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粉遇碘都变蓝吗

合集下载

淀粉遇碘变蓝的实验小结2篇

淀粉遇碘变蓝的实验小结2篇

淀粉遇碘变蓝的实验小结2篇淀粉遇碘变蓝的实验小结(第一篇)淀粉遇碘变蓝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实验,常用于初中化学教学中。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碘溶液与淀粉反应产生的深蓝色化合物,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不仅可以认识到淀粉和碘之间的化学反应,还可以培养我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观察力。

实验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准备好实验所需的物品,包括淀粉溶液、碘溶液和试管。

接下来,我们将淀粉溶液放入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碘溶液,并进行观察。

如果反应进行正常,我们可以看到溶液由无色变为深蓝色,这是由于碘溶液和淀粉之间形成了蓝色的化合物。

这个实验中涉及到的化学原理是碘与淀粉之间的化学反应。

淀粉分子中的氢键在碘的影响下发生断裂,形成碘化物离子。

这个离子与淀粉分子结合形成蓝色的化合物,使溶液颜色转变为深蓝色。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认识到淀粉和碘之间的化学反应,了解到化学反应过程中颜色的变化和物质的转化。

同时,通过实际操作,我们也可以培养我们的实验技巧和科学观察力。

这对我们今后学习化学和进行其他实验研究都非常有帮助。

淀粉遇碘变蓝的实验小结(第二篇)淀粉遇碘变蓝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实验,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碘溶液和淀粉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从而得到深蓝色的化合物。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需要进行准确的配制和操控,以确保实验的成功。

在准备实验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准备好淀粉溶液和碘溶液。

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我们可以使用称量仪器来测量所需的溶液。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小心地将淀粉溶液倒入试管中,并注意避免将试管的内壁沾上溶液。

接下来,我们将适量的碘溶液加入淀粉溶液中,并用玻璃棒搅拌均匀。

在进行实验观察时,我们需要注意保持震荡轻柔,以免溅出溶液。

当我们将试管倾斜时,我们可以看到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深蓝色,这是化学反应发生的明显标志。

当我们停止搅拌时,溶液会变得稳定,颜色也会保持不变。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淀粉和碘之间的化学反应,以及颜色变化和物质转化之间的关系。

直链淀粉遇碘显什么色

直链淀粉遇碘显什么色

直链淀粉可作为食品添加剂。

为罐头、饮料、口服液等饮品带来口感上的改善。

也作为香肠、冰淇淋等的凝固剂,口感滑嫩细腻;直链淀粉同淀粉有着共同的特性,那么淀粉如遇到碘液是会发什么样的颜色变化,对于研究淀粉含量有着一定的意义。

实验证明,淀粉遇碘会变成蓝紫色,直链淀粉遇碘呈蓝色,支链淀粉遇碘呈紫红色,糊精遇碘呈蓝紫、紫、橙等颜色。

由于实验的显色反应灵敏度很高,可以用作鉴别淀粉的定量和定性的方法,也可以用它来分析碘的含量。

那么究竟为什么会显示出不同的颜色,原理是什么?我们来往下看。

淀粉是葡萄糖分子聚合而成的,它是细胞中碳水化合物最普遍的储藏形式。

淀粉在餐饮业中又称芡粉,水解到二糖阶段为麦芽糖,完全水解后得到单糖(葡萄糖)。

淀粉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两类。

前者为无分支的螺旋结构;后者以24~30个葡萄糖残基以α-1,4-糖苷键首尾相连而成,在支链处为α-1,6-糖苷键。

直链淀粉遇碘呈蓝色,支链淀粉遇碘呈紫红色。

这并非是淀粉与碘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相互作用,而是淀粉螺旋中央空穴恰能容下碘分子,通过范德华力,两者形成
一种蓝黑色络合物。

实验证明,单独的碘分子不能使淀粉变蓝,实际上使淀粉变蓝的是碘分子离子。

对于直链淀粉的特性如下:
直链淀粉具有抗润胀性,水溶性较差,不溶于脂肪;
直链淀粉不产生胰岛素抗性;
直链淀粉糊化温度较高,糯淀粉为73℃,而直链淀粉为81.35℃;
直链淀粉的成膜性和强度很好,粘附性和稳定性较支链淀粉差;
直链淀粉具有近似纤维的性能,用直链淀粉制成的薄膜,具有好的透明度、柔韧性、抗张强度和水不溶性,可应用于密封材料、包装材料和耐水耐压材料的生产。

淀粉遇碘变蓝的小实验作文

淀粉遇碘变蓝的小实验作文

淀粉遇碘变蓝的小实验作文
今天,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小实验——淀粉遇碘变蓝。

首先,老师让我们观察一下碘与淀粉的反应过程。

只见老师把两种不溶于水的物质——淀粉和碘化钾放在一起,然后让我们观察。

过了一会儿,老师告诉我们,碘化钾遇淀粉就会变成蓝色,碘与淀粉结合后就会变成黄色。

接着,老师又拿来一只一次性杯子,在里面放了一勺淀粉和一些碘化钾。

接着又拿了一个试管,把里面的液体倒在试管里。

我想:“为什么碘和淀粉会变成蓝色呢?”老师说:“你们是不是还没有搞清楚其中的原理呢?下面
我来告诉你们吧!”老师说完后,又把那杯液体倒在试管里,我
发现它变成了蓝色的液体。

再看其他同学的实验也都是这样的。

然后,老师告诉我们:“如果把碘和淀粉混合在一起就会变成蓝
色的,如果不混合就会变成黄色的。


我们看了老师的实验后,也都说这个实验太神奇了。

这时,老师又拿出一个玻璃杯(是用来装碘和淀粉的)给我们看了看里面到底是什么情况。

—— 1 —1 —。

淀粉遇碘变蓝--实验报告

淀粉遇碘变蓝--实验报告

淀粉遇碘变蓝--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淀粉分子的化学结构及其与碘的反应性;
2.掌握利用淀粉分子与碘的反应进行检测的方法并能够分析实验结果。

二、实验原理:
淀粉分子由α-D-葡萄糖分子组成的聚合物,用碘水反应最为常见,当淀粉分子与碘
水反应时,碘分子进入淀粉分子分子结构中的螺旋结构,形成了碘化淀粉分子。

碘化淀粉
分子分子中的碘分子导致淀粉分子中形成了蓝色的复合物,所以能够用蓝色检测出淀粉分子。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
仪器:试管、滴管、酒精灯和试管夹;
试剂:淀粉溶液、碘水、纯净水。

四、实验步骤:
1.将试管架放在桌子上,然后用试管夹夹住试管;
2.在试管中加入2ml淀粉溶液;
3.加入1~2滴碘水;
4.用滴管从喷雾瓶中滴入1~2滴纯净水;
5.摇晃试管观察结果。

五、实验结果:
淀粉溶液与碘水混合后,出现了蓝紫色的复合物。

六、实验分析:
七、实验存在问题:
1.一些其他的物质比如糖分子,也会与碘水发生反应,形成褐色。

当褐变反应发生时,颜色已经失去了官能的特征,所以不能正常地检测淀粉分子。

2.很小量的淀粉分子也会导致弱的蓝色反应发生,但过量的淀粉分子却会导致溶液变得粘性,使反应变得更加困难。

3.如果反应淀粉溶液时加入过多的碘水,也会导致反应过度,出现浓稠度过大的淀粉膏状团块。

淀粉遇碘都显蓝色吗

淀粉遇碘都显蓝色吗

淀粉遇碘都显蓝色吗作者:王瑛来源:《化学教学》2007年第01期摘要:对淀粉与碘的显色机理、外界条件进行了研究。

发现淀粉与碘显示出的颜色受淀粉的结构、葡萄糖单元的聚合度、淀粉溶液与碘的浓度、混合液的温度、酸碱性、溶剂等的影响。

关键词:碘;淀粉;显色机理;外界条件文章编号:1005-6629(2007)01-0075-02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淀粉遇碘显蓝色是很灵敏的显色反应,这既可以检验淀粉的存在,又可以证明碘的有无。

但淀粉遇碘都显蓝色吗?笔者所在的学校在一段时间内用同一包可溶性淀粉配制的淀粉溶液与碘反应均不会显蓝色,而显棕红色!这明显与现行中学教材不符。

带着疑问与好奇,笔者对淀粉和碘的显色机理进行了研究。

发现淀粉与碘显示出的颜色受淀粉的结构、葡萄糖单元的聚合度、淀粉溶液与碘的浓度、混合液的温度、酸碱性、溶剂等的影响。

1 淀粉的结构、葡萄糖单元的聚合度对显色反应的影响淀粉可分为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

直链淀粉在淀粉中约占20%-30%。

直链淀粉分子是由1000-4000个a-D-葡萄糖分子脱水经a-1,4-苷键连接而成的葡萄糖多聚物;直链淀粉的构象是卷曲盘绕的螺旋形,每转一圈约含6个葡萄糖单位。

同时,主链上还有少数分支。

淀粉与碘显特殊的蓝色是由于碘分子恰巧嵌入直链淀粉的螺旋空隙中,借范德华力结合成为复合物(即包合物)所致[1]。

支链淀粉在淀粉中约占70%-80%,它是由20-28个a-D-葡萄糖单位以a-1,4-a苷键连接成短链,这些短链又以a-1,6-苷键连接形成多达5000个a-D-葡萄糖组成的多支链的多糖。

支链淀粉与碘显色也是因为生成了包合物,但由于其分支很多,在支链上的直链平均聚合度为20-28,这样形成的包合物是紫色的[2]。

而前述笔者得到的“棕红色”可能是因为所用的可溶性淀粉中绝大多数其实是糊精。

糊精是比支链淀粉聚合度更低的多糖,是淀粉经热处理或在酸作用下的部分水解产物[3]。

淀粉遇碘液变蓝的原理

淀粉遇碘液变蓝的原理

淀粉遇碘液变蓝的原理
淀粉遇碘液变蓝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实验现象,也是淀粉检测的常用方法。

其原理是因为碘分子与淀粉分子之间的形成了一种称为“碘淀粉复合物”的物质。

碘分子可以通过氢键与淀粉分子中的羟基形成复合物。

碘与羟基之间的氢键是一种非共价键,强度相对较弱,但是当数个碘分子形成氢键与淀粉分子形成大量的氢键后,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得非常强烈。

碘分子会导致淀粉分子发生结构变化,从而改变其吸收光谱。

这种物质的生成导致溶液颜色变为蓝色。

产生蓝色的原因是由于复合物的形成改变了碘分子的电子结构,从而导致射入溶液的可见光吸收率发生变化。

这种吸收率变化导致了蓝色的产生。

总之,淀粉遇碘液变蓝的原理是因为碘分子与淀粉分子之间形成了一种复合物,从而导致溶液颜色变为蓝色。

这种物质的生成是由于碘分子和淀粉分子之间形成的氢键相互作用的结果。

淀粉遇碘变蓝的原理

淀粉遇碘变蓝的原理

淀粉遇碘变蓝的原理
淀粉遇碘变蓝是一道老生常谈的实验,小时候很多小伙伴都尝试过,他们把淀粉放入实验皿中,然后加入少量碘溶液,发现淀粉溶液发生了颜色变化,变成了浅蓝色。

这种情况让小伙伴们又惊又喜,以为发现了一个奇迹。

但实际上,这不是什么奇迹,而是有科学道理的。

实际上,淀粉遇碘变蓝的原理就是淀粉结晶体表面上的氰基和碘离子发生化合
作用,形成淀粉衍生物,使淀粉结晶体表面发生颜色变化,变成了浅蓝色。

另外,对碘浓度也有一定的要求,若碘浓度过低,淀粉变蓝的程度很小,而若过高,就会影响淀粉变蓝的作用。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可以很好地感受到科学和自然的神奇,淀粉遇碘变蓝的小
实验也成了许多学生期待的课外活动,尤其在一些自然科学活动中,我们还会看到许多有趣的实验和技能。

淀粉变蓝也成了许多家庭里最受欢迎、最有趣的实验,无论是孩子们,还是成年人,都会投入其中,共同体验这趣味盎然的一幕。

淀粉遇碘变蓝,不仅让孩子们体会到自然的奥妙,同时也能让我们有一丝科技
的深度和实践感,在体验和了解中学习,拓展知识,从小就能塑造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淀粉加碘液变蓝的原理

淀粉加碘液变蓝的原理

淀粉加碘液变蓝的原理以淀粉加碘液变蓝的原理为标题,我们来探究一下这个现象背后的化学原理。

淀粉是一种常见的碳水化合物,由许多葡萄糖分子通过α-1,4-糖苷键连接而成。

淀粉分子通常呈现出螺旋状的结构,这种结构使得淀粉能够形成一种叫做“糊精”的亲水性胶体溶液。

糊精分子中的螺旋结构使其能够与阴离子形成包络复合物,这也是淀粉溶液呈现出特殊性质的原因之一。

而碘液是由碘分子溶解在水中得到的溶液。

碘是一种非常活跃的卤素元素,它可以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

淀粉溶液中的淀粉分子通过氢键与碘分子形成了一种叫做“碘淀粉复合物”的化合物。

当我们将碘液滴加到淀粉溶液中时,碘分子会与淀粉分子的氢键结合,形成淀粉-碘复合物。

这种复合物具有特殊的电子结构,其吸收可见光的能力比淀粉或碘分子本身更强。

当可见光照射到淀粉-碘复合物上时,复合物会吸收蓝光,而反射其他颜色的光。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淀粉-碘复合物呈现出蓝色的原因。

需要注意的是,淀粉-碘复合物的颜色变化是可逆的。

当我们加热淀粉-碘复合物时,碘分子会从复合物中释放出来,使溶液变回无色。

这是因为热量能够打破淀粉分子与碘分子之间的氢键,使它们重新分开。

当溶液冷却后,碘分子又会重新结合到淀粉分子上,形成淀粉-碘复合物,溶液再次呈现蓝色。

除了淀粉,其他一些物质也能与碘形成类似的复合物。

例如,葡萄糖和纤维素等也能与碘发生反应。

但是,它们与碘形成的复合物吸收的光谱范围不同,因此它们呈现出的颜色也会有所不同。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可以利用淀粉加碘液变蓝的现象来检测淀粉的存在。

总结起来,淀粉加碘液变蓝的原理是由于淀粉分子与碘分子之间的氢键形成了淀粉-碘复合物,该复合物吸收蓝光而呈现出蓝色。

这种颜色变化是可逆的,可以通过加热来消除淀粉与碘之间的氢键,使溶液变回无色。

通过利用淀粉与碘形成复合物的特性,我们可以使用淀粉加碘液变蓝的现象来检测淀粉的存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淀粉遇碘一定变蓝吗?河北省沙河市第一中学(054100) 乔进军典例水稻中非糯稻对糯稻为显性,这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现有一批基因型一致的非糯稻种子,不借助任何配种过程,如何设计实验鉴定它们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1)实验原理:水稻的非糯稻米粒含有可溶性淀粉,糯稻米粒只含不溶性淀粉;水稻花粉粒的内含物也有两种类型:含可溶性淀粉的和只含不溶性淀粉的。

遇碘液后前者呈蓝色;后者呈紫红色。

(2)方法步骤:第一步:播种该非糯稻种子若干粒,培养成水稻植株。

(3)预测结果:。

参考答案:(1)杂合子非糯性水稻经减数分裂形成两种类型的花粉粒:含可溶性淀粉的和只含不溶性淀粉的且数量相等;遇碘液后前者呈蓝色,后者呈紫红色。

而纯合子非糯稻植株只产生一种类型的花粉粒,遇碘液后呈蓝色。

据此可判定该非糯性水稻的基因型。

(2)第二步:花期采集该非糯性水稻的花粉,用碘液染色并制成临时装片;第三步:用显微镜观察花粉粒的显色情况。

(3)预测结果:①若视野中的花粉粒全部呈现蓝色,则该非糯性水稻为纯合子;②若视野中出现紫红色花粉粒且数量与蓝色花粉粒相当,则该非糯性水稻为杂合子。

做完该练习学生不禁要问:“淀粉遇碘变蓝”是众所周知的实验现象。

为什么这里会出现遇碘液后呈蓝色和呈紫红色两种类型的花粉粒呢?我们平时实验时也常常见到,遇碘后呈现蓝色的淀粉溶液在淀粉酶的作用下,逐渐变紫蓝,再变紫红,进而淡红,最后完全褪色。

这又是为什么呢?它与前一种情况有必然联系吗?要弄清这些问题,就需从以下几方面谈起:1 植物体内的淀粉及其类型淀粉是植物体内营养物质的贮存形式之一,几乎存在于所有绿色植物的大多数组织中,在种子、果实、块根、块茎等具有贮藏功能的器官中常常集中存在。

其含量因作物种类不同而差别很大;同种作物的不同品种间也有差异;即使同一品种,也因其生长发育期间所处的土壤、气候等条件的不同而差别明显。

常见几种农产品中淀粉含量的参考值为:稻米(种子)75.2%,玉米(种子)68.0%,小麦(种子)68.4%,大麦(种子)63.5%,菜豆(种子)55.6%,豌豆(种子)52.6%,大豆(种子)27.1%,甘薯(块根)16.8%,马铃薯(块茎)16.5%[1]。

通常的植物淀粉产品是一类白色无定形粉末,一般都含有直链淀粉(颗粒质)与支链淀粉(皮质)两种类型的成分。

这两种类型淀粉的分子结构不同,理化性质存在一定差别。

它们在淀粉产品中所占的比例同样随植物的种类和品种而有较大差异。

例如,玉米淀粉中直链淀粉所占的比例为21%~23%,马铃薯淀粉中直链淀粉占19%~22%,小麦淀粉中直链淀粉占24%,粳稻米淀粉中直链淀粉占17%,其余部分均为支链淀粉。

然而也有例外的情况,譬如糯米中的淀粉全部为支链淀粉,而有些豆类的淀粉则全是直链淀粉[2]。

2 不同类型淀粉的分子结构[2]2.1直链淀粉的分子结构直链淀粉在植物淀粉中的含量一般为10%~30%,能溶于热水而不呈糊状,因而粘度较小。

相对分子质量在10,000~50,000之间,相当于60~300个α-葡萄糖残基(存在于淀粉分子内部的葡萄糖分子残留部分)以α-1,4糖苷键连接而成。

端基分析结果表明,每个直链淀粉分子只含有一个还原性端基和一个非还原性端基,证明它是一条长而无分枝的链,其结构示意图如图1。

2.2支链淀粉的分子结构支链淀粉在植物淀粉中的含量约为70%~90%,它不溶于水,与热水作用则膨胀呈糊状,相对分子质量约在50,000~1,000,000之间,相当于300~6000个或更多个葡萄糖残基连接而成。

研究表明,在支链淀粉的每一直链区段中,葡萄糖残基之间以α-1,4糖苷键相连;在糖苷链内部大约每隔20~30个葡萄糖残基产生一个分支,分支处均以α-1,6糖苷键相连;端基分析结果表明,每24~30个葡萄糖单位含有一个端基,表明支链淀粉的分支短链长度平均为24~30个葡萄糖单位。

通过一定的方法可以从支链淀粉的不完全水解产物中离析出α-1,6双糖—异麦芽糖(isomaltose),证明了分支点的结构。

支链淀粉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

3 生物体内淀粉水解酶的类型及其作用[2]淀粉酶(通常指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体内均有存在,动物体内主要存在于消化液(如唾液、胰液、肠液等)中,常见的淀粉水解酶类型有:①α-淀粉酶:是一种淀粉内切酶。

以随机方式水解直链区段中的α-1,4糖苷键,可将淀粉逐步水解为蓝色糊精(由多个葡萄糖残基组成,仍属多糖,遇碘液显紫蓝色)、红色糊精(遇碘液显紫红色)、无色糊精(遇碘液不显色)、麦芽三糖(由三个葡萄糖分子组成)和麦芽糖(由二个葡萄糖分子组成)等产物。

但此酶不能作用于α-1,6糖苷键。

α-淀粉酶仅在萌发的种子中存在,在pH3.3时就被破坏,因而不耐强酸;但它能耐高温,在温度高达70℃以上的条件下,15min后活性仍稳定。

化学试剂商店出售的α-淀粉酶多属此类。

但动物消化液中的淀粉酶同为α-淀粉酶,理化性质却不同。

例如唾液淀粉酶最适温度为37℃,最适pH 6.8。

②β-淀粉酶:一种直链淀粉端切酶,仅作用于多糖链非还原性端的α-1,4糖苷键,生成麦芽糖。

所以用β-淀粉酶作用于直链淀粉时能生成定量的麦芽糖;而作用于支链淀粉或糖元时,则只能生成多分支糊精和麦芽糖,因为此酶同样不能作用于α-1,6糖苷键。

β-淀粉酶主要存在于休眠的种子中,萌发的种子中也有。

在70℃高温时结构易被破坏,因而不耐高温;但对酸比较稳定,在pH3.3时仍不被破坏。

从曲霉中提取的淀粉酶含β-淀粉酶较多。

由于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都只能水解淀粉的α-1,4糖苷键。

所以它们只能将淀粉水解45%~55%,剩下的部分组成了一个淀粉酶不能作用的糊精,称为极限糊精。

③脱支酶(又称R-酶):极限糊精中的α-1,6糖苷键可被脱支酶水解。

但该酶只能分解支链淀粉外围的分支,却不能分解支链淀粉内部的分支。

当β-淀粉酶与脱支酶共同作用时,可将支链淀粉完全降解生成麦芽糖及葡萄糖。

此外,在生物体细胞内,还存在着磷酸化酶(葡萄糖淀粉酶)、转移酶、α-1,6糖苷酶等磷酸化水解酶类。

该类酶的特点是可以用磷酸代替水来降解淀粉,生成1-磷酸葡萄糖,1-磷酸葡萄糖则又在磷酸葡萄糖变位酶、6-磷酸葡萄糖酯酶的催化下生成游离的葡萄糖和磷酸。

各种淀粉水解酶的作用位点示意图如图3。

4 不同类型淀粉、糊精与碘液的显色反应直链淀粉溶于水中时,会受分子内氢键的作用而卷曲成螺旋状,通常每6个葡萄糖分子旋转一圈。

此时如果加入碘液,则碘液中的I2分子便嵌入到螺旋结构的空隙处,并借助范德华力与直链淀粉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螺旋形的络合物,碘分子位于螺旋形结构的中心腔内。

这种络合物能够比较均匀地吸收除蓝色光以外的其他可见光(吸收波长为400~750nm,在620~680nm间呈现最大光吸收),从而使淀粉溶液呈现蓝色[3];支链淀粉因其分支链较短,在水中的螺旋程度较小,因而形成的络合物颜色较浅,常呈现出紫红色(在530~555nm波段呈2003:现最大光吸收)。

4.1 淀粉、糊精的分子结构与碘液的显色反应淀粉和糊精分子遇碘液时所呈现的颜色与葡萄糖苷链的长度有关。

当链长小于6个葡萄糖残基时,便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螺旋圈,因而不能显色;当糖苷链平均长度为20个葡萄糖残基时呈红色;大于60个葡萄糖残基则呈蓝色。

支链淀粉的相对分子质量虽大,但每个分支单位的长度只有20~30个葡萄糖残基,故与碘液作用呈紫红色;直链淀粉的链长一般均在60个葡萄糖残基以上,所以遇碘液呈蓝色。

实验中淀粉遇碘时所呈现的颜色还与其组成成分有关。

例如,分析纯淀粉主要含直链淀粉,加碘液后呈深蓝色;小麦面粉制成的淀粉同时含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与碘液发生反应呈紫蓝色;糯米粉制成的淀粉全部为支链淀粉,因而与碘液作用呈现紫红色。

4.2 影响淀粉与碘液显色反应的因素①温度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淀粉溶液与碘显色的灵敏度降低,当温度高于一定值时甚至会逐渐褪色。

这是因为受热时淀粉分子的螺旋圈会有所膨胀而扩大,部分碘分子不能在螺旋圈中以氢键形成稳定的络合物,或已形成的络合物受热又解离,碘分子从络合物中脱下而使原有颜色(蓝色或红色)逐渐消褪。

当溶液冷却后,又可重新形成络合物而加重显色,如煮沸冷却后往往显色更纯。

所以观察淀粉的显色反应一般等冷却之后进行效果会更明显。

②酸碱的影响:在强碱性溶液中,反应①I2+H2O HIO+HI②HIO+HI+2OH-IO-+I-+2 H2O 均向右移动,使溶液中I2的数量极少,甚至基本无单质碘存在,因而当pH>9时不显色[4];而强酸性溶液中,淀粉会在H+的催化下部分水解为糊精,其中的部分糊精与碘分子作用呈紫红色,这样当pH<3时直链淀粉溶液也会呈现紫蓝色;而在弱酸性环境中,碘液基本上不发生歧化反应,单质碘分子数量多,有利于与淀粉结合,所以显色反应明显,现象典型。

③淀粉新鲜程度:刚配制的直链淀粉溶液与碘发生显色反应呈蓝色。

放置一段时间后,直链淀粉会受多种因素(如微生物等)影响而缓慢水解为多种糊精等产物,所以呈现紫蓝色;存放时间越长呈现的蓝色越浅,而紫色却越明显,甚至会完全呈现出紫红色。

由此可见,淀粉遇碘所发生的显色反应因淀粉的类型和组成、所处条件、分解程度等具体情况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异。

所以杂合子水稻产生的两种类型的花粉粒,遇碘后会分别呈现出蓝色和紫红色;而遇碘变蓝的直链淀粉溶液在淀粉酶的作用下,会因分解程度不同而依次呈现出紫蓝、紫红、淡红等颜色,直至最后完全褪色。

所以“淀粉遇碘变蓝”不能一概而论。

主要参考文献[1]人教社生物自然室.初中生物第一册(上)《教师教学用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39;[2]阎隆飞,李明启主编.基础生物化学.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5: 23,21~22,199~202;[3]人教社生物室.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54;[4]许晖.2007.如何选择淀粉酶活性实验中的糖鉴定试剂.中学生物教学. 2007(1~2):42.淀粉酶(amylase)一般作用于可溶性淀粉、直链淀粉、糖元等α-1,4-葡聚糖,水解α-1,4-糖苷键的酶。

根据作用的方式可分为α-淀粉酶(EC3.2.1.1.)与β-淀粉酶(EC3.2.1.2.)。

(1)α-淀粉酶广泛分布于动物(唾液、胰脏等)、植物(麦芽、山萮菜)及微生物。

微生物的酶几乎都是分泌性的。

此酶以Ca2 为必需因子并作为稳定因子,既作用于直链淀粉,亦作用于支链淀粉,无差别地切断α-1,4-链。

因此,其特征是引起底物溶液粘度的急剧下降和碘反应的消失,最终产物在分解直链淀粉时以麦芽糖为主,此外,还有麦芽三糖及少量葡萄糖。

另一方面在分解支链淀粉时,除麦芽糖、葡萄糖外,还生成分支部分具有α-1,6-键的α-极限糊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