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讲解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详解

2.经济形式发生变化——新的经济形式,如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网络经济、 生物经济等开始出现,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3.经济增长方式出现转变——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逐渐 被低消耗、高产出、低污染的集约型经济代替。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
(三)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形态变革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与社会形态的变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1.生产力——从手工化、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走向信息 化和智能化。 2.生产关系——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调整:多种所有制 形式并存;各种社会阶层如寄生阶层、蓝领阶层、中产阶层 等开始出现;科学技术的政治功能得到加强,专家治国、网 络民主凸现出来。 3.生活方式——从农业时代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生活方式,走向 工业时代商品经济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呈现出新的特征。
(三)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环境与社会批判理论
生态马克思主义对技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刻探讨。
1、他们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背景下,资本的逐利 本性驱使技术沦为资本家牟利的工具,这是技术应用造成环 境问题的根本原因; 2、技术是解决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要从根本上
解决环境问题,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就必须把技术从
价值观念 爱因斯坦认为:人类从事科学探索的动机有三种类 型,一种人爱好科学是因为科学研究给 了他们超乎 常人的智力之上的快感,科学是他们自己的特殊的 娱乐,他们在这种娱乐中寻 找生动活泼的经验和雄 心壮志的满足。第二种人是为了纯功利的目的。第 三种人思想比较 复杂而且特别,从消极的方面说, 他们似乎是为了在科学的殿堂里避开私欲和尘世的 宣嚣 ,进入一种客观知觉和思维的世界;从积极的 方面说,他们出于一种征服、描绘未知世界 的好奇 心。 按照爱因斯坦的看法,这第三种科学家是最难能可 贵,也是素养极高的科学家,他们用一 种审美的眼 光透视自然界,常常为自然界永恒的和谐而陶醉, 为描述这种和谐而从事充满 激情的探索。前两种人 中有许多卓越的人物,对科学庙堂的建设有过很大 的贡献,但正如 只有蔓草就不成其为森林一样,若 只有这两种人,科学庙堂就不会存在。爱因斯坦称 普朗 克是第三种人,实际上这也正是对他自己的写 照。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论
• 由于主体之间、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走向异化状态,使人丧失了创 造性和反思性,变成了机械的和受动的,从而丧失了主体性和个 体性。
霍克海默工具理性的批判
• 启蒙理论演化到工具理性之后,工具理性发挥着一种总体性的效 应对人形成了全方位的控制支配,使人进入到了异化和物化状态 ,从而丧失了反思和批判精神,失去了自由。
三、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
• 1、马克思劳动和技术异化理论
• 马克思对技术异化现象的批判 • “这种科学并不存在于工人的意识中,而是作为异己的力量,作
为机器本身的力量,通过机器对工人发生作用。” •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技术异化现象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2、法兰克福学派科学技术社会批判理论
现代科学技术不是价值中立的,而是具有明确的政治意向性,作 为新的控制形式,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 工具理性是唯一的社会标准,现代科学技术成为独裁的手段。
• (六)提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争取社会主义道路的设想。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意义
• 生态马克思主义区分了科学技术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科学技 术的本性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实际运用,将生态维度的科学技术 批判与资本主义结合起来,拓展了科学技术观的生态视域,对我 们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发现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资本因素 ,树立正确的科学技术观,发展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科学技术,具 有重要的意义。
• 在现代社会里,当科学技术上升至第一生产力,并执行意识形态 的功能时,“工具行为”则走向了合理化状态,这时,人的劳动 完全符合科学技术的标准和要求,人就像机器人那样,机械地行 动着,这样,技术的合理性就演化成了对人的统治的合理性。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环境与社会批判理论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背景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二、科技系统的社会组织——科学共同体
最后,科共体在运行中,也会出现被称 为“马太效应”的内部矛盾和消极影响。
什么是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来源于《圣经》中的“马太福 音”第二十五章”中的几句话: “凡有的, 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 的也要夺过来。”
二、科技系统的社会组织——科学共同体
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默顿用这几
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产生了工程 科学。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才产生了介于基 础科学与工程科学之间的技术科学。 从而加速了科学技术结构一体化的进程。
综上所述,当代科学技术系统的总体结 构,实际上是由各门基础科学、技术科学、 工程科学和高新技术群,并经由各学科、分 支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横断学科之 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过渡而组成 的大系统。
句话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
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
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
认他们的成绩。”默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 命名为“马太效应”。
二、科技系统的社会组织——科学共同体
“马太效应”是一种在科学上的优势积 累效应。 它具体表现为:某些科学家一旦具有了 一定的科研优势之后,就具有了更多的进一 步获得科研成果和社会承认的机会。同时还 具有了评价他人成果和压制“小人物”的机 会。
关于第一个问题科技系统的体系就介绍 到这里。
二、科技系统的社会组织
〔一〕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 ⒈科学家 科学家并不是指某个学者,或孤立的个 人,而是指作为一种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职 业角色,或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抽象的职业 形式。
二、科技系统的社会组织——科学共同体
2.科学共同体 科学共同体决不是以科学为职业的人们 的简单总和。科学共同体——是指具有特殊的 体制目标,行为规范和科学精神气质的科学家 集团。科学共同体的体制目标是培根倡导的 “增进知识,以用知识造福人类为己任。”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 3.生活方式方面,从农业时代自给自足自
然经济生活方式,走向工业时代商品经济 生活方式。
•二、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
•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二)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各要素的作用 • (三)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历史体现 • (四)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引发一系列经济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有一个历史过程。经
济支持制度、法律保障体系等科学技术体 制是根本,各种组织机构及其科研组织运 行是保证,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是导引。
• 一、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
• (一)科学活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 • (二)科学技术社会建制内涵及形成 •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是指科技事业成为一
• (四)哲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 科学愈是向前发展,理论思维也愈益重要。
一切理论思维过程都要受到他们的世界观、 认识有无相通 方法论的影响。
• (五)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 教育的普及程度决定着科学技术成果在社会
中传播、消化、吸收和应用的速度和程度。
• (六)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制定 • 为了保证科学技术的顺利开展,必须制定相
• (三)社会政治对科学技术的影响和制约
• 1.社会制度层面。不同的社会制度背景下,
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规模和速度呈现出 很大差异。
• 2.政策和体制层面——决定了科学技术发
展的方向、规模和速度,并进行着对科学 系统与整个社会大系统关系的凋整。
• 3.社会政治行为层面。政治思想和军事对
抗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评价。
关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
• 二、科学技术运行与公共政策
• (一)科学技术运行的目的 • 科学技术运行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经济社会
第4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二)推动生产力要素的变革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通过劳动者素质的 提高、劳动手段的强化和劳动对象范围的扩大实 现的。 科学技术促进整个生产力系统的优化和发展,导 致社会生产体系的结构性调整和演化,成为经济 增长的内生变量。 (三)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产业结构呈现升级 经济形式发生变化 经济增长方式出现转变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评价
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对技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刻 的探讨。他们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背景下,资本的 逐利本性驱使技术沦为资本家牟利的工具,这是技术 应用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技术是解决环境问题 的一个重要因素,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真正实 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就必须把技术从资本主义生产的 非理性动力中解放出来。 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区分了科学技术的价值理性与工具 理性、科学技术的本性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实际运用, 将生态维度的科学技术批判与资本主义批判结合起来, 拓展了科学技术观的生态视域,对我们深刻地理解资 本主义社会、发现当代全球生态危机的资本因素,树 立正确的科学技术观,发展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科学技 术,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法兰克福学派关于科学技术理论的评价
法兰克福学派如实地指出了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对科 学技术的全面认识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一定意义上丰 富了马克思主义。 但是,法兰克福学派将对科学技术异化的批判转变为 对科学技术本身的批判和否定,掩盖了科学技术异化 现象背后的社会根源,把经济问题、社会问题转换为 科学技术问题,小姐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身的批 判,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轨道。 实际上,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功能并不能归咎于科学 技术本身,而应该归咎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逻辑, 以及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部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contents
目录
•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概述 • 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 科学技术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 •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 科学技术与人类未来的关系
01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 论概述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是一种以 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研究科学技 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理论。
特点
强调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 要作用,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方 式、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相互作用。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起源于 19世纪,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 生和发展,该理论也经历了不同的发 展阶段。
发展
在20世纪,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科学技 术的快速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 社会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
05 科学技术与人类未来的关 系
科学技术对人类未来的影响
科技进步推动社会进步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 力量,能够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发展。
科技改变生产方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方式也在不断变革,从手工劳动到 机械化生产,再到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科技对生产方式 的改变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发展。
提高公众科学素养
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使其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科技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增强对科技发展 的监督和管理能力。
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科技的持续发展,同时注重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精 神的人才,以应对未来科技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THANKS FOR WATCHING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总的概括和进一步发展。
●内容包括:●科学技术社会功能观●科学技术伦理观●科学技术运行观●科学技术文化观第三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一、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的特点科学技术的特点:(一)科学技术与生产的一体化1、科学的技术化与技术的科学化2、“科学-技术-生产”的体系结构(二)科学技术社会化1、从小科学到大科学2、工业研究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的兴起(三)科学技术业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1、高技术是科学技术的制高点2、国家创新系统是科学技术的新体制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二、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不平衡性(一)区域(空间)运行的不平衡性世界各国的科学发展是不平衡的。
1939年贝尔纳在《科学的社会功能》首先提出科学的主流即科学中心的概念,并认为科学中心在世界范围内随时间流动的概貌。
1962年神户大学汤浅光朝运用历史比较法和数量分析法进一步揭示了科学中心转移的规律。
●他认为如果把一个国家的科学成果超过同期内全世界科学成果的25%作为它是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标志。
●自近代科学诞生以来,世界科学活动的中心上按如下顺序转移的:●意大利(1504-1610)●英国(1660-1730)●法国(1770-1830)●德国(1875-1920)●美国(1920-)●汤浅现象告诉人们,一个国家保持科学兴隆的平均周期为80年左右。
科学活动中心的转移,并不意味原来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的科学规模的绝对下降,而只是表明另一个国家科学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发展得更为迅速。
●影响科学中心转移的因素:理性精神、海外贸易、经济发展、政治变革、产业革命等。
●经济中心的转移●英国→德国→美国●经济中心转移与有正相关。
(二)过程(时间)运行的不平衡性(科学发展的加速规律,科学的指数增长率)●恩格斯:“科学也是按照几何级数发展”,科学的发展速度“可以说是与其出发点起的(时间的)距离的平方成正比的。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三)科学技术工作者的伦理规范 与人类其他活动一样,科学技术活动也应 该建立在诚信和道德的基础上。
现阶段,默顿提出的科学精神气质四原则 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失 范行为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急需制定相关 的科研诚信指南和工程师伦理准则加以规 范。
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尤 其是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应该遵循社会 伦理、生命伦理、动物伦理等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一、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内涵 及形成 二、科学技术的组织机构 三、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
一、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内涵及形成
是指科学技术事业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个 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和职业部类,是一种 社会现象。
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组织系统和物 质支撑四大要素,是科学技术活动的建构 环境、存在形式和发展条件。
技术工作者尤其是工程师,在工程技术活 动中,应该遵循一定的职业伦理和社会伦 理准则,应该承担对社会、专业、雇主和 同事的责任,应该对工程的环境影响负有 特别的责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福 祉和环境保护服务。
《中国科学院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200702-28 科学的精神:科学精神是对真理的追求; 科学精神是对创新的尊重;科学精神体现 为严谨缜密的方法。 科学精神体现为一种 普遍性原则。 科学的道德准则:诚实守信。信任与质疑。 相互尊重。公开性。
3. 科学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快,形成“政府—产业 界—学术界”三螺旋发展,政府、企业与大学之 间呈现出新关系。
国家创新系统:英国学者费里曼在研究日本经济 发展的基础上,在《关于日本的技术政策与经济 实绩》(1987)一书中首次使用,20世纪90年代 以后,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对此进行研究,将之 作为制定科技政策、甚至国家政治和经济政策的 基础。 它是指在国家层次上对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过程, 即科学技术知识的产生、交流、传播与应用过程 的体制化,它是在国家的总体规划下,科学技术 的社会运行中各有关部门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 创新的网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
• 1、马克思劳动和技术异化理论
• 马克思对技术异化现象的批判 • “这种科学并不存在于工人的意识中,而是作为异己的力量,作
为机器本身的力量,通过机器对工人发生作用。” •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技术异化现象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2、法兰克福学派科学技术社会批判理论
现代科学技术不是价值中立的,而是具有明确的政治意向性,作 为新的控制形式,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 工具理性是唯一的社会标准,现代科学技术成为独裁的手段。
• 在工具理性的滥觞下,现实世界成了它的模板和产物,它拥有了 至高无上的权力,“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就是它的典型体现。
• 人一旦被纳入到理性控制的世界中,“理性至上”、“理性万能 ”便成了社会中普遍性的标准,这时人就会进入到异化和物化的 状态中,使得人的思想被程式化和机器化。
霍克海默工具理性的批判
生态的马克思主义
•
•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70年代初以来形成的一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分 支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威廉·莱易斯和加拿大的本·阿格尔。随着 全球问题,尤其是生态问题的日趋严重和突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越 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兴趣和研讨。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刘宽红
一、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 1、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 • (1)引发技术创新模式的改变 • (2)推动生产力要素的变革 • (3)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二、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
• 1、变革和调整生产关系 • 2、为实现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保证 • 3、推动人类社会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论
• 由于主体之间、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走向异化状态,使人丧失了创 造性和反思性,变成了机械的和受动的,从而丧失了主体性和个 体性。
霍克海默工具理性的批判
• 启蒙理论演化到工具理性之后,工具理性发挥着一种总体性的效 应对人形成了全方位的控制支配,使人进入到了异化和物化状态 ,从而丧失了反思和批判精神,失去了自由。
霍克海默工具理性的批判
• 一旦启蒙精神以数的原则作为准则,思想还原为数学公式,其结 果必然使得启蒙精神丧失了价值理性的向度,启蒙精神沦为一种 形式上的理性,这种理性是抽象的、概念化的、客观性的,实际 上它就成了一种工具理性。
霍克海默工具理性的批判
• 启蒙理性变成工具理性以后,即理性被工具化以后,就像神话一 样,拥有了“统治”和“支配”世界的权力。
哈贝马斯批判理论: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化”
科学不再是一种封闭的、独立的学术研究,它是一种开放的、多元的学术 研究,科学与技术及其应用结成了一体,
“自十九世纪末以来,标志着晚期资本主义特点的另一种发展趋势,即技 术的科学化趋势日益明显……随着大规模的工业研究,科学、技术及其运用 结成了一个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工业研究是同国家委托的研究任务联系 在一起的,而国家委托的任务首先促进了军事领域的科技的进步。科学情 报资料从军事领域流回到民用商品生产部门。于是,技术和科学便成了第 一位的生产力。”
人发明创造了机器,而发明创造者的思想首先要去适应这种技 术装置所精确规定的任务,这样人就会习惯于根据抽象精确的思 维方式对符号做出反应,如此一来,人的思想就变得像机器一样 了,人受制于机器和符号,成了技术的产物,成了机器的产物。
在这种工具理性的控制下,人们毫无自由可言,只是顺应现实 ,而不是改变现实,正所谓的符号世界正在成为唯一有效的世界 ,包含着个别个体独特性的文化时代已经过去,当然,取而代之 的是一个极权主义盛行的时代。
• 资本主义发展到60年代初,并没有出现某些社会学家在50年代所预料的理想状况,社会
矛盾错综复杂,经济发展问题异常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同时,东西方紧张对峙、 军备竞赛、霸权主义、新殖民主义,所有这些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重新产生失望和怀 疑,对所谓“工业化文明及其生活方式”普遍感到厌倦。后来,西方青年抵抗运动,“新 文化启蒙运动”和越南战争又加剧了这一势头。而当时的前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不仅没有 给人以欣慰和向往,而且又使人们陷入对马克思主义及其发展前途的深刻反省和重新认识 之中。“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 在现代社会里,当科学技术上升至第一生产力,并执行意识形态 的功能时,“工具行为”则走向了合理化状态,这时,人的劳动 完全符合科学技术的标准和要求,人就像机器人那样,机械地行 动着,这样,技术的合理性就演化成了对人的统治的合理性。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环境与社会批判理论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背景
哈贝马斯批判理论: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化”
• 哈贝马斯强调,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地位使得科学技术具有双重的 功能,一方面是它对自然形成了全方位的支配和控制,造成了日 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另一方面是作为意识形态,则实现了对人的 统治,使人丧失了反思与批判的能力。
哈贝马斯批判理论: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化”
哈贝马斯批判理论: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化”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发挥着意识 形态的功能。
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化”从整体上控制着大众,让大众走向 了“非政治化”状态,崇尚并臣服于社会的所谓“技术统治论” ,从而丧失了政治意识和个体意识。也就是说,“政治的统治” 变成了“技术的统治”,使得大众丧失了否定、反思与批判的能 力。
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在启蒙精神的推动下,科学技术成为一种非人化的总体性统治力 量,对自然、社会和人实施了整体性的控制,导致了实证主义思 潮盛行的现象。
• 一方面,启蒙精神通过理性原则征服自然的行为,不仅没使人成 为自然的主人,反而破坏了人自关系的平衡,导致自然对人类的 无情报复;
• 另一方面,在技术理性的控制之下,主体之间、主客体之间的关 系被全面异化,人被普遍物化。
霍克海默工具理性的批判
• 启蒙精神所确立的数的原则之后果直接导致了“工具理性”的形 成。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认为,启蒙精神将数的原则确立为自己的 原则,“形式逻辑成了统一科学的主要学派。它为启蒙思想家提 供了算计世界的公式。柏拉图在其后期著作中把理念和数字等同 起来,这点具有神话味道,但它体现了所有祛除神话的渴望:数 字成了启蒙精神的原则。同样的等式也支配着资产阶级的正义和 商品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