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利伟励志演讲稿:与责任对话(开讲啦第7期)

合集下载

英模事迹演讲稿

英模事迹演讲稿

英模事迹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为大家讲述一位英雄的事迹,他就是我们的英模——杨利伟航天员。

杨利伟,作为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他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成为了我们国家的英雄。

在2003年10月15日,他乘坐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进入太空,开启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篇章。

他的壮举不仅仅是对科学技术的挑战,更是对人类勇气和智慧的完美展现。

杨利伟在太空中度过了21个小时,进行了一系列科学实验和工程技术测试。

他在太空中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生物学、医学、物理学等领域的科学实验,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英勇事迹不仅仅是为了国家和人民,更是为了整个人类的科学事业。

杨利伟的事迹不仅仅是在太空中的壮举,更是在平凡的生活中。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不断努力,最终成为了一名杰出的航天员。

他的事迹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让我们明白只有不断奋斗,才能成就自己,成就国家,成就人类。

杨利伟的事迹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梦想,有勇气,就能够超越自我,创造奇迹。

他的事迹鼓舞着我们,让我们明白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够取得成功。

他的事迹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够引领科技发展。

杨利伟的事迹感动了我们,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

他不仅仅是在太空中的壮举,更是在平凡的生活中的坚持和努力。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他用自己的事迹感动了我们,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精神力量。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学习杨利伟的事迹,让我们向杨利伟学习,不断努力,勇攀科技高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谢谢大家!。

时代楷模航天故事演讲稿

时代楷模航天故事演讲稿

时代楷模航天故事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一位时代楷模——航天英雄。

航天事业是国家的重要标志,而航天英雄更是时代的楷模,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无畏、拼搏和奉献。

他们的故事不仅激励着我们的前行,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伟大。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时刻。

1956年,我国成立了航天委员会,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开端。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

2003年,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成功飞入太空,成为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一刻。

这些重要的历史时刻,都离不开一批批航天英雄的无私奉献和拼搏精神。

接下来,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中国航天事业中的一位杰出代表——景海鹏航天员。

景海鹏同志是中国航天员中的佼佼者,他先后参加了神舟七号、神舟九号和神舟十号的飞行任务,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人物。

在太空中,景海鹏同志不仅完成了各项科学实验任务,更是展现了中国航天员的风采和拼搏精神。

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更加坚定地相信,只要我们敢于拼搏,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未来。

最后,我想说的是,航天英雄的故事不仅仅是英雄个人的事迹,更是中国航天事业的缩影。

航天英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强大,也向我们展现了中国航天员的风采和拼搏精神。

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更加坚定地相信,只要我们敢于拼搏,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未来。

在今天的演讲中,我向大家介绍了中国航天事业中的一位杰出代表——景海鹏航天员。

他的故事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伟大,更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更加坚定地相信,只要我们敢于拼搏,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未来。

让我们向航天英雄致敬,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谢谢大家!。

杨利伟的励志故事3篇-杨利伟的故事

杨利伟的励志故事3篇-杨利伟的故事

杨利伟的励志故事3篇-杨利伟的故事杨利伟的励志故事3篇:杨利伟的故事杨利伟的励志故事3篇杨利伟的励志故事篇1飞船模拟器是在地面等比例真实模拟飞船内环境,是对航天员进行航天飞行程序及操作训练的最为重要的航天专业技术训练场所。

飞船从发射升空充分进入轨道,到调姿回到地球,飞行程序指令上千条,操作动作几十个。

飞船舱内的仪表盘指示灯密密麻麻,各种线路纵横交错,各种设施星罗棋布。

要熟悉和掌握它们,并能进行各种操作和排除故障,只有靠在模拟器中反复演练。

杨利伟是个有心人。

去年年底做模拟器训练的时候,他用一个小摄像机拍了很多坐舱图片。

回来以后,输入电脑,自我刻了一个小VCD随时播放,尽快地熟悉里面的各种设备---此刻已经熟得一闭眼睛就能想得清清楚楚。

飞船上天之前,杨利伟他们做了十几次强化训练,每一次训练都是杨利伟第一个做。

做完以后,给教员带给信息:哪个地方不适宜,哪个程序不到位,哪个地方操作不合理。

修改完,后面的人再做,少走了很多弯路。

载人飞船联合测试,杨利伟去的次数最多。

在测试推进舱和回到舱分离,然后立刻切换到回到舱的动力系统这个动作的时候,按规定10秒钟务必完成动作,研制人员最快6秒种能够做完,杨利伟只用了5秒。

在首飞选拔的5次正常飞行程序考试中,杨利伟获得了两个99分、3个100分,名列专业技术综合考评第一名,成为首飞航天员第一人选。

出征时刻,杨利伟情绪坦然地走向发射架。

那一刻,数亿人的目光注视着他,他背负着一个民族的期望去迎接挑战。

“当然,从最坏的角度思考,这毕竟是一次冒险,但冒这个风险值得。

我到那里来就是为了执行这个任务,我就是为了执行这个任务而来的。

“火箭呼啸而上,杨利伟奔向了太空。

浩瀚太空从此写下了一个中国人的名字。

杨利伟的励志故事篇2 003年10月15日5时28分。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公寓问天阁广场。

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杨利伟迈着从容而稳健的步伐,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走去。

“总指挥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

励志故事:口才好的杨利伟

励志故事:口才好的杨利伟

励志故事:口才好的杨利伟
以下是关于励志故事:口才好的杨利伟,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做了一个“杨利伟怎样成为我国进入太空第一人”的节目,被采访的航天局领导说了三个原因:一是杨利伟在五年多的集训期间,训练成绩一直名列茅;二是杨利伟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特别强,在担任歼击机飞行员时,多次化解飞行险情;三是他的心理素质好,口头表达能力强,说话有条理、有分寸。

有以上三个优势,杨利伟最终通过了1600人——300人——14人——3人的淘汰考验。

航天局领导还透露了这样一个细节:在最终确定三人为首飞候选人之时,三人各方面都十分优秀,难分高下,只是考虑到作为我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将要面对全世界的瞩目、接受新闻媒体的采访,还将进行巡回演讲,才最后决定让口才好的杨利伟首飞。

第三点原因令收看此节目的我感触颇深。

口才竟然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可见“莫以善小而不为”的古训是多么富有人生哲理。

节目中还介绍:杨利伟认为航天无小事,所以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做好。

学技术、学政治是如此,训练后的总结会、训练小结也是如此。

在总结会上,杨利伟准
·
备充分、积极发言,发言条理清晰,逻辑性强,再加上不慌不忙,故而给领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所以,当口头表达能力作为选择的一个重要条件时,天平就偏向了杨利伟。

·。

升旗演讲稿励志故事

升旗演讲稿励志故事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心情无比激动。

在这个庄严的时刻,我非常荣幸能代表全体同学发表一篇升旗演讲,与大家分享一个励志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我国著名科学家、航天英雄杨利伟。

他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小就对航天事业充满向往。

在我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之初,杨利伟被选中成为我国第一代航天员。

然而,成为航天员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艰辛和挑战。

为了实现自己的航天梦,杨利伟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他每天都要进行严格的体能训练,如长跑、游泳、举重等,以增强自己的体质。

同时,他还刻苦学习航天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许多困难,但他从未放弃过。

有一次,杨利伟在进行潜水训练时,由于水下压力过大,导致肺部受伤。

当时,医生建议他放弃航天员训练,但他坚定地表示:“我一定要坚持,不能放弃。

”在病床上躺了两个月后,他奇迹般地康复了,并重新投入到训练中。

在航天员选拔过程中,杨利伟凭借过硬的素质和顽强的毅力,脱颖而出。

2003年10月15日,他乘坐神舟五号飞船,成为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那一刻,他实现了自己的航天梦,也成为了无数中国人的骄傲。

然而,杨利伟的成功并非偶然。

他背后有着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

在航天员选拔过程中,他曾多次因体检不合格而与航天员失之交臂。

但他从未气馁,始终坚信自己能够成功。

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让他战胜了重重困难,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杨利伟的故事告诉我们,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坚持不懈。

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但是,只要我们像杨利伟一样,拥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同学们,让我们以杨利伟为榜样,学习他身上的优秀品质。

在学习上,我们要刻苦钻研,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生活中,我们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成功。

最后,让我们共同祝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祝愿我们的母校蒸蒸日上,祝愿全体同学前程似锦!谢谢大家!。

中国飞天第一人(广播稿)

中国飞天第一人(广播稿)

中华飞天第一人——杨利伟事迹演讲稿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收听济宁海达行知学校广播电台。

女:我是高一七班的杨天一随着“神舟”五号的飞天,全世界都记住了一个中国人的名字——杨利伟。

这位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的首飞航天员,以自己的壮举和英姿,赢得了每一位中国人的尊敬,同时也让全世界为之瞩目。

2003年11月7日,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杨利伟“航天英雄”荣誉称号。

这是英雄对祖国的忠诚奉献。

这是祖国对英雄的最高褒奖。

英雄出征:圆中华飞天梦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整。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身着乳白色航天服,迈着从容而稳健的步伐,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走去。

“总指挥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

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杨利伟。

”“出发!”随着总指挥庄重下达的命令,杨利伟大声答:“是!”一个标准的军礼,定格在共和国的航天史册上。

这是一次英雄出征。

这是一次伟大出征。

这是杨利伟历经磨练征服太空之旅。

杨利伟出生在辽宁省绥suí中县。

绥中靠近渤海湾。

大海养育了杨利伟,同时也塑造了他刚毅质朴、沉静温雅的性格。

儿时,面对蓝色的大海,他有一个梦想,希望有一天,能像海鸥那样,向着蓝天飞去。

1983年,杨利伟考进了空军第八飞行学院。

四年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终于成了空军一名优秀的歼击机飞行员。

儿时的梦想成为了现实。

从此,他尽情地飞翔在蓝天。

从华北飞到西北,从西北飞到西南,在祖国的万里蓝天上,处处留下了他矫健的身影……1996年的初夏,杨利伟接到通知,参加航天员初选体检。

杨利伟没有想到,儿时的飞翔蓝天梦想,会飞得那样遥远,飞向了遥远的太空。

杨利伟为这个梦想而激动。

他说:“航天员是个非常神圣的职业,自己特别希望能走进这支队伍。

”初检通过了,杨利伟又被安排到北京空军总医院参加临床体检。

然而,加入这个队伍并不是容易的。

航天员的选拔近乎“苛刻”,要“过五关斩六将”。

杨利伟励志演讲稿:“勇担使命”与你一起探讨

杨利伟励志演讲稿:“勇担使命”与你一起探讨

杨利伟励志演讲稿:“勇担使命”与你一起探讨。

在演讲的开场白中,杨利伟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处在一个新的时代,这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我们要勇担使命。

在这个时代里,每个人都承担着使命,论是个人的使命,还是国家和民族的使命。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勇担使命,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发展奋斗。

所谓“使命”,就是对自己和他人的责任与担当,是社会给予我们的期望和要求。

每一份使命都凝聚着无数的汗水和心血,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

而这份责任并不是只能由优秀的人承担,每个人只要肯努力,都能够为社会、为他人、为自己承担起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

杨利伟在演讲中还给出了三个具体的建议,让我们更好地去担负自己的使命:做自己的榜样。

我们应该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别人做好表率,展现自己的风采,不断地鼓舞和激励他人,让更多的人积极地投身到为社会和国家服务的行列中。

拥抱挑战。

挑战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而且是我们成长的重要机会。

我们必须要迎接挑战,无论我们面临什么样的困难和障碍,都要勇敢地面对,不追逐安逸的舒适,追求挑战和成长。

创造价值。

创造价值是每一个人生命的意义所在,我们应该通过我们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社会创造价值,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获得内心的满足和成就感。

“勇担使命”,不仅是杨利伟的演讲主题,更是每个人的人生主题。

从个人到国家和民族,都需要有志者共同勇担使命,才能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

让我们记住“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是一句我国著名的革命口号,意味着一代又一代人将接续着努力,继续前行。

当我们勇担使命,进而为家庭、社会、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时,就是在以实际行动来践行这一革命精神。

让我们一起以“勇担使命”的精神,去做自己的榜样,去拥抱挑战,去创造价值。

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用我们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实现自己的梦想,在更高更远的道路上前行。

杨利伟发言稿

杨利伟发言稿

杨利伟发言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首先,我代表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团队向大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个讲台上,与大家一起分享我作为中国首位航天员的经历和所见所闻。

感谢党和国家对航天事业的大力支持,感谢广大科研人员和工程师同仁的辛勤付出,正是由于大家的努力,我们才能走到今天这一步。

回顾自己的航天之旅,我不禁想到自己的成长过程。

小时候,家里条件并不富裕,但是家人给予了我无尽的关爱和鼓励。

他们从小就告诉我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坚持不懈,做到力争上游。

这些家庭教育在我成长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相信,正是这些教诲,让我在航天事业中有了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奋斗精神。

2003年10月15日,当我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的那一刻,我内心充满了激动和自豪。

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人民对航天事业的巨大期望。

从神舟飞船升空起,在和平宇宙等离子风洞实验、遥感地球观测、空间微力特性测试等科学实验中,我们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航天员的身份既是荣誉,也是使命。

我们深知,肩负着国家和人民的期望,航天员必须时刻保持最高的素质和能力。

在太空中看到的景象让我深受震撼和感动。

俯瞰地球,我看到了美丽的蓝色星球,看到了中国的大地,看到了壮丽的河山,看到了人民的奋斗和努力。

在宇宙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类与宇宙的联系,这让我更加坚信,航天事业是人类探索未知的重要途径之一。

回到地球后,我将航天经历和所见所闻与全国人民分享,我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航天事业的进展,分享航天的荣耀。

我通过各种渠道向人们详细介绍了我在太空中的经历,与人们分享了太空之旅的奇妙和神奇。

这不仅是对航天员的一个约定,也是对全社会的一个承诺。

作为中国的首位航天员,我深知自己肩负着让中国航天事业更上一层楼的使命。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致力于航天科研和推广工作。

希望通过我自己的亲身经历,能够激励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于航天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利伟励志演讲稿:与责任对话(开讲啦第7期)
Yang Liwei's inspirational speech: dialogue with respon sibility
编订:JinTai College
杨利伟励志演讲稿:与责任对话(开讲啦第7期)
小泰温馨提示:演讲稿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合发表的讲话文稿。

演讲稿是进行演讲的依据,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主张、见解;也可以用来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和经验等等;同时具有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等作用,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本文档根据演讲稿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非常高兴有这么个机会,和大家进行交流和学习。

说心里话,心里还是蛮紧张的。

这么大的环境,对于我的返回舱来讲,确实太大了。

我在这里,想讲一讲我儿时的一个梦想。

我小时候特别想当一个火车司机。

为什么?我看到了《铁道游击队》,我特别羡慕那些能够去飞车的游击队员。

我曾经,做过这样的傻事:我和几个小朋友,我们悄悄地跑到了我们的火车站,悄悄地爬上了火车,等着火车开动那一瞬间,再跳下去,模仿当时我们很多的游击队
员。

这是我当时,记忆特别深刻的一个梦想。

当然,后来没有去实现。

当我到了中学的时候,我的一个梦想:飞上蓝天。

这个梦想我实现了。

因为那个时候我的家,附近就是一个军用机场。

每天我都会看到我们的战鹰,在蓝天上翱翔,我们的飞行员手提着飞行帽,腰里面还别着枪,这种英姿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

所以,那时候我一心想当一个飞行员。

所以那会儿,我会经常跑到我们的军用机场去,飞行员训练的很多悬梯滚轮,我在初中毕业的时候,我已经能够在上边玩得很自由了。

那么,到我高中毕业的时候,刚好赶上了我们去招收我们的飞行员。

我连考虑都没考虑,就报考了。

现在回想起来,走入到飞行员这个队伍,离开家的那一刻,还是充满了坚定。

当我来到了部队,成为了一名军人,当我们把军装穿上,那份自豪、那份骄傲!
一开始发我们军装的时候,领章和帽徽是不发给我们的。

经过我们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才把我们的领章帽徽发给我们。

当到这一天的时候,让我初初地体验了一种责任——军人的责任。

作为一名飞行员,更是如此!
1992年,我在新疆飞行的时候,我的飞机在超低空飞行
的时候,遇到了空中的停车。

大家知道,飞机的空中停车跟地面不一样,不能把飞机停在那儿,说我们下来了。

这个时候,作为一个飞行员,不会想到你自己的安危,你想到的肯定是你的任务和飞机。

当我经过一番的应急处理,把飞机又安稳地降落到跑道上的时候,让我感受到了一种责任。

不单单是作为一个军人的责任,更多的是一个职业的责任。

因为你是飞行员,飞机是你的武器!
我记得,当时我们的航天员开了52门课,13个门类。

从天文地理,到我们的航天专业的很多的课。

我当时已经32岁,我记得这个开始坐到教室的时候,很是坐不住。

因为我在部队的时候,已经是教员。

那么这个时候,你又反过来坐到教室里边进行上课,实际上也是一份很艰苦的过程。

最后的五次考试,倒数第五次的时候,我是以99.5分通过的。

倒数第四次的时候,我是以99.7分通过的。

最后的三次,我是以100分满分
通过的。

这个,我想它不是来自于偶然。

我举个小的例子,我们那一会儿呢,训练是跟着工程来
推进的。

工程发展到哪一个阶段,我们就学习到哪个阶段。

我记得进行模拟器的训练,所谓模拟器,就是我们的一个地面的
一个模拟的返回舱。

它要跟天上的飞船是一模一样的,每一次进舱的机会特别少。

我当时为了这种训练,花了我几个月的工资,买了一个摄像机,我把所有的场景都摄下来。

在我的电脑里面,编排了一个小的片子,每天对着它去练。

练到最后能达到什么程度,我一闭上眼睛,飞船里的所有的设备,在哪个位置,什么功能,甚至于我们好多频繁使用的一些开关按钮,因为摩擦之后它的颜色发生变化,都会在你的脑海里面清晰地去展现。

讲什么意思呢?理解,真正理解了你所从事的工作,它
的意义所在。

你就会为此想尽一切的办法,为之而奋斗!
包括我来到了太空当中,因为我是一个人去执行任务,
带了一个dv机上去。

但是,我想把我很多的工作场景摄录下来,没有办法,我尝试各种各样的办法。

后来我在我的工具包里面,找到了一段胶带。

我用胶带,把我的摄像机给它固定到了我的仪表板上,这才有大家看到我在里面很多的工作场景。

干什么呢?把这种经验带回来,和我们的其他同行们进行分享,而为更好地完成下一次的任务。

大家知道,来到外太空的时候,它是需要一个微重力的
环境,这是不适合人生存的。

在发射过程当中,又需要我们航天员去承受加速度,给人带来的这种过载的考验。

那么航天员,在地面进行很多这样的训练。

每一次实验,我们航天员的左手
里面,都会拿着一个报警器。

当你承受不了的时候,可以随时把这个报警器按响。

但是现在直到目前为止,我们的航天员已经在这里训练了十四年了,没有一个航天员把这个报警器按响。

我曾经在我的一本书里,这样来描述航天员,说:有一
种生活,当你没有经历的时候,就不知道它的艰辛。

有一种艰辛,你没有尝试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

有一种快乐,当你没有拥有的时候,就不会理解它的真谛。

所以我在这里,我想跟我们的青年朋友们说:“要热爱,甚至于去仰视我们自己的职业。


我记得很多人,都很关心说:你一个人在上边,有没有
感觉到孤独?我曾经讲过,我说:“我并没有感觉到孤独。


为什么?因为我执行任务的时候,有那么多的人在支持和关注
着我们。

我想那时候,也包括我们在座的各位。

我们应用系统的一个副总指挥,曾经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他说:“你不知道当你被发射到太空之后,在大屏幕上定格住了。

”因为在发射过程当中,我在飞船里面没有更多的动作去做。

你要监视你的屏幕,你要报告你的状态,整个人就像定格在大屏幕上一样。

他说:“这个时候我们的现场指挥大厅里面,寂静极了!
大家都非常紧张地看着大屏幕。

三分二十秒——当我们的整流罩打开。

我们的飞船有个
整流罩,在经过大气层的时候,来保护我们的飞船。

当整流罩打开,一缕阳光进来之后,特别地耀眼。

我眼睛眨了一下,这个时候他说:“不知道大厅谁喊了一声‘你看他还活着,他的眼睛在动!’然后大家就开始鼓掌。

”我们这个副总指挥跟我
讲这件事情的时候,让我非常地感动。

那个时候,你自己都有一种要落泪的感觉。

为什么?你的执行任务,真的不是你一个
人去做!是有这么多人在关心和支持着你!这件事情也不是一个人的责任,是这么多人几十年,几代人共同的一份责任!确实
是这样的。

我们每一次执行任务回来之后,没有哪一个人会把他看
成是你自己的荣誉,他是所有航天人的荣誉。

更大地说: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荣誉!正是因为有了,民族和国家这种
强盛,才会体现你这种责任的价值。

所以,我记得我在返回舱接地的时候,当舱门打开那一瞬间,很多人都讲说:“看到你从舱里出来的时候,整个都愣在那个地方了。

”为什么?我说:“我当时没有想到外面是这样一份场景:下面很多人在喊,说‘你说句话,你说话!’。


我出舱之后,我说的第一句话,我说:“我为我的祖国
感到骄傲!”
所以我们讲:人要有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来自于我们工作当中的自己的一种责任。

我们对待自己,要有超越的精神。

对待事业,要有执着的精神。

对待人民,要有感恩的精神。

对待我们祖国,要有奉献的精神。

那么,我想在这里呢,也和我们的青年朋友们一起共勉:让我们为了我们自身的这份责任,带着我们这份责任去工作、去生活,创造我们的未来!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