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

合集下载

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

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

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教案标题: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能够应用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测量和数据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资料:平均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的讲义、示例问题、实验数据表格。

2. 实验器材:计时器、直尺、测量距离的标志物(如绳子或小旗)。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引发学生对速度的思考:请学生观察一辆汽车在不同时间内行驶的距离是否相同,为什么?2. 引导学生思考平均速度的概念:通过观察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一段时间内平均行驶的距离。

理论讲解:1. 讲解平均速度的定义:平均速度 = 总行驶距离 / 总行驶时间。

2. 通过示例问题演示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例如,一个人在1小时内行驶了60公里,那么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实验操作:1. 分组进行实验: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成员作为实验者,其他成员负责记录数据和观察。

2. 实验设计:a. 在一条直线上设置起点和终点,使用直尺测量两者之间的距离,并标记出若干等距的标志物。

b. 实验者从起点出发,使用计时器计时,记录到达每个标志物的时间。

c. 实验者到达终点后,停止计时,记录总行驶时间。

d. 将实验数据填入数据表格。

数据分析:1.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每个时间间隔的行驶距离。

2. 根据总行驶距离和总行驶时间计算平均速度。

讨论与总结:1. 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并比较不同实验者的平均速度。

2. 引导学生总结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

拓展活动:1. 提出更复杂的问题,让学生应用平均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不同条件下的平均速度变化。

评估方法:1.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参与程度和数据记录准确性。

2. 分发练习题,检查学生对平均速度计算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了解其他相关概念,如瞬时速度和加速度。

2. 探究其他测量速度的方法,如雷达测速仪和测速摄像机。

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

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

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教案标题:平均速度的测量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并能够正确计算平均速度。

2. 掌握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和步骤。

3. 能够应用平均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计算器、实验器材(例如:计时器、测量距离的工具等)、白板、黑板笔、教学投影仪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计算器。

教学过程:步骤1:引入概念(10分钟)1.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速度的概念,解释平均速度的概念:在一段时间内,物体移动的总距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2. 教师通过实际例子(例如:汽车行驶、运动员赛跑等)说明平均速度的应用场景和重要性。

步骤2:计算平均速度的方法(15分钟)1. 教师提供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平均速度。

2. 教师解释计算平均速度的公式:平均速度 = 总距离 / 总时间,并通过示例演示计算过程。

3.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练习,计算不同场景下的平均速度。

步骤3: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25分钟)1. 教师介绍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步骤和所需实验器材。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择一个物体进行测量。

3.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测量,并记录所用时间和移动的总距离。

4. 学生利用计算器计算出测得的平均速度,并填入实验报告中。

5.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并与其他组进行比较和讨论。

步骤4:应用平均速度解决实际问题(10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平均速度的概念解决。

2. 学生个别或小组讨论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

3. 学生展示并解释他们的解决方案,教师给予反馈和指导。

步骤5: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几个关键问题,检查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反馈。

拓展活动:学生可以尝试设计自己的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平均速度,并比较结果。

他们还可以应用平均速度的概念解决更复杂的实际问题,如计算机器人的行进速度、飞机的平均速度等。

第三章 第3-4节 速度与平均速度的测量

第三章 第3-4节 速度与平均速度的测量

课程解读一、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初步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②初步了解瞬时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③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 过程与方法目标:①使学生体会实际做变速运动物体的加速、减速运动过程,建立解决运动问题先画示意图明确物理过程的习惯。

②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①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②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正确、实事求是的记录测得的数据的作风,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二、重点、难点:重点:正确区分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用平均速度公式求解应用题,平均速度的测量。

难点:平均速度的测量,停表的使用。

基本技能:会用钟表测量时间。

常考题型:填空题、选择题、实验题,中考中约占2—3分。

知识梳理1.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 ● 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 平均速度:表示的是运动物体在某一段路程内(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快慢程度。

用v 表示平均速度,用s 表示路程,用t 表示时间,则平均速度的公式是:t s v。

瞬时速度:汽车在一般的公路上行驶时,驾驶室的速度计(汽车做的不是匀速直线运动,速度计的特点:在不停的摆动)显示的是汽车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子弹或炮弹冲出枪口或火炮口时的速度。

物体在极短时间内的速度(即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时的速度),就叫做瞬时速度。

确定瞬时速度的方法。

(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时的速度) 2. 平均速度的测量● 实验原理:t s v。

● 实验器材:停表和刻度尺● 实验过程: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 拓展:测量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汽车或火车的平均速度为了安全,测量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可以在操场进行。

测量平均速度初中教案

测量平均速度初中教案

测量平均速度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学会使用测量工具(如秒表、卷尺等)进行速度的测量。

3. 能够运用平均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测量工具的使用。

教学难点:1. 平均速度的计算。

2. 测量工具的精确使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秒表、卷尺等测量工具。

3. 实际场景图或视频(如跑步、骑车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一些实际场景图或视频,如跑步、骑车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这些运动物体的速度?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介绍平均速度的概念: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所走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2. 讲解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平均速度 = 总路程 / 总时间。

3. 举例说明如何计算平均速度,并引导学生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三、实践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运动方式(如跑步、骑车等)。

2. 每组设计一个实验,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3. 学生使用秒表、卷尺等测量工具,进行实验测量。

4. 记录实验数据,并计算平均速度。

四、总结与拓展(15分钟)1.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 教师总结实验结果,强调测量工具的使用注意事项。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测量精度?4. 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速度的概念解决。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强调测量工具的使用重要性,提醒学生注意测量精度。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场景的引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运动物体的速度,进而引入平均速度的概念。

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操作是否规范,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

在总结与拓展环节,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测量精度,并运用平均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案】 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 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测量平均速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平均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2. 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3. 实际操作练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速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实际操作。

2. 教学难点: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及数据的处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平均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2. 实践操作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3.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测量数据,解决问题。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测量工具(如尺子、计时器等)。

3. 实践场地。

4. 练习题。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速度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平均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3. 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讲解并演示测量工具的使用过程。

4. 实际操作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测量并计算平均速度。

5. 数据处理与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测量数据,解决问题。

七、课堂小结:八、作业布置:1. 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实践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九、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十、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实践操作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六、教学策略的实施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场景下的速度概念,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速度的意义。

2. 分组讨论:在讲解完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操作。

3. 实际操作:安排学生在实践场地进行测量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错误。

七、课程的拓展与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平均速度,还有哪些速度的概念(如瞬时速度、平均速率等)?2. 讨论:如何运用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如交通规划、运动训练等?八、教学评价的设计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平均速度概念的理解程度。

八年级物理上册3_4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3_4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术(2)①.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刻、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②.加深对平均速度的明白得。

(2)进程与方式①.把握利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大体技术。

②.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进程。

③.慢慢培育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培育学生认真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教学进程;师:在上课前咱们先来做一个实验。

(把铜丝作为斜面,让滑轮滑下来)滑轮在前半程滑的快,仍是后半程滑的快?生答。

师:前半程或后半程或一样快。

要想明白哪一段滑的快,就得比较平均速度。

速度又怎么明白呀?用路程除以时刻,路程用刻度尺来测,时刻要用表来测,那具体应测哪些物理量呀?今天咱们就要用实验的方式测出在斜坡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从而来验证斜坡上自由滚下的物体在前半程快仍是后半程快。

板书课题:平均速度的测量。

实验器材可从实验台上选取。

要求同窗们以组为单位,先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画出实验表格,进行分组实验,搜集数据最后得出结论。

请同窗们拿出实验报告,分组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上的第4、第5项内容,时刻为5分钟。

拿出一组同窗的实验报告在展台上展现。

师:专门好,那么后半程的时刻如何测量呢?生答。

总结:能够用总时刻减去前半程的时刻。

那秒表又如何利用呢?哪位同窗明白呢?生答。

总结:专门好,按一下开始计时,再按一下停止计时,再按一下回零。

外面的长针走一圈是30秒,长针走两圈里面的短针走一格是一分钟。

咱们会利用秒表了,下面就开始进行实验并搜集数据,把数据填在表格里。

时刻为10分钟。

开始:实验终止把一组同窗的报告展现出来。

师:哪位同窗发觉他们的数据有什么问题没有?专门好,长度测量的结果要有准确值和估量值,他们这一组同窗没有写出估量值。

长度测量写出估量值的同学请举手。

你们的路程测得怎么不一样呢?生答。

你们是怎么测量的呢(找学生演示他们是如何测量木板的长度的)?咱们通过那个实验就验证了,物体从斜面上滚下来时,后半程比前半程的速度快。

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

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

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平均速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掌握平均速度的测量方法。

2.能力目标:能够通过实验测量和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和科学精神,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平均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和测量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进行实验测量,准确计算平均速度。

三、教学准备实验器材:计时器、测量长度的器具(如尺子、测量汽车行驶距离用的测量线等)实验材料:一辆玩具小车、直线跑道或轨道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入物体的速度概念,让学生回答什么是速度,速度的单位是什么,加深学生对速度的理解。

2.导入新知(10分钟)介绍平均速度的概念和定义:平均速度是物体在段时间内移动的总距离与相应时间间隔的比值。

公式为:平均速度=总距离/总时间。

通过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3.实验操作(20分钟)(1)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每组2-3人,每组配备一辆玩具小车、计时器、直线跑道或轨道,测量小车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

(2)让每组学生选择一个平坦的跑道,如走廊,设置起点和终点。

先测量出小车在一段固定时间内的位移,再根据位移和时间计算出平均速度。

(3)每组测量3次,取平均值作为结果,并将实验结果进行记录。

4.实验总结和讲解(15分钟)(1)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并与其他组进行对比和讨论。

(2)讲解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根据实验结果计算出小车在一段时间内的总位移,再根据总位移和时间计算出小车的平均速度。

5.拓展练习(10分钟)(1)出示其他相对复杂一些的实验场景,让学生以同样的方式测量并计算出平均速度。

(2)让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推理,并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小车在不同的位置上运动速度是否一样?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关系等。

6.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进行小结点的梳理,确保学生对平均速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和测量过程有清晰的认识。

3-4 平均速度的测量(导学案)

3-4 平均速度的测量(导学案)

3.4 平均速度的测量【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学会使用秒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平均速度。

②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①掌握用秒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②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纪录数据、分析实验数据的全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作风。

②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知识回顾】1.平均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________运动过程中的运动快慢2. 在“龟兔赛跑”这个故事中,说乌龟胜了兔子,是指乌龟的________速度快;而在它们比赛开始时,又说兔子跑得真快,是指兔子的_____速度快。

3.声音的速度是340m/s,人喊话后0.2s能听到回音,人离山多远?4.物体做变速运动,前10min走了3km,停止5min后,又以240m/min的速度运动了5min求;前10min的平均速度;(2)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自学导读】1. 实验原理2.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3.测量路程需要什么仪器?测量时间需要什么仪器?【预习检测】1.为测量运动员短跑时的平均速度.在室外测出40m的路程,每隔10m作一记号.选出4位记时员分别站在10m、20m、30m、40m处;让该运动员跑完40m路程即告实验完毕。

(1)实验中所用的主要器材是_______和_______;(2)实验原理是__________;(3)设计出实验记录表格。

2.小明在利用图7进行“测平均速度”实验时,他记录的实验表格如下,请根据这些数据把表格填完整。

实验次数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1S 1=75 cm t 1=2.6s V 1=28.85 cm/s 2S 2=75 cm t 2=2.5s V 2=_____ cm/s 3 S 3=75 cm t 3=2.4s V 3=______ cm/sv=______ cm/s3.小明同学想利用图8中的器材探究:改变斜面的坡度,小车沿斜面由顶端运动到底端的平均速度是否发生变化?猜想:(1)你的猜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城中学教案
课题:平均速度的测量
第1 课时
主备课人:程海方使用人: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1.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导入新课】课本P71观察与思考
【指导自学】
自学指导:认真阅读课本P71,思考以下问题:
1.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2.测量路程需要什么仪器?测量时间需要什么仪器?
【检测交流】
附:堂清检测题:
1.观察停表的示意图回答问题:
(1)停表的量程是。

(2)停表的分度值是。

(3)图中停表的示数是。

2.关于测平均速度的实验:
(1)本实验的原理是。

(2)在实验中,除图所示外,还缺少、。

【小结及作业】
本节导与练
附:【板书设计】
平均速度的测量:
路程:工具及方法
时间:工具及使用方法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