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核舟记公开课教案教学提纲

合集下载

《核舟记》公开课教案

《核舟记》公开课教案

《核舟记》公开课优秀教案PPT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核舟记》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2)能够领会作者通过对核舟的描绘,表达出的对传统文化和手工艺人的敬意。

(3)学会欣赏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核舟记》。

(2)学会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分析和评价作品的语言、形象、情感等。

(3)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传统文化和手工艺人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提高民族自豪感。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核舟记》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2. 领会作者通过对核舟的描绘,表达出的对传统文化和手工艺人的敬意。

3. 学会欣赏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分析《核舟记》中的一些难点词语和句子。

2. 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作品的主题。

3. 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分析和评价作品的语言、形象、情感等。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核舟记》原文、译文、作者简介、相关图片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展示核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核舟的艺术价值。

(2)简介《核舟记》的作者魏学洢及其成就。

(3)提问:同学们听说过核舟吗?它有什么特点和价值?2. 自主学习,理解内容(1)学生自主阅读《核舟记》原文,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的一些难点词语和句子。

(3)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核舟的艺术特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3. 合作探讨,深入分析(1)学生分组合作,分析《核舟记》的文章结构和思路。

(2)学生分析作者通过对核舟的描绘,表达出的对传统文化和手工艺人的敬意。

(3)学生汇报探讨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核舟记》公开课教案

《核舟记》公开课教案

《核舟记》公开课精品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核舟记》的作者、背景及意义。

掌握核舟的制作过程、技巧及艺术价值。

能够分析并评价核舟的艺术特色和历史地位。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描述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运用比较研究法,让学生了解核舟与其他工艺品的异同。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工艺的兴趣和自豪感。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意识。

培养学生尊重和欣赏不同文化的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导入介绍《核舟记》的作者魏学洢及其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核舟的制作过程和艺术特点。

2.2 课文讲解分析核舟的制作技术、工艺流程及步骤。

解读核舟上的图案、寓意和文化内涵。

讲解核舟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3 课文讨论引导学生观察核舟的细节,进行描述和分析。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核舟的看法和感受。

第三章:教学活动3.1 观察核舟图片展示核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其外观和细节。

让学生描述核舟的制作材料、形状和装饰特点。

3.2 制作核舟模型分组让学生动手制作简易的核舟模型。

引导学生探讨制作过程中的技巧和困难,并进行交流和合作。

3.3 展示和评价组织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核舟模型。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评估标准制定评估标准,包括核舟模型的制作质量、观察描述的准确性和小组讨论的参与度。

4.2 学生自评和互评组织学生进行互相评价,鼓励积极、客观的评价。

4.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品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参观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工艺品展览或实地考察传统工艺作坊。

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工艺的制作过程,增加对核舟的理解和欣赏。

5.2 创作展示邀请其他艺术领域的老师进行讲座或示范。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创作与核舟相关的艺术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

5.3 研究性学习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让学生深入研究核舟或其他相关工艺品的历史、文化和技术。

《核舟记》公开课教案

《核舟记》公开课教案

《核舟记》公开课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理解并背诵《核舟记》全文;(2)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典故和人物形象;(3)了解我国古代核舟工艺的历史和发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核舟记》;(2)学会欣赏古代核舟艺术,提高审美能力;(3)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文学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生活质量;(3)学会珍惜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核舟记》全文;(2)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典故和人物形象;(3)了解我国古代核舟工艺的历史和发展。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古代核舟艺术的价值和审美特点;(3)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文学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核舟实物或图片,引发学生兴趣;(2)简介核舟的起源和发展历程;(3)介绍作者魏学洢及其作品《核舟记》。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核舟记》,理解文意;(2)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关键词语、典故和人物形象;(3)学生交流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核舟工艺的特点和审美价值;(2)分析文中作者对核舟工艺的赞美之情;(3)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2)评价学生在讨论、分享过程中的表现;(3)教师根据观察和评价,给予学生相应的鼓励和指导。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作业中核舟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2)评价学生在作业中的写作兴趣和文学创造力;(3)针对学生作业中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

五、课后反思:1. 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回顾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2. 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3.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后续教学计划和辅导措施。

《核舟记》教学教案

《核舟记》教学教案

《核舟记》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核舟记》的文言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能够分析核舟的雕刻艺术特点,了解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发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观察、分析核舟的图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倡导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核舟记》的文言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分析核舟的雕刻艺术特点,了解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发展。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词汇的理解和翻译。

(2)核舟雕刻艺术的特点和鉴赏。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核舟记》的文言文内容,了解核舟的背景和雕刻艺术特点。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如图片、视频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核舟记》的文言文内容,初步理解文章大意。

(2)观察生活中常见的雕刻艺术品,对雕刻艺术有初步的认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核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核舟的雕刻艺术。

(2)简介核舟的背景和雕刻艺术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核舟记》的文言文内容,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翻译文言文,遇到问题互相讨论,教师辅导。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核舟的雕刻艺术特点,如线条、构图、技法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艺术鉴赏(1)展示古代雕刻艺术品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艺术鉴赏。

(2)学生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教师点评并指导。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翻译《核舟记》的文言文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 调查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发展历程,了解其文化价值。

《核舟记》教学参考 教案教学设计

《核舟记》教学参考 教案教学设计

《核舟记》教学参考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核舟记》的主要内容,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了解核舟的制作过程及其艺术价值。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熟读并理解《核舟记》的文意,掌握核舟的制作过程及其艺术价值。

2. 教学难点: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的解释与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核舟记》的作者魏学洢及其写作背景,引发学生对核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勾画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核舟的制作过程及其艺术价值,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难点,进行讲解和解答。

5. 实践拓展:学生尝试绘制核舟的草图,加深对核舟形象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价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中对核舟制作过程和艺术价值的描述,评价其学习效果。

3. 实践拓展: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核舟形象的表现能力,以及对古代工艺美术的欣赏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核舟记》课文文本。

2. 多媒体课件:核舟的图片、视频等资料,用于辅助教学。

3. 参考资料:相关古代工艺美术的介绍和评论,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阅读。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应当在课前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材料,包括课文文本、多媒体课件、参考资料等。

2. 确保教学设备正常运行,如投影仪、计算机等。

3. 准备一些实物模型或图片,以便于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核舟的结构和制作工艺。

七、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2. 运用情景教学法,通过展示核舟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古代工匠制作核舟的场景中。

《核舟记》公开课教案

《核舟记》公开课教案

《核舟记》公开课优秀教案ppt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核舟记》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王守仁的哲学思想。

(2)能够分析并评价核舟艺术的特点及其在我国古代工艺美术中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核舟记》。

(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核舟艺术的特点及其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和工艺美术的热爱和自豪感。

(2)提高学生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核舟记》的主要内容及其艺术特点。

(2)核舟在我国古代工艺美术中的地位和价值。

2. 教学难点:(1)对《核舟记》中一些专业术语的理解。

(2)核舟艺术价值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核舟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核舟艺术。

(2)简要介绍核舟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核舟记》,了解文章大意。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对核舟制作过程、技艺和艺术的描述。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核舟艺术的特点及其价值。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核舟记》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分析能力、沟通能力等。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核舟记》的内容,分析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特点和价值。

2. 参观当地博物馆或工艺品展览,了解核舟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发展。

3. 结合个人兴趣,选择一种传统工艺美术进行研究,下节课分享研究成果。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核舟艺术的特点及其在我国古代工艺美术中的地位。

2. 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核舟实物或图片,增强学生对核舟艺术的直观感受。

语文教案核舟记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核舟记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核舟记》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核舟记》。

(2)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翻译并解释其含义。

(3)掌握课文中的重要文言文知识点,如词类活用、句式结构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写作和口头报告等形式,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中国古代的工艺美术,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2. 重要文言文知识点的讲解和应用。

3. 学生朗读和背诵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 重要文言文知识点的掌握。

3. 学生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4. 采用朗读和背诵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核舟记》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解释其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案例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具体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重要文言文知识点。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6. 朗读和背诵:组织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点。

9. 课后反思: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2023最新-第27课《核舟记》教案优秀3篇

2023最新-第27课《核舟记》教案优秀3篇

第27课《核舟记》教案优秀3篇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3篇第27课《核舟记》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核舟记》教案篇一一、导语设计设计(一)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

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

(这一则新闻出现在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yī)的《核舟记》开开眼界。

(板书文题)二、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教师提示并领读以下内容(投影显示):(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罔(wǎnɡ)膝(xī)褶(zhě)髻(jì)倚(yǐ)戌(xū)篆(zhuàn)八分有(yòu)奇(jī)诎右臂支船(qū)(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虞山/王毅/叔远甫/刻2.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

教师巡视各组,随时答疑释疑。

三、整体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1.疏通文意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看谁画得既准确又逼真。

然后选画得最好的同学出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意图,复述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1)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明确: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舟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核舟记》是一篇说明文,它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一个著名的掌故——大苏泛赤壁;课文细致地描绘了核舟和舟上人物的形象,表现了核舟的“奇巧”,赞扬了雕刻家的高超艺术,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优生约占30%,基础较差的学生约占25%,中等生占大部分。

从班级整学生的知识体情况看:他们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普遍较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常见文言文常用实词:贻、诎、属等;积累常见文言文虚词:之、而等,初步认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3、学习简单事物说明文写法,并进行写作训练。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增强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了解从而提高民族自尊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再现“核舟”的形象。

难点:完整了解雕刻艺术的构思。

【教学方法】1、读想法。

这是一篇实物说明文,要使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核舟各个部分的样子直到最后在眼前出现它的完整形象,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绘制示意图。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把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画出来。

这样做,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又把握了核舟上各种景物及人物的空间位置,弄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

2、发现法、探究法。

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发现法”阅读,便于整体感知文意;在学生绘制核舟示意图、理清文章写作顺序后,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写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写,而是按照“中间→船头→船尾”的顺序。

3、点评法。

文章除了说明外,不乏生动传神的描写。

筛选文中写人物情态的语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品味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

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

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等。

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新课学习1、自主学习a、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b、借助课下注释了解作者想关情况?c、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通文章把握文章内容大意?d、了解文章结构,概括文章的内容。

e、阅读课文划出你认为好的语句并说明好的缘由?f、通过读课文把握作者的写作方法。

2、合作学习1)关于作者魏学伊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省嘉兴市)人。

其父亲魏大在明熹宗时做“给事中”官,因上流指责权奸魏忠贤结党树威,被逮捕下狱。

魏学洢尽力营救其父,末成。

其父被害死在狱中,学洢痛父冤枉,晨夕号泣,自己又受到阉党迫害威逼,不久悲愤而死,只活了30岁。

他一生没做过官,生前好学善文,撰有《茅檐集》。

2)词语积累罔(wăng)贻(yí)有奇(jī)黍(shŭ)糁(shăn)髯(rán)褶(zhě)膝(xī)篆(zhuàn)狭(xiá)3)朗读指导播放课件:明/有/奇巧人/日/王叔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珠/历历可数也4)字词把握通假字播放课件: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诎右臂支船诎通曲:弯曲左手依一衡木衡通横:跟地面相平行的(跟竖直相对)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5)词的活用播放课件: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箬篷覆之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竹叶做成的船篷。

石青糁之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型发髻。

6)重点句子播放课件: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都能顺着原材料的格局来雕刻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

③其人视端容寂:那人正眼看着炉子,神色平静。

④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笔划像蚊子的脚一样细,笔笔清楚,颜色是黑的。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是挑拣狭长的桃核刻成的。

⑥技亦灵怪矣哉:这种技艺,也真够奇妙的了!7)译文:明朝有个特别手巧的人名叫王叔远,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鸟兽、树木、石头,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王叔远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览赤壁。

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两粒黍子左右。

中间高起并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

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鲁直在他的左边。

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横幅。

苏东坡用右手拿着书画横幅的右端,用左手轻按鲁直的脊背。

鲁直左手拿着横幅的末端,右手指着书画横幅,好像在说什么话。

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个膝盖,各自隐蔽在书画横幅下面的衣褶里面。

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开胸襟露出两乳,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关联。

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

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工。

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肢趾头,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

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那只船的背部稍微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一勾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

还刻着篆文图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刻有窗户八扇;刻有箬竹叶做的船篷,刻有船桨,刻有炉子;刻有茶壶,刻有书画横幅,刻有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桃核中又长又窄的雕刻成的。

咦,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8)理清说明的内容及顺序。

播放课件:明确:本文结构属于总一分一总,开头总写,由评论引入所要说明的事物,结尾再总写,在总述事物概貌的基础上再作扼要的评论。

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

概述核舟作者的时代,姓名和其雕刻工艺的奇巧,提出核舟的由来及其主题。

第二部分(第二至第五自然段),详细介绍核舟的形状、结构,叙述各部位的人与物的神情状貌。

这是全文的主体。

第三部分(第六自然段),总括核舟上的人,物种类和数字,赞美核舟雕刻者的精巧技艺。

8)总结内容:作者同对核舟形状和舟上的人物形象的细致描述,说明雕刻家构思的巧妙,赞扬了他的高超技艺。

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伟大成就。

9)语言赏析播放课件:①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②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③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明确:第一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与苏黄形成宣明的对比。

第二、三句描写细致入微,惟妙惟肖,一个悠闲自得,一个神情专注,渲染了舟中轻快愉悦的氛围。

9)写作技巧归纳本篇说明文的一些写作技巧如下:1.以空间为顺序,层次清楚、主次分明。

2.语言简练、准确、生动。

本文中的数词用法跟现代汉语里的不同,中间没有量词介入,直接修饰名词。

【学生活动】1、同桌或小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2、班级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3、交流反馈三、巩固性练习:仿照本文的写法,选取一工艺品,作简要介绍。

四、小结:《核舟记》是古代说明文的精品,篇幅虽短,仅400余字,却完美地展现了“核舟”的形象。

文章紧扣核舟奇巧的特点,合理安排说明顺序,先概括介绍,然后按船舱、船头、船尾船背顺序具体说明,最后归纳小结。

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的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

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效果: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地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地说明。

这给我们作文以极大的启发。

五、布置作业A类:完成课后练习题B类:将口头说明文整理到笔记本上。

【板书设计】核舟记魏学洢(一)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二)观察细致,描写生动.【教学反思】《语文课程标准》倡导:阅读使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的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本节课教学我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实施三维对话,让学生自主地读,鼓励学生交流学习,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评价恰到好处,再跟定的同时,融入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渗透,把评价与课文的情景预警联系在一起。

学生基于生活背景差异,对课文的印象,对重点词句的把握、想法不尽相同在此环节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充分展示学生个人的学习所得,让学生充分的表现自己的个性化见解,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生生、师生在互相欣赏,互相真诚倾听中学习、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