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原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原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读读写写拼音注释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读读写写拼音注释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rén mín yīng xióng yǒng chuí bù xiǔ
永垂不朽
[ yǒng chuí bù xiǔ ]
基础释义
(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人民英雄~!。
~的杰作。
详细释义
垂:留传后世;朽:腐烂,磨灭。
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示例】:小将军丹心忠义,为国捐躯,青史简篇,~,亦不辜负将军教养之功。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七十四回
出处
《魏书·高祖纪下》:“虽不足纲范万度,永垂不朽,且可释滞目前,
釐整时务。
”
例句
1. 为中国自卫反击战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
2. 抗日英雄永垂不朽,他们的光辉事迹千古流传。
近义词
不可磨灭[ bù kě mó miè ]
磨灭:消失。
永远消失不了。
指事迹言论等将始终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名垂青史[ míng chuí qīng shǐ ]
好的名声和事迹载入史籍永远流传。
流芳百世[ liú fāng bǎi shì ]
流:流传;芳:香,指好名声;。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课件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作者简介
周定舫(fǎng)(1931—1993 ),浙江定海人,记者。在漫长的记 者生涯中,担负过首都十大建筑、毛 主席纪念堂等重大报道任务。采写及 与人合写了很多优秀作品,如《建设 中的北京》《北京城里里外外》《当 你们熟睡的时候》《祖国的天常蓝水 常清》等。
语言分析
“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了。”这句话中的“落成”可 不可以换成“建成”或“造好”?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落成”含有庄重、庆贺的意味。人民英雄纪 念碑的兴建,意义十分重大,如果用“建成”或“造好”等一 般性词语,就无法表现其重要意义和作者崇敬的心情。
“碑的正面朝北,在一块60吨重、14.7米高的碑心石上,有毛 主席题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闪闪发光。”这 句话中的“碑心石”可以换成“碑石”吗?
课程导入
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推翻了一座又一座压迫的大山,树立起一座又一 座丰碑。历史渐行渐远,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一段充满汗血与牺 牲的岁月。回顾那段历史,能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培养民族自信心 ,能让我们更加珍惜并继续开拓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今天,我们将 要走近一座巍峨、雄伟、庄严的建筑,与它一同歌颂为争取民族独立和 人民自由幸福而牺牲的人民英雄们。它就是首都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碑文中三个时间的含义是什么?可见人民英雄纪念碑纪 念的是哪些英雄?
“三年以来”指1946年以来的解放战争 “三十年以来”指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阶段 “一千八百四十年”指鸦片战争,即旧民主主义革 命。 表达了人民对历史各阶段的革命先烈的崇敬和怀念 之情。
文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具体介绍了十幅浮雕的内容,说说作 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十幅浮雕的,它们各有什么意义。
第四句是第三层:以简明的语言点明了虎门销烟的历史 意义。
20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课文

20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课文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谁是人民英雄?他们是那些为了捍卫人民的权利、保护人民的利益而付出生命的人。
他们是抗日英雄,是抗洪水英雄,是抗饥荒英雄,是抗疫英雄。
抗日英雄们,他们为了保卫祖国的领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他们不畏艰险,勇敢地抗击日本侵略者,保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
抗洪水英雄们,他们为了抗击洪水,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他们不畏艰辛,勇敢地抗击洪水,保卫了人民的家园。
抗饥荒英雄们,他们为了抗击饥荒,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他们不畏艰苦,勇敢地抗击饥荒,保护了人民的生命。
抗疫英雄们,他们为了抗击疫情,付出了巨大的奉献。
他们不畏艰难,勇敢地抗击疫情,保护了人民的健康。
这些英雄们,他们用他们的生命,换来了我们的幸福。
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流传下去,永垂不朽。
十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副标题: 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题 解:
1.表明了本文说明的对象。 2.表现出作者对革命 先烈万分崇敬的心情。
人民英雄纪念碑简介: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作出决议,在天安 门广场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建造人 民英雄纪念碑收到了200多份的设计 方案,1951年国庆决定以梁思成的设 计方案为主,再综合另外3个方案来 建筑纪念碑。
课文分析(2—5)
4.下列句子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 作用 ? (1)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 广场南部。 这句话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人民英雄纪念碑高大巍峨的特点。
(2)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 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 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 4.24米。 这句话运用了列数据、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具体准确、突出强调地说明了 人民英雄纪念碑雄伟的特点。
支援前线
浮雕
欢迎人民解放军
浮雕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周定舫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2.了解课文的主要说明顺序、说明 方法及作用; 3.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革命精神
体裁:
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
正标题: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题 解:
1.标明作者要歌颂 的对象。 2.揭示全文 中心意思。
东长安街
人 民 大 会 堂
北 西
纪念碑台阶前 东 第二层平台
纪念碑
政 协 礼 堂
南
天安门 东长安街 远
人 民 大 会 堂
近 北 西
纪念碑
纪念碑台阶前
东
第二层平台
政 协 礼 堂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优秀课件【最新】

6
1927年
八一南昌起义 展开了以革命武装反对反革命武装的斗争
西面
7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敌后游击战
打击日本侵略者
8
热烈支援前线
北面 9 解放战争时期
胜利渡长江, 解放全中国
解放全中国
10
欢迎、慰劳解放军
2. 作者介绍十幅浮雕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请举例说明。
有的直接从画面开始,如介绍“销毁鸦片烟” 浮雕;
有的从革命斗争的历史意义谈起,如介绍 “金田起义”浮雕;
有的从历史事件的经过谈起,如介绍“五卅 运动”浮雕。
3. 为什么介绍十幅浮雕时不像介绍碑身那样从正面 (北面)开始,却从东面开始呢?
按东、南、西、北的顺序写是根据中国近代革命重大历 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展开的。正面(北面)的三幅浮雕描写的 是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情景,解放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 历史从此结束,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 生。从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端——鸦片战争起,按时间顺序 介绍中国近代革命历程,更能体现中国革命的艰难与人民英 雄的伟大,因而作者从东面起,顺次介绍浮雕。
梳理概括
第2课时
深入课文,看一看作者用了怎样的语言 和写法来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并体会 其中的妙处。
品味语言
词语运用准确
1. “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了。”这句话中的“落成” 可不可以换成“建成”或“造好”?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落成”含有庄重、庆贺的意味。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兴建,意义十分重大,如果用 “建成”或“造好”等一般性词语,就无法表现其 重要意义和作者崇敬的心情。
逻辑顺序
显示了起义队伍人数众多、势不可当的热烈场面
本文的说明顺序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课文主题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课文主题本文通过对人民英雄纪念碑具体而全面的介绍,热情赞颂了革命先烈的丰功伟业和他们英雄奋斗、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他们的无限崇敬和深切怀念。
全文如下: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作者:周定舫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了。
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瞻仰了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
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
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和天安门遥遥相对,在远处就可以看到毛主席亲笔题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色大字。
我越过广场,踏着橘黄色花岗石石道,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从近处仔细瞻仰纪念碑。
这座纪念碑是根据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决议兴建的。
当天傍晚,毛主席率领全体政协委员为纪念碑举行了庄严隆重的奠基礼,毛主席亲自执锨铲土,为纪念碑奠定基石。
从1952年8月1日动工兴建以来,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情支援和关怀。
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
纪念碑是用17000块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砌成的。
它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
我踏上花岗石铺成的台阶,到了第二层平台。
碑身四周围绕着双层汉白玉栏杆,栏杆的形状和天安门前玉带桥的汉白玉栏杆一样,美观朴素,洁白耀眼,使挺拔的碑身显得更加庄严、雄伟。
碑的正面朝北,在一块60吨重、14.7米高的碑心石上,有毛主席题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闪闪发光。
这八个字是碑的主题。
在碑身背面,一行行镏金字整齐地排列着,这是毛主席亲自起草、周总理亲笔书写的碑文。
碑文是: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碑身东西两侧上部,刻着红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装饰花纹,象征着先烈们的革命精神万年长存。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人民英雄永存不朽》课件

示例2:语言准确严谨。第3段,在“纪念碑”前用“中国” 表示范围,用“自古以来”表示时间,用“最大”表示程度,通 过这一连串表示修饰、限制的词语,准确地说明了这座纪念碑的 特点。另外,介绍纪念碑的高度时,用“从地面到碑顶”这一短 语来限制,表达确切。这些词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 性。
示例3: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第3段主要运用了说明的 表达方式,同时也有适当的记叙与议论。如,“当天傍晚,毛主 席带领全体与会代表为纪念碑举行了庄重郑重的奠基礼,毛主席 亲自执锨铲土,为纪念碑奠定基石”是记叙,“它象征着先烈们 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是议论。
分析2-5段 找出体现作者行踪的词。
东长安街
纪念碑台阶前
第二层平台
总体来看这部分是按照怎的顺序来写的?
由
远
到
近
的
从近处来看(4)写了纪念碑哪些内容?
空
结构 碑心石上题字 碑文
间 顺
序
作者又如何介绍纪念碑的结构、题词、碑文和造型的?采用 了什么说明顺序?
四周:双层汉白玉栏杆
空间顺序
中间:碑 心 石
散
( sàn )散发 ( sǎn )涣散
( lào )落枕 落 ( là )丢三落四
( luò )落成
挑
( tiǎo )挑衅 ( tiāo )挑三拣四
担
( (
dān dàn
)担架 )重任
号
( hào )号兵 ( háo )号哭
形近字
溯( sù )上溯 朔( shuò )朔风
销( xiāo )销毁 消( xiāo )消毒
这八个字为什么反复出现?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这八个字是对人民英雄丰功伟绩和革命精神的高度赞扬,概括 了建立纪念碑的伟大意义,体现了纪念碑的主题。多次反复起 到强调和深化的作用。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语言指瑕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语言指瑕《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新华社著名记者周定舫同志的一篇介绍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说明文,最早发表在1958年4月23日的《人民日报》上,后收入散文、特写集《北京在前进》,2009年9月又收录于新华出版社出版的《新华社记者笔下的新中国》。
几十年来她已成为一篇经典性的范文,始终“矗立”于初中语文各种版本的教材之中,给各个时期的学生以不尽的滋养和熏陶。
最近,重教这篇文章,隐约发现其中几个语句似有问题,于是找原文,查资料,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考证,同时对语文教科书选文语言的规范化问题也产生了一些思考。
请看课文中的几个句子(着重号为笔者所加):句1:“我越过广场,踏着橘黄色花岗石石道,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从近处仔细瞻仰纪念碑。
”加点的“越过”,意思是“经过中间的界限、障碍物等由一边到另一边:~高山―~一片草地。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越过广场”按文意,就应该是“由广场的北边到南边”。
这就出现问题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广场的南边?可本段前一句明明写道:“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这还是“未进入广场”时远望所见。
又通过网络搜集资料,得知尽管在纪念碑落成后广场作过两次大的扩建,今天纪念碑基本处于广场中心,但其从未立于广场南边。
“南部”非“南边”!可见,这里“越过”用得有问题。
后查原文(见《新华社记者笔下的新中国》,下同),吃惊地发现,原文中没有本段!显然,这是选录课文时,“为了适合教学需要”,“力求其更加完美”,由编者或作者根据编者的修改建议,对作品进行的“必要的修改”。
但考虑到改动的幅度这么大,估计应该是作者本人所为。
可是,即使是作者本人的亲自修改,一旦离开了原先创作时的情境,也不免会留下败笔,这里的“越过”即为一大遗憾。
如何修改才更为规范呢?笔者建议,将其改为“进入”。
句2:“据地质学家化验证明,这些浮雕至少能耐800―1000年之久。
”“至少”,意思是“表示最小的限度:今天到会的~有三千人―从这儿走到学校,~要半个小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原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原__
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了。
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瞻仰了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
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
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和天安门遥遥相对,在远处就可以看到毛主席亲笔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色大字。
我越过广场,踏着刚铺成的橘黄色花岗石石道,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从近处来仔细瞻仰纪念碑。
这座纪念碑是根据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决议兴建的,当天傍晚,毛主席率领全体政协委员为纪念碑举行了庄严隆重的奠基礼,毛主席亲自执锨铲土,为纪念碑奠定基石。
从1952年8月1日动工兴建以来,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情支援和关怀。
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第一座最大的纪念碑。
它从地面到碑顶高达三十七点九四公尺,有十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四点二四公尺。
纪念碑是用一万七千块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砌成的。
它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
我踏上花岗石铺成的台阶,到了第二层月台。
碑身四周围绕着双层汉白玉栏杆,栏杆的形状和天安门前玉带桥的汉白玉栏杆一样,美观朴素、洁白耀眼,使挺拔的碑身显得更加庄严、雄伟。
碑的正面朝北,在一块六十吨重、十四点七公尺长的碑心石上,雕刻着毛主席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
这八个字是碑的主题。
在碑
身背面,一行行镏金字整齐地排列着,这是毛主席亲自起草、周总理亲笔写的碑文。
碑文的正文是:“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碑身东西两侧上部,刻着以红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装饰花纹,象征着先烈们的革命精神万年长存。
小碑座的四周,雕刻着以牡丹花、荷花、菊花等组成的八个大花圈,这些花朵象征着品质高贵、纯洁,表示全国人民对英雄们的永远怀念和敬仰。
碑顶是民族传统的建筑形式,是上有卷云下有重幔的小庑殿顶。
整个纪念碑的造型使人们感到既有民族风格,又有鲜明的新时代精神。
十块汉白玉的大浮雕,镶嵌在大碑座的四周。
这些大浮雕高二公尺,合在一起共长四十点六八公尺。
据地质学家化验证明,这些浮雕至少能耐久八百年到一千年之久。
每幅浮雕里有二十个左右英雄人物,每个人物都和真人一样大小,他们的面貌、性格
、思想、感情和姿态形象都不相同。
从碑身东面起,按着历史顺序往下瞻仰。
第一幅浮雕是“销毁鸦片烟”,描述鸦片战争前夕,1839年6月3日,群众在虎门销毁鸦片的事迹。
浮雕上,愤怒的群众正在把一箱箱毒害中国人民的鸦片运到海边,倾倒在放有石灰的窑坑里焚烧,一股股浓烟从石灰池上升起。
人群后面,有炮台和千百只待发
的战船,准备随时还击英帝国主义的挑衅。
画面上人物的形象,表现出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坚定决心。
东面的第二幅浮雕,是描写1851年太平天国的“金田起义”。
太平天国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它提出政治、经济、民族、男女四大平等的口号,严重地动摇了满清皇朝封建统治的基础。
在这幅浮雕上,一群拿着大刀、梭镖、锄头,扛着土炮起义的汉族壮族人民的儿女,正从山坡冲下来,革命的旌旗在迎风飘扬。
往南转到碑身的后面,看到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庄严画面。
深夜,起义的新军和市民,摧毁了湖广总督门前的大炮,正向总督府里冲去。
总督府内熊熊的火焰冒向天空;总督府的牌子,被打断在阶前;撕碎了的清朝的龙旗,被践踏在地下。
辛亥革命,结束了二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
接下来的一幅是“五四爱国运动”。
这是中国民主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浮雕的画面显示出学生们齐集于天安门前举行爱国示威游行的情景。
一群男女青年学生举着废除卖国密约的旗帜,慷慨激昂地来到天安门前,人群高处,一个男学生正在向围着他的群众演说。
梳着髻子、系着长裙的女学生,在向市民们散发传单。
愤激的青年演说者,怒形于色的人群,使整个浮雕充满了痛恨国贼,激动人心的气氛。
南面的第三幅是“五卅运动”。
1925年5月30日,上海群众一万多人在南京路上举行反帝国主义大示威,英国巡捕向徒手群众开枪射击,死伤多人。
“五卅惨案”引起了全上海以至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促使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风暴的爆发。
这幅浮雕表现出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各界人民坚强不屈地向帝国主义斗争的情景。
画面上成千上万的工人、学生、市民举着“打倒帝国主义”的小旗,冲破英国巡捕的沙袋、铁丝网英勇地前进;商店关门
罢市,戴着礼帽的商人也加入了斗争的行列;被打伤的工人,在战友们搀扶下,继续勇往直前。
人群后面隐约能看到外滩的海关和银行大楼。
碑身的西面,第一幅是“八一南昌起义”的浮雕。
画面从一个连队的角度来表现这一伟大起义的情景。
1927年8月1日早晨,一个连队的连长,挥着右手向战士们宣布起义,士兵们举着起义的信号——马灯,
光辉的红旗举起来了,战马在呼啸,劳动人民正在帮助搬运子弹,战士们激昂地高呼着。
从这时起,中国人民有了自己的武装部队,展开了以革命的武装反对******的武装的斗争。
紧接着的一幅是“抗日敌后游击战”,浮雕上显现出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山区敌后游击战的场面。
远远望去,在一座雄伟峻峭的半山腰里,游击队员们正穿过高大的树林和茂密的青纱帐,去和敌人战斗。
画面上,青年男女农民拿着铁铲背着土制地雷;白发的母亲送枪给儿子去打击日本侵略者;年青小伙子站在指挥员身旁,等候命令,准备随时投入消灭敌人的战斗。
我们来到碑的正面,看到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的浮雕,这是十幅浮雕中最大的一幅。
国民党认为不能逾越的天堑长江,被英勇无敌的人民解放军胜利地渡过了。
浮雕上,号兵吹起冲锋号;指挥员右手高举,连连向高空发射信号弹,已登上敌岸的战士,踏着反动派的旗帜,向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老巢——南京城冲去。
背后,数不清的战船正在波涛中前进。
在这幅浮雕的两旁,是两块装饰性的浮雕。
左边是渡
江前夕,工人抬着担架、农民运送军粮、妇女送军鞋等热烈支援前线的场面。
右边的一块表现全国各阶层人民举着红旗和鲜花,双手捧着水果,欢迎解放军、慰劳解放军的情景。
看完了所有的浮雕,陪我参观的人都忙着筹备揭幕典礼去了。
我又重新瞻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几个大字和碑文,我绕着碑座走了几圈,细细地瞻仰着浮雕。
几年以后,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两旁,将要兴建革命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这里将成为一个瞻仰革命先烈的地方。
人们从这里将可以了解到中国革命所经过的艰苦道路,先烈们的光辉榜样,中国人民为了取得自由、解放,曾经付出的巨大代价。
当我走下月台,离开纪念碑的时候,又一次向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默默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