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快乐的泼水节评课稿

合集下载

难忘的泼水节评课稿简短

难忘的泼水节评课稿简短

难忘的泼水节评课稿简短《欢乐的泼水节》一文记叙了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这节课中,老师在以下几方面做得较好:一、目标明确,定位合理。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老师把目标定位在理解课文,体会“一年一度、互相、幸福、象征”等新词的意思;抓重点词句感受泼水节的欢乐氛围,了解泼水节所表达的象征意义。

目标明确,定位合理。

二、以“欢乐”定调,贯穿首尾。

《欢乐的泼水节》一文读题就知道“欢乐”是全文的主线。

因此,一开课,在揭题时,王老师就抓住了题眼“欢乐”一词,引导学生多次深情朗读课题,使学生层层了解泼水节的欢乐,体会泼水节的欢乐。

三、教学思路清晰,课堂扎实有效。

整堂课,王老师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第一是复习生字词,第二抓整体感知,第三抓品读感悟。

王老师首先复习了生字的读音,王老师还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在课文的学习中,王老师抓住了难读的句子,采用视频展示、采访交际、动作表演、联系生活、迁移运用等方法,并创设了情境,让学生多次朗读,读通句子,读懂句子,同时结合句子学习进行句式练习,做到了读写结合,课堂教学扎实有效。

四、以读代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中王老师很好的体现了这一原则,坚持让孩子“以读为本,读中生悟”,采用多种形式地读让学生了解文意,体会欢乐。

因为泼水节离我们小朋友的生活比较遥远,教学过程中运用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将傣族人民泼水的录像片段放给小朋友看,使学生如临其境,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

朗读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领会文章内容和感情的主要方法。

整节课成老师引导学生多层次,多形式反复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时的热烈场面和人们的兴奋心情。

五、重视了引导读却忽视指导读。

虽然老师一句句充满激情的话语,煽情的过渡语,激发学生读书但指导不够。

欢乐的泼水节评课稿

欢乐的泼水节评课稿

欢乐的泼水节评课稿
《欢乐的泼水节》一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对学生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

因为学生无法感受,所以金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补文本空白的过程,而不是机械地去接纳文本。

针对本篇课文介绍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内容,教学时以读悟法为主,让学生通过想象、表演、现代化的教育等手段,在情境中朗读,在朗读中感悟,获得美的体验。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首先金老师利用课件让学生欣赏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巧妙地让学生回忆了第一段的内容,自然地引入第二自然段“泼水节开始了,我们要准备些什幺呢?”教学课文第二自然段时,金老师抓住了“早早地、早已准备”让学生感受傣族人民盼望过泼水节的急切心情,让学生通过声音把这种急切的感情传递出来,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特别强调了“早早地、早已准备”这些词,理解了人们盼望过节的心情。

抓住“追赶、灌、泼、湿淋淋、笑开了花”等词,感受人们泼水时的狂欢。

泼水节离我们小朋友的生活比较遥远,比较生疏,金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将傣族人民泼水的录像片段放给小朋友看,使学生如临其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更深刻。

然后学生边读边做动作,被泼水节的欢乐气氛所感染,这样,教学做到了“披文入情”,让学生的情感活动伴随着朗读,真正领悟到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除了教学书上的课文以外,金老师还抓住文本中的空白点进行了适当的拓。

小学音乐《快乐的泼水节》教案及反思

小学音乐《快乐的泼水节》教案及反思

小学音乐《快乐的泼水节》教案及反思-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快乐的泼水节》修改后的教案及反思一、导入:1、师:同学们,我们的快乐音乐课堂开始了,我们的口号是:我唱歌,我快乐!让我们伴随着响亮的音乐口号出发。

(师生一起律动《跟我出发》)同学们,老师问你们一个简单的问题,我国有多少民族那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少数民族。

今天啊老师请来了一位小客人,请大家掌声欢迎---(一学生手持葫芦丝,扮傣族朋友吹奏月光下的凤尾竹)师:你能看出它是哪个少数民族的么从什么地方看出的生:傣族。

服饰,乐器。

2、教师介绍有关傣族的知识。

师:今天她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好听的葫芦丝乐曲,还给我们带来了他们家乡的音乐风光短片,大家想不想欣赏一下生:想。

(播放课件短片,让小客人读傣族知识介绍)3、师:看来傣族真是一个美丽的民族。

这里不仅风景秀丽,气候宜人,而且还有各种独特的民俗节日,最属特色的要数---泼水节。

(播放周恩来。

这是1961年,敬爱的周总理来到美丽的西双版纳和边疆各族人民一同庆祝泼水节的情景)师:泼水节有什么寓意(谁身上的水越多就越幸福)相互祝福,希望彼此平安幸福。

二、新课学习:1、师:同学们想不想一起步入傣族的音乐殿堂呢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傣族的歌曲---快乐的泼水节。

师:傣家小朋友非常好客,欢迎我们的到来,但是有个小小的要求,必须先要过节奏这一关,相信同学们的聪明智慧一定能打开。

(课件节奏练习)2、师:同学们真聪明。

泼水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感觉怎么样是不是也想分享他们的快乐你们听,傣家的娃娃们已经唱着歌来了。

(完整播放歌曲)(安静的听)师:歌里都唱了些什么听了以后你的心情怎样速度是如何的生:欢度泼水节的场面舒畅快乐中速稍快3、师:好,让我们带着快乐的心情再听一遍,注意这回老师要求一默唱(不出声),二打节奏(提示2|4强弱规律,拍手拍肩),能做到么(出示歌谱)师:同学们看着歌谱,谁能说一说这首歌曲有什么特点(音符节奏乐句---相似一二句)4、师:乐句分析完了,这次我们随范唱小声的跟唱第一段,老师也有要求,用“LU"来模唱,而且是唱给自己听(声音小,口型圆,有点吸的感觉,闻花香)。

快乐的泼水节教案分析及反思

快乐的泼水节教案分析及反思

快乐的泼水节教案分析及反思教案标题:快乐的泼水节教案分析及反思教案分析:1. 教学目标:- 了解泼水节的起源、传统和意义;- 学习相关的泼水节词汇和表达;- 学习制作泼水节装饰品;- 学习参与和组织泼水活动;-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2. 教学内容:- 泼水节的起源和传统文化;- 泼水节的词汇和表达;- 制作泼水节装饰品的步骤;- 泼水节活动的组织与参与。

3.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传授泼水节的文化意义,学习相关的词汇和表达; - 难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 教学过程:4.1 情境创设:- 通过展示泼水节的照片、视频或介绍,引发学生的兴趣。

4.2 知识讲解:- 介绍泼水节的起源和传统文化,与学生共同探讨泼水节的意义。

4.3 词汇和表达学习:- 教授与泼水节相关的词汇和表达,如“泼水”、“愉快”、“快乐的节日”等。

4.4 制作装饰品:- 分组活动,让学生之间合作制作泼水节装饰品,如彩带、水枪等。

4.5 泼水活动组织与参与:- 学生自行组织泼水节活动,设计游戏规则、准备水源等。

4.6 结束反思:- 学生总结泼水节的学习体会与感受,展示他们制作的装饰品。

5. 教学评价:- 观察学生对泼水节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观察学生在制作装饰品和组织泼水活动中的表现;- 通过学生的总结反思,评价整个教案的效果。

教案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泼水节的起源和文化背景非常感兴趣,并且积极参与词汇和表达的学习。

他们在小组活动中也展现出很好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但是,在泼水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有些学生表现出了过于激动和不够理智的行为。

作为教师,我认为我在组织活动前应该更加明确地告知学生应该注意的行为规范,并应提前做好安全措施的准备,确保学生能在快乐中保持安全。

另外,学生对于反思部分也表现出较高的参与度,他们提到了自己在团队合作中的不足和可以改进的地方。

这进一步证明了教案设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总的来说,这个教案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安全管理和行为规范方面还需要更加重视和加强。

欢乐的泼水节评课稿2篇

欢乐的泼水节评课稿2篇

欢乐的泼水节评课稿2篇欢乐的泼水节评课稿2篇欢乐的泼水节评课稿1《欢乐的泼水节》一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

今天听了陈老师这节课,深深地佩服陈老师扎实的教学功底。

尽管这节课我听过很多次,但陈老师的这节课仍然带给我很多启发,在学校大力开展“问题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背景下,陈老师结合低年级孩子的特点,深入研究文本,将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堪称完美地融入到了课堂教学中。

纵观全课,值得我学习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理解词语方法多1、借助图片:学生通过图片认读本课部分生字词,如“西双版纳、凤凰花、傣族”,结合图片理解“象脚鼓”以及“象脚鼓点”的意思。

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一年一度”这一词语时,先鼓励学生结合语境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词语的意思,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感悟像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一年只能过一次,我们把这样的节日就称作是“一年一度”。

3、借助汉字偏旁:在教学“吉祥如意”中的“祥”字时,引导学生关注该字的偏旁是“神示旁”,学生从已有知识经验中发现含有这样偏旁的字大多与“祖先、祝福”有关,这里“祥”就带有“吉祥祝福”之意。

陈老师能根据文本和学生的特点,灵活选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将这样理解生字词的教学目标不露痕迹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得轻松,老师们听得也觉得很自然。

课堂就是这样做到不生硬,和谐自然。

二、小组合作效果好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还是很不容易的。

合作什么,怎么合作,怎么展示,这些都是困扰老师问题,也是小组合作学习能否取得效果的核心问题。

陈老师这节课上的小组合作学习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这节课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有两次:一是请学生观察书上人们相互泼水的画面,小组讨论你在画面上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二是提供句式练习说话:我想把水泼在XX身上,祝XX……最让我惊叹的是第一次小组合作学习。

虽然我听过很多老师上这一课,但几乎从未有老师让学生先看图说话,再关注作者怎么写的。

优质课快乐的泼水节教案.doc 小学音乐 教案、说课稿、试讲稿

优质课快乐的泼水节教案.doc 小学音乐  教案、说课稿、试讲稿

快乐的泼水节教学目标:1、能欢快的富有表情的演唱《快乐的泼水节》。

2、初步了解傣族风情的音乐,认识傣族乐器象脚鼓,铓锣3、初步了解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生活习性的兴趣和对音乐的亲近感。

教学重点: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演唱时音高、节奏准确、咬字吐字清晰。

教学难点:对泼水节的了解以及对歌曲中附点节奏的掌握。

教具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课型: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

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学生随音乐进入教室)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样乐器(出示葫芦丝)有没有同学认识这样乐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吹奏一段音乐,请大家欣赏。

(葫芦丝吹奏几句《月光下的凤尾竹》)1、刚才老师吹奏的乐曲叫做什么?你知道它是哪个民族的乐曲吗?出示课件,引出傣族,简单介绍傣族(背景音乐循环播放《快乐的泼水节》)2、出示课件傣族泼水节的图片3、师:传说在古代的时候,有个无恶不作的火魔王,他经常带给人们灾难,有十二位傣族少女机智的杀死了火魔王,可是火魔王的头颅滚到哪里,哪里就会引起熊熊的大火,为了免除烈火祸害四方百姓,她们便每天把水浇在自己的身上,轮流将火魔王的头颅抱在怀中,直到化为尘土。

后来,傣族人民为了纪念她们,便每年清明前后举行泼水节,这才有了现在的泼水节,人们在这一天会穿上节日盛装,跳起象脚鼓舞、孔雀舞,举行赛龙舟等传统活动来庆祝。

出示相关图片(进一步了解泼水节以及象脚鼓和铓锣)二、学唱歌曲(一)初听歌曲在快乐的泼水节里,我们的小朋友们也加入到了泼水的行列中,今天我们将要学唱的歌曲就叫《快乐的泼水节》。

(板书并出示歌谱,播放歌曲范唱录音两遍)1、播放歌曲录音请学生初步感受音乐欢快活泼的情绪请你来说一说,听完了这首歌曲,你的心里有什么感受?2、请同学们带着欢快活泼的情绪再仔细听一遍这首歌曲(二)解决重点节奏刚才我们说过,泼水节这一天傣族的人们会跳象脚鼓舞,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他们舞蹈的节奏1、出示歌曲节奏(教师边念节奏边打大鼓)X.X X X ︱X XX X ︱X.X X XX ︱X —︱X.X X X ︱X XX X ︱X.X X XX︱X —︱2、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边念边打节奏3、请大家说一说歌曲的第一、二乐句有什么特点?4、引导学生分析乐谱,哪两个乐句节奏完全一样,音调也大多相同,第一乐句是····第二乐句是····(三)学唱歌曲1、学习第一段前两个乐句师:还记得刚才我们学习的第一条节奏吗?老师来唱一下歌谱,你们再来拍拍手用刚才咱们学过的节奏给老师伴奏吧。

《快乐的泼水节》评课材料(精选4篇)

《快乐的泼水节》评课材料(精选4篇)

《快乐的泼水节》评课材料(精选4篇)《快乐的泼水节》评课材料(精选4篇)《快乐的泼水节》评课材料篇1音乐性。

教师上课的过程充分利用了音乐语言去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让学生在音乐引导中自然地进行学习。

例:1、在引入音乐活动前,用音乐导入。

2、活动中,律动音乐、游戏音乐、创编活动的背景音乐等,都以音乐为主。

3、活动后,以《快乐的泼水节》音乐作为结尾,结束新课。

让学生充分感受了音乐的美感,让学生在教师语言和音乐中得到充分的音乐情境体验。

这样就将歌曲的教学和模仿、律动、游戏结合成一个整体,这样既使课堂更加完整活跃,又增强了音乐性。

让学生在唱唱动动中充分感受美妙的音乐,体验其中的快乐。

二、构思新颖,衔接巧妙、自如。

本课教学环节之间,衔接巧妙,课堂教学流利顺畅。

教师仔细分析教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各环节自如地过渡,不流任何痕迹,课堂教学保持整体性。

本课教师将要到傣族村寨去参加泼水节必须通过三道关“节奏练习、按节奏节奏读歌词、唱会歌曲”先后顺序贯穿始终。

构思新颖,衔接自然,使教学生动活泼,兴趣盎然。

三、学生自主创编,其乐无穷。

《快乐的泼水节》评课材料篇2一、说课标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了音乐的文化传承价值,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拓宽审美视野,认识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

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重点以音乐及相关文化的渗透为主要理念进行了教学设计。

二、说教材〈〈快乐的泼水节〉〉是人教版音乐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课,本单元总标题为〈〈民族的节日〉〉。

了解少数民族的节日活动,初步熟悉不同风情的民族音乐和民族舞姿,是音乐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音乐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学段内容标准,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学会演唱歌曲〈〈快乐泼水节〉〉。

2.初步了解傣族民俗及文化。

3.学会几个傣族舞蹈动作,随音乐表演。

三、说教法1. 激趣导入法从学生喜爱的孔雀入手,引出其故乡及傣族建筑、服饰、节日文化的介绍。

小学音乐_《快乐的泼水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音乐_《快乐的泼水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快乐的泼水节》教学设计课型: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歌曲《快乐的泼水节》教学准备:课件、钢琴、各类打击乐器、贴纸教学目标:1、能富有表情地演唱《快乐的泼水节》。

2、初步了解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并产生进一步了解的愿望和对音乐的亲近感。

3、学会几个傣族的舞蹈动作,随音乐表演。

教学重点:1.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朝气而有弹性的声音,完整准确的演唱歌曲《快乐的泼水节》。

2.了解傣族传统节日:泼水节,能从歌曲中感受到傣族泼水节的热烈气氛。

教学难点:1.歌曲中附点节奏及结束句节奏的掌握。

教学过程:【导入】1、师生音乐问好。

2、播放乐曲《金孔雀轻轻跳》,模仿教师动作,师生律动,伴奏第二段音乐时教师吹奏葫芦丝表演。

3、提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乐器吗?(葫芦丝)这种乐器主要流行于哪个民族呢?(傣族)这个民族最盛大的节日是什么?导入新课【讲授新课】1、了解傣族泼水节。

(课件展示泼水节的场景图片)(教师随音乐介绍) 教师: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也是傣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每年清明节后的十天左右举行,一般持续三至七天,周总理也曾参加过泼水节,与傣族人民共同泼水祝福。

在泼水节里,人们在铓锣和象脚鼓声中相互追逐泼水,以示祝福,气氛十分热烈。

“感觉怎么样,是不是也想分享他们的快乐?你们听,傣族的娃娃们已经唱着歌来了。

2、初听歌曲播放歌曲范唱,感受歌曲速度,情绪. (要求:安静的听)。

师:“歌里都唱了些什么?听了之后心情怎么样呢?速度?”3、再听歌曲范唱,敲节奏,找出相似乐句.师:“好,让我们带着快乐的心情再听一遍,注意这回边打节奏,边找出歌谱相似的乐句能做到吗?”“谁能说一说歌曲中有哪几句特别象?”哪儿像”(加以提示4、学唱第一二句歌谱(1)师范唱前两乐句歌谱(2)师弹唱相同小结,生接唱后两小节(3)加快速度,再来一遍。

(4)生唱前两乐句,师接着唱后面歌谱,提示(反复记号),提示:后面还有结束句,师接着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快乐的泼水节》评课稿
陈南南
今天郝老师上的是四年级的《快乐的泼水节》。

因为是第一次见面为避免学生尴尬陌生,郝老师带领学生做了一个简单轻松的律动,使得孩子们不再紧张,为之后的课堂营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

教师上课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音乐文化的传承和体现,在导入环节使学生先了解了傣族的文化和泼水节的传说,大大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对音乐文化的深层认识。

歌曲教学环节郝老师没有用老一套的教唱法让学生学唱歌曲,而是让他们多听多感受,在听的过程中慢慢熟悉音乐,这也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对培养乐感有很大的好处。

在之后的环节中加入了音乐知识的讲解,这也是新课标中要求的,使学生在会唱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

最后拓展环节,利用合唱凳打击节奏,为歌曲伴奏,培养了学生的节奏感,也是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整堂课的亮点就是最后郝老师自己自导自演的傣族舞蹈,制作的微视频,学生的兴趣又一下子提升了起来,音乐与审美完美的融合,也让学生更深层的了解傣族的音乐文化和民族舞蹈特征。

二、构思新颖,衔接巧妙、自如。

本课教学环节之间,衔接巧妙,课堂教学流利顺畅。

教师仔细分析教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各环节自如地过渡,不流任何痕迹,课堂教学保持整体性。

本课教师将要到傣族村寨去参加泼水节必须通过三道关“节奏练习、按节奏节奏读歌词、唱会歌曲”先后顺序贯穿始终。

构思新颖,衔接自然,使教学生动活泼,兴趣盎然。

三、电子白板的有效应用,体现了新时代下信息技术与课堂有效整合。

另外,教学中不足的地方:
1、在歌词节奏教学环节,对八分附点节奏的讲解过于繁琐,占用了太久时间,有些拖堂。

2、在教学中,应注意音乐性。

如:教学歌曲的唱法还可以再形式多样些,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