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粉遇碘液一定变蓝吗

合集下载

直链淀粉遇碘显什么色

直链淀粉遇碘显什么色

直链淀粉可作为食品添加剂。

为罐头、饮料、口服液等饮品带来口感上的改善。

也作为香肠、冰淇淋等的凝固剂,口感滑嫩细腻;直链淀粉同淀粉有着共同的特性,那么淀粉如遇到碘液是会发什么样的颜色变化,对于研究淀粉含量有着一定的意义。

实验证明,淀粉遇碘会变成蓝紫色,直链淀粉遇碘呈蓝色,支链淀粉遇碘呈紫红色,糊精遇碘呈蓝紫、紫、橙等颜色。

由于实验的显色反应灵敏度很高,可以用作鉴别淀粉的定量和定性的方法,也可以用它来分析碘的含量。

那么究竟为什么会显示出不同的颜色,原理是什么?我们来往下看。

淀粉是葡萄糖分子聚合而成的,它是细胞中碳水化合物最普遍的储藏形式。

淀粉在餐饮业中又称芡粉,水解到二糖阶段为麦芽糖,完全水解后得到单糖(葡萄糖)。

淀粉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两类。

前者为无分支的螺旋结构;后者以24~30个葡萄糖残基以α-1,4-糖苷键首尾相连而成,在支链处为α-1,6-糖苷键。

直链淀粉遇碘呈蓝色,支链淀粉遇碘呈紫红色。

这并非是淀粉与碘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相互作用,而是淀粉螺旋中央空穴恰能容下碘分子,通过范德华力,两者形成
一种蓝黑色络合物。

实验证明,单独的碘分子不能使淀粉变蓝,实际上使淀粉变蓝的是碘分子离子。

对于直链淀粉的特性如下:
直链淀粉具有抗润胀性,水溶性较差,不溶于脂肪;
直链淀粉不产生胰岛素抗性;
直链淀粉糊化温度较高,糯淀粉为73℃,而直链淀粉为81.35℃;
直链淀粉的成膜性和强度很好,粘附性和稳定性较支链淀粉差;
直链淀粉具有近似纤维的性能,用直链淀粉制成的薄膜,具有好的透明度、柔韧性、抗张强度和水不溶性,可应用于密封材料、包装材料和耐水耐压材料的生产。

淀粉遇碘变蓝原理

淀粉遇碘变蓝原理

淀粉遇碘变蓝原理
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唠唠“淀粉遇碘变蓝原理”这件超有趣的事儿!
你知道吗,淀粉就像是一个爱藏秘密的小精灵。

咱们平时吃的土豆啊、米饭啊,里面可都有它呢!而碘呢,就像是一个神奇的小侦探。

当这个小侦探碰到淀粉这个小精灵的时候,哇塞,奇妙的事情就发生啦!
就好像孙悟空找到了金箍棒,一下子就显了神通!碘进入淀粉的“怀抱”,它们俩一结合,立马就产生了蓝色的反应。

比如说,你拿碘酒滴到一块面包上,眼看着那一块儿就变蓝啦!神奇吧!这不就是现实版的魔法嘛!
你想想看,这就好比是一场特别的“化学反应舞会”,淀粉和碘就是舞会上的主角,它们相遇的那一刻,绚丽的蓝色“光芒”就绽放出来啦!哎呀,这可太有意思啦,难道你不想自己也去试试感受一下这份奇妙吗?。

碘遇淀粉变蓝的原理

碘遇淀粉变蓝的原理

碘遇淀粉变蓝的原理
碘遇淀粉变蓝的原理是由于碘分子进入淀粉螺旋圈内,形成淀粉碘络合物的原因。

当链长小于6个葡萄糖基时,则不会呈色,当链长平均长度为20个葡萄糖基时,则会呈红色,当大于60个葡萄糖基时,则呈蓝色。

碘遇淀粉变蓝的原理是淀粉与碘反应的本质是生成了一种包合物,从而使得颜色变蓝了。

淀粉是一种植物多糖,是由几百到几千个葡萄糖单体脱水缩合而成。

它通常由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这两个部分组成。

直链淀粉可溶于热水,分子量比支链淀粉小,支链淀粉不溶于冷水,与热水作用会形成浆糊,分子量比直链淀粉大。

淀粉遇碘变蓝的原理

淀粉遇碘变蓝的原理

淀粉遇碘变蓝的原理
淀粉遇碘变蓝的原理是由于碘分子与淀粉分子之间发生了物理吸附。

淀粉分子是由大量的葡萄糖分子组成的多糖体,其分子结构中含有许多极性官能团,如羟基(-OH)和醛基(-CHO),这些官能团可以与碘分子形成氢键。

碘分子是特殊的分子,由两个碘原子结合而成,具有很强的亲电性。

当碘分子接触到淀粉分子时,碘分子中的一个碘原子会与淀粉的极性官能团结合,形成氢键,并通过共价键与淀粉分子发生物理吸附。

在这个过程中,碘分子会被淀粉分子束缚住,使得碘分子不能在溶液中自由运动。

而由于碘分子是紫蓝色的,所以被束缚的碘分子会导致溶液呈现出蓝色或深蓝色。

这种碘分子与淀粉分子的物理吸附是可逆的,在没有碘分子的作用下,溶液会恢复到原来的无色状态。

因此,淀粉遇碘变蓝的现象可以用于检测淀粉的存在。

鉴别淀粉的实验报告(3篇)

鉴别淀粉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淀粉的性质和特性。

2. 掌握鉴别淀粉的方法和原理。

3. 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淀粉是一种天然高分子碳水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种子、根茎和果实中。

淀粉遇碘液会呈现蓝色,这是由于淀粉与碘分子形成了一种蓝色的复合物。

因此,通过观察淀粉与碘液反应的颜色变化,可以鉴别物质中是否含有淀粉。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面粉、玉米淀粉、土豆、红薯、花生油、面包、鱼肉、碘液、蒸馏水、试管、滴管、试管架、烧杯等。

2.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显微镜、酒精灯、加热板、烘箱等。

四、实验步骤1. 取适量面粉、玉米淀粉、土豆、红薯、花生油、面包、鱼肉,分别放入不同的试管中。

2. 用滴管向每个试管中滴加少量碘液。

3. 观察并记录每个试管中物质与碘液反应的颜色变化。

4. 将含有淀粉的物质与不含淀粉的物质进行对比分析。

五、实验现象与结果1. 面粉:滴加碘液后,颜色变蓝。

2. 玉米淀粉:滴加碘液后,颜色变蓝。

3. 土豆:滴加碘液后,颜色变蓝。

4. 红薯:滴加碘液后,颜色变蓝。

5. 花生油:滴加碘液后,颜色不变。

6. 面包:滴加碘液后,颜色变蓝。

7. 鱼肉:滴加碘液后,颜色不变。

六、实验分析与讨论1. 通过实验现象可知,面粉、玉米淀粉、土豆、红薯、面包中含有淀粉,而花生油和鱼肉中不含淀粉。

2. 实验结果与淀粉的化学性质相符,即淀粉遇碘液呈现蓝色。

3. 实验过程中,操作应规范,避免污染和误差。

4. 实验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淀粉的提取、应用和改性提供依据。

七、实验总结1. 本实验通过观察淀粉与碘液反应的颜色变化,成功鉴别了面粉、玉米淀粉、土豆、红薯、面包等物质中是否含有淀粉。

2. 实验过程简单易行,操作规范,结果可靠。

3. 本实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加深对淀粉性质的理解。

4. 实验结果可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第2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淀粉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淀粉遇碘变蓝的小实验作文

淀粉遇碘变蓝的小实验作文

淀粉遇碘变蓝的小实验作文
今天,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小实验——淀粉遇碘变蓝。

首先,老师让我们观察一下碘与淀粉的反应过程。

只见老师把两种不溶于水的物质——淀粉和碘化钾放在一起,然后让我们观察。

过了一会儿,老师告诉我们,碘化钾遇淀粉就会变成蓝色,碘与淀粉结合后就会变成黄色。

接着,老师又拿来一只一次性杯子,在里面放了一勺淀粉和一些碘化钾。

接着又拿了一个试管,把里面的液体倒在试管里。

我想:“为什么碘和淀粉会变成蓝色呢?”老师说:“你们是不是还没有搞清楚其中的原理呢?下面
我来告诉你们吧!”老师说完后,又把那杯液体倒在试管里,我
发现它变成了蓝色的液体。

再看其他同学的实验也都是这样的。

然后,老师告诉我们:“如果把碘和淀粉混合在一起就会变成蓝
色的,如果不混合就会变成黄色的。


我们看了老师的实验后,也都说这个实验太神奇了。

这时,老师又拿出一个玻璃杯(是用来装碘和淀粉的)给我们看了看里面到底是什么情况。

—— 1 —1 —。

淀粉遇碘都显蓝色吗

淀粉遇碘都显蓝色吗

淀粉遇碘都显蓝色吗作者:王瑛来源:《化学教学》2007年第01期摘要:对淀粉与碘的显色机理、外界条件进行了研究。

发现淀粉与碘显示出的颜色受淀粉的结构、葡萄糖单元的聚合度、淀粉溶液与碘的浓度、混合液的温度、酸碱性、溶剂等的影响。

关键词:碘;淀粉;显色机理;外界条件文章编号:1005-6629(2007)01-0075-02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淀粉遇碘显蓝色是很灵敏的显色反应,这既可以检验淀粉的存在,又可以证明碘的有无。

但淀粉遇碘都显蓝色吗?笔者所在的学校在一段时间内用同一包可溶性淀粉配制的淀粉溶液与碘反应均不会显蓝色,而显棕红色!这明显与现行中学教材不符。

带着疑问与好奇,笔者对淀粉和碘的显色机理进行了研究。

发现淀粉与碘显示出的颜色受淀粉的结构、葡萄糖单元的聚合度、淀粉溶液与碘的浓度、混合液的温度、酸碱性、溶剂等的影响。

1 淀粉的结构、葡萄糖单元的聚合度对显色反应的影响淀粉可分为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

直链淀粉在淀粉中约占20%-30%。

直链淀粉分子是由1000-4000个a-D-葡萄糖分子脱水经a-1,4-苷键连接而成的葡萄糖多聚物;直链淀粉的构象是卷曲盘绕的螺旋形,每转一圈约含6个葡萄糖单位。

同时,主链上还有少数分支。

淀粉与碘显特殊的蓝色是由于碘分子恰巧嵌入直链淀粉的螺旋空隙中,借范德华力结合成为复合物(即包合物)所致[1]。

支链淀粉在淀粉中约占70%-80%,它是由20-28个a-D-葡萄糖单位以a-1,4-a苷键连接成短链,这些短链又以a-1,6-苷键连接形成多达5000个a-D-葡萄糖组成的多支链的多糖。

支链淀粉与碘显色也是因为生成了包合物,但由于其分支很多,在支链上的直链平均聚合度为20-28,这样形成的包合物是紫色的[2]。

而前述笔者得到的“棕红色”可能是因为所用的可溶性淀粉中绝大多数其实是糊精。

糊精是比支链淀粉聚合度更低的多糖,是淀粉经热处理或在酸作用下的部分水解产物[3]。

淀粉遇碘液变蓝的原理

淀粉遇碘液变蓝的原理

淀粉遇碘液变蓝的原理
淀粉遇碘液变蓝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实验现象,也是淀粉检测的常用方法。

其原理是因为碘分子与淀粉分子之间的形成了一种称为“碘淀粉复合物”的物质。

碘分子可以通过氢键与淀粉分子中的羟基形成复合物。

碘与羟基之间的氢键是一种非共价键,强度相对较弱,但是当数个碘分子形成氢键与淀粉分子形成大量的氢键后,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得非常强烈。

碘分子会导致淀粉分子发生结构变化,从而改变其吸收光谱。

这种物质的生成导致溶液颜色变为蓝色。

产生蓝色的原因是由于复合物的形成改变了碘分子的电子结构,从而导致射入溶液的可见光吸收率发生变化。

这种吸收率变化导致了蓝色的产生。

总之,淀粉遇碘液变蓝的原理是因为碘分子与淀粉分子之间形成了一种复合物,从而导致溶液颜色变为蓝色。

这种物质的生成是由于碘分子和淀粉分子之间形成的氢键相互作用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由一节失败的生物实验课想到的
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沧溪中学(211313)沈小明
背景: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的不仅是传授学生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即不仅要学生知道是什么,而且要知道为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怎么做;不仅要使学生学会已有知识,而且要学会动手动脑收集、加工知识,学会自我增长知识和生产知识。

新课程目标中其中之一是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我在一节很普通的实验课上遇到了从教近二十年来没遇到的问题,“淀粉遇碘不变蓝”,我从震惊到惶恐,再到焦急,然后通过收集资料、重新设计教学方案,又重拾信心而收获喜悦,一路走来,才真正认识到“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充分体现了对能力发展的要求,其核心是人的发展。

这个目标的确立超越了传统教学目标只关心知识学习,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而忽视人整体发展的局限。


片断回顾:
片断一:问题的首次发现
在做食物在口腔内的化学性消化实验时,我还是和以前一样,简单讲一下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后,学生就开始实验(每两人一组),并要求先做好的同学向大家汇报实验结果。

然后我就很轻松地在各组间转悠,时不时地还指点一二。

生:“老师,我们做完了。

”一女生小声地喊我。

师:“那给大家展示汇报一下。


那女生有点犹豫不决地站了起来,然后举起手中的两个试管向全班汇报,“……向两个试管各滴加1滴碘液,加入1ml唾液的试管中的溶液颜色变黄色,加入1ml清水的试管中的溶液颜色变紫红色……”
师:“什么什么?加入清水的试管变紫红色?有没有搞错?大家告诉她,加入清水的试管应该什么颜色?”我武断地打断了她的回答。

学生齐声回答:蓝色。

但也有几个小声地说:“我们做出来也是紫红色。

”还有说是黑色的。

我有点气不打一处来,“和你们说过多少次,淀粉遇到碘变蓝色。

你们肯定是哪个步骤做错了。


“老师,我也是紫色的,我怀疑自己是哪个步骤做错了,就又做了一遍,但还是紫色。

”一个男生举手说。

这个男生生物觉得很好,实验操作能力也很强。

他的话让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

怎么会这样呢?淀粉遇碘变蓝,这似乎成了一个科学常识了,问每个中学生,他们可能都知道。

正在犹豫之时,下课铃“及时地”掩盖了我的尴尬,我含糊其辞说了些诸如“可能是气温影响了实验,也可能是实验员买的淀粉不对。

”就匆忙下课了。

课后我一直忐忑不安,就自己做了一遍实验,确实是紫红色。

我立即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才发现原来是这样:淀粉遇碘变色受多个因素影响,如受淀粉类型(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所含比例不同)、淀粉的新鲜度、显色反应时的温度、PH值等因素的影响。

我一一研读了相关资料后,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终于搞清楚了原因,认真整理了一下思路,我要将原来上失败的一节实验课重新设计成一个探究性实验,便抓紧重新设计了一下教学方案,准备好在另一个班上课。

片断二、问题解决的策略
探究一:不同种类的淀粉遇碘会怎样
……
“老师,为什么我的淀粉溶液不变蓝?”望着同学们渴望求知的脸,我只是不动声色地引导:“这种情况说明了什么呢?”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生怀疑可能是淀粉的原因,然后及时地说:“老师这有另外一种淀粉溶液,想不想再试一下?”学生们立刻取了重做一遍。

“老师,变蓝了!”看着他们兴奋的脸庞,我的心也醉了,就趁势延伸。

“那这种淀粉遇碘一定变蓝吗?”
探究二:热淀粉溶液与冷却的淀粉溶液遇碘会怎样
实验1:为什么在热淀粉溶液中滴加碘液没有变色?
有一组学生向刚配制好的热淀粉溶液中滴加了几滴碘液,试管内出现了碘的棕色,摇动试管,棕色消失。

冷却后摇动试管,仍没有变色。

这是什么原因呢?是课本上的结论错了吗?我不露声色的引导他们:“请用开水试一下。


在将碘加入开水中时,他们发现,碘的颜色逐渐消失了,同时闻到了刺鼻的气味,只几秒钟,碘液的棕色便无影无踪了。

他们大声叫着:“老师,快来看,碘蒸发了。

”“怪不得,把这种碘加入到淀粉溶液中,还能变蓝吗?”一下子恍
然大悟了。

疑惑解开了,他们在冷的淀粉糊中滴加了碘液,很快呈现出令人兴奋的蓝色。

正当同学们为自己的伟大发现欢欣鼓舞时,又有一位同学很不甘心的又抛出了自己心中的疑问。

探究三、不同含水量的淀粉遇碘会怎样
“老师,我们组用的是馒头,为什么我的不变蓝,他们的却变蓝了?”是啊,馒头都是熟的啊。

“老师,我发现这两块馒头不一样,不变蓝的这一块可能是太干了。

”一直没吭声的课代表冒出一句,同学们都把目光投向了我,我引导学生说:“科学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科学前辈们在探究的道路上也和我们今天一样,不断进行探索的。

大家想一想,遇到这种情况,下面应该怎样做呢?”
同学马上说道:“应该再做实验,继续验证!”
只见一位学生迅速洒了一点水在干馒头上,课代表滴一滴碘液在上面。

“噢,变蓝了,变蓝了。

”实验室里充满了孩子们兴奋的叫声。

我接着又说“可是,这又是为什么呢?那请同学们课后再去查找答案吧。


“嘀铃铃……”下课铃响了,同学们有的去学校图书馆去查阅资料,有的到电子阅览室去上网搜索……
第二天上课,就有了反馈,去查图书的同学和上网的搜索的同学都查到了相关知识:直链淀粉能溶于热水而不呈糊状,支链淀粉不溶于水,热水与之作用则膨胀而成糊状。

其中溶于水中的直链淀粉,呈弯曲形式,并借分子内氢键卷曲成螺旋状。

这时加入碘酒,其中碘分子便钻入螺旋当中空隙,并借助范得华力与直链淀粉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络合物。

这种络合物能比较均匀地吸收除蓝光以外的其它可见光(波长范围为400—750钠米),从而使淀粉变为深蓝色。

师生共同探究成果:
1.课本上的说法比较模糊,没有说明是什么样的淀粉,在什么情况下遇碘变蓝,因此说法不完全正确。

2、课本上说法应该纠正为:直链淀粉溶于热水,冷却后遇碘变蓝。

教学反思:
传统认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在新的课改形势下,教师再也不能仅仅充当照本宣科的布道者,而是要转变为学生科学探究的倡导者和合作者,
前一角色绝大多数教师能做到,而后一角色对于从教有一定阶段的老师而言颇有难度,要勇于不断尝试角色的转变,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理念的转变。

生物学原本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十分重要的途径。

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的本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一次课上学生提出反应颜色不符,教师出于对教材尊严的维护而以其他原因敷衍学生,如“可能是实验室买的淀粉不对”或“今天气温不适宜”等,对学生强调“淀粉遇碘液肯定是变蓝”。

看似搪塞过去了,但作为教师自己总觉得有点尴尬,“怎么不是蓝色呢?”、“要是提前做一遍看一下该多好”;作为学生会认为“我明明做出来紫红色(赭色或黑色),老师偏要说是蓝色?”老师不尊重我的观点,甚至会得出老师自己没弄清楚应该是什么颜色。

这使得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大打折扣,严重得会让学生失去这门学科的兴趣,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在这次探究实验中,我深受启发。

新课改精神使我们的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再也不是唱“独角戏”了,而是和学生相互交流,互通有无,真正体现了新课改的精髓。

在这个实验探究中,作为教师的我就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通过学生查找到的资料,也学到了许多知识。

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通过这个探究,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教学相长”。

教学中我们不能要求学生强行接受某一概念。

而应要求学生不迷信专家、不惟书、不惟上,敢于向权威挑战。

让他们在探究中感受到“欲知此事,必身力行”的道理;在亲历过程中体验到只有经过亲身观察和检验才真正相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