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兰亭集序》公开课教案

《兰亭集序》公开课教案

《兰亭集序》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兰亭集序》的背景、作者王羲之的生平和书法艺术地位。

(2)能够分析并欣赏《兰亭集序》的文学价值和书法艺术特点。

(3)能够默写《兰亭集序》的部分内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兰亭集序》。

(2)运用比较分析法,了解王羲之与其他书法家的区别与联系。

(3)通过临摹练习,提高书法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和书法艺术的热爱。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兰亭集序》的作者、背景和文学价值。

(2)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特点。

(3)默写《兰亭集序》的部分内容。

2. 教学难点:(1)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精髓。

(2)对《兰亭集序》文学价值和书法艺术特点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兰亭集序》的背景、作者生平和书法艺术地位。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兰亭集序》,理解文意。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 比较分析法:分析比较王羲之与其他书法家的区别与联系。

5. 实践操作法:临摹练习,提高书法技能。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教案、课件和教学素材。

(2)书法用具(毛笔、墨汁、纸张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兰亭集序》。

(2)了解王羲之的生平和书法艺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兰亭集序》朗诵视频,引起学生兴趣。

(2)简要介绍王羲之的生平和书法艺术地位。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兰亭集序》,理解文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比较分析(1)分析比较王羲之与其他书法家的区别与联系。

(2)引导学生发现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特点。

5. 临摹练习(1)教师示范临摹《兰亭集序》的部分内容。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精选6篇)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精选6篇)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精选6篇〕《兰亭集序》优秀教案〔精选6篇〕《兰亭集序》优秀教案1教学目的1.知识目的: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

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积累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用法。

2.才能目的:品味文中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3.情感目的: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的重难点1、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特殊用法。

2、作者在文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原因。

我们如何对待,要有自己的见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大家知道唐太宗在生前非常珍爱一部书法作品,可以称得上是爱不释手。

要说唐太宗是如何得到这部传世佳作的还有一个故事。

李世民特别喜欢这个东西,他下令重金买下这个东西,但是因为是王羲之的,王家把他当宝贝,绝不传人。

就在唐太宗这时候,王羲之的七世玄孙当了和尚,就是智永和尚,也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坚决不肯把这个东西给人,后来他死了,就把这个作品给了他的徒弟辩才和尚。

唐太宗没有方法,只好让人行骗。

唐太宗派大臣萧翼去辩才和尚那里,因为和辩才和尚下棋,后来,辩才和萧翼因为下棋,成了好朋友,这时候,在趁辩才和尚不注意的情况下,将这部作品偷走了。

这部作品就是王羲之在酒醉的状态下写下的《兰亭集序》。

据说唐太宗在临死之前痛哭流涕的跟他的儿子唐高宗立下遗嘱要把这件作品与他合葬。

这篇佳作无论是在书法上还是在文学上都有很高的艺术水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兰亭集序》。

二,介绍作者及其《兰亭集序》1,作者简介1、王羲之〔321~379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

他的儿子王献之后来也成了书法名手。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通用6篇)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通用6篇)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兰亭集序》教案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兰亭集序》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3、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过程一、导入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凡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于山水,青山可以淡定人的思想,绿水可以洗涤人的心灵,使原本被世俗烦扰的双眸明亮如初,使原本扭曲浮躁的心回复平静,使尘世的烦恼成为过眼云烟。

千年往事兰亭盛会便是一次文人与山水结合的人生乐事,也是一次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升华。

“书圣”王羲之从这次兰亭盛会中体悟到了什么呢?他想通过这篇序文传达出哪些人生感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法艺术与文学艺术珠联璧合、堪称绝世之作的《兰亭集序》吧!二、文体简介序也写着“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

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书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

本文是王羲之为《兰亭集》这部诗歌集子所写的序言。

[过渡]请大家默读单元提示,思考如下问题:1、本单元文章的体裁是什么?2、这一类文章一般都采用怎样的写作手法?3、我们怎样来学习这类文章?[明确] 1、山水游记类散文 2、借景抒情、托物言志3、①联系作者和写作背景②反复阅读③欣赏文中描述的自然风光④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过渡] 现在我们就按照单元提示的方法学习这篇文章。

《兰亭集序》公开课教案

《兰亭集序》公开课教案

《兰亭集序》公开课优质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兰亭集序》的背景和文学价值。

学生能够分析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和艺术特点。

学生能够解读并背诵《兰亭集序》全文。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学生通过临摹和创作,培养书法艺术感知。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生培养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尊重,提升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导入:教师简要介绍王羲之的生平及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

教师阐述《兰亭集序》的文学背景和创作动机。

2.2 课文讲解:教师逐句讲解《兰亭集序》的文本,解析关键词语和句式。

教师分析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如行书、草书、楷书等。

2.3 书法欣赏:教师展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原文和临摹作品。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笔法、结构、布局等特点。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讲解《兰亭集序》的文本和书法艺术。

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和提问。

3.2 互动法: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对《兰亭集序》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书法作品的展示和评价。

3.3 实践法:学生进行《兰亭集序》的临摹和创作练习,体验书法的艺术魅力。

教师对学生的书法作品进行指导和评价。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2 书法作品:教师对学生的书法作品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笔法、结构、布局等方面的进步。

4.3 知识测试:教师进行课堂小测验,测试学生对《兰亭集序》的文本理解和书法知识的掌握。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教师使用《兰亭集序》的文本和注释版本,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

5.2 多媒体: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和书法艺术的相关知识。

5.3 书法用品:学生准备书法练习所需的毛笔、墨水、纸张等用品。

第六章:教学进程6.1 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课件、书法作品、相关文献等教学资源。

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5篇

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5篇

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5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篇一《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兰亭集序》摹本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王羲之及其作品。

放录音范读,领会句法上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了解本文作为宴游诗的特征。

[教学步骤]一、导语: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不少写景状物的诗作,想必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大家还记得吧,师生一起诵读: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

诗人描写景物时,毕其形传其神,一水多情地呵护着绿田,两山像从远处奔腾而来,来不及敲门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摹景状物,但手法却别具一格,言简而神具,这就是王羲之以书中神品称著于世的《兰亭集序》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

教师略作补充: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出示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对他的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三、放录音、正音。

学生听录音一遍。

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投影:多音字:会稽(kuàijī)感慨系之(xì)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g)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四、朗读课文。

《兰亭集序》公开课教案

《兰亭集序》公开课教案

《兰亭集序》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兰亭集序》的作者王羲之及其书法艺术地位。

分析并欣赏《兰亭集序》的书法风格和艺术特点。

学习并运用相关的文学鉴赏术语。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兰亭集序》与其他书法作品的异同。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培养学生对中国书法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生活质量。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掌握《兰亭集序》的作者背景和书法艺术特点。

分析《兰亭集序》的结构布局和字体风格。

学会欣赏和评价书法作品的方法和技巧。

2.2 教学难点理解《兰亭集序》中的文学表达和书法技巧的结合。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价值观。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艺术鉴赏。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师准备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图片,包括《兰亭集序》的书法作品、作者王羲之的介绍等。

设计教学活动和问题讨论,准备相关的讲解和引导。

3.2 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兰亭集序》的内容,了解作者王羲之的背景。

学生需要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于记录和讨论。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展示《兰亭集序》的书法作品,引起学生对作品的兴趣和好奇心。

介绍作者王羲之的背景和书法艺术地位,激发学生对作品的重视。

4.2 讲解对《兰亭集序》的结构布局和字体风格进行详细讲解,分析其艺术特点。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文学表达和书法技巧的结合,解释其中的意义和价值。

4.3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兰亭集序》的书法风格和艺术特点,分享自己的欣赏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提出问题并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讨论表现,评价学生对《兰亭集序》的理解和欣赏程度。

通过学生的课堂笔记和作业,评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兰亭集序》公开课教案

《兰亭集序》公开课教案

《兰亭集序》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兰亭集序》的背景和作者王羲之的基本情况。

分析并欣赏《兰亭集序》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学习并运用相关的文学鉴赏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兰亭集序》的文意和表达方式。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学习如何运用文学技巧进行创作和表达。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和体验古代文学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其积极作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分析简要介绍《兰亭集序》的背景和作者王羲之的生平。

对课文进行逐段解析,分析其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

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文学特点。

分析和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兰亭集序》的书法作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简要介绍王羲之的背景和《兰亭集序》的背景。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体会文学特点。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的含义。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并欣赏课文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3.4 课堂讲解对课文进行逐段解析,解释难点词汇和句子。

分析课文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

3.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布置相关的作业,拓展学生的学习范围。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标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学生对文学鉴赏技巧的应用和运用能力。

学生的课堂参与和合作表现。

4.2 评价方式课堂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表现。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合作表现。

学生的作业和作文表现。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材料《兰亭集序》的原文和注释。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图片。

与《兰亭集序》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文学鉴赏技巧资料。

《兰亭集序》公开课教案

《兰亭集序》公开课教案

《兰亭集序》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兰亭集序》的背景及历史地位。

分析并欣赏王羲之的书法艺术风格。

解读《兰亭集序》的主要内容和文学价值。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兰亭集序》。

学会欣赏和评价古代书法作品。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兰亭集序》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风格及其影响。

2.2 教学难点古代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书法艺术的基本知识和欣赏方法。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引发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兴趣。

简介《兰亭集序》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兰亭集序》,理解文意。

学生合作探讨,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3.3 教师讲解讲解《兰亭集序》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

分析王羲之的书法艺术风格及其影响。

3.4 书法欣赏学生观察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学会欣赏和评价。

教师示范书法的基本技巧,学生进行实践。

第四章: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4.1 课堂小结教师强调《兰亭集序》的艺术价值和书法的重要性。

4.2 作业布置学生完成《兰亭集序》的阅读笔记,写下自己的感悟。

学生选择一幅书法作品进行欣赏和评价。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学生对《兰亭集序》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有所提高。

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兴趣和基本技巧有所提升。

5.2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使之更贴近学生的需求。

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学生评估通过课堂讨论、作业和书法实践,评估学生对《兰亭集序》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评估学生在书法实践中的参与程度和技能提升。

6.2 教师评估反思教学方法和内容,考虑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评估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兴趣和欣赏水平的提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集序》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教学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时数】3课时一、导入ﻫ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凡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于山水,青山可以淡定人的思想,绿水可以洗涤人的心灵,使原本被世俗烦扰的双眸明亮如初,使原本扭曲浮躁的心回复平静,使尘世的烦恼成为过眼云烟。

千年往事兰亭盛会便是一次文人与山水结合的人生乐事,也是一次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升华。

“书圣”王羲之从这次兰亭盛会中体悟到了什么呢?他想通过这篇序文传达出哪些人生感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法艺术与文学艺术珠联璧合、堪称绝世之作的《兰亭集序》吧!二、文体简介序也写着“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

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书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

本文是王羲之为《兰亭集》这部诗歌集子所写的序言。

[过渡]请大家默读单元提示,思考如下问题:1、本单元文章的体裁是什么?2、这一类文章一般都采用怎样的写作手法?3、我们怎样来学习这类文章?[明确]1、山水游记类散文 2、借景抒情、托物言志3、①联系作者和写作背景②反复阅读③欣赏文中描述的自然风光④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过渡]现在我们就按照单元提示的方法学习这篇文章。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作者及作品简介1、王羲之其人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

字逸少。

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

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

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

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

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

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

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

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后世誉之为书圣。

羲之为人有傲骨,时骠骑将军王述,乃太原王氏家族中人,亦为世家大族,因受王导器重,亦有美誉,与羲之齐名。

而羲之却很看不起他。

原本王述为会稽内史,羲之替代他之后,他因母丧而暂居郡内。

羲之上任后,只去吊唁过其母一次,便再不与之往来。

王述居家,每听到号角之声,都认为羲之要来看他,就洒扫庭院来等待。

而如此者累年,羲之竟一次未至,王述深以为恨。

后王述为扬州刺史,遍游会稽郡界,也不去访羲之,只是临离郡时,方匆匆一别而去。

王述做扬州刺史,恰好是羲之上司,羲之为其下属,于是派一位使者到京师活动,要将会稽郡分为越州管辖。

而这使者在京游说时言辞失当,此事遂成一时笑谈。

后来王述又来会稽郡察其政绩,颇为严苛,羲之深以为耻,于是托病离开会稽,到父母墓前发下誓言,不再为官。

辞官后,羲之镇日与名士僧人做山水之游,又入山采药,不远千里。

尝言,我终当因采药而死。

朝廷知其发过重誓,也就不再逼他为官。

后以病卒,年五十九,朝廷追赠金紫光禄大夫,其子遵父遗嘱,坚辞不受。

ﻫ2、《兰亭集序》的由来:ﻫ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集友人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举行集会,作曲水流觞之饮。

当时要求与会者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事后将这些诗汇集成册,题名为《兰亭集》,由王羲之作序,写成本文。

据说《兰亭集序》是王羲之在集会上半醉状态写的,他对《兰亭集序》这篇作品非常满意的,他后来又写了几遍,但都不及这一遍好。

他曾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

”因此,他自己也十分珍惜,把它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他的第七代孙智永。

智永少年出家,酷爱书法,死前他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

辨才和尚对书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兰亭集序》的价值,将它视为珍宝,藏在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从不示人。

后来,辨才认识了一位酷爱书法的书生,因志趣相投,关系密切。

这位书生藏有许多前朝、当世书法名家的书法作品,不时与辨才欣赏。

有一天,书生让辨才欣赏几件宝贝,小心翼翼地拿出来一看,是王羲之的书法真迹。

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倒不差。

”书生忙追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笑而不言,从屋梁上取下真迹给书生看。

书生一看,是《兰亭集序》真迹,随即纳人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关“诏书”。

辨才此时方知上当。

ﻫ原来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法,尤爱王羲之的字。

他听说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兰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里,便多次派人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

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

那位书生便是监察御史萧翼。

辨才失去真迹,非常难过,不久便积郁成疾,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太宗死后,《兰亭集序》随葬,五代十国时,太宗墓被盗,从此《兰亭序》彻底失传。

今天我们看到的都是太宗时期的临摹本。

尽管如此,人们还是能从中看到它的风姿和神采。

四、结合注释疏解字、词、句文言知识积累【通假字】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会面【古今异义】1、列坐其次古义:其,代词,指曲水。

次,旁边、水边。

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次第较后;第二。

②次要的地位。

2、亦将有感于斯文ﻫ古:这些文章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3、或取诸怀抱ﻫ古:胸怀抱负。

今: ①抱在怀里; ②胸前; ③心里存着; ④打算。

4、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5、所以游目骋怀古义:①表凭借,用来。

②……的原因。

如:所以兴怀。

ﻫ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6、俯仰一世ﻫ古义: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ﻫ7、俯察品类之盛ﻫ古义:物品,物类。

指天地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ﻫ【词类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贤,贤德之人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

况修短随化寿命长寿命短ﻫ死生亦大矣大事2、形容词作动词ﻫ齐彭殇为妄作把……看作相等3、名词作动词ﻫ①映带左右(环绕) ②一觞一咏(喝酒) ﻫ4、数词作动词ﻫ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等同,把……看作一样。

5、动词的使动用法ﻫ所以游目骋怀使……纵展使……奔驰ﻫ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使(怀)兴,即:使感叹产生, ﻫ6、动词活用为名词足以极视听之娱耳目【一词多义】ﻫ(一)临ﻫ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

ﻫ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迎”。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ﻫ(二)一(1)一起。

例:若合一契(2)一样。

例:其致一也(3)看作一样。

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一边……一边……。

例:一觞一咏(三)次1、列坐其次旁边水边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ﻫ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次一等ﻫ4、余船以次俱进次序ﻫ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ﻫ6、陈胜、吴广次当行:次序、按次序引申为“轮到”。

(四)致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致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4、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招致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五)修ﻫ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ﻫ尽长ﻫ3、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学习进步ﻫ4、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办好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修建ﻫ6、修守战之具整治ﻫ(六)期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注定ﻫ2、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期望、要求ﻫ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时间期限4、期(jī)年之后周、满5、、君与家君期日中约定ﻫ【特殊句式】ﻫ(一)判断句:死生亦大矣。

ﻫ(二)倒装句:ﻫ⑴介宾短语后置(于+宾语也叫状语后置):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状语后置);ﻫ②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于怀(在内心)喻之③亦将有感于斯文──亦将于(对)斯文有感④当其欣于所遇──当其于所遇欣⑵定语后置: ﻫ虽无管弦之盛──虽无盛之管弦ﻫ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仰观大宇宙,俯察盛品类五、文本研读1、通读作品,把握情感【过渡】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记游山水是要抒发内心的情感,那么作者在文中抒发了什么情感呢?请学生找出直接抒发感情的语句。

【明确】“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即:(修禊)之乐──(死生)之痛──(今昔)之悲2、本文记叙了一次兰亭集会盛况,第2段最后一句写到宴饮“信可乐也”,齐读1、2自然段看看作者为何而乐?【明确】“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名士相聚之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环境幽美之乐(美景)“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聚会活动之乐(乐事)ﻫ“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气候宜人之乐(良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视听享受之乐(赏心)【背诵指导】第一段记叙了先交代集会的时间(永和九年,暮春之初)、地点(会稽山阴之兰亭)、事由(修禊事)、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事件(流觞曲水,一觞一咏),第二段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信可乐也。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一句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小结】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说明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本文段共六句话,四美俱全,五美齐臻,足可乐也。

我们在仰观俯察的时候,也是游目骋怀的时候,我们是超脱的空灵的美妙的,我们观察,最后落实的是娱乐,表现的是热爱现世生活,是在自然美的感召下抒发自己的情怀,这便是所谓山水诗的兴起了。

这种娱乐式的交流,正开始于魏晋时的文人,从他们的开始,自然已不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了,而是可娱可乐,可歌可咏的了。

【过渡】作者在此段中极力营造素淡、雅致的格调,即使喜悦,也不过分显露,可以说是作者从容淡雅的心境所致。

如此心境之下,王羲之又怎会发出岂不痛哉的感慨呢?ﻫ3、这种痛是痛苦、痛心还是痛惜?先来看看作者为什么而痛(作者痛的原因)【明确】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

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静:谈玄悟道);——“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躁:归隐山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