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极简《资本论》笔记

极简《资本论》笔记写在前面读书的视角:企业立场上看问题目的:基于个人即是企业的观念,寻找一种适合管理自己的模式架构,用于个人或者企业管理。
收获:一、刷新了价值观念。
一直想做一个有价值的人,仅仅停留于表面,并没有发现什么是价值,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的路径。
二、商品与产品的区别以及商品二重属性。
当前在写一些文章,(可以算是文章吧)感觉没有什么价值,后续改进创作导向。
三、市场导向,何为市场问题。
注重经济价值开拓,没有经济价值东西,就是没有太多使用价值。
四、对于企业内在运行机制(资本)有一定的了解,不过仅仅是皮毛而已。
五、劳动的新认识,普通人创业可以通过先进行劳动,然后进行简单生产,然后进行规模生产的这个劳动逻辑。
也可以通过商品入手进行创业,两种模式,还有有创意加上风投注资的形式进行创业。
大多数都是第一种形式。
目标完成否:这本书给我的仅仅是企业内在价值的逻辑,并没有解决的企业外在运行的困惑。
具体笔记内容我坚信伟大的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格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第一卷:(企业一切要从资本开始,说白了,也就是有钱开始。
)本卷主要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即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它是统一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
马克思指出,资本积累以剩余价值为前提,剩余价值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而资本主义生产又以商品生产者拥有较多的资本和劳动力为前提。
因此,资本生产过程的实质是生产剩余价值。
第1章商品和货币在具体的、现实的交换过程中,各种不同的劳动产品在本质上彼此等同,即都具有使用价值,从而转化为商品。
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对他人或社会有用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物。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一切劳动,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上的耗费,也是在特定形式上的耗费。
作为抽象劳动,它创造商品的价值;作为具体劳动,它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的交换过程综上所述,商品在发挥使用价值以前,必须先以价值实现交换。
另一方面,商品在实现价值以前,必须首先证明自己具有使用价值。
第4讲 《资本论》第一卷的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前三章。

三、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这一章分析的是工场手工业。 这一章分析的是工场手工业。工场手工 业是以分工和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 义协作。一方面,它作为生产相对剩余 义协作。一方面, 价值的一种方法,加强了对工人的剥削; 价值的一种方法,加强了对工人的剥削; 另一方面,工场手工业的分工, 另一方面,工场手工业的分工,提高了 社会劳动生产力, 社会劳动生产力,并为过渡到机器大工 业准备了条件。 业准备了条件。
4.资本主义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对抗性 4.资本主义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对抗性
A.提高劳动生产力,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 A.提高劳动生产力,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是资 提高劳动生产力 本的内在冲动和经常趋势。 本的内在冲动和经常趋势。 B.降低商品的交换价值和增加商品中包含的剩余 B.降低商品的交换价值和增加商品中包含的剩余 价值是一致的。 价值是一致的。 C.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剥削 C.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剥削 更多的剩余价值。 更多的剩余价值。
一、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这一章分析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这一章分析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中心是说 明相对剩余价值是由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 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产生的。 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产生的。 1.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各个生产部门的关系 3.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与超额剩余价值 4.资本主义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对抗性
二协作二协作n这一章分析的是简单协作而且是资本主义这一章分析的是简单协作而且是资本主义简单协作即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简单协作即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为生产同种产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空间为生产同种产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
第四讲
讲授内容为《资本论》第一卷的第四篇“相 讲授内容为《资本论》第一卷的第四篇“ 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前三章。 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前三章。中心是分析资本 家是怎样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相应延长剩 家是怎样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余劳动时间以加强对工人的剥削。 余劳动时间以加强对工人的剥削。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有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 强度两种方法。在第四篇中, 强度两种方法。在第四篇中,主要考察资本家如 何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加强对工人的剥削, 何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加强对工人的剥削, 榨取相对剩余价值。 榨取相对剩余价值。
马克思分工理论浅议

马克思分工理论浅议作者:杨贵平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年第23期[提要] 马克思的分工理论是马克思理论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贯穿于马克思理论研究的始终。
正确认识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对马克思的分工理论进行介绍,并简要论述马克思分工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分工理论;启示中图分类号:F0-0 文献标识码:A原标题:浅析马克思的分工理论收录日期:2016年10月21日一、引言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的第十二章,通过分析工厂手工业的起源和发展向我们介绍了他的分工理论。
他指出工厂手工业是以两种方式产生:“一种方式是:不同种的独立手工业的工人在同一个资本家的指挥下联合在一个工厂里,产品必须经过这些工人之手才能最后制成”,这种方式的立足点还只是简单协作,这种简单协作把各种生产资料都集中到一个空间里,通过这种集体效应,既提高了个人的工作效率,也提高了整体的社会生产力。
但是,这种简单协作很快就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马克思讲到:“……专门从事马车制造的裁缝、钳工、铜匠等等,逐渐失去了全面地从事原有手工业的习惯和能力……他们的片面活动现在取得了一种最适合于狭隘活动范围的形式”。
接着马克思便介绍了工厂手工业产生的第二种方式:分工。
通过分工,各种操作不再由同一个手工业者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完成,而是分离开来,每一种操作独立化为各个工人的专门职能,全部操作由局部工人联合体完成。
分工是马克思理论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尽管历经上百年,它依然对我们现在的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应用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于马克思的分工理论的研究有很多,大体脉络分为三点:一是对原有马克思分工理论的认识和发展;二是对用马克思分工理论结合实际情况来解决一些生活问题,比如用分工理论来改善企业分工管理问题;三是把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和一些西方理论进行比较研究。
例如,任保平2008年就在《经济纵横》上发表了一篇关于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分工理论比较研究的文章。
许光伟(安徽大学)论劳动对效用的关系

领域:制度经济学论劳动合约——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企业理论的再探讨1许光伟作者简介:许光伟(1971~),男,汉民族,安徽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邮编230039)讲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领域为企业理论及马克思经济学与制度经济学的比较研究。
通信地址:合肥市太湖东路99号省直家园 13栋楼109室(邮编230051)。
联络电话:************(宅电)。
电子邮箱:**************;*********************.cn。
摘要:文章以企业理论重建及两大方法论体系的甄别为论述的切入点,探讨和界定了实体-条件论的若干核心范畴,即作为社会实体的劳动或劳动实体、作为社会条件的合约或合约条件以及作为社会实相本身的劳动合约,进而倾向于将企业性质锁定在劳动合约的特殊范畴上,而将市场合约仅仅视为企业合约本身的个别表现,亦即,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实质乃是同一劳动合约的基于两大方法论体系的不同表现,从而更好地支持和诠释了企业作为协同劳动本身的签约与再签约过程的组织性质。
Abstract: From the start points of the rebuilding on enterprise theory and the distinguishing between two systems of methodology, the paper discusses and defines several core category on entity-condition theory, that is, labor or labor entity as social entity, contract or contract condition as social condition and labor contract as social phenomenon in itself. Furthermore, the author would like to take the nature of enterprise as the especial category of labor contract, while take the market contract as the individual manifestation. That is to say, the relations between enterprise and market are the different manifestation based on two systems of methodology in the same labor contract in fact. So, this paper should support and explain better the conclusion that enterprise is the course of cooperation Labor' signing and resigning in itself.关键词:企业理论方法论劳动实体合约条件劳动合约Key words:Enterprise Theory Methodology Labor Entity Contract Condition Labor Contract一、引言:两个重要问题(一)企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重建的核心。
第十二章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主要内容:阐述工场手工业起源的两种方式。 第一节包括6段,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 (一)工场手工业是以两种方式产生的(第1-5段); (二)工场手工业分工的特点(第6段)。
第二节 局部工人及其工具
主要内容:通过工场手工业的两个简单要素的论述,说明 劳动生产力的提高。
第二节包括7段,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 (一)工场手工业的局部工人所引起的生产力的提高(第15段); (二)工场手工业的工具所引起的生产力的提高(第6段); 最后(第7段)小结,承上启下转下节。
第三节 工场手工业的两种基本形式——混成 的工场手工业和有机的工场手工业
主要内容:通过工场手工业全貌的考察,论述了 劳动组织的变化和生产力的提高。
第三节包括14段,主要说明了三个问题: (一)工场手工业的两种基本形式(第1-5段); (二)工场手工业的劳动组织形式(第6-10段); (三)工场手工业的技术基础第五节 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 性质
主要内容:阐述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种种表现, 指明工场手工业的历史局限性和更高阶段发展的必然性。
第五节包括23段,主要说明了三个问题: (一)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的表现(第1-15段); (二)在经济史上对分工的两种片面观点(第16段); (三)工场手工业的历史局限性(第17-23段)。
第四节 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 会内部的分工
主要内容:通过和社会内部分工相比较,研究工场手工业 内部分工的特殊性。
第四节包括11段,主要说明了三个问题: (一)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内部的分工之间的联 系(第1-6段); (二)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内部的分工之间的本 质差别(第7段); (三)工场手工业的分工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产物 (第8-11段)。
技术变革技能:技术进步视角下的技能演化分析

当前,新一轮科技创新席卷产业革命汹涌而来,颠覆了福特流水线生产系统所创造的以产定销模式,要求加快生产系统的重组与再造以适应消费市场的下沉细分变化。
特别是人工智能的第三次发展热潮引发的学科交叉融合、科学与技术并重以及场景应用导向的变革趋势,也在深刻地影响着全球主要大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格局。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劳动者素质的竞争”。
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类型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正如马克思所言,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技能依附于人存在,而人也因技能主导生产系统的运转。
换言之,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在于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继而从人力资本的视角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深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实现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人力资源梯次合理的根基。
鉴于此,本文在技术进步视角下对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技术与技能的演化过程展开分析,发现技术与技能之间存在波动式动态演化的趋势,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务必主动强化其“适应性”功能。
一、蒸汽时代:技术与技能并重16世纪中叶,英国的宗教改革运动否定了罗马天主教的绝对权威,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也为资本主义率先在英伦三岛的兴起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1688年的“光荣革命”结束了“血技术变革技能:技术进步视角下的技能演化分析◎张双志摘 要:在众多影响技能变革的因素中,技术进步是广受关注的焦点之一。
基于技术进步视角对技能的演化过程展开分析发现,工场手工生产系统下的劳动技能与生产技术并重,而在流水线生产系统里的劳动技能却因技术进步发生了“退化”现象,但随着信息技术在生产系统中的运用所带来的信息化却逆转了这一退化趋势,劳动技能出现了“再技能化”现象。
可见,技术进步与劳动技能之间存在一种波动式动态演化的趋势,技术是驱动技能变革的内生动力。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 第一卷 第四篇

第一卷 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四篇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十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第十一章 协作
第十二章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第十三章 机器和大工业
目录
本篇研究的顺序:第十章是阐明相对m的概念,以下几章则阐述这一概念在现实中的实现,揭示提高劳动生产力的三个阶段 本篇的分析方法仍然是从两个方面即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来考察资本主义生产的。提高劳动生产力是劳动过程方面。在当时的条件下,劳动生产力的提高首先是从提高劳动者的力量开始,这就有赖于劳动过程的改变,先把劳动过程从单个人劳动过程,转变为许多人集中在一起的集体劳动过程,也就是劳动从单个人的活动变为社会劳动过程,即劳动过程社会化。 劳动过程社会化的具体方法和方式,先是通过简单协作,在协作的基础上实行分工,到建立以使用机器为基础的大工业。
TEXT HERE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TEXT HERE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TEXT HERE
不过,如果对比一下超额m和相对m,二者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1)从形成的原因看,超额m是由于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按社会价值出售而获得的。劳动 力的价值在这里并不改变,而相对m则是由于劳动力价值降低而形成的。 (2)前者是由个别资本家获得的,而后者则是为全体资本家获得。 (3)前者不仅包含资本家同工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反映了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关系。而后者则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同工人阶级两大阶级之间的关系。 (4)前者是呈现在资本主义社会表面上的现象,是属于竞争范围的问题。而后者则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深刻的内在规律,是各个资本家盲目竞争活动的总的结果。所以,对我们当前的研究来说,相对剩余价值有更根本的意义。前者只是便于理解后者才在这里加以说明的。因为前者表面上是由个别资本家所做的,但后者表明,实际上就是资本全体在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这是一个客观规律,在这里马克思揭示了另一个规律,即相对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劳动生产力提高得越快,相对m增长得也越快。这正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劳动生产力的动机和目的。
资本论分工和工场手工业读后感

资本论分工和工场手工业读后感一、分工:看似简单实则强大的力量。
马克思把分工这件事儿说得特别透彻。
一开始我就想,分工不就是你干这个,我干那个嘛,有啥大不了的?还真不是这么简单。
就好比咱们做饭,有人负责切菜,有人负责炒菜,有人负责洗碗。
在这个小厨房里,这就是分工。
每个人专注做一件事,结果效率就蹭蹭往上涨。
切菜的切得又快又好,炒菜的火候掌握得恰到好处,洗碗的也能迅速把一堆锅碗瓢盆清理干净。
这种分工要是放到更大的生产场景里,像工场手工业,那产生的力量就像魔法一样。
比如说做一个小玩具,以前一个人从原料准备,到加工成型,再到最后的装饰,要花费老长时间。
但有了分工,做原料的就专门做原料,做成型的就一门心思做成型,装饰的也只管把小玩具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每个人的技艺因为专注于一件事变得越来越精湛,整个生产的速度就大大加快了。
这就好比一个足球队,前锋专门负责进球,中场负责组织传球,后卫负责防守,守门员守住大门。
大家各司其职,球队的战斗力就很强。
二、工场手工业:分工的大舞台与“变形记”工场手工业就像是为分工搭建的一个超级大舞台。
在这里,各种工人就像是舞台上不同的演员,扮演着各自被规定好的角色。
不过呢,这个舞台也有点怪。
工人在这个舞台上慢慢地就像是发生了“变形”。
他们不再是那种全能型的工匠,而是变成了工场手工业这部大机器上的一个小零件。
比如说,在一个制针工场里,拉铁丝的工人整天就重复拉铁丝这个动作,他可能都快忘记完整的制针流程了。
他的身体仿佛都适应了这种单一的劳动,手总是做着同样的拉伸动作,就像被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人一样。
这让我觉得,工场手工业一方面让生产变得高效了,但另一方面也有点“剥夺”了工人的全面性。
工人在这个体系里就像是被捆绑在一个狭小的劳动范围内,失去了那种自由创造多种产品的能力。
三、这种现象背后的“小算盘”与大影响。
为啥工场主这么热衷于分工和工场手工业呢?马克思把这里面的小算盘打得叮当响。
工场主当然是看到了其中的巨大利润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内容:通过和社会内部分工相比较,研究工场手工业 内部分工的特殊性。 第四节包括11段,主要说明了三个问题: (一)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内部的分工之间的联 系(第1-6段); (二)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内部的分工之间的本 质差别(第7段); (三)工场手工业的分工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产物 (第8-11段)。
第十二章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主要内容:考察工场手工业形式上的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一章中,说明了 协作如何发展为工场手工业,工场手工业如何提高劳动生产 力,以及它又如何为机器大工业准备条件。 第十二章包括五节。第一节到第三节,从劳动过程的角度, 首先考察了工场手工业的起源;接着考察了工场手工业的两 个简单要素,即局部工人和工具;最后考察了工场手工业的 总机构。第四节和第五节,从价值增殖过程的角度,分别考 察了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分工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指明了工场手工业分工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形式;论 述了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所表现出来的特征。
第五节 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 性质
主要内容:阐述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种种表现, 指明工场手工业的历史局限性和更高阶段发展的必然性。 第五节包括23段,主要说明了三个问题: (一)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的表现(第1-15段); (二)在经济史上对分工的两种片面观点(第16段); (三)工场手工业的历史局限性(第17-23段)。
第三节 工场手工业的两种基本形式——混成 的工场手工业和有机的工场手工业
主要内容:通过工场手工业全貌的考察,论述了 劳动组织的变化和生产力的提高。 第三节包括14段,主要说明了三个问题: (一)工场手工业的两种基本形式(第1-5段); (二)工场手工业的劳动组织形式(第6-10段); (三)工场手工业的技术基础和对劳动力的影响 (第11-14段)。
第一节 工场手工业的二重起源
主要内容:阐述工场手工业起源的两种方式。
第一节包括6段,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
(一)工场手工业是以两种方式产生的(第1-5段); (二)工场手工业分工的特点(第6段)。
第二节 局部工人及其工具
主要内容:通过工场手工业的两个简单要素的论述,说明 劳动生产力的提高。 第二节包括7段,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 (一)工场手工业的局部工人所引起的生产力的提高(第15段); (二)工场手工业的工具所引起的生产力的提高(第6段); 最后(第7段)小结,承上启下转下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