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五(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试卷【含答案】

部编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笑靥千秋舒婷(1)记忆中最温柔的笑容莫过于妈嫣然一笑,这就是童年时代的最高奖赏。
仿佛我在普通话比赛中获奖,我在学校歌咏大会的领唱,每周成绩通知单上的“全优”,都是为了获得妈展颜微笑。
(2)妈牙齿细密整齐,只是牙龈偏低,每逢她开怀大笑,就虚握拳头遮羞,像扶着麦克风,那姿势有些可笑,却又令我向往。
因为,当时在我们的生活里,能让妈妈如此忘情的开心事总是鲜于遇见。
(3)这是母亲的笑容,每个亲情笃至的儿女都能在自己母亲的脸上汲取这种光辉。
(4)我在插队时的女伴长相可以说很一般:小眼睛、塌鼻梁,生气时两片嘴唇一堵,活像两扇厚墙门,那几颗雀斑简直要暴出来。
但她有足够的聪明才智,在那样单调的生活中,不仅自己笑声不断,同时让小集体洋溢欢乐的气氛。
(5)我怀念她笑起来的样子:眼睛弯如新月,连乌黑的长眉都有感情,露出一口整齐的皓齿,要多甜有多甜!为这笑容,村村队队有多少小伙子夜间在桥头为她弹吉他。
(6)这是青春无畏的笑容,不知何时,它们已在我们的脸上凋谢。
但我们仍能从周围少男少女们的幸福中一再欣赏这些芬芳的花朵。
(7)我的师傅是位极普通的女工。
善良、勤劳、刚愎和自信混合一起的个性,使她所在的班组烽烟不息。
我成为她的徒弟,不少人为我捏一把汗。
但三年中,我和她相处得很亲密,甚至成了班组的避雷针。
我喜欢她的笑容,常常逗她乐得前仰后合。
她的沧桑的前额舒展开来,疲倦的大眼睛又有了温暖的光彩,拉成长沟的颊上有当年酒窝的影子。
她一定非常美丽过,但乡下跑出来的灰姑娘和拣到她的士兵丈夫,似乎从来不曾意识到。
(8)这种质朴的笑容让人想到野地的花,随时可见,又总被忽略。
它既单纯又丰富,使你联想到劳动的艰巨与欢欣,想到生命的漫长与短暂,想到源与本,想到忘与记之间我们那些无法言喻的模糊冲动、情感的濡湿。
(9)还有一种女政治家的笑容。
女人,又是政治家。
(10)笑容于她们像男政治家当年的中山装当今的西装一样,是必备的披挂。
七年级语文 课外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50篇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课外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50篇含答案)1.香椿的味道李红霞①乡下老家,有许多野生的香椿树,一年一年滋生繁衍,零零散散地点缀满了乡村的各个角落。
当然,最好能长在自家房前屋后,那样就可以整日看着香椿芽由小变大,然后近水楼台先摘先尝了。
当春风温暖地让我彻底脱去冬衣的时候,那香椿也就该发芽了。
我最爱吃香椿,总是一天三遍地看着房角那棵香椿树发呆,真想早日拿着钩子扒下嫩嫩的芽子吃个够。
可我急,树不急,整日挺着干枯的枝桠在蓝天中显着它的沧桑与稳重,迟迟不吐芳香。
②一个灿烂的午后,忽然在和风中嗅到了丝丝清香。
迫不及待地跑到树下,踮着脚尖,寻找蓝天中闪出的那些暗红。
找到了!一簇簇短短的芽子,不知何时已经在干瘪的枝尖绽开了笑脸,从高至低,错错落落地像是给这位老者扎上了灵动的蝴蝶结,将积蕴一冬的热情完美释放在这个春天里了。
那嫩嫩的芽子,被阳光穿透成靓丽的紫红,闪着淡淡的油光,在湛蓝作为底色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温情,一时间觉得香椿芽就是春天,春天就只有香椿芽。
③春风催荣了万物。
不出几日,香椿芽已经长成了小丫头的冲天小辫。
竖在房角的长杆终于派上了用场。
用铁丝弯成一个钩,绑在长杆上,就可以去扒那些垂涎已久的香椿了。
站在房顶,长长地举起杆子,将那些可爱的芽子引入铁钩里,然后猛地一拧杆把儿,只听脆脆地“叭”一声,一簇香椿就应声飘落了下来。
不一会儿,香椿已散落一地。
④于是,便怀抱这些香椿,吵着让母亲给我炸“香椿鱼儿”吃。
母亲先是把这些香椿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择好、码好,然后洗净,放在盆里用温水加盐腌一下。
这时,母亲就可以腾出手来准备面糊了。
在碗里打两个鸡蛋,放入适量的面粉和水,搅匀,直至能在筷子上拉出丝就可以了。
烧开油,取出腌好的香椿在面糊里裹一下,迅速放入滚烫的油锅里,只听“吱啦”的一声,那个裹了面糊的香椿,顿时翻滚着膨胀起来,成了焦黄颜色。
⑤一直站在旁边的我,早已被锅里的香椿鱼儿惹得大咽口水了。
一出锅,就用手抓起来吃,烫得我直跺脚摇手。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含答案)

初中阅读理解专项现代文练习荒漠中的苇王剑冰①车穿行于茫茫戈壁已经很久了。
人们初开始的兴趣早已变成了朦胧的睡意。
公路像条细细的带子在沙漠中甩来甩去,不知尽头在何处。
有人不停地在后悔,应该走另一条国道的,是我等少数几个出的点子,说走这条路可以看到五彩城。
远远的五彩城直到我们走到了天黑,看到一颗好大的月亮,也没有见到它的踪影。
旅途上的事情是不能凭美丽的想象来完成的。
慢慢地我也没有了什么兴趣。
除了沙漠还是沙漠,而且沙漠的颜色还不是金黄色的,很多都是粗糙的暗褐色的沙石,在公路的两边铺向无尽的远方。
胡杨呢?红柳呢?几乎看不到什么植被,偶尔的几株沙棘,一晃就过去了。
有时出现的不高的丘陵,也仅够让视线有个起伏的弧度。
沙海茫茫,真正是茫茫了。
②窄窄的戈壁公路上跑着的几乎就是我们这一辆汽车,弱小的一叶扁舟样地在大海的波涛中翻涌。
③中间在什么地方吃了一顿午饭,然后就昏昏沉沉睡着了。
醒来已是半下午了,车子还是不急不躁地跑着。
我又一次地把头靠在窗户上,无聊地看着已不成风景的风景。
就在这时,我竟然看到了一种熟悉的植物,是的,是那种水乡才能看到的植物苇!起先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是看错了,当这种植物又一次在我的视线中出现的时候,我真正地看清了,是苇。
④在我的感觉里,苇属于弱者,弱者都是以群居的形式出现的,所谓芸芸众生。
群居才能产生勇气,才能产生平衡,才能产生力量,才会便于生存。
苇1便是一种群像的结合体,荡漾是她的形容词。
我曾在双台河口湿地保护区,在我的家乡渤海湾,在孙犁笔下的白洋淀,都看到过面积逾十万亩甚至百万亩的大芦苇荡。
那一望无际的芦苇,像纤腰袅娜的女子,一群群相拥相携地在风中悠悠起舞。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中对一位玉人的思念也是以这美丽的植物为衬物。
作为一种最为古老的植物,苇给人们带来的总是美好的想望。
很多的女孩借用了苇的名字。
那是一种带有情感的、内涵丰富的、柔韧的、温馨的表达与体现。
⑤可眼前这些苇却显得这般瘦削,不成气势。
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阅读专题(句段作用)训练(含答案)

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内阅读专题(句段作用专题)一、现代文阅读紫藤萝瀑布宗璞(1)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2)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3)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
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4)"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5)"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1(6)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7)但是我没有摘。
我没有摘花的习惯。
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
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8)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
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
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
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9)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初中语文八上专项测试卷五(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专题测试卷五现代文阅读(记叙文)时间:40分钟满分:50分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6分)感念老师阎连科有一天,一只不知从何而来的小鸟落在我书房外的窗台上。
我正在写作,没有注意它的存在,于是它就渴求地望着我,几声啁啾,待我抬起头来,它却抖抖羽毛,转身飞走。
一切都如一次神谕的暗示,都如羊皮书上留下的一行不可解读的文字。
几天之后,一场雨后,当阳光透窗而入时,我看见书房外的窗台裂缝里,横卧着一根羽毛,从羽毛的下面,小心翼翼地长出了一棵嫩黄幼小的苗芽。
我把这棵苗芽移栽到了楼下的草地上。
后来,它竟长成了一棵小树。
我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遇到了一个老师。
他瘦小、干净,讲着略带方言的普通话,无论是板书,还是毛笔字,再或钢笔字,都有魏体的风骨,是那种魏、柳相糅的风派。
他不光字好,课也讲得甚好。
那时,在我的感觉中,他的学问不仅在学校,而且在镇上,乃至在全县都是最好的。
每年过年的时候,村里许多体面的人家都要请他书写对联。
年前的几日几夜,他写对联能写得手腕酸痛。
那段时间,他为写对联熬至三更五更,甚或通宵,并不是件稀少的鲜事,和农人在麦季里连夜在场上打麦一样。
从小学升至初中,他还是我的语文老师。
课本上有篇文章,题目好像是《列宁祭》,作者千真万确是斯大林。
那是斯大林写给列宁的一篇祭文,很长,三大段,数千字,是我那时学过的课文中最长的文章。
老师用三个课时讲完课文以后,让我们模仿课文写篇作文,我便种瓜得瓜地写了篇作文,很长,三大段,数千字,是我那时写过的最长的作文。
过完周末,新一节的语文课上,老师把批改后的作文分发下来,我的作文后面有这样一行醒目的红笔批语:“你的思路开了,但长并不等于是好文章。
”然而,在不久之后的一次学校组织的全校优秀作文展示中,文好、字好的,都被语文老师推荐上去,挂在校园的墙壁上展出,就像旗帜在旗杆上招展飘扬一样——这其中有我那篇写得很长的作文。
后来,我的作文写得都很长,因为我“开了思路”。
现在,我在努力把文章写短,因为我终于明白,“长并不等于是好文章”。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二十篇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与答案一、寂静除夕夜(1)每当___的鞭炮声四起,绚丽夺目的焰火映亮夜空……我就会___地想起20年前的那个除夕夜。
(2)那是“文革”时期,父亲一夜之间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
(3)消息传来,母亲当即昏厥,待醒来已神志不清,语无伦次。
这____的打击个母亲不知所措,她疯了。
(4)和美之家一下子抽去了两根顶梁柱,剩下的,除了一个年过半百的姥姥,就是我们几个未成年的孩子了。
(5)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
品学兼优的姐姐含泪放弃了学业——很快在小学当上了民办教师,一天可挣得5分工。
尽管如此,家里依然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更痛苦的是,精神失常的母亲还时不时对这个破败之家来个毁灭性的摧残。
她有个怪癖,平日安安静静不言不语,但只要一看见人流泪或听到鞭炮声(后来由她误会成枪声),便歇斯底里地大哭大闹,摔碗,直至声嘶力竭动弹不得。
(6)因此,姥姥常常嘱咐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在母亲面前流泪。
(7)春节临近了,按乡村规矩腊月二十三为小年,早放鞭炮敬拜祖先,而除夕夜吃年夜饭放鞭炮则是永年好运的预兆。
早已被折磨得不成人形的姥姥心力交瘁,万般无奈中将我们姐弟叫到跟前,吩咐道:你们出去给家家户户磕磕头、说说好话看能不能过小年不放鞭炮,三十再放,省得你母亲接二连三的发作,我实在是怕了。
(8)于是,姐姐带着我们出发了。
(9)我们居住的院子前后约有九排七八十户人家。
我们从头一排开始,每到一户姐弟四人便一字儿排开,齐齐下跪,告诉她们母亲的病情,乞求他们少放一次鞭炮。
就这样我们不过走了十多户人家人们便一传十,十传百,再后来家家户户都陆续出来人了。
围拢来的乡亲说什么也不让我们下跪,一位年长的大妈抱起我,含泪道:(10)“苦命的孩子,我们都晓得,不用磕头了,我们不放鞭炮,一个也不放。
”(11)我牢记着姥姥的叮嘱,拼命忍住泪水,然而,我却分明看见,围拢来的乡亲们全都流下泪来……(12)小年就这样平静地过去了。
(13)三十那天,吃过晚饭后,姥姥便领着我们着手准备即将面临的灾难。
最新部编版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 专题五 新闻读写 必备知识梳理+基础考点精讲

简明扼要, 要简洁明了,避免与主体部分重复,用精练的语言呈现精要的内 开启全篇 容,同时为整篇消息定下基调。
形式多样, 可以直接陈述新闻事实,也可以在不违背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 体现特色 表现场面,描写细节,渲染气氛,讲述故事。
解析:本题考查拟写消息。消息主要包含标题、导语、主体。 从表格中可筛选新闻六要素:何时:2021年4月27日;何地:太 原市召开滨河自行车道建成投运新闻发布会的现场;何人:太原 市发改委副主任侯维国;何事:太原将打造城市“慢行系统”; 如何:太原倡导市民采取绿色出行方式。首先以“何人/何事+如 何”的要素结构拟写该消息的标题,做到重点突出,简洁醒目。 其次写好导语。按照“何时+何地+何人+何事+如何”的要素结构 整合关键信息,简明扼要地呈现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接着写好主 体,结合导语具体叙述新闻事实,提供更详尽的信息,可阐述导 语所揭示的主题或回答导语提出的问题。最后可根据需要补充背 景、结语。
维国用数据计算进行介绍, “太原市市区平均每月有 984万人次骑行, 每次平均按 15分钟 3.5公里计算,每月累计骑行 3444万公里,按每 种一棵树一年可吸收 10千克的碳排放量粗略计算,市民骑自行车减排 事件 的量,相当于一年为市区种植了约950万棵树。”太原联通山脉、水网、 城区,形成“一轴 (滨河自行车专用道)、一环 (东西山自行车赛 道)、多脉络”的自行车网络系统,打造出集运动、休闲、通勤等多 种功能于一体的自行车路网体系。
结果
(续表) 城市“慢行系统”建成后,将会在一定程度上疏解交通压力。 市民采取绿色方式出行,也会为建设锦绣太原城尽一份心、出一 份力。 为了出行更加便捷、环境更加美好、生活更加健康,太原向 每一位市民发出倡议,争做绿色出行的传播者、引领者、践行者。 树立“能走不骑、能骑不坐、能坐不开”的绿色出行理念,让太 原少一点拥堵、多一些畅通,少一点雾霾、多一片蓝天。
2021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5篇(五)(含答案)

2021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5篇(五)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学会包容 ①一百多年前,法国的雨果曾经这样感叹:“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
”我国也世代传承着一句浅白的俗语:“宰相肚里能撑船。
”这两句话指向一个共同的话题,那就是包容。
法国人的浪漫和中国人的实在碰撞在一起,于是人们发现:包容,超越了国家、语言、民族和文明的界限;包容,是地球上的子民所共同拥有和赞美的品德。
②包容需要一种智慧,一种气度。
中国俗语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对他人的包容,要建立在对他人的体谅和理解之上。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要想包容没有一定的智慧和气度是做不到的。
蔺相如正是靠自己的智慧和气度,包容了廉颇,才成就了“将相和”的佳话。
鲍叔牙对管仲的包容,成就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壮举;李世民对魏征的包容,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③包容体现一种修养,一种境界。
越王勾践可以忍受卧薪尝胆的苦楚,却在灭吴后下令诛尽吴国宗室。
韩信未发迹时受过“胯下之辱”,但在成功之后,再见到当初侮辱自己的无赖儿郎,却能不计前嫌地任命他为巡城校尉。
可见,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包容。
越王勾践懂得隐忍,却不懂得包容;韩信虽受“胯下之辱”,却能不计前嫌,这正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的体现。
④包容,。
因为包容而获得他人感激是一种幸福,因为包容而砥砺自己的韧性,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邓小平曾多次被打倒,但他从没有记恨过,相反,却带领亿万中国人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是邓小平的幸福与财富,也是亿万中国人的幸福与财富。
⑤当然,包容不等于放任和纵容。
无节制的纵容会造成社会的畸形。
包容也不等于隐忍不发。
忍是刻意的制怒和压抑,迟早有爆发的一天。
包容更不等于沉默和忘却,因为“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真正的包容,应该如伏尔泰对其政敌所说的“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那样。
⑥包容是海纳百川,包容是厚德载物,包容是淡泊明志,包容是宁静致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五)(一)不画别人的风景①怀斯是美国一位怀乡写实主义绘画大师。
我的朋友希望她正在读七年级的小女儿能够多临摹一些怀斯的风景画,可是她的女儿却说:“不,我不画别人的风景!”“不画别人的风景”,这句话让我为之一震。
②是的,别人的风景,即使再好,也是别人的风景;即使临摹得再逼真,也不可能变成自己的风景。
这是肯定的。
很显然,朋友的小女儿是不想失去自己才不假思索就道出了自己的心声——“不画别人的风景”的。
李可染说过:“踩着别人的脚印前进,最佳结果也只能是亚军。
”这个道理,她懂。
③我不禁想起了张大千。
有一年,他去国外办画展,就在他自得地等待赞美时,却受到了观画者的“当头棒喝”:张大千在哪里?后来,张大千彻底摆脱了别人的影子,真正找到了“自己”,最终成为一代宗师。
④泰山有泰山的风景,黄山有黄山的风景……这谁都知道,如果它们彼此临摹,肯定这个世界上就再也没有泰山和黄山了,大家也就彼此一样了,鼻子、眼睛、眉毛都一样了,再也分不清你和我了。
那么,最终的下场就只有一个——可悲。
⑤数来数去,可悲的例子还真有不少,就比如那个以效颦而闻名于世的东施吧,本来,她活得好好的,却偏偏要去模仿美女西施,模仿西施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最终便成了世人的笑料。
⑥如果他们也能像我朋友的小女儿那样知道“临摹”的后果,不去“画别人的风景”,而是一心一意地“画自己的风景”,至少,遗憾是不会走近他们的。
为了不让遗憾走近自己,像朋友的小女儿那样从小就清醒地认识自己,也认识世界,美好的境界自然就成了。
1.本文的中心观点是什么?2.说出第②节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3.结合语境,揣摩第③节中画线句子“张大千在哪里”的含义。
4.文章第⑥节说“不去‘画别人的风景’”,你是否赞同这个观点?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
(二)坚硬的风景石头向着天空伸展,便形成山。
形成绵延的山脉和丘陵。
断裂处是峭拔的石壁和千奇百怪的岩层,并展示山的痛苦。
这如同生命,如同生命在母腹中膨胀隆起的过程。
所有的一切都变成远古,变成失传的神话。
岁月随风一起消失,只有山永恒。
当一块块的石头如生命般从山体上活起来,那也许是人。
是无数的石头的精灵。
那就是人。
那些人将山打碎,然后拣拾石块,垒砌栖身的穴居。
便有了房子。
但也有房子并不住人,却千百年存在着。
有一石屋很小。
在某一山凹。
孤伶伶如一老人在那里蹲着。
静静地听一下,仿佛那石屋有微微的喘息声,似乎远远的喊它一声,它便会咳嗽一下,迟钝地立起来,做一个简单而又原始的动作,证明一点什么。
它当然什么也不会证明。
石屋毕竟是石屋。
山里有很多很多这样的小屋,并不曾有谁记起它们。
它附着在这山体上仅是山的一点微小的凸现。
不知道人们当初为什么建它。
建它的人一定很蠢。
这里也许发生过什么,也许什么也不曾发生。
日月在它身边悄悄流失。
没有留下什么。
它和巨大的山体一起忍受风雨、忍受岁月、忍受无边的阒静、忍受无数的践踏。
它只是静静地卧着。
它冷漠在悠长的山风里。
无数的峭岩巨石隐伏在它的背后。
以恶怪的风格显示山。
残断的石壁使我们想起灾难。
啸声如瀑撞击峭岩之石壁,发出果断的利声。
风从石壁上跌下来冲向石屋,石屋在一瞬间消失,又在一瞬间再生。
有悠远的哨鸣似雾般涨起。
苍鹰在天空静听,忘记飞翔。
石屋向下是山谷。
山谷狭长而深,深如岁月。
像一种无法满足的饥饿。
有一乱石滩,上面布满无法破译的痕迹。
翠鸟群在低狭处飞翔。
发出有颜色的声音。
翅膀总是撞击石头。
翠鸟仍然在飞翔。
有残羽被风吹走。
而鸟落下,混于一片碎石中。
一切都不属于石屋。
石屋仍然是石屋。
做静卧状,做沉睡状,做寂寞状和对寂寞的冷漠状。
造屋人哪里去了,谁也不知道。
就像谁也不知道造山人一样。
仿佛依稀能看到凿山搬石的手那糙裂的影子,感受到一点造屋人的体温,这只是幻觉。
偶尔有野兔山鼠窜至其中,总也要离去。
正如总有上山人,总也要下山去。
石屋是山一样的颜色,那颜色是山风塑造出来的。
有被磨擦过的痕迹。
石屋有门洞而没有门,便像黑沉沉的眼睛一样醒着。
听远古之声,听神秘之声,只是听。
石屋有被烧过的痕迹。
炭烬留下了火的精灵和岁月的寒冷。
记忆中闪现出被烧焦了的手和被烧焦了的眼睛。
闪现出人类遥远的声音,那是没有修饰过的呐喊。
呐喊是人之真声。
山常有离奇百怪的声音。
是山语。
是山在自语,在询问,在呻吟。
造石屋干什么。
岁月在问。
常有山风的淫威,常有巨石的滚动,常有小兽飞鸿,常有山泥淤积。
而石屋只是一日日陈旧下去。
并使这陈旧永恒。
只要有山,便有石屋。
山屋不倒。
1.这篇散文中,(1)作者把什么称为“坚硬的风景”?(2)“坚硬”的含义是什么?2.“只要有山,便有石屋。
山屋不倒。
”说说这个结尾的含义。
3.“石屋有被烧过的痕迹。
炭烬留下了火的精灵和岁月的寒冷。
记忆中闪现出被烧焦了的手和被烧焦了的眼睛。
闪现出人类遥远的声音,那是没有修饰过的呐喊。
呐喊是人之真声。
”说说这番话使你产生了怎样的联想。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作者借讴歌“坚硬的风景”礼赞了人类坚强的意志以及顽强的斗争精神。
B.石屋是人类智慧、勇气和意志的化身,是人类不懈进取奋斗精神的象征。
C.坚硬的山是伟大的,把山打碎建造石屋的人是更伟大的“坚硬的风景”。
D.山风的淫威,山谷的险恶,象征人类遇到的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E.岁月像一位无情的老者,使一切风景一日日陈旧下去,并使这陈旧永恒。
(三)心中的风景一个夏日的傍晚,很偶然地在服装街漫步,我东张西望地给自己选一条长裤,就在这时,我看到了一处风景。
这风景是一个女孩子。
她大约二十一二岁,长发披肩,淡妆薄施,明眸皓齿,总之是个很漂亮的女孩子,属于那种能够从众多的女孩子中被人一眼注意到的类型。
任何一个懂得欣赏美的人都难免对这样的女孩儿多看两眼。
然而就是我看她第二眼的时候,我的心灵被深深震动了——女孩子住着一双木拐!她穿着漂亮的长裙,但她的裙子下面却是空荡荡的,她失掉了双腿。
这是一个年轻的也是残疾的生命!女孩子无意在为自己挑选服装。
她一个人拄着拐,在一个个摊位前看着、“走”着,将一种鉴赏与审视夹杂的目光投在一条条美丽的裙子上。
我立即便想到了“风景”这个词,我深深地震动于这样的一种风景。
仅仅三天之后,我再一次被一幅类似的风景所震动。
在一条很繁杂的大街上,奔流不息的自行车流中,我看到了一辆及特殊的自行车在行驶着。
这车无疑是自制的,有两米多长,前后有两个车座,两副脚蹬子,可以同时供两个人使用。
车前面的座位上坐着一个男青年,后面的座位上坐着一个女青年。
这车从我旁边经过的时候,我可以看清一切细节。
坐在前面的男青年失去了一条腿,那对脚蹬子对他来讲只能发挥一半功能,他双手握着车把,双眼直视前方。
后面坐的女青年正在一下下用力地蹬车,她双眼暗淡而没有光泽,微仰着头,似乎在看着某一处天空。
他们共同配合着“骑”这辆车的感觉,使我猜想到他们是一对夫妻。
那种感觉,只有夫妻间才会有的。
我在路边愣愣地站了许久。
这对残疾夫妻与那个拄双拐的女孩子的画面在我眼前交相叠印着,我找到了那种震动我的内蕴。
一个失去双腿的女孩子,把自己打扮得那样美丽,在街头为自己选择漂亮的女孩子,这女孩子的内心对生活抱着一种怎样的热爱啊!一堆残疾的夫妻,竟想到做那样一辆特殊的自行车,如此默契地配合着骑上它。
他们彼此之间,又具有一种怎样的挚爱呢?人,残疾了,却能蔑视残疾,那边是命运的强者。
这份坚强与乐观,怎不令人为之动容?他们,已成为我心中永远的风景……1.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定为“风景”?如果改成“我眼中的残疾人”,你觉得怎样?2.“找了那种震动我的内蕴”,句中“内蕴”的具体含义是什么?3.对文中人物的刻画,作者主要采用了那些描写方法?请举例说明。
4.作者笔下的人物都体现出一份坚强与乐观,你从文中哪些地方能体会到这一点?(四)老水车旁的风景其实,那水车一点儿都不老。
它是一处旅游地最显眼的标志。
旅游地原本是一个村子,两年前,这地方被房地产开发商发现并相中。
于是在盖别墅和豪宅的同时,捎带着将这里开发成了旅游景点,使之成了小型的周庄。
在双休日或节假日,城里人络绎不绝地驾车来到这里,吃喝玩乐,纵情欢娱。
村里人终日里耳濡目染,思想迅速地商业化着。
城里人成群结队地来到的时候,必会看到,在那水车旁有一老妪和一少女。
老妪七十有几,少女才十六七岁,都穿着清朝的衣裳。
老妪形容枯瘦憔悴;少女人面桃花、目如秋水,顾盼之际,道是无晴却有晴。
老妪纺线,少女刺绣,成为水车的陪衬,景观中的风景。
她们是景区雇来在那儿给观光客们看的,若有观光客与她们照相,或可得些小费。
老妪是村里的一位孤寡老人,在村里有一间半祖宅。
村子受益于旅游业,有了些公款,每月亦给她50元。
少女是从外地流落到这儿的。
她的家在哪里,家境如何,身世怎样,没人知道。
只有老妪觉得她是个好女孩儿。
她们成为“同事”几天以后,老妪曾问过少女住在哪儿,少女说住在一家饭店的危房里,每天五元钱,晚上还得帮着干两个多小时的活。
饭店里面有老鼠,她最怕老鼠。
“就是每月150元,也花去了我半个月的工资,还得看主人两口子的眼色……”少女说得泪汪汪的。
“闺女,住我家吧。
我那儿就我一个人,我也喜欢有你这么个伴儿,不会给你气受。
”于是,少女作为老妪所希望的一个伴儿,住到了老妪家里。
少女脸上的笑容多了,老妪脸上的皱纹少了。
熟悉她那张老面孔的人,发现她脸上几条最深的褶子变浅了,有要舒展开来的迹象了。
她脑后的抓髻也好看了,不像以前那么歪歪扭扭的了。
她的指甲不再长而不剪。
指甲缝也不再黑黢黢的了。
她那身“行头”显然洗得勤了。
她的好心情让她的小费也多起来了。
有好心人提醒她:“你让那小人精住你那儿去了?千万防着点儿,万一你那点钱被她偷了,临走连件寿衣都穿不上……”老妪不爱听那样的话,她爱听少女的话。
少女常对她说:“奶奶,尽量想高兴的事儿,那样您准能活一百多岁。
”经历了许多年孑然一身,形影相吊的孤寡生活以后,忽然有了一个朝夕相处的女伴儿,老妪返老还童了似的。
然而有一天老妪忽然失明,接着咯血了。
村里不得不派人把她送到县医院,一诊断是癌症,早扩散了。
那么老的人了,也只有回家挨着。
村里的负责人就对少女说:“她都这样了,你搬走吧,爱住哪儿往哪儿去吧。
”少女哭着说:“我不搬走。
奶奶对我好,我也要服侍服侍她……”非亲非故,来历不明,还口口声声“奶奶,奶奶”叫得挺亲,就是不搬走,图什么呢?村里的负责人想到了老妪的一间半祖屋。
于是,在老妪精神状态稍好的某日,村里的负责人带着一男一女来到了老妪家里,他介绍那男的是县公证处的,女的是位律师。
他开门见山地对老妪说,她应该在临死前作出决定,将一间半的祖屋留给村里。
那屋子是可以改装成门面房的,稍加改装以后,或卖或租,钱数都很可观。
老妪说:“行啊!”村里的负责人又说:“那你就在这张纸上按个手印吧!”老妪不高兴了:“我觉得,我一时死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