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的异同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得山拉路不。开弓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思考: 1、内容上写了哪两个方面? 2、表现了怎样的环境? 3、抒发了诗人怎样情感?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咏雪
天 寒
送别 依依惜别之情
情暖
白雪歌
送武判官归京
漫天大雪图(前10句) 雪中送别图(后8句)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走到家门前(却)看见兔子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 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 着井台。
人去屋空,人亡园荒,倍伤人心神。一个风尘仆仆的老 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站 在数十年魂牵梦萦而今却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的面前,竟 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我那慈祥的父亲啊, 你埋在哪里?我那和蔼的妈妈啊,你葬在何方?还有我 活泼可爱的小妹啊,此刻,你可否听到了我撕心裂肺呼 唤?还有我可敬的兄长啊,你可还在人世?此情此景, 人何以堪!
十五 《
从军
乐 府
征
诗
集》
关于“乐府”
一﹑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 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后来,人们就 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 简称乐府。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
《乐府诗集》中。
二、最大的特点是: 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 三、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 北双璧”。 四、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 或拟乐府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你家那 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2024届高考诗歌双文本对比阅读训练:手法异同(含解析)

诗歌双文本对比阅读训练-------手法异同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各题。
月夜怀故人【宋】寇准清夜月初满,藓庭①吟更幽。
梧桐疏影老,蟋蟀乱声秋。
旧国②情何极,空江思欲流。
故人今底处,危坐独凝愁。
虞美人【南唐】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①藓庭:郊野。
②旧国:故乡。
1.下列对上面两首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月夜怀故人》首联交代时间、地点和自然环境;颈联在前两联基础上,通过“情何极”“思欲流”点题抒怀;尾联通过对故人“今底处”的发问写作者独处“凝愁”。
B.“梧桐疏影老,蟋蟀乱声秋”两句十分精妙,结合听觉、嗅觉,描写“梧桐疏影”和耳边不时传来的蟋蟀乱鸣声,使诗句画面立体可感。
C.《虞美人》中“朱颜改”可指故国宫殿颜色已旧,也可理解为旧时宫女容貌衰老,更可以理解为国家易主、变色。
D.寇准和李煜均用简练自然的语言,表达在月夜的思念之情。
相比寇准对“旧国”的思念之情,李煜更在思“故国”的同时内心燃起亡国之痛。
2.以上两首作品都表现了作者的愁绪,在表达情感的手法上则各有异同。
请结合内容,赏析主要的异同点。
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完成小题。
望江南·闲梦远①(一)李煜闲梦远,南国正芳春。
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辊②轻尘。
忙杀③看花人!望江南·闲梦远(二)李煜闲梦远,南国正清秋。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
笛在月明楼。
【注】①这两首词是李煜亡国入宋后的作品。
②辊(gǔn):翻滚,滚动,转动。
③杀:同“煞”,形容极甚。
3.下列对这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南国正芳春”中着一“芳”字,写出姹紫嫣红、百花争艳、遍地芳香的江南春色,表达了词人的愉悦之情。
B.“满城飞絮辊轻尘”中以“飞絮”来写春景,传神地写出了春情流转、春光如泻、春风扑面而来的迷人春色。
C.“笛在月明楼”一句由景及人,把前面的空景用人来衔接,把眼见的凄凉用耳听的哀惋来充实,韵致无穷。
文化传承视角下的古诗词歌曲创作——兼谈戴于吾与第一代作曲家创作的异同

本 文 旨以古 诗 词 歌 曲创 作 为 切 人 点 , 过 对 以 通 黄 自、 主 为代表 的第 一 代作 曲 家 的创 作 及 其 特 点 青 与 当代作 曲家戴 于 吾 的创 作 进 行 比较 , 更 好 地 传 为 承 古诗词 歌 曲这 一形 式提 供 了一种 可行 性方 式 。
品 格 与 内 涵 。在 调 动 人 声 的 丰 富 表 现 力 之外 , 充 分 还
三、 古诗 词歌 曲创作 在 文 化传 承 中的 意义
古 典诗 词 不 仅是 我 国宝 贵 的 文化 遗 产 , 是 我 也 国古代 文人 对世 界 文化 所 做 的 贡献 , 浩 如 烟海 的 在 古典诗 词 中汇集 了先 人 们 的创 作 智 慧 , 们将 中 国 他 传统文 化 的精 华 蕴 涵 其 中 。音 乐学 家 黄 祥鹏 说 过 : “ 传统 是一 条河 流” 这 不仅 是 对 民族 音 乐 在 传 承上 , 的 呼吁 , 是对传 统 文 化继 承 发 展 提 出 的强 有力 的 也 呐喊 。从 2 0世 纪初期 , 以李 叔 同 、 沈心 工 、 曾志敏 为 代表 的学 堂乐歌 派 , 刻 地认 识 到 古典 诗 词 歌 曲创 深 作在 文化 传承上 的重要 意 义 , 长 期致 力 于 这 方 面 并 的创 作 。
去 》这 是我 国近代第 一首 以古 诗词作 曲的作 品 。在 , 这 部作 品 中 , 他运 用 了富 于戏 剧 性 的朗 诵 和 咏 叹 的 音调 , 配合 了非钢 琴化 的伴 奏 , 作 出一首 新颖 的古 创 诗 词作 品 。在他 的歌 曲集《 清歌 集 》 中还 收入 了 6首 古 诗 词 作 品 , 主 的创 作 理 念 体 现 在 他 在 1 3 青 9 0年 《 艺 》 一 卷第 一 号上 的《 曲与 填 曲 》 文 中, 乐 第 作 一 即 创 造一种 音 乐必须 服从 于 诗 的 、 漫 主 义音 乐 风 格 浪 的古诗词 歌 曲 。
关于诗词曲异同说解析

诗词曲异同说解析关于诗词曲异同说解析我国是诗歌大国。
诗经、楚辞、汉魏古诗、唐诗、宋词、元曲……虽然它们都植根于诗歌的艺术特质,但又因其不同的体式而各以其特有的姿色在诗坛闪耀着光辉。
席勒在《论悲剧艺术》中曾指出:“任何一种文艺种类都遵循一种特殊的目的,因为如此,它才通过特殊的`形式,和其他文艺种类有所区分,因为形式是文艺种类用以达到自己目的的手段。
”古人根据不同的内容表达需要,创造了诗、词、曲这三类诗歌体式,并在各自体式中拥有不同的样式种类,可谓源同流分,各臻其妙。
诗歌是任何一个民族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我国也是如此。
从《诗经》算起,诗歌发展历史已有几千年,诗歌的形式也难以言计。
大而言之,诗可分为不大讲格律的古体诗和讲究格律的近体诗。
古体诗中又有诗经体、楚辞体、乐府体(古乐府、新乐府)、民歌体、七言古诗、五言古诗等。
这种区分,除了时间上的不同外,在表达形式方面也各有不同。
它们总的特色是古朴、凝重,反映现实比较直接,表达形式自由。
近体诗包括五、七言律诗和五、七言绝句,它们总的特色是精练、优美、含蓄,反映现实间接,格律严整,诗句间跳跃性大,绝句更强调蕴藉空灵的韵味。
唐宋后,词这一新的诗歌样式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与诗并驾齐驱。
词由于要和乐歌唱,而且一般是由女子在宴会上歌唱,因而比诗更讲究含蓄蕴藉、形式精巧、音调和谐。
词又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小令精巧轻盈,空灵蕴藉,韵味悠长;中调与七言近体诗规模相近,分为上下两阙,但讲究变化,晓畅中见蕴藉,分隔中见整体;长调因其歌唱时一般节拍舒缓、篇幅较长,故又称慢词。
由于长调篇幅长,容量大(最长的《莺啼序》,256字),因此词人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叙事、抒情、写景、议理从容展开,结构上讲究转折变化,浑成统一。
元代兴起的曲(元曲分为剧曲、散曲,前者指杂剧中的唱词,这里指后者),虽有配乐歌唱,承词而发展,但又别有风味。
诗词曲的不同体式,就如人们不同的服饰,以适应不同季节和审美的需要。
浅析李白与苏轼豪放个性及风格的异同

浅析李白与苏轼豪放个性及风格的异同摘要: 李白与苏轼相似的豪放个性体现为: 执著追求理想、人格, 性情率真, 风格雄奇; 二人的内在区别表现在: 博大境界的构成及内蕴不同, 诗歌的抒情、说理功能不同, 乐观豪迈的内涵不同。
时代风气与信仰追求的不同导致了李白和苏轼内在的差异。
无论是李白代表的唐代充满活力的状态, 还是苏轼代表的宋代豁达睿智的心境, 都是我们现实人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关键词: 李白; 苏轼; 豪放; 差异; 时代; 信仰巴蜀自古人杰地灵, 李白和苏轼这两位出自蜀地的诗人, 作为唐、宋时代文学精神的代表, 在唐诗及宋词的发展史上同样举足轻重。
后人对二人豪放风格的评价也非常相似: 清代刘熙载称苏轼的“豪放之致” “时与太白为近”;当代李泽厚也认为在飘逸的诗风上“苏轼近于李白”。
本文将以李白和苏轼性情的相似为起点, 挖掘二人作品内蕴的不同, 并进一步从时代精神及信仰追求方面探究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
一巴蜀地势险阻、文化风俗相对独立, 逐渐形成了以道教为主、儒道并存的独特氛围, 加之司马相如出蜀树立了成功的榜样 , 李白和苏轼就很自然地把建功立业和独立人格当作了毕生的追求。
李白希望自己能使“寰区大定, 海县清一”, 苏轼也自信地认为“至君尧舜, 此事何难”; 在遭遇挫折后, 两人仍保持着高昂的热情, 李白觉得“欲济苍生未应晚”,苏轼始终“未忘为国虑也”。
在求索的艰难中, 李、苏二人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人格尊严: 李白不畏皇权显贵, 赐金放还后仍坚持不“摧眉折腰事权贵”, 苏轼处于新旧党争夹缝间终能刚正不阿。
苏轼评价黄庭坚时说, 读其诗“如见鲁仲连、李太白, 不敢复论鄙事”, 流露出对李白高洁品格的敬仰, 他在《绿竹筠》提出的“人瘦尚可肥, 士俗不可医”, 也表明了自己对不俗境界的追求。
陶渊明的性情率真是李白和苏轼的共同榜样, 热爱山水风光也成为二人共有的爱好。
李白总是“五岳仙不辞远, 一生好入名山游”, 寻诗中宣泄的主宰自然的豪情及被世人遗弃的愤懑已超出了对山水的描绘, 他张扬时高呼“我本楚狂人, 凤歌笑孔丘”, 悲怆时希望“狂风吹我心, 西挂咸阳树”, 甚至放浪到“天地即衾枕”、“裸体青林中”, 情感表现恣意率真, 毫不掩饰。
1 简述北宋初期梅尧臣和苏舜钦诗歌的特点及异同

1 简述北宋初期梅尧臣和苏舜钦诗歌的特点及异同?答:相同点:二者都是北宋初期诗坛的重要人物,合称“苏梅”,二人文学主张﹑诗歌内容﹑艺术手法及地位都很相似,就文学主张而言,与欧阳修一样,激烈批判晚唐诗风,提倡文学为现实服务,就诗歌内容而言,都写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反映重大现实社会题材及民风民俗等方面的作品,就艺术表现手法而言,都追求混警新奇的意境,立意上求新,修辞求新,有议论文﹑散文化倾向。
不同点: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艺术风格上,梅诗构思精致,追求深韵阅读﹑韵致,苏诗举力豪迈以粗旷横放见长,在反映现实,揭示统治者罪恶方面,梅诗含蓄委婉,苏直接痛快,猛烈直露,在意境创造上,梅诗清新,富于情趣,苏诗感情奔放,直率自然。
特点:梅诗构思精巧而取材平平,用意深远而出之淡然,感情深厚而语句平淡,寓奇峭于朴素,外枯中膏,淡而有味。
苏诗充满激情,感激顿挫而发其郁积,语言明快豪迈。
2 简述苏轼散文的风貌?答:1“辞达”“通脱”,有圆话流转,错综变化和自然真率之美2善于用比喻,多形象思维3有史化倾向,以情感和才气为文,富于想象。
3 欧阳修与王安石的散文特点?答:“文从字顺”﹑平易流畅﹑委曲婉转是欧文的风格,其文叙事简括有法,议论纡徐有致,多用语助词,语句圆融轻快,文气流转条达,无滞涩窘迫之感。
六一风神是欧阳修散文的美学风格,他的散文措辞平易,不用古奥文字没,但用词造句精练而有变化,显得条达舒畅﹑切近自然。
王安石散文以议论说理见长,但形象性不够﹑艺术感染力较弱。
4 黄庭坚“山谷体”的突出特点?答1以学杜为宗旨,重视句法,发展了拗句﹑拗律的体制。
2强调“无一字无来处”,用典故为新,变俗为雅,点铁成金,夺胎换骨3好奇尚硬,选语洗净铅华,独标隽旨,风格生新瘦硬峭峻,但兼有浏亮芊绵的一面。
5 简述周邦彦“清真词”的题材内容及“集大成”就?答: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1从词调的搜求﹑审定和考证方面说,他有集成和创造的功劳2就其写作功力之成就而言,他善于体物言情,善于融化前人诗句,炼字安帖工稳3从创作风格方面来说“清真词”能集北宋词柳永到秦观﹑贺铸等人之成就而独具特色。
浅析《渔翁》与《江雪》美的异同

教育与文化教育2015年7月·71·浅析《渔翁》与《江雪》美的异同辛业丽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 163318摘要:两首诗同为作者被贬时所作的渔翁诗,诗中描绘的画的构图的形式、符合的法则,格律上,押韵、节奏划分、对仗、修辞手法的使用皆有很大的不同。
前者十字,后者垂直构图,前者主实,后者重虚,前者重动,后者重静。
古风诗和绝句的区别使得格律的区别更为明显。
而因为被贬的时期的差别作者的整体的感情、心境也有很大的差异。
关键词:渔翁;贬谪诗;构图;平和;绝望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624(2015)07-0071-011 构图形式有侧重从构图形式来看,《渔翁》和江雪都是十字型。
《渔翁》中“日”是点,“西岩”(此处指“朝阳岩”,山名),“竹”是纵向直线的一个走势,“云”“江”则是横向的水平线的走势,横纵均衡协调。
《江雪》中的“山”是纵向直线,而“径”“江”为水平的直线,“渔翁”同样是点。
虽然都是十字型的纵横交错的,但是前者的线条的重点在和谐,纵向的山的线条较少,竹子的则太短,云的则更加地接近于水平走向的面。
这正反映了诗人的平和安宁的心境。
后者侧重的是突兀。
山是千山,径是万径,虽然实际上并非那么大的数量,但画面中的线条线条延伸的较长。
横向的只有江,江本身的形状几乎已被周围的雪所掩盖,因此横向走势被淡化了。
因此,从全景来看,此诗画面的纵向垂直的视觉效果更加明显。
而这和诗人当时的那种比较极端的感情正好相合。
2 格律修辞应诗情二者在格律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渔翁》是首古风诗。
句式上,七言的音调节奏的划分方法都是一样的,但意义节奏却不尽相同。
其按意义节奏来分应为“四-三”型,即是“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这样的“流水对”,读到第一句“渔翁夜傍西岩宿”后,读者会自然地产生一种疑问:他会在这儿干什么?于是,作者顺势将所做所为接上:“晓汲清湘燃楚竹”,使诗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使读者在读的时候就感受到诗人的欢畅之感。
诗词曲的区别

古诗,词,曲主要区别在于是要求(字句)和讲究韵律,一、诗、词、曲的一般概念及相互联系诗、词、曲是古代诗歌的三大类,是我中华民族所独有的诗体,她是以“韵”、“声”、“调”三位一体为基本特征的诗体。
古人根据不同的内容表达需要,创造了诗、词、曲这三类诗歌体式,并在各自体式中拥有不同的样式种类,可谓源同流分,各臻其妙。
在《月沐学堂》第十五讲中就谈到,唐诗是豪情,宋词是柔肠,而元曲就是嬉笑怒骂的童真率性,是艺术性的俚语(既民间俗语或地方方言)表现。
(一)、诗、词、曲的概念:诗:文学体栽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
词:是由诗衍化而来的。
词的用韵、平仄、字数、句数与近体诗一样,都有严格的规定,并且词是歌唱的文学,因而词有词调,词牌就是词调的名称,信人作词,要以词牌来写,所以又叫填词。
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盛行于元代以后。
曲由词进一步发展而成的。
曲与词大体相同,也是歌唱的文学,格式上严格,也有曲调,叫曲牌,但押韵、平仄都要宽松一些,并且多用口语。
(二)、诗、词、曲的句法特点及联系:1、在句法及修辞上,诗:四句或八句(排律10句以上,古风多双数句),每句字数相同,措辞严谨;词:各诗句长短不一,语言较典雅;曲:各诗句长短不一,语言较通俗。
2、在艺术手法中,赋、比、兴,都是诗、词、曲最基本的运用手法。
赋:既赋陈、铺陈、排比,就是将一连串内容紧密相关的事物景观、人物形态、主观行为等,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法或写作章法。
比:即比喻,是为了让描述的对象更加生动具体和特征显明,便于读者联想和想象。
兴:即以物寓志,以景寄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观古人诗词,兴起者运用较为普通,兴结者不多见,而兴起兴结者,在一首诗中,尤为少见。
诗词曲的不同体式,就如人们不同的服饰,以适应不同季节和审美的需要。
今人对于诗词曲的好恶及应用文风,乃属个人偏爱。
王国维认为“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李渔认为词“上不似诗,下不类曲,不淄不磷,立于二者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曲的异同
诗歌是任何一个民族最早产生的文学形式,我国也是如此。
古人根据不同的内容表达需要,创造了诗、词、曲这三类诗歌体式,它们之间不同的特色体现在题材、意境、风格、手法、形式等诸方面。
诗是一种最普遍的艺术。
我们的祖先对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如风、电、雷、雨等无法理解,于是统统把这一切归于神明。
出于敬畏,原始人类唱歌跳舞地对神明唱出颂歌,表达了人们的期望——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等等。
这便是诗的起源,它源于宗教。
还有一种形式,起源于劳动。
原始人一面劳动,一面发出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以忘却劳动带来暂时的痛苦和振奋精神,协调动作。
渐渐这种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声,发展成为模仿劳动本身的声音和表达劳动者本身感情诗歌。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诗是韵文,从劳动时发生的;小说是散文,从休息时发生的。
”所以我们说,诗是普遍的艺术,是一种最为古老的文学艺术样式。
诗最本质的特征是抒情美。
无论是小说、散文、戏剧、最优美之处,无不闪现出诗的光环来。
因而诗是文学中的文学。
在艺术领域中,诗无所不在。
词是一种抒情诗体,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乐府诗。
它的严格的格律和在形式上的种种特点,都是由音乐的要求而规定的。
词和诗在形式上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点:
(1)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
如《菩萨蛮》、《水调歌头》、《沁园春》等,称为词调。
词调表明这首词写作时所依据的曲调乐谱,并不就是题目。
各个词调都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并且各不相同。
(2)一首词大都分为数片,以分两片的为最多。
一片即是音乐已经唱完了一遍。
每首词分成数片,就是由几段音乐合成完整的一曲。
(3)押韵的位置各个词调都有它一定的格式。
诗基本上是偶句押韵的,词的韵位则是依据曲度,即音乐上停顿决定的。
每个词调的音乐节奏不同,韵位也就不同。
(4)句式长短不一。
诗也有长短句,但以五、七言为基本句式,近体诗还不允许有长短句。
词则大量地使用长短句,这是为了更能切合乐调的曲度。
(5)字声配合严密。
词的字声组织变化很多,有些词调还须分辨四声和阴阳。
作词要审音用字,以文字的声调来配合乐谱的声调,以求协律和好听。
曲盛于元。
元曲分杂剧、散曲。
散曲又有套数。
曲的宫调出于隋唐燕乐,共二十八宫调.每一宫调都有不同曲牌。
套数则由两支以上周一宫调的不同曲牌联缀而成。
元曲是人民群众的戏曲,题材极为广泛,绝不局限于朝政权位、贵胄家事之类,涉及士农工商,妇幼老弱各种人间生活。
元曲反映各种社会矛盾深刻而直白,不以人情世态掩盖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元曲塑造的人物形象,多样而复杂,既是现实生活的典型,又有人间普遍的理想;元曲有大悲剧,也有大喜剧,悲与喜相互转换、涵融,追求团圆结局;元曲以唱、做、念、打等艺术硬功将歌、话、舞、斗紧密结合,虚拟与实演相生,形态与神理兼备。
诗词曲的不同体式,就如人们不同的服饰,以适应不同季节和审美的需要。
诗经、楚辞、汉魏古诗、唐诗、宋词、元曲……虽然它们都植根于诗歌的艺术特质,但又因其不同的体式而各以其特有的姿色在诗坛闪耀着光辉。
认识到这一点,再来阅读,不能不让我们佩服古人创造不同诗体的聪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