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勿妄责前贤(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高中文言文: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翻译赏析

【导语】王安⽯(1021年12⽉18⽇-1086年5⽉21⽇),字介甫,号半⼭,汉族,宋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出⽣于临川军之新淦县(今江西新⼲县),北宋思想家、政治家、⽂学家、改⾰家。
下⾯是分享的⾼中⽂⾔⽂:王安⽯《游褒禅⼭记》原⽂翻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游褒禅⼭记》 宋代:王安⽯ 褒禅⼭亦谓之华⼭,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所谓华⼭洞者,以其乃华⼭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漫灭,独其为⽂犹可识⽈“花⼭”。
今⾔“华”如“华实”之“华”者,盖⾳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以上五六⾥,有⽳窈然,⼊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拥⽕以⼊,⼊之愈深,其进愈难,⽽其见愈奇。
有怠⽽欲出者,⽈:“不出,⽕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好游者尚不能⼗⼀,然视其左右,来⽽记之者已少。
盖其⼜深,则其⾄⼜加少矣。
⽅是时,余之⼒尚⾜以⼊,⽕尚⾜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余亦悔其随之,⽽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之观于天地、⼭川、草⽊、⾍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者少。
⽽世之奇伟、瑰怪,⾮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之所罕⾄焉,故⾮有志者不能⾄也。
有志矣,不随以⽌也,然⼒不⾜者,亦不能⾄也。
有志与⼒,⽽⼜不随以怠,⾄于幽暗昏惑⽽⽆物以相之,亦不能⾄也。
然⼒⾜以⾄焉,于⼈为可讥,⽽在⼰为有悔;尽吾志也⽽不能⾄者,可以⽆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慎取之也。
四⼈者:庐陵萧君圭君⽟,长乐王回深⽗,余弟安国平⽗、安上纯⽗。
⾄和元年七⽉某⽇,临川王某记。
【翻译】 褒禅⼭也称为华⼭。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筑室居住,死后⼜葬在那⾥;因为这个缘故,后⼈就称此⼭为褒禅⼭。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全文注释翻译及赏析

游褒禅山记宋·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注释1.浮图:梵(fàn)语(古印度语)音译词,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慧褒:唐代高僧。
舍:名词活用作动词,建舍定居。
址:地基,基部,基址,这里指山脚。
2.而:连词,并且。
卒:最终。
之:指褒禅山麓。
3.以故:因为(这个)缘故,译为“因此”。
名:命名,动词。
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於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游褒禅山记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赏析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赏析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赏析《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游褒禅山记宋代: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赏析:该文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七月某日,是作者与他的两位朋友和两个胞弟同游褒禅山后所写。
这是一篇记述与议论相结合的散文,与一般游记不同,独具特色。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译文)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译文)〔宋〕王安石原文如下: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于是予有叹焉。
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有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甲子,临川王某记。
——选自上海人民出版社排印本《王文公文集》译文如下:褒禅山也被称为华山。
唐代高僧慧褒开始在这座山下建房居住,而死后就葬在这里。
由于这个缘故,以后就把这座山称作褒禅山。
现在称作慧空禅院的地方,就是慧褒和尚生前居住的屋舍和死后埋葬的墓地。
距离慧空禅院东面五里,有个称作华山洞的地方,是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得名的。
离洞百余步,有一块石碑倒在路上,碑文已经模糊不清了,唯有“花山”二字还能辨认出来。
《游褒禅山记》原文

《游褒禅山记》原文《游褒禅山记》原文导语:《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
该篇游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更成为世人常用的名言。
游褒禅山记课文原文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於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和翻译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和翻译游褒禅山记文言文: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翻译: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如今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赏析范文大全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赏析范文大全第一篇: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赏析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赏析《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游褒禅山记宋代: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赏析:该文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七月某日,是作者与他的两位朋友和两个胞弟同游褒禅山后所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切勿妄责前贤(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批评名人,尤其是批评古代名家,以显示自己的水平,近年来似乎渐成风气。
古之名家并非不可批评,虽说他们已不能为自己辩解了,但只要批评得在理,还是应该讲出来。
可惜不断看到的一些批评前贤之文,一般是尽量挑点所谓的毛病,而以居高临下的口气横加指责。
更有等而下之者,是因为未读懂或者读不懂前贤之作而乱发议论,全不知读书尚友、识前言往行之古训。
如四川《教师之友》(2002年第6期)所刊傅婷婷长文《〈游褒禅山记〉不堪作教学范文》,便为很有代表性之例。
《游褒禅山记》的作者王安石,系唐宋八大家之一,该文为古文名篇,傅婷婷之指责,自然会招不少读者一读。
《游褒禅山记》开头一段说: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傅文指出,这三句话,竟有明显文理病句二,妄言独断者一。
从而提出此文不应当选入中学语文教材。
而待读其所述理由后,却教人不觉哑然。
且看傅文关于病句之批评。
其一,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山之阳指山朝南的一面,与洞名有何关系?傅文紧接着引了高中语文教科书的注释:南宋王象先《舆地纪胜》写作'华阳洞'。
看正文下句,应作华阳洞。
这就是说,王安石文中的华山洞,很可能为后世传刻之误,当为华阳洞,因其在华山之阳而得名。
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历代游记选》,未知此文据何版本,即作华阳洞。
傅女士
怎么能借这样的问题来指责王安石呢?其二,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一句,既说漫灭,又说可识,这叫什么话?而指该句为明属无理不辞的病句。
这是傅女士不知,其文漫灭之文,指碑上所刻之字,为文,指所写的文章,即碑文里的话。
漫灭、漫漶,指字或图形因风化磨损等原因不清楚不易辨认,并非已不存。
该句是说,碑上字已漫漶,只有碑文中的花山二字还能认得出。
傅文所指责的妄言独断,是指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王安石据碑文中的花山二字,说如今的华成了华实之华,读音有误。
傅文指责王安石不知'华'即'花',妄生山名正谬之辨。
此是傅女士只知华实可指花与果实,却不知古人有华实不相副、华实相称、华实兼等语,也就不解王安石所说华实之义。
她甚至连华字的读音也弄不清,竟然说华岳的华与花同音。
据此可知傅女士未能读懂该段话,便来指责王安石,而且说了许多大不敬的话,如不学不慎、大言欺人、文理不通、全无逻辑、狂妄独断等。
只一个妄字,便用了多次。
傅文指责王安石的那些话,才真是这叫什么话!如此以古为敌,殊令人不解。
本人曾写过一篇关于误读的文章,谈读书时有些文字容易被领会错意思,只有书读得多了,方可避免误读。
傅婷婷对王安石文的批评,不属误读,而是没能读懂。
读不懂王安石这篇文章,本没什么,以后或可读懂的,但不该以其不懂和无知来严词指责王安石。
她还进而指责高中教材的编注者无胆无识,岂不知她这样的胆识,只能贻笑大方。
教人实在想不通的是,傅婷婷怎么就没想一想,王安石作为古代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