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的经商理论

合集下载

范蠡经商之道

范蠡经商之道

范蠡经商之道范蠡(约公元前557年-前478年),字文则,楚国南阳(今属河南省)人,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经济家、战略家。

他曾经担任过楚国的上卿,为楚国的军事、外交、经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南阳之贤”。

范蠡对经商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他的经商之道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范蠡经商之道的核心思想是“德商”。

他认为,一个成功的商人首先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和优秀的道德修养。

他强调诚信、正直、宽容、慷慨和善良等美德是经商成功的基石。

范蠡在经商中注重与人的交往,他尊重他人的权益,讲究互利互惠的原则,与合作伙伴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

这种“德商”思想不仅使范蠡在经商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塑造了他的崇高形象,使他在历史上被后世人们推崇和尊敬。

范蠡在经商中有着独到的战略眼光和思维方式。

他认为,经商与军事有着相似之处,都需要战略的思考和合理的布局。

他注重市场的选择和定位,善于抓住商机,开拓新的市场。

他深刻理解供求关系的变化和市场风险,善于利用信息来进行决策。

范蠡在经商中注重研究竞争对手的行为和市场环境的变化,通过战略合作和竞争来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

范蠡还注重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长远利益。

他认为,经商不仅仅是追求个人利益的手段,更是为了实现国家和社会的繁荣与发展。

他在经商中注重公平交易和合法合规,反对剥削和操纵市场。

他主张通过创新和科技发展来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为社会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范蠡的经商之道强调了经济和道德之间的互动关系,使经商成为实现社会福祉的重要手段。

范蠡的经商之道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瑰宝,对于当代经商者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如今激烈竞争的商业环境中,我们可以借鉴范蠡的思想和方法,培养高尚的品德,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注重与人的交往和合作,做到“德商”。

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战略思维和市场分析,善于抓住商机,开拓新的市场,实现自身的经营目标。

同时,我们应该注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注社会责任,推动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商圣范蠡的7条经商之道,白手起家却富甲一方,秘密尽在其中

商圣范蠡的7条经商之道,白手起家却富甲一方,秘密尽在其中

商圣范蠡的7条经商之道,⽩⼿起家却富甲⼀⽅,秘密尽在其中范蠡,字少伯,华夏族,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今河南淅川县滔河乡)⼈。

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隐去。

曾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后定居于宋国陶丘,⾃号陶朱公。

范蠡为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被后⼈尊称为“商圣”,虽出⾝贫贱,但是博学多才,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暗、⾮贵族不得⼊仕⽽⼀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

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

范蠡三次⽩⼿起家都能富甲⼀⽅,凭借的正是他坚守的7条经商之道。

范蠡的经商之道,基本涵盖了做⽣意的本质,其中蕴含了诸多经济学原理。

⼀、把握⾏情,⼈取我予尽可能满⾜⼈们⽣活中的需求,但是这种需求是复杂的,会随着时令、季节、社会⾏情等的影响,因此需要有很好的市场嗅觉,捕捉到商机,这样才能⽴于不败之地。

范蠡关于把握时机的全⾯论述很有现代价值。

他的待乏原则实际上是要求经营者站在时机的⾯前,超时以待,就像以⽹张鱼须迎之⽅能获猎。

⼆、让货等⼈,待乏贸易范蠡运⽤农业丰歉循环论,来调节⾃⼰⼿头的物资,具体讲就是,要充分准备反季节的商品,⽐如:夏天准备⽑⽪⼤⾐,冬天准备凉快的⾐服,天⽓旱了就准备船,⾬⽔多了就准备车。

核⼼原则是:让货等⼈,不能让⼈等货。

这样才能在市场上占据制⾼点,占据优势。

三、诚信经商,不求暴利据《史记》记载,范蠡“侯时转物,逐⼗⼀之利”,这⼤意就是在贯彻中国传统思想中经商求“诚信”,求义的原则,⽽且薄利多销,不求暴利,⽇积⽉累,必成⼤富。

当今很多商⼈都秉承这⼀理念,李嘉诚就是个很好的例⼦,在他的办公室⾥挂着诚信两个⼤字。

范蠡主张逐⼗⼀之利,薄利多销,不求暴利,这种⾮常⼈性化的主张,符合中国传统思想中经商求诚信、求义的原则。

四、因地制宜,多种经营范蠡商业帝国中的每⼀个产业,都精⼼挑选合适的地点,充分发挥当地的优势,谋求最好的经济效益。

他离开越国后,来到齐,齐这个地⽅⼟地肥沃,于是范蠡主要发展农业;到了陶这个地⽅后,他看当地⽓候适合养殖动物,因此他教会当地村民,饲养多种牲畜,并且还提倡养鱼。

范蠡的理念

范蠡的理念

范蠡的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把握商机:范蠡认为经商需要善于发现商机,并能够
准确判断市场趋势。

他主张通过了解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心理,制定合理的经营策略和产品定位,从而获得商业成功。

2. 科学选址:范蠡认为店铺的位置对于商业成功至关重要。

他主张选择人流量大、交通便利、消费水平高的地方开
设店铺,同时要注意周边环境、竞争对手等因素,以实现商
业利益最大化。

3. 诚信经营:范蠡认为诚信是商业经营之本,商家应该
以诚信为本,遵守商业道德和法律法规,树立良好的商业形
象和口碑。

4. 精细管理:范蠡认为商业成功需要精细的管理和规划。

他主张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库存管理、人员管理等制度,
提高商业效率和竞争力。

5. 社会责任:范蠡认为商人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为社会做出贡献。

他主张关注民生、参与公益事业、推动经
济发展等,以实现商业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共赢。

总之,范蠡的理念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选址、诚信
经营、精细管理、承担社会责任等综合因素来实现商业成功。

这些理念具有普适性,对于现代商业经营和管理仍然具有重
要的指导意义。

范蠡提出六个经商思想

范蠡提出六个经商思想

一是预测行情,窥其先机。

春秋末期,自由经营的私商兴起,他们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在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下,要获利赚钱,就必须重视市场行情的变化,揣度商品供求和价格的变化,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

范蠡是那时善于预测行情、敏于掌握时机、在经营上取得极大成功的代表。

二是贵贱复反,贱买贵卖。

范蠡认为,货物的时贱时贵是会有一定规律的,五谷贱贵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方向转化,物极必反,物之多少,价之贵贱,会向其反面转化。

他运用计然“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的观点经商,看到市场上某种货物上涨,就会刺激人们生产出更多的这种货物,生产这种货物过多了,卖不出去,价格就会跌落下来,反之亦然。

货物价格的贵贱与货物的“有余”和“不足”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因此,他认为具体从事经商的人应该在某种货物价格昂贵时,就要像对待粪土那样,赶快卖出去,从贱买贵卖的经营中获利。

三是完物上种,质高货真。

商品是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重性的。

商品的质量是指商品效用的好坏,即使用价值的高低。

效用好,使用价值高的,质量就佳,反之就是劣。

商品的质量关系到生产者、商人本身的信誉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关系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当时当私营个体手工业者大量兴起以后,范蠡就引用计然之策,提出“务完物”的口号,要求质高货真,他强调贮藏货物要完好,并提出“腐败而食之货勿留”,以免浪费或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四是薄利多销,不敢居贵。

“薄利”是手段,“多销”是目的,以“薄利”促“多销”是商人的目的。

范蠡主张“不敢居贵”,仅“逐什一之利”。

他与投机奸商不同之处是出不抬价,进不压价,不在扩大商品的加价率上费心机,而是当买即买,当卖即卖。

他提出的“无息币”、“财币欲其行如流水”,就是力求加速商品的周转次数,使得同量的资本在一定时间内能做更多的生意,从而在扩大购销中去增加利润的总额。

范蠡是不敢居贵、薄利多销型的古代经商者之典范。

五是旱则资舟,水则资车。

范蠡经商之术广泛地利用了计然“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之策,大获其利。

范蠡的经商理论

范蠡的经商理论

范蠡的经商理论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国三户(今河南南阳)人。

他是春秋末战国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实业家,其前半生与越王勾践深谋二十余年,完成灭吴大业;后半生到齐国从事物质生产和商贸活动,成为富翁。

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从楚到越,由越到齐,大起大落。

由布衣客到上将军,由流亡者到大富豪,以“勇而善谋”、“能屈能伸”著称于世。

最传奇的是他处于政治生涯的顶峰却功成身退、弃官出走,止于陶地,自号陶朱公,“三致千金,遂至百万”,是商界公认的鼻祖。

直到近代社会,在从事商业贸易活动的人们中依然流传着“经营不让陶朱富,货殖何妨子贡贤”的说法。

范蠡在经商过程中总结出一套经济理论。

他的经商思想主要见于《史记·货殖列传》。

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多元相济,综合经营。

范蠡从事过多种经营,有农业、畜牧业、商业、水产业等。

史载范蠡辞官后,首先到齐国“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同时,又兼煮盐为业,做到农盐结合。

后来又到陶地,“父子耕畜,废居(卖出买进),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把农业、畜牧业、商业结合起来。

相传他还善于养鱼,曾撰写过一部《养鱼经》。

据《养鱼经》记载,范蠡曾指导齐国国君在宛治池养鱼,一年得钱二十余万,经济效益显著。

《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梁有陶朱公《养鱼经》一卷”文;而1997年3月28日《南阳日报》以《南阳发现范蠡<养鱼经>全卷》为题报导了南阳市图书馆在古籍整理中发现了已佚失的《养鱼经》全卷,这对加深我们对范蠡商业思想的研究大为有益。

可见,范蠡经营范围之广,而且他从不因利小而不为,只要有十分之一的利润就经营。

二、根据情况,合理选址。

对于经营地点的选择,范蠡也有独到的眼光。

史载范蠡当年之所以定居于陶,以陶作为从事商业的理想地方,是因为陶乃“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之地。

春秋战国时,陶地之东为“多文采布帛鱼盐”之利的齐国,北为“鱼盐枣栗之饶”的燕赵,其南为“颇有桑麻之业”的鲁国。

范蠡的经营之道

范蠡的经营之道

范蠡的经营之道

•范蠡之所认能成为商贾巨富,我们分析他的经商之道的精髓: 秘诀一
看准时机候时转物
候时转物的意思是范蠡搞经营不仅看地域、经营的品种,还需要看经营的时机。

秘诀二
不追求暴利逐什一之利
范蠡是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
这是真正体现中国善良的商人,有知识的商人的一种良心。

范蠡所追求的不是暴力,而是“什一之利”。

薄利多销,细水流长,日积月累,则必成大富。

这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符合中国传统儒家“义”的原理。

秘诀三
诚信经商用人得当
范蠡始终信奉:自己的货物,贮存时一定不要易腐坏之物。

自己的东西,不可抬高物价,不可欺诈。

另外,搞经营也需要用人得当,用人不疑,让手下的经营者放心大胆去做事。

秘诀四
富而好施
范蠡经商不仅是商业的头脑了得,其精神道德更是值得尊敬和学习。

《史记》记载“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
范蠡在这十九年中曾三次发财致富,之后又三次都将钱财分给大众,分给乡亲。

所以,人们称其“ 富好行其德者也”。

他的一生是不断赚钱又不断施舍的一生,年老后放手给子孙们经营。

史书中记载其子孙也继承了范蠡的经营之道,最后他的家产达到巨万,也就等范蠡是一位多面手,他视野开阔,眼光长远,是我们中国商人的始祖,是一代商圣,他的经营理念和经营秘诀值得我们去研究和继承。

商圣范蠡经商十二则

商圣范蠡经商十二则

商圣范蠡经商十二则
商圣范蠡经商十二则:
1、专注:坚持专心致志,不失时机,有效实施。

2、诚信:要真诚待人,遵守诺言,诚实守信。

3、坦率:要讲真话,把话说明白,不违背良心。

4、宽容:要容忍他人,包容他人,尊重他人。

5、勤奋:要勤奋工作,不怕劳累,及时抓住机会。

6、节俭:要节约用度,合理利用资源,合理使用财力。

7、公正:要办事公平,不论贫富,公正对待所有的客户。

8、谨慎:要谨慎行事,不乱花钱,不乱贪杯。

9、温和:要温柔待人,温柔对待客户,和气相待。

10、敏捷:要能够迅速反应,及时采取措施,把握时机。

11、精益求精:要不断改进,不断提高,不断完善。

12、规范:要以规矩为准,遵守规章制度,把每一件事做得有条理有序。

商圣范蠡的经商理念

商圣范蠡的经商理念

商圣范蠡的经商理念在浩瀚的历史星空中,范蠡是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进,他能辅佐勾践兴越灭吴;退,他能下海经商富甲一方。

课本上,有关他辅佐勾践的事写得很多;民间流传的,他与西施的爱情故事人尽皆知。

今天,我们来聊聊他的经商之道。

范蠡对宏观经济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农末俱利”和“平粜齐物”的经济主张。

《史记·货殖列传》中载:“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

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

”范蠡认为,谷价太低会损害农民的利益,农民利益受到损害就不愿努力生产,从而影响农产品的供应;而谷价太高,又会损害工商业者的利益,工商业者利益受到损害,就会造成国家财政收入困难。

怎样保持两者之间的平衡,使双方共同受益?范蠡提出了“平粜”的物价控制办法——粮食每斗价格最高不超过八十钱,最低不少于三十钱,以保证农民和商人都能得利,关卡税收和市场供应都不缺乏。

这种由国家调控粮食价格的政策,既可以促进农业发展,又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方能富民强国。

范蠡辞官后来到齐国。

齐国从姜太公开始便以工商立国,物资充裕,商业氛围浓厚,多“鱼盐之利”。

嗅到商机的范蠡充分利用当地的特色资源,在种地之余兼营起捕鱼和制盐业务,逐渐有了财富积累。

相传,范蠡曾在齐都临淄(今淄博市临淄区)贩卖马匹。

齐地“物流”发达,有不少北方来的良马,而南方的吴越地区迫切需要备战的马匹。

如果能成功转运,不仅可以卖个好价钱,而且能够帮助吴越增强军力、巩固国防,算是双赢之举。

但当时战事不断,沿途盗贼猖獗,如何将马匹运送到遥远的吴越之地呢?经过多方调查,范蠡得知齐国有一巨商姜子盾,常运货至吴越,沿途畅通无阻。

于是范蠡便张贴告示,说自己刚成立马队,可免费帮人运货至吴越。

姜子盾听说后,主动找上门来,请求帮运布匹。

就这样,范蠡的马匹和姜子盾的货物相伴而行,安然到达目的地。

卸下布匹,就地卖掉马匹,范蠡稳稳赚了一笔。

他用这种方式诠释了什么叫助人助己、什么叫合作双赢。

范蠡做生意非常重视信誉,他认为诚信是商业活动的根本,在经营过程中始终坚持不做欺诈之事,不取不义之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蠡的经商理论2008-11-11 17:39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国三户(今河南南阳)人。

他是春秋末战国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实业家,其前半生与越王勾践深谋二十余年,完成灭吴大业;后半生到齐国从事物质生产和商贸活动,成为富翁。

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从楚到越,由越到齐,大起大落。

由布衣客到上将军,由流亡者到大富豪,以“勇而善谋”、“能屈能伸”著称于世。

最传奇的是他处于政治生涯的顶峰却功成身退、弃官出走,止于陶地,自号陶朱公,“三致千金,遂至百万”,是商界公认的鼻祖。

直到近代社会,在从事商业贸易活动的人们中依然流传着“经营不让陶朱富,货殖何妨子贡贤”的说法。

范蠡在经商过程中总结出一套经济理论。

他的经商思想主要见于《史记·货殖列传》。

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多元相济,综合经营。

范蠡从事过多种经营,有农业、畜牧业、商业、水产业等。

史载范蠡辞官后,首先到齐国“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同时,又兼煮盐为业,做到农盐结合。

后来又到陶地,“父子耕畜,废居(卖出买进),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把农业、畜牧业、商业结合起来。

相传他还善于养鱼,曾撰写过一部《养鱼经》。

据《养鱼经》记载,范蠡曾指导齐国国君在宛治池养鱼,一年得钱二十余万,经济效益显著。

《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梁有陶朱公《养鱼经》一卷”文;而1997年3月28日《南阳日报》以《南阳发现范蠡<养鱼经>全卷》为题报导了南阳市图书馆在古籍整理中发现了已佚失的《养鱼经》全卷,这对加深我们对范蠡商业思想的研究大为有益。

可见,范蠡经营范围之广,而且他从不因利小而不为,只要有十分之一的利润就经营。

二、根据情况,合理选址。

对于经营地点的选择,范蠡也有独到的眼光。

史载范蠡当年之所以定居于陶,以陶作为从事商业的理想地方,是因为陶乃“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之地。

春秋战国时,陶地之东为“多文采布帛鱼盐”之利的齐国,北为“鱼盐枣栗之饶”的燕赵,其南为“颇有桑麻之业”的鲁国。

周围诸侯国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物产状况,在宏观上形成了互通有无的要求,而陶地为“天下之中”,就成为客商来往的集散中心,既可以了解各地的商业信息,又利于转运买卖。

三、加速周转,行如流水。

范蠡经商致富的一个重要理论为“积著之理”,它的基本原则即“务完物,无息币”。

所谓“务完物”指在具体商品的经营上,所经营商品必须质量完好,而对于容易腐烂变质的商品,则“勿留”,要尽快脱手,防止货物变质。

“无息币”指流动资金应当不断地周转,不要使其停滞于手中。

这说明范蠡已经注意到流动资金周转率的高低与经济效益好坏之间的关系。

只有资金周转加速,它才会像川流不息的流水一样,才会赚得滚滚不断的利润。

“务完物,无息币”从一般意义上提出了资本在流通中的运动必须恪守的原则,这对从事商业活动的商人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四、贵贱复反,贱买贵卖。

这是范蠡对市场变化的规律性进行的探索与概括。

他提出“与时逐”的原则,即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来调整经营。

他又提出“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意思是根据市场供求状况来判断商品价格的涨落。

当市场上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价格必然下跌,而在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

在把握了市场变化趋势的规律性后,就要在经营活动中加以利用,陶朱公在这方面提出“无敢居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的观点。

商品高昂的价格正是要回落的先兆,因此当某种商品价格上涨时,经营者要像对待粪土一样把它抛售出去。

相反,当某种商品价格低落时,要把它当珠玉一样大量购进。

其中的“贵出”是以“贱醛为前提的,“贱醛是为了“贵出”。

五、本末俱利,主张平粜。

强调本末俱利是范蠡经济理论的一大特点。

他认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需要调动农与工商双方的积极性,否则“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

并且粮价“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认为粮价在三十至八十间波动是正常的,而超出这一范围,国家就应以平籴的政策进行干预。

由国家买卖粮食,在荒年粮价过高时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出售粮食,丰年粮价过低时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粮食。

将粮价定于三十与八十之间,粮价的稳定就会促使其它商品价格的稳定,使市场上商品充足,达到“农末俱利”。

这种经济思想为后世不少封建王朝所继承,成为一项利国利民的深远政策。

六、预测行情,窥其先机。

在古代,由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社会上流通的大部分商品来自农业,农业的收获状况对市场上商品的供求和价格有重大影响,而农业的丰歉在很大程度上受天气条件的制约。

范蠡根据对天象的观察,提出了一系列预测农业丰歉的方法。

他认为,农业的丰歉同木星的运行有关,木星在天空的相对位置,大概12年一个周期,木星运行的一个周期,就是农业丰歉的一个周期,其循环规律是“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

掌握这一规律就可以预测未来年成的丰歉情况,从而早做准备。

依据这种预测,他提出了“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的原则。

在干旱时要多蓄积船只,水涝时多蓄积车辆。

因为天旱时船只价格必然低廉,而生产者又少,旱灾一结束,船又成为抢手货。

水涝时的蓄积车辆也是如此。

当然,范蠡只是以此为例证,来说明组织商品采购时要有预见性,要洞察市场行情。

七、富而好德,仗义疏财。

范蠡通过正当的经营,在十九年间“三致千金”,他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成为闻名遐迩的富商,但并未因取得的辉煌成就而沾沾自喜,大肆挥霍,而是多次慷慨“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

他不但对贫苦的百姓施舍钱财,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同时对那些想致富而无经济基础缺乏技能的人,给予无偿资助和悉心指导。

据载有一个鲁国穷士叫猗顿,耕则常饥,桑则常寒,闻陶朱公富,上门请教致富经验,陶朱公赠他壮牛十多头,传他养牛技术,教其赴西河畜牛羊于猗氏之南,猗顿受教而去,十年之间,遂成巨富。

范蠡的这种“富好行德”的高尚精神,永远值得倡导与称颂。

传说中范蠡总结了经商致富的十三条要领,即勤快节俭,谨慎负责,规矩方正,价格讲明,钱财细慎,货分优劣,回验查明,期约限定,账目记清,随行就市,良机莫失,不负于人,富行其德。

不管它是出自范蠡本人所总结还是后人对他致富经验的总结。

今天对于我们仍有启发和教育意义,范蠡不仅仅具有高超的商业经营能力,他的商业道德,更可以作为后代之表率。

范蠡的商道哲学2008-11-11 17:40南阳人范蠡是当之无愧的“商圣”——他不仅是史上最早最成功的大商家,而且总结有大量的经营方法和理论。

后人将其理论整成各种通俗读物,如《陶朱公书》、《陶朱公商训》、《范蠡理财致富十二则》、《范蠡经商十八法》等等。

今天我们有必要给予梳理剖析,希望能触及“商圣”思想的关键所在。

规律论。

世界万物皆有其自在规律,在市场中竞争博弈同样如此。

无论是从“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的“待乏”(逆市经营)原则,还是从“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

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的价格理论,抑或是从“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

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

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的定价政策,都可以看出范蠡已经真正理解到了市场规律的本质,能够将其灵活运用并获得成功了。

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是现象背后的真实,做生意尤其忌讳凭直觉、看表面、随大溜;想要掌握规律必须付出经验、观察并用心地领会。

范蠡在没有高深理论的先秦时代,就用亲身践行和朴素道理告诉我们:只要“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己”,搞清楚了市场规律,经商就可以无往不利了!运筹论。

规律是简单的,市场是复杂的,在判断决策时,必须放眼全局,整体把握,很多方面都得照顾、考虑。

范蠡的各方面成功也都离不开这种整体论的思路——他在投资上主张多元化,多种产业综合经营:他到齐国时先是“耕于海畔”,而后又兼营煮盐和皮货;迁入陶地后,他除了发展制陶业外,同时也还涉足“耕畜”。

他在价格制定上提出要兼顾粮商和农户的利益,“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

上不过八十,下不过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显示其曾作为“越相”的政治家的全局眼光。

他还曾经“旱资舟,水资车”,曾对农业经济循环有所论述,都是讲经商不能为眼前小利动心,要从市场、行业的整体去考虑,还要主动协调与各方的关系,整个市场的大环境变和谐了,商家的效益才能真正实现最大化。

控制论。

范蠡的大智慧在于他不追求无限制的发展,而理智地把每样事物控制在自己的能力内。

在他成功实现越国的兴旺称霸的大任后,他看出自己已经尽力尽职了,再发展下去必将引起猜忌和冲突,所以毅然引退。

他在齐国经商闻名而被任为齐王副相时,却敏感地意识到“(自己)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

久受尊名,不祥……”,所以他主动“辞相散财”,并演绎出“三散三聚”财富神话。

他不仅能自主掌握命运,对经商也可以看透玩转:他做生意讲求薄利多销,只“逐什一之利”;他对合作伙伴“不争利”,追求双方的互惠双赢。

我们若能象范蠡一样,遇有额外的诱惑不动心,做事不绝对而留有余地,“粮取所食,物取所用”,让一切在适当的可控的范围内发展,世界就少了些冲突和纷争,社会就多些和谐与美好,经商也就更加诚信、更加顺利了。

范蠡不仅是河南豫商的先贤前辈,也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商业始祖。

他的经营成就空前绝后,他的商道理论博大精深,永远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思想源泉。

面对英雄的“商圣”,我们无以回报,只有将其商道挖深吃透,将其精神发扬光大,助力一代新豫商的起飞。

期待新的奇迹和辉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