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美赏析
小说的情节之美

小说的情节之美谈到小说的鉴赏环节,人们往往注重细节和人物形象,认为情节仅仅是为了展现主题和人物性格而设置的。
但是,当人们看小说时,最先吸引他们的却恰恰是故事情节,看完后念念不忘的,也少不了故事情节。
情节作为小说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其独特之处,在此我想谈一下自己对小说情节的看法。
一、情节的曲折之美我国小说自诞生以来,就注重故事情节。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小说是靠听的,是由说书人传递给大家的。
因此,以曲折的情节来吸引读者,成为小说的一大特征。
跌宕起伏的情节,让读者的心弦随之一张一弛,读者也从中获得了最大的心理愉悦。
《水浒传》中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就采用张弛有序的手法来结构情节。
在故事开端,林教头沧州遇旧知,遇到酒生儿李小二,善良安分,知恩图报,林冲在沧州过得平顺,这是“弛”,接着写陆虞侯密谋害林冲,林冲知晓后怒不可遏买刀寻敌,这是“张”,读者的心高高悬了起来。
接着写林冲三五日“未见消耗”,“自心下慢”,不久又接管草料场,苟且偷安的故态复萌,情节又趋平缓,读者悬着的心暂时也放下来,这就又形成一个“弛”。
陆谦欲置林冲于死地,火烧草料场,林冲忍无可忍,手刃仇敌,这又是一个“张”。
奸贼受到惩罚,英雄报仇雪恨,读者为之扬眉吐气。
整个情节就是这样一张一弛,疏密有致,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
二、线索的贯穿之美有些小说,情节从发生到结束,前后是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这种内在联系也就是贯穿整个作品的情节线索。
读者把握住了这个线索,也就能从纷繁复杂的事件中理出头绪,进而品味小说情节发展的规律。
鲁迅小说《药》的全文情节都围绕着“药”而展开了。
小说主人公华老栓的儿子华小栓得病,他倾尽财力给华小栓买药,满怀希望地看着华小栓吃药,而茶客们对“药”的谈论让老栓夫妇心花怒放。
但是,残酷的现实是人血馒头这味药医治不了愚民羸弱的肉体,华小栓最终仍然病死了。
华大妈伤心欲绝地上坟,祭奠爱子。
华家的命运都因“药”而改变了。
而小说的另一主人公夏瑜投身革命,寻找救国救民的良药,却被亲人告密,刑场就义。
试析孙犁短篇小说的画面美

、
面 , 编 成 了一 大 片 。 她 像 坐 在 一 片 洁 白 的雪 地 上 , 像 坐 在 就 也 片 洁 白 的云 彩 上 。 她有 时望 望 淀 里 , 里也 是 一 片银 白 的世 淀 界 。水 面笼 起 一 层 薄 薄 的雾 , 吹 过 来 , 着 新 鲜 的 荷 叶 荷 花 风 带
一
香 。 ” 看 那 晴 朗 的 夜 空 倾 洒 出的 淡 淡 的月 光 , 阔 的 白洋 淀 你 广 弥漫 出 的朦 胧 的夜 雾 , 天 破 好 的 扁 平 修 长 的苇 眉 子 , 眼 望 白 一
宁静 的 画 面 美 孙 犁 的短 篇 小 说 , 然 是 写 战争 题 材 , 是 在 小 说 中 , 虽 但 孙 犁 对 于 真 实 的战 争场 面却 惜 墨 如金 ,让 人 看 不 到 宏 大 悲 壮 的 战争场面 , 不到你死我活的激烈拼杀 , 看 即使 有 一 些 战 斗 场 面 的 描 写 . 是 用 一 种 平 缓 的 语 调 娓 娓 道 来 , 笔 渲 染 。 掩 卷 而 也 淡 坐 ,满 目涌 现 的是 一 幅 幅 白洋 淀 的 波光 芦影 图 和 一 幅 幅 冀 中 乡 村 的恬 适 秀 美 图 , 宁静 的 画 面美 油 然 而 生 。 在 《 蒲 台 》 , 家 白 描 了 一 幅 水 淀 风 景 图 :这 里 地 势 采 中 作 “ 低 下 , 雾 很 低 , 声 很 急 , 水 清 澈 得 发 黑 色 。芦 苇 万 顷 , 云 风 淀 俯 仰 吐 穗 。 ” 寥 数 语 , 洁 而 传 神 地 勾 画 出 白 洋 淀 芦 花 盛 寥 简 开 的 美 景 。 可 以想 象 得 出 , 望 无 际 的 苇 花 . 开 在 一 望 无 一 盛 际 的 白 洋 淀 , 空 上 有 云 , 淀 上 有 雾 , 面 吹 来 了 很 急 的 天 水 迎 风 , 会 感 觉 到 一 丝 丝 凉 意 , 入 你 的 肌 肤 , 这 时 , 正 驾 你 沁 而 你 着 一 只 小 船 ,急 驶 在 芦 苇 的 夹 道 中 ,去 执 行 一 项 特 殊 的 任 务 。 情 此 景 , 人 不 由 得 心 生 欣 慕 , 往 这 样 的 地 方 。 如 此 使 向 又 《 》 作 家 描 摹 了 冀 中 乡 村 的 风 景 : ( 海 大 士 庙 ) 墙 外 钟 , “南 西 面 是 一 个 芦 苇 坑 。 里 的 水 都 流 在 这 里 , 子 长 得 很 好 。 了 村 苇 到 春 天 . 锥 锥 像 小 牛 犊 头 上 钻 出 来 的 紫 红 小 犄 角 , 灵 灵 地 苇 水 充 满 生 气 。 到 夏 天 , 水 涨 满 , 一 片 摇 动 的绿 色 的 大 栅 帐 。 雨 是 到 冬 天 , 点 缀 着 平 原 单 调 肃 杀 的 气 象 , 白 的芦 花 从 这 里 它 黄 吹 起 来 。 ” 新 而 晓 畅 的 笔 致 , 出 了芦 苇 自然 生 长 的 画 面 。 清 绘 试 想 , 广 阔 的冀 中平 原 , 恬 适 秀 美 的 乡 村 , 天 来 了 , 在 在 春 大 地醒 眼 , 物 复苏 , 睡 了一 个 冬天 的 苇锥 锥不 甘 寂寞 , 万 沉 想 为 万 紫 千 红 的 春 天 , 上 自 己 的 颜 色 。 于 是 , 灵 灵 的 充 满 添 水 生 气 的 苇 锥 锥 吐 出 了紫 红 。 夏 天 , 吸 天 地 灵 气 的 苇 锥 锥 在 吮 长 高 了 , 红 的春 装 换 成 了 绿 色 的 夏 装 。微 风 拂 过 , 着 绿 紫 身 装 的苇子 翩翩轻 舞 。 坑 的苇子茁 壮生 长 . 满 自然 形 成 了一 道 天 然 的青 纱 帐 。 冬 天 , 中 平 原 显 得 单 调 萧 杀 . 子 又 换 上 冀 苇 了 黄 白 的冬 装 。 花 因 风 飘 起 , 天 飞 舞 。 对 这 样 的美 景 。 苇 漫 面 真 是让人 心驰神 往。 二 、 谐 的 画面 美 和 孙 犁 的 短 篇 小 说 , 让 人 有 所 感 触 和让 人 欣 羡 的 , 最 是其 中 所 展 现 出 的 和谐 的 画 面 美 。 《 花 淀 》 名 篇 充 分 展 示 了作 家 荷 等 从 人 的 心 灵 、情 感 和 生 活 的 诗 意 层 面 表 现 人 物 性 格 的 丰 富 与 优 美 , 现 了作 家 对 于 和 谐 美 的崇 尚 、 觅 和 追 求 。这 种 和 谐 体 寻 的 画 面美 , 过 简 洁 而形 象 的 语 言 , 现 在 读 者 的 面 前 透 呈 在 成 名作 《 花 淀 》 , 家 深 情 地 描 绘 了美 丽 的 白洋 淀 : 荷 中 作 “ 亮 升 起 来 了 , 子里 凉爽 得 很 , 净 得 很 , 月 院 干 白天 破 好 的苇 眉 子 湿 润 润 的 , 好 编 席 。”这 女 人 编 着 席 。不 久在 她 的身 子 下 正 “
路遥小说人性美解读

路遥小说人性美解读摘要:纵观路遥的小说,他善于运用自己敏锐的眼光去捕捉美好的人性。
尤其是在《平凡的世界》和《人生》这两部小说中,透露出他对人性的深思,包含了浓浓的人性之美:在人际关系中透露出淳朴的人性美、在苦难命运中放射出高昂的人性美、在平凡的爱情中闪耀出高尚的人性美。
这些人性美充分闪耀着我们中华民族永恒的美。
关键词:路遥人性美《平凡的世界》《人生》众所周知,作家路遥以自己独特、深厚的生活体验,艰难曲折的情感历程,凭借自己对人生的准确把握,创作出了不少感人至深的作品。
他的一篇篇小说就像黄土地上的山丹丹花一样平淡却清香四溢;像信天游的旋律一样质朴却荡气回肠。
尤其可贵的是,路遥用他敏锐的目光去捕捉美好的人性,满怀敬意地去挖掘那些普通劳动者身上的内在性格力量和精神美,在社会生活中去展现他们人性的光辉。
在他的笔下,无论是老一代的农民,还是年轻一代,不论是丑是俊,是穷是富,是聪慧机智的还是憨厚老实的,都直接或间接地闪现出光彩照人的人性美,闪烁着中华民族永恒的美。
一、在描述的人际关系中透露出淳朴的人性美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借孙少平的感觉表达这样的认识:“这黄土地上养育出来的人,尽管穿戴土俗,文化粗浅,但精人能人如同天上的星星一般稠密。
在这个世界上,自有另一种复杂、另一种智慧、另一种哲学的深奥、另一种行为的伟大!”①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作者在小说中才尽情张扬这些普通民众身上的人性之美。
尽管在他的创作中流露出历史的残酷和人生的苦涩,可是其中包含的:同学间的纯真烂漫的友情、朋友间患难与共的关切之情、长辈与晚辈间、兄弟姐妹间血浓与水的骨肉亲情,还有那具有本土特色的“乡党”之情,甚至陌生人之间的人道关怀,这些浓郁的人情味,淳朴的人性美都得到了充分地展现。
(一)家人间的挚爱与真诚、无私与付出《平凡的世界》中孙玉厚的一家,无论他们的生活是多么的艰辛和困苦,但其中浓浓的亲情总是让我们为之感动不已。
孙玉厚自幼丧父,弟弟尚小,他就得担负起养家糊口、抚养母亲的责任。
《我是猫》美句加赏析 -回复

《我是猫》美句加赏析-回复《我是猫》是一部由夏目漱石所写的小说,描写了一只名叫“我”(猫)的角色观察人类社会的故事。
以下是《我是猫》中的一些美句及赏析:1. “我喜欢夜晚,因为那时候才是我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没有人会打扰我。
”赏析:这句话表达了“我”猫对夜晚的钟爱,夜晚给了它独处的时光,没有人打扰,可以自由自在地享受自己的世界。
2. “人类的世界充满了欺骗、虚伪和自私,感觉在这个世界里,只有猫才是真实的存在。
”赏析:这句话反映了“我”猫对人类社会的看法,认为人类的世界充满了不真实的东西,而猫则是真实存在的象征。
3. “我可以静静地坐在角落,看着人们忙碌的生活,他们一直在追逐,却无法找到真正的快乐。
”赏析:这句话揭示了“我”猫对人类追求快乐的看法,认为人们一直在追逐物质和外在的东西,却无法找到真正的内心快乐。
4. “我观察着人们的言行举止,他们的表情和动作,发现他们其实都是一样的,只是在不同的场合装出不同的样子。
”赏析:这句话表达了“我”猫对人类行为的观察,认为人类在不同场合下都会装出不同的样子,显示出一种虚伪的一面。
5. “猫不需要社交,我们可以独自生活,没有那么多的烦恼和压力。
”赏析:这句话展示了“我”猫对猫的生活方式的认同,认为猫可以独自生活,没有那么多的烦恼和压力。
6. “在猫的眼中,人类如同一群蚂蚁,匆忙地穿梭于繁忙的城市中,看似重要却又渺小不堪。
”赏析:这句话以猫的视角描绘了人类社会的繁忙和忙碌,将人类比喻为蚂蚁,强调了人类的渺小和匆忙,提醒人们反思自己的价值和忙碌的意义。
7. “猫善于享受寂静,寻找内在的宁静,而人类往往在外在的喧嚣中迷失了自己。
”赏析:这句话对比了猫和人类的生活方式,强调了猫在寂静中寻找内心宁静的能力,而人类却常常在外界的喧嚣中迷失自己,提示人们需要在繁忙中寻找内心的平静。
8. “猫并不需要太多的物质,我们可以通过简单而纯粹的生活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赏析:这句话强调了猫对物质的淡漠,认为简单而纯粹的生活可以带来真正的幸福。
文学形式的多样之美的赏析

文学形式的多样之美的赏析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多样性。
它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展现出丰富的内涵和情感,为读者带来多样的美感体验。
在本文中,将对文学形式的多样之美进行赏析。
一、散文的多样之美散文是一种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为主要目的的文学形式。
它以平实、自然的语言表达方式,抒发情感,展示生活的真实面貌。
散文可以分为小品散文、随笔散文、记叙散文等多种类别,每种类别都有其独特的美感。
小品散文以简洁、精炼的语言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一个人的独白》,作者通过自述的方式,将自身的心理状况表达出来,激发读者对人性内心的思考与感悟。
随笔散文则以随性、随兴的方式记录生活琐事,如林语堂的《背影》。
这种散文不拘泥于形式,跳跃性地记录细碎瞬间,给人以亲切感与共鸣。
记叙散文则以叙述的方式展示事物的发展变化,如鲁迅的《故乡》。
通过具体事例的叙述,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细腻入微的观察力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二、诗歌的多样之美诗歌是一种以韵律和节奏为基础的艺术形式。
它通过有限的字数和严密的结构表达作者的情感、思想和意境。
不同类型的诗歌有着各自独特的美感。
抒情诗是最为常见的一类诗歌形式,以表达个人情感为主要目的。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描述了夜晚的宁静和个体的孤寂感,给人一种思索和安静的美感。
叙事诗则以叙述故事为主要目的,如白居易的《长恨歌》,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展示了人物和情节的变化,给人以强烈的叙事美感。
象征诗则通过抽象的符号和意象表达深层次的情感和思想,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描绘山水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自然的思索。
三、小说的多样之美小说是一种以虚构的故事情节展示人物形象和思想观念的文学形式。
它以丰富的情节和细致的描写向读者展现了多样的美感。
言情小说是最为广泛流行的一类小说形式,以情感的传递和表达为主要目的。
例如金庸的武侠小说系列,通过爱情和英雄主义的故事,刻画了丰富立体的人物形象,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情感冲击与共鸣。
小说中的意境美学

小说中的意境美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文学作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早期的小说注重的主要是情节和人物塑造,而到了现代,读者更加关注文学作品所传达的意境美学。
而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小说中的意境美学具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
一、小说中的意境美学的定义意境,顾名思义,就是作品所渲染出来的情感氛围和精神氛围,它可以通过作者的笔触和文字选取表现出来。
在小说中,意境往往通过形象、语言、氛围等方面传达出来,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而小说中的意境美学则是指小说作品中所表现的意境美感,它包括感性体验和审美评价两个方面。
二、小说中的意境美学的特点1. 抒发情感:小说是一个情感丰富、多层次的艺术形式,而意境恰恰是表现情感的最好方式之一。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揣摩社会现实等多种手段,创造出丰富的情感氛围。
2. 语言的艺术性:小说中的语言是表达意境的关键所在,因为它不仅能描绘出情感,还可以传达出深刻的思想和观点。
作者通过选用生动的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词句,使作品更加有力地表现出它所要传达的意境。
3. 图像的美学:小说在表现意境美学的过程中,往往会运用图像艺术。
这种艺术能够通过构思和组合形象,表现出意境的内涵和外延,使读者的心灵产生共鸣和感受,从而进一步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
三、小说中的意境美学的阐释在小说中,有很多经典的作品展现了出色的意境美学。
例如《飘》。
小说从一个女子的角度出发,描绘了内战时期南方的生活,和主人公芳汀·巴特勒的命运体验。
小说的情感氛围十分凄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而在《雪国》中,作者川端康成则用寒冷、空旷的图像描绘出一种隔离、孤独的精神状态,令人在艺术上得到了独特的触动。
四、小说中的意境美学的应用小说中的意境美学,虽然是表现情感和意境的艺术形式,但是它的材料可以来源于莫测的凡间。
它可以借由作者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创造出具有诗意和哲学意味的感性体验,从而产生出独特的审美感受。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的审美情趣越来越细腻,小说中的意境美学也朝着更加纯粹、方向更加丰富的方向不断发展。
外国小说欣赏 《夜归人》【美】 爱伦.坡

丈夫想侵吞税款,不择手段可谓是“用心 良苦”,他的计划很周密,也很巧妙,但我们 还是从他的语言和动作中找出了他的破绽!环 节倒扣,于是分析出:他抢劫作了时间安排, 有了作案动机、作案凶器,他也故意制造不在 场的证据等等。 从小说的结局我们得知:丈夫作案不成功。 那我们不妨再来推理一下,丈夫为何作案不成 功?或者说让故事发生逆转的人是谁呢?
• 环境:小说的依托 结构:小说的骨架 人物:小说的核心 主题:小说的升华
丈夫形象
• 自私 • 凶残 • 虚伪 • 狡猾 • 金钱至上
小说的艺术在于塑 造人物形象,通过人物 形象的分析,来反映文 章主题。
主
题
作者构造了这样一篇侦探小说, 他想表达什么主题呢?
深刻地揭示了美国社会人与人之间 的不可信任的恶劣世风和互相欺骗的人 际关系,及对像妇人一样正直之人表达 了赞美之情。
拓展练习
发挥你的想象,围绕税款的下落、 紧扣文章的主题,请你再为文章续写 一个段落,使情节更加完整,人物更 加鲜明。字数:200字左右
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 情的真实性 2.渲染气氛,为整个文章设基调 3.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4.推动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知识整理
小说四大要素:
小人物 伤兵
作者创造了伤兵这一小人物形象, 有什么作用呢?
通过伤兵,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原故事 发生转机,增加文章的曲折性和趣味性;
通过伤兵,丰满了妇人的形象;
你认为妇人是一个 怎样的人物形象?请在 文中找出相应的依据。
妇人形象分析
体贴丈夫、信赖丈夫、理解丈夫、 深爱丈夫的脆弱小女人 天真、谨慎、心地善良、有同情心 果断、
已怀身孕、而丈夫全然不知的妇人 在一个喜降大雪的夜晚枪杀了蒙面返家, 撬门入室抢劫自己的丈夫的悲惨故事。
《边城》的美赏析

《边城》的美赏析来自《边城》的美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的《边城》被遴选进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使高中学生得以领略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的美。
《边城》所写的故事很简单,然而却极美: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
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
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
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小说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物、人情,是一幅诗情浓郁的湘西风情画,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一、山水美《边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小说中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鸟雀的交递鸣叫,……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丽,优美如画让人如入梦境,无不给人美的享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美赏析
小说美学观
西方现代小说美学受现代哲学和美学的影响,学派林立。
现象学、存在主义、阐释学、结构主义、结构分解主义等都导致了不同的方法和观点。
诸如艾姆斯的小说美学、霍兰的小说心理学、洛奇的小说语言学、洛特曼的小说符号学、巴尔特的小说叙述学,洛奇的小说修辞学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小说的艺术规律进行了多方位的
考察。
尽管观点各执一说,但比较一致探讨的主要问题有:小说的审美特性,小说的构成要素,小说的结构层次,小说的母题,小说的叙事特性,以及小说的技巧模式等。
研究小说的审美特性,是对小说这一特殊文体的审美意义本源的探讨。
比较传统的看法,例如福斯特认为小说是“虚构故事”劳伦
斯认为小说是“富有生气的生活之书”。
现代哲学和语言学对小说理论产生重大的影响,分化出了各种观点。
托多洛夫从叙述学
角度,把小说定义为“叙述性的文学体裁”,道拉斯从语言学的角度,认为,小说是“私人的事件在私人声调中的叙述”。
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看,小说被看成是人对自身存在的直观性的体验。
对小说结构层次的研究从理论上深化了现代小说美学。
现象学家罗曼。
英伽登把小说分为语音、意义、被表现客体、形而上品质四个基本层次。
叙述学使小说美学从此进入了复杂和细密的阶段。
代表了小说美学的“现代高度”。
小说艺术美赏析
1.小说的开头
小说开头的方式方法很多,如从描写故事发生地点的风景开始,即电影评论者所说的“布景”。
例如,托马斯。
哈代在《还乡》中一开始就对埃格顿希斯进行了一番描写,格调低沉。
E·M·福斯特在《印度之行》中一开始对昌德拉普尔也进行了一番导游性
的描绘,文笔优美雅致。
从人物对话中间开始。
从叙述者那不同凡响的自我介绍开始:“叫我伊希米尔吧”;从对传统自传体的粗俗模仿开始:“……你们想知道的头一件事
大概是我是在那儿生的,我倒霉的童年是怎么过的,父母生我之前都干了些什么,以及所有大卫·科波哦菲尔一类的废话,可我不愿说。
”来一番富有哲理的议论作为小说开头:“过去犹如异国他乡:那里的人处世方式奇特。
”在第一句中就把人物投到极其险恶的境地:“黑尔抵达布莱顿还不到三个小时,就知道他们要谋杀他”小说的开头先安排一个“框架故事”,解释一下主故事的来历,或者说明主故事是由一个虚构的旁观者讲述出来的。
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芬尼根的觉醒》是从句子的中间开始的:“河水奔流,过夏娃和亚当的,从河湾到海湾,循环往复把我们带回到豪斯城堡和恩维伦斯。
”最后用上文中残缺的词充当该书的结尾:“一条路一个孤寂一个最后一个爱人一个长久那个”——由此又把我们带回到小
说的开头,就象自然界中水的循环,由河到海到云到雨到河,周而复始,无终无尽。
2.作者闯入
乔治·艾略特《亚当。
比德》一开始,他就巧妙地使用了一个修辞技巧:“埃及魔法师
用一滴墨水做镜子,可以映出逝去岁月的景象。
这也正是我要为您做的,读者先生。
我要用笔尖上的一滴墨,为您映出耶稣纪元一七七九年六月十八日乔纳森·博吉那间宽
敞的作坊中的情景,乔纳森但是是干草坡村的木匠兼瓦匠。
”那“一滴墨水”既是镜子也是媒介,由此把书面写作变成了口头交谈,直接而亲切地跟读者聊了起来,从而邀我们“跨入该书的门槛”,实际上等于跨入乔纳森·博机吉作坊的门槛。
这种作者闯入式的叙述口气亦有其不利的一面,因为这种方法总唤起读者去注意叙述行为,使人不能尽情沉入书中营造的逼真的幻想世界,而且也淡化了由人物经历所激发的感情浓度。
同时,这种方法还带有一种权威、一种上帝般无所不知的口吻,为现代人所不予认可。
现代人对什么都持怀疑态度,认为什么都是相对的。
现代小说趋于压低或取消作者的声音,其手段是要么通过人物的意识展示情节发展,要么把叙述任务直接交给人物。
3.悬念
悬念总是跟探险故事密不可分,跟侦探故事
和探险故事混合体的惊险小说也密不可分。
这类故事中总是一再把主人公投入到极端
危险的境地,以此唤起读者的恐怖和焦虑之情,使之急于了解后果如何。
如托马斯·哈代,他的《一双蓝眼睛》,书中的一个古典式悬念场景:小说的男主人公奈特一个人用手指攀着悬崖吊在空中,且无望返回安全地带。
女主人公爱尔芙德从奈特的视线中消失了。
大概是求援去了。
但奈特知道此处距离居民区有数英里之遥。
后来会怎样?奈特有救吗?若有,怎样救?只有推迟给出答案,才能造出悬念。
作者详细地记叙了奈特悬在崖边时产生的内心活动,在这一节中,奈特认识到他面对的是一双眼睛,“已经死亡,化为石头”。
是数百万年前的节肢动物的化石。
哈代的作品一向以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视点转移而着称。
在这些转移中,他表现的是人类躯体多么弱小,而宇宙空间是多么恢宏,多么永恒。
奈特的视线中爱尔莱德那双活泼、诱人的蓝眼睛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那留在化石上的一对死眼睛;由此他对自己终有一死的命运获得一中全新的领悟,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