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骨下静脉穿刺技巧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技术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技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技术是一项重要的临床操作,广泛应用于重症监护、麻醉和外科手术等领域。
该技术不仅用于血液透析、中心静脉输液和药物治疗,还可用于监测中心静脉压。
由于其相对复杂的解剖位置和潜在并发症,了解该技术的相关知识和操作技巧至关重要。
一、锁骨下静脉的解剖学特征1.1 解剖位置锁骨下静脉位于锁骨下方,紧邻第一肋骨和锁骨,通常与锁骨下动脉并行。
它的起始点是从腋静脉处延伸而来,流入胸腔的上腔静脉。
该静脉的直径约为1-2厘米,且在不同个体间存在一定的变异。
这一位置的解剖特征使得穿刺时必须谨慎,以避免损伤周围的血管和神经。
1.2 解剖变异在进行穿刺之前,了解个体解剖变异是非常重要的。
一些患者可能存在左侧锁骨下静脉的异常,例如右侧锁骨下静脉和左侧锁骨下静脉的大小差异,或是血管的弯曲程度。
使用超声引导技术可以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和安全性,帮助医生识别静脉位置及周围结构。
二、穿刺置管技术2.1 准备工作在进行锁骨下静脉穿刺前,医生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首先,选择合适的穿刺设备,包括穿刺针、导管和相关消毒器械。
其次,患者应平躺在床上,头部稍微抬高,以增强静脉的显现。
此外,术区要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以降低感染风险。
2.2 穿刺操作穿刺的具体操作步骤包括:在锁骨下静脉的适当位置,用无菌的手术刀轻轻划开皮肤,随后将穿刺针以30-45度的角度刺入。
此时,医师需注意感觉到“穿刺感”,即针头进入静脉腔的感觉。
确认静脉穿刺成功后,及时插入导管并固定。
2.3 并发症及其预防锁骨下静脉穿刺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包括气胸、血肿、感染和导管位置不当等。
为了预防这些并发症,医生需严格遵循操作规范,选择合适的穿刺点并运用超声引导技术。
此外,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穿刺部位,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
三、临床应用与前景3.1 临床应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技术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重症监护室,常用于中心静脉输液和监测中心静脉压,能够有效提高液体管理和药物输注的精确性。
锁骨下静脉穿刺技巧

锁骨下静脉穿刺技巧我是心内的,装起搏器的时候行锁骨下静脉穿刺40余例,有几例不成功,但从来没有误穿动脉和导致气胸,解剖知识当然是最重要的,书本上有的就不说了,来谈一下自己的实践心得,进针部位锁骨中点或稍偏内,方向指向胸骨上凹或喉结,开始进针较平(与平面约成15度角),进针顶住锁骨后(我习惯上一定要有这步骤),后撤约半公分,抬高注射器尾部(与平面约成30度角),再进针使之进入锁骨和胸骨间隙,只要已进入此间隙,就压底注射器尾部,在能继续进针的情况下尽量以最小的角度进针(这样误穿动脉的可能性就非常小了)!!!一般都能穿到静脉,当然不同的人后撤的幅度和进针角度不同。
我本人的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率在90%左右,几例不成功的换手后是在针尖指向胸锁关节的方向穿到,位置很低,可能血管走行有变异。
经验有限,请大家补充。
如果穿刺针误穿动脉一般不会有严重的后果,但要注意在锁骨上下同时进行压迫止血;如果已置入鞘管(我们用的是7F 以上的鞘管)就比较麻烦了,报道有逐步更换小一号的鞘管,最后成功压迫的经验,真的不行就只能外科解决了。
我做过数百例深静脉穿刺,大多数是锁骨下深静脉穿刺。
除了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有过两次穿到动脉外,其余基本都成功。
个人认为如果严格按照操作常规,出意外的可能性很小。
下面介绍粗浅的经验:1、颈部尽量过伸位,我们一般是在病人的肩胛下垫一个枕头;2、有的病人比较紧张,肩膀会耸起来,这时候一定要让病人放松,否则也会影响穿刺;3、进针点在锁骨中线外侧,锁骨下缘一横指;针头朝向胸锁乳突肌外支与锁骨交界处;4、进针时针与皮肤的夹角15度,待触到锁骨后后退一公分(不可让针头在组织深部直接变动角度,那样锋利的针头会在组织内形成切割)然后让针头在锁骨后紧贴锁骨滑入,基本可穿到锁骨下静脉。
个人认为锁骨下深静脉穿刺比较安全,关键是掌握解剖和操作常规。
颈部活动较多,皮肤相对松弛,尤其在ICU,很多病人有气管插管,颈部有固定带,这些都会影响颈内静脉导管的固定和清洁无菌,因此锁骨下深静脉穿刺在ICU是不可缺少的。
锁骨下静脉穿刺术操作记录

锁骨下静脉穿刺记录
今天罗孟兵主治医师16:30患者在局麻下行右锁骨下静脉永穿刺术,具体操作如下:患者取去枕仰卧位,右肩部垫高,头后仰使颈部充分伸展,面部转向左侧,局部皮肤常规消毒,戴手套,铺无菌单。
取锁骨中点锁骨下缘 1.5cm。
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颈动脉外侧皮肤及深部组织,用麻醉针试穿刺,确定穿刺方向及深度。
换穿刺针,针尖指向胸锁关节下后方向,进入皮肤后穿刺针保持负压,边进针边抽吸,直至回抽出静脉血,确定针尖进入锁骨下静脉,从注射器尾部导丝口插入引导丝,将穿刺针沿引导丝拔除,沿引导丝插入扩张管,轻轻旋转扩张管扩张至锁骨下静脉,拔除扩皮针,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用肝素生理盐水注射器与导管各腔末端连接进行试抽,在抽出回血后,向导管内注入2~3ml肝素生理盐水,取下注射器,拧上肝素帽。
将导管固定处与皮肤缝合固定,应用敷料覆盖。
操作顺利,患者出血少,无明显不适。
注意有无渗血、渗液,及时换药。
锁骨下静脉穿刺术

锁骨下静脉穿刺术一、引言锁骨下静脉穿刺术,这个名字听起来就有点吓人吧?其实,别担心。
它是一种常用的医疗操作,用于各种原因,比如插入中心静脉导管,监测心脏压力,或者输液。
这一过程可以说是医疗团队的一项重要技能。
接下来,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这项技术。
1.1 适应症首先,为什么要做锁骨下静脉穿刺呢?适应症可不少。
比如,重症监护患者需要长期输液,或者进行药物治疗,这时,锁骨下静脉穿刺就能大显身手了。
再比如,某些患者需要定期进行透析,这样一来,使用外周静脉就不够方便,锁骨下静脉就成了理想选择。
1.2 风险与注意事项当然,风险也是必须说的。
任何医疗操作都有可能出现并发症,比如血肿、感染或者气胸。
医生在操作前会仔细评估每位患者的情况。
想要降低风险,术前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患者要保持放松,听从医护人员的指示,这样才能让整个过程顺利进行。
二、操作步骤2.1 准备工作接下来,我们说说具体操作。
首先,准备工作不能马虎。
医生会穿上无菌手套,清洗操作区域,确保环境干净。
然后会用消毒剂清洁锁骨下静脉周围的皮肤,避免感染。
这个过程虽然简单,却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大家一定要重视。
2.2 穿刺过程一切准备好后,医生会使用一根细长的针头,找到锁骨下静脉。
这个过程需要技巧。
医生会轻轻插入针头,注意不要太用力,避免伤到周围的组织。
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把这个比喻成“捉鱼”,需要耐心和细致。
针头顺利进入静脉后,医生会通过导管注入生理盐水,确保通畅。
2.3 固定导管穿刺成功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固定导管。
用胶带将导管固定在皮肤上,避免脱落。
同时,会用纱布包扎,保持干燥和清洁。
这些细节看似琐碎,却能大大降低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三、术后护理3.1 观察与记录术后护理也非常重要。
医生会观察患者的反应,记录相关数据。
这是确保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
任何不适都要及时反馈,医生会根据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3.2 定期更换敷料另外,导管的敷料需要定期更换。
这个过程虽然简单,但需要特别注意无菌操作。
普通头皮针直接锁骨下静脉穿刺法

普通头皮针直接锁骨下静脉穿刺法在临床危重患者的抢救中,静脉给药是抢救成功的最可靠的保证,特别是危重婴幼儿患者,静脉通道能否尽快建立成为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
对于浅表静脉穿刺特别困难者,以往大多采用传统的静脉切开法或较为先进的锁骨下静脉穿刺法,但这两种方法难度较高,且又多用于成年患者,用普通头皮针直接锁骨下静脉穿刺,便可以解决这一难题。
1.操作方法(1)定位:①体位:患者取仰卧位,枕垫于肩下,使颈部充分暴露;②定点:取锁骨的肩峰端与胸锁关节连线的内1/3作为进针点;③定向:取胸骨上端与喉结连线的1/2处与进针点连线,此线为进针方向。
(2)进针:将穿刺部位做常规消毒,在定点上沿锁骨下缘进针,针尖朝进针方向,进针深度视患儿年龄的大小、体质的胖瘦而定,一般为2.0~2.5cm左右,见回血后再继续进针2~3mm即可。
(3)固定:针进入血管后保持45°角左右的斜度立于皮肤上,所以固定前应先在针柄下方支垫少许棉球,再将胶布交叉贴于针柄及皮肤上以防针头左右摆动,将部分输液管固定在皮肤上,以防牵拉输液管时引起针头移位或脱落。
2.注意事项(1)输液期间尽量减少活动,若行检查、治疗及护理时应注意保护穿刺部位。
(2)经常检查穿刺部位是否漏液,特别是穿刺初期,按压穿刺部位周围有无皮下气肿及血肿。
(3)在排除原发性疾病引起的呼吸改变后,应注意观察患儿的呼吸频率、节律是否有改变,口唇是否有发绀现象。
因锁骨下静脉的后壁与胸膜之间的距离仅为5~7mm以防针尖透过血管,穿破胸膜,造成血胸、气胸。
(4)拔针时,用无菌棉球用力按压局部3~5min以上,以免因局部渗血而形成皮下血肿,影响患儿的呼吸及再次注射。
若需保留针头,其方法与常规浅表静脉穿刺保留法相同。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技术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技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技术,听起来好像是个很高大上的技术,其实呢,就是咱们老百姓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一种小手术。
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说说这个技术,让大家对它有个更深入的了解。
咱们得知道锁骨下静脉是什么。
锁骨下静脉?就是咱们脖子下面那条长长的静脉,它可是咱们身体里最重要的一条血管哦!把它扎破了,就可以把药物或者营养液直接送到心脏里,让病人更快地康复。
所以,这个技术可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技术是怎么操作的呢?其实,也很简单。
第一步,先给病人消毒,确保手术区域干净卫生。
第二步,医生会用一根细长的针头穿过皮肤,找到锁骨下的静脉。
这一步可不能马虎,要是找错了地方,可能会伤到其他重要的血管和神经。
第三步,找到合适的位置后,医生会轻轻地把针头插进去,然后把导管放进去。
这时候,你可能会感觉到一点疼痛,但是不用害怕,这是正常的反应。
最后一步,医生会把导管固定好,然后把药液或者营养液输进去。
这样一来,药物或者营养液就可以直接送到心脏里了。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技术虽然简单,但是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
这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技术。
而且,这个技术也有一些风险,比如说感染、出血等等。
所以,在选择医生的时候,一定要慎重哦!总的来说,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技术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手术技术。
它可以帮助病人更快地康复,也可以减轻医生的工作负担。
不过,咱们作为普通人,还是不要轻易尝试这个技术了。
毕竟,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嘛!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啦!希望大家对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随时留言哦!下次再见啦!。
锁骨下静脉穿刺图

前 斜 角 肌
动静脉紧邻,静脉在前, 中间有前斜角肌
原因
1. 穿刺点及穿刺方向偏外 2. 非负压吸引穿刺造成穿刺针越过静脉后
穿刺入锁骨下动脉
表现:
1.鲜红色血液; 2.去掉注射器血液从针口喷出; 3.穿刺成功后,要常规送导丝要顶端到达下
腔静脉;如顶端到主动脉根部或左心室, 则穿刺入锁骨下动脉,注意个别情况,穿 刺入锁骨下动脉后导丝能够经降主动脉到 达隔肌下,右前及正位不能判断,左前斜 位判断(导丝在脊柱前时,导丝在静脉 内)。
锁骨下静脉径路的技巧
锁骨下静脉局部解剖
锁骨下静脉是腋静 脉的延续,呈轻度 向上的弓形,长3 -4cm,直径1- 2cm,由第1肋外缘 行至胸锁关节的后 方,在此与颈内静 脉相汇合形成头臂 静脉→上腔静脉 (近胸骨角右侧)。
▪ 锁骨下静脉解剖标志清楚,位置较浅表, 粗大(内径1-2cm),成人粗如拇指,血流 快,经常处于充盈状态,故易于穿刺。
后便可置管。
注意可能出现的情况
▪ 1、穿刺入锁骨下动脉。 2、穿刺入胸膜顶及肺组织→气胸。 3、空气栓塞。
▪ 4、心包填塞。 5、断管。 6、进入胸腔→液胸。
1、穿刺入锁骨下动脉 →血肿、血胸
锁骨下静脉的前上方有锁骨与锁骨下 肌;后方则为前斜角肌及锁骨下动脉, 动、静脉之间由厚约0.5cm的前斜角 肌隔开。
▪ (二)透视下将第1肋环外缘的中点作骨
性标志,锁骨下动脉常在该点0.5cm上下 范围走行。
▪ 当常规穿刺不易成功时,此标志十分有用。
左锁骨下动脉的骨性标志
▪ BC为第1肋两 端的连线,其 中点垂直线D 与肋环的交点 为较恒定的锁 骨下动脉走行 区
锁骨下动脉穿刺不成功的主要原因
▪ 术者对局部解剖不熟悉 ▪ 穿刺深度不够是主要原因,一般人锁骨下
锁骨下静脉穿刺技巧

锁骨下静脉穿刺技巧我是心内的,装起搏器的时候行锁骨下静脉穿刺40余例,有几例不成功,但从来没有误穿动脉和导致气胸,解剖知识当然是最重要的,书本上有的就不说了,来谈一下自己的实践心得,进针部位锁骨中点或稍偏内,方向指向胸骨上凹或喉结,开始进针较平与平面约成15度角,进针顶住锁骨后我习惯上一定要有这步骤,后撤约半公分,抬高注射器尾部与平面约成30度角,再进针使之进入锁骨和胸骨间隙,只要已进入此间隙,就压底注射器尾部,在能继续进针的情况下尽量以最小的角度进针这样误穿动脉的可能性就非常小了一般都能穿到静脉,当然不同的人后撤的幅度和进针角度不同;我本人的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率在90%左右,几例不成功的换手后是在针尖指向胸锁关节的方向穿到,位置很低,可能血管走行有变异;经验有限,请大家补充;如果穿刺针误穿动脉一般不会有严重的后果,但要注意在锁骨上下同时进行压迫止血;如果已置入鞘管我们用的是7F 以上的鞘管就比较麻烦了,报道有逐步更换小一号的鞘管,最后成功压迫的经验,真的不行就只能外科解决了; 我做过数百例深静脉穿刺,大多数是锁骨下深静脉穿刺;除了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有过两次穿到动脉外,其余基本都成功;个人认为如果严格按照操作常规,出意外的可能性很小;下面介绍粗浅的经验:1、颈部尽量过伸位,我们一般是在病人的肩胛下垫一个枕头;2、有的病人比较紧张,肩膀会耸起来,这时候一定要让病人放松,否则也会影响穿刺;3、进针点在锁骨中线外侧,锁骨下缘一横指;针头朝向胸锁乳突肌外支与锁骨交界处;4、进针时针与皮肤的夹角15度,待触到锁骨后后退一公分不可让针头在组织深部直接变动角度,那样锋利的针头会在组织内形成切割然后让针头在锁骨后紧贴锁骨滑入,基本可穿到锁骨下静脉;个人认为锁骨下深静脉穿刺比较安全,关键是掌握解剖和操作常规;颈部活动较多,皮肤相对松弛,尤其在icu,很多病人有气管插管,颈部有固定带,这些都会影响颈内静脉导管的固定和清洁无菌,因此锁骨下深静脉穿刺在icu是不可缺少的;另外,我接触到的锁骨下深静脉穿刺误穿动脉,如果及早发现是动脉血,没有扩张,压迫止血是完全可能的;最后,瘦人比胖子难穿;我唯一的一次失败就是在一个晚期肿瘤病人身上,血管肉眼可见,穿刺到血管但无法固定,稍动一动就跑了;我是icu的医生,以前都是请麻醉科进行中心静脉置管,后来在我的师傅的帮助下学会锁骨下置管,到现在我也是只会锁骨下穿刺;感觉锁骨下应该更好进,到目前也作了不下60例,成功率96%以上;我的经验如下:1 锁骨下静脉在休克时并不塌陷,可能与胸腔负压有关,2 监护病区的设备繁多,患者的头侧一般被床头,监护仪,气垫开关以及各种管线阻挡,颈穿一般难以施行,锁穿却能方便开展;3 我的进针点多为锁骨中点或内1/3处,进针方向为对侧胸锁关节;4 成功的窍门包括穿刺右锁骨下静脉时,右手持针,左手要将锁骨下的皮肤压紧,必要时右肩下垫软垫,头低位,以使静脉穿刺区充分暴露,静脉充盈;5 局麻后的试穿很重要,但是目前我多是局麻后,直接带负压进针,效果一直不错;6 进针前要通过触摸充分评估锁骨与第一肋的间隙,这是成功的关键,穿刺时压紧皮肤就是为了人为造成该间隙扩大,同时进针后如果有骨性组织阻挡,多是第一肋,应该退针至皮下,重新调整进针方向,7 如果反复穿刺失败,我一般是将进针点沿锁骨向外移或者换对侧,而我的师傅多是向里移,这就是经验了;8 右锁穿置管一般12-15cm,左侧9~12cm;以上是我的个人经验,穿到现在就没进过动脉,仅有一次造成少量气胸,因此我个人觉得锁穿并不可怕,甚至我要比我医院多数麻醉大夫穿的更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锁骨下静脉穿刺技巧
我是心内的,装起搏器的时候行锁骨下静脉穿刺40余例,有几例不成功,但从来没有误穿动脉和导致气胸,解剖知识当然是最重要的,书本上有的就不说了,来谈一下自己的实践心得,进针部位锁骨中点或稍偏内,方向指向胸骨上凹或喉结,开始进针较平(与平面约成15度角),进针顶住锁骨后(我习惯上一定要有这步骤),后撤约半公分,抬高注射器尾部(与平面约成30度角),再进针使之进入锁骨和胸骨间隙,只要已进入此间隙,就压底注射器尾部,在能继续进针的情况下尽量以最小的角度进针(这样误穿动脉的可能性就非常小了)!!!一般都能穿到静脉,当然不同的人后撤的幅度和进针角度不同。
我本人的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率在90%左右,几例不成功的换手后是在针尖指向胸锁关节的方向穿到,位置很低,可能血管走行有变异。
经验有限,请大家补充。
如果穿刺针误穿动脉一般不会有严重的后果,但要注意在锁骨上下同时进行压迫止血;如
果已置入鞘管(我们用的是7F 以上的鞘管)就比较麻烦了,报道有逐步更换小一号的鞘管,最后成功压迫的经验,真的不行就只能外科解决了。
我做过数百例深静脉穿刺,大多数是锁骨下深静脉穿刺。
除了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有过两次穿到动脉外,其余基本都成功。
个人认为如果严格按照操作常规,出意外的可能性很小。
下面介绍粗浅的经验:
1、颈部尽量过伸位,我们一般是在病人的肩胛下垫一个枕头;
2、有的病人比较紧张,肩膀会耸起来,这时候一定要让病人放松,否则也会影响穿刺;
3、进针点在锁骨中线外侧,锁骨下缘一横指;针头朝向胸锁乳突肌外支与锁骨交界处;
4、进针时针与皮肤的夹角15度,待触到锁骨后后退一公分(不可让针头在组织深部直接变动角度,那样锋利的针头会在组织内形成切割)然后让针头在锁骨后紧贴锁骨滑入,基本可穿到锁骨下静脉。
个人认为锁骨下深静脉穿刺比较安全,关键是掌握解剖和操作常规。
颈部活动较多,皮肤相对松弛,尤其在icu,很多病人有气管插管,颈部有固定带,这些都会影响颈内静脉导管的固定和清洁无菌,因此锁骨下深静脉穿刺在icu是不可缺少的。
另外,我接触到的锁骨下深静脉穿刺误穿动脉,如果及早发现是动脉血,没有扩张,压迫止血是完全可能的。
最后,瘦人比胖子难穿。
我唯一的一次失败就是在一个晚期肿瘤病人身上,血管肉眼可见,穿刺到血管但无法固定,稍动一动就跑了。
我是icu的医生,以前都是请麻醉科进行中心静脉置管,后来在我的师傅的帮助下学会锁骨下置管,(到现在我也是只会锁骨下穿刺)。
感觉锁骨下应该更好进,到目前也作了不下60例,成功率96%以上。
我的经验如下:
1 锁骨下静脉在休克时并不塌陷,可能与胸腔负压有关,
2 监护病区的设备繁多,患者的头侧一般被床头,监护仪,气垫开关以及各种管线阻挡,颈穿一般难以施行,锁穿却能方便开展;
3 我的进针点多为锁骨中点或内1/3处,进针方向为对侧胸锁关节;
4 成功的窍门包括穿刺右锁骨下静脉时,右手持针,左手要将锁骨下的皮肤压紧,必要时右肩下垫软垫,头低位,以使静脉穿刺区充分暴露,静脉充盈;
5 局麻后的试穿很重要,但是目前我多是局麻后,直接带负压进针,效果一直不错;
6 进针前要通过触摸充分评估锁骨与第一肋的间隙,这是成功的关键,穿刺时压紧皮肤就是为了人为造成该间隙扩大,同时进针后如果有骨性组织阻挡,多是第一肋,应该退针至皮下,重新调整进针方向,
7 如果反复穿刺失败,我一般是将进针点沿锁骨向外移或者换对侧,而我的师傅多是向里移,这就是经验了;
8 右锁穿置管一般12-15cm,左侧9~12cm;
以上是我的个人经验,穿到现在就没进过动脉,仅有一次造成少量气胸,因此我个人觉得锁穿并不可怕,甚至我要比我医院多数麻醉大夫穿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