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思考题
西方文论常见论述题

三、简要论述1.比较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模仿理论的异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艺术“模仿”,但二人“模仿说”却有很大不同。
(1)模仿的对象柏拉图认为,艺术家模仿的是现实世界可感的实物,而现实中的实物并不是本质,不是真理,这些实物是理念世界的复制品。
柏拉图将理念世界中的概念称为理式,每种物体都有一个理式,,而且这个理式是唯一的。
他认为,理式“先于现实世界、高于现实世界,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理式然后才有个别的具体事物”。
在《理想国》第十卷中,柏拉图“床”的例子阐释了艺术、实物以及理念世界三者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也认为艺术是模仿,但是他并不像柏拉图那样认为艺术是虚假的,和现实世界“隔着两层”。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真实的,艺术所模仿的不是现实世界的外形,而是现实世界所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的本质和规律。
至于模仿的对象,亚里士多德认为诗模仿的是“在行动中的人,而这种人有必然是好人或坏人——只有这种人才具有性格...他们所模仿的人物不是比一般人好,就是比一般人坏”,这点与柏拉图的诗模仿“性中的低劣的部分”的观点也不一样。
(2)艺术才能的来源柏拉图认为模仿的诗人对所模仿的事物一无所知,本身也不具备什么艺术才能,而是要靠神来给予启示和“灵感”。
在《伊安篇》中,他用磁石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
诗歌的最终创作者并不是诗人,,而是神,诗人只是“神的代言人”。
相反,亚里士多德则很重视人的智慧与能量。
他认为模仿是人的本性,人与禽兽的区别之一就在于人善于模仿。
(3)艺术的功用柏拉图认为艺术不仅不能反映真实,还会欺骗人,使人远离真实,阻碍人们对真实的认识。
他觉得诗歌能激起人性中的低劣部分,因此应该驱逐出境。
亚里士多德则任务艺术不应被谴责,而应被发扬光大。
模仿不仅能让人获得知识,,还能让人感到快感。
(4)对艺术的态度柏拉图对艺术持否定态度,而亚里士多德对艺术持肯定态度。
柏拉图认为文艺应为贵族统治阶级服务,反对现实主义,否定文艺的真实性,其“模仿说”带有一定政治色彩。
西方文论——精选推荐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2学时)1、定义在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不同阶段,比较文学的定义有所不同。
在具体介绍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比较文学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研究视角、对象、类型、方法和目的各方面,给出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文明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研究对象和基本特征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界限的三种文学关系。
包括“事实联系”、“价值关系”和“交叉关系”。
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具有跨越性、开放性、宏观性的特征。
3、可比性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根基。
可比性是一种有待于研究者去发掘的内在价值,其表现形式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
它主要包括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
思考题:1、谈谈你怎样认识比较文学的可比性问题。
2、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特征是什么?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4学时)第一节国外比较文学第二,学科史的知识。
法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历史,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艾田伯等。
美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历史,代表人物雷马克、韦勒克等。
第二节中国比较文学大致了解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历程。
需要知道王国维、鲁迅、茅盾、陈铨、钱钟书等人在中国比较文学发展史上的贡献。
第三章影响研究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最传统的研究方法之一,它探究文学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
本章是学习比较文学课程的重点之一,包括流传学、渊源学和媒介学。
第一节流传学一、定义:流传学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的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文艺潮流、作家及作品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和被接受情况。
西方文论试题库

《西方文论》一、填空1、新古典主义有着共同的基本主张,即“”、“”、“严守规范”、“服从古典”等。
模仿自然、崇尚理性2、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事物的本质是由构成的,美就是。
数、和谐3、《判断力的批判》的作者是,《美学》的作者是。
康德、黑格尔4、柏格森认为,实在,就是“”或“”,只能用直觉把握。
绵延、生命冲动5、伽达默尔把作品的存在视为与的相遇,参与者和历史流传物的攀谈。
解释者、原始文本6、文化诗学注重以、的诗学的眼光分析一切文化本文。
虚构性、想象性7、布瓦洛认为艺术创作中人物必须、。
定性化、类型化8、在建立民族文学的问题上,歌德认为文学是的,又是的。
民族、世界9、唯美主义的传播因其和适应了青年知识分子的心态。
反叛性、纯美要求10、《艺术哲学》的作者是,《拉辛与莎士比亚》的作者是。
泰纳、斯丹达尔11、《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与实践》的作者是,《存在与虚无》的作者是。
费什、萨特12、中世纪已经有了较为成形的阐释《圣经》的和考释古典文献的。
释义学、文献学13、狄德罗强调戏剧要,提出了戏剧的。
拥抱现实、情境说14、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文学的功能在于:、和判断生活。
再现现实、说明生活15、弗洛伊德提出人格结构由、和超我组成。
本我、自我16、《真理与方法》的作者是,《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作者是。
伽达默尔、本杰明17、卡勒认为批评的注意力应着眼于,读者的。
文学能力、阅读行为18、柏拉图提出了、两大文艺政策。
驱逐诗人、文艺法制化19、《诗的艺术》的作者是,《新科学》的作者是。
布瓦洛、维柯20、叔本华宣称世界是我的,世界是我的。
表象、意志21、维柯认为全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都经过三个大的时代:、和人的时代。
神的时代、英雄的时代22、英美新批评对于文学语言的研究提出了、、悖论、反讽等理论概念。
含混、张力23、费什认为文学作品是,阅读是个。
活动艺术、事件24、灵感的来源有两条途径:一是,另一条是。
神灵凭附、灵魂回忆25、在康德看来,审美活动是一种与无关,不以概念为前提的“的合目的性”活动。
西方文论试题库.docx

西方文论试题库一、单选1、()是整个后结构主义思潮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分数:2 分)A. 解构主义B. 唯美主义文论家C. 现实主义文论家D. 自然主义文论家标准答案是:A。
2、升华是指(分数:2 分)A. 艺术必须具有审美属性,文学必须是美的文学。
、B. 把原本的性目的转变为一种与性目的有心理关系的非性目的的能力C. 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必须表达“意识到的历史内容”D. 具有相对独立性标准答案是:B3、3、王尔德是(分数:2 分)A. 唯美主义文论家B. 现实主义文论家C. 只是诗人而不谈文论D. 浪漫主义文论家标准答案是:A。
您的答案是:A4、卢卡挈是(分数:2 分)A. 马克思主义文论家B.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家C. 自然主义文论家D. 现代主义文论家标准答案是:B。
您的答案是:B5、《会饮》作者是(分数:2 分)A. 亚里士多德B. 布瓦洛C. 柏拉图D. 康德标准答案是:C。
二、多选1、莎士比亚化具体的内涵包括(分数:3 分)A. 艺术必须具有审美属性,文学必须是美的文学。
、B. 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必须表达“意识到的历史内容”C. 产品同生产行为不能分离,精神生产D. 是生产的结果是商品,是使用价值,它们具有离开生产者和消费者而独立的形式标准答案是:AB。
2、法兰克福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分数:3 分)A. 本雅明、、B. 霍克海默C. 阿多尔诺D. 弗洛姆标准答案是:ABCD。
3、精神生产包括两种形式(分数:3 分)A. 是生产的结果是商品,是使用价值,它们具有离开生产者和消费者而独立的形式B. 产品同生产行为不能分离,精神生产C. 是生产的结果是商品,是使用价值,它们具有离开生产者和消费者而独立的形式D. 、古希腊标准答案是:AB。
4、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关系(分数:3 分)A. 亚里士多德B. 人生来具有的一种性力本能驱使人去追求快乐尤其是性快乐C. 典型人物必须生活在典型环境中,典型环境对典型人物性格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D. 典型环境也只有通过典型人物的活动才能呈现出来标准答案是:CD。
西方文学理论第二版课后思考题答案曾繁仁

西方文学理论第二版课后思考题答案曾繁仁4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单选题] *A.“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比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B.在刚刚结束的军运会中,勇夺冠军的女孩孙铭阳只有16岁,正值豆蔻年华,却早已把国家责任扛在肩上。
(正确答案)C.“六书”指古人分析汉字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构成方式,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
D.中国文化中,有许多与“三”有关的称谓,如“岁寒三友”“三教九流”“无事不登三宝殿”等,其中,“岁寒三友”指的是松、竹、梅。
答案解析:“豆蔻年华”实际上特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选项中“孙铭阳只有16岁”,不属于“豆蔻年华”。
4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单选题]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B.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等。
C.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职称为“左迁”,被贬谪到外地的官叫“迁客”。
D.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比如“愚”是谦称自己,“子”是尊称对方,“尊君”“令堂”是尊称自己的父亲,“家君”“家母”是谦称自己的母亲。
(正确答案)答案解析:“尊君”是尊称对方的父亲;“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家君”谦称自己的父亲。
“家母”是谦称自己的母亲。
4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单选题] *A.“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中的“杏花雨”是指春雨,“杨柳风”是指春风。
B.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其中《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而“五经”则指《诗》《书》《礼》《易》《春秋》。
C.古人的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
如“尊君”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家父”则是对自己父亲的尊称,犬子是对自己儿子的谦称。
(正确答案)D.泰戈尔是印度诗人,安徒生是丹麦作家,《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植树的牧羊人》的作者分别是美国作家海伦·凯勒、法国作家让·乔诺。
外国文学思考题分析

《荷马史诗》思考题⏹《荷马史诗》塑造了怎样的英雄形象?俄狄浦斯(1)刚毅坚强,诚实勇敢,敢于与命运抗争(2)忧国忧民,理想君主(3)坚持真理,承担责任阿喀琉斯(1)勇敢善战,爱好荣誉,性格直率,忠于朋友(2)任性、固执、残忍奥德修:(1)希腊联军中的“智多星”。
智勇双全,多才多艺(2)热爱生活,追求现世幸福(3)狡诈、多疑,同时也十分残忍亚里斯多德:逼肖崇宏动态与静态相结合间接与直接相结合突出主导性格:阿咯琉斯—易怒赫克托尔—深明大义阿伽门农—专横奥德修—足智多谋安德洛玛克—贤惠帕涅罗帕—忠贞诺西卡公主—天真卡吕普索—痴情⏹《荷马史诗》何种价值观?A.体现了热爱生活,肯定人的力量的积极乐观的思想史诗对神的态度史诗对命运的看法史诗对生活的看法B.反映了英雄主义和群体意识⏹你从《荷马史诗》中感受到的人生哲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种要求事实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人类想在复杂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求得生存,和由于对这些环境没有足够的认识而造成的自然社会对人的压迫之间的冲突⏹希腊人的命运观人的命运是注定的且无法改变,是人必然经历的部分。
无论人还是神,都无法改变人的命运。
(宙斯改变不了人的生死俄狄浦斯杀父娶母)⏹叙事、结构艺术(艺术特征)1、现实与浪漫主义相结合2、规模宏伟,结构完整,布局精巧3、塑造了众多的各具性格的人物形象4、大量运用“荷马式比喻”⏹比喻修辞比喻多样,且形象荷马史诗中的诗句流畅、自然、优美、比喻生动形象,常借用自然界中的动植物来喻人,类似这种根据生活中的直接观察,取之于自然现象的比喻,被后人赞誉为“荷马式的比喻”。
史诗多用质朴的,流畅的口语写成,具有明显的口头文学特色,所以“荷马式比喻”也称“描写性比喻”。
这些比喻多取材于大自然的景象,狩猎,农事等,在烘托人物,渲染气氛,激发联想等方面作用很大,很具有形象性,给人想象的空间很大。
例如“葡萄紫大海”、“牛眼赫拉”等的描写性比喻就是例子。
⏹对“史诗”这一体裁的认知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
外国文学思考题

外国文学史思考题二、思考题:1.谈谈果戈理戏剧创作的创新和小说代表作的成就。
2.《高老头》的结构特点、拉斯蒂涅和高老头的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3.《人间喜剧》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成就。
4.《安娜·卡列尼娜》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形象意义小说,这部小说的艺术特点。
5.《双城记》中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表现在哪些方面?6.为什么说《复活》是托尔斯泰一生创作的结晶?其结构和人物形象。
7.福楼拜小说的风格特点。
8.陀思妥也夫斯基创作特点。
9.从《萌芽》看左拉创作的特点。
10.俄国19世纪文学中有哪三条著名的人物形象画廊?11.《父与子》中的新人巴扎洛夫形象的矛盾性?为什么说屠格涅夫是小说中的风景画大师?12.以一部作品为例谈谈哈代小说特点。
13.外国文学史上四大吝啬鬼形象。
14.葛利高里形象。
15.娜拉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16.《百年孤独》书名的寓意及小说艺术特色。
二、思考题:1.谈谈果戈理戏剧创作的创新和小说代表作的成就。
戏剧创作的创新:《钦差大臣》1、作者抛弃了浅薄的滑稽噱头,致力于典型人物的内心揭示。
果戈里的人物不是某种概念的化身,而是靠喜剧人物的自我揭露。
人物各自按照自己的观念,习惯,围绕自己的利益活动着。
2、哑剧的收场。
留给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引起广泛思考。
3、无往而不在的正面人物的“笑”。
作者用人物和观众的笑来鞭挞剧中人和匡正观众。
4、明暗两条线索通过演员的舞台行动和内在的戏剧冲突来表现。
小说代表作的成就:《死魂灵》小说以骗子乞乞科夫收购死去农奴的户籍这一经历主线,广泛描绘了19世纪初俄国的社会生活,深刻的批判了唯利是图的新资产者、腐朽没落的官僚阶层,以及作为农奴制支柱的贵族地主,揭示了农奴制的腐朽和行将崩溃的趋势。
首先,平实逼真的细节描写。
通过景物和人物环境的细致描写,小说真实地在现了现实生活,生动的凸显了几个地主的不同个性。
其次,高超的肖像描摹技术,塑造了典型化的地主群像。
在揭示贵族地主阶级属性和剥削本质的之外,小说还通过描写每一个的外貌特征、生活环境对乞乞科夫的接待,刻画了不同地主的个性。
西方文论思考题

西方文论思考题第三、简析黑格尔的悲剧理论。
答:黑格尔悲剧理论是黑格尔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黑格尔认为悲剧的实质是伦理的自我分裂与重新和解,伦理实体的分裂是悲剧冲突产生的根源。
悲剧冲突是两种片面的伦理实体的交锋。
在黑格尔看来,冲突的悲剧性在于:这种冲突中对立的双方各有它那辩护的理由,而同时每一方拿来作为自己所坚持的那种目的和性格的真正内容却只能是把同样有辩护理由的对方否定掉或破坏掉。
在自然的冲突、人与外界的冲突、心灵的自我冲突这三种冲突中,心灵的自我冲突是最高冲突。
悲剧冲突具有不可避免的必然性和社会性,冲突双方在实现自己片面的伦理要求时都把同样有辩护理由的对方排除掉,因而双方都是有罪的。
悲剧冲突必然导致四种方式的“和解”,它体现了永恒正义的胜利和分裂了的伦理实体在更高程度上的和谐统一。
第二阶段思考题如何理解黑格尔与康德的不同立场?答案1:黑格尔并不是像康德那样从美感或审美判断的研究入手,或者从欣赏者或读者的方面考察艺术和美,而是侧重于创造者或艺术家的方面。
在黑格尔看来,创造者或者艺术家表达着特定的历史意识,表达着其时代的意识。
这样,艺术和个人的艺术创造不再是超越、或者外在于概念,而恰恰是历史意识和历史内容的表达。
黑格尔所谓的…形式非他,即内容回转到形式;内容非他,即形式回转到内容‟其实只是就此而言。
康德则是主张“形象大于思想”。
另外黑格尔强调所谓的“明晰性”,被后世批评家认为是在假定“能指”与“所指”、“表达层面”与“内容层面”的统一性或者一对一的关系。
答案2:答:康德关于概念认知与审美认知之关系的二元论看法的出发点是“审美认知不能被缩减为概念认知”,即美既不是由概念所决定,也不能被缩减为概念认知。
黑格尔对康德关于美的二元论观念提出了挑战,并且明确地否定了文学艺术中的“表达层面”的独立性。
黑格尔对康德的批判及二者的分歧,对于现代文学理论是极为重要的。
康德和黑格尔从来没有使用过语言学或者符号学的术语,但是现代文学理论中分别受到康德和黑格尔影响的学派,却都在使用这样的术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题整理柏拉图:伊安篇、裴德诺1. 柏拉图是如何阐释文艺与世界的关系的?1.理念论:①三种存在②解释“理念”③“床”这是柏拉图在她的理想国中提出的文学本体论范畴。
理念,即真理。
柏拉图认为现实是对理念的模仿,文艺是对现实的模仿,相对于理念,文艺是对模仿的模仿,与真理隔着三层、如果说现实是理念的影子,那文艺则是影子的影子。
2.模仿说:(一)文艺是摹仿的摹仿。
柏拉图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摹仿。
现实世界是理念摹仿物。
在柏拉图看来,文学艺术就成了“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
(二)摹仿者不能判断美丑优劣。
有关事物的技术有三种:使用者的技术、制造者的技术和摹仿者的技术。
作为摹仿者的艺术家所做的事都是不真实的。
(三)摹仿的作品是低劣的。
这是柏拉图主张流放诗人的主要理由。
综上所述,柏拉图把文艺与世界的关系主要看成是一种摹仿的关系,而他的所谓的摹仿说,又是建立在理念论的基础之上的,这就必然认定文艺是不真实的,低劣的。
另外,柏拉图对文艺摹仿世界的过程的看法过于偏激,把文艺再现世界看成是无知识、无主张地、随意地用一面镜子“到处照”的过程。
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
因此,如果我们从柏拉图的“摹仿说”本身来看,这种观点大体上是消极的。
2. 柏拉图对文艺的功能做出了怎样的评价?这中对文艺本性的基本看法,导致了柏拉图对文艺对人生的消极作用,这是他对文艺的社会功能的主导性观念。
(一)重视文艺的审美教育作用。
反对诗歌的柏拉图其实是一位诗人,懂诗,爱诗,对文艺的教育功能有清醒的了解。
但是,就是因为了解,所以才将文艺视为洪水猛兽。
要求文艺“不仅能引起快感,而且对于国家和人生都有效果”(二)否定传统文艺的积极价值。
认为传统文艺是极为有害的,批评古希腊文艺,一是亵渎神灵,丑化英雄;二是摧残理性,迎合低劣的人性,成为“感伤癖”与“哀怜癖”的温床,滋养情欲,危害城邦。
(三)提出了严厉的文艺对策:驱逐诗人和文艺法治化。
3. 柏拉图为什么提出取缔文艺、驱逐诗人?(一)由于柏拉图认为诗歌和悲剧等艺术是摹仿品,是“一个远离真实的影像”,这样诗和悲剧就是不真实的,不包含真知识,是不具有真理价值的东西,柏拉图断定文艺作为一种摹仿品是低劣的。
这是柏拉图主张流放诗人的主要理由。
(二)柏拉图否定传统文艺的积极价值,认为传统文艺是极为有害的,其具体的罪状主要有两条:首先是亵渎了神和英雄。
其次,是迎合人的情欲,成为“感伤癖”与“哀怜癖”的温床,危害城邦。
(三)诗歌和戏剧等文艺作品的娱乐性带来的“诱惑力”背弃真理。
(四)柏拉图要驱逐诗人、清洗文艺的主要原因是传统文艺对他的理想国不利。
4. 柏拉图提出了哪些文艺对策,其具体内容是什么?柏拉图提出严厉的文艺对策:驱逐诗人和文艺法治化。
驱逐诗人:诗人为了讨好群众,摹仿“人性中低劣的部分”,助长人的“感伤癖”、“哀怜癖”,摧残人的理性,使“城邦保卫者”失去勇敢、镇静的精神品质。
他攻击诗人是在丧失理智陷入迷狂状态时写成篇章的;断言诗只能捕捉影像,不能为人们提供真理;也指责诗歌诋毁宗教,败坏道德,只能产生极坏的影响等。
因此他坚决地拒绝让诗人进入治理良好的城邦,将诗人和诗歌驱逐出他的理想国。
柏拉国并不是真正地反对诗歌和诗人,主要是出于他的政治立场考虑,他的第一个理由是针对当时代表民主势力的诡辨家而言,第二个理由是针对民主政权统治下的戏剧和低劣的文娱活动。
5. 柏拉图是在什么思考基础上提出了文艺法制化思想的,思想体现在哪些方面?思想表现:1、批评传统文艺古希腊文艺2、驱逐诗人。
只许可歌颂神明的赞美好人的颂诗进城邦。
④接纳能够有利于城邦的文艺。
灵魂直接回忆的来的文艺。
6.柏拉图提出了哪几种“迷狂”?一、预言的迷狂,是指预言家们在预言未来时受神灵感召所陷入的迷狂状态;二、宗教的迷狂是指那些家族先世的血债而命数预定的人为赎罪免灾在祷告祈神时陷入的迷狂;三、诗性的迷狂,指诗人在创作时因受诗神凭附而陷入的迷狂状态;文艺创作和欣赏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即作家创作和读者欣赏中的高度兴奋、气象万千的情境,甚至会由失去常态陷入迷狂的情形,这是他的重要理论贡献。
其错误在于把迷狂(灵感)与理智对立起来,并把迷狂归于神的凭附,否定了理智在艺术创作中应用的作用。
四、理性的迷狂,柏拉图认为,这种迷狂在本质上是一种回忆——对理念世界或真实本体界的回忆。
与前三种迷狂相比,无论就性质还是就根源来说,无论就迷狂者本人还是还是令其迷狂的对象来说,只有这第四种迷狂才是最高最好的、真正神圣的迷狂,因为只有它才完全摆脱了现象界的羁绊,才是一心向着善和美的理念的。
7、柏拉图所说的诗人的灵感是怎样形成的?在柏拉图看来,灵感来自两条途径。
第一条途径是神灵凭附。
柏拉图认为,诗人的创作灵感是诗神赐予的,诗人的创作由诗神暗中操纵着。
这就是说,好的艺术家的创作是凭借神给予的灵感、凭借神的力量来进行的,而不是诗人在现实中积累起来的技艺。
第二条途径是灵魂回忆。
灵感的获得过程是灵魂对真善美理式世界的回忆。
也就是说,灵感的获得,虽然有“尘世的美”的引发,但并不是来自尘世的现实美,而是灵魂直接对上界真善美世界进行回忆,直接把握事物的真实体,把握真善美,而不是进行外形的“摹仿的摹仿”,这时,才能吟诵出伟大的诗篇。
通过这样两条途径,诗人们产生了灵感、表现出迷狂,而这种灵感和迷狂的背后都包含着对世界本体的向往。
灵感的真正源泉是世界本体。
8、应该如何认识柏拉图的灵感说?柏拉图的灵感说,主要包含着四个部分,即源泉——美本身及其体现者的神;途径——神灵凭附和灵魂回忆;表现——迷狂;结果——诗神的作品。
他把灵感的源泉归于“神灵凭附”,把获得灵感的过程看成是灵魂比较完善的人在尘世的美引发下对最高的理式世界的直接回忆。
他认为有两种艺术,一种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的文学艺术,一种是完善的灵魂对最高理式回忆所产生的文学艺术。
后一种“代神说话”才涉及灵感。
是理想国允许存在的。
柏拉图灵感说的价值:1、确认灵感是文艺活动中存在的特有现象,优美的文艺作品就是灵感的产物。
使人们对文艺活动本质特征有了较清楚的认识。
他看出了理智和灵感的区别。
认为单凭理智创作不出优美的艺术作品。
2、看出了文艺创作与技术制作的区别。
指出艺术创作不只是凭技艺,而是凭灵感。
3、强调灵感是人的不朽灵魂“见到尘世的美”而回忆起“上界里真正的美”。
揭示了艺术创造离不开现实美的触发,但又不停留在对现实美的摹写上,而是努力创造有普遍性的理想美的形象的过程。
他的文艺理论总的倾向是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的,但在阐述理式论摹仿说,文艺社会功用说以及灵感说的过程中,又揭示了文艺的一些本质特征和规律,包含一些有价值的理论萌芽。
对中世纪神学文艺理论、浪漫主义理论和一些现代派理论影响很大。
亚里士多德《诗学》模仿说:关于文学起源与创作的理论。
文艺起源于人的模仿本能。
因为模仿对象的不同,于是分别产生悲剧和喜剧。
因模仿方式的不同分别产生史诗、抒情诗和戏剧。
亚认为文艺模仿的活动是创造性的,文艺模仿的对象是真实的,模仿所产生的文艺情节是可能发生的事。
文艺模仿的真实性体现在哲学意义上的“可能律与必然律”9、亚里斯多德是怎样理解文艺的本质的?亚里士多德对前人的学说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批判和继承,提出了西方古典时代最有价值的关于文艺本质方面的思想。
1、文艺的本质是世界的一种摹仿。
2、文艺作为模仿是创造性的,不是对对象的单一和简单的复制,不是被动的,盲目的,消极的。
创造性体现在两个方面:文艺可以模仿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文艺的模仿可以“比生活本身更美”;艺术原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3、文艺作为模仿是真实的:艺术所模仿的是现实世界所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即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而不是如柏拉图所说的只是现实世界的外形。
他不仅肯定了艺术摹仿的对象——现实世界的真实性,而且认为文艺本身就揭示和体现着“可然律或必然律“的”普遍性“,体现着高度的真实性。
相对来说,亚里士多德的文艺观是较为客观与积极的。
10、亚里斯多德是如何阐释文艺模仿的创造性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文艺的摹仿是创造性的。
创造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他推崇文艺再现“应当有的事”。
他承认艺术摹仿的三种对象:过去和现在有的事,传说和人们相信的事,应当有的事。
他甚至为艺术家创造的现实中不存在的现象辩护。
文艺可以模仿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文艺的模仿可以“比生活本身更美”,艺术原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11、亚里斯多德的文艺模仿观有何特点?1、他的文艺创作的模仿会所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贯彻现实主义原则,否定了柏拉图的文艺是模仿的模仿的观点,认为文艺所模仿的对象本身就具有“完完全全的实在性”,把现实人生视为文艺的主要模仿对象。
文艺的模仿不仅是再现现实人生,同时也是一种创造,是对人生普遍本质的表现。
2、他认为艺术表现自然的真实和本质。
感性的现实本身是真实的,模仿现实的艺术也是真实的。
同时,艺术是创造性活动的产物,艺术模仿自然,并不是对自然进行原封不动的抄袭,而是进行能动的创造。
艺术模仿的对象应该是过去有的或现在有的事、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应当有的事。
文艺的模仿可以“比生活本身更美”;艺术原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3、总之,艺术之所以要想像,要虚构,要表达理想,就是因为它是艺术。
艺术要模仿自然,但并不等于自然;艺术是一种创造,但又不能脱离自然。
这就是亚里士多德关于“艺术模仿自然”的全部涵义。
12、亚里斯多德是如何定义悲剧的?悲剧:是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其效果是引起观众的恐惧和怜悯,陶冶人的心灵,悲剧成分中,,情节最重要,人物性格第二,一个不好不坏的善良人是悲剧人物的最好选择。
1. 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2、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中的各部分使用;3、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4、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13、亚里斯多德对悲剧情节提出了哪些看法?整个悲剧艺术包含形象、性格、情节、言辞、歌曲与思想。
六个成分里,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因为悲剧所摹仿的不是人,而是人的行动、生活、幸福,悲剧的目的不在于摹仿人的品质,而在于摹仿某个行动;剧中人物的品质是由他们的“性格”决定的,而他们的幸福与不幸,则取决他们的行动。
他们不是为了表现“性格”而行动,而是在行动的时候附带表现“性格”。
因此悲剧艺术的目的在于组织情节(亦即布局),在一切食物中,目的是最重要的。
①“情节”是悲剧的最重要要素。
即定义中强调的“行动”,悲剧不是描述一个人有什么样子的性格,而是这样性格的人做了什么样子的事。
②情节要完整统一,即定义中强调的“完整”。
亚里斯多德说“完整”就是“有头,有尾,有身”。
③情节要有适当的规模。
即定义中的“一定长度”。
亚里斯多德认为,一个很小的东西和很大的东西都是不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