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论语导读》课件
名著导读《论语》正式课件

礼制思想不仅仅是一种社会规范,更是一种文化传承,需要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 展和完善。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论语》中重要的哲 学思想之一,主张在处理问题时 应该采取适中的态度和方法,以
达到最佳的效果。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理想的 状态,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
道德修养名言
01
仁爱之心
孔子认为仁爱是道德修养的核心,人们应该具备关爱和同情他人的品质
。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告诉人们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和
感受,以宽容和友爱的态度对待他人。
02
谦虚谨慎
孔子认为谦虚谨慎是道德修养的重要方面,人们应该虚心学习、谨慎行
事。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告诉人们要时刻保持谦虚的
主要内容
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涉及政治、伦理、哲学等方面
结构
分二十篇,每篇若干章,共约492章
《论语》的文学地位与影响
文学地位
儒家经典之一,对中国古代文学 、哲学、文化影响深远
影响
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成为中华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东亚文 化也有深远影响
02
《论语》的核心思 想
仁爱思想
仁爱思想是《论语》的核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价值观之 一,主张人与人之间应相互关爱、尊 重和帮助,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
困难。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自我修养
孔子强调个人自我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品德和修养,才能成为真正优秀 的人。例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告诉人们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坦然,不 为私欲和杂念所困扰。
教育理念名言
名著导读《论语》正式课件 PPT

2020/6/12
名著导读《论语》
5
艰难的童年
公元前551年8月27日,孔子 诞生于鲁国昌平乡内“尼丘”山 的一个山洞中(今山东曲阜城东 南)。孔子因“尼丘”而名 “丘”,字“仲尼”(“仲”表 示排行老二)。
3岁时,父亲叔梁纥去世, 其正妻施氏大权在握,19岁的孔 母无法在孔家立足,带着孔子回 到了娘家曲阜城内阙里,过着背 井离乡、寄人篱下、受人歧视的 艰难生活。
性恶 来自 先天
高度 重视
闲雅 热忱 从容
相对 安宁
人性 本善
直率 忽视
战祸
不断
孔子象《西游记》中的
孟子象《西游记》中的
唐僧,温和儒雅,慈悲为怀 孙悟空,率性张扬,正
气凛然
四、孔子的影响
2020/6/12
名著导读《论语》
45
1、对中国的影响 2、对全世界的影响
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 化逐渐成为中国的正统文化,成为整个东方 文化的基石,并影响着全世界各地。
山东曲阜孔庙全景
2020/6/12
名著导读《论语》
21
孔子终生热衷于从事
政治,有一腔报国之热 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见 解,但最高统治者对于 他始终是采取一种若即 若离、敬而远之的态度。 他真正参与政治的时间 只有四年多。
一.血缘亲情之爱:即‘‘孝悌”,这是“仁”的内涵的 核心 .
二.仁者爱人:推己及人,要把父母子女之爱推广到一切 人.
名著导读《论语》
49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020/6/12
臣愚以为:“诸不在
‘六艺’之科、孔子之术
者,皆绝其通,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
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
《论语》导读正版课件.

《论语》导读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孔府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孔林:孔家墓地孔庙祭祀孔子之地删诗书,定礼乐,创儒学,传经艺,师表万世; 赞周易,写春秋,立杏坛,育才德, 桃李三千。
1、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朱子语类》2、半部论语治天下!——北宋宰相赵普3、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千五百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联合宣言(1988)《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
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文学、艺术及立身处世之道等。
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四海之内皆兄弟也;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德不孤,必有邻;5、礼之用,和为贵;6、朝闻道,夕死可矣。
中国人不可不知几句《论语》经典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译文: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这一则讲的是有学习乐趣,而且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2、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译文:全中国(天下)的人都亲如兄弟。
“四海之内皆兄弟”成为后世经常运用的成语,充满友爱精神,给人以温馨的感觉。
它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朴实的道理:人与人之间要讲究平等相待、友爱互助、体谅他人、相互支持!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4、德不孤,必有邻;译文: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论语》导读课件

论语 地位
《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后来被尊奉为儒家经典,成为《四书》 (包括《论语》、《孟子》、《大学》、 《中庸》)中的一种,甚至被尊为儒家 之《圣经》。 《论语》从西汉开始就已经成为了 读书人必读的著作,元朝以后,科举考 试都从“四书”中命题,使它在中国古 代显得极其重要。在现代,《论语》对 于研究孔子以及当时的政治、文化等更 是一部重要的文献资 。 料 。
2015-6-30
名著导读《论语》
24
学习规律: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的知识。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 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 师了。”
2015-6-30
名著导读《论语》
25
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 。”
罔:迷惑、茫然不解;殆:精神疲乏而招致危险。
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 令,被管理者也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 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纵然三令五申,被管 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2015-6-30
名著导读《论语》
20
2、教育思想
2015-6-30
名著导读《论语》
21
兴办私学
2015-6-30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 艺者七十有二人。 ——《史记·孔子世家》 名著导读《论语》
《论语》的主要内容
第一:儒家的治国理念。
第二: 教育的精辟言论。
第三: 为人的格言警句。
1、治国思想
2015-6-30
名著导读《论语》
14
孔子终生热衷于从事 政治,有一腔报国之热 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见 解,但最高统治者对于 他始终是采取一种若即 若离、敬而远之的态度。 他真正参与政治的时间 只有四年多。
(论语选读)《论语》导读ppt课件

• 【原文】 • 1· 4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注释】 • 曾子:孔子学生,名参(shēn)。 • 三:虚指,多次。 • 省:反省。 • 信:诚信。 • 传:动词活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学业。
• 【译文】 •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 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 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 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 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论语 简介ຫໍສະໝຸດ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全书
总共20篇,计492节,合计12700字。 计有《学而》、《为政》、《八 佾》、《里仁》、《公冶长》、 《雍也》、《述而》、《泰伯》、 《子罕》、《乡党》、《先进》、 《颜渊》、《子路》、《宪问》、 《卫灵公》、《季氏》、《阳货》、 《微子》、《子张》、《尧曰》。 《论语》是孔子死后,弟子们 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 理编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论,也 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它是儒家思 想所依据的经典。
论 语 导 读
儒家的经典 道德的规范
孔子(前551~前479),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
人,被誉为“万世师表”、
“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 想家之首。
论语 地位
《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后来被尊奉为儒家经典,成为《四书》 (包括《论语》、《孟子》、《大学》、 《中庸》)中的一种,甚至被尊为儒家 之《圣经》。 《论语》从西汉开始就已经成为了 读书人必读的著作,元朝以后,科举考 试都从“四书”中命题,使它在中国古 代显得极其重要。在现代,《论语》对 于研究孔子以及当时的政治、文化等更 是一部重要的文献资 。 料 。
书名 由来
《论语》的书名,最初见于《礼 记· 坊记》。汉朝人引用《论语》或 单称《论》,或单称《语》,或者 称《传》或《记》,甚至不是孔子 所言也称“孔子云”,“似乎可以 看出,汉人把《论语》等同于《孟 子》、《荀子》、《墨子》,作为 诸子的一种”。 《论语》书名的含义,《汉书· 艺文 志》的解释较为稳妥,“《论语》 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 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 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 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高一语文必修1《论语》导读 课件 ppt

一个人一生不可无傲骨,但是不可有傲气,小人之骄,骄傲的是外在的气;而君子之骄,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 思考:《论语》中有这么一句话:“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你怎么理解?
当自己是以一种敞亮的心怀面对世界时,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教育你的;所有的东西都会来弥补你的种种遗憾的,这就是《论语》中所提倡的严坦荡荡的心境。
9、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10、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11、以我独沈久,愧君相见频。。***** 12、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13、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14、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15、比不了得就不比,得不到的就不要。。。***** 16、行动出成果,工作出财富。。*** 17、做前,能够环视四周;做时,你只能或者最好沿着以脚为起点的射线向前。。**** 9、没有失败,只有暂时停止成功!。*** 10、很多事情努力了未必有结果,但是不努力却什么改变也没有。。**** 11、成功就是日复一日那一点点小小努力的积累。。***** 12、世间成事,不求其绝对圆满,留一份不足,可得无限完美。。**** 13、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 15、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16、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17、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9、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
《论语》导读完整PPT课件

一、孔子其人
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 邑(今山东曲阜)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 人,被誉为“万世师 表”“千古圣人”,被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 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孔子其人
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 仁者远矣。”
为政治国
•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則民服;举 枉错诸直,則民不服。”
•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時。” •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
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 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一部典籍
原因
(四)《论语》思想
➢1、仁礼思想 ➢2、为人处世 ➢3、为政治国 ➢4、好学深思
1、仁礼思想
•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三、《论语》其书
(一)《论语》简介
➢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 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 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 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 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论语导读完整》课件

深度剖析论语中关于
探讨论语对仁爱和义
解读论语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于礼法
探索论语对知识和修
道德的思考与观点。
理的重视与理解。
和秩序的观点与原则。
养的重要性与指导。
精选论语解读
1
庄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深入解读庄子论语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2
孟子: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详细解析孟子关于天命和道的重要观点。
3
与儒家文化
探究论语与儒家文化的紧密关系,揭示其核心价值观。
论语成书及传播
1
编纂与传世
了解论语的编纂过程和其如何流传至今。
2
传播与影响
探究论语对社会和人们观念的传播与影响。
3
地位与作用
揭示论语在文化和思想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
论语内容分析
道与德
仁爱与义理 ❤️
礼法与秩序
知识与修养
《论语导读完整》PPT课
件
本PPT课件旨在全面介绍和分析论语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论语简介”、“论
语成书及传播”、“论语内容分析”和“精选论语解读”。让我们一起深入学习论
语的精神和思想。
论语简介
含义
了解论语的含义,探究其对人们的影响和意义。
作者与起源 ✍️
深入了解论语的作者以及其创作背景和起源。
荀子:性即是命,提高意识,革命尚风
揭示荀子论语中关于性命、提高意识和革命尚风的理念。
结语
本PPT课件只是论语学习的一个简单导读,希望通过此次学习能够更好地理解
和掌握论语的精神和思想,进一步实践和传承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疏通文意
【评析】从本章里孔子与冉求师生二人的对话来看, 冉求对于学习孔子所讲授的理论产生了畏难情绪,认为
自己的能力不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非常吃力。但孔子
认为,冉求并非能力的问题,而是他思想上的畏难情绪 做怪,所以对他提出批评。
▲ 诵读后思考:孔子是怎样反驳冉求“力不足”论的? (可结合《季氏将伐颛臾》去理解) 明确:孔子揭示了冉求所谓的“不足”其实就是“不 愿”;因为真正的“不足”只有在努力的过程中才能 表现出来,而还开始,就把自己划定不能前进的界线 里,怎么能说“不足”;说自己“力不足”不过在为 自己“不愿做”寻找一个借口而已。
译
文
【公冶长· 十】宰予昼寝,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 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 粪土之墙不可?也,于予 与何诛!”子曰:“始吾 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 什么用呢?”孔子说:“起初我对
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 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 其行。于予与改是。” 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予这
疏通文意
原
文
词
语
译
文
【述而· 十九】 叶公问孔子于子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
不对:意为不回答 是个什么样的人,
路,子路不对。
子路不答。孔子
(对子路)说:
子曰:“女奚不 奚 :为什么,疑 曰,其为人也, 问词 发愤忘食,乐以 忘忧,不知老之
“你为什么不样说,
他这个人,发愤用
云尔:云,代词, 快乐得把一切忧虑 如此的意思。尔同 都忘了,连自己快 耳,而已,罢了。 要老了都不知道,
疏通文意
原
文
词
语
译
文
【里仁· 八】子曰: 闻道:意思为得知真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 “朝闻道,夕死可 理 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 矣。” 也心甘。”
疏通文意
【评析】 这一段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孔子 所说的“道”究竟指什么,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 的。我们的认识是,孔子这里所讲的“道”,是 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这 主要是从伦理学意义上说的。
疏通文意
原
文
词
语
译
文
【子罕· 十九】 子曰:“譬如为
孔子说:“譬如用
土堆山,只差一筐
土就完成了,这时 山,未成一篑, 篑:音kuì ,土筐。 停下来,那是我自 止,吾止也;譬 己要停下来的;譬 如平地,虽覆一
篑,进,吾往也。
如在平地上堆山,
虽然只倒下一筐,
这时继续前进,那
是我自己要前进 的。”
疏通文意
讨论探究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本曾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 人的生活,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吗? 北京师大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为我们解读其现实意义。请 看以下片段:
讨论探究
▲探究一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成功、成材,需要具 备怎样的素质和条件? 答:在孔子看来一个成功成材,首先要有矢志不渝的 理想,“贫而乐,富而好礼”“见贤思齐”“朝闻道, 夕可死矣”;第二要“发愤进取”的不懈努力,不偷 懒,不自卑;第三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从一点一滴 做起的踏实精神。
论语 简介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 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 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 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 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 《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 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 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 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 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 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 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 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 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 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从这段记录可以看出孔子如此对待他的原因是什么?还有其他更 深刻的原因吗?编者把这段选出来,并放在“发愤进取”的标题 下,这是为什么?
明确:宰予在孔子心目中是一个无药可救的差生,从这段记
录中可以看出孔子之所以如此贬斥他原因就是宰予不勤奋,而 且言而无信;而更深刻的原因就是宰予不屑孔子所讲的“道”; 编者把这段文字选入于此,就是从反面说明发愤进取的孔子对 懒惰学生的强烈不满。
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 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疏通文意
【评析】本章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问题。这是修养 方法之一,即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实际上这就是
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
重蹈别人的旧辙,这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态度,在今天仍 不失其精辟之见。
▲ 诵读后思考:孔子说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 自省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什么? 明确:就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那我 怎 就 论 种们 么 是 语 快心 样 告 的 乐灵 才 诉 真 生所 能 大 谛 活需 过 家 要上 的
论 语 导 读
孔子 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 国人。鲁定公时,曾任鲁国 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 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 张,还在晚年整理“六经” (《诗》《书》《易》《礼》 《乐》《春秋》)。他是儒 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代以 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 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 人。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 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以至于今。
孔子说:“赐呀,你能 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 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 思,举一反,我可以 同你谈论《诗》了。”
疏通文意
【评析】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 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
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
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 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
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
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诵读后思考:孔子与子贡原本比较人的境界的问题, 子贡听了老师对人更高境界的描写,为什么用《诗经》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言说这种境界?而孔子听完
又为什么大加赞赏? 明确:子贡这里言说的是从人要到达更高境界所要历 经一个反复历练的过程;孔子之所以大加赞赏,就是 因为,子贡不仅仅认同了两种境界的不同,而且还能 讲出由较低境界向更高境界的发展所需要的条件。
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疏通文意
【评析】 孔子的学生宰予白天睡觉,孔子对他大加 非难。这件事并不似表面所说的那么简单。结合前后篇
章有关内容可以看出,宰予对孔子学说存有异端思想,
所以受到孔子斥责。此外,孔子在这里还提出判断一个 人的正确方法,即听其言而观其行。
▲ 诵读后思考:“宰予”在孔子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
孔子 简介
他生活于春秋大变革时代,他 反对以政、刑来强迫人民服从。他所 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所 说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当 然,这种仁和礼是有上下、尊卑、贵 贱、等级之分的。动荡不安的春秋时 代,诸侯为了争霸,是讲究实力,着 眼于利的,所以未能采纳孔子“仁” 的政治主张,孔子也没有被重用。孔 子师徒颠沛流离14年周游列国,于公 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返回鲁国, 这时孔子已是白发苍苍的68岁的老人 了。 但孔子用他晚年的精力,集中整理古 籍--“六经”。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 世,享年72岁。
【评析】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 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
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这
对于立志有所作为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对人 的道德品质的塑造。
▲ 诵读后思考:孔子以推土成山和填洼平地为喻,要 强调什么意思? 明确:要强调的是,一面方要持之以恒坚持到底,避 免功亏一篑的遗憾,另一方面,从点滴做起,循序渐 进,克服好高鹜远的浮躁。
讨论探究
▲探究二 学习《雍也 十二》后,谈谈“一个人做某件 事情,力不足与不愿做”有什么不同。 答:在孔子看来“力不足”者与“不愿做”者的区别 在于两点:第一,有无“做”的强烈愿望,第二有无 “做”的实际行动。“力不足”者因为有“做”的强 烈愿望,所以尽管他不一定“做到”但他在行动上不 懈努力,使自己能“尽吾力而无憾”;而“不愿做” 者,却常常用“力不足”为借口,结果本来可以“做 到”的事却没能做到,让自己遗憾终身。
▲诵读后思考:孔子说“朝闻道,夕可死 矣。”有哪两层含义?
明确:一是真理乃人生之必需,甚至比生 命还宝贵;二是为了真理,要有献身精神, 也就是说,只有具备献身精神的人,才可 以获得真理。
疏通文意
原
文
词
语
译
文
【里仁· 十七】子曰:齐:意思为“ 等同” 孔子说:“见到贤人, 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 “见贤思齐焉,见 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 不贤而内自省也。”
小结 课文一共八个自然段七个片段,思考一下它们都与“发愤进取” 这课题有什么关系?彼此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明确:第一个片段,言说人的境界的提升,这“提升”就是 “进取”,而提升的过程就是“发愤”;第二片段说的是终身 “进取”的目标及其价值,第三片段说“发愤”的两种基本修 身方式“思齐”和“自省”;第四五片段,选择两个学生的行 和言,从反面言说“发愤”者不能只说不干或者为自己不做找 借口;第六七片段,可以说是现身说法,从正面强调发愤进取 者能乐道忘忧,既没有功亏一篑的遗憾,也没有好高鹜远的浮 躁。大致上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第一至第三个片段为一部 分,总说;后面几个片段为分说部分,其中第四五片段反面言 说,而第六七片段为正面言说。
功,连吃饭都忘了,
将至云尔”
如此而已。”
疏通文意
【评析】这一章里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孔子从读书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