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5兰亭集序优秀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兰亭集序》教案5篇

《兰亭集序》教案5篇《兰亭集序》教案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兰亭集序》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兰亭集序》教案篇1教学目标1、掌握“次”、“修”、“与”、“因” 等重要的文言词语;积累一些写景的句子。
2、提高诵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语感;学会比较,质疑与思考。
3、体会认识作者的人生观,提高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学会联想与比较,在“语境”中对其意义确认。
2、理清文章结构,提高诵读能力。
3、领会王羲之在文中的哲学思考与人生认识。
教学设想1、如此美文,诵读至关重要。
准备高雅的古琴、古筝曲《高山流水》配乐诵读。
2、通过联想、比较的方法,来阐释文体、积累词语、拓宽视野。
3、多媒体配合。
背景资料(一)作家作品1.王羲之王羲之 (303~361)东晋书法家、文学家。
字逸少。
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祖籍琅邪(今山东临沂)。
初为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引为参军,累迁长史。
后拜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复授护军将军,迁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
以寿终。
世称王右军。
原有集10卷,已佚。
张溥辑有《王右军集》2卷,见《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
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
后渡江北游名山,见到李斯、曹喜、锺繇、梁鹄等著名书法家的书迹,又在洛阳看到蔡邕书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
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楷书逐渐成熟,草书得到发展。
他在此基础上,又博采众长,一变汉、魏以来质朴淳厚的书风,而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
他的行草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
《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
高中高一下册语文兰亭集序优秀教案

高中高一下册语文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以下是一份高中高一下册语文《兰亭集序》优秀教案:教案主题:《兰亭集序》的韵律美与境界教学目标:1. 了解《兰亭集序》的背景及作者王羲之的生平。
2. 理解《兰亭集序》中所传达的韵律美和境界。
3. 分析《兰亭集序》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点。
4. 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2. 《兰亭集序》的文本。
3. 课件、PPT等教学辅助材料。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1. 利用图片、音乐等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体验《兰亭集序》所传达的韵律美和境界。
2. 与学生共同回顾《兰亭集序》的背景及作者王羲之的生平,让学生对课文有初步了解。
第二步:学习课文(30分钟)1. 学生逐段阅读《兰亭集序》,教师边读边解读生字词和句子,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基本意思。
2. 分析《兰亭集序》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点,如韵律流畅、情感真挚、气势恢宏等,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思考。
第三步:展示分析(20分钟)1. 利用PPT或黑板,分析《兰亭集序》中的诗歌韵律和艺术手法,如排比、夸张、颂扬等。
2.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分析课文中的表达方式、情感表达和艺术形式,并举例说明。
第四步:开展讨论(20分钟)1. 划分小组,让学生就《兰亭集序》的韵律美与境界进行讨论,并展开辩论。
2. 教师及时给予个别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与现实生活相关的问题,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五步:写作指导(15分钟)1. 引导学生运用《兰亭集序》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技巧,进行写作训练。
2. 给学生一定的写作题目或写作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写作。
第六步:总结与展示(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与同学交流思想和观点。
2.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兰亭集序》的韵律美与境界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延伸:1. 邀请专业人士或相关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兰亭集序》的韵律美和境界。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通用6篇)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兰亭集序》教案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兰亭集序》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3、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过程一、导入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凡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于山水,青山可以淡定人的思想,绿水可以洗涤人的心灵,使原本被世俗烦扰的双眸明亮如初,使原本扭曲浮躁的心回复平静,使尘世的烦恼成为过眼云烟。
千年往事兰亭盛会便是一次文人与山水结合的人生乐事,也是一次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升华。
“书圣”王羲之从这次兰亭盛会中体悟到了什么呢?他想通过这篇序文传达出哪些人生感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法艺术与文学艺术珠联璧合、堪称绝世之作的《兰亭集序》吧!二、文体简介序也写着“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
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书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
本文是王羲之为《兰亭集》这部诗歌集子所写的序言。
[过渡]请大家默读单元提示,思考如下问题:1、本单元文章的体裁是什么?2、这一类文章一般都采用怎样的写作手法?3、我们怎样来学习这类文章?[明确] 1、山水游记类散文 2、借景抒情、托物言志3、①联系作者和写作背景②反复阅读③欣赏文中描述的自然风光④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过渡] 现在我们就按照单元提示的方法学习这篇文章。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兰亭集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文言字、词、句教学,读懂文章内容,并能成诵。
2、品味文中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3、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3、领会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感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让学生看图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
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致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
唐太宗驾崩,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来此墓被盗,真迹永远失踪,成为千古憾事。
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冯承素的摹本。
它跨越千年,魅力长在,历代文人吟诵品评,不能释怀,今天,我们就继续来欣赏这篇传世佳作。
(板书课题:兰亭集序王羲之)二、检查预习1、学生能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作品。
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教辅),读懂文章内容,翻译文章一遍。
3、找出文章表示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词,尝试体会作者情感变化的内在原因。
4、文言知识积累(见幻灯片)三、研习课文1、教师配乐范背课文学生找出感情变化的词语,把握作者感情变化线索。
明确:乐——痛——悲2、回顾第一、二段:“信可乐也”,作者参加兰亭修禊事,乐因何而生?学生回答后明确:时令宜人--乐,高朋满座--乐,环境幽美--乐,活动高雅--乐,天气晴朗--乐。
总而言之,能“游目骋怀”“畅叙幽情”“信可乐也”。
(板书“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3、读第三段思考:王羲之参加兰亭雅集如此快乐,但他笔锋一转,呼出“痛哉”,痛由何而来?“痛”什么?讨论提示:第二自然段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夫人之相与放浪形骸之外”。
《兰亭集序》—新课改优秀教案兰亭集序优秀教案

《兰亭集序》—新课改优秀教案兰亭集序优秀教案教案名称:《兰亭集序》优秀教案目标:1.了解《兰亭集序》的背景和作者王羲之;2.理解诗人在《兰亭集序》中表达的思想感情;3.学会欣赏和鉴赏《兰亭集序》的艺术之美。
教学重难点:1.理解《兰亭集序》的内容和意境;2.分析《兰亭集序》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教材;2.PPT课件:包括《兰亭集序》的文本、背景材料、作者介绍等;3.音频:播放《兰亭集序》的朗读或音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师生互动:师生共同回顾上一课所学的内容,了解学生对《兰亭集序》的基本了解。
二、学习《兰亭集序》(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兰亭集序》的文本,并重点解读诗句中的意思和表达方式。
2. 教师介绍《兰亭集序》的背景和作者王羲之,并播放相关音频或视频材料加以说明。
3. 学生进行个人阅读,理解诗人在《兰亭集序》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分析《兰亭集序》(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兰亭集序》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偶等,并做相关的解释和讲解。
2.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形象,理解表达的主旨和艺术效果。
四、欣赏《兰亭集序》的艺术之美(10分钟)1. 教师播放优美的背景音乐,营造出适合欣赏《兰亭集序》的氛围。
2. 学生进行个人欣赏,感受《兰亭集序》带来的审美享受,并进行简短的书写或口头表达。
五、总结与展示(5分钟)1. 学生进行个人总结,概括《兰亭集序》的主要内容和意境。
2. 学生进行展示,分享自己对《兰亭集序》的理解和感受。
六、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在家继续阅读和欣赏《兰亭集序》,并写下自己的感悟和领悟。
统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含答案)

统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兰亭集序王羲之教学目标1、掌握“次”、“修”、“与”、“因” 等重要的文言词语;积累一些写景的句子。
2、提高诵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语感;学会比较,质疑与思考。
3、体会认识作者的人生观,提高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学会联想与比较,在“语境”中对其意义确认。
2、理清文章结构,提高诵读能力。
3、领会王羲之在文中的哲学思考与人生认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
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
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仪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的一朝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祈、消灾的仪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
王羲之不但文章写的好,又善书法,有书圣之称,于是兰亭,(兰渚之亭)流芳万古,超过了兰草的清香。
二、学习提示王羲之纵情山水,叹死生之至大;《兰亭集序》从文人雅集写起,寥寥数语,将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写得韵味悠长。
但描写曲水流筋之乐并非作者的真正意图,他很快沉浸到对暂与久、悲与欢、生与死等问题的思考中,发出了一连串的叹息。
阅读时要循着作者的思路,理解他富于哲理的思考,感受文章情理交融的特点。
魏晋时期道家思想流行,王羲之也深受影响,在本文中他对庄子的生死观有取有舍,阅读时注意体会其中的深意。
魏晋时期,文坛上已开始流行雕饰堆砌之风,这篇文章却堪称其中的清流:虽然也锤炼语言,却不追求藻饰,不滥用典故,以淡雅生动为本;文辞精致,佳句甚多,却又不失素朴自然之美。
研习时可反复诵读,涵泳品味。
古代诗文中常常使用一些对偶句,如“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句中处于相同位置上的词语,语义往往相近或相反,如前例“观”与“察”,“谏”与“追”,“大”与“盛”,两两相对,意思相近。
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兰亭集序》教案

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兰亭集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兰亭集序》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
2.分析《兰亭集序》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兰亭集序》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
2.《兰亭集序》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三、教学难点1.《兰亭集序》的文言文阅读理解。
2.对《兰亭集序》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的深入分析。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王羲之及其《兰亭集序》的基本情况。
2.引导学生关注《兰亭集序》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二、课文阅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兰亭集序》全文,感知文本。
2.教师带领学生逐句翻译,理解文本内容。
三、分析课文1.分析《兰亭集序》的艺术特色,如:辞藻华丽、结构严谨、意境优美等。
2.分析《兰亭集序》的审美价值,如: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对人生哲理的感悟等。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学生对《兰亭集序》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兰亭集序》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二、深入分析课文1.分析《兰亭集序》中的名句,如:“此地一为别,孤帆万里征。
”引导学生品味其意境之美。
2.分析《兰亭集序》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感受其艺术魅力。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兰亭集序》给自己带来的启示和感悟。
2.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交流心得。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学生对《兰亭集序》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兰亭集序》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二、拓展阅读1.让学生阅读其他关于《兰亭集序》的资料,如:历史背景、作者简介等。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加深对《兰亭集序》的理解。
三、写作训练1.让学生以《兰亭集序》为题材,进行写作训练。
2.教师批改学生作文,指导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学生对《兰亭集序》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兰亭集序》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2.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进行点评。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熟读并背诵《兰亭集序》;(2)理解《兰亭集序》的内容及作者的情感;(3)掌握《兰亭集序》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剖析《兰亭集序》的内涵;(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2)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兰亭集序》;(2)理解《兰亭集序》的内容及作者的情感;(3)掌握《兰亭集序》的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1)把握《兰亭集序》的艺术魅力;(2)领悟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介绍王羲之及其《兰亭集序》的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兰亭集序》的艺术价值。
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兰亭集序》,感知文本内容;(2)学生根据注释理解生词,扫除阅读障碍。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兰亭集序》的内容及作者的情感;(2)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课堂讲解(1)解析《兰亭集序》的艺术特色;(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
5.背诵与默写(1)组织学生集体背诵《兰亭集序》;(2)进行默写比赛,检验学生记忆效果。
6.课堂小结(2)强调《兰亭集序》的艺术价值。
7.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兰亭集序》;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兰亭集序》的背诵和默写效果较好,说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2.在合作探究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对文本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3.课堂讲解环节,教师应更加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4.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书法展览,感受书法艺术魅力;2.开展古典诗词鉴赏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3.邀请书法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书法艺术。
六、教学资源1.课文注释及课后习题;2.相关诗词作品;3.书法作品及书法展览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单元规划在品读了许多中外优秀的诗歌,灵魂受到涤荡之后,本单元我们要走进古代文人的心灵深处,体会他们的情感,分享他们游览自然风物之后的收获。
这不单是一次情感的旅程,更是一次体验人生的机会,我们可以从中学会对自然的关注与把握,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去生活,丰富自己的眼界和情感,增强自己的观察力与感受力,在看似平淡无奇、波澜不惊的生活和自然中品出滋味。
本单元的主题词是“亲近自然,抒写情怀”。
本单元的文体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这类散文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还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感慨和志趣。
同时,作者在写作时又讲究真性情,不受拘束,自由自在。
本单元的这些游记都来自作者的亲身游历,抒写他们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
同时,这些文章还言辞优美,精妙动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引导学生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领略文章的艺术魅力,从而培养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感受力。
在体会与感悟中,了解语文的美。
另外,作为高中阶段文言文学习的起点,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和基本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逐字逐句理解文章内容,注意在学习过程中联系以往的知识,用做卡片、做标注、做旁注等方法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传世之作。
文章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
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
综观全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
另外,后人多评价本文语言清新质朴,自然流畅,如宋人评价这篇文章:“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
”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品读文章的语言、欣赏脱俗的美景,更重要的是体会作者的心境。
《赤壁赋》是苏轼的传世名作。
是作者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
作者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在这篇作品里,景色描写、主人和客人的心情、哲学意味的对话,胜意迭出,辞句美妙。
在教学时既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在描绘美景中蕴涵着丰富哲理的写作手法,又要让学生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感悟,对生命的认识。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是一封写给老朋友的表达邀约同游的信。
信中既叙朋友情谊,又写自然景物,流利酣畅、挥洒自如。
教授这一课的重点,一是学习文章描写景物的技巧,二是学习用词的准确、鲜明、生动。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
文章以议论为主,记叙与议论相结合。
记叙简明,议论深刻,不枝不蔓、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地揭示文章主旨,说明了学人治学应具有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和“深思慎取”辨伪存真的严谨态度。
这便是本文所焕发出的思想光辉,正像梁启超所说:“荆公则学人之文也。
”不只是求学,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坚持,才会最后取得成功。
这篇文章从这方面也给予我们许多启发。
根据课文的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欣赏写景游记散文中丰富的思想感情因素,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力;2.反复诵读,逐字逐句理解文章内容,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3.仔细品味文中的优美语句,鼓励学生多背诵;4.准备“亲近自然”的表达交流活动,在用心感受自然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学习写景,既要认真观察,对景物有准确的了解,又要找准景物与自己感情的契合点。
只有这样,才能写得情景交融。
课时安排:(共计8个课时)5 兰亭集序从容说课这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本单元的主题是“亲近自然,抒写情怀”,本课在语言和感情方面的内蕴正是“亲近自然,抒写情怀”最好的范本。
本文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综观全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
因此,本文准备采用讲解式、启发式、诵读式结合的教学方法。
理由是: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重点训练和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方法,所以采用讲解式的教学方法。
进入高中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是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
本文语言优美,从培养学生语感的角度和利于背诵的角度,本文采用诵读式的教学方法。
拟定两课时。
教学设想:第一课时:释题,简介作者,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构思的巧妙。
引导学生利用注释自读课文,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语境或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个别没有加注释句的意义。
教学设想:第二课时:在朗读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找出感情线索,争取在课堂上完成背诵。
帮助学生总结梳理文言知识点,及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
3.背诵全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三维目标1.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
2.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次”等词的多义性。
3.合作学习,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了解、品味作者的语言和思想魅力。
4.探究与活动,在朗读中体悟文章的艺术手法和语言运用。
5.思维训练,帮助学生确立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6.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师相信大家都喜欢旅游吧?生喜欢!师为什么喜欢呢?生可以看看外面的世界。
生见见世面,老在一个地方,很闷!生欣赏美景啊!师看来,同学们对自然美景都向往已久了。
今天开始,我们就开始一次旅游,一次特殊的旅游。
让我国古代的几位文学大家给我们做导游,一起去领略祖国的壮丽山河。
让我们的心灵和思想充分地释放。
请同学们打开第二单元。
今天我们先跟东晋的文学和书法大师王羲之到兰亭去参加一个盛大而高雅的聚会。
师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
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
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
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兰亭集序》吧!【多媒体课件展示《兰亭集序》的摹本】师怎么样?师后人曾对这幅字评价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并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而王羲之本人则被尊为——生(齐声)书圣!师看来,已经有同学看过课下注释了。
这个习惯很好,我们学习文言文就是需要大家学会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逐字逐句理解文章内容,注意在学习过程中联系以往的知识。
那么,哪位同学来说说,我们的这位书圣的情况呢?【多媒体课件显示】作者简介:王羲之,出身于士族名门,是东晋政治家王导的从子。
青年时期有美誉,朝廷召他为侍中、吏部尚书,都辞谢不就。
后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早年从卫夫人学习书法,后多鉴前代名家书法,博采众长,备精诸体,“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其书法艺术影响之大,在书家之中,罕能与之相比者,故有“书圣”之称。
书法刻本以《乐毅论》《兰亭序》《十七帖》为著。
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
父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
王羲之爱好自然山水,喜爱服食养性,因会稽山水秀丽,便和一些名士筑室住在那里,他关心政事和民生疾苦,当时“东土饥荒,羲之开仓赈贷。
然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尤甚,羲之每上书争之,事多见从”。
王羲之在诗文写作上也是高手。
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或以散驭骈的作家之一。
其文风清洗,不尚辞藻而多情致。
师看来,我们的导游可是鼎鼎大名的人物啊!谁又来说说,我们今天参加的这次盛会召开的原因和与会的嘉宾呢?生这天是阴历三月初,他们来兰亭是一起参加祭礼,之后可以一起饮酒赋诗,不亦乐乎。
嘉宾嘛,除了王羲之,还有社会名流谢安、孙绰等41人,好不热闹。
推进新课创设氛围,合作学习师李丽同学不但看书认真,而且善于从众多注释中摘取有效的信息,回答简练、准确,值得大家学习。
下面,我们一起听一遍课文的录音,大家在欣赏美文的同时,注意难读的字或生字的读音。
【多媒体课件播放课文录音】师好的,下面检测一下大家听读的准确程度,请一位同学来注音。
会稽..(kuài jī)感慨系.之(xì)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悟.言一室之内(通“晤”)师很好。
看来,同学们除了注意到注释中的注音之外,在听读的时候也准确地抓住了重点字词。
现在,请大家朗读课文,注意感情。
师同学们朗读得很不错,但还不够流畅。
没关系,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探讨中,我们不仅可以流畅地朗读课文,还能深切地体会作者的思想,对吗?师既然大家那么有信心,我们马上开始共同学习。
给大家10分钟时间,完成两项任务:第一,依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如果遇到课下注释没有,而自己又无法理解的词句请标出。
第二,理清文章的思路。
知识拓展、问题探究师 10分钟真短啊,大家都完成任务了吗?师看来,还有一些同学没完成啊。
好吧,既然是合作学习,我们就要共同进退,再给2分钟时间。
没完成的同学努力,完成的同学重点看自己标出的疑难点,也可以与其他同学交流。
【有的学生读书,有的学生交流】师从大家的反应,已经知道大家的收获不小啊。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疑难,总结思路。
师同学们的讨论很热烈啊,有需要老师帮助的地方吗?生老师,我们组的同学对“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翻译有些拿不准。
师哦?课下不是有注释吗?生可是不全嘛。
师哪一组来试试呢?生我来试试。
抬头观看宇宙的大,低头察看地上万物的繁多,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足够极尽视听的乐趣。
师王军同学,你们组对马林同学的翻译还满意吗?生好像还是不够通顺。
师是啊,有时直接照搬课下注释,准确是准确了,通顺优美就可能不足。
我来改改:抬头观望宇宙的广大无穷,低头细察地上万物的繁多,纵目远眺,舒展胸怀,足可以使耳目得到极大的欢娱。
王军同学,你觉得怎样?生真的好多了,老师就是老师。
我提议为老师鼓掌。
师谢谢大家的信任!师还有难点吗?生老师,“所以游目骋怀”的“所以”和“所以兴怀”的“所以”意思一样吗?师你认为呢?生我觉得不一样,可说不太清。
师梁丽同学的问题提得很好,这两处的“所以”正是它在文言文中常见的两种用法:“所以游目骋怀”的“所以”表示凭借的手段,所以,课下注释把它翻译成“借以”。
“所以兴怀”的“所以”表示原因,翻译成“……的原因”,这句话就翻译成“所以兴叹抒怀的原因”。
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并加以积累,也是学习文言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