴阳气化所产生,那么什么是阳?我们说凡是向阳光的、外向的、明亮的、上升的、温热的都属于阳;那么凡是反过来背阳光的、内守的、晦暗的、下降的、寒凉的,那么都是阴。
从我们人体看也一样,头为阳脚为阴,体表为阳,内脏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气为阳,血为阴。
那就说阴阳之中又分阴阳,万世万物都是阴阳的运动,尤其我们的生活中也是阴阳的运动。
那么这个阴阳运动是不停地在保持平衡,那么我们说什么是阴阳平衡呢?我们看一下《易经》的这个美丽的太极图。
中医养生之道平衡阴阳强身健体

中医养生之道平衡阴阳强身健体中医养生之道:平衡阴阳强身健体中医养生是一门古老而深奥的学问,它强调平衡和谐的生活态度,追求人体内外的阴阳平衡,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本文将从阴阳概念、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以及一些实践方法等方面来探讨中医养生之道。
一、阴阳的概念在中医理论中,阴阳是基本且重要的概念,它是描述事物相互关系的哲学概念,用来描述事物存在的两个方面,如阴阳、寒热、虚实等。
阴阳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相生相克的关系,只有保持它们的平衡,才能维持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二、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中医养生强调阴阳平衡的调理,以及保持身体的正常功能活动。
具体而言,以下是一些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1. 饮食调理:中医养生强调根据个人体质来调整饮食,选择性寒热食物,以维持体内阴阳的平衡。
合理搭配蔬菜、肉类、粮食等,保证每餐的营养均衡,避免过食辛辣、油炸等对身体不利的食物。
2. 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中医养生推荐练习太极拳、气功等轻柔的运动方式,既能强身健体,又能使人心情舒畅。
3. 调理养生:中医养生还注重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
可以通过中药调理,按摩,拔罐等方式来调理身体的阴阳,以缓解身体的不适和病症。
三、中医养生的实践方法1. 饮食调养:根据个人的体质特点和季节来选择食物。
对于阳虚体质的人,多食用温热食物,如生姜、肉类等;对于阴虚体质的人,多食用清凉食物,如绿叶蔬菜、水果等。
2. 运动保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游泳等,坚持适当的运动可以改善微循环,增强体质。
3. 心情调节:消除内心的烦躁和压力,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有助于身心的平衡。
4. 中药调理:根据个人的体质特点和症状,选择适合的中药来调理身体。
如枸杞、当归、黄芪等具有调理阴阳的中药。
5. 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过度劳累。
中医养生之道通过平衡阴阳调理身体,强身健体。
《养生堂》阴阳一调百病消

浩扬电子书城 最新、最快、免费电子书下载<《养生堂》的最强音:阴阳一调百病消(全文)>第一部分第1节:万病只有一个原因:阴阳不调(1)第一章万病只有一个原因:阴阳不调生命是一种内稳定状态,这种稳定取决于阴阳的平衡,阴阳就像天平上那两个砝码,一左一右,只有它们重量相当,天平才稳定。
一旦阴阳失调,天平向一方倾斜,平衡被打破了,人就会生病。
所以,人要获得长期的健康,就必须时刻保持阴阳的平衡。
养生养的是什么?养的就是阴阳,只有阴阳调和,我们才能过上不生病的生活。
第一节要想寿命长,全靠调阴阳这些年,我曾经受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山东卫视等媒体邀请去主讲中医节目,期间很多人都问我:养生最重要的是什么?我的回答就四个字:阴阳平衡。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根结底,可以分为两类:一为阴,一为阳。
阴阳是两种相互对立的能量,它们一正一负,一左一右,一上一下,一前一后,相互制约,彼此依存。
正因为阴阳彼此对立,相互依存,所以才有了天地、日月和男女。
人体虽然复杂,但说到底,也只存在两种能量:一是阴,一是阳。
这两种能量不断变化,便有了人的生、老、病、死。
《黄帝内经》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一部《黄帝内经》,洋洋十几万言,其实说的就是阴阳。
人的一生离不开生、老、病、死。
生是什么?生就是阴与阳这两种能量在身体内聚合,获得了暂时的统一。
老是什么?老是阴阳在体内不断变化、衰减。
病是什么?病是阴阳这两种能量在身体内出现了失调。
死是什么?死是阴阳这个统一体的瓦解。
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阴阳这两种相互矛盾的能量所构成的一个平衡体,在这个平衡体中,正极为阳,负极为阴,阴阳平衡才有了人,《黄帝内经》说“生之本,本于阴阳”。
人生天地间,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阴,人在中间追求的则是阴阳平衡。
所以,生命是一种不上不下、阴阳平衡的状态,如果这种平衡状态被彻底打破了,生命也就结束了。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平衡与健康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平衡与健康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平衡与健康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础理论以阴阳学说为核心,强调人体内的阴阳平衡对于健康的重要性。
本文将探讨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阴阳平衡与健康关系,并探索阴阳平衡的调节方法。
一、阴阳理论概述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阴阳学说源自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将世界万物的变化和相互作用归纳为阴阳两大对立统一的组成要素。
阴阳相对而存,相互依赖。
在人体中,阴阳的平衡与协调关系对于维持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二、阴阳平衡与健康关系阴阳平衡是中医认为维持人体健康的基础。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都可以用阴阳来描述。
当阴阳处于平衡状态时,人体各系统和器官之间的功能协调、血液和气血的运行都能正常进行,使人体保持健康状态。
三、阴阳失衡与疾病发生阴阳失衡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失衡可以是阴盛阳衰或阳盛阴衰的情况。
阴阳失衡会导致机体的功能紊乱,气血运行不畅,从而诱发出各种疾病症状。
四、调节阴阳平衡的方法中医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
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方法:1. 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食物具有阴阳属性,通过合理搭配不同食材来调节阴阳平衡。
比如,阴虚火旺的人可适当多吃一些具有滋阴降火作用的食物,如绿豆、苹果等。
2. 中草药调理:中医草药具有平衡和调节阴阳的作用。
根据病情和体质不同,中医师会开具不同的中药方剂,来调节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针灸调理:针灸是中医的一种重要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阴阳平衡。
针灸可以改变体内的气血流动,达到平衡阴阳的效果。
4. 气功调理:中医的气功理论认为,通过调整呼吸和动作等方式,可以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
例如,太极拳就是一种通过舒缓动作和调整呼吸来促进阴阳平衡的气功运动。
五、注意事项及结论在进行阴阳平衡调节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个体差异: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存在差异,需要根据个体情况来制定调节方案。
阴阳平衡,健康一生

自然界
医学领域
白天、春夏、上、干燥、明亮、南方、火…—阳
晚上、秋冬、下、潮湿、晦暗、北方、水…—阴 体表、头、气、发热、兴奋、面红、痰黄…—阳 体内、足、血、怕冷、抑制、面白、痰白…—阴
LOGO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对立
• 阴阳双方对立、制约,实现统一。如没有寒热的对立,就没有四季;没有 雌雄对立,就没有动物的繁衍。
LOGO
中医养生术——鸣天鼓
方法
• 两手掩耳,以食指压中指上,然后食指用力滑下,用食指敲击 脑后两骨做响声,可闻若鸣天鼓声,每天早晚进行,每次叩击 36次。。
作用
• 调补肾气、缓解症状、开慧增智。对头晕、健忘、耳鸣等肾虚 症状有预防和康复作用。通过刺激耳,调补肾元、强本固肾之 效,有利于延缓衰老,延年益寿。。
有人容易上火
• 寒
有人气短乏力
• 热
有人腹胀便秘
• 虚
• 实
寒
实
阴阳
热
虚 LOGO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的含义
•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含有 对立统一的概念。
阴阳原本指日光的向背,是古代朴素的哲学理论。 天与地、晴与雨、寒与热、日与月、静与动、男与女。 《易经》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类经》说:“道者,阴阳之理也。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人体的组织结构
• 《内经》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体 表 为 阳 体 内 为 阴
人 体
六 腑 为 阳 五 脏 为 阴
心 肺 为 阳
肝 脾 肾 为 阴
心 为 阳 肺 为 阴
心 阳
心 阴
LOGO
二、阴阳平衡与人体健康
人体的生理功能
第2讲—阴阳平衡健康一生

四、恢复阴阳平衡的基本方法
v 阴阳偏衰(阴阳不足)
§ 原则
• 补其不足——补其不足之阴,或补其不足之阳; • 虚则补之。
正常范围
平衡
虚 阴 阳 阳 阴
虚 阴 阳
阴阳平衡
四、恢复阴阳平衡的基本方法
v 阳虚则寒——补其不足之阳,补阳消阴。
§ 中药
• 补阳药,鹿茸、杜仲、菟丝子、补骨脂、红参等;金匮 肾气丸。
正常范平衡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或阳中的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传传传传正常范平衡传阳平衡传传传传传传传阳邪致病阳有余出象形成传传传传传吐清水小便清大便稀舌邪致病有余出寒象形成寒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传传传传传传传阳虚正常范平衡传阳平衡声低微疲倦乏力气短自汗形寒肢冷面色白口淡不传传阳虚传传传传阳气虚阳不足不能制传传传传传盗汗口干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之
v 阴偏衰(阴虚)
§ 阴虚则热
• 阴液不足,不制阳气,阳相对偏盛,出 现热象,为虚热证。
§ 表现
• 五心烦热,午后潮热,颧红盗汗,口干 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虚 阳 阴
四、恢复阴阳平衡的基本方法
v 原则
§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黄帝内经》)
• 阴阳偏盛:损其有余——实则泻之——泻法 • 阴阳偏衰:补其不足——虚则补之——补法
体外—阳 人体 体内—阴 五脏—阴 肝脾肾—阴 肺—阴 六腑—阳 心肺—阳 心—阳
心阳
心阴
二、阴阳平衡阐释人体健康
v 人体阴阳属性归属表
属 性
阳 阴 头 足
人体部位
上半 身 下半 身 体 表 体 内
脏腑
外侧 六腑 内侧 五脏 心肺 肝脾 肾
经 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阴阳平衡阐释人体健康
v 《类经》“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 v 《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v 阴阳平衡,机体正常,身体健康。
正常范围 平衡
阳 阴
阴 阳
阴阳平衡示意图
三、阴阳失衡的类型及表现
v 阴阳失调——出现亚健康,疾病,甚至死亡。 v 《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 气乃绝” v 疾病的本质——阴阳失调
一、什么是阴阳?
n 阴阳属性归属表
属 性
阳
空间
时 间
季 节
春 夏
温 度
温 热 寒 凉
湿 度
干 燥 湿 润
重 量
轻
亮 度
明 亮
事物运动状态
上外左 南天
昼
功能 升 物质 降
上 动
兴奋 亢进
阴
下内右 北地
夜
秋 冬
重
晦 暗
下 静
抑制 衰退
二、阴阳平衡阐释人体健康
v 《素问·宝命全形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 如:晴与雨、寒与热、天与地、日与月、静与动、男与 女、气与形等等。
一、什么是阴阳?
v 阴阳的特性(何为阴?何为阳?)
§ 《内经》“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 水—寒冷—向下—向内—晦暗—相对静止……→阴 • 火—温热—向上—向外—明亮—相对运动……→阳
–引入医学领域 –在外、在上、推动、温煦、兴奋——阳 –在内、在下、凝聚、滋润、抑制——阴 –体表与体内、头与足、气与血。
思考题
v 1.阴阳的概念? v 2.阴阳的基本特性有哪些? v 3.阴阳偏盛、偏衰有哪些表现?应该如何选择饮 食和药物调理。 v 4.学完本章节,你认为你的体质是阴阳偏盛、偏 衰、还是平衡的。
丽水学院医学院
陈
力
盛 盛
正常范围
平衡
虚 虚 阴 阳 阴 阳
阴 阳
阴阳平衡
四、恢复阴阳平衡的基本方法
v 阴阳偏盛(阴阳有余)
§ 原则
• 损其有余,损其有余之阴,或损其有余之阳; • 实则泻之。
盛 盛
正常范围
平衡
阴 阳 阴 阳
阴阳平衡
四、恢复阴阳平衡的基本方法
v 阳胜则热——损其有余之阳,“热者 寒之”。
§ 中药
• 金银花、菊花、黄连、夏枯草、栀子、板 兰根等寒性药物;
虚
阳
阴阳平衡
阴虚
阳虚
三、阴阳失衡的类型及表现
v 阳偏衰(阳虚)
§ 阳虚则寒
• 阳气虚损(阳不足),不能制阴,阴相 对偏盛出现寒象,形成虚寒证。
§ 表现:
• 少气懒言,语声低微,疲倦乏力,气短 自汗,形寒肢冷,面色 白,口淡不渴, 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白苔白滑, 脉沉迟。
阴
虚
阳
三、阴阳失衡的类型及表现
§ 运动
• 太极等柔缓运动,多做静功。
阳
虚
阴
四、恢复阴阳平衡的基本方法
阳盛则热 实证 阴盛则寒 实则泻之 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
正常范围
平衡
阴 阳
阴 盛
阳 盛 阴 虚 阳 虚
阳虚则寒 虚证 阴虚则热 虚则补之
补阳制阴 补阴制阳
小结
v 《黄帝内经》“生之本,本于阴阳”
§ 阴阳平衡,健康一生。 § 阴阳失衡,百病缠身。
• 阴阳轻度失衡可导致长期亚健康状态; • 阴阳中度失衡可导致疾病、早衰; • 阴阳重度失衡可导致重病。
§ 阴阳离决,生命终止。
中医养生术鸣天鼓
v 方法
§ 两手掩耳,即以第二指压中指上,用第二指弹脑后两 骨做响声,每天早晚进行,叩击次数20-40次。
v 作用
§ 调补肾气、缓解症状、开慧增智。
传统医学与健康生活
丽水学院医学院 陈 力
主要内容
1 2 3 4
什么是阴阳
阴阳平衡阐释人体健康
阴阳失调的类型及表现
恢复阴阳平衡的基本方法
一、什么是阴阳?
v 阴阳的含义
§ 阴阳是古代朴素的哲学理论。 § 原本指物体对日光的向背。 §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 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道者,阴阳之理也。 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v 阴偏衰(阴虚)
§ 阴虚则热
• 阴液不足,不制阳气,阳相对偏盛,出 现热象,为虚热证。
§ 表现
• 五心烦热,午后潮热,颧红盗汗,口干 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虚 阳 阴
四、恢复阴阳平衡的基本方法
v 原则
§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黄帝内经》)
• 阴阳偏盛:损其有余——实则泻之——泻法 • 阴阳偏衰:补其不足——虚则补之——补法
§ 阴阳失调的类型
• 阴阳偏盛:“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 阴阳偏衰:“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三、阴阳失衡的类型及表现
v 阴阳偏盛
§ 即阴盛或阳盛,指阴或阳中的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 的变化类型。 §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正常范围
盛
盛
平衡
阴 阴 阳 阳 阴
阳
阴阳平衡
阴盛
阳盛
三、阴阳失衡的类型及表现
阳
§ 饮食
• 羊肉、狗肉、韭菜、海虾、麻雀、鸽子、核桃仁等。
平衡
§ 运动
• 多做户外运动。
虚 阴 阳
四、恢复阴阳平衡的基本方法
v 阴虚则热——补其不足之阴,补阴制阳。
§ 中药
• 补阴药,枸杞子、麦冬、生地、石斛、沙参、百合、阿 胶、鳖甲等;服六味地黄丸。
阴
§ 饮食
• 甲鱼、鸭肉、银耳、燕窝、梨、西红柿等;
v 阳偏盛
§ 阳胜则热:
• 阳邪致病(阳有余),出现热象,形成热证, 为实热证。
§ 表现:
• 发热、口渴、烦燥、面红、目赤、小便短赤、 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数等。或有痰、涕 黄稠,或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等。
阴
盛
阳
三、阴阳失衡的类型及表现
v 阴偏盛
§ 阴胜则寒:
• 阴邪致病(阴有余),出现寒象,形成寒 证,为实寒证。
盛
§ 表现:
• 怕冷、四肢不温、面色苍白、口淡不渴、 呕吐清水、小便清长、大便稀、舌质淡苔 白、脉迟等。或痰、涎、涕清稀等。
阴 阳
三、阴阳失衡的类型及表现
v 阴阳偏衰
§ 阴衰(虚)或阳衰(虚),指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 常水平的病理变化。 § “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正常范围 平衡
虚 阴 阳 阴 阳 阴
盛
§ 饮食
• 冬瓜、绿豆、苦瓜、西瓜、藕(生)、马 齿苋、荸荠、螺蛳、鸭血、柿子、苦丁茶、 绿茶等。
阴 阳
四、恢复阴阳平衡的基本方法
v 阴胜则寒:损其有余之阴,“寒者 热之”。
§ 中药
• 生姜、干姜、肉桂、附子等温性药物;
盛
§ 饮食
• 香菜、辣椒、大蒜、大葱、生姜;荔 枝、龙眼、杨梅、桔子、樱桃、红茶、 咖啡等。
阴 阳
四、恢复阴阳平衡的基本方法
v 阴阳偏衰(阴阳不足)
§ 原则
• 补其不足——补其不足之阴,或补其不足之阳; • 虚则补之。
正常范围
平衡
虚 阴 阳 阳 阴
虚 阴 阳
阴阳平衡
四、恢复阴阳平衡的基本方法
v 阳虚则寒——补其不足之阳,补阳消阴。
§ 中药
• 补阳药,鹿茸、杜仲、菟丝子、补骨脂、红参等;金匮 肾气丸。
体外—阳 人体 体内—阴 五脏—阴 肝脾肾—阴 肺—阴 六腑—阳 心肺—阳 心—阳
心阳
心阴
二、阴阳平衡阐释人体健康
v 人体阴阳属性归属表
属 性
阳 阴 头 足
人体部位
上半 身 下半 身 体 表 体 内
脏腑
外侧 六腑 内侧 五脏 心肺 肝脾 肾
经 络
阳 经 阴 经
气 血
气 血 功 能 物 质
功能状态
兴 奋 抑 制 亢进 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