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草原牧歌》评课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课《草原牧歌》评课稿

这次县中小学音乐团队赛课,我们山门学区推出的是杨**老师的《草原牧歌》。

杨老师节选了《草原牧歌》单元的第二课时。在这个课时,学生通过对《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蒙古族歌曲的欣赏,感知、了解和体验蒙古族民歌长调与短调的特点,感受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和宽广美丽的草原风景,同时也了解蒙古民歌,喜爱蒙古民歌,热爱民族化。

教学中,杨老师首先一边让学生欣赏一首好听的蒙古族“长调”民歌《鸿雁》,一边自己做着拉马头琴的动作。由于《鸿雁》是今年最热门的综艺节目《中国好声音》的歌曲,所以这个开篇,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了解蒙古族音乐的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入本课的教学重、难点——“长短调”的区分;接着,杨老师又通过让学生欣赏《嘎达梅林》的小片段,介绍了音乐知识“短调”,然后,杨老师要求学生欣赏并判断《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体裁类型(长调),通过聆听、比较、体验等方式,着重让学生了解和学习了“长调”;最后,杨老师通过介绍《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演唱者德德玛的事迹,对学生进行了热爱草原热爱家乡、热爱音乐热爱生命的情感教育,使课堂教学得到了升华。

欣赏完杨老师的这堂课,我们很容易发现以下几个亮点。

首先,杨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教材处理把握全面到位。杨老师通过让学生欣赏几首体裁、情绪迥异的音乐作品——《鸿雁》、《嘎达梅林》《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使学生对音乐的基本要素和形式有了形象的了解;然后,杨老师又指导学生进行音乐鉴赏实践,通过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区分蒙古族音乐中的“长短调”,也让他们学会了如何去感受音乐作品本身的内在美,从而顺利实现了对本课重难点内容的教学。在这些知识性教学目标达成以后,杨老师又设计了介绍《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演唱者德德玛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情感教育,有效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热爱音乐、懂得音乐、欣赏音乐的人。

其次,杨老师充分意识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中,她注意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努力创设充满美感的课堂环境,采用了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如老师边唱边跳的表演,师生共同表演等,努力促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各种音乐活动的欲望,追求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效果。

最后,杨老师有着深厚的音乐素养和积淀。整堂课中,无论是组织教学的语言,还是与学生的互动,她都非常注重音乐语言的规范性,例如:在教授过程中让学生找出两首歌曲中的不同点时,学生很多地方表述不清楚,能及时的引导。

关于长调音乐的介绍或音乐特点的总结,用语简洁准确。对课堂的深层问题杨老师能及时调整驾驭。在学生学唱过程中,附点节奏学生掌握不好,杨老师能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现出附点节奏,引导学生通过练习解决难点。所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杨老师突出的音乐素养和积淀。

当然,人无完人、课无完课,我个人觉得这堂课也存在着个别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说,可能由于教龄较短,杨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存在着教学重点不够突出的现象。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磨课的时候,我们就分不清这堂是什么课:到底是欣赏课、综合课、还是歌唱课?如果是欣赏课,歌曲学唱部分是不是太多了;如果是唱歌课,那对《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欣赏,又是为了什么呢?

现在呈现的这堂课,几经讨论和修改,已经没有这样的情况了。但是,在“长短调”区分的这个教学重、难点上,我个人觉得还应该更加充分地展开,比如说,可以把《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放到《鸿雁》之后欣赏,加强学生对长调这种音乐体裁的理解;在充分认识长调之后,再让学生去认识蒙古族的另一音乐体裁短调,欣赏《嘎达梅林》,再让学生比较长调和短调的异同点。

其次,同样可能是由于年轻的关系,我个人觉得,杨老师的一些课堂教学技巧还有待改进。比如,在她的课堂上,很少听到她表扬学生、鼓励学生的话语,这可能会在无形中

打击了或者抑制了学生的发言积极性。再者,在我们的教学设计学生一下子无法接受、课堂冷场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要通过一些技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当然,瑕疵不能掩饰美玉的光辉,总结一句说,我觉得,杨老师的这堂课是值得我学习的一堂课,杨老师是一位非常有潜力的老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