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名词解释大全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书法名词解释汇总

书法名词解释汇总

书法名词解释汇总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一直传承到今天,其中的技法术语也是极其重要的。

考虑到中国书法艺术的悠久历史和传统,这些技术术语对于学习和欣赏书法是必不可少的。

以下是一个介绍各种书法名词解释的汇总,以便于读者在学习和探讨书法方面不会有误解。

首先,书法是一种文字的表现形式,它把文字融入到艺术之中,使读者感受到文字的力量和美感。

书体是指书法字体的总称,不同的书体有不同的书法特征和风格,比如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等。

隶书是一种书体,由秦篆书演变而来,它是由秦汉时期的篆书发展而来,以楷书特征混合了野草书风格,这种书体通常用于书写著作中的表述和文学论述。

笔划是书法术语中经常提到的一个词汇。

它指的是书法字体中组成文字的每一笔所完成的动作,比如横笔、直笔、撇笔和捺笔等,经过多次技巧性练习,才能掌握每种笔划的技法。

书法中,也有一些特殊的技法,比如圆笔、走笔、拔笔和流笔等,每种技法都有各自的细微差别,而这些技法也是书法的核心组成部分。

书法还有诸多术语,比如书痕、行距、结合处、流线等,其中书痕是书法字体的结构构成部分,行距是书法字体中文字间隔的距离,而结合处则指字体中文字之间的融合程度,流线是指字体每一笔的灵动性和连续性。

另外,还有书法中的一些技法,比如乱笔、穿线、挑点、点字等,这些技法就是在书体中将文字的表现力更加灵活多样。

最后,水墨是书法的营养源,用于书法的墨水有竹炭墨、皂墨和注汁等,每种墨水都有其特定的效果和调色,从而提升书法艺术和表现力。

从上面可以看出,书法名词讲解是学习和探讨书法艺术的基础,本文总结了关于书法术语讲解的内容,供广大书法爱好者参考。

书法是一种非常传统和神圣的艺术,它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还能丰富我们的精神文化活动。

希望本文能够为读者提供帮助,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接触和了解书法艺术。

书法名词解释汇总

书法名词解释汇总

书法名词解释汇总中国书法古老而又精美,它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文学手稿。

随着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书法词汇也不断增多,很多人知晓书法的一些常见名,但却不知道这些词汇的具体含义,今天就让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书法的一些常用名词。

首先,“篆书”是汉字的一种书写语言,可以被称为中国古代的文字,它是中国书法的基础,也是中国文字的发展趋势的标志,有许多古老的作品是用篆书书写的。

其次,“行书”是一种以汉字书写的书法艺术,其历史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书写文字的艺术形式,被誉为“书法之魂”。

第三,“隶书”是书写汉字的一种书法艺术,它用精细的笔法和严谨的结构,将汉字表现得高雅大气和神秘莫测,被誉为“书法的形象”。

第四,“楷书”是中国书法的一种,它以线条细腻优美,每一笔都表现出自然细腻的感觉,是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书法的基础。

最后,“草书”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一个重要类型,草书以笔画及其组合的美感为主,能够将笔画贯穿全文,使作品更加绚丽多彩。

以上就是《书法名词解释汇总》,书法文字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有传统艺术的意味,在书写时可以体现出个人的风格和特色,并可以表达美的思想和情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让我们今后继续追寻它的奥秘。

书法艺术的发展也伴随着一些细微差别,比如“藏书”是以一定规律书写而成,它既有楷书的特征,又有草书的特点,更能够体现出作者的气魄和情感;“法帖”是以大型字体书写汉字,其文字特点是结构严谨,字体简洁大方,更加能深刻表达出文化层次。

另外,书法还有一种独特的书写方法,叫做“碑帖”,它是以古代文字书写的,文字结构严谨,线条细腻,富有诗意,它更能以专业的书写方式表达文字的精髓,以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准。

最后,“称号”就是书法家们给自己的一种标签,通过称号他们可以宣传自己的书法,也可以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用于证明自己书法水准究竟如何,表明书法家们对书法艺术的追求。

总之,书法名词对于了解书法艺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熟知书法词汇也是迈向书法大师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步,让我们中国书法艺术永葆生机,传承古老文化,让世代流传。

史上最全的书法术语解释大全

史上最全的书法术语解释大全

史上最全的书法术语解释大全拨镫法:书法术语,运笔的一种技法。

镫一作灯,故亦有譬喻执笔运指如挑拔灯芯的。

主要有二说:1.《书苑菁华》引晚唐林韫《拨镫序》语:“镫,马镫也,盖以笔管着中指、名指尖,令圆活易转动;笔管直,则虎口间空圆如马镫也。

足踏马镫浅,则易转运。

手执笔管亦欲其浅,则易于拨动矣。

推、拖、撚、拽,诀尽于此。

”2.《桃源手听》引北宋钱若水语:“古之善书鲜有得笔法者,唐陆希声得之凡五字,擫、压、钩、格、抵,用笔双钩,则点画遒劲而尽妙矣,谓之拨镫法。

”但《唐诗纪事》及《宣和书谱》所记陆希声五字执笔法并无“拨镫法”字样。

案林韫的运指四字诀和陆希声的执笔五字法系两种不同含义的方法。

不少学者对执笔法多主陆说。

执笔法执笔法:书法术语,写毛笔字以手指执笔管的方法。

执笔,是进行写字活动的基本手段。

大致有如下几点:如双苞(即双钩)、单苞(即单钩)、回腕、撮管、握管、搦管等。

传自锺繇、王羲之、虞世南,陆彦远等综合而成的“五字执笔法”(即擫、压、钩、格、抵)。

经历代书法家长期书写的实践,咸认为是符合生理机能而又行之有效的正确方法。

双钩双钩:书法术语。

①复制法书的技法。

法书上石,沿其笔面的两侧外沿以细线钩出,称为“双钩”,南宋姜夔《续书谱》称:“双钩之法,须得墨晕不出字外,或廓填其内,或朱其背,正肥瘦之本体。

”陆游有“妙墨双钩帖”诗句。

②一种书写“空心字”的技法。

据载:宋代蒲元,尝以双钩字写河上公注《道德经》,笔墨精细,若游丝萦绕,孤烟袅风,连绵不断,或一笔而为数字,分布匀稳,风味有余。

③执笔法的指法名称,与“单钩”相对。

北宋黄庭坚论书:“凡学字时,先当双钩,用两指相叠,蹙笔压无名指。

高提笔,令腕随已意左右。

”今以食指与中指上节、中节之间相叠,钩住笔管,称为“双钩”。

单钩单钩:书法术语。

执笔法指法名称.以食指钩笔管与拇指形成钳制状,余指皆垫于笔管后方。

因只以一食指主钩,故称“单钩”。

与“双钩”相对。

唐代韩方明称:“若篆书,则可多用单钩,取其圆直有准。

书法名词解释汇总

书法名词解释汇总

书法名词解释汇总书法是一门久远而古老的艺术,它将意境,笔墨,字体等手法融合贯穿文彩,可以说是条条细枝繁花在整体平稳性和持续凝聚力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美学。

它是表达大自然及人与自然交互美感的极佳载体,也是传承文化的宝库,长久以来,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它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并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和文学。

在书法中,有许多术语是很重要的,而且必须熟悉各种书法术语才能更好地理解书法的基本原理。

因此,在此总结一些书法名词的解释,以便大家更好地了解书法。

首先,是“锋”。

“锋”是指在书法作品中,笔画经过刚强有力的变化之后形成的笔触。

它是一种包括平笔、点、折、抹、刻等许多技法在内的传统书法技艺。

在书法作品中,文字、抚锋及笔法的使用是展示书法形式特色的一个重要元素。

其次是“痕迹”。

“痕迹”是指书法家从笔画到绘画画线的技法,是在书法作品中对文字进行指示,帮助书法作品达到视觉上的协调性的关键技巧。

它给书法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审美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也是评价书法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

再者,是“笔划”。

笔划是一种书法艺术中重要的表现手段,是书法作品的基本元素,其种类很多,分为横、竖、斜、垂、圆、笔锋等笔划。

它的组合形成各种十分丰富多彩的书法作品。

最后,是“线条”。

线条是书法作品形成的最基本的单位,也是书法作品的最重要的表现元素。

它可以把书法作品的主题思想准确表达出来,也是书法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

以上是书法名词解释汇总,书法术语不仅是书法艺术的基础,而且还是书法艺术创作的基本元素,也是写作书法作品欣赏的重要标准。

书法艺术的唯一标准就是:书法作品可以表达出它所表达的深刻的文化价值。

古老的书法文化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展示中联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传承书法文化,并在表达人文情感上发挥重要作用,使其成为具有持久魅力的艺术形式,为世界文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书法是一种艺术,其精湛的字形使人们从中感受到无穷的美。

书法作品丰富了我们的文明,我们应该学习书法,把它打扮出新、活、艳的感觉,使书法不断发扬光大,让它在中国文化中产生更大的影响。

书法名词大全

书法名词大全

书法名词大全1. 书法:指用毛笔、硬笔或其他工具书写文字的艺术。

2. 行书:书法字体之一,字体行间相连,笔画流畅。

3. 楷书:书法字体之一,字形规范,笔画工整。

4. 草书:书法字体之一,字形简略,笔画潇洒。

5. 隶书:书法字体之一,字形方正,笔画挺拔。

6. 篆书:书法字体之一,字形古朴,笔画刚劲。

7. 临摹:模仿书法作品进行练习,以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8. 书法家:专门从事书法创作和研究的人。

9. 书法展:展示书法作品的展览活动。

10. 书法作品:书法家创作的文字作品,包括字帖、对联、题字等。

11. 书法教育:培养和传承书法艺术的教育活动。

12. 书法学习:学习书法技巧和风格的过程。

13. 书法字体:不同的书法风格和形式。

14. 书法材料:用于书写的纸张、毛笔、墨汁等工具和材料。

15. 书法笔画:构成汉字的基本线条和笔画。

16. 书法技法:书法创作过程中的技巧和方法。

17. 书法艺术:以书法作品为表现形式的艺术形式。

18. 书法墨迹:书法作品的墨色和线条。

19. 书法展览:展示书法作品的展览活动。

20. 书法收藏:收集和珍藏书法作品的行为和活动。

21. 书法比赛:以书法技艺为比赛内容的竞赛活动。

22. 书法字帖:用于学习和模仿的书法范本。

23. 书法书籍:记录和介绍书法艺术的著作。

24. 书法协会:组织书法家交流和合作的组织机构。

25. 书法教师:专门从事书法教学的人员。

26. 书法课程:学习书法技巧和知识的教学内容。

27. 书法展示:展示书法作品的方式和形式。

28. 书法展览馆:专门展示书法作品的场所。

29. 书法比赛奖项:表彰书法比赛中优秀表现的奖励。

30. 书法艺术欣赏:欣赏和评价书法作品的活动。

书法教学术语大全

书法教学术语大全

常见的书法教学术语
1. 笔法:书法中笔画的表现方式和方法。

2. 运笔:书写时笔锋的运动方式,包括提、按、顿、挫、转、折等。

3. 起笔:笔画开始的运笔方式,有藏锋、露锋、方笔、圆笔等不同的方式。

4. 收笔:笔画结束时的运笔方式。

5. 结构:字形和笔画间的组合关系。

6. 布局:作品的整体安排,包括字距、行距、章法等。

7. 临摹:学习书法的基本方法,包括对真迹的模仿和在心中对字帖的再现。

8. 笔力:书法中笔画的力度,可以通过提按、顿挫等运笔方式表现。

9. 姿态:书法中笔画的表现形式,包括斜、曲、直、圆等。

10. 气韵:书法中笔画间的气脉相通,是书法艺术的灵魂。

11. 骨力:书法中笔画间骨架的力度。

12. 墨色:书法中墨的运用,包括浓、淡、枯、湿等变化。

13. 节奏:书法中笔画间的快慢、轻重变化。

14. 意趣:书法中表现出的个人情感和趣味。

15. 笔势:书法中笔画的运动趋势。

16. 提按:书写时利用毛笔的提和按来表现笔画的变化。

17. 转折:书写时改变笔画方向的方式,包括顿笔成方角或圆弧。

18. 藏锋:笔画开始时较暗,不露痕迹。

19. 露锋:笔画开始时显露锋芒,有动态感。

20. 雁尾:某些笔画收尾时的形状,像大雁飞行一样。

中国书法理论史的名词解释

中国书法理论史的名词解释

中国书法理论史的名词解释中国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对于书法爱好者而言,了解中国书法理论史中的一些重要名词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文将通过对这些名词的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书法的艺术内涵和发展历程。

一、书法书法是指通过运用特定工具和技法书写汉字,并以此表达情感、传达信息的艺术形式。

它追求的是字意形神的完美结合,以及笔画的运动美和节奏感。

尤其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书法被视为高尚的艺术形式,并与诗、琴、棋酒等被称为“四艺”或“文人雅事”并重。

二、砚台砚台是书法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

砚台通常由石材雕刻而成,形状有多种多样。

在砚台上磨墨并书写,既能调动书法家的创作灵感,又能让人感受到古代文人的墨香书声。

三、毛笔毛笔是书法创作中使用的主要工具,它由动物毛制成。

常用的毛笔有羊毫、豪毫等。

毛笔具有藏墨容水,笔锋变化多样等特点,将濡墨、点墨、顿笔等笔法运用得淋漓尽致,使毛笔书法充满了动态美和表现力。

四、行书行书是汉字书法中的一种字体风格,它的特点是笔画连贯流畅,线条形态圆滑,书写速度相对较快。

行书既保留了隶书的秀丽和楷书的规范,又注重笔势的运用,给人带来一种活泼自由的感觉。

五、楷书楷书是汉字书法中的一种字体风格,它以直线、平行和对称为主要特点。

楷书是书法的基础和规范,是其他丰富多样的字体风格的基础。

楷书具有端庄大方,规整美观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正式文书和印刷等领域。

六、颜体颜体是宋代书法家颜真卿的书法风格,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大流派。

颜体以骨韵和秀逸为特点,字形饱满圆润,笔画变化富于节奏感。

颜体的兴起对后世书法家的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七、模写模写是通过抄写古代名家的作品来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的一种学习方法。

模写不仅有助于熟悉书法的笔法和结构,更重要的是能够感受到古代书法家的意境和艺术追求。

模写既是学习,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过程。

八、气势气势是指书法作品所展现出来的庄重、韵律和力量感。

中国书法名词解释大全1

中国书法名词解释大全1

中国书法名词解释大全1内容摘要:书法名词解释书法: 中国的传统艺术之一。

通常以毛笔为书写工具,讲究执笔,运笔,用墨,点画,结构,分布(行次,章法),风格,韵味等。

笔法,笔势,笔意是书法艺术的三大要素。

书法家运用书写的技法,以独特的形式表现内心的感情,创造美的意境。

中国的书法艺术,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艺...外拓: 指意在纵放的笔势。

沈尹默说:“外拓用笔,多半是在情驰神怡之际,兴象万端,奔赴笔下,翰墨淋漓,便成此趣,尤于行草为宜。

”又说:“内拽是基础,基础立定,外拓方不至于流于狂怪。

”牵丝: 又称“丝牵”,“游丝”,“引牵”,“引带”。

指书写点画时,由于笔势往来在先后笔画之间留有纤细痕迹。

点画间有纤细如丝的痕迹,用笔则显得挺健利落,可产生上下呼应,笔意贯通的艺术效果。

燕尾: 又称“雁尾”。

指横画捺画出笔的挑脚,状如燕尾,故名。

隶书有“燕不双飞” 之说,即指一字之中只宜用一次波挑,重复出现就会范笔画雷同,字形拖沓的毛病。

散水: 俗称“三点水”。

此偏旁写法因字体和书体不同各异。

布白: 指字的点画间架安排和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空白布置。

字的点画与空白有繁简,长短之不同,结体也有大小,疏密,欹正之不同。

书写时均因字生势,灵活多变。

布白得当,可使字与字,行与行之间产生参差错落,呼应协调的艺术效果。

折钗股: 钗是古代妇女头上的金银饰物,质坚而韧。

这里借以比喻笔画转折圆润有力。

宋姜夔《续书谱·用笔》中称:“折钗股欲其曲折圆而有力。

”清朱履贞《书学捷要谓:“折钗股者,如钗股之折,谓转角圆劲力均。

”屋漏痕: 原指破屋上雨水漏淌的痕迹,这里比喻用笔技法弯曲顿挫有如漏水之痕,笔道凝重自然。

如竖画行笔不可直线而微微左右弯曲顿挫,有如屋漏之水缓缓濡曲下淌,形成有节奏性的缓降,故圆润有力。

“屋痕漏”相传为唐颜真卿所言(唐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

宋姜夔《续书谱·用笔》云:“屋漏痕欲其横直匀而藏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书法名词解释大全中国书法名词解释大全时间:2010-10-20 17:57:12 作者:书法欣赏来源:书法欣赏查看:5515 评论:0 内容摘要:书法名词解释书法: 中国的传统艺术之一。

通常以毛笔为书写工具,讲究执笔,运笔,用墨,点画,结构,分布(行次,章法),风格,韵味等。

笔法,笔势,笔意是书法艺术的三大要素。

书法家运用书写的技法,以独特的形式表现内心的感情,创造美的意境。

中国的书法艺术,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艺...书法名词解释书法: 中国的传统艺术之一。

通常以毛笔为书写工具,讲究执笔,运笔,用墨,点画,结构,分布(行次,章法),风格,韵味等。

笔法,笔势,笔意是书法艺术的三大要素。

书法家运用书写的技法,以独特的形式表现内心的感情,创造美的意境。

中国的书法艺术,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日本称书法为“书道”。

法书: 指有规则,有法度,具有较高艺术水平因而可作学习范本的书法作品。

通常称他人书作为“法书”时,则含有尊重之意。

翰墨: 与“笔墨”同义。

翰,原指羽毛,借指毛笔,文字。

翰墨,即笔和墨,借指文章,书,画等。

真迹: 由名家亲自书写或绘成的书画作品。

甲骨文: 殷商时代刻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最早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殷王朝都城遗址,故又称“殷墟文“。

因使用刀刻,而称”契文“;因刻于龟甲或兽甲之上,而称”龟甲文“;因文字为记载占卜,祭祀之类活动,而称”卜辞“。

是可辨识的最古的汉字。

金文: 殷商至汉代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因铜在古代称金,故程“金文”。

古代铜器一般分礼器和乐器两类,礼器作祭祀用,以鼎为代表;乐器作演奏用,以钟为代表。

古代以钟,鼎代表所有铜器,故金文又称“钟鼎文”。

石鼓文: 指唐初在今陕西宝鸡三原发现的十块鼓形石头上所刻的文字。

石鼓,为鼓形的石头,非石头制作的鼓。

据近人考证,石鼓为公元前八世纪秦人所制,文字为秦人所刻。

十块石鼓每块上刻一首四言诗,记载秦国国君狩猎情况,故又称“猎”。

石鼓文是已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刻石文字。

籀文: 又称“籀(zhou)书”,“大篆”。

是介于甲骨文于小篆之间的一种字体。

相传周宣王太使籀作大篆,故取籀为名。

石鼓文为籀文的代表作品,故石鼓文又称为“籀文”。

大篆: 广义指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战国时期通用的六国文字。

狭义专指籀文。

小篆: 又称“秦篆”。

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通用的字体。

相传是李斯在大篆基础上加以整理,简化而创制的。

小篆的特点是形体偏长,线条园匀齐整。

今存的< <泰山刻石>>, <<琅琊台刻石>>,<<秦始皇诏版>>等皆为小篆代表作。

玉箸篆: 篆书的一种,仅指小篆而言,其特点是笔道圆润温厚,形如玉箸。

此种篆书始于秦代。

后亦有一“玉箸”形容书家用笔圆浑遒劲者。

铁线篆: 小篆的一种。

因用笔圆活,细硬如铁,笔道如线而得名。

如唐代李阳冰的篆书,书法史上即称之为“铁线篆”。

隶书: 又称“佐书”,左书“,”史书“。

隶书是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的一种书体。

其特点是将篆书的圆转变为方折,形体取横势。

隶书开始形成于战国晚期,汉魏时成为通用字体。

隶书为汉字的书写简便化开辟了通途,它的出现为楷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是汉字书法史上的一大转折。

鸟虫书: 又称”虫书“,”鸟虫篆“。

篆书的一种花体。

其特点是字的笔画写成类似动物的形状,字形犹如图画。

这种书体多用于旗帜和符信上,能起装饰作用。

汉代印章亦有用鸟虫书的。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记新莽六书称:”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

“段玉裁注:”书幡,谓书旗帜;书信,谓书符节。

“科斗文: 又称”科斗书“,”科斗篆“。

手写篆字,以笔蘸墨或漆书写,起笔处较粗,收笔处较细,因而点画之状好似头粗尾细的蝌蚪,故称为科斗书,又写作”蝌蚪书“。

元代吾丘衍<<学古编>>称:”上古无笔墨,以竹梃点漆书竹上,竹硬漆腻,画不成行,故头粗尾细,似其形耳。

“八分: 即八分书,也称为分书。

八分之义,历来解释不一。

一般认为它似汉隶的波磔,左右笔画向两边分开,如同”八“字的两笔向两边分开一样,故称”八分“。

亦有学者认为这种字体而分似隶,八分似篆,故称”八分“。

近人以为八分非定名,汉隶为小篆的八分,小篆为大篆的八分,今隶为汉隶的八分。

今隶: 正书(楷书)的古称。

正书有汉隶演变而成,唐代仍将正书沿称为”隶书“,为区别于汉魏是的隶书,则将正书称为今隶。

汉魏是的隶书又称”古隶“。

草隶: 草书的别称。

汉代的木简上写得比较流动,草率的隶书书体亦称为草隶。

草书: 为书写便捷而在隶书基础上演变而成的一种字体。

汉初在草隶基础上形成“章草”,章草保留了隶书的波挑体势,笔画相互勾连,而字间不连,是草隶的规范化。

汉末,相传张芝脱出章草的规范,去波挑体势,使上下字间牵连相通,笔画连绵回绕,书写更为便捷,成为“今草”(亦称小草),即后世所称的“草书”。

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亦是今草的代表书家。

至唐代中期的张旭,怀素,将今草写得更为放纵奇诡,笔画连绵回环,如飞龙走蛇,被称为“狂草”,以别于“今草”。

章草: 早期的草书,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

章草是今草的前身。

其特点是保留了隶书笔法的形迹,上下字独立不连写。

章草的得名,说法不一:有谓因汉章帝创始,而名章草;有谓因汉章帝爱好与提倡而得名;有谓因章帝命杜度草书章奏而得名;有谓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用此书体而得名。

近代学者认为章有彰明之义,因字体结构彰明严格,对草隶起了规范化作用,故得名。

正书: 又称“楷书”,“真书”,“正楷”,由楷书发展而成。

正书始于汉末,为魏晋至今通用的一种字体,隶书变篆书的圆转为方折,正书又变隶书的波挑为顿挫,出锋为回锋。

其特点是笔画平整,形体方正,故称“正书”。

相传汉末王次仲始以隶字作楷法。

因正书字体平正有法度,可作楷模,故又称“楷书”。

唐代楷书最为规范,今所临习的楷书碑贴,多出唐人之手。

真书之名,亦取正义。

行书: 又称“行押书”,“行狎书”。

行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既有楷书的平整方正,又有草书的流畅便捷,且不象草书放纵难认,又较楷书生动简便,行笔不滞,如行云流水,故名行书。

是社会上广泛使用的手写书体。

接近楷书的行书,称行楷;接近草书的行书,称行草。

行书,行楷,行草是相对的概念,并无严格的划分标准。

榜书: 又称“榜署”,古称“署书”,今又称“擘窠(bo ke)书”。

泛指书写在匾额,宫殿门额上的大字。

榜,即匾额。

擘窠书: 即”榜书“,大字的别称。

或云擘,巨擘;窠,穴,即大指中之窠穴;因写大字时,须把握大笔在大指中之窠,即虎口中,故大字名擘窠书。

或云因古人写碑版或题额,为求匀整,先以横直界线划为方格,然后书写于方格中,故称擘窠书。

漆书: 指以漆书写的文字。

又指一种书体,如清代金农将字的点画破圆为方,横粗直细,似用漆帚刷成,故称漆书。

飞白: 又称“草篆”。

是一种写法特殊的字体。

笔画呈枯丝平行,转折处显露笔路。

相传为汉代蔡邕所创。

北宋黄伯思称:“取其若丝发处谓之白,其势飞举谓之飞。

”明代赵宦光谓:“白而不飞者似篆,飞而不白者似隶。

”今人将书画中干枯笔触的露白部分泛称为“飞白”。

瘦金书: 又称“瘦金体”。

楷书之一种。

宋徽宗赵佶所创。

其特点是运笔挺劲犀利,笔道瘦细峭硬而有腴润洒脱之势。

有谓此种书体出于古铜甬书,瘦硬通神,有如切玉,故称瘦金书。

指书: 又称“染指书”。

用手蘸墨作书,故名。

台阁体: 明代官场使用的一种方正,光洁,乌黑,大小一律的呆板楷书。

台阁,本指尚书,引申为官府的代称。

清代称“馆阁体”。

后人讥称刻板拘谨,毫无生气的楷书为“台阁体”或“馆阁体”。

馆阁体: 同“台阁体”。

因清代馆阁中的官僚擅长写呆板,僵化的楷书,古称馆阁体。

经生书: 唐代佛经多以端正工稳的小楷手写而成,抄写佛经者被称为“经生”,其字则称为“经生书”。

后人有以“经生书”讥字形呆滞的小楷。

六分半书: 清代郑燮(板桥)作书以隶书笔法形体掺入行楷,又以兰竹画笔出之,自成一体,此书体介于隶楷之间,然隶多于楷。

因有人称隶书为“八分”,故郑板桥自称其书体为“六分半书”。

刻石: 指镌刻在碑石和摩崖上的字,画。

碑: 刻石之一种形制。

古代方者谓之碑,圆者谓之碣。

秦时多称刻石,立石,不称碑,汉代始称碑。

以碑刻记事颂德始于秦而盛于汉。

碑额: 即碑头。

<<碑版广例>>谓:“碑首或刻螭(chi,无角之龙),虎,龙。

鹤以为饰,就刳(ku,挖)其中为圭首,或无它饰,直为圭首,方锐圆椭,不一其制。

圭首有字称为额,额书篆字称为篆额,书隶字称为题额。

”碑阴: 碑石的背面。

古代碑刻,正面刻碑文,背面往往刻门生,故吏,出资建树者的姓名,故称碑阴。

亦有正面,背面皆刻碑文者,如汉<<史晨碑>>前后碑,两面碑文的镌刻时间相距一年。

碑志: 指镌刻在碑石上的书法,文辞。

为安葬设立的称“墓碑”,又称“墓表”,“墓碣”。

列于墓道前的称“神道碑”,放置墓穴里的称“墓志”,或称“墓志铭”,圹铭”。

碑版: 泛指碑志之类。

勒石: 勒,刻。

勒石是碑刻术语。

指将法书钩摹本背面加朱复印到石面上而后刀刻的工序。

勒石,又称“朱背”或“背朱”。

摩崖: 把文字直接书刻在山崖石壁上,称“摩崖”。

书丹: 指用朱砂在碑石上书写文字以便刻工镌刻。

后泛指书写墓志铭为书丹。

临摹: 仿照碑贴的笔画写字,称“临”;以薄纸覆在碑贴上依形复写,称“摹”,或称“影书”。

临摹是学习前人书法的基本方法。

初学书者宜先摹后临。

临摹,亦作偏义复词用,指临写,而不是摹写。

碑贴: “碑”和“帖”的合称。

将刻在碑石上的文字拓印下来作为学习的范本,称为“碑贴”。

帖,原指写在帛上的文字,后泛指一切可供学习的字迹。

未经刻石拓印的习字范本,只称“帖”或“字帖”,不可称“碑贴”。

碑学: 指研究考订碑刻起源,体制及其变革等方面的学问,又称“碑版学”;也指清代阮元,包世臣等提倡北碑而形成的学书崇尚碑刻之风气。

时有北派碑学,南派碑学之称。

中国书法名词解释大全(2)时间:2010-10-20 17:57:12 作者:书法欣赏来源:书法欣赏查看:5516 评论:0 内容摘要:书法名词解释书法: 中国的传统艺术之一。

通常以毛笔为书写工具,讲究执笔,运笔,用墨,点画,结构,分布(行次,章法),风格,韵味等。

笔法,笔势,笔意是书法艺术的三大要素。

书法家运用书写的技法,以独特的形式表现内心的感情,创造美的意境。

中国的书法艺术,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艺...帖学: 指研究考订法帖源流,评判版本优劣,鉴别字迹真伪等方面的学问;也指崇尚魏晋以下书风体系的学派,以别于碑学。

法帖: 也称“帖”。

指具有一定艺术价值可作临习范本的书法作品,包括古代名家墨迹的复印本和摹刻在石(或木)版上经过拓印,印刷的书法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