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抗震规范修改内容
2010版新抗震规范与老版的区别

1. 继续保持现行抗震规范的基本规定2010版继续保持了89版、2001版抗震设计规范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下列基本规定:l (1) 用三个不同的概率水准和两阶段设计体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基本设计原则;l (2) 以抗震设防烈度为抗震设计的基本依据,引入“设计地震分组”,体现地震震级、震中距的影响;l (3) 不同类型的结构需采用不同的地震作用计算方法;并利用“地震作用效应调整系数”,体现某些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l (4) 按照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的原则,通过“多遇地震”条件下的概率可靠度分析,建立了结构构件截面抗震承载力验算的多分项系数的设计表达式;l (5) 把抗震计算和抗震措施作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强调通过概念设计,协调各项抗震措施,实现“大震不倒”;l (6) 砌体结构需设置水平和竖向的延性构件形成墙体的约束,以防止倒塌;l (7) 钢筋混凝土结构需确定其“抗震等级”,从而采取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对框架结构还要求控制“薄弱层弹塑性变形”,通过第二阶段的设计防止倒塌;l (8) 装配式结构需设置完整的支撑系统,采取良好的连接构造,确保其整体性。
l 2010版继续保持2001版某些抗震设计基本规定:l (9) 增加了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15g、0.30g的设计要求;l (10) 提出了不同阻尼比的地震作用和控制结构最小地震作用的强制性要求;l (11) 明确概念设计的某些具体要求,加强各类结构的抗震构造;l (12) 纳入隔震、减震设计以及非结构构件等,向性能化设计前进.2. 对建筑结构场地地基设计要求的改进l (1) 建筑场地类别划分的局部调整l 对于场地剪切波速大于800m/s的场地,新增场地类别I0类;l 对于中软土和软弱土的平均剪切波速分界,考虑覆盖层取20m,由140m/s调整为150m/s。
l (2) 液化判别方法的改进l 调整标准贯入法液化判别公式,将自74、78版抗震规范沿用的15m深度内采用直线判别改为对数曲线判别,可延续到15m深度以下的判别,并进一步考虑震级的影响,重新定义液化判别的锤击数基本值——M7.5液化概率32%时水位2m、埋深3m的液化临界锤击数,判别结果总体上基本保持与2001版接近。
2010版抗震规范与老版的区别

2010版新抗震规范与老版的区别调整场地土液化判别的深度范围和判别公式,增补软弱粘性土层的震陷判别方法及相应的处理对策;1、改进了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阻尼调整系数和形状参数,补充完善了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并补充了竖向地震影响系数取值的规定;2、增加大跨屋盖结构和地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内容,增加了地震作用的计算要求,补充了多向、多点输入计算地震作用的原则规定;3、修改了框架-抗震墙结构剪力调整系数以及与“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原则有关的框架内力调整等相关规定,补充了框架结构楼梯间的设计要求;4、修改了多层砌体房屋层数和高度限值、抗震横墙间距、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结构布置、墙体抗剪承载力验算、构造柱布置、圈梁设置、楼屋盖预制板的连接要求、楼梯间的构造要求等规定;5、修订了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可不进行抗震验算的范围、补充完善了柱间支撑节点验算要求、单层钢结构厂房防震缝及阻尼比的相关规定;6、调整了隔震和消能减震房屋的适用范围,修改了水平减震系统的定义及相应的计算和构造要求、以及消能部件性能检验要求等规定;7、增加了楼梯间及人流通道砌体填充墙的构造要求,补充了砌体女儿墙的抗震构造要求。
8、增加了地震监测。
9、增加了抗震性能化设计的内容以及地下建筑抗震设计10、抗震缝计算的7CM改为10CM了。
11、三级剪力墙底部加强区要设边缘约束构件了。
12、6度区砖混不允许建8层了13、柱子最小配筋率也改了。
角柱和框支柱的最小配筋率变小了14、确定抗震等级的建筑高度也有改变,如框架由原来的30米改为24米15、6度区也规定了剪重比、四级抗震也规定了柱轴压比16、加大了柱截面最小尺寸要求。
17、柱轴压比限值比老规范统一降低0.05,新增了四级框架柱的轴压比要求。
18、增加了三级剪力墙的轴压比要求。
19、增加了落地剪力墙的倾覆力矩比例要求。
20、调整了剪力墙分布钢筋直径要求。
21、调整了剪力墙底部加强区高度的取值,增加多层(24m以下)加强区取值。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局部修订稿 GB50011-2010

w
hc
0.15h
w
0.20
0.012Ac, 8φ16 100mm
0.012Ac, 8φ16 100mm
0.010Ac, 6φ16(三级
注: 1 抗震墙的翼墙长度小于其 3 倍厚度或端柱截面边长小于 2 倍墙厚时,按无翼墙、无端柱查表;端柱有集中荷载时,配筋构造尚应 满足与墙相同抗震等级框架柱的要求; 2 lc 为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长度,且不小于墙厚和 400mm;有翼墙或端柱时不应小于翼墙厚度或端柱沿墙肢方向截面高度加 300 mm; 3 v 为约束边缘构件的配箍特征值,体积配箍率可按本规范式(6.3.9)计算,并可适当计入满足构造要求且在墙端有可靠锚固的水 平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 4 hw 为抗震墙墙肢长度; 5 为墙肢轴压比; 6 Ac 为图 6.4.5-2 中约束边缘构件阴影部分的截面面积。
表 3.4.3-2 竖向不规则的主要类型 不规则类型 侧向刚度不规则 定义和参考指标 该层的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一层的 70%,或小于其上相邻三个楼层侧向刚度平均 值的 80%;除顶层或出屋面小建筑外,局部收进的水平向尺寸大于相邻下一层的 25 % 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 楼层承载力突变 竖向抗侧力构件(柱、抗震墙、抗震支撑)的内力由水平转换构件(梁、桁架等)向下 传递 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 8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 适用最大高度( 新增 0.30g)
结构类型 框架 框架-抗震墙 抗震墙 框支抗震墙
2001 规范
45 100 100 80
2010 规范(0.2g)
40 100 100 80
核心筒-框架
100
100
筒中筒
120
120
板柱抗震墙
30
55
竖向和水平均不规则结构,最大高度宜减少 10%
总高度指地面至主要屋面板板顶高度
框架结构
0.65 0.75 0.85 0.90
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 0.75 0.85 0.90 0.95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
0.6 0.7
—
—
增加了四级抗震等级的各类结构的框架柱、框支柱的轴 压比限值。试验表明,受压构件的位移延性随轴压比的增 加而减小。结合震害经验作如下修订:
第 3 部分
框架结构抗震设计
含框架结构和其他结构中的框架 不含异型柱框架
[框架结构] 设计要求提高的汇总
序 号
项目
1
高度(m)
2
跨数
2001规范 60, 55, 45, 25
无规定
3 尺寸边长(直径)
≥300mm(350)
一
二
三
四
4
轴压比
0.7 0.8 0.9 —
5
柱 纵
中柱、 边柱
1.0
0.8
二(三) 一(二) 一
一
一
≤35m
>35m
一
一
二
一
调整了混凝土抗震等级:
(1)框架结构抗震等级加严,高度以24m为界,并使各烈 度分级一致。明确规定框架结构不包括异形柱框架。 (2)与抗震规范一致,板柱 — 剪力墙结构的适用高度有 所增大,其抗震等级划分相应调整。 (3)低、多层框架 — 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和部分框 支剪力墙结构以24m为界,不大于24m的降低一级,但四级 和框支层框架不降低。 (4)框架 — 核心筒结构的高度低于60m,并符合框架— 剪力墙结构的有关要求时,其抗震等级按框架—剪力墙结 构确定。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0

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规范修订要点参加抗规第六章修编单位:清华大学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南建筑设计研究院云南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是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中最常用的结构形式,抗震规范规定的内容也是工程界和结构工程师十分关注的内容,本次规范修订征求意见时收到了很多设计、研究单位提出的对2001抗震规范修订的意见和建议。
抗震规范第六章修订的出发点:一. 总结国内外地震震害特别是汶川地震震害的经验教训。
总结科研成果、吸收国外规范的经验。
二. 吸收全国科研、设计单位执行2001抗震规范的经验,进一步提高抗震规范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三. 考虑地震突发性強、科学确定地震设防烈度难度较大,继续保持和重视抗震的概念设计内容。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表明,设计中严格执行了2001规范的钢筋混凝土房屋,基本上达到了在规定设防目标下能做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要求。
2008汶川地震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经验教训,如框架结构的抗震要求应适当提高、楼梯间的设计应改进等;此外各设计、科研单位在执行2001规范的实践中也有很多经验教训,各单位向规范组所反映的问题和建议均在修订时引起重视。
为了保持规范的连贯性,同时也方便设计人员阅读规范的习惯,我们在修订中仍基本保持2001规范的条文顺序,在原条文相应位置修改其内容。
2010抗震规范第六章共有条文62条,其中对2001规范相应条文进行修改的有39条。
主要改进和修改如下:①对适用的最大高度和抗震等级的高度分界进行修改,对建筑高度较低的框架-抗震墙结构、抗震墙结构、部分框支的抗震墙结构的抗震等级以及裙房和地下室的抗震等级进行了局部的调整。
②提高框架结构的布置、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内力调整和构造要求,包括截面尺寸、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以及楼梯间梯板设计要求。
③改进、细化抗震墙的构造要求,包括墙厚、分布筋、约束边缘构件等。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修订介绍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框架、板柱的柱
抗震墙
≤24m 四(三)
≤60 四 三
≤80 四
三(四) 二
三 二
≤35m 三 二
>24m 三
>60m 三
>80m 三
二(三) 二
>35m 二 二
2. 抗震等级变化情况 (丙类7度,乙类6度)
框架
高度
结构 框架(跨度≥18m)
框架-
高度
抗震墙结
框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构
抗震墙
抗震墙
高度
结构
抗震墙
框支抗震 加强(一般)部位
框架 结构
高度
框架(跨度≥18m)
框架-
高度
抗震墙结
框架
构
抗震墙
抗震墙
高度
结构
抗震墙
框支抗震 加强(一般)部位
墙结构
框支层框架
筒体
框架(外筒)
结构
核心筒(内筒)
板柱-抗震
高度
墙结构
框架,板柱的柱
抗震墙
≤24m 二(一)
>24m 一
≤24 25~60
三
二
>60m 一
二
一
≤24 25~80
三
二
>80m 一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抗震规范RC结构 条文的主要变化情况
混凝土结构新规定的主要内容
1 条文变化简况 2 适用高度和抗震等级 3 框架结构抗震设计 4 抗震墙结构抗震设计 5 框架和墙体组成结构抗震设计 6 预应力砼结构抗震设计(略)
第 1 部分
条文变化简况
2010规范对2001规范的主要改进: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的勘误

正 本规范系根据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 …之 1 款规定的建筑及砌 体房屋。
备注
jk
VEki 抗震墙 )/Hn 其值可采用 1.2;剪力… 一级(7、8 度) …查表;端柱有集中荷载 时,配筋构造按柱要求; r=35 hw≈6 土默特右旗 包头(昆都仑... 土默特左右旗 巴彦卓尔(临河) 敖汉旗, 乌拉特后旗,乌拉特中旗 四子王旗 长春(南关、…) 宁波(北仑 弋江、三山 临朐 江夏 深圳(龙岗) 龙泉驿 庆阳(西峰) 庆城 1.1j …高度之比不大于 4… 中国轻工国际工程设计 院 徐正忠 跨高比大于 6 的连梁 50%
斜体 e 大写 缺“/” 缺标点
详图 A 详图 B
175
176 178 179 180 182 184 186 190 199 219 252 252 341 452
4 7 7 11 16 18、19 倒4 倒3 倒9 14 倒5 倒6 6 6 16 16 公式(D.1.4-1) 倒7 1 倒3 图 14 倒5
关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49 56 57 68 68 106
行 1 5 倒3 倒8 倒9 12、13 表 6.1.2 公式(6.2.5-1) 10 表 6.4.5-3 倒9 图 8.3.4-1
字 3 9
误 本规范根据 中国筑科学研究院 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 …之 1、 3 款规定且采用桩 基的建筑。 jk Veki 剪力墙 )Hn 其值可采用 1.2 剪力… 一级(8 度) …查表; r=335 bw≈6 土墨特右旗 包头(昆都仓... 土墨特左旗 巴彦卓尔 傲汉旗, 乌特拉后旗,乌特拉中旗 四王子旗 长春(难关、…) 宁波(北仓 戈江、三江 临驹 江厦 深圳(尤岗) 龙泽泉 庆阳 西峰 0.1j …高度之比大于 4… 中国轻工国际工程涉及 院 徐正中 高跨比大于 6 的连梁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