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互变规律(马原)
2017年考研政治马原超实用答题模板

2017年考研政治马原超实用答题模板12月份的考研考试马上就要来了,下面YJBYS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了关于考研政治马原超实用的答题模板,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1、搞透哲学原理:注:哲学关于辩证关系原理的万能公式:哲学的辩证关系特别多(共计48 对),但无非两类,一是并列关系,二是从属关系。
(1)A 和B 并列关系(40 对):①总论: A 和B 是辩证统一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②区别: A 和B 的定义、特征、作用、地位不同。
③联系: A 和B 相互依存: A 离不开B: B 离不开A(有两种解释,一是一句话变三句话(任何A 离不开B,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离开B 的A ,离开了B,A 也不存在了); 二是正说说,反说说,换个说法再说说。
)A 和B相互渗透:A 渗透着B: B渗透着AA 和B 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A 能转化成B: B 也能转化成A(2)A 和B 从属关系(6 对:物质与意识; 实践与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形式与内容)①总论:A 和B 是辩证统一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②区别:A 和B 的定义、特征、作用、地位不同。
③联系:A 决定B(A 决定B 的产生、发展、灭亡、性质和内容); B 反作用于A(当B适应A促进A的发展,当B不适应A阻碍A 的发展)。
(3)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即是并列关系也是从属关系。
2、搞活哲学原理:注意:第一、哲学的题型有三种①死记硬背的题目②哲学家的命题或原话③情景型题目(例子题)第二、哲学分析题的答题模板:①先写... ...认为:唯物论: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认为:辩证法: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认为:认识论: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唯物史观: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②写出原理,并指出方法论意义。
③概括材料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或摘抄材料。
④指出材料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并反对错误。
⑤再写一原理,并重复3、4 操作。
马原大纲知识点总结

马原大纲知识点总结
一、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1. 辩证法的发展与特点
(1)辩证法的起源和发展
(2)辩证法的基本特点
2. 辩证法的唯物主义性质
(1)辩证法的反映论根据
(2)辩证法的本质和内涵
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 对立统一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的含义
(2)对立统一规律的普遍性
2. 质量互变规律
(1)质量互变规律的含义
(2)质量互变规律的普遍性
3. 联系规律
(1)联系规律的含义
(2)联系规律的普遍性
三、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基础
1. 实践是辩证法的出发点
(1)实践的历史地位
(2)实践的科学地位
2. 矛盾论
(1)矛盾的普遍性
(2)矛盾的特殊性
3.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对于人类认识和实践的指导意义
四、马列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1. 世界的物质性
(1)世界的物质性是无意识的基础
(2)世界的物质性是无穷尽的和不断发展的
2. 历史的发展规律
(1)历史的发展规律是无意识的表现
(2)历史的发展规律是条件和必然的统一
3. 世界的能动性
(1)世界的能动性是普遍的
(2)世界的能动性的根源
五、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与共产主义的科学理论
1. 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性任务和前景
2. 社会主义理论的客观性和主观性
3. 社会主义理论的活的辩证法主义
4.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价值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科学知识体系的基本意义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社会进步的基本意义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文化传承的基本意义。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完整版)

《马原》复习资料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理论来源、经典著作、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答: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经典著作:两人《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新莱茵报》马《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恩《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整理出版《资本论》二三卷鲜明特征:(1)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应。
(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2)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按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它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政治立场(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1)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2)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3)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唯物主义VS唯心主义;可知论VS不可知论;唯物史观VS唯心史观;辩证法VS形而上学)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3、物质观(物质的含义、意识的含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运动观(运动的含义、运动与静止、运动与物质的关系)、时空观(时间的含义及其特点、空间的含义及其特点、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答:(一)物质观物质的含义: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意识的含义: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物质觉得意识。
马原知识点

辩证法一、唯物辩证法的两大总特征1.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普遍性有三层含义: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②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的。
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2.发展的永恒性与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是前进性的运动。
发展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
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就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作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
二、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实质与核心);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分析法)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与趋势。
有两方面的含义:①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与趋势。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①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②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因为同一性为斗争性提供场所和条件。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同一种把握对立。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矛盾的对立面又斗争又同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
(2)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是:①矛盾的一方可以利用另一方的发展使自己得到发展。
②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质量互变规律(马原).ppt

谢谢
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 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式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
方法论意义
(1)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这是无 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2)是我们分析社会发展形式的基本理论工具,对于正确处 理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具有指导意义。 (3)是指导我们从事一切实践活动的重要思想原则。在实际 工作和生活中,要把远大的理想目标和科学的求实精神结合 起来,把敢想、敢闯的革命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结合 起来,既反对因循守旧、止步不前,又反对急躁、陷于空想。
1.量变的含义
演讲人
目录
01
量变的含义
02
质量互变规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3
质变的含义
04
方法论意义
量变的含义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的 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的含义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 断。 3.区分量变质变的根本标志——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 4.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 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政治马原三大规律

厚“李”相伴,有“背”无患——辩证法01两大特征——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一、事物的普遍联系(单选、多选、分析)1.联系范畴的内涵——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范畴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①客观性:联系是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性,事物一产生就会与周围的事物发生联系。
②普遍性: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体现内部联系: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外部联系: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整体联系: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③多样性: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等。
3.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①普遍联系的观点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②普遍联系的观点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哲学基础。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单选、多选、分析)1.发展的原因——普遍联系即事物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引起运动变化,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发展】是指前进上升的运动变化,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上升运动。
2.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3.发展的必然性——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①新事物在形态上比旧事物更高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②新事物在内容上比旧事物更丰富,具有本质上的优越性。
③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代表着历史的方向,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4.发展的过程性——唯物辩证法的过程论【过程】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形式上——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内容上——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马原的基本

马原的基本引言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称马原)作为一门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科,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和相关学术文献为基础,简要介绍马原的基本内容,包括唯物论和辩证法这两个重要方面。
唯物论马原的核心是唯物论,强调物质是基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物论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独立存在的,它的运动和变化是客观存在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观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自然界的唯物论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存在和运动的总和,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物质形态的表现。
马原强调了自然界的客观存在和客观规律,并且认为人类通过实践可以认识自然界的规律。
唯物论的自然观指出,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客观规律,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来认识这些规律,并在实践中改造自然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社会的唯物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物质基础和上层建筑组成的。
物质基础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包括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是在物质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包括政治、法律、文化、哲学等各种意识形态。
唯物论的社会观强调了上层建筑对物质基础的依赖关系,认为上层建筑是物质基础的反映和延续。
通过唯物论的社会观,我们可以理解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辩证法辩证法是马原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一种思维方法,用于分析和理解事物的矛盾和发展规律。
辩证法包括着以下几个基本原则:矛盾统一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由矛盾推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原因。
而矛盾又包括对立统一和斗争两个方面。
辩证法的矛盾统一观指出,对立统一是事物内部的矛盾,而斗争则是由矛盾引起的事物发展的动力。
通过对矛盾的统一和分析,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发展变化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质量与量变之间存在着互相转化的规律。
质量是事物内在的本质属性,而量是质的表现形式。
辩证法的质量互变观指出,在一定条件下,事物的质量随着量的积累和达到一定程度而发生质的转变。
考研政治:马原之辩证法之质量互变规律

辩证法的体系是2个总特征、3大规律、4种方法和5对范畴。
上篇文章中我们深度复习了联系和发展这两个总特征以及三大规律中作为根本规律的对立统一规律。
学而时习之,同学们应该保持复习热度。
这篇文章中,喻攀老师带领同学们继续学习辩证法的内容。
复习的内容是辩证法除对立统一规律外的另外两大规律以及规律的客观性和意识的主观能动性。
1.质变量变规律顾名思义,质变量变规律中有两个很重要的概念,"质变"和"量变",要准确理解,还得把握好"质"与"量"这两个概念。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它事物的规定性。
事物质的规定性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认识质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和基础。
量是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只有正确的认识事物的量,才能正确估计事物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举例来讲,一根粉笔有它的质即粉笔,有它的量即重量、长度和体积等。
所以认识到这是一根粉笔自然就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而认识到粉笔的量,就是对粉笔的认识的深化。
但问题在于事物的量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一是单个事物的量,一是同类事物的量,后者就涉及到度的问题,因为很显然同质的事物因为量的不同作用千差万别。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及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
它的极限叫关节点,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
度不是关节点,在这点上很多同学会出错,度是一个范围,关节点是一个点,是度的极限。
认识度才能确切地把握事物的质,不致混淆不同的事物;认识度才能为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准则即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度不仅是质和量的统一,同时也区分量变和质变。
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变化即是质变。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之中有质变,质变 之中有量变。
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又分为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 两种情形。
阶段性部分质变是指事物的根本属性未变,而非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
局部性部分质变是指事物全局性质未变,而某些局部的性质发生了 变化。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转化的
围或幅度。
• 事物度两端的界限叫关节点或临界点。
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一、质变和量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二、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一、质变和量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1、量变
量变就是事物量的规定性的变化,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场所的 变更以及事物的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排列组合上的变化。
2、质变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事物变为他事物。
质与事物是直接同一的
☞事物的质往往是多方面的
☞事物的质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是通过属性 表现出来的。
二、量
• 量是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
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量和事物不是直接同一的。 ➢量的规定是多方面的。
三、度
• 度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范
量变达到关节点时即突破了度的极限时, 事物就会发
生质变。
事物在实现了质变以后在新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
这是由质变到量变的转化。
质量互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
一、质量互变的客观普遍性 二、量变和质变形式的多样性 三、物的发展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一、质量互变的客观普遍性
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都是在量变和质变的 相互转化中永无止境地向前发展着。质量互变规律作为唯物辩证法 的基本规律之一,是不依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的客观普遍性, 已被实践和科学的发展所证实。
质量互变规律 2016
质量互变规律
01 质和量的对立统一
02
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03 质量互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
质和量的对立统一
•质 •量 •度
一、质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 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人之所以区别于一般动 物,就在于人是有语言、 能思维、会制造和使用 工具从事生产劳动的高 级动物。
☞事物的质是客观的
二、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赖的。
一方面,质变依赖于量变,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另一方面,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 善不积不足细胞
选择=结果
汇报结束 谢谢观看! 欢迎提出您的宝贵意见!
二、量变和质变形式的多样性
1、量变有两种形式
一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二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顺序 和结构方式上的变化。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不得随处小便 小处不得随便
2、事物的质变有两种基本形式
一是爆发式飞跃
二是非爆发式飞跃
三、物的发展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连 续
流水 连是续一项性重与要阶的段方性法相阶 段结论合指导的原原则则 玉米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