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祛痰剂

合集下载

第二十章 祛痰剂 PPT课件

第二十章 祛痰剂 PPT课件
五、注意事项: 1.辨清痰的性质。 2.分清标本缓急。 3.咳血者,慎用燥烈之品。 4.表邪未解者,慎用滋腻之剂。
第一节 燥湿化痰 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解:半夏15g 君 燥湿化痰 橘红15g 臣 理气燥湿
茯苓9g 佐 健脾利湿化痰 炙甘草4.5g 使 调药,和中,润肺 生姜7片 佐 助半夏燥湿化痰,解半夏毒 乌梅1个 佐 收敛肺气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闷,恶心呕吐,
肢体倦怠,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润,脉滑。
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方解:二陈汤去乌梅,加竹茹,枳实,大枣
半夏10g 君 竹茹10g 臣
燥湿化痰 清胆和胃,止呕除烦
橘皮15g 佐
枳实10g 佐 茯苓7.5g 佐
理气和胃 健脾利湿
甘草5g 使 调药和中
功用: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胆怯易惊,虚烦不宁, 失眠多梦,呕吐呃逆,癫痫等证。
第二十章 祛痰剂 概说
一、概念:1.以祛痰药为主组成 2.具有祛除痰饮作用 3.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
二、适应范围: 有形:以咳嗽为主证,病在肺 痰饮为病 无形:病在胸膈、胃肠、四肢等处
三、分类:1.燥湿化痰 2.清热化痰 3.温化寒痰 4.润燥化痰 5.化痰熄风
四、组方要点: 1.配伍健脾祛湿药。 2.配伍补肾药。 3.配伍理气药。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平肝熄风
白术15g 臣 健脾燥湿
茯苓5g 佐 健脾利湿 橘红5g 佐 理气化痰
甘草3g 使 调药和中
生姜、大枣 调和脾胃
功用:燥湿化痰,平肝熄风
主治:风痰上扰证。眩晕头痛,胸闷呕恶,舌苔白腻, 脉弦滑。
第二十一章 消食剂 概说
一、概念:1.以消食药为主组成 2.具有消食化积作用 3.主治食积停滞的方剂

方剂学课件之祛痰剂

方剂学课件之祛痰剂

2021/3/28
37
【方解】
君: 瓜蒌20 清热化痰,理气宽胸
臣: 半夏12 化痰除痞 黄连6 清热除痞
辛开苦降 清热涤痰
与瓜蒌相配,其清热化痰,理气开痞作用更著
【功用】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2021/3/28
38
类方鉴别
相同 不 主治证 同 点见 证
清气化痰丸
小陷胸汤
清热化痰,治疗痰热为患
痰热壅肺
2021/3/28
49
【方解】
君: 干姜15 温肺化饮,且可温运脾阳以化湿
臣: 细辛5 辛散,温肺化饮,助干姜散凝聚之饮
茯苓20 甘淡,健脾渗湿, 化既聚之痰,杜生痰之源
佐: 五味子5 酸涩, ①敛肺气而止咳嗽
②与干姜、细辛配伍,有散有收, 使散不伤正,收不留邪
使: 甘草15 调和诸药
【功用】温肺化饮
2021/3/28
50
第五节 化痰熄风
治风化痰剂,适用于内风挟痰证。 内风挟痰证,治宜熄风化痰,根据痰的性质而选 用不同的化痰药。
①配伍平肝熄风药
②配伍健脾渗湿药
2021/3/28
51
半夏白术天麻汤
《医学心悟》
【主治】风痰上扰证
眩晕头痛,胸闷呕恶,舌苔自腻,脉弦滑等。
2021/3/28
52
【方解】
2021/3/28
28
【附方】
1. 导痰汤(《济生方》) 药味组成:半夏 天南星 枳实 橘红 茯苓 甘草 功用:燥湿祛痰,行气开郁
2. 涤痰汤(《证治准绳》) 药味组成:南星 半夏 枳实 茯苓 橘红 石菖蒲 人参 竹茹 甘草
2021/3/28
29
茯苓丸
《指迷方》录自《是斋百一选方》

20.1 祛痰剂

20.1  祛痰剂

第二十章祛痰剂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饮作用,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统称为祛痰剂。

痰包括饮,两者异名同类,即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皆为水液代谢的病理产物,乃湿聚而成,其发病每以咳嗽为主症。

痰饮亦可成为一种致病因素,流散于胸膈肠胃、经络四肢、头身关节,而导致多种疾病。

所以汪昂在《医方集解》中说:“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头则眩,在心则悸,在背则冷,在胁则胀,其变不可胜穷也”临床常见的有咳嗽喘促、头痛眩晕、胸痹呕吐、中风痰厥、癫狂惊痫,以及痰核瘰疬等。

痰病极为复杂,成因很多,治法因之各异。

如脾失健运,湿郁成痰者,治宜燥湿健脾化痰法;火热内盛,灼津为痰者,治宜清热化痰法;肺燥津亏,虚火烁液为痰者,治宜润燥化痰法,脾肾阳虚,寒饮内停,或肺寒留饮者,治宜温化寒痰法;痰浊内生,肝风内动,抉痰上扰者,治宜化痰熄风法。

据此本章祛痰剂分为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化痰熄风五类。

痰由湿生,而湿主要源之于脾,所以治痰剂中每配伍健脾祛湿之药。

《医宗必读》中说:“脾为生痰之源,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

强调治痰当健脾,脾复健运之常,而痰自化矣。

然痰饮与肾亦有密切关系,如肾不制水,则水泛为痰,故《景岳全书》中说:“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不由乎脾肾”。

因此治疗痰病时,不仅要消除已生之痰,而且还要着眼于生痰之本,在组方用药时,适当配伍补脾益肾之品,以图标本同治。

张介宾曾说:“善治痰者,惟能使之不生,方是补天之手”。

痰随气而升降,气壅则痰滞,气顺则痰消,故治痰剂中又常配合理气药用。

庞安常说:“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至于痰流经络、肌腠而为瘰疬、痰核者,又常结合软坚散结之法,随其虚实寒热而调之。

运用祛痰剂时,首先应辨别痰病的性质,即寒热燥湿的不同。

同时还应注意病情,分清标本缓急。

有咳血倾向者,不宜用燥烈之剂,以免引起大量咯血;表邪未解或痰多者,慎用滋润之品,以防壅滞留邪,病久不愈。

祛痰剂.ppt

祛痰剂.ppt

痰证
治法
湿痰 热痰 燥痰 寒痰 风痰
燥湿化痰 清热化痰 润燥化痰 温化寒痰 治风化痰 分 类
使用注意
1、痰随气机升降,气壅则痰聚,气顺则痰消, 、痰随气机升降,气壅则痰聚,气顺则痰消, 故祛痰剂常配伍理气药物。 故祛痰剂常配伍理气药物。
“治痰先治气,气行痰自利” 治痰先治气,气行痰自利” 治痰先治气
清 热 化 痰 理 气 止 咳
胆南星—味苦性凉 味苦性凉, 君 胆南星 味苦性凉,清热化痰 治痰热之壅闭 瓜蒌仁—甘寒 甘寒, 臣 瓜蒌仁 甘寒,清肺化痰 黄芩—苦寒而清肺泻火 黄芩 苦寒而清肺泻火 佐 枳实—下气消痞, 枳实 下气消痞,除胸胁痰癖 下气消痞 橘红—理气宽中,燥湿化痰 橘红 理气宽中, 理气宽中 茯苓—健脾燥湿, 茯苓 健脾燥湿,杜生痰之源 健脾燥湿 杏仁—宣利肺气 杏仁 宣利肺气 半夏—燥湿化痰 半夏 燥湿化痰

佐 使
定痫丸《医学心悟》
证治方解:
眩仆倒地 脾虚生痰 肝 肝风挟痰 风 痰 甚则抽搐 挟涤 热 随气上逆 痰 痰 痫 口歪目斜 证 壅闭经络 壅 熄 痰涎直流 闭风 阻塞清窍 清 叫喊作声 窍 癫 狂--- 湿痰化热 痰热上扰 不省高下 竹沥—清热化痰镇惊利窍 胆南星—清火化痰镇惊利窍 半夏 陈皮 祛痰降逆而消痰 贝母 茯苓 麦冬 而消痰气之结 全蝎 僵蚕 熄风定搐 天麻 解癫痫之痉 丹参 开心利窍 菖蒲 远志 琥珀 朱砂 镇惊安神 茯神 甘草—调和诸药 姜汁—开痰而通神明
脾 虚 生 痰 痰 浊 犯 肺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半夏—辛温性燥 辛温性燥, 君 半夏 辛温性燥,燥湿化痰 臣 橘红—理气燥湿祛痰,以助半夏化痰之力, 橘红 理气燥湿祛痰,以助半夏化痰之力, 理气燥湿祛痰 燥 湿 化 痰 理 气 和 中 理气可使气顺痰消 茯苓—健脾渗湿,俾湿去脾旺,痰无由生。 茯苓 健脾渗湿,俾湿去脾旺,痰无由生。 健脾渗湿 佐 生姜 降逆化饮,既制半夏之毒,又助半夏 生姜—降逆化饮 既制半夏之毒, 降逆化饮, 橘红行气化痰,和胃止呕。 橘红行气化痰,和胃止呕。 乌梅—收敛肺气,与半夏伍之,散中有收, 乌梅 收敛肺气,与半夏伍之,散中有收, 收敛肺气 祛痰不伤正,并有欲劫先聚之意。 祛痰不伤正,并有欲劫先聚之意。 甘草—调和药性温肺和中 使 甘草 调和药性温肺和中

祛痰剂

祛痰剂
清热化痰
清气化痰丸
瓜蒌仁、陈皮、黄芩、杏仁、枳实、茯苓、胆南星、制半夏
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热痰证
咳嗽痰黄,咳之不爽,胸膈痞闷满,甚则气急呕恶,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润燥化痰
贝母瓜蒌散
贝母、瓜蒌、花粉、茯苓、橘红、桔梗
润肺清热,理气化痰
燥痰证
咳嗽有痰,黏稠难咳,或咽喉干痛,舌红苔白干
化痰熄风
半夏白术天麻汤
祛痰剂
分类
方剂
药物组成
功效
主治病证
配伍意义
燥湿化痰
二陈汤
半夏、橘红、白茯苓、炙甘草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痰湿咳嗽
咳嗽痰多,色白易咳,胸膈痞闷,肢体困倦,或头眩心悸,脉滑;为治湿痰证之主方
温胆汤
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炙甘草、茯苓、(生姜、大枣)
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
胆怯易惊,虚烦不宁,失眠多梦,或呕吐呃逆,及癫痫,苔腻微黄,脉弦滑
半夏、天麻、茯苓、橘皮、白术、甘草
燥湿化痰,平肝熄风
风痰上扰证
眩晕头痛,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弦滑
攻毒杀虫止痒药
硫磺:外用解毒杀虫止痒,内服补火壮阳通便
蛇床子:杀虫止痒,祛风燥湿,温肾壮阳
驱虫剂
乌梅丸
药物组成:乌梅、附子、细辛、干姜、黄连、当归、蜀椒、桂枝、人参、黄柏
功用:温脏安蛔
主治证候:蛔厥证。腹痛,时发时止,心烦呕吐,食入吐蛔,手足厥冷,或久痢久泻

22祛痰剂.ppt

22祛痰剂.ppt

痰 热 互 结 于 心 下
君 瓜蒌—清热化痰 理气宽胸 通胸膈之痹 臣 黄连—苦寒,清热降火, 开心下之痞 佐 半夏—辛燥,降逆化痰, 散心下之结
滚痰丸《丹溪心法附余》引王隐君方
癫狂昏迷 __ 实热老痰上蒙清窍 惊悸怔忡 不 寐 痰热扰动心神 梦寐怪状 咳喘痰稠 痰热内壅于肺 胸腕痞闷 气机宣降失常 噎息烦闷 绕项结核 口眼蠕动 痰流滞于经络关节 骨节碎痛 大便秘结 痰热之征 舌苔黄腻 脉滑数有力
荆芥—疏风解表利咽 陈皮—理气化痰 甘草—缓急和中调药

佐 使
定痫丸《医学心悟》
证治方解:
眩仆倒地 脾虚生痰 肝 肝风挟痰 风 痰 甚则抽搐 挟涤 热 随气上逆 痰 痰 痫 口歪目斜 证 壅闭经络 壅 熄 痰涎直流 闭风 阻塞清窍 清 叫喊作声 窍 癫 狂--- 湿痰化热 痰热上扰 不省高下 竹沥—清热化痰镇惊利窍 胆南星—清火化痰镇惊利窍 半夏 陈皮 祛痰降逆而消痰 贝母 茯苓 麦冬 而消痰气之结 全蝎 僵蚕 熄风定搐 天麻 解癫痫之痉 丹参 开心利窍 菖蒲 远志 琥珀 朱砂 镇惊安神 茯神 甘草—调和诸药 姜汁—开痰而通神明
燥 湿 化 痰 理 气 和 中
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胆 胃 不 和 痰 热 内 扰 证 胆怯易惊
虚烦不宁 失眠多梦 呕吐 胆主决断,痰热内扰 心神不安 胆 胃 不 和 痰 热 内 扰
胃主和降,胆胃不 呃逆 和 胃气上逆 癫痫—痰热上蒙清窍
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君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 理 气 化 痰 清 胆 和 胃 臣 竹茹—清胆和胃,止呕除烦 佐 枳实 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消
录自《医方考》
胆南星—味苦性凉,清热化痰 治痰热之壅闭 瓜蒌仁—甘寒,清肺化痰 黄芩—苦寒而清肺泻火

第二十一章 祛痰剂

第二十一章 祛痰剂
1. 君 贝母(苦甘微寒) —清热润肺,化痰止咳 2. 臣 瓜蒌—清肺润燥,开结涤痰
贝母瓜蒌散
3. 佐 天花粉—清热生津,润燥化痰
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
橘红—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消 4. 佐使
桔梗—宣利肺气,止咳化痰,且引诸药入肺经
第四节 温化寒痰
第四节 温化寒痰 • 适应证
寒痰:咳嗽痰多,色白清稀,舌苔白滑 寒痰证 兼伤阳:口鼻气冷,肢冷恶寒,舌体 淡胖,脉来沉迟等。
第五节 治风化痰 • 适应证
外风夹痰:咳嗽痰多,恶风发热等。 风痰证 内风夹痰:咳嗽多痰,眩晕头痛,甚 则昏厥不语,或发癫痫等。
第五节 治风化痰 • 配伍规律
外风夹痰 疏风散邪药 ---疏散风邪 化痰止咳药 ---化痰 第二节 清热化痰 息风止痉药 ---平熄内风 内风夹痰 健脾、开窍、安神药 ---健脾、开窍、安神
甚则气急呕恶,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清气化痰丸
【方解】
1. 君 胆南星(苦凉) —清热化痰
瓜蒌(甘寒) —清热化痰,宽胸行气
2. 臣
半夏—化痰散结 黄芩—清热降火
*二者相配,苦降辛开,化痰清热,共为臣药。
清气化痰丸
3. 佐 杏仁 —降利肺气
枳实—散结除痞
陈皮—理气化痰 茯苓—利湿健脾
*四味合之杜绝生痰之源,共为佐。
白前—降气祛痰而止咳
*此二味相合以助君药宣降肺气,化痰止咳。
止嗽散
3. 佐 橘红—理气化痰
荆芥—疏风解表
4. 佐使 甘草—和中调药,桔梗利咽止咳
定痫丸
《医学心悟》
定痫丸
【组成】
明天麻 川贝母 半夏姜汁炒 茯苓蒸 茯神去木,蒸, 各一两(30g) 胆南星九制者 石菖蒲杵碎,取粉

第二十一章祛痰剂

第二十一章祛痰剂

第二十一章祛痰剂
第二十一章祛痰剂
[目的要求]
1.熟悉:祛痰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二陈汤、温胆汤、清气化痰汤、半夏白术天麻汤。

3.熟悉:贝母瓜蒌散、小陷胸汤、滚痰丸。

4.了解:茯苓丸、苓甘五味姜辛汤、定痫丸。

[教学内容]
1.祛痰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燥湿祛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化痰熄风的代表方。

(1)二陈汤以半夏与橘红配伍,化痰与理气合用,组成燥湿化痰
之主方。

加减化裁可用于多种痰证。

(2)温胆汤为二陈汤加竹茹、枳实,组成清胆和胃化痰之剂,主
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所致的虚烦不眠,呕吐恶逆以及惊悸癫痫等证。

(3)清气化痰汤以胆南星为君药,配伍黄芩、瓜蒌仁,组成清气
化痰之剂,为治疗热痰证之常用方。

(4)小陷胸汤以瓜蒌为君,配伍苦寒之黄连,辛温之半夏,不仅
有清热化痰,理气宽胸之功,而且有辛开苦降之配伍特点,主治痰热
互结的小结胸病。

(5)滚痰丸以硝煅礞石为君药,配伍黄芩、瓜蒌仁,组成清热化痰之剂,为治疗热痰证之常有方。

(6)半夏白术天麻汤以半夏配伍天麻、白术等,组成化痰熄风之剂,为主治风痰眩晕头痛之主方。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计划学时]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一章祛痰剂目的要求掌握:二陈汤、温胆汤、清气化痰丸、半夏白术天麻汤。

熟悉:祛痰剂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熟悉贝母瓜蒌散、苓甘五味姜辛汤。

了解:滚痰丸概说【概念】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排除或消解痰饮作用,以治疗各种痰证的方剂,称为祛痰剂。

依《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燥者濡之”、“结者散之”及《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原则而立法,属于“八法”中的消法。

【痰病概说】痰之与饮,异名同类,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皆为水液代谢的病理产物。

加之二者具有生于脾、贮于肺、随气周流、变动不居、易随体质从化等致病特点,故痰证临床表现极为复杂,除了易引起咳嗽吐痰、哮喘、痰饮等肺脏疾病外,还可因其能成为第二致病因素而导致其它疾病,如失眠、眩晕、心悸、癫狂、痫证、中风以及痰核、瘰疬等,故有“百病皆由痰作祟”之说┌即是致病之因液有余便是痰┤└又是病理产物▲痰生百病,气为百病之始。

痰为有形之物,必阻气机,与气有关,故曰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

▲饮无热,无热饮,与它因相合则另当别论。

【分类】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和治风化痰五类。

【使用注意事项】1.首先应辨别痰病的性质,即寒热燥湿风的不同痰证的成因很多,治法也不相同。

同时还应注意病情,分清标本缓急。

2.不宜用燥烈之剂,以免引起大量咯血;3.有咳血倾向者,表邪未解或痰多者,慎用滋润之品,以防壅滞留邪,病久不愈。

4.祛痰剂中当伍以健脾益肾之品,方为治本之策对于痰证的治疗,主要应治其生痰之源,其源在于脾肾。

正如《医宗必读》所说:“脾为生痰之源,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

”《景岳全书》也说:“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不由乎脾肾。

”并指出“善治痰者,惟能使之不生,方是补天之手”。

5.“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气而顺矣”,所以祛痰剂中还当配伍理气药,旨使气顺痰消。

第一节燥湿化痰燥湿化痰剂,主要适用于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而成的湿痰证。

症见痰多易咯,胸脘痞闷,眩晕呕恶,肢体困倦,舌苔白腻,脉沉滑。

治宜健脾燥湿化痰。

药物常用燥湿化痰药如半夏、天南星为主,酌配健脾、理气药如白术、陈皮等组成。

代表方如二陈汤、温胆汤。

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源】《局方·卷四治痰饮·绍兴续添方》二陈汤:“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释名】方中橘红、半夏二味,贵在陈久,则无过燥之弊,故有二陈之名。

┌ A 不伤津液沉久辛燥之气去┤└ B 行气理气而不耗气【组成】半夏、橘红各五两(各15g),白茯苓三两(9g),炙甘草一两半(4.5g)。

【用法】加生姜3片,乌梅1个,水煎服。

【功效】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咳嗽。

症见咳嗽痰多易咯,胸膈满闷,恶心呕吐,肢体困倦,或头眩心悸,舌苔白腻,脉沉滑。

【病机与治法】本方证为脾失健运,湿聚生痰,上犯于肺所致。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由于痰湿犯肺,则咳嗽痰多。

湿痰阻塞气机,胃失和降,则胸膈满闷,恶心呕吐。

痰湿中阻,清阳不升,则头目眩晕。

痰饮凌心,则心悸不安。

舌苔白腻,脉沉滑,均为痰湿之象。

治宜健脾燥湿化痰。

【方解】方中半夏性质偏于温燥,既能燥湿化痰,又能和胃降逆止呕,为君药。

橘红理气化痰,使气顺痰消,为臣药。

茯苓健脾渗湿,湿祛则无生痰之源,为佐药。

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

原方用法中少加生姜辛温化饮,降逆止呕,且能监制半夏之毒;乌梅收敛肺气,与半夏相伍,散中有收,使痰祛而肺气不伤,可谓相得益彰,二者亦为佐药。

诸药合用,标本兼顾,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为治痰的通用方剂。

方中半夏、橘红以陈久者良,方以“二陈”名之。

君半夏—辛以散结,脾胃经之药辛温而燥,行气下气散结,燥湿化痰。

臣橘红—侧重于化痰燥湿,芳香醒脾,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降,气化则痰亦化。

┌茯苓健脾利湿,淡渗利湿,使湿从小便而去。

││┌一则取其制半夏之毒。

佐┼生姜降逆化痰┤│└一则取其助半夏、陈皮以行气消痰。

│┌以生津敛肺。

└乌梅┤│┌有散┐└与半夏相伍┤├相反相成,即可兴肺之开阖,又有欲劫之而先聚之之意。

└有收┘┌顾脾。

使炙草┤└以缓缓图之,不致猛力一发而过【运用】 1.本方主治湿痰。

以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沉滑为证治要点。

因其性燥,故对阴虚肺燥及咯血者忌用。

2.本方为治痰的通用基础方,随证加减,可广泛应用于多种痰证。

风痰,可加南星、白附子;热痰,可加黄芩、竹茹;寒痰,可加干姜、细辛;食痰,可加莱菔子、神曲;气痰,可加枳实、厚朴。

3.现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神经性呕吐等属湿痰贮或湿阻气机者,均可用之。

【注意事项】因其性燥,故对阴虚肺燥及咳血者忌用。

【方歌】二陈汤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臣,理气和中燥湿痰,煎加生姜与乌梅。

【文献摘要】《医方考》:“湿痰者,痰之原生于湿也。

水饮入胃,无非湿化,脾弱不能克制,停于胸膈,中、下二焦之气熏蒸稠粘,稀则曰饮,稠则曰痰,痰生于湿,故曰湿痰也。

是方也,半夏辛热能燥湿,茯苓甘淡能渗湿,湿去则痰无由以生,所谓治病必求其本也;陈皮辛温能利气,甘草甘平能益脾,益脾则土足以制湿,利气则痰无能留滞,益脾治其本,利气治其标也。

”【附方】 1.导痰汤(《济生方》)组成及用法:半夏四两(12g),天南星、橘红、枳实、茯苓各一两(各6g),甘草半两(3g)。

加生姜5片,水煎服。

功效:燥湿豁痰,行气开郁。

主治:痰厥,痰涎壅盛,时发晕厥,胸膈痞塞,头痛呕逆,咳喘痰稠,坐卧不安,不思饮食。

2.涤痰汤(《证治准绳》)组成及用法:半夏、胆南星各二钱半(各12g),橘红、枳实、茯苓各一钱半(各7.5g),人参、石菖蒲各一钱(各5g),竹茹七分(3.5g),甘草半钱(2.5g)。

加生姜5片,大枣5枚,水煎服。

功效:涤痰开窍。

主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

上二附方皆由二陈汤化裁而成,均有燥湿化痰之功,共治湿痰之证。

但导痰汤是二陈汤去乌梅加南星、枳实而成,南星伍半夏燥湿化痰之力强,枳实配橘红行气和胃之力增,故其祛痰行气之力均较二陈汤为著,偏于主治痰厥及顽痰所致的痰涎壅盛之证。

而涤痰汤则是在导痰中又加入菖蒲、竹茹、人参,较之导痰汤又多开窍扶正之功,是治中风痰迷心窍而见舌不能言的常用方剂。

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组成】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各6g),橘皮三两(9g),炙甘草一两(3g),白茯苓一两半(4.5g)。

【用法】加生姜5片,大枣1个,水煎,食前服。

【功效】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

症见胆怯易惊,虚烦不宁,失眠多梦,呕吐呃逆,癫痫等证。

【方解】本方是为胆胃不和,湿痰化热内扰而设。

方名“温胆”,却治痰热,似有名不副实之嫌,此乃宋代陈言调换原方药、量而未换方名之故也。

胆属木,为清净之府,失其常则木郁不达,胃气因之失和,继而气郁生痰化热。

胆主决断,痰热内扰,则胆怯易惊,失眠多梦,甚或上蒙清窍,而发癫痫。

胃主和降,胆胃不和,则胃气上逆,而为呕吐呃逆。

因其病脏在胆胃,病邪为湿痰微有化热,治宜清胆和胃,理气化痰之法。

其方药组成,乃由二陈汤去乌梅另加枳实、竹茹、大枣而成。

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为君药。

竹茹清胆和胃,止呕除烦为臣药。

枳实、橘皮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自消;茯苓健脾利湿,使湿去则痰不生,共为佐药。

甘草益脾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

煎加生姜、大枣,和脾胃而兼制半夏之毒。

综合全方,可使痰热消而胆胃和,则诸证自解。

本方是从《备急千金要方》温胆汤衍化而成。

《千金方》中的温胆汤较本方少茯苓、大枣,而生姜用至四两,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说明温胆汤本来是用治胆寒证的。

而后世诸家,减生姜用量以治痰热,方名仍袭其旧而称“温胆”,实际其功效已转化为清胆、和胆了。

【运用】 1.本方治证为湿痰微有化热之象,是治疗杂症而属于疑似难辨的常用方。

以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滑或略数为证治要点。

2.若心内烦热者,可加黄连、麦冬以清热除烦;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麦冬、天花粉以润燥生津;癫痫抽搐,可加胆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3.现适用于神经官能症、急慢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美尼尔综合征、妊娠呕吐等属痰热内扰与胆胃不和者。

【方歌】温胆汤用夏苓草,枳竹陈皮加姜枣,虚烦不眠证多端,此系胆虚痰热扰。

第二节清热化痰清热化痰剂,适用于火热内盛,炼津成痰,痰热互结之证。

症见咳痰黄稠,胸闷烦热,舌红苔黄,脉滑数。

此外,还可用于痰火郁结而致的惊悸、癫狂和瘰疬等病。

其病因病理为邪热内盛,不得清解,煎熬津液,郁而生痰,甚至郁久化火,成痰火。

治法宜清热化痰。

药物多以清热化痰药如瓜蒌、贝母、胆南星为主,酌配清热泻火药组成。

代表方如清气化痰丸、滚痰丸等。

清气化痰丸(《医方考》)【方源】录自《医方考》清气化痰丸命名:庞安常曰:“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随之而顺矣。

”【组成】陈皮、杏仁、枳实、黄芩、瓜蒌仁、茯苓各一两(各6g),胆南星、制半夏各一两半(各9g)。

【用法】共为细末,姜汁为丸,每次6g,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亦作汤剂,水煎服。

【功效】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主治】痰热咳嗽。

症见咳嗽痰黄,粘稠难咯,胸闷气急,舌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与治法】本方证为痰热壅肺,清肃失常,气机不利所致。

由于痰热内蕴,肺失清肃,故见咳嗽痰黄,粘稠难咯,胸闷气急。

舌苔黄腻,脉滑数,均为痰热蕴肺之象。

治宜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方解】方中胆南星味苦性凉,清热化痰,为君药。

瓜蒌仁性寒清热,助胆南星清热化痰;黄芩善清肺热,共为臣药。

治痰当须理气,故以枳实、橘红理气宽胸,以除胸闷气急;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故又以茯苓、半夏健脾燥湿,以去生痰之源,杏仁宣降肺气,止咳平喘。

五药共为佐药。

诸药合用,使热清火降,气顺痰消,则诸症可愈。

君胆南星取其味苦性凉,清热化痰,治实痰实火之壅闭。

┌清热化痰,以助胆南星之功。

臣瓜蒌仁、黄芩┤└降肺火化痰热。

┌枳实┐┌下气化痰(治痰当须理气)┌┤├┤│└陈皮┘└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随之而顺矣。

佐┤│┌茯苓健脾渗湿(脾为生痰之源)││└┼杏仁宣肺下气(肺为贮痰之器)│└半夏燥湿化痰本方系二陈汤去甘草、乌梅另加黄芩、瓜蒌仁、胆南星、杏仁、枳实而成。

但君药为胆南星,并臣以黄芩、瓜蒌仁,则变燥湿化痰之方为清热化痰之剂。

其去乌梅者,因痰热壅肺,恐其酸收敛邪,故不可用。

去甘草者,因其甘缓壅滞,对痰气不利,故亦不用。

【运用】 1.本方为治热痰咳嗽的常用方剂。

以咳嗽痰稠色黄,苔黄,脉数为证治要点。

2.若肺热较盛,见有身热口渴者,可加石膏、知母以清泄肺热;痰多气急者,可加鱼腥草、桑白皮等。

3.现对于肺炎、支气管炎见有痰稠色黄而证属痰热者,可加减用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